《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艺术体现
《巴黎圣母院》以“长着狮爪 的老狐狸 ”法 国国王 路 易十一统治末期 为写作背景 。路 易十一统治期 间, 政权 与宗教相 互勾 结 ,法 国监狱 密布 、绞架 林立 ,无 论是 国王 、市长 、红 衣主教 ,还是 贵族 小姐 、太太 、法 官都骄 横残暴 、丑恶 无比 ,他们 处处 与人 民为敌 ,侮 辱 、残害 、镇压 下层 人 民。作 者在这里特意 塑造 了许 多与这些丑恶 的上层社会相 对照 的美丽 、善 良的下 层人 民,“奇迹王朝 ”中那些衣衫褴褛 、肮脏 凶蛮的平 民、乞丐和流浪者们互 助互爱 ,为 了营救 与 自己患难 的姊妹 ,他们 团结一致 向象征封建王权 的巴黎圣母 院进攻 ,与统治阶级展开 了英 勇的斗争 。作者 以下层 人 民的悲惨遭遇 来揭露封建 王朝 的残暴 ,以统治阶 级 的冷酷 虚伪和丑 恶来衬 托下 层人 民极 富正义感 、 牺牲精神 的品质 ,以路 易十 一的暴虐统 治与“奇迹王 朝 ”的 团结友爱 、平 等善 良形成 鲜 明的对 比 ,既反映 了作 品人道主 义主题 ,也反 映了作者鲜 明的批判现 实 主 义 思 想 。
二、人 与人物之 间的美丑对 比
(一 )艾 丝 美 拉 达 与 克 洛 德 的 对 比 艾丝 美拉达与克洛德 之间 的鲜 明对 比是作者 塑 造美与丑 、善与恶之间尖锐冲突人物形象的代表。艾 丝美拉达 是一个美丽善 良 ,像天使 一般 可爱 的少女 , 她 的心 灵和她的外表一样 美丽 ,因而无论 她走到哪 里都散发 着灿烂夺 目的光芒 。她不仅美丽善 良、天性 率真 、活泼开 朗 ,而且还 能歌善 舞 、富有 同情心 和正 义 感 ,尽管她 自己到处 流浪 ,生活悲惨 ,但看 到别人 不 幸时 ,她都会尽 自己所 能帮助别 人 :她 以自 己优美 的舞姿 和动 人 的歌 声抚 慰 那些忧 愁 和苦 难 的流 浪 人 ;当落魄的穷诗人 甘果 瓦即将被处死 时 ,她 亳不犹 豫地与素不相识 的他摔罐结婚 ,救他一 命 ;当曾经 劫 持过她 、面 目丑陋 、正在遭受刑 罚的加西莫 多干渴 如 焚时 ,她走上象征耻辱 的刑台 ,勇敢 地喂他 喝水。她 是一个纯洁美 丽、散发着圣 洁光芒 的天使 ,但这样 一 个从外到 内都 美丽 善 良的天使 却’惨死在封建社会 专 制下 ,这既显示 了作者 的审美理想 ,也使得作 品产 生 了震撼人心 的悲剧 性力量。 副主教克洛德是 一个 阴险毒辣 、阴沉可 怕 、虚 伪 自私 的人 ,他 总是 给欢乐添上 恐怖 、给光 明罩上 阴 影 ,他 虽然披 着神圣 的外衣 ,外表 道貌 岸然 ,内心 却 激荡着灵与肉的情欲。在情 感上 ,他对一切能引起 人 的欲念的东西都深恶 痛绝 ,但 当他看到 青春 活泼 、热 情美丽的艾丝美拉达 时 ,他就像影 子幽灵一样追逐 着她 ,用尽各种手段 。引诱不成就 劫持 ,劫持失败后 就 迫害 ,甚 至还公 然无耻地逼 艾丝美拉达就范 ,当遭 到 艾丝美 拉达 的断然拒 绝后就 利用 黑袈裟 的掩护 , 泯 灭人性地将艾丝美拉达 置于死地 。克 洛德是一个 挣扎 在爱与恨之间 的复 杂形象 ,这个人 物形象的塑 造 既集 中体 现了宗教 的黑 暗与虚伪 ,也宣告 了宗教 禁欲主义 的破产和封建专制 的罪恶。_3 “丑就在美 的旁边”。如果 说艾丝美拉达是美 的 极致 ,那么克洛德就是恶 的魁首 ,二者对 比使善者 更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中世纪巴黎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经典小说。
小说中有许多美丽和丑陋的对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以下将分析小说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最显著的美丽形象是埃斯梅拉达(Esmeralda)。
她是一个拥有非凡美貌的吉普赛舞女,拥有蜜色肌肤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她充满善良和同情心,对待他人总是充满关爱。
她的美丽和纯洁性格在小说中象征着希望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相比之下,卡西莫多(Quasimodo)是一个丑陋的钟楼骑士。
他身材矮小,面容恶心,双眼盲目,留有厚重的狰狞面具。
然而,他拥有善良的心灵,对埃斯梅拉达深深的爱慕和保护欲。
他与埃斯梅拉达之间的对比,凸显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冲突。
除了人物形象,小说中还有许多场景和符号与美丑对照相关。
在巴黎圣母院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中,有许多美丽的艺术品和建筑细节。
这代表了人类创造美的能力和对美的向往。
然而,在这个美丽的背后,隐藏着丑恶的一面。
教堂内的黑暗、腐朽和封闭象征着社会和宗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与人性的交织,也展示了美和丑的复杂关系。
在小说中,美丑对照的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和场景上,也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贵族和平民的对比是其中之一、贵族阶级浪费和残忍的生活方式与平民阶级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贵族和平民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丑陋一面。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丑陋的人物形象,如法克、克洛普罗、德格里戈里等,他们都是丑陋、怪异、自私和残暴的人物。
他们代表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面,与美丽和善良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正是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深度。
美丑对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场景和符号上,也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使得读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浅析《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雨果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深入描述了1815年至1830年法国社会的变革和巨大冲突。
作品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透彻而深刻地描绘了法国中世纪文化,以及教会和世俗掌权者之间的斗争,展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先,《巴黎圣母院》中浓郁的文化氛围、喜好神秘和超自然现象的描写以及对个体感情和不安全感的强调都是浪漫主义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小说中,雨果深入描绘了巴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中世纪文化和文艺复兴文化。
中世纪文化理性未强调,它主张超自然、神秘和灵异现象,而文艺复兴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和理性信念。
雨果用详细描述的方式揭示人类精神的深度和宽度,由此造出一个深层次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小说中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描写尤为突出,雨果将这些情感表现为一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女主角爱斯梅拉尔达的美貌和善良给了人们对于爱情美好的向往,而他和克洛普辛之间的爱情则在小说中具有唯美和深刻的意义。
其次,小说中描绘的视觉艺术和语言运用等主题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巴黎圣母院》中的视觉艺术是雨果最为出色的艺术之一。
他用细致、深刻的笔调描述了巴黎圣母院的壮观,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
同时,他将历史和小说性创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在视觉艺术方面表现了出极富感染力的特征。
雨果在小说中也充分运用了语言,让其小说的声音成为文学的创新。
他通过字句的使用,让小说的语言具有了激情和感情色彩,使之成为极富美学价值的作品。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艺术特征的作品。
该小说的描绘,不仅仅体现了雨果的创新思维和敏锐洞察力,也展示出了浪漫主义文学丰富多彩、不断进步的艺术魅力。
法国长篇小说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名著赏析
人物介绍
卡西莫多是当时社会穷苦大众的典 型代表。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 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 “几何形的脸,难听而忠厚的声音”
埃斯梅拉达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
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在小时
候被吉普赛人从妓女母பைடு நூலகம்的呵护下偷
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
5
人世的艰辛与苦难
1
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 真、乐于助人的心。埃斯梅拉 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 死格兰瓜尔时,她承诺要与格
兰瓜尔结婚救下了他的命
当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
这部书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 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 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 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02
小说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 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 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 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 郎埃斯梅拉达
把善与恶、崇高与卑下对照 起来描写,并在环境、情节 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 造成强烈的对照
01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 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 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 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2
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
在这样一部悲剧到底的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丝梅哈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还有无情无义的弗里斯,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等,其人物各具特色,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
克洛德 (阴险狠毒、虚伪狡诈、苛刻自私,可悲可怜敢爱敢恨 )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一方面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又出于嫉妒刺杀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克洛德也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
他有他善良和人性的一面。
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他照顾弟弟,收留加西莫多,但是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
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的,自私的,虚伪的,更是狠毒。
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
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他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
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
他是虚伪的,冷漠的。
这就是克洛德,一个复杂多面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可怜人。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克洛德就是这样一个可憎可恨的人物。
我们无法否认,他在爱情面前是个敢爱敢恨的勇敢者,他爱得真切、爱得透彻、爱得疯狂,他是经历了灵与肉的挣扎和搏斗,拿人性与神性进行了严峻的挑战。
这份勇气足以令爱情游戏中的各色伪君子无地自容,面对强烈的爱情,作为一个从事圣职的副主教,他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又是无比大胆的在赏识克洛德对爱情的勇敢追求的同时,又不得不指出这爱的畸形和变异。
《巴黎圣母院》中的中世纪艺术与文化
巴黎圣母院中的中世纪艺术与文化在法国巴黎,有一座著名的建筑——巴黎圣母院。
这座古老而宏伟的教堂是中世纪艺术与文化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巴黎圣母院如何代表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点。
1. 建筑风格与结构首先,巴黎圣母院展示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它采用了尖拱窗、高耸的尖塔和壮观的玫瑰窗,呈现出垂直线条和细致雕刻,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其次,巴黎圣母院还有独特的结构设计。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是一个开放式空间供人们进入,中殿则是主要礼拜区域,后殿则是祭坛所在地。
这样的布局符合当时基督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需要。
2. 雕塑与壁画巴黎圣母院内部装饰着大量的雕塑和壁画,展示着中世纪艺术的精湛工艺和宗教主题。
在教堂入口附近,可以看到石雕圣经故事的浮雕,描绘了圣经中的重要场景和人物。
此外,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也是迷人的艺术之一。
这些彩色玻璃窗以复杂而精美的方式呈现了基督教传统故事和圣徒传说,给人们带来了宗教启示和美学享受。
3. 文化与历史意义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而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之一,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其壮丽的外观和悠久的历史,巴黎圣母院成为了法国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的背景之一,进一步增加了它的文化意义和知名度。
4. 影响与传承最后,巴黎圣母院对后世艺术和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其特有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许多其他教堂和建筑中得到了借鉴和发展。
同时,巴黎圣母院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中世纪艺术与文化的杰作之一。
它展示了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的独特风格,并通过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呈现出当时社会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同时,这座古老的教堂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是从建筑学、艺术还是历史角度来看,巴黎圣母院都值得人们深入研究与欣赏。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的对立与和解
《巴黎圣母院》:美与丑的对立与和解1. 引言1.1 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不仅展示了长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建筑之美,还具有象征意义。
这座教堂从建成至今已经有数个世纪的时间,见证了欧洲历史上的繁荣与沧桑。
然而,在2019年的火灾中,巴黎圣母院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场灾难引发了全球对于真正美与丑之间平衡关系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探讨美与丑这对互相对立却紧密相关的概念。
首先,我们将分析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建筑所具备的独特之美以及凝聚着历史传承和价值。
其次,我们将探讨火灾后重建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和解精神。
接着,我们会深入挖掘美与丑在文化与艺术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在巴黎圣母院中所表现出来的冲突与统一。
最后,我们将通过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和音乐创作等例证,探析美与丑如何在艺术中达到和谐统一。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研究以及结合其他艺术领域的例证,探讨美与丑这对对立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和解的重要性。
通过更深入地理解美与丑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认识到它们多样性的存在并接受它们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引导人们更加开放地看待并推动美与丑融合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深层次的幸福和进步。
2. 美与丑的对立与和解:2.1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之美: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展现出了独特而壮观的美感。
其尖塔、窗户以及复杂的浮雕都体现了当时建筑风格的精髓。
这座建筑物凝聚着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并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心中的标志。
2.2 巴黎圣母院的历史传承与价值:巴黎圣母院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法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如拿破仑加冕和二战期间被纳粹占领等。
这些事件让巴黎圣母院融入了民族记忆,并成为人们对于法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
2.3 巴黎圣母院火灾后的重建与和解:2019年巴黎圣母院发生了可怕的大火,导致其部分结构被严重损坏。
读书心得——《巴黎圣母院》的人物描写艺术探讨
读书心得——《巴黎圣母院》的人物描写艺术探讨通过对善恶、美丑等的描写,能够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虚伪教会与政府的抨击。
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仅包含了吉普赛少女的善良与勇敢,同时也阐述了克洛德的虚伪与嫉恨情感。
所以说这一小说有着浓厚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帮助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感受到人性的变化。
一、人物对比作者借助人物的美丑来展现当时社会的矛盾问题。
且在小说中主要是针对外表、道德与邪恶等进行了对比,不仅提升了小说的感染力,同时也提升了艺术魅力。
在《巴黎圣母院》中中心人物是爱思美拉达弗比斯与克洛德等众人都是围绕着她的,在描写中通过从不同性质的爱上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其各自的性格特点与道德思想情况,从而也就产生出了强烈的对比。
在描写爱思美拉达时主要是从真善美上来进行的,从而也就展现出了吉普赛人的生活背景,其拥有青春与活力保持了纯洁与善良的内心。
所以说在书中爱思美拉达如同天使一般,有着动人的容貌与甜美的歌声,大家都被其容貌所吸引着。
雨果在塑造这一角色时,主要是从自身情感与当时社会发展背景上来进行塑造的,所以也就是的其具备了光明与自由的特征。
在书籍中围绕爱思美拉达的人物主要由四个人,通过对其容貌、地位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对比描写,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爱。
而通过与爱思美拉达的对比,展现出了人性。
格兰古瓦作为一个平民诗人,想要讨生活却被施以绞刑,但是在关键时刻为了救下他爱思美拉达与其订下假婚约,但是当爱思美拉达身陷困境时,格兰古瓦却与克洛德进行了合作,想要将爱思美拉达置于死地。
而对于克洛德来说,作为一名副主教其本质却是极为虚伪的,其爱慕与爱思美拉达的容颜,所以在其身陷困境时想要通过威逼利诱的方法让其对自己以身相许。
弗比斯作为近卫队长虽然救了爱思美拉达,而爱思美拉达对其的爱也是至死不渝的,但是却是极为盲目的,在临刑以前还一直呼唤着他的名字,而弗比斯对爱思美拉达却只是逢场作戏罢了。
低于加西莫来说,虽然在外表上是比较丑陋的,身体上也是残疾的,但是从内心深处上来说却是十分善良的,其对养父是尊敬的,对爱思美拉达是爱慕的,甚至为了爱思美拉达可以牺牲自我。
美丽与丑陋:《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与社会批判
美丽与丑陋:《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与社会批判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写巴黎圣母院发生的故事,探讨了美丽和丑陋在艺术中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本文将深入分析《巴黎圣母院》中所展示的美与丑,并探讨其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意义和社会批判。
一、美丽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1.1 艺术构思与建筑描绘《巴黎圣母院》以其精致而壮观的建筑描述了美丽。
作者通过对建筑风格、结构和细节的描写打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向读者展示了美与细腻之间的关系。
1.2 登峰造极之作:埃斯梅拉达舞剧小说中埃斯梅拉达舞剧是美丽艺术最高峰之一。
通过舞剧的描写和埃斯梅拉达的形象刻画,雨果以艺术形式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呈现出深情、纤弱与智慧相结合的形象。
1.3 斗兽场与真实之美小说中的斗兽场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将死亡与残酷暴力转化为视觉享受。
这种不寻常的美丽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
二、丑陋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2.1 博谬主义之刺小说中既有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美,也描绘了许多丑陋恐怖的形象。
其中最著名的是博谬先生(奎塔瓦),作为一个畸形人物,他代表着社会对不同人群和离经叛道者的嘲笑与排除。
2.2 社会阶级丑陋小说中也通过描述人物关系和社会阶级来探讨社会丑陋。
贵族法尔西特反映了那些自私和虚荣之心,在追逐权力和地位时使得社会变得丑陋。
2.3 视觉和道德的冲突小说中描述了因磨坊女郎于达恩纳而引起的美和丑的冲突。
她虽然长相丑陋,但在内心具有美好品质与高尚行为,体现了对外貌与内心之间的对比。
三、艺术与社会批判3.1 反映社会问题《巴黎圣母院》通过对美丽和丑陋的描写,以及人物关系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雨果试图通过艺术手法唤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进行社会批判。
3.2 对现实社会道德的挑战小说中许多角色在追求各自利益时表现出无情和自私。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分析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分析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旨在分析《巴黎圣母院》中的浪漫主义特色,探究其如何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夸张的手法、独特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奇幻与情感冲突的艺术世界。
我们将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艺术风格等多个方面,来揭示雨果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现的浪漫主义魅力。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以及雨果如何在作品中将这些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欣赏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价值,也能够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表达情感、以及对待社会与人生的态度。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巴黎圣母院的象征意义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巴黎圣母院不仅是一座庄严而神圣的建筑,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多重意义和深刻的象征内涵。
巴黎圣母院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宗教信仰和神圣权力的象征。
教堂的宏伟壮观、高耸入云的塔楼和精致的玫瑰窗,都体现了人类对神明的敬畏和对信仰的虔诚。
然而,在雨果的笔下,这座教堂并非仅仅是宗教的殿堂,更是人性的试炼场。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民生活的缩影和反映。
小说中,教堂不仅是信徒们祈求救赎和忏悔罪恶的场所,也是市民们欢聚一堂、庆祝节日的地方。
教堂的钟声、祈祷声和赞美歌声,与市民们的欢声笑语、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巴黎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
巴黎圣母院还是爱与善的象征。
在小说中,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身体残疾,但他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爱斯梅拉达的纯真爱情和无私奉献。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外貌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巴黎圣母院作为卡西莫多的庇护所,也象征了爱与善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巴黎圣母院还承载着雨果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巴黎圣母院塑造人物的方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用生动的笔墨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和反派人物克洛德。
爱斯梅拉达是一个纯洁、善良、美丽的女孩,她的心灵和外表一样美丽。
而克洛德则是一个阴险、狡诈、自私的副主教,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内心十分肮脏。
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冲突是巴黎圣母院中最为鲜明的部分。
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他通过对比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尖锐矛盾。
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和纯洁与克洛德的丑恶和肮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得读者更容易对这两种人物形象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雨果还通过对比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的性格和行为,强调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和慷慨与克洛德的自私和狡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两种人物形象的本质。
此外,雨果还采用了夸张的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把卡西莫多描写成一个外貌丑陋、性格孤僻、思想独特的人物。
他的外貌描写极具夸张性,例如他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等特点。
这种夸张的描写手法不仅使卡西莫多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内心世界。
总结起来,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雨果用生动的笔墨描绘而成的。
他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和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
象更加鲜明,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雨果的写作风格和艺术手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写作借鉴。
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30年代最为成功的作品,代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通过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典型奇特的人物形象,安排了离奇怪诞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戏剧性十足,显示了动人的浪漫主义风采。
关键词: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成功的对照一、离奇的情节,巧合、夸张、怪诞、富于幻想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
苦修女恶毒诅咒爱斯梅拉尔达,最后竟发现她就是自己的女儿;她与女儿相认的时刻,正是死别之时;爱斯梅拉尔达在广场受刑,卡西莫多一人竟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圣母院楼上滑下,把她救走。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小说中夸张的情节也很多,如耳朵聋得听不见任何声音的卡西莫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听到爱斯梅拉尔达吹的口哨声;在圣母院广场前,他用石块、木料和溶化的铅水,也用赤手空拳,单枪匹马抵抗了“奇迹王朝”千军万马的疯狂进攻。
小说中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怪诞情节,如作者对“奇迹王朝”的描写,对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尔达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的描写,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
二、人物形象性格非凡,带有理想化的夸张的特点爱斯梅拉尔达是完美人性与纯真感情的化身。
她既有美丽动人的美貌,又有纯洁的心灵和善良诚挚的品德。
她富有同情心,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卡西莫多被鞭笞后因口渴而痛苦呼号时,她不计前嫌,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水喝。
她纯洁、天真,丝毫也不怀疑费比斯的欺骗与愚弄,对他至死不渝。
她又坚贞、刚毅,对于克洛德的淫威和逼迫誓死不屈。
她的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憧憬,然而,其悲剧的一生却又深刻地揭露了阴深黑暗的封建专制制度对善良人性的摧残与迫害。
卡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善”的化身。
他外表奇丑,受尽欺凌,因而变得麻木冷漠,只知道撞钟和服从克洛德的命令。
《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体现
《巴黎 圣母 院>>中美 与丑 的体现
◎高琼芳
(铜仁学院 ,贵 州 铜仁 554300)
《巴黎圣母 院》是 19世 纪文坛 巨匠、法 国著名浪 漫 主义作家维克 多·雨果创 作的一部经 典代表作 ,在 作 品 中,雨果运用“美丑对照 ”原则来 塑造人物形 象 、 展 现故事 情节 ,体现 了“丑 就在 美的 旁边 ,畸形 靠近 优 美”的艺术主张 。_J 美丑对照原则通过美与丑之 间 的对 比不仅能够使美 的更美 、丑的更丑 ,而 且还能产 生一种震撼人心 的力量 ,使 美产生 更强烈的感染 力 , 引导人 们追 求“崇高 的境界 ”。在《巴黎圣母院》中 ,雨 果 大量采用“美丑对照 ”原则绘 制 了一 幅美与丑鲜 明 对 照的壮丽图景 ,带给人极其鲜 明的艺术 感受。
反动 ,如在 审讯 加西 莫多 时,让一个 聋子法官来 审问 他 ,答非所 问的对话 滑稽透顶 ;而对 艾丝美拉达 的审 问更是荒谬 至极 ,看似 庄严 公正 的法律 、法庭 ,实则 虚伪 、黑暗 、腐败无能 。
二 、人物形象的美与丑
(一 )艾 丝 美拉 达 与 加 西 莫 多 的 美 丑对 比 艾 丝 美 拉 达 是 小 说 的 女 主 人 公 ,是 一 位 流 浪 街 头 的舞女 ,她既 有仙女般 的容 颜 、夜莺般 的歌 喉 、妩 媚的身段 、优美 的舞姿 ,而且还心地 善 良、乐善好施 、 同情别人 的不 幸、驱散人 们的忧愁 ,她 的美是 内外兼 容 的美 ,具 有强 大的 吸引力 ,她就 像天 使一样 ,无论 走到 哪里都散 发着太 阳般 的光 芒 ,抚慰 着人 们的心 灵。艾丝 美拉 达是作者倾心打 造的一个 “善与美 ”相 结合 的完美女性 ,是作者理想 美的化 身。 在作 品中,加西 莫多是一个奇 丑无比 的人 ,他差 不 多就是 一个 滑稽的 “打碎 了而没有拼 拢好的 巨人 像 ”,马 蹄形 的嘴 巴 、四面 体 的鼻 子 、参 差不 齐 的牙 齿 、小小 的左 眼 ,还 有被 大瘤 完全遮住 的右 眼 ;不仅 如此 ,他还是驼背 、耳聋 、跛脚 ,可 以说他就 是一个集 各种丑于 一身的“怪 物”。[z 虽 然加西莫 多外 貌十分 丑陋 ,但 内心 却是异常善 良 ,只要别人对他 有一点 好 ,他就会 回报 别人 千万倍 。他将对他有养育之恩 的 教会副主教 克洛德看成主人 ,对他 无比感激和忠心 , 只要是养 父吩咐的事情他就会 尽心地做 好 ,不管这 件事是对 是错。加西莫 多虽 然身残貌丑 、五 官不全 , 但却拥 有最高尚 、最完美 的灵魂和最真 挚的人类情 感 。艾丝美拉达不嫌弃他 的丑陋 、不 顾忌他是 受刑 的 “罪犯”,在众 目睽睽之下给他 送去生命的甘泉 ,艾 丝 美拉 达的举动唤醒 了加西莫多沉 睡的爱情 ,他要 以 生命 来保 护艾丝美拉达 。为了保护艾丝美拉达 ,他 睡 在她 房门外的地板上 ;得 知艾丝美 拉达 因深爱法 比 不开心时 ,他 忍受 着 内心 的痛 苦为她去寻 找法比 ;当 得知陷害艾丝美拉达 的人是 自己的养父时 ,他 毫不 犹豫地将其从钟楼上 推下 ;艾丝美拉达死 后 ,他 守着 心 爱的人死去 。这种 无私 的、超越 生死 的爱是最 理 想 、最 富有浪漫气息 的爱 。在这里 ,作者 以夸 张的手 法将美貌无 比的艾丝美拉达与奇 丑无比 的加 西莫多 放在一起 ,既 以鲜 明的对 比阐释 了作者提 出的“美丑 对照”原则 ,以加 西莫多丑陋 的外貌衬托其美 好的内 心 ,也 说 明了封 闭的、充满敌意 与仇 恨的教会 生活只 会使人逐渐丧 失人 性 ,而 自由、和睦的“乞 丐王朝”却 能 带 给 人 完 善 的 人 性 。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831年首次出版。
小说以中世纪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以钟楼魔王卡西莫多为首的各种角色和他们在巴黎圣母院中的故事。
小说以其丰富的艺术形象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而闻名。
巴黎圣母院是小说中最主要的艺术形象之一、作为巴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在小说中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说的开篇就描写了巴黎圣母院的细致和庄严,其尖塔、雕塑和花窗玻璃等元素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巴黎圣母院的壮丽和神秘感使之成为小说其他角色命运的象征。
小说中最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是钟楼魔王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在小说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既是人类内心黑暗面的具体化身,也是社会体制的象征。
他是受到排斥和迫害的残疾人,总是被关在钟楼中,看着巴黎圣母院的一切,但却无法真正融入到社会中。
卡西莫多的存在象征着人类内心中的恶,以及社会对异端和弱者的排斥。
通过卡西莫多的形象,雨果对社会不公和对人类内心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学观与艺术审美
巴黎圣母院的美学观与艺术审美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的一座著名教堂,不仅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也被视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中,维克多·雨果描绘了巴黎圣母院庞大且独特的结构与装饰,同时也呈现了对美学观与艺术审美的深刻思考。
1. 巴黎圣母院之美学观巴黎圣母院所展示出来的美学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a) 哥特式建筑风格巴黎圣母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通过其尖顶、尖拱、飞扶壁等元素呈现出雄伟与高耸感。
这种建筑风格突破了传统,追求空间上的垂直提升。
而在小说中,雨果对这种独特建筑风格进行了精彩描写,并表达了对这种崇高与力量的赞美。
b) 神圣与庄严的氛围作为一座教堂,巴黎圣母院有着严肃和庄重的氛围。
从外观的宏伟到内部的装饰,都展示了宗教信仰的神圣与庄重。
通过雨果笔下人物对教堂的崇拜和尊重,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神圣与庄严所带来的美学观。
c) 艺术与建筑的融合在巴黎圣母院中,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表现在各种绘画、彩色玻璃窗、雕塑等装饰元素中。
巴黎圣母院中壁画和雕塑形象栩栩如生,色彩斑斓,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艺术之美。
通过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强调了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也使得艺术成为巴黎圣母院的一部分。
2. 巴黎圣母院之艺术审美除了美学观外,雨果还向读者展示了他对艺术审美的独特见解:a) 批判社会现象在小说中,雨果通过描绘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正,借巴黎圣母院这一艺术作品进行隐喻和批判。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为了表达真理,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社会的改变。
b) 融合不同艺术形式雨果将巴黎圣母院视为一个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载体。
他在小说中详细描写了教堂内外的装饰,包括壁画、雕塑、彩色玻璃窗等。
他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魅力,它们互相补充与渗透,共同构建着整座教堂的艺术审美。
c) 发人深省的思考在小说中,雨果通过让读者跟随主要角色经历巴黎圣母院中的种种事件和冲突,引导读者去反思人性、信仰和社会等问题。
试析《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尔达形象.doc
试析《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尔达形象09030328 09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谢洪蓉【摘要】文学瑰宝《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雨果用自己的灵魂和心灵来塑造人物,寄托自己的理想。
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迭具有崇高的形象,美丽的心灵,使艺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浪漫主义;形象;人生理想;价值标准雨果是法国不朽的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伟人。
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杰出的作家代表,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一些名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他的创作特别着重于表达主观心灵,特别强调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他是“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的来描绘它”。
雨果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有美的、丑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外丑内美、内丑外美或内外全美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巴黎圣母院》在我国读者中广为流传,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笔下完美的艺术形象。
她既有美丽绝伦的容貌,又有着善良纯洁坚贞的内心,是外形美与内在美结合得最完好的理想化身,她代表着光明和自由,代表着真善美,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被教会势力迫害致死的爱斯梅拉尔达这个形象。
爱斯梅拉尔达是一个纯洁的少女,靠在街头卖艺为生。
她不仅是一个美丽的能歌善舞的姑娘,而且还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
她渴望得到纯洁的爱情,她爱上了救了她的王宫卫队长法比,但在她和法比幽会时,教会恶势力的化身克洛德因嫉恨刺伤了法比,并嫁娲于爱斯梅拉尔达,使她无辜被害。
克洛德的贪婪与狠毒不但断送了少女的爱情,而且断送了少女的生命。
天才的舞蹈家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舞蹈天才,就被残酷地绞死了。
爱斯梅哈尔达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社会底层的人们深受教会势力的迫害。
作者把女主人公的出场安排在一个宗教节日的盛会,当时教民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巴黎圣母院周围。
《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思想内涵:1.宽容与人性:《巴黎圣母院》探讨了宽容和对他人的理解的重要性。
雨果通过描绘主人公埃斯梅拉达的遭遇和后来的救助,表达了对人性的同情和激励人们以宽容和善意对待他人。
2.社会不公与苦难: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正和对弱势群体的压迫。
雨果通过塔桑和邓尼斯等角色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批评。
3.美与艺术的力量:《巴黎圣母院》凸显了美和艺术的力量。
雨果通过对巴黎圣母院和文艺复兴艺术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和建筑的崇敬,并认为它们有助于人们对美、想象力和灵性的探索。
艺术手法:1.描述和细致描绘:雨果善于细致描绘维多利亚时期巴黎的城市风貌,包括人物形象、建筑物和街道等。
他通过详细的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感和史诗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景。
2.对比和象征:作品运用了丰富的对比和象征手法。
例如,通过对埃斯梅拉达和塔桑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通过巴黎圣母院作为象征性建筑物,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
3.叙述和叙事结构:雨果采用了多线叙事结构,通过切换不同角色和情节,以及插入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式,使故事更富有层次感和扩展性。
他的叙事手法流畅而生动,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4.悲剧与浪漫主义情怀:《巴黎圣母院》融合了悲剧元素和浪漫主义情怀。
通过对塔桑的命运和爱情线索的描写,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矛盾和命运无情的思考,同时也呈现了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和激情。
《巴黎圣母院》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多样的艺术手法而闻名。
雨果通过作品对社会不公、人性与宽容、美与艺术的探索,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问题。
这部作品以其文学价值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影响了19世纪文学和社会思潮,并成为维克多·雨果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又一杰作。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与宗教意象的交织分析
巴黎圣母院中的建筑艺术与宗教意象的交织分析1. 简介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巴黎最具标志性的教堂之一,也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之作。
这座宏伟壮丽的教堂不仅在建筑艺术上独树一帜,还包含了丰富的宗教意象,成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象征。
2. 建筑艺术特点巴黎圣母院以其雄伟壮观、精细复杂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突显了垂直线条和空间感。
高大而复杂的尖顶、拱形拱顶、华丽的花窗玻璃等元素都体现了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魅力。
3. 宗教意象表达3.1 圣洗与洗礼池:巴黎圣母院内设有洗礼池,这是基督教洗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洗礼池的设计和装饰通常寓意着信徒在神圣仪式中得到洁净和重生。
3.2 圣经故事的描绘:巴黎圣母院内部的壁画、雕塑和花窗玻璃等艺术品精美绝伦地描绘了许多圣经故事,如创世纪、耶稣受难等。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宗教信仰对于建筑艺术形式的深刻影响。
3.3 忏悔与和解:巴黎圣母院设有供认区,专门用于信徒进行忏悔并接受神父的赦免。
这个空间以其谦卑、平静和神性相结合的氛围,为信徒提供了一个与上帝进行沟通和宽恕自己过错的场所。
3.4 崇拜与庆典: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天主教会的重要堂区之一,每年都会举行许多重要的宗教庆典和礼拜仪式。
这些庆典和仪式不仅是信仰实践的重要活动,也展示了建筑艺术与宗教合一的美妙之处。
4. 影响与意义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宗教意象的生动体现。
它见证了历史上无数人们对于信仰、对于美与神性的追求。
其影响延伸至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激发了人们对于哥特式建筑以及宗教艺术表达形式的研究与欣赏。
总结来说,巴黎圣母院中建筑艺术与宗教意象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座壮丽而神圣的教堂。
通过观察和分析其中的细节和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如何与宗教信仰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反映了人们对于信仰和美感的追求。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作品评介】小说的不朽在于塑造了多项人物形象。
爱丝美拉达: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
她是一位山东人的十六岁十六岁美丽少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
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法比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人爱河,而法比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爱丝美拉达不管苦恋爱恋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真诚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事主,依然仍旧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
爱丝美拉达不但有一个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
当诗人甘果瓦即将被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
诗人被她的美貌和高尚所震撼,立刻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她,并希望能成为她名副其实的丈夫。
但是爱丝美拉达为了她心目中的爱情偶像,平静地拒绝了他:“我只能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子汉。
”并告诉他,和他再婚救下只是为了救他的命,所以只能和他维持名义上能的夫妻关系。
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丝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丝美瓦里宁死不从。
面对纪尧姆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 ;远远不如你呢。
”卡西莫多: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就充分体现了超现实主义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
作者用大胆的想象勾勒了一个丑得的形象:他一出世就是“一个倦做一团的小怪物,又难看,又是跛足,又是独眼,又是驼背”。
长大以后耳聋,“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的而没有好好拼拢象的巨神起来”,“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赤红色的眉毛下面长着的左眼,右眼换句话说完全被一个大瘤遮没了,牙齿像城垛样参差不齐,嘴唇坚硬上所牙齿如象牙一样地从唇一颗突伸出来一下巴弯曲,尤其是那脸,完全布满轻蔑、惊奇和混和的表情。
他长相丑陋,但性格善良、高尚、嫉恶如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艺批评家圣茨伯里说:《巴黎圣母院》绘画岀中世纪巴黎既辉煌又阴暗的风貌,它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怜悯,赞赏,恐怖等情感的超凡技能,它具有运用词语进行绘画的岀色才能,他掌握了瑰丽的文辞,无穷诗歌的内涵以及他自己也不能左右的那种感染读者的气势磅礴的风格。
”《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特色:《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1•离奇的情节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
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
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岀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
对比原则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 1885)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
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得力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性。
以往的评论者多数只谈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典型形象是小说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却很少深入研究,作者的“美丑对照” 的美学主张在《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忠实的体现和产生的积极作用。
《巴黎圣母院》这部长篇小说,初版于1831年,而早在1827年,雨果便在他的理论著作《克伦威尔序》中提岀了其著名的美学主张,即“美丑对照” 原则。
(“对照”或称“对比”下同),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崇高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立统一,雨果在这时所说的滑稽包括一切丑恶黑暗、怪诞的事物。
他说:“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它们都处于一种复合状态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把“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根据这个观点,雨果主张悲和喜、哭与笑、美与丑不应割裂,性格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崇高面与丑怪面,各种人物的对照,生活中一切对照因素,都应处于统一体中,并且把“美丑对照”原则看成是浪漫主义在区别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要求作家应怀着对美的理想来描写丑恶,怀着对光明的追求来揭露黑暗。
指岀刻画丑恶的目的是为了“在人类灵魂中再燃起理想”,引导人们的精神向“崇高的境界” 上升,提岀文艺“负有民族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人类的使命”,诗人的职责是“为人民发岀呼声”。
这是种严肃的美学理想,《巴黎圣母院》正是遵循这个“对照” 原则的创作实践。
正如丹麦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1842 —1927)所说的,这种对比手法“是建立在肉体与灵魂冲突的中世纪信仰上的一种对比手法”。
毫无疑问,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悲剧,一部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无论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还是敲钟人加西莫多,概莫如此------ 爱而不得,生命的短暂。
对于悲剧,恩格期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能满足的悲剧冲突”,@鲁迅则认为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雨果在这部作品中正是通过这种“悲剧冲突”和对有价值的” 毁灭”的对比,大画卷地构画岀了16世纪,实质上是18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
这个深刻的主题,作家通过“爱与死”这一爱情与命运的悲怆曲来表现。
因此,人物形象刻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主题的突现,小说的成功。
从整个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采取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对比”原则。
作者精心设置厂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对比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物充分表现厂各自性格。
笔者认为,雨果所提倡的“美丑对照” 原则既有人物与人物之问的“个” 的对比,又有同一人物自身内外、内心的前期与后期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人物性格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首先作者通过人物个与个的对比起到了陪衬、烘托主角、从多侧面完整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性格刻划。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作者紧紧围绕着克洛德、加西莫多、弗比斯、甘果瓦这四个男人与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爱情关系而展开,作品以爱斯梅拉达为中心,写了四个男人对她的爱。
而以神职身份岀现的副主教克洛德无疑以具有着神性、人性、兽性等多重性格于一体而成为这一个“爱的链团”的另一中心,因为承继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克洛德承载着比其他人更多的内含。
因此作者把加西莫多、弗比斯、爱斯梅拉达、甘果瓦这些同样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集聚在克洛德这个中心形象四胤,起着众望捧月似的烘托,对多克洛德的多种性格的充分表现作必不可少的陪衬,并在作烘托与陪衬的同时完善各自自身形象的构成。
雨果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原则完成厂克洛德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
克罗德•孚罗诺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这个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小说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着作者的审美观和宗教观。
但是,人们以往对这个形象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因此,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形象的意义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克罗德形象的意义主要在于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和僧侣的罪恶。
新时期以来,学术界一种权威观点认为克罗德既是天主教罪恶势力的代表,在他身上又表现岀人格的二重性,即“灵与肉”的矛盾和冲突,并且认为这种把克罗德作为宗教禁欲主义牺牲品的描写,恰好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而我认为上述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但是由于侧重从政治的单一视角,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规范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因而难免得出简单、片面的结论。
随着雨果研究的深入,对克罗德形象的认识有了较大发展,对他的评价也有一定突破。
一种观点认为“克罗德也是个悲剧人物,他既是宗教罪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畸形产物。
作品通过这个形象,充分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统治的严酷性和虚伪性,控拆了宗教异化对人性的戕害”。
还有的观点认为克罗德“是一个在宗教桎梏下性格严重畸形发展的反面人物。
长期的宗教禁欲主义生活与人性中对美和爱情的不可抗拒的追求,造成了他表面上的禁欲主义,本质上的纵欲主义,必然导致他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作为宗教的化身,迫害爱斯梅拉尔达的凶手,作者对他万分憎恶,但作为宗教的牺牲品,作者又对其寄予一定的同情。
小说对这一人物复杂性格的刻划,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批判力量,相反更加有力地揭露了宗教禁欲主义的虚伪性,也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
”这些观点突破了单一的政治视角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从审美角度来分析克罗德形象的复杂性格,并赋予他新的意义。
尽管如此,我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克罗德形象的研究和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历史的批评观岀发,实事求是地来分析和评论克罗德的形象,这样,才能完整揭示岀这个形象的真实面目。
在我看来,克罗德作为一个由封建的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特殊人物形象,具有丰富、复杂的性格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个具有多层面意义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而并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邪恶势力的化身和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要弄清克罗德形象的多层面意义首先要了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
(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巴黎,此时的欧洲已经进人文艺复兴的时代,作为欧洲主要民族之一的法兰西当然也不例外。
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虽然统治国家的力量还是腐朽、反动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冷酷、虚伪的教会,但是,人文主义的春风已广泛地吹拂着欧洲大地,给社会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基督教神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面对这些新思潮的冲击与挑战,基督教神学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持它的思想统治地位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历史地来看,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有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基督教在欧洲传播初期是作为与统治阶级相对抗的一股叛逆力量而岀的,是在被压迫人民之中自发产生的,反映着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因而具有革命的性质。
后来,基督教被统治阶级利用,与政权结合起来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逐渐丧失了革命的性质。
但是,它所具有的革命因素一直在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与封建专制制度结合在一起,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严酷的精神奴役,教会宣扬禁欲主义、来世主义,引诱和欺骗善良无知的人们拜倒在上帝的脚下,使人成为上帝的奴仆,异化为非人。
然而,物极必反,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会的残酷统治,进入14世纪在欧洲大地上掀起了文艺复兴的狂飚,人文主义者向封建专制和基督教会发起猛烈冲击,采取各种形式来赞扬人的伟大,歌颂人的价值,重视人尊严;弘扬人的自由意志,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要求享受现实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难免打上时代的烙印。
克罗德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深受新旧两种思想影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内涵和复杂性格特征的艺术典型。
作为教会神职人员,克罗德的人生经历是比较典型的。
他岀生于一个高等市民家庭,从小就被父母选定以牧师为终身职业,所以,在幼年时就被送到神学院做修士,在弥撒书和辞典中长大。
由于他的聪明、机灵和刻苦好学,使他成就蜚然。
也正是由于他的博学多才,当他30多岁时已是一个有权有蛰、名声显赫的副主教了,在能通往“天国”的旅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