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与实践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

十四谈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

马克思原理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来源”与“组成部分”,出自列宁的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一三年。在一九一〇到一九一四年间,列宁连着写了几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包括《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特点》、《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卡尔·马克思》等,这篇论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是其中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篇,这个影响可以说直至今天并且涉及未来。按照列宁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是一样的,都是三个,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用列宁的原话说就是:“马克思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所谓来源和组成部分,本来就有直接继承的意思,用列宁的话说就是“直接继续”。但问题并不就是这么简单。继承什么,如何继续,除原有内容的接受外,还有不少新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又同接受原有内容交织在一起,因而不能单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必须从现实和思想的结合上深入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单从词义上说,“来源”和“组成部分”二词的含义并不是一回事。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这三者,是按学科来划分的,而马克思学说所包含的学科又不止于这三个方面。那么,将这三个方面作为来源和组成部分放在一起,可以从两个角度以及在两个层面上突出其重要性:一是将其与此前不久兴起于欧洲的一些重要学术思潮并列,并具有说服力地指出马克思学说的超越前人之处;二是在马克思整体学术思想体系中突出这三个方面,不仅在于强调这三方面本身,还在于以这三方面为主体,构建更具有新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以适应新的实践和理论的需要。认真阅读列宁的这篇文章,就会清楚地发现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来源和组成部分分析的独到点,即不仅将其置于人类思想文化的历史进程之中,而且具体揭示出其同一些思想文化的重要成果之间的关联之处。比如近代欧洲发展起来的德国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简单地将它们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当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把马克思主义和这三者进行对比,就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重视这些联系和区别既有助于弄清前人所做事情的成就之处,更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将这些关系说成是来源和发展的关系,说明谁是谁的来源以及谁是谁的发展,对于正确而全面地理解历史上这三大学术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本身,都是大有好处的。列宁的这篇文章,通篇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如何继承和超越前人思潮的内容和意义上论述的。列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便讲: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1](p309)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是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哲学,以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以付立叶、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社会主义学说,而所思考以及想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的解放、首先是劳动人民的解放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差距就发生了。列宁在文章中明显地标示出差距之所在和克服差距的原则和途径。同时紧紧围绕上述三个学科,按照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者的顺序,鲜明地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列宁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上,科学又准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对后来的影响很大。我们今天重新学习、研究和实践这些问题尽管由于革命和建设的形势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仍然是常新常在。只要我们结合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去从事学习和实践,其作用和意义仍然是很大的。

列宁的这篇文章,按照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对马克思的新理论作了概述。在哲学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彻底地发展了这个理论。”“工人用工作日的一部分来抵偿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开支(工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则是无报酬地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社会主义方面,“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

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最先从这里得出了全世界历史所提示的结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学说。”请注意,这里所引用的都是列宁的原文,并且是一字不改的原话,可见列宁对马克思学说的把握是何等准确,何等心领神会。当然,由于文章写于1913 年,距今已有百年之遥,全球性形势发展和社会变化如此巨大而深刻,肯定有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有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就不能停止在列宁这里,必须有新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又必定会对列宁提出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安排有所影响和变动。主要还是从哲学方面来看。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比较偏向于哲学,但从这一事实所展示的一些研究动向和结果来看,情况则似乎显得有点复杂。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涵盖上,但更主要的却是表现在其所应该构成的整体性之中。所谓整体性,亦称整一性、有机性、完整性,从哲学的意义上讲,说的是对事物作辩证的有机整体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的统一,整体由相互联系着的各个部分构成,部分之间的不同联系决定着所形成的整体。部分是整体的一环,它依赖于整体,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科学的认识方法要求人们既要研究部分,又要考察整体,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问题领域比较多在通常情况下被分为若干部分,是不能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从哲学的整体意义上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各个部分的内容乃至彼此之间的关系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也就必然关系到对整体内容的不断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这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发展的历史性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系,同样应该作如是观。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正是

这种变化,不仅使列宁当时的概述更显示其理论的风采,而且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一步深化了。大家知道,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学术成就时,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称为两大“发现”。列宁的“来源”和“组成部分”说显然受此影响。他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交给人类的“伟大的认识工具”,认定“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为了消除雇佣奴隶制的本质,要“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无论是恩格斯的科学概括还是列宁的科学划分,都是既富理论意义又具实践价值,时至一百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指导作用的光辉。然而,问题的意义更在于不断翻新的历史印记和永不停息的现实脚步。唯物史观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主要来自历史和现实,来自一代又一代生活在现实和历史中人类的活动。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向人们自己显示,是人而且只有人,才是创造自己现实和历史的动力。已经争论了千百年的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与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至今似乎还没有得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与此密切相关,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甚至关系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之争,也还存在着尚待解决的矛盾问题。这中间的一个全局性的学术理论从现象上看是哲学与政治经济学这两门学科的关系,核心问题都是如何进入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人的哲学境界。近来发生的一场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讨论,将一直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剩余价值转向哲学范畴,这一讨论已经引起较多人的注意。因为马克思哲学从其形成之日起,就一直关注人的问题,就把人的解放、首先是劳动人民的解放放在问题的中心并作为出发点。在革命的早期阶段,以反对经济剥削为主要内容的剩余价值理论被归入经济学范畴,就如同把阶级斗争理论归入社会主义范畴一样,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列宁在文章中将剩余价值划入经济理论,就同当年恩格斯也没有特别提示剩余价值的哲学内涵一样,都是形势发展特点所使然,也是理论认识深化规律所常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和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彼此产生交叉、互换乃至错位,是不足为奇的,重要的在于自始至终抓住哲学的前提,解决好哲学和其它学科、当然首先是和经济学的关系。这一哲学前提不是别的,就是世世代代在经济等各社会事业中从事活动和创造的人。离开了哲学或哲学的这个前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这种“人”,既不是抽象得难以把握甚至捉摸不定,也不是具体到只是零散的个体,而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结合成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生活着的个人及其形成起来的人群。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什么是生活着的个人及其所形成起来的人群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手段呢?回答只能是下面这两个字:劳动;与此直接对立的四个字,则是异化劳动。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