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8a5e189680203d8ce2f2447.png)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网状结构2.菱形窝3.锥体交叉4.内侧丘系5.脊髓丘系6.外侧丘系7.三叉丘系8.锥体束9.小脑扁桃体10.旧小脑11.新小脑12.下丘脑13.结节垂体束二、填空题1.脊髓位于_______内,其上端在______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约平______下缘,其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_____。
2.脊髓全长有两处膨大,即____和____,____位于脊髓的____节段,而____则位于____节段。
3.脊髓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沟或裂,它们分别是位于前面正中的深沟称____,后面正中的浅沟为____以及前后外侧面上的__ __和_____,分别有__ __和_____通过。
4.脊髓连接 _ __ 对脊神经。
因此,脊髓包含_ __个 _ __,即 _ __ 、_ __、 _ __、 _ __和_ __。
5.临床上第7和第10胸椎骨折可能造成____和____脊髓节段的损伤。
6.在脊髓(胸髓)的横切面上灰质向前、后、外侧突出的部分分别叫做____、____和____,分别是____、____和____神经元胞体的所在地。
7.20世纪50年代Rexed将脊髓分为十个板层,其中RexedⅠ、Ⅱ、Ⅳ板层分别相当于脊髓的____、____和____核。
8.白质围绕在灰质的周围,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即____、____和____索,三个索中有长距离的上、下行的纤维束;其中后索中主要有____、____。
外侧索有____、____、和脊髓小脑前束;前索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及内侧纵束。
9.薄、楔束的纤维是分别来自同侧____节以上和节以下的传导深部感觉的脊神经节细胞的____突进入脊髓转而上行的纤维,薄、楔束上行分别终止于延髓的____和____核。
10.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位于____周边的后部和前部,其功能是向小脑传导__________。
11.脊髓丘脑侧束位于白质的____索,其纤维来自对侧灰质____的____,主要传导对侧____觉。
中枢神经系统试题精选
![中枢神经系统试题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b02383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b.png)
中枢神经系统试题精选一、选择题(一)a型题1.关于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胞体和神经胶质构成b.假单极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c.双极神经元属于传出神经元d.传入神经元既是运动神经元e.神经元包含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2.神经核就是指:a.神经元树突的子集b.神经元胞体在中枢的子集c.神经元胞体在周围的子集d.神经元轴突的子集e.神经元胞体与树突的子集3.所含假单极神经元的部位就是:a.副交感神经节内b.交感神经节内c.基底核内d.脊神经节内e.螺旋神经节内4.假单极神经元:a.就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b.坐落于神经节内c.存有于所有的脊神经节内e.属于联络神经元5.脊髓第8胸节平对:a.第8胸椎水平b.第5胸椎水平c.第7胸椎水平d.第6胸椎水平e.第10胸椎水平6.成人脊髓下端平对:a.第一骶椎下缘b.第四腰椎下缘c.第三腰椎下缘d.第一腰椎下缘e.第十二胸椎下缘7.对于脊髓的叙述以下哪个就是恰当的?a.存有31个节段b.在颈段大部分存有侧角中枢神经系统就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1d.c.成人从枕骨大孔延展至第2腰椎后缘d.外侧存有一条浅的正中裂e.在新生儿下端平第1腰椎后缘8.脊髓内部结构叙述不恰当的就是:a.灰质坐落于脊髓中央,白质坐落于灰质周围b.各段的灰质均呈圆形“h”形c.中间拎坐落于前角与后角之间d.脊髓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e.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9.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a.全部骶节中b胸部和腰部脊髓侧角c.腰2-4节内d.骶2-4节内e.骶1-3节内10.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就是:a.中间拎外侧核b.胸核c.中间拎内侧核d.网状结构e.骶中间拎外侧核11.关于皮质脊髓侧束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脑桥被盖部b.位于脊髓的侧索内c.由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收到的纤维d.仅坐落于脊髓的颈胸段e.受损时为下运动神经元中断12.关于薄束与楔束叙述恰当的就是:a.薄束坐落于楔束的外侧b.传导同侧躯干、肢体的本体感觉c.都贯穿脊髓后索全长d.止于背侧丘脑e.传导对侧躯干、肢体的本体感觉13.薄束的促进作用就是:a.传导对侧上、下肢的本体感觉b.传导同侧上肢的本体感觉c.传导同侧下肢的本体感觉d.传导同侧上、下肢的本体感觉e.传导对侧下肢的本体感觉14.传导左上肢的浅感觉和细致触觉就是:a.左侧薄束b.右侧脊髓丘脑侧束c.左侧楔束d.右侧脊髓丘脑聚润e.左侧脊髓小脑后束15.脊髓第5颈髓节段平对:a.第5颈椎下缘2b.第4颈椎c.第3颈椎d.第6颈椎e.第7颈椎16.在脊髓横断面内经白质前神奈川交叉至对侧的存有:a.皮质脊髓侧束b.脊髓丘脑前、侧束c.薄束d.楔束e.白核脊髓束17.切断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部位以下:a.同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b.同侧肢体随意运动及厚薄感觉失去c.同侧肢体腱散射消失触觉和压觉失去d.同侧肢体随意运动失去、对侧痛温觉障碍e.同侧痛温觉全部失去18.关于楔束的恰当叙述就是:a.横跨脊髓后索全长b.主要由交叉的纤维共同组成c.楔束纤维上行到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d.传导对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e.位于薄束的内侧19.脊髓骶节内:a.有薄束和楔束b.有楔束无薄束c.没有脊髓丘脑束d.有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e.有副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20.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第1腰椎b.第2腰椎c.第5腰椎d.第4腰椎e.第3腰椎21.脊髓后索受损时:a.眨眼能够确认关节的位zb.眨眼能够保持身体四肢不摇晃c.眨眼无法确认各关节的位zd.眨眼能指鼻精确e.受损伤的对侧有痛觉障碍22.脊髓第2胸髓节段右侧后索受损后发生:a.左半身乳头平面以下浅感觉和细致触觉失去b.右半身乳头平面以下苦温觉和粗略触觉失去c.右半身胸骨角平面以下浅感觉和细致触觉失去d.左半身胸骨角以下苦温觉和粗略触觉失去e.左半身剑突平面下浅感觉失去23.延髓前正中深裂两旁的突起就是:3a.橄榄b.楔束结节c.薄束结节d.锥体e.面神经丘24.在延髓脑桥沟处附着的脑神经,从外侧向内侧有:a.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b.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面神经c.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d.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e.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25.在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的脑神经是:a.第vi对脑神经b.第ⅶ对脑神经c.第ⅹ对脑神经d.第对脑神经e.第ⅲ、ⅳ对脑神经26.脑干指:a.小脑和延髓b.中脑、脑桥、延髓c.间脑、中脑、脑桥d.端脑、中脑、延髓e.中脑、小脑、延髓27.从橄榄后方进出脑的神经从上向下就是:a.舌咽神经、迷走神经b.迷走神经、副神经c.副神经、舌下神经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e.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28.从脑干背面出脑的脑神经是:a.动眼神经b.三叉神经c.舌下神经d.滑车神经e.展神经29.锥体交叉:a.就是感觉传导束的主要交叉b.坐落于脑桥腹侧c.坐落于中脑脚底d.是皮质脊髓束的纤维交叉e.是痛觉传导束的交叉30.关于脑干外形的描述哪一点错误?a.锥体坐落于延髓腹侧面b.上、下丘坐落于中脑背面c.基底沟在两锥体之间d.大脑脚属中脑e.延髓与脑桥的背侧面形成菱形窝431.延髓内有:a.三叉神经运动核b.上泌涎核c.薄束核d.面神经核e.展神经核32.锥体交叉和内侧丘系交叉:a.坐落于延髓内,丘系交叉十一位z较低b.坐落于延髓内,锥体交叉十一位z较低c.在延髓内坐落于同一平面d.分别坐落于脑桥延髓内e.都就是感觉传导束的纤维交叉33.关于内侧丘系的恰当叙述就是:a.主要纤维源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b.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c.行经斜方体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e.是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34.不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有是:a.副神经b.迷走神经c.舌下神经d.舌咽神经e.三叉神经35.内侧丘系交叉:a.位于延髓的最下端b.交叉的纤维约占80%c.交叉的纤维源自三叉神经脊束核d.交叉后的纤维下行终于同侧内囊e.传达本体感觉和细致触觉冲动36.疑核收到的纤维重新加入:a.舌咽神经b.舌下神经c.前庭蜗神经d.展览会神经e.舌神经37.面神经丘深方有:a.面神经核b.前庭神经核c.展神经核d.滑车神经核e.蜗神经核38.面神经核的位z就是在:a.中脑上丘平面b.中脑下丘平面c.脑桥平面d.延髓上部5。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b2dec8fba1aa8114531d979.png)
神经系统总论练习一、名词解释1.灰质:2.白质:3.神经核:4.神经节:5.纤维束:6.神经:7.网状结构:二、填空题1.神经系统分为和。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分别位于和。
3.脑神经共对,与相连;脊神经共对,和相连。
4.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和。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一、名词解释1.胼胝体:2.纹状体:3.边缘叶:4.硬膜外隙:5.蛛网膜下腔:6.硬脑膜窦:7.内囊:8.基底核:9.大脑动脉环:二、填空题1.脊髓位于内,末端变细,称为由此向下延为细长的,止于尾骨。
2.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的相连,下端成人约平下缘,新生儿约平。
3.脊髓有两个膨大,上方的叫,连有分布到的神经,下方的叫,连有分布到的神经。
4.脊髓的内部结构由中央部的和周围的构成。
5.脊髓的前角内含有神经元,后角含有神经元。
6.脊髓的侧角只见于节段,内含神经元。
7.脑位于内,可分为、、和和四部分。
脑干自上而下分为、和三部分。
8.小脑位于,在和的后方。
9.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嵌入枕骨大孔的小脑结构是。
10.间脑主要包括和等。
11.背侧丘脑的后下方,有一对小隆起,其中与听觉传导有关,与视觉传导有关。
12.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接受、和来的纤维束。
13.在脑底面可见下丘脑主要包括、、、和等结构。
14.下丘脑中的重要核团有和。
15.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和五个叶。
16.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位于和;躯体运动区位于和;视区位于;听区位于。
17.内囊位于、和之间,可分为、和三部分。
18.一侧内囊损伤,将导致、和等“三偏症状”。
19.脑和脊髓外面包有三层被膜,从外向内依次为、和。
20.伸入两大脑半球之间的硬脑膜叫,伸入到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的硬脑膜叫。
21.脑的供血动脉主要来源于和。
22.脑室包括位于两侧背侧丘脑与下丘脑之间的,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的,位于大脑半球的,后者左右各一,按其位置可分为、、和四部分。
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成人脊髓下端平齐()A.第1腰椎下缘B.第3腰椎下缘C.第1骶椎下缘D.第3骶椎下缘E.至椎管未端2.脊髓前角的神经元()A.感觉神经B.交感神经元C.联络神经元D.运动神经元E.副交感神经元3.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A.腰2-4节中B.骶2-4节中C.胸腰部侧角D.骶1-3节中E.颈部侧角4.脊髓后角的神经元是()A.运动神经元B.感觉神经元C.联络神经元D.交感神经元E.副交感神经元5.与脑干背面相连的脑神经()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舌下神经D.副神经E.展神经6.不属于间脑的结构()A.外侧膝状体B.内侧膝状体C.背侧丘脑D.视交叉E.上丘7.右侧内囊损伤导致()A.右侧半身瘫痪B.左侧半身瘫痪C.右侧浅感觉障碍D.左侧动眼神经瘫痪E.右侧深感觉障碍8.内囊膝部通过()A.皮质脊髓束B.皮质核束C.丘脑辐射D.视辐射E.皮质红核束9.视觉中枢位于()A.颞横回B.中央前回下部C.距状沟两侧D.扣带回E.中央旁小叶10.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A.额中回后部 B .额下回后部 C.颞上回后部 D.颞中回后部 E.角回11.颞横回是()A.躯体运动区B.躯体感觉区C.视区D.听区E.听觉性语言中枢12.新纹状体包括()A.苍白球和壳B.尾状核和壳C.丘脑和壳D.杏仁核和壳E.脑岛叶13.硬膜外麻醉将药放入()A.中央管内B.硬膜外隙C.小脑延髓池D.蛛网膜下隙E.硬脑膜窦14.大脑中央前回中1/3的动脉血供来自()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基底动脉E.椎动脉15.大脑中动脉起自()A.颈内动脉B.颈外动脉C.基底动脉D.椎动脉E.前交通动脉16.大脑后动脉起自()A.颈内动脉B.颈外动脉C.基底动脉D.椎动脉E.后交通动脉17.下列动脉除哪一个外,都是颈内动脉的分支()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后交通动脉E.前交通动脉18.硬膜外隙的说法,何者错误()A.内含脑脊液B.呈负压C.与颅内不相通D.内含静脉丛E.含脊神经根19.不属于下丘脑的结构是()A.乳头体B.外侧膝状体C.灰结节D.视交叉E.漏斗20.位于延髓内的神经核有()A.齿状核B.薄束核C.豆状核D.尾状核E.面神经核21.属于脑干腹侧面的结构是()A.上丘B.菱形窝C.薄束结节D.锥体E.乳头体22.脑脊液的产生部位是()A.上矢状窦B.颈内静脉C.颈内动脉D.脉络丝E.蛛网膜23.外侧膝状体属于()A.端脑B.间脑C.小脑D.中脑E.脑桥(二).多项选择题24.位于脑干背侧面的结构()A.锥体B.上丘C.菱形窝D.延髓脑桥沟E.楔束结节25.下丘脑的结构为()A.视交叉B.乳头体C.灰结节D.漏斗E.外侧膝状体26.大脑半球的分叶包括()A.额叶B.顶叶C.边缘叶D.颞叶E.枕叶27.一侧内囊损伤时,可出现()A.同侧半身瘫B.对侧半身瘫C.同侧半身感觉障碍D.对侧半身感觉障碍E.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28.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动脉有()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颈内动脉E.椎动脉29.组成内囊的纤维有()A.脊髓丘脑束B.皮质脊髓束C.丘脑辐射D.皮质核束E.视辐射30.薄束和楔束传导()A.精细触觉B.本体感觉C.痛觉D.温度觉E.粗触觉四、问答题1.临床上进行椎管穿刺抽取脑脊液检验,最好在何处进针?为什么?针尖要到达何处?从皮肤开始共要穿过哪些结构?2.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功能及循环途径?3.内囊由什么动脉供血,一侧内囊损伤可出现哪些主要临床表现?为什么?。
习题-3中枢参考答案
![习题-3中枢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c5b31a55270722192ef7cb.png)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选择题】1 B 11 C 21 D 31 E 41 B 51 ACD2 D 12 B 22 D 32 E 42 D 52 ACDE3 C 13 D 23 E 33 D 43 A 53 ABC4 E 14 E 24 D 34 D 44 D 54 ABD5 C 15 B 25 E 35 A 45 B 55 ABCD6 E 16 D 26 C 36 D 46 A 56 ABD7 A 17 C 27 A 37 A 47 D 57 ABCDE8 A 18 B 28 D 38 A 48 ABDE 58 ABCDE9 C 19 D 29 E 39 B 49 BC 59 ACE10 D 20 B 30 C 40 A 50 ABCDE 60 ABE 【填空题】61.镇静;催眠62.抗焦虑;镇静和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63.缩短;延长64.碳酸氢钠;硫酸钠65.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66.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CTZ)的D2受体;呕吐中枢;刺激前庭67.抗精神病作用;镇吐作用;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68.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69.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70.低温麻醉;人工冬眠71.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72.镇痛;镇静;镇咳73.心源性;支气管74.纳洛酮;美沙酮75.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驱除胆道蛔虫、治疗放射性诱发的腹泻;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写一个)76.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水杨酸反应;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夷综合征77.血小板的COX;TXA2(血栓素A2)78.碳酸氢钠【名词解释】镇静药、催眠药p121 镇痛药p163【简答题】79.苯二氮卓类特异性地与BZ受体结合,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并通过增强GABA与GABA A受体结合,从而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Cl-内流增多,造成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抑制效应。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75eec310661ed9ac51f354.png)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试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题数:35,共 50.0 分) [单选题] *1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电突触传递的特性?(1.4分)A、双向传递B、快速传递C、兴奋性突触D、突触延搁(正确答案)2. 由大脑皮质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区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被称为何种传导束?(1. [单选题] *A、皮质脑干束(正确答案)B、皮质脊髓束C、网状脊髓束D、红核脊髓束3. 关于大脑皮质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错误的描述是?(1. [单选题] *A、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B、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进行的C、产生体表感觉机会达50%以上(正确答案)D、身体不同部位在皮质代表区,其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4. 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1. [单选题] *A、协调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B、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正确答案)C、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D、调节肌紧张5. 下列哪一反射性运动,不是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1. [单选题] *A、对侧伸肌反射B、屈肌反射C、牵张反射D、翻正反射(正确答案)6. 机体感受器按其所接受刺激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五种,但不包含?(1. [单选题] *A、机械感受器B、光感受器C、外感受器(正确答案)D、温度感受器7. 化学突触传递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一项?(1. [单选题] *A、可塑性B、双向传递(正确答案)C、单向性D、突触延搁8. 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及自主功能反应,但不包含?(1. [单选题] *A、反应时缩短(正确答案)B、血压下降C、恶心呕吐、眩晕出汗D、心率加快9.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胶质细胞可分为哪几类?(1. [单选题] *A、小胶质细胞、锥体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正确答案)C、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颗粒细胞D、星形胶质细胞、锥体外细胞和小胶质细胞10. 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质之间有直接和间接两条通路,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分别对大脑皮质的活动起的作用是?(1. [单选题] *A、易化、易化B、易化、抑制(正确答案)C、抑制、抑制D、抑制、易化11.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哪种运动进行适时控制?(1. [单选题] *A、躯体运动B、反射性运动C、形式化运动D、随意运动(正确答案)12. 基底神经节在肌肉活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包含?(1. [单选题] *A、协助把联络皮质产生的运动计划转变为运动程序B、情绪的调节(正确答案)C、与随意运动有关D、控制肌紧张并使运动动作适度13. 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都是哪种离子流向的结果?(1. [单选题] *A、K+外流B、Cl-内流C、Na+内流(正确答案)D、Ca2+内流14. 跳水运动员在做转体动作时,要充分利用下列哪种反射?(1. [单选题] *A、翻正反射(正确答案)B、状态反射C、直线运动反射D、旋转运动反射15. 运动员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是利用下列哪种反射? [单选题] *D.脑桥(1.4分)A、牵张反射B、腱反射C、状态反射(正确答案)D、翻正反射16. 当大脑皮质发动精细运动时,首先从小脑的哪一部位提取运动程序,并将它通过大脑一小脑回路回输到运动皮质?(1. [单选题] *A、后外侧裂B、皮质小脑(正确答案)C、脊髓小脑D、前庭小脑17. [单选题] *视杆细胞的光感受器介导哪种视觉?A、暗光(正确答案)B、白光C、强光D、亮光18. 突触进行传递时,必须有哪种离子流入突触前膜?(1. [单选题] *A、Ca2+(正确答案)B、CI-C、K+D、Na+19. 机体感受器按其所接受刺激来源的不同可分为?(1. [单选题] *A、伤害性感受器和无伤害感觉器B、主观感受器和客观感觉器C、光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D、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正确答案)20.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下列哪一因素无关?(1. [单选题] *A、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B、胞体的大小(正确答案)C、髓鞘的厚度D、有无髓鞘21. 21人眼能接受的刺激电磁波波长是?(1. [单选题] *A、990~2000nmB、770~980mmC、380~760nm(正确答案)D、100~370nm22. 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表现为?(1. [单选题] *A、突触后膜去极化(正确答案)B、突触前膜超极化C、突触后膜超极化D、突触前膜去极化23. 随意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是由大脑皮质的哪一区域首先发起?(1. [单选题] *A、皮质联络区(正确答案)B、辅助运动区C、主运动区D、运动前区24. 翻正反射的中枢位于中枢的哪一部位?(1. [单选题] *A、中脑(正确答案)B、大脑C、小脑D、延髓25. 英文缩略词“EPSP”的意思是?(1. [单选题] *A、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正确答案)B、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氨基酸类递质D、神经生长因子26. 温度觉感受器包括热感受器和冷感受器,热感受器分布的皮下位置是?(1. [单选题] *A、0.1~0.2mmB、0.3~0.6mm(正确答案)C、0.7~0.9mmD、0.9~1.2mm27. 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介导哪种视觉?(1. [单选题] *A、强光(正确答案)B、亮光C、荧光D、暗光28. 神经元按其功能分类不包括?(1. [单选题] *A、运动神经元B、联络神经元C、兴奋性神经元(正确答案)D、感觉神经元29. 一般将脊髓灰质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称为脊髓运动反射的?(1. [单选题] *A、直接通路B、间接通路C、最后公路(正确答案)D、开始公路30. 在编排复杂的运动程序和执行运动前的准备状态中,哪一脑区作用最为重要?(1. [单选题] *A、辅助运动区(正确答案)B、丘脑C、纹状体D、扣带运动区31. 神经元代谢和整合的中心是?(1. [单选题] *A、胞体(正确答案)B、轴突末梢C、轴突D、树突32. 主观上不产生特定感觉,不能被意识到的感觉类型是?(1. [单选题] *A、平衡觉B、血浆渗透压(正确答案)C、温度觉D、视觉33. 内脏感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沿着哪条传导束到达大脑皮质?(1. [单选题] *A、皮质延髓束B、皮质脊髓束C、皮质核束D、脊髓丘脑束(正确答案)34. 34小脑在随意运动中产生“误差信号”,是它将大脑皮质命令与下列哪感觉传入的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后的结果?(2. [单选题] *A、肌肉与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传入(正确答案)B、肌肉与内脏器官的感觉传入C、温度觉传人D、感知觉传入35. 下列感觉类型可以被主观感知的是?(1. [单选题] *A、平衡觉(正确答案)B、肌长度C、血浆渗透压D、肌张力36. 二、判断题(题数:49,共 50.0 分) [单选题] *1快速牵拉肌肉引起腱反射,对抗肌肉的拉长,缓慢持久牵拉肌肉引起肌紧张,调节肌肉的紧张度。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文档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1beecf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8.png)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文档中枢神经系统1. 名词解释灰质白质神经核神经节纤维束内囊2.判断题(1)脊髓中央为灰质,周围为白质。
(2)脊髓后角的神经元接受脊神经后根的感觉冲动,属感觉神经元。
(3)脊髓后索全长都有薄束、楔束。
(4)薄束、楔束传导对侧躯干和肢体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5)第四脑室底又称菱形窝。
(6)脑干神经核包括躯体运动核、躯体感觉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四类。
(7)舌下神经核、疑核、薄束核均为脑神经核。
(8)薄束核、楔束核、红核、黑质都不是脑神经核。
(9)视觉中枢位于大脑距状沟两侧和枕极的皮质。
(10)书写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3.填空题(1)神经系统可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
(2)脊髓位于____________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接____________,下端成人平____________下缘,新生儿平____________水平。
(3)脊髓上下各有一膨大,分别叫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们与____________有关。
(4)脑位于____________内,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6部分。
(5)脑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部分。
(6)脑桥上连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脑神经。
(7)连与中脑的脑神经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8)中脑内的躯体运动核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与三叉神经有关的脑神经感觉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传导同侧肢体本体感觉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015-2016学年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复习题
![2015-2016学年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040d311bed5b9f3f90f1c6e.png)
•2015-2016学年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测试题•一、填空题•1、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_兴奋性。
其中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2、刺激的三要素是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根据刺激强度把刺激分为阈上刺激、阈刺激和阈下刺激。
•3、Na+是通过通道和泵进出细胞的。
•4、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与钾离子离子有关。
•5、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递质是乙酰胆碱。
•6、兴奋-收缩偶联的媒介是钙离子离子。
•7、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8、排尿反射是正反馈反馈。
•9、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
•10、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11、小脑的功能是维持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
•12、体表感觉定位于皮层的中央后回。
•二、选择题•1、关于刺激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C)•A、组织接受刺激后必然引起反应 B、组织一旦发生反应就出现兴奋活动•C、组织的兴奋反应就是它特殊功能的表现 D、反应必须有中枢神经的参与•2、在实验中,捣毁脊蛙的脑脊髓以后:(B)•A、反射、反应都消失 B、反应存在,反射消失•C、反射存在,反应消失 D、反应、反射都存在•3、不属于易化扩散的特点是:(D)•A、特异性 B、竞争性抑制 C、饱和性 D、无需膜蛋白帮助•4、受体的化学本质是:(C)•A、脂肪 B、糖类 C、蛋白质 D、核酸•5、安静状态下,细胞内K+外流属于:(C)•A、单纯扩散 B、依靠载体转运的易化扩散•C、依靠离子通道转运的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6、静息电位从—90mV变化—110mV到称为:(B)•A、极化 B、超极化 C、去极化 D、复极化•7、产生动作电位上升相的离子流是:(C)•A、K+外流 B、CI-内流 C、Na+内流 D、Ca2+内流•8、需要耗能的生理过程是:(D)•A、静息状态下K+外流 B、动作电位上升相 C、动作电位下降相 D、复极后Na+、K+转运 9、神经冲动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突触后电位 D、局部电位•10、下列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D)•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有相应受体能与递质结合•C、Ca2+在突触传递中有重要作用 D、突触传递对内环境变化不敏感•11、下列关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C)•A、递质分为外周递质和中枢递质两大类B、外周递质主要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C、中枢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相同的递质D、抑制性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12、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D)•A、突触前膜超极化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超极化 D、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13、关于丘脑感觉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C)•A、与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有关 B、是感觉传入的换元站•C、是人类感觉的高级中枢 D、能对感觉作粗糙分析•14、有关大脑皮质感觉机能定位的描述,错误的是(B)•A、皮质感觉区主要在中央后回•B、所有感觉传入纤维都交叉投射到对侧皮质•C、投射区的整体空间分布呈倒立位•D、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的灵敏度呈正相关•15、在动物的上、下丘脑之间横切脑干出现反射性伸肌肌紧张亢进,其原因(C)•A、疼痛刺激所引起 B、切断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C、控制区失去始动作用 D、易化区的兴奋性明显增高•16、小脑不具有的功能是(D)•A、维持身体平衡 B、调节肌紧张 C、协调随意运动 D、发动随意运动•17、左侧中央前回受损,将导致(B)•A、左侧躯体运动障碍 B、右侧躯体运动障碍 C、左侧感觉障碍 D、右侧感觉障碍18.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的是(D)•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C、支配汗腺的纤维和骨骼肌的舒血管纤维 D、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19、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D)•A、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B、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C、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0、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D)•A、后天获得,有个体差异 B、反射弧是暂时联系的•C、具有预见性、易变性 D、在皮质下中枢即可实现三.名词解释1.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docx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dc7bd6450e2524de4187e92.png)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2、突触:3、运动终板:4、运动单位:5、牵张反射6、脊休克:7、强化:8、突触后电位9、突触前抑制10、突触后抑制二、判断题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5:×、×、√、×、√;6-10 :√、√、√、×、×;11-15:√、√、√、×、×三、选择题1、神经递质贮存于:A 、突触小泡中;B 、突触小体中;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A 、不必移除或灭活;B、保持较高浓度;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 、保持递质恒定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A 、α运动神经元;B 、γ运动神经元;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 、小脑浦肯野细胞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A 、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D、发汗活动增强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A 、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A 、由阈下刺激引起;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 、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 、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A 、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 、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 、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 、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12、 EPSP 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A 、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B 、钙离子和钾离子;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13、 IPSP 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A 、钠离子;B 、钙离子; 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 、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A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B 、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C、都可向远端传导; D、都与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有关15、决定反射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B、感受器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刺激强度的高低16、侧枝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 、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 、轴突末梢去极化;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A 、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 、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少;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18、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错误的叙述是:A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处于昏睡状态;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1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A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性痛; 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2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 、腱反射; 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 D 、肌紧张2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A 、腱器官; B、肌梭; 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22、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A 、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B 、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23、下列哪项不属于下丘脑的功能:A 、调节体温;B、调节肌紧张;C、调节内分泌;D、调节摄食活动24、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A 、β、α、θ、δ;B、α、β、θ、δ;C、θ、δ、β、α;D、β、θ、α、δ25、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A 、出现α波;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26、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A 、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B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C、建立后可以消退;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还需要皮层下中枢参与27、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A 、体温变化;B、脉搏变化;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28、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 、其作用能被人工模拟;B 、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C、发挥作用后被排出体外;D、神经元本身能合成并贮存之29、与 EPSP 产生有关的是:A 、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增大;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大; D、钾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30、δ波称为睡眠型脑电波,若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常表示:A 、极度疲劳或深度麻醉;B 、困倦; C、注意力过度集中; D 、精神紧张31、关于异相睡眠时相的叙述错误的是:A 、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去同步化脑电波;C、唤醒阈增高; D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稳定3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DA 、作用较广泛;B 、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D、促进消化和吸收33、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错误的是:A 、生理完整性;B 、绝缘性; C、相对不疲劳性;D、单向传导3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错误的是:A 、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C、潜伏期较长; D 、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35、对脑电波不正确的叙述为:A 、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 D 、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参考答案1-5: A 、 C、 A 、 B 、D ;6-10: D、 D、 C、D 、C; 11-15: C、 A 、 C、B 、 C;16-20: C、C、 D、 D、 D; 21-25:、B 、 B、 B 、A 、B ; 26-30: D、 D 、C、 C、 A31-35:A、D、D、D、A四、简述题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d7c607caef8941ea76e05fa.png)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2、突触:3、运动终板:4、运动单位:5、牵张反射6、脊休克:7、强化:8、突触后电位9、突触前抑制10、突触后抑制二、判断题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5:×、×、√、×、√;6-10:√、√、√、×、×;11-15:√、√、√、×、×三、选择题1、神经递质贮存于:A、突触小泡中;B、突触小体中;C、突触前膜;D、突触后膜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A、不必移除或灭活;B、保持较高浓度;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A、α运动神经元;B、γ运动神经元;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D、小脑浦肯野细胞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D、发汗活动增强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A、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A、由阈下刺激引起;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C、轴丘;D、轴突末梢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B、钙离子和钾离子;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A、钠离子;B、钙离子;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C、都可向远端传导;D、都与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有关15、决定反射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B、感受器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刺激强度的高低16、侧枝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轴突末梢去极化;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少;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18、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错误的叙述是: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处于昏睡状态;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1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性痛;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2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肌紧张2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A、腱器官;B、肌梭;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22、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23、下列哪项不属于下丘脑的功能:A、调节体温;B、调节肌紧张;C、调节内分泌;D、调节摄食活动24、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A、β、α、θ、δ;B、α、β、θ、δ;C、θ、δ、β、α;D、β、θ、α、δ25、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A、出现α波;B、出现β波;C、出现θ波;D、出现δ波26、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C、建立后可以消退;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还需要皮层下中枢参与27、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A、体温变化;B、脉搏变化;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28、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其作用能被人工模拟;B、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C、发挥作用后被排出体外;D、神经元本身能合成并贮存之29、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增大;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大;D、钾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30、δ波称为睡眠型脑电波,若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常表示:A、极度疲劳或深度麻醉;B、困倦;C、注意力过度集中;D、精神紧张31、关于异相睡眠时相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去同步化脑电波;C、唤醒阈增高;D、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稳定3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DA、作用较广泛;B、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D、促进消化和吸收33、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错误的是: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相对不疲劳性;D、单向传导3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C、潜伏期较长;D、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35、对脑电波不正确的叙述为: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D、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参考答案1-5:A、C、A、B、D;6-10:D、D、C、D、C;11-15:C、A、C、B、C;16-20:C、C、D、D、D;21-25:、B、B、B、A、B;26-30:D、D、C、C、A31-35:A、D、D、D、A四、简述题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6a647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3.png)
第三篇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是〔 B 〕A直接抑制中枢神经功用B增强GABA与GABA A受体的结合力C作用于GABA受体,促进神经细胞膜去极化D诱导生成一种新的蛋白质而起作用E以上都不是2、吗啡不会发生下述哪一作用〔 D 〕A呼吸抑制B止咳作用C体位性低血压D肠道蠕动添加E支气管收缩3、解热镇痛药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是〔 D 〕A脊髓胶质层B丘脑内侧核团C脑干网状结构D外周E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部4、用苯巴妥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症,醒后思睡、乏力,这是药物的〔 C 〕A治疗作用B反作用C后遗作用D继发作用E选择性作用5、地西泮与苯巴比妥比拟其催眠作用的主要特点是〔 C 〕A作用时间长B起效快C不清楚延长快波睡眠D能延长快波睡眠E能延伸快波睡眠6、地西泮〔安宁,diazepam〕不具有以下哪种作用〔 B 〕A抗焦虑作用B抑制心脏C抗惊厥、抗癫痫、D中枢性肌松作用E镇静、催眠作用7、以下何种疾病不是吗啡〔morphine〕的顺应症〔 E 〕A严重的创伤、烧伤疼痛B心肌梗死惹起的剧痛C急、慢性消耗性腹泻D心源性哮喘E支气管哮喘8、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防止血栓构成机理是〔 C 〕A抑制脂氧酶,增加PG分解B抑制脂氧酶,促进PG分解C抑制环氧酶,增加TXA2分解D抑制环氧酶,增加PGI2分解E抑制凝血酶原构成9、某人运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因失眠加用苯巴比妥, 结果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延长, 这是由于〔 D 〕A苯巴比妥能对立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B病人对双香豆素发生了耐受性C苯巴比妥有抑制凝血酶的作用D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的代谢减速E以上都不对10、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C〕A中脑网状结构B下丘脑C边缘系统D大脑皮层E纹状体11、苯巴比妥钠延续运用发生耐受性的主要缘由是〔E〕A再散布于脂肪组织B排泄加快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12、以下药物中t1/2最长的是〔C〕A地西泮B氯氮卓C氟西泮D奥可西泮E三唑仑13、有关地西泮的表达,错误的为〔D〕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C能治疗癫痫继续形状D较少量可惹起全身麻醉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14、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C〕A尼可刹米B纳络酮C氟马西尼D钙剂E美解眠15、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C〕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添加肾小管再吸收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添加肾小管再吸收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E以上均不对16、以下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药物是〔C〕A苯巴比妥B司可巴比妥C硫喷妥D巴比妥E戊巴比妥17、苯二氮卓类受体的散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散布分歧?〔D〕A多巴胺B脑啡肽C咪唑啉Dγ-氨基丁酸E以上都不是18、惹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缘由是〔D〕A使病人发生欣快感B能诱导肝药酶C抑制肝药酶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伸,梦魇增多E以是都不是19、苯二氮卓类无以下哪种不良反响?〔 E 〕A头昏B嗜睡C乏力D共济失调E口干20、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不包括〔C〕A镇静催眠B抗焦虑C抗震颤麻木D抗惊厥E抗癫痫21、巴比妥类发生镇静催眠作用的机理是〔C〕A抑制中脑及网状结构中的多突触通路B抑制大脑边缘系统的海马和杏仁核C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D抑制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E以上均不是22、地西泮的抗焦虑作用主要是由于〔A〕A增强中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B抑制脊髓多突触的反射作用C抑制网状结构下行激活系统D抑制大脑-丘脑异常电活动分散E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通路23、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E 〕A有镇痛、解热作用B有镇痛、抗炎作用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D有弱小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E有弱小的镇痛作用,重复运用容易成瘾24、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缘由是〔 D 〕A口服不吸收B片剂不动摇C易被肠道破坏D首关消弭清楚E口服抚慰性大25、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B 〕A迷走神经背核B延脑的孤束核C中脑盖前核D导水管周围灰E蓝斑核26、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缘由是〔 C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B作用于蓝斑核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理性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27、吗啡缩瞳的缘由是〔 A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D作用于蓝斑核E作用于边缘系统28、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C 〕A吗啡B喷他佐辛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29、哌替啶比吗啡运用多的缘由是〔 D 〕A无便秘作用B呼吸抑制造用轻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D成瘾性较吗啡轻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3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E 〕A肾上腺素B沙丁胺醇C地塞米松D格列齐特E吗啡3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B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C黑质-纹状体通路D脑干网状结构E大脑边缘系统3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 〕A其他镇痛药有效时的急性锐痛B神经痛C脑外伤疼痛D分娩止痛E诊断未明的急腹症疼痛33、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34、与吗啡成瘾性及戒断症状有直接联络的部位是〔 C 〕A孤束核B盖前核C蓝斑核D壳核E迷走神经背核35、阿片受体的拮抗剂是〔 A 〕A纳曲酮B喷他佐辛C可待因D延胡索乙素E罗通定36、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的药物是〔 C 〕A哌替啶B曲马朵C纳洛酮D美沙酮E以是都不是37、吗啡无以下哪种不良反响?〔 A 〕A惹起腹泻B惹起便秘C抑制呼吸中枢D抑制咳嗽中枢E惹起体位性低血压38、以下哪种状况不宜用哌替啶镇痛?〔 C 〕A创伤性疼痛B手术后疼痛C慢性钝痛D内脏绞痛E早期癌症痛39、不用于抗风湿的药物是〔 D 〕A乙酰水杨酸B保泰松C吲哚美辛D对乙酰氨基酚E布洛芬40、保泰松不作为抗风湿首选药的主要缘由是〔 B 〕A抗风湿作用不强B不良反响多C口服吸收不好D作用持久E可诱导肝药酶41、布洛芬主要用于〔 C 〕A冠心病B心源性哮喘C风湿性关节炎D人工冬眠E镇静催眠42、胃肠反响较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是〔 D 〕A乙酰水杨酸B保泰松C吲哚美辛D布洛芬E甲芬那酸43、有关乙酰水杨酸的描画,错误的选项是〔 A 〕A碱化尿液减慢从肾排出B抑制血管璧前列腺素分解酶C胃溃疡患者禁用该药D小剂量可防止冠脉血栓构成E添加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44、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机制是〔 A 〕A抑制中枢PG分解B抑制外周PG分解C抑制中枢PG降解D抑制外周PG降解E添加中枢PG释放45、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制是〔 C 〕A阻断传入神经的激动传导B降低觉得纤维感受器的敏理性C阻止炎症时PG的分解D激动阿片受体E以上都不是46、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的是〔 B 〕A水杨酸钠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吲哚美辛E对乙酰氨基酚47、可防止脑血栓构成的药物是〔 B 〕A水杨酸钠B阿司匹林C保泰松D吲哚美辛E布洛芬48、阿司匹林防止血栓构成的机制是〔 C 〕A激活环加氧酶,添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B抑制环加氧酶,增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C抑制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D抑制环氧酶,添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E激活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构成49、布洛芬的主要特点是〔 D 〕A解热镇痛作用强B口服吸收慢C与血浆蛋白结合少D胃肠反响较轻,易耐受E半衰期长50、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的药物是〔 B 〕A吡罗昔康B阿司匹林C丙磺舒D布洛芬E氯芬那酸二、多项选择题1、地西泮能惹起〔ABCD 〕A嗜睡B头昏C耐受性D习气性E再生阻碍性贫血2、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DE 〕A脊髓胶质区B大脑边缘系统C中脑盖前核D丘脑内侧核团E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3、〝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生是〔ACD 〕A与抑制PG的生物分解有关B以抗原-抗体反响为基础的过敏反响C白三烯等物质生成添加D与β2受体的功用有关E因5-HT生成增多4、苯二氮卓类具有以下哪些药理作用?〔ABC〕A镇静催眠作用B抗焦虑作用C抗惊厥作用D镇吐作用E抗晕举措用5、关于苯二氮卓类抗焦虑作用,以下表达哪些正确?〔ABCDE〕A小于镇静剂量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B抗焦虑作用的部位在边缘系统C对继续性症状且选用长效类药物D对连续性严重焦虑者宜选用中、短效类药物E.地西泮和氯氮卓是常用的抗焦虑药6、苯二氮卓类能够惹起以下哪些不良反响?〔ABCDE〕A嗜睡B共济失调C依赖性D成瘾性E临时运用后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7、关于苯二氮卓类的不良反响特点,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E〕A过量致急性中毒和呼吸抑制B平安范围比巴妥类大C可透过胎盘屏障和随乳汁分泌,孕妇和哺乳妇女忌用D临时作药仍可发生耐受性E与巴比妥类相比,其戒断症状发作较迟、较轻8、巴比妥类能够出现以下哪些不良反响〔ABCDE〕A眩晕、疲倦B肉体运动不协调C偶见致剥脱性皮炎D中等剂量即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E严重肺功用不全或颅脑损伤致呼吸抑制者禁用9、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的特点是〔ABCDE〕A延续久服可惹起习气性B突然停药易发作反跳现象C临时运用突然停药可使梦魇增多D临时运用突然停药可使快动眼时间延伸E临时运用可以成瘾10、关于巴比妥类剂量的表达,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CDE〕A小剂量发生镇静作用B必需用到镇静剂量才有抗焦虑作用C剂量由小到大,可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作用D中等量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E10倍催眠剂量可致病人死亡11、关于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E〕A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B促进Cl-通道开放C使Cl-开放时间处长D运用权Cl-内流增大E运用权Cl-通道开放的频率添加12、对快波睡眠时相影响极小的药物是〔BD 〕A苯巴比妥B水合氯醛C甲丙氮酯D地西泮E戊巴比妥13、吗啡禁用于〔ABCDE 〕A哺乳妇女止痛B支气管哮喘病人C肺心病病人D肝功用严重减退病人E颅脑损伤苏醒病人14、阿片受体拮抗剂有〔AE 〕A纳洛酮B二氢埃托啡C芬太尼D烯丙吗啡E纳曲酮15、阿司匹林惹起的哮喘是由于〔BD 〕A抗原抗体反响B抑制环氧酶分解PG C抑制肾上腺素的分解D白三烯及其它脂氧酶代谢产物添加E促进组胺释放16、乙酰水杨酸的不良反响有〔ABCD 〕A凝血阻碍B过敏反响C胃肠道反响D水杨酸反响E体位性低血压17、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特点是〔ABCD 〕A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B对慢性钝痛效果好C镇痛作用机制是防止炎症时PG分解D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运用E对锐痛和内脏平滑肌绞痛也有效18、阿司匹林惹起胃出血和诱发胃溃疡的缘由是〔CD 〕A凝血阻碍B变态反响C局部抚慰D抑制PG分解E水杨酸反响三、填空题1、苯二氮卓类_____ 睡眠诱导时间,睡眠继续时间。
06-中枢神经练习题
![06-中枢神经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eae3114431b90d6c85c7f4.png)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脊髓圆锥2. 终丝3. 马尾4. 颈膨大5. 腰骶膨大6. 脊髓固有束7. 白质前连合8. Renshaw细胞9. 薄束10. 楔束11. 后索12. 牵张反射13. 屈曲反射14. 菱形窝15. 顶盖16. 锥体交叉17. 面神经丘18. 内侧丘系交叉19. 斜方体20. 内侧丘系21. 三叉丘系22. 脊髓丘系23. 外侧丘系24. 三叉神经脊束25. 内侧纵束26. 黑质27. 顶盖前区28. 蓝斑29. 后穿质30. 中央被盖束31. 下橄榄核32. 脑干网状结构33. 中缝核34. 前庭小脑35. 脑桥小脑三角36. 小脑核37. 小脑扁桃体38. 苔藓纤维39. 攀缘纤维40. 内髓板41. 穹窿42. 后屈束43. 未定带44. Broca区45. Wernicke区46. 书写中枢47. 听区48. 基底核49. 纹状体50. 胼胝体51. 内囊52. 丘脑中央辐射53. 边缘系统54. 边缘叶55. 海马结构56. 上运动神经元57. 下运动神经元58. 核上瘫59. 核下瘫60. 锥体外系61. 脉络丛62. 硬膜外隙(腔)63. 蛛网膜下隙(腔)64. 终池65. 齿状韧带66. 海绵窦67. 蛛网膜粒68. 大脑动脉环二、选择题A型题1.成人脊髓下端平齐A.第1腰椎上缘B.第1腰椎下缘C.第2腰椎下缘D.第3腰椎下缘E.第1骶椎下缘2.关于脊髓的正确描述A.成人脊髓从枕骨大孔延伸至第2腰椎下缘B.在脊髓的胸腰段都有侧角C.脊髓依脊神经的出入范围可分为31个节段D.脊髓背侧正中的深沟称后正中裂E.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1腰椎下缘3.脊髓的终丝A.内含神经纤维B.全部被硬脊膜包裹C.附于骶骨的背面D.第2骶椎处穿出硬脊膜,止于其背面E.第2骶椎处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4.马尾主要由A.腰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B.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C.腰、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D.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E.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5.脊髓第6胸节平对A.第3胸椎B.第4胸椎C.第5胸椎D.第6胸椎E.第7胸椎6.第11~12胸椎受损伤,可累及的脊髓节段是A.下胸段B.全部腰段C.全部骶段D.全部腰骶段E.全部骶尾段7.脊柱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第11胸椎B.第1腰椎C.第3腰椎D.第5腰椎E.第1骶椎8.关于脊髓内部结构的描述何者错误..A.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型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C.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9.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A.中间内侧核B.中间外侧核C.骶中间外侧核D.胸核E.脊髓网状结构10.脊髓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A.胸腰部的脊髓侧角中B.全部骶节中的中间外侧核C.全部腰节中的中间外侧核D.腰2~4节中的中间外侧核E.骶2~4节中的中间外侧核11.脊髓前角细胞损伤,会造成其所支配的A.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B.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C.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D.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E.以上都不对12.楔束A.见于T4以下的脊髓后索外侧部B.主要传导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E.一侧楔束损伤将出现对侧深感觉障碍13.薄束A.成自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B.见于T4以上的脊髓后索外侧部C.主要传导对侧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D.上行至同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E.上行至对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14.脊髓中薄束、楔束纤维在后索的定位排列关系由内向外是A.C、T、L、SB.S、L、T、CC.T、L、S、CD.L、S、C、TE.S、C、T、L15.一侧脊髓后索受损时A.闭眼时能确定肢体的位置B.闭眼时不能确定肢体的位置C.受损对侧有痛觉障碍D.辨别性触觉不受影响E.闭眼时指鼻准确16.脊髓丘脑侧束A.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内B.是斜越白质前连合后的上行纤维C.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外侧D.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E.行经下丘改称脊髓丘系17.脊髓中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的定位排列关系由背外向腹内是A.C、T、L、SB.S、L、T、CC.T、L、S、CD.L、S、C、TE.S、C、T、L18.脊髓小脑后束A.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内侧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背核C.主要在同侧上行D.经小脑上脚止于小脑旧皮质E.协调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19.脊髓小脑前束A.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内侧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C.主要在同侧上行D.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E.调节下肢个别肌肉的运动和姿势20.皮质脊髓侧束A.主要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B.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C.大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D.主要控制前角细胞的内侧核E.支配四肢肌21.脊髓中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的定位排列关系由外向内是A.C、T、L、SB.S、L、T、CC.T、L、S、CD.L、S、C、TE.S、C、T、L22.皮质脊髓前束A.主要由交叉的纤维组成B.在脊髓的前索内下达至骶髓C.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止于Ⅳ~Ⅸ层D.主要控制前角细胞的外侧核E.支配四肢肌23.红核脊髓束A.起始于同侧红核B.行于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后面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E.对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24.前庭脊髓束A.起始于对侧前庭外侧核B.在脊髓外侧索下行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E.对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25.顶盖脊髓束A.起始于同侧中脑的上丘B.在脊髓外侧索下行C.仅达颈髓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E.主要调控躯干肌的活动26.网状脊髓束A.起始于脊髓的网状结构B.主要行于同侧的外侧索和前索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D.主要调控远端肌的肌张力E.与视听的防御反射有关27.内侧纵束A.主要来自对侧的前庭神经核B.行于脊髓外侧索C.下达腰髓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E.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28.脊髓骶节A.有楔束无薄束B.有薄束和楔束C.有皮质脊髓前束D.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E.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29.一侧脊髓侧索损伤,可导致损伤部位以下A.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B.对侧随意运动丧失C.同侧随意运动及浅、深感觉丧失D.同侧腱反射消失,触觉和压觉丧失E.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障碍30.若脊髓颈膨大节段的白质前连合损伤,病人会出现A.右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B.左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C.两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D.两侧躯干、上肢的痛温觉丧失E.两侧上肢的痛温觉丧失31.延髓前正中裂两旁的隆起是A.橄榄体B.锥体C.薄束结节D.楔束结节E.小脑下脚32.延髓后正中沟两旁的隆起是A.橄榄体B.锥体C.薄束结节D.楔束结节E.小脑下脚33.在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的脑神经是A.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B.展神经C.面神经、前庭蜗神经D.舌下神经E.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34.从橄榄后沟出入的脑神经从上至下是A.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B.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C.副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E.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35.在桥延沟出入的脑神经从内向外是A.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B.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C.三叉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D.面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E.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36.惟一从脑干背面出入的脑神经是A.动眼神经B.滑车神经C.三叉神经D.副神经E.展神经37.位于面神经丘深方的核团是A.面神经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C.展神经核D.蜗神经核E.疑核38.位于听结节深方的结构是A.前庭神经核B.蜗神经腹侧核C.蜗神经背侧核D.蓝斑核E.脑桥核39.属特殊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是A.动眼神经核B.滑车神经核C.展神经核D.面神经核E.舌下神经核40.属内脏感觉柱的核团是A.动眼神经副核B.三叉神经脊束核C.孤束核D.疑核E.前庭神经核41.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支配:A.舌肌、眼球外肌B.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C.颈肌D.心肌E.平滑肌42.位于延髓的核团是A.上橄榄核B.上泌诞核C.面神经核D.疑核E.展神经核43.舌下神经核A.管理舌的感觉与运动B.发出舌下神经由橄榄背侧出脑C.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E.受损伤后,舌肌不会萎缩44.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及A.左侧皮质核束B.右侧皮质核束C.左侧舌下神经核D.右侧舌下神经核E.左侧舌神经45.疑核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核B.一般内脏感觉核C.特殊内脏感觉核D.特殊内脏运动核E.躯体运动核46.疑核发出的纤维主要加入A.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B.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C.舌咽神经和舌神经D.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E.副神经和舌下神经47.孤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A.三叉神经、展神经和迷走神经B.面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C.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E.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48.下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舌下神经49.迷走神经背核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核B.一般内脏运动核C.特殊内脏感觉核D.特殊内脏运动核E.躯体运动核50.位于脑桥内的核团是A.滑车神经核B.蜗神经核C.孤束核D.下泌涎核E.疑核51.上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A.三叉神经B.面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舌下神经52.关于脑桥核的描述何者错误..A.位于脑桥基底部B.是大脑和小脑之间的重要中继站C.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D.发出纤维进入对侧新小脑E.发出纤维组成对侧小脑中脚53.面神经核A.位于面神经丘内B.管理面部感觉和运动C.发出面神经前行在脑桥基部的前面离脑D.支配舌下腺与腮腺E.受损后,笑时口角歪向健侧54.脑桥内与小脑有关的核团是A.三叉神经脑桥核B.脑桥核C.上橄榄核D.蜗神经核E.上泌涎核55.位于中脑的核团是A.蓝斑B.泌涎核C.孤束核D.齿状核E.黑质56.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A.舌下腺、颌下腺B.腮腺C.泪腺D.胸腹腔脏器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57.动眼神经副核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核B.一般内脏运动核C.特殊内脏感觉核D.特殊内脏运动核E.躯体运动核58.视觉和位听觉属于A.一般躯体感觉B.特殊躯体感觉C.一般内脏感觉D.特殊内脏感觉E.以上都不是59.顶盖前区参与完成A.角膜反射B.调节反射C.对光反射D.听防御反射E.视防御反射60.视觉防御(定向)反射中枢在A.外侧膝状体B.顶盖前区C.中脑上丘D.中脑下丘E.距状沟两岸61.丘系交叉A.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B.位于延髓的最下端C.交叉的纤维约占80%D.交叉后的纤维组成外侧丘系E.交叉后的纤维上行终于同侧丘脑62.锥体交叉A.位于延髓B.位于脑桥C.位于延髓和脊髓交界处D.位于中脑E.位于脊髓颈段63.锥体交叉A.位于延髓背侧下端B.交叉后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C.为皮质核束的纤维交叉D.交叉后的纤维下行控制对侧前角细胞运动核E.交叉后的纤维管理同侧四肢肌的随意运动64.内侧丘系A.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B.在延髓行经顶盖脊髓束腹侧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外侧D.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E.传导本体觉和粗触觉65.内侧丘系A.发自脊髓胸核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C.是交叉前的纤维D.终于同侧上丘核E.传导躯干四肢的温、痛觉66.脊髓丘系终止于A.腹前核B.外侧膝状体C.内侧膝状体D.腹后外侧核E.腹后内侧核67.外侧丘系A.起于对侧的上橄榄核与蜗神经核B.传导对侧耳的听觉C.向上终于下丘D.向上终于上丘E.向上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68.三叉丘系A.起自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B.起自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C.位于外侧丘系的外侧D.传导头面部的深感觉E.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69.小脑A.位于颅中窝B.上面与大脑枕叶直接相贴C.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蚓的后方D.绒球属于新小脑E.借上脚与中脑联系70.新小脑的传入纤维来自A.上橄榄核B.前庭神经核C.红核D.脑桥核E.下橄榄核71.与小脑皮质直接联系的核团是A.脊髓后角固有核B.背侧丘脑外侧核C.齿状核D.红核E.黑质72.属前庭小脑的是A.小脑前叶B.小脑后叶C.小脑蚓部D.小脑半球E.绒球小结叶73.属大脑小脑的是A.绒球小结叶B.小脑蚓部C.小脑前叶D.小脑体的外侧部E.小脑体的中间部74.位于小脑皮质第二层的细胞是A.星状细胞B.篮状细胞C.梨状细胞D.颗粒细胞E.高尔基细胞75.小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是A.星状细胞B.篮状细胞C.梨状细胞D.颗粒细胞E.高尔基细胞76.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A.上丘B.内侧膝状体C.松果体D.丘脑枕E.外侧膝状体77.底丘脑位于A.中脑中央灰质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B.中脑顶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C.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D.中脑顶盖和下丘脑之间的过渡区E.中脑背盖和下丘脑之间的过渡区78.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核是A.乳头体核B.视上核C.下丘脑背内侧核D.下丘脑腹内侧核E.下丘脑前核79.背侧丘脑中,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的特异性中继核是A.前核B.腹前核C.腹后核D.内侧膝状体E.外侧膝状体80.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的纤维束是A.内侧丘系B.外侧丘系C.三叉丘系D.脊髓丘系E.丘脑上辐射81.脊髓丘系终止于A.背内侧核B.腹前核C.腹外侧核D.腹后内侧核E.腹后外侧核82.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脑回为A.舌回B.楔叶C.角回D.缘上回E.顶上小叶83.脑岛A.位于额叶的深面B.位于顶叶的深面C.位于颞叶的深面D.位于枕叶的深面E.以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84.中央旁小叶A.位于中央旁沟与边缘支之间B.位于中央沟与边缘支之间C.位于扣带沟与边缘支之间D.位于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E.位于中央前沟与中央后沟之间85.大脑中央沟A.分隔额叶与颞叶B.分隔额叶与枕叶C.分隔额叶与顶叶D.分隔顶叶与颞叶E.分隔枕叶与颞叶86.新纹状体A.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合称B.通过外囊接受来自皮质的纤维C.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D.属边缘系统E.病变称之震颤麻痹87.视觉中枢A.位于顶叶的角回B.位于颞上回后部C.位于Broca氏区D.位于颞横回E.位于距状沟两岸88.胼胝体A.位于大脑外侧裂底B.属联络系C.属投射系D.构成侧脑室的底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嘴、膝、干、压4个部分89.属于海马结构的是A.海马、齿状回和下托B.海马旁回和海马C.海马旁回和钩D.海马旁回和齿状回E.海马旁回、钩和海马90.穹窿连合A.属连合系B.属联络系C.连接两侧嗅球D.连接两侧海马旁回E.连接两侧丘脑91.下列何部位损伤可出现双眼视野颞侧偏盲A.双侧视神经B.视交叉外侧部C.视交叉中央部D.双侧视束E.双侧视辐射92.右侧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A.左额纹消失B.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C.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D.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E.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93.内囊位于A.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之间B.豆状核、尾状核和屏状核之间C.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D.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E.豆状核、尾状核和下丘脑之间94.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A.左侧肢体硬瘫B.右侧肢体硬瘫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萎缩E.口角偏向右侧95.右侧内囊出血可出现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B.右侧肢体弛缓性瘫痪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E.以上都不对96.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A.左眼全盲B.左眼视野左侧偏盲C.右眼全盲D.双眼视野左侧偏盲E.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97.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脊神经节B.脊髓后角固有核C.胸核D.下橄榄核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98.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脊神经节B.三叉神经节C.膝神经节D.耳神经节E.颈静脉神经节9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后角固有核B.胸核C.脊髓边缘细胞D.薄束核与楔束核E.丘脑腹后外侧核100.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背侧丘脑10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脊神经节B.胸核C.脊髓边缘细胞D.丘脑腹后外侧核E.以上都不是102.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在A.三叉神经脑桥核B.三叉神经脊束核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03.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薄束核与楔束核B.背侧丘脑腹内侧核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04.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是A.背侧丘脑腹前核B.背侧丘脑腹内侧核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105.锥体束A.起始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B.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C.皮质核束控制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D.受损后腱反射消失,肌肉不萎缩E.下行纤维都在延髓下部交叉106.皮质核束A.只控制对侧动眼神经核B.只控制对侧滑车神经核C.只控制对侧展神经核D.控制双侧舌下神经核E.控制双侧疑核107.第1躯体运动区中,与下肢运动有关的代表区是A.中央前回的下1/3B.中央前回的中1/3C.中央前回的下2/3D.中央前回的上2/3E.中央前回的上1/3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108.视觉中枢位于A.中央旁小叶的后部B.顶上小叶C.角回D.缘上回E.距状沟两岸皮质109.视觉性语言中枢多位于A.两半球额中回的后部B.两半球额下回的后部C.左半球额下回的后部D.左半球颞上回的后部E.左半球的角回110.距状沟两岸的皮质接受A.背侧丘脑前核的纤维B.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纤维C.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D.内侧膝状体的纤维E.外侧膝状体的纤维111.组成边缘叶的结构是A.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海马结构B.海马、齿状回和下托C.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杏仁体D.扣带回、海马旁回和下丘脑E.海马结构、下丘脑和丘脑前核112.损伤一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可导致A.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下降B.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C.对侧肢体瘫痪,伴有感觉障碍D.同侧肢体瘫痪,肌张力下降E.同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113.属颈内动脉的分支是A.后交通动脉B.脑膜中动脉C.前交通动脉D.大脑后动脉E.小脑上动脉114.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的吻合支是A.前交通动脉B.后交通动脉C.脉络丛前动脉D.大脑中动脉E.大脑后动脉115.大脑后动脉A.起自椎动脉B.起自颈内动脉C.起自基底动脉D.分布于额叶、颞叶和枕叶E.中央支供应尾状核116.供应脊髓的动脉来自A.颈内动脉B.颈外动脉C.椎动脉D.大脑前动脉E.大脑后动脉117.供应枕叶的动脉来自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脉络丛前动脉E.后交通动脉118.供应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2/3的动脉来自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脉络丛前动脉E.后交通动脉119.小脑下后动脉起自A.颈内动脉B.椎动脉C.基底动脉D.大脑后动脉E.后交通动脉120.大脑半球深部静脉最后注入A.下矢状窦B.大脑上静脉C.大脑下静脉D.大脑大静脉E.海绵窦121.大脑大静脉注入A.上矢状窦B.下矢状窦C.直窦D.窦汇E.海绵窦122.直窦A.位于大脑镰的游离缘内B.位于小脑幕的附着处C.由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而成D.与大脑大静脉合成下矢状窦E.向后通入横窦123.各蛛网膜下池的位置A.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腹侧面之间B.脚间池位于脚间窝内C.交叉池位于视交叉的后方D.桥池位于脑桥的背面E.环池位于脑岛的环状沟内124.脑脊液产生于A.脑组织B.硬脑膜C.蛛网膜D.软脑膜E.脑室脉络丛125.第四脑室的位置A.延髓、脑桥与中脑之间B.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C.延髓、小脑与中脑之间D.脑桥、中脑与小脑之间E.中脑、间脑与小脑之间126.第三脑室A.是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窄隙B.其后部以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C.向后下借后正中孔通第四脑室D.顶为终板E.底为底丘脑127.侧脑室A.中央部位于额叶内B.下角内有海马的隆起C.后角内有尾状核的尾部D.各部都具有脉络丛E.借室间孔与第四脑室相通B型题A.红核脊髓束B.前庭脊髓束C.顶盖脊髓束D.网状脊髓束E.内侧纵束1.完成视听防御反射的传导束是2.调控屈肌张力的传导束是3.调控伸肌张力的传导束是A.胸核B.薄束核C.脊神经节细胞D.中间外侧核E.骶中间外侧核4.薄束起于5.脊髓小脑后束起于6.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A.下肢深感觉B.上肢纹理感C.躯干触觉D.面部痛觉E.味觉7.脊髓丘脑前束传导8.脊髓小脑后束传导9.楔束传导A.一般躯体运动核B.特殊内脏运动核C.一般内脏运动核D.内脏感觉核E.特殊躯体感觉核10.三叉神经运动核属于11.前庭神经核属于12.迷走神经背核属于A.动眼神经B.面神经C.前庭蜗神经D.舌咽神经E.迷走神经13.缩瞳核发出纤维加入14.上涎核发出纤维加入15.下涎核发出纤维加入A.缩瞳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C.迷走神经背核D.舌下神经核E.面神经核16.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17.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18.部分接受双侧,部分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A.面神经丘深方B.脑桥小脑三角C.听结节D.内侧膝状体E.外侧膝状体19.展神经核在20.下丘臂连接21.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A.孤束核B.下泌涎核C.舌下神经核D.迷走神经背核E.三叉神经脊束核22.迷走神经躯体感觉的终核是23.舌咽神经副交感纤维的起始核是24.面神经内脏感觉的终核是A.上丘B.下丘C.中脑D.脑桥E.延髓25.角膜反射中枢在26.听反射中枢在27.心血管等生命中枢在A.内侧丘系的纤维B.外侧丘系的纤维C.三叉丘系的纤维D.脊髓丘系的纤维E.视束的纤维28.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29.外侧膝状体接受30.内侧膝状体接受A.背侧丘脑B.上丘脑C.后丘脑D.下丘脑E.底丘脑31.乳头体属于32.中间粘合属于33.缰连合属于A.颞横回B.缘上回C.角回D.距状沟两岸E.海马旁回沟34.视觉中枢位于35.听觉中枢位于36.嗅觉中枢位于A.额中回后部B.额下回后部C.颞横回D.角回E.颞上回后部37.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38.听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39.视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A.44、45区B.39区C.41、42区D.17区E.3、1、2区40.视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41.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42.第1躯体感觉中枢位于A.丧失说话能力B.不懂讲话意思C.不懂文字含义D.不能使用工具E.不能书写文字43.优势半球角回损伤44.优势半球颞上回年部损伤45.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损伤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小脑下后动脉E.基底动脉46.视觉皮质区的血供是47.听觉皮质区的血供是48.边缘叶的主要血供是A.联络纤维B.连合纤维C.投射纤维D.上行纤维E.下行纤维49.胼胝体属于50.内囊属于51.钩束属于A.患侧视野全盲B.患侧视野鼻侧偏盲C.双侧视野颞侧偏盲D.双侧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E.患侧视野中心盲52.视交叉部交叉纤维损伤导致53.大脑后动脉血栓导致54.内囊出血导致A.大脑皮质B.内囊C.中脑D.脑桥E.延髓55.单侧上肢痉挛性瘫痪,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6.偏瘫患者,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7.舌下神经交叉性瘫,损伤部位可定位在A.脊髓后索B.白质前连合C.半边脊髓D.延髓腹内侧E.延髓背外侧58.双上肢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59.交叉性感觉障碍(一侧浅感觉障碍,一侧深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60偏身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X型题1.脊髓A.成人脊髓从枕骨大孔延伸至第1腰椎下缘B.在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有侧角C.脊髓依脊神经根丝的出入范围可分为31个节段D.脊髓背侧正中的深沟称后正中裂E.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2腰椎2.脊髓内部结构A.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型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C.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3.脊髓断面A.颈段后索内有薄束和楔束B.腰骶膨大处的后索内有楔束C.胸段灰质有侧角D.颈段后角基部外侧有网状结构E.中央管的前方是白质前连合4.脊髓半横断时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b50b2f0975f46527d3e1e1.png)
中枢神经系统课后习题
1、哪种表现不是脑脓肿的特点( E )
A、圆形或椭圆形
B、规则光滑的环形增强
C、伴有水肿
D、可多个相邻
E、脓肿呈高密度
2、某患者MRI检查示上颈段脊髓明显增粗、肿胀,病灶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中央出现囊变区为T1WI低信号、T2WI明亮高信号,最可能的诊断为( A )
A、髓内肿瘤
B、髓外硬膜内神经纤维瘤
C、髓外硬膜外转移瘤
D、脊髓血管畸形
E、脊髓转移瘤
3、脊髓外硬膜内常见肿瘤有(ABC )多选
A、神经纤维瘤
B、神经鞘瘤
C、脊膜瘤
D、胶质细胞瘤
E、转移癌
4、简答题
试述髓内肿瘤与髓外硬膜内肿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答:主要通过MRI表现来进行鉴别诊断,CT和X线诊断价值有限。
(1)髓内肿瘤:常显示脊髓增粗,周围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变窄、闭塞
(2)髓外硬膜内肿瘤:表现为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而对侧变窄,脊髓受压向对侧移位。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6bc78f1ed9ad51f11df242.png)
一、名词解释:1神经节2灰质3蛛网膜下隙4锥体外系5脊髓节段6蛛网膜粒7硬膜外隙8反射弧9锥体交叉10嗅脑11内侧丘系12脑桥小脑三角13小脑扁桃体疝14网状结构15边缘叶16脉络丛17基底核18新纹状体19 内囊20大脑动脉环21血脑屏障22小脑延髓池23硬脑膜窦二、填空题1•成人脊髓位于___ ,上端平_______ 于________ 上端平____ ,末端逐渐变细称_________ 向下延为______ 止于尾骨背面。
2. 31个脊髓节段包括、、、、和。
上部颈髓与相对应;下部颈髓和上部胸髓与对;中部胸髓与对;下部胸髓与对;腰髓平对■氐、尾髓平对。
3 脊髓灰质后角可分为四群,即_______ 、_______ 、 _____ 和 _____ ;中间带内含有______ 前角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 。
4薄束和楔束纤维来自________ 止于 ___ ;脊髓丘脑束起于_______ 止于____ ;皮质脊髓束起于______ 止于____ 。
5延髓前正中裂两侧为_______ ,其外侧卵圆形的隆起为______ ,二者之间有出脑。
延髓薄束上端膨大为,楔束上端膨大为;其外上方为。
6 脑桥腹侧与延髓以界,由内向外依次有、、申经根出脑。
橄榄后沟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着、、神经根。
7 中脑前下部为一对______ ,后上部有 _____ 和_______ 两对隆起。
8菱形窝上部边界为______ ,内侧隆起在髓纹以上有 _____ 内隐 _____ ,髓纹以下,内侧三角区为_____ 内隐—,界沟外侧的大三角区为_____ 内隐 _____ 。
9脑干内脑神经核团排列成功能柱,由内向外依次 _________ _、、。
10 脑干内属于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有______ 、_____ 、_____ 、 ____ 。
内脏感觉柱______ 躯体感觉柱为 _______ 、 ___ 、 ____ 、_____ 、 ____ 。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189a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d.png)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1.以下药物对胃的刺激性较大的是A地西洋B水合氯醛C苯巴比妥D甲丙氨酯E硫喷妥钠答案:B2.下述何种药物中毒引起血压下降时,禁用肾上腺素A苯巴比妥B地西半C氯丙嗪D水合氯醛E吗啡答案:C3.可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是A丙环定B溴隐亭C苯海索D卡比多巴E左旋多巴答案:E4.为预防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引起出血,应选用下列哪个药物A维生素 C B维生素 K C维生素B1 D维生素 A E维生素 E答案:B5.患者,老年男性,冠心病10余年,遵医嘱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冠脉血栓形成其原理是A抑制前列环素合成B抑制血栓素合成C抑制前列环素和血栓素合成D抑制花生四烯酸的合成E抑制磷酸二酯酶答案:B6.苯二氮卓受体阻断剂是A氟马西尼B阿托品C三唑仑D硫喷妥钠E甲丙氨酯答案:A7.兼具抗心律失常、抗高血压和抗心绞痛作用的药物是A阿托品B普萘洛尔C异丙肾上腺素D硝酸甘油E可乐定答案:B8.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机制是A抑制脑内γ﹣氨基丁酸( GABA )合成B抑制多巴胺合成C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D减少炎症部位刺激因子合成E抑制前列腺素( PG )的合成答案:E9.氯丙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是A阻断肾上腺素受体B阻断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阻断 C中脑﹣边缘系统 D 2样受体D阻断中脑﹣皮层系统的 D2 样受体E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 D2 受体答案:E10.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D2受体B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 D 样受体C阻断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D阻断肾上腺素α受体E阻断 M 胆碱受体11.治疗癫痫小发作的首选药物是A乙琥胺B丙戊酸钠C苯妥英钠D扑米酮E卡马西平答案:A12.苯二氮革类药物不能单独用于下列何种情况A入睡困难B焦虑症C抗惊厥D全身麻醉E癫痫持续状态答案:D13.慢性钝痛时,不宜用吗啡的主要原因是A对钝痛效果差B治疗量即抑制呼吸C可致便秘D易成瘾E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答案:D14.氯丙嗪使下列哪种激素释放增加A生长激素B促性腺激素C催乳素D甲状腺激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答案:C15.急性吗啡中毒的特效解毒药是A洛贝林B尼克刹米C纳洛酮D美沙酮E二甲弗林答案:C16.哪一种情况下可以适用吗啡A颅脑损伤,颅压升高B急性心源性哮喘C支气管哮喘呼吸困难D肺心病呼吸困难E分娩过程止痛答案:B17.能很有效性治疗癫痫大发作而又无催眠作用的药物是A地西洋B苯巴比妥钠C乙琥胺D苯妥英钠E扑米酮答案:D18.有关哌替啶的叙述错误的是A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B镇痛作用比吗啡弱C成瘾性较吗啡轻D无止泻作用E治疗剂量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答案:A19.阿司匹林用于防治血栓形成的机理是A直接抑制磷脂酶B减少花生四烯酸的堆积C抑制 PG 合成酶,使TXA2合成减少D直接抑制 PGI 2生成 E直接对抗 PG答案:C20.吗啡抑制呼吸的作用是由于A中毒引起呼吸麻痹B阻滞神经肌肉接头C拮抗 Ca 2+使运动神经释放递质减少D阻断 N 2受体E降低呼吸中枢对 CO 2,张力敏感性21.普蔡洛尔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机理是A阻断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B阻断支气管平滑肌β1受体C阻断支气管平滑肌 a 受体D阻断支气管平滑肌 M 受体E激动支气管平滑肌 M 受体答案:A22.焦虑紧张引起的失眠宜用A硫喷妥钠B苯妥英钠C水合氯醛D地西洋E氯丙嗪答案:D23.苯二氮卓类的药理作用机制是A阻断谷氨酸的兴奋作用B抑制 GABA 代谢增加其脑内含量C激动甘氨酸受体D易化 GABA 介导的氯离子内流E增加多巴胺刺激的 cAMP 活性答案:D24.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是A在纹状体转化为多巴胺,补充其不足B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C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D阻断中枢胆碱受体E兴奋中枢 NA 受体答案: A25.碳酸锂主要用于治疗A躁狂症B抑郁症C焦虑症D精神分裂症E神经官能症答案: A26.不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选择性受体阻断药是A美托洛尔B普茶洛尔C醋丁洛尔D纳多洛尔E普拉洛尔答案: A27.下列哪种药物不是镇静催眠药A卡马西平B奥沙西洋C水合氯醛D甲丙氨酯E三唑仑答案: A28.几乎没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是A保泰松B布洛芬C阿司匹林D对乙酰氨基酚E吡咯西康答案:D29解热镇痛药适用于治疗A慢性钝痛B内脏绞痛C分娩止痛D外伤剧痛E术后剧痛答案: A30.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宜选用A左旋多巴B金刚烷胺C司来吉兰D溴隐亭E苯海索31.吗啡的镇痛作用原理A激动阿片受体,模拟内阿片肽B阻断疼痛冲动向大脑皮质传导C阻断阿片受体,拮抗内阿片肽D抑制体内致痛介质的合成和释放E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答案: A32.酚妥拉明兴奋心脏的主要机理是A直接兴奋心肌B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C直接激动心脏1受体D阻断心脏 M 受体E直接兴奋交感神经中枢答案:B33.阿司匹林用于防止脑血栓形成时,不用大剂量的原因是A避免胃肠道反应B避免激活血管壁中 PG 合成酶 C避免激活血小板中 PG 合成酶D避免抑制血管壁中 PG 合成酶 E避免抑制血小板中 PG 合成酶答案:D34.氯丙嗪中毒引起血压下降时,禁用哪种措施A注射多巴胺B补充血容量C注射去甲肾上腺素D中枢兴奋药E吸氧答案: A35.用左旋多巴治疗震颤麻痹时,应与下列何药合用A维生素B6 B多巴胺 C苯乙肼 D卡比多巴 E多巴脱羧酶答案:D36.丙咪嗪抗抑郁作用机制正确的是A耗竭体内儿茶酚胺 B抑制突触前膜对 NA 和5- HT 的再摄取C抑制突出前膜 NA 的释放 D阻断 M ﹣胆碱受体 E中枢兴奋作用答案:B37.哪项不是氯丙嗪的不良反应A体位性低血压 B嗜睡、无力、鼻塞、心动过速 C帕金森综合征D迟发性运动障碍 E牙龈增生答案: E38.有关哌替啶的用途,叙述错误的是A镇痛 B人工冬眠 C麻醉前给药 D心源性哮喘 E止泻答案: E39.阿司匹林哪组作用与相应机制不符A解热作用是抑制中枢 PG 合成 B抗炎作用是抑制炎症部位 PG 合成C镇痛作用主要是抑制中枢 PG 合成 D水杨酸反应是过量中毒表现E预防血栓形成是抑制TXA2大于PGI2答案:C40.治疗月经痛可选用药A对乙酰氨基酚 B吗啡 C哌替啶 D阿托品 E可待因答案: A41.苯海素的作用是(D)A促进DA神练元释放DA,抑制DA受体B在脑内转变为DA,补充纹状体中DA之不足C激活DA型体D拮抗中枢胆减受体E兴奋中枢胆碱受体42解热痛药的解热特点是(C)A可降低正常体温B可降低直接注入PG引起起的发热C仅降低致热原引起的发热D解热作用受环境温度影响E外界温度高可升高体温43.可用于急性风湿热鉴别诊断的药物是(C)A保泰忪B对乙酰氨基酚C阿司阿林D布洛芬E吲哚美辛44.不属于哌替啶适应证的是(E)A术后镇痛B人工冬眠C心源性哮喘D麻醉前给药E支气管哮喘45子痫所致的惊厥可用下死哪种药物(C)A氯丙嗪B硝西泮C硫酸镁D地西泮E苯巴比妥46支气管哮喘的患音应慎用或禁用(C)A沙丁胺醇B异丙肾上腺素C普萘洛尔D糖皮质激素E氨茶碱47.吗啡镇咳的主要作用部位是(C)A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B脑干网状结构C延脑孤束核D中脑盖前核E大脑皮层48.吗啡连续应用易成瘾一般仅应用于(E)A慢性钝痛B慢性失眠C慢性充血性心衰 D精神焦虑症E急性剧痛49.中枢抗胆碱药不能缓解长期应用氯丙嗪出现的(B)A帕金森综合征B迟发性运动障碍C静坐不能D面合呆板E急性肌张力障碍50.普萘洛尔的临床应用不包括(E)A室上性心动过速B心绞痛C高血压D心房纤颤E重度房室传导阻滞51布洛芬主要用于(C)A冠心病B心源性哮喘C风湿性关节炎D人工冬眠E镇静催眠52.下列药物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结抗药(D)A阿托品B安定C尼可刹米D氯丙嗪E哌替啶53.普禁洛尔的禁忌证不包括(E)A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B窦性心动过缓C支气管哮喘D重度房室传导阻滞E稳定型心绞痛54.下列不属于吗啡禁忌证的是(E)A哺乳期妇女止痛B肺源性心脏病C支气管哮喘D卢内压增高E血压正常的心梗患者55酚妥拉明扩血管主因为(D)A阻断NA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 a2受体 B兴奋血管平滑肌B2受体C阻断血管平滑肌M受体D阻断血曾平滑机a1受体E兴奋血管平滑肌M受体56.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A )A抑制TXA2合成B促进PGI2合成C促进TXA 2合成D抑制PGI2合成E抑制凝血酶原57.属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是(A)A丙米嗪B氯丙嗪C碳酸锂D氟哌啶醇E舒必利58.下列哪点是镇静催眠药的共同不良反应(D)A明显缩短快动眼睡眠时间B视力模糊 C明显诱导肝药酶D久用产生依赖和成瘾E肝功能损害59.硫酸镁中毒导致血压下降时最佳选择的治疗药物是(D)A肾上牖嘉B异丙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氯化钙E50%葡萄糖60.氯丙嗪翻传肾上腺素升压效应是因为它(C)A阻断DA受休 B阻断M受体 C阻断a受体 D阴断B受体 E阻断N受体61.下列属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的是EA普蔡洛尔B纳多洛尔C拉贝洛尔D卡维地洛E美托洛尔62.地西洋抗焦虑作用的部位是DA脑干网状结构B丘脑C第三脑室周围灰质D大脑边缘系统E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63.关于 a 受体阻断药体内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CA酚妥拉明生物利用度高B酚妥拉明肌内注射作用维持时间长达数小时C酚苄明脂溶性高,作用持久D酚苄明常作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E妥拉唑林以口服给药为主64.哪项不是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E)A胃肠反应B齿龈增生C过敏反应D共济失调E肾脏严重损害65.酚妥拉明不用于治疗(C)A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B休克C胃十二指肠溃疡D肾上腺嗜铬细胞瘤E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66.关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错误的叙述是(D)A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B凝血障碍,术前1周应停用过敏反应,哮喘、慢性C荨麻疹患者不宜用D水钠潴留,引起局部水肿E水酸反应是中毒表现67.小剂量氯丙嗪镇吐作用部位是(D)A延脑呕吐中枢B内耳前庭C胃黏膜感受器D延脑催吐化学感受区E胃肠道68.能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药物是(C)A多巴胺B卡比多巴C左旋多巴D苯海索E金刚烷胺69.有关哌替啶的描述错误的是(C)A可以用于心源性哮喘B镇痛效价强度比吗啡弱C有止泻作用D有呼吸抑制作用E有成瘾性70.增加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A)A卡比多巴B维生素B6C利舍平D苯乙肼E丙胺太林71.胆道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胆绞痛应选用(E)A哌替啶+美沙酮B阿托品+纳洛酮C吗啡+纳洛酮D吗啡+哌替啶E阿托品+哌替啶72.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特点是(D)A抑制大脑皮层,使体温调节失灵B对体温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变化无关C只降低高于正常的体温D能使发热及正常体温都降低E环境温度高,降温作用强73.阿司匹林与双香豆素合用(C)A可增加出血倾向的原因是B降低双香豆素的代谢C降低双香豆素的排泄D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增加双香豆素的吸收 E抑制肝药酶74.患者,男,73岁,心脏病史20年,左心肥厚伴肺水肿,近日加重入院治疗。
第三章 神经系统复习题
![第三章 神经系统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70e222de33d4b14e85246872.png)
第三章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2.突触延搁、3.受体、4.条件反射、5.牵张反射、6.突触、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8.抑制性突触后电位、9.突触前抑制、10.突触后抑制、11.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二、填空题1.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将其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三种。
2.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是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3.根据突触传递信息的方式,可将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种。
4.突触传递的特征是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现象;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易于疲劳性。
5.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单线式;辐散式;聚合式;链锁式和环式。
6.根据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性质,常分为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7.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编码作用;对比现象和后作用。
8.小脑的主要功能有调节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调节随意运动9.神经动作电位的去极相是由_. Na+____内流形成,而复极相是由__ K+__外流形成。
10. 无髓纤维传导兴奋的机制是__局部环路电流__;而有髓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是___跳跃式传导_,其优点是___速度快,节省能量_。
11.根据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功能影响不同,突触可分为_兴奋性__突触和_抑制性__突触12. 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控制具有_紧张性_,所以当剪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后,动物的心率_减慢_。
13.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乙酰胆碱_,可以使肾上腺_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14. 支配心脏的神经有__心交感神经__、__心迷走神经_和___肽能神经元;支配血管的神经有___缩血管神经纤维_和__舒血管神经纤维_。
15. 刺激心交感神经的主要效应是____心跳加快加强_,而刺激心迷走神经的主要效应是__心跳减慢减弱_。
16. 交感舒血管纤维末梢释放___乙酰胆碱_,通过__ M __受体发挥效应。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b9b4a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b.png)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习题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神经递质:2、突触:3、运动终板:4、运动单位:5、牵张反射6、脊休克:7、强化:8、突触后电位;9、突触前抑制10、突触后抑制二、判断题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1-5:×、×、√、×、√;6-10:√、√、√、×、×;11-15:√、√、√、×、×…三、选择题1、神经递质贮存于:A、突触小泡中;B、突触小体中;C、突触前膜;D、突触后膜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A、不必移除或灭活;B、保持较高浓度;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D、保持递质恒定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A、α运动神经元;B、γ运动神经元;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D、小脑浦肯野细胞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D、发汗活动增强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A、肢体痉挛麻痹;B、脊髓休克;C、去皮层僵直;D、去大脑僵直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A、由阈下刺激引起;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A、种族遗传;B、先天获得;C、数量较少;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A、迅速;B、准确;C、持久;D、短暂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树突;C、轴丘;D、轴突末梢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单向传递;B、中枢延搁;C、兴奋节律不变;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B、钙离子和钾离子;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A、钠离子;B、钙离子;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C、都可向远端传导;D、都与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有关15、决定反射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B、感受器兴奋性;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D、刺激强度的高低16、侧枝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轴突末梢去极化;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少;C、后膜电位超极化;D、轴丘始段去极化18、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错误的叙述是: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B、受到破坏时,处于昏睡状态;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1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性痛;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2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A、腱反射;B、屈肌反射;C、对侧伸肌反射;D、肌紧张2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A、腱器官;B、肌梭;C、游离神经末梢;D、皮肤触觉感受器22、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23、下列哪项不属于下丘脑的功能:A、调节体温;B、调节肌紧张;C、调节内分泌;D、调节摄食活动24、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A、β、α、θ、δ;B、α、β、θ、δ;C、θ、δ、β、α;D、β、θ、α、δ25、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A、出现α波;B、出现β波;C、出现θ波;D、出现δ波26、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C、建立后可以消退;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还需要皮层下中枢参与27、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A、体温变化;B、脉搏变化;C、血压变化;D、唤醒阈或脑电图28、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其作用能被人工模拟;B、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C、发挥作用后被排出体外;D、神经元本身能合成并贮存之29、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增大;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大;D、钾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30、δ波称为睡眠型脑电波,若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常表示:.A、极度疲劳或深度麻醉;B、困倦;C、注意力过度集中;D、精神紧张31、关于异相睡眠时相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B、去同步化脑电波;C、唤醒阈增高;D、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稳定3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DA、作用较广泛;B、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D、促进消化和吸收33、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错误的是: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相对不疲劳性;D、单向传导3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去极化;B、持续时间长;C、潜伏期较长;D、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35、对脑电波不正确的叙述为:~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D、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参考答案1-5:A、C、A、B、D;6-10:D、D、C、D、C;11-15:C、A、C、B、C;16-20:C、C、D、D、D;21-25:、B、B、B、A、B;26-30:D、D、C、C、A31-35:A、D、D、D、A四、简述题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中枢神经单选答案
![中枢神经单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23f95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1.png)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150题)1.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DA.感觉D.反射B.运动 E.思维C.传导2.关于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的描述EA.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D.每个神经元都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聚集在一起,均称为神经核E.神经胶质中以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最多B.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在一起称为纤维束C.内脏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3.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EA.感受器D.效应器B.传入神经 E.反射弧C.传出神经4.全部腰髓节段平BA.第9胸椎~第11胸椎 D.第12胸椎~第2腰椎B.第10胸椎~第12胸椎 E.第1腰椎~第3腰椎C.第11胸椎~第1腰椎5.脊髓颈膨大和腰骶膨大的相应脊髓节段分别是AA.C4~Tl和L2~S3 D.C8~T4和L2~S3B.C4~T1和L4~S3 E.C6~Tl和L2~S3C.C8~T4和L4~S36.脊髓BA.在新生儿下端平齐第2腰椎下缘D.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B.在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1腰椎下缘E.终丝由神经元轴突构成C.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7.马尾主要由EA.腰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D.腰、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B.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E.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C.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8.楔束CA.脊髓全长的后索内均有D.一侧脊髓损伤出现对侧深部感觉障碍B.传导下肢的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E.在脊髓后索中位于薄束的内侧C.楔束纤维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9.下列不属于Rexed Ⅶ层的核团是EA.中间内侧核D.骶副交感核B.胸核(中间带背核) E.后角基底部C.中间外侧核10.脊髓第5胸节以下的后索中含AA.薄束纤维 D.传导痛温觉的纤维B.楔束纤维 E.传导粗触觉的纤维C.薄束纤维和楔束纤维11.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EA.位于脊髓灰质的第Ⅶ层中D.其轴突参与构成前根B.为内脏运动性核团E.其轴突直接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C.其轴突经前外侧沟出脊髓12.下列属于脊髓固有束的是AA.背外侧束D.内侧纵束B.皮质脊髓束E.薄束C.楔束13.脊髓丘脑束CA.仅位于脊髓外侧索中D.纤维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B.纤维起于对侧的脊神经节细胞E.来自颈、胸、腰、骶节的纤维由外侧向C.纤维经白质前连合越边内侧依次排列14.脊髓小脑后束DA.终止于丘脑腹后核D.传导非意识性的深部感觉冲动B.传导痛、温、触觉冲动E.在脊髓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内侧C.位于脊髓全长15.皮质脊髓侧束CA.为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来的纤维D.仅见于脊髓的颈、胸段B.位于脑桥被盖部E.此束损伤时出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症状C.位于脊髓的侧索内16.脊髓颈膨大节段的白质前连合损伤,病人会出现DA.右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D.两侧上肢痛、温觉丧失B.左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E.两侧损伤节段以下痛温觉丧失C.两侧躯干、下肢痛、温觉丧失17.脊髓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EA.全部骶节段D.腰2~4节段B.骶1~3段的侧角E.骶2~4节段C.全部腰段的侧角18.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是BA.胸核D.胶状质B.中间外侧核E.中间内侧核C.网状核核19.脊柱下述哪一部位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BA.第12胸椎D.第5腰椎B.第1腰椎E.骶椎C.第3腰椎2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DA.躯体感觉纤维D.躯体运动纤维B.内脏感觉纤维E.内脏运动纤维C.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21.舌下神经核发出纤维AA.行于内侧丘系与下橄榄核之间D.交叉至对侧出延髓B.行于小脑下脚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之间E.自橄榄的背外侧出脑C.行于下橄榄核与脊髓丘脑侧束之间22.末脑发育为BA.脑桥D.小脑B.延髓E.间脑C.中脑23.下列有关延髓锥体的叙述正确的是CA.位于延髓背面后正中沟两侧D.全部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B.位于橄榄的背外侧E.其内侧有舌下神经根出脑C.主要是由下行的皮质脊髓束构成24.颅腔内听神经瘤最容易压迫的神经是CA.三叉神经D.舌咽神经B.展神经E.迷走神经C.面神经25.锥体交叉和内侧丘系交叉AA.位于延髓内,内侧丘系交叉位置较高D.位于延髓内,锥体交叉位置较高B.锥体交叉是皮质核束纤维的交叉E.内侧丘系交叉传递痛、温和粗触觉冲动C.经锥体交叉后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26.延髓背侧面后正中沟两旁的隆起是DA.小脑下脚D.薄束结节B.楔束结节E.锥体C.橄榄27.自脑干背侧面出脑的脑神经是BA.动眼神经D.展神经B.滑车神经E.面神经C.三叉神经28.下列关于脑干的描述正确的是DA.灰质纵贯脑干全长D.脑干网状结构范围比脊髓扩大B.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中脑与小脑之间E.特殊内脏运动核团都位于脑干内C.12对脑神经的核团都位于脑干内29.在延髓与动眼神经副核属于同一机能柱的核团是BA.上泌涎核D.副神经核B.迷走神经背核E.舌下神经核C.疑核30.不属于躯体运动柱的核团是DA.动眼神经核D.面神经核B.滑车神经核E.舌下神经核C.展神经核31.下列关于三叉神经核团的错误描述是DA.有三叉神经感觉核和运动核D.三叉神经的核团全部位于脑桥和延髓B.感觉核包括三叉神经脊束核、E.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二级浅感觉纤维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中脑核主要在脑桥和延髓越边C.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等32.下列关于面神经核团的错误描述是DA.包括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和孤束核上端D.上泌涎核支配泪腺和3对大唾液腺B.面神经核支配面肌等E.孤束核上端接受味觉初级纤维C.上泌涎核是副交感核33.脑干内属于特殊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是CA.滑车神经核D.孤束核B.上泌涎核E.迷走神经核C.疑核34.脑干内属于一般躯体感觉柱的核团有AA.三叉神经脊束核D.疑核B.蜗神经核E.迷走神经背核C.孤束核35.关于疑核的错误说法是EA.位于延髓网状结构内D.支配咽喉肌B.发出运动纤维加入第Ⅸ、X、Ⅺ对脑神经E.疑核随副神经行走的纤维支配胸锁乳C.下段发纤维组成副神经脑根突肌和斜方肌36.延髓内与脑神经相关的运动性核团是BA.孤束核D.楔束核B.下泌涎核E.下橄榄核C.薄束核37.与迷走神经相关联的核团是BA.三叉神经脑桥核D.下泌涎核B.三叉神经脊束核E.副神经核C.下橄榄核38.内侧丘系EA.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B.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E.是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路的C.行经斜方体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二级纤维束39.发出舌咽神经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的核团是BA.上泌涎核D.孤束核B.下泌涎核E.楔束核C.疑核40.与疑核属于同一机能柱的核团是BA.三叉神经脑桥核D.上橄榄核B.面神经核E.孤束核C.上泌涎核41.与咀嚼肌的本体感觉有关的核团是DA.三叉神经脊束核D.三叉神经中脑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E.疑核C.三叉神经脑桥核42.脑桥内与小脑相关联的核团是CA.三叉神经脑桥核D.上泌涎核B.上橄榄核E.蜗神经核C.脑桥核43.面神经核EA.接受对侧皮质脊髓束的纤维D.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B.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E.支配面下部肌的细胞群仅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C.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44.下列关于孤束的错误描述是AA.含有经三叉神经入脑的头面部本体D.含有经舌咽神经入脑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感觉纤维E.含有经迷走神经入脑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B.含有经面神经入脑的舌前2/3味觉纤维C.含有经舌咽神经入脑的舌后l/3味觉纤维45.在脑干中不属于非脑神经核团的是DA.薄束核D.疑核B.下橄榄核E.红核C.脑桥核46.下列不属于二级感觉纤维束的是EA.内侧丘系D.脊髓丘脑束B.外侧丘系E.孤束C.三叉丘系47.疑核发出纤维加入EA.第Ⅲ、Ⅳ、Ⅴ对脑神经D.第Ⅶ、Ⅸ、Ⅺ对脑神经B.第Ⅶ、Ⅸ、Ⅹ对脑神经E.第Ⅸ、Ⅹ、Ⅺ对脑神经C.第V、Ⅶ、Ⅸ对脑神经48.下列关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的错误描述是DA.是感觉传导路上的第二级神经元D.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B.发出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交叉E.传导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C.经对侧内侧丘系上行49.脑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神经纤维的细胞体位于BA.睫状神经节D.前庭神经节B.三叉神经节E.蜗神经节C.膝神经节50.下列位于中脑顶盖的结构EA.红核D.滑车神经核B.黑质E.上丘C.动眼神经核51.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及DA.左侧皮质核束D.右侧舌下神经核B.右侧皮质核束E.右侧舌神经C.左侧舌下神经核52.延髓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CA.小脑下脚D.薄束结节B.橄榄体E.楔束结节C.锥体53.第四脑室DA.位于中脑、脑桥和小脑之间D.经正中孔和外侧孔通入小脑延髓池B.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直接相通E.无脉络丛C.底由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组成54.紧邻第四脑室底的结构有BA.面神经核D.三叉神经脑桥核B.前庭神经核E.疑核C.孤束55.外侧膝状体是DA.深部感觉的皮质下中枢D.视觉的皮质下中枢B.痛、温度觉的皮质下中枢E.听觉的皮质下中枢C.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56.黑质DA.位于中脑被盖部D.主要含有多巴胺能神经元B.仅见于中脑E.病变可引起舞蹈症C.发出下行纤维投射到脊髓57.下列关于外侧丘系描述错误的是CA.始于蜗神经核D.直接或经下丘中继后止于内侧膝状体B.由听觉二级纤维经斜方体交叉后形成E.传导听觉冲动C.外侧丘系全部为对侧交叉过来的纤维58.下列关于脑干网状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CA.纤维纵横交错,散在神经元胞体D.延髓网状结构内有生命中枢B.部分神经元聚集形成神经核E.具有调节躯体和内脏多种活动的功能C.与脊髓无纤维联系59.属于间脑特异性中继核团是EA.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D.外侧膝状体B.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E.上述均对C.内侧膝状体60.下丘脑包括CA.视交叉、漏斗、灰结节、终板D.视交叉、漏斗、垂体、灰结节B.视交叉、漏斗、垂体、终板E.视交叉、漏斗、视束、乳头体C.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61.小脑原裂DA.将小脑分成叶片的浅沟D.小脑前叶与小脑后叶的分界B.绒球小结叶与小脑半球之间的沟E.小脑下面前l/3与后2/3交界处的横C.绒球小结叶与小脑后叶之间的沟行深沟62.关于小脑的描述错误的是DA.小脑皮质各部分层相同D.属锥体系B.中间部狭窄称小脑蚓E.皮质中Purkinje细胞的轴突是小脑皮质C.主要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的唯一传出通路63.属于旧小脑的结构是BA.蚓小结D.绒球B.蚓垂E.小脑半球的外侧部C.小脑齿状核64.小脑体是指AA.小脑前叶和小脑后叶D.绒球小结叶和小脑半球外侧部B.小脑扁桃体和小脑半球外侧部E.小脑蚓和小脑前叶C.小脑蚓和小脑后叶65.下列关于背侧丘脑的描述错误的是CA.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D.以下丘脑沟与下丘脑分界B.外邻内囊E.后下方邻接内侧膝状体C.背侧面的外缘处有前后走向的丘脑髓纹66.背侧丘脑的外侧核群可分为背腹两组,背层最后部核团的名称是BA.外侧膝状体D.腹后外侧核B.枕E.腹后核C.腹后内侧核67.背侧丘脑接受三叉丘系纤维的核团是EA.背内侧核D.腹后外侧核B.腹前核E.腹后内侧核C.腹外侧核68.下列关于间脑的说法错误的是AA.在整脑外形标本上,背侧面、腹侧面D.两侧间脑之间的正中矢状裂隙构成都能看到间脑第三脑室室腔B.间脑分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E.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在内底丘脑、后丘脑五部分侧面的分界标志C.丘脑间粘合属于背侧丘脑,灰结节、乳头体属于下丘脑69.新小脑的传入纤维来自DA.齿状核D.脑桥核B.前庭核E.顶核C.红核70.与小脑皮质直接联系的核团有AA.前庭神经核D.丘脑的腹外侧核B.红核E.蜗神经核C.黑质71.下列关于小脑的说法错误的是DA.位于颅后窝D.内部有齿状核、上橄榄核等4对脑神经核B.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E.小脑中脚主要成分为小脑传入纤维C.借后外侧裂和原裂分为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72.底丘脑是CA.位于下丘脑的腹侧D.上丘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B.大脑脚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E.中脑顶盖和下丘脑的过渡区C.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73.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神经核是BA.乳头体核D.底丘脑核B.室旁核E.板内核C.缰核74.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中,与躯体运动的调节有关的是AA.腹前核D.前核群B.腹后内侧核E.枕C.腹后外侧核75.小脑上脚的纤维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CA.腹后内侧核D.枕B.腹后外侧核E.后外侧核C.腹外侧核76.苍白球丘脑纤维主要止于背侧丘脑的核团是DA.板内核D.腹前核B.正中核E.腹后核C.前核群77.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止于背侧丘脑的核团是CA.腹外侧核D.腹后外侧核B.腹前核E.背内侧核C.腹后内侧核78.下列属于后丘脑的核团是EA.后外侧核D.丘脑枕B.腹后内侧核E.外侧膝状体C.腹后外侧核79.下列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CA.上丘D.丘脑枕B.内侧膝状体E.腹后外侧核C.松果体80.下丘脑的前界是BA.前连合D.终板B.视交叉和终板E.前连合和视交叉C.视交叉81.下丘脑与垂体前叶功能有关的核团是CA.视上核D.乳头体核B.室旁核E.视前核C.漏斗核82.下丘脑的下界为CA.下丘脑沟、漏斗、灰结节D.视交叉、灰结节、漏斗B.丘脑髓纹、灰结节、乳头体E.乳头体、视交叉、灰结节C.灰结节、漏斗、乳头体83.来自边缘系统的下丘脑传入纤维是AA.前脑内侧束D.背侧纵束B.内侧纵束E.视上垂体束C.丘脑髓纹84.组成边缘系统的结构是EA.海马、齿状回、隔区D.海马结构、下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群B.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和扣带回E.以上都对C.海马旁回、扣带回、杏仁体85.距状沟两侧的皮质接受EA.背侧丘脑前核群的纤维D.内侧膝状体的纤维B.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纤维E.外侧膝状体的纤维C.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86.下列属于海马结构的是DA.海马旁回D.齿状回B.海马回钩E.舌回C.扣带回87.接受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的核团是BA.旧纹状体D.乳头体B.新纹状体E.屏状核C.杏仁体88.胼胝体EA.连接两侧大脑半球额叶与顶叶之间的纤维D.连接两侧大脑半球颞叶的纤维B.连接两侧大脑半球颞叶和额叶之间的纤维E.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C.连接两侧大脑半球顶叶和枕叶之间的纤维89.第Ⅰ躯体运动区中与下肢运动有关的部位是AA.中央前回的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D.中央前回的下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B.中央前回的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E.中央旁小叶前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C.中央前回的下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90.第Ⅰ躯体运动区主要接受的传入纤维是来自DA.中央后回D.中央后回和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B.背侧丘脑腹外侧核E.新小脑皮质C.背侧丘脑前核91.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位于CA.额上回后部D.颞上回后部B.额中回后部E.缘上回C.额下回后部92.内囊位于CA.豆状核、尾状核和纹状体之间D.豆状核、背侧丘脑和纹状体之间B.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E.尾状核、背侧丘脑和纹状体之间C.豆状核、尾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93.内囊膝EA.位于尾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D.位于新旧纹状体之间B.有皮质脊髓束通过E.位于内囊前、后肢之间C.是半球内联络纤维必经之路94.下列不经过内囊后肢的是CA.丘脑中央辐射D.视辐射B.皮质脊髓束E.皮质红核束C.额桥束95.与视觉无关的结构是BA.外侧膝状体D.视交叉B.内侧膝状体E.视束C.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96.新纹状体CA.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合称D.属边缘系统B.通过外囊接受来自皮质的纤维E.与黑质无纤维联系C.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97.胼胝体EA.位于大脑外侧裂底D.属投射纤维B.呈放射状连接岛叶皮质E.属连合纤维C.属联络纤维98.下列关于端脑的叙述错误的是BA.主要是指大脑两半球D.深部大脑髓质内包埋着基底核B.端脑包括大脑半球和间脑E.大脑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C.覆盖表面的灰质层称大脑皮质99.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CA.右侧肢体瘫痪D.口角偏向右侧B.左侧肢体瘫痪E.右侧额纹消失C.伸舌扁向右侧100.下列关于中央前回的描述错误的是EA.位于额叶D.接受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B.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E.管理身体对侧的骨骼肌运动呈上下完全倒置C.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共同构成第I躯体运动区101.右侧内囊后肢后部损伤可出现EA.右耳听力丧失D.双眼视野颞侧偏盲B.两耳听力丧失E.双眼视野对侧偏盲C.双眼视野鼻侧偏盲102.海马回钩BA.位于海马的前端D.深部藏有壳核B.参与构成边缘系统E.是大脑皮质味觉区所在C.是海马结构的一部分103.视区DA.位于扣带回后部D.接受外侧膝状体的纤维B.接受视束的纤维E.两眼视野左侧半的代表区在左侧半球的视区C.接受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104.大脑中央沟BA.分隔额叶和颞叶D.分隔颞叶和枕叶B.分隔额叶和顶叶E.分隔颞叶和岛叶C.分隔颞叶和顶叶105.下列关于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描述错误的是DA.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D.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缘上回B.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E.语言中枢大多趋向左半球发展C.书写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106.光照患者左眼,左眼瞳孔缩小,右眼瞳孔不缩小,病变在BA.左视神经D.右视束B.右动眼神经E.右外侧膝状体C.右视神经107.中央旁小叶EA.位于中央前回D.位于顶叶B.位于中央后回E.是中央前、后回向半球内侧面的延伸C.位于枕叶108.中枢性瘫痪CA.肌张力减弱D.肌肉明显萎缩B.腱反射消失E.病变在脑神经运动核或脊髓前角C.出现病理反射109.精细触觉冲动的传导通路CA.在脊髓交叉至对侧D.包括脊髓丘脑侧束B.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胸核E.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C.包括楔束110.损伤后可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的结构是EA.三叉丘系D.外侧丘系B.脊髓丘束E.内囊后肢C.内侧丘系111.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EA.左眼全盲D.双眼视野左侧偏盲B.左眼视野左侧偏盲E.双眼视野右侧偏盲C.右眼全盲112.投射到第I躯体感觉区的纤维发自DA.楔束核和薄束核D.背侧丘脑腹后核B.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E.背侧丘脑腹中间核C.脊髓后角113.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AA.薄束核和楔束核D.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B.后角固有核E.中间内侧核C.胸核114.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交叉部位在CA.脊髓颈段D.脑桥B.脊髓胸段E.中脑C.延髓115.头面部痛温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BA.脊神经节D.三叉神经脑桥核B.三叉神经节E.三叉神经中脑核C.三叉神经脊束核116.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CA.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灰质侧角D.第三级纤维经内囊前肢B.第二级纤维在延髓中央灰质腹侧交叉E.第三级纤维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C.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后角117.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二级纤维经过AA.脊髓白质前连合D.脑桥的腹侧B.脊髓白质后连合E.中脑的大脑脚底C.延髓的腹侧118.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DA.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D.第三级纤维经丘脑中央辐射B.三叉神经脊束是第二级纤维E.第三级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C.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腹后核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119.受损后可引起双眼视野颞侧偏盲部位是BA.视交叉外侧部D.双侧视神经B.视交叉中交叉纤维E.右侧视辐射C.双侧视束120.一侧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BA.直接投射到两侧视觉中枢D.全部投射到对侧外侧膝状体B.投射到两侧外侧膝状体E.投射到两侧内侧膝状体C.全部投射到同侧外侧膝状体121.视觉传导通路BA.神经节细胞感受光的刺激D.一侧视神经损伤后出现双眼视野对侧B.一侧视束含来自两眼视网膜同侧半的纤维半同向性偏盲C.两侧视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交叉到对侧E.一侧视束损伤后出现双眼视野同侧半偏盲122.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错误的是DA.经内囊后肢的前部D.躯干肌仅受对侧皮质脊髓束支配B.在锥体下端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E.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C.皮质脊髓侧束为交叉后的纤维组成123.损伤一侧大脑皮质第Ⅰ躯体运动区可导致BA.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减退D.同侧共济运动障碍B.对侧肢体瘫痪和肌张力增加E.对侧肢体震颤并有肌张力增加C.对侧肢体瘫痪并有感觉障碍124.下列关于右侧皮质核束说法错误的是BA.支配双侧动眼神经核D.支配双侧展神经核B.支配双侧动眼神经副核E.支配双侧面神经核C.支配左侧舌下神经核125.下列关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症状描述错误的是EA.肌逐渐萎缩D.躯体感觉与内脏感觉正常B.腱反射消失E.Babinski征阳性C.肌弛缓性瘫痪126.左侧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BA.右额纹消失D.右侧不能闭眼,右口角下垂B.左侧不能闭眼,左口角下垂E.右侧不能闭眼,左口角下垂C.左侧不能闭眼,右口角下垂127.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的核团是EA.动眼神经核D.展神经核B.滑车神经核E.舌下神经核C.三叉神经运动核128.关于锥体外系描述错误的是CA.种系发生比较古老D.与锥体系联系密切,功能上协调一致B.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E.从大脑皮质至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常需多肌肉运动和维持体态姿势次换元C.锥体外系调节较粗大的躯体运动129.锥体外系中皮质一脑桥一小脑一皮质环路AA.皮质脑桥纤维止于同侧脑桥核D.由齿状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交叉B.皮质脑桥纤维全部经内囊后肢下行E.丘脑皮质纤维至第I躯体感觉区C.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至同侧小脑皮质130.关于硬膜外隙的说法错误的是CA.有脊神经根通过D.内含静脉丛B.呈负压状态E.与脑脊液循环无关C.与颅内相通131.下列关于硬脑膜的描述正确的是BA.颅部硬膜外血肿发生在硬脑膜两层间D.硬脑膜与颅底骨之间容易分开B.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同E.脑和脊髓的硬膜外隙互通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C.硬脑膜与脑神经外膜不相延续132.侧脑室AA.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D.前角位于顶叶内B.两侧的侧脑室经室间孔通第四脑室E.后角伸入枕叶,底上有隆起的海马C.各部都具有脉络丛133.第三脑室BA.为两侧背侧丘脑间的狭窄裂隙D.借正中孔与侧脑室相通B.底为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视交叉E.不含脉络丛C.后界为终板134.侧脑室中央部的底是EA.尾状核头D.透明隔B.穹窿柱E.背侧丘脑C.胼胝体135.第四脑室位于BA.延髓、脑桥与中脑之间D.中脑、小脑与延髓之间B.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E.中脑、间脑与小脑之间C.脑桥、中脑与小脑之间136.蛛网膜下隙位于CA.硬膜与骨膜之间D.硬膜与软膜之间B.硬膜与蛛网膜之间E.软膜与骨膜之间C.蛛网膜与软膜之间137.下列不经过海绵窦的神经是BA.上颌神经D.滑车神经B.下颌神经E.展神经C.动眼神经138.硬脑膜形成结构不包括BA.大脑镰D.小脑镰B.脚间池E.鞍隔C.小脑幕139.关于脑脊液循环途径的正确描述是EA.经室间孔流入蛛网膜下隙D.经蛛网膜粒流入蛛网膜下隙B.经中脑水管流入第三脑室E.经蛛网膜下隙流至脑、脊髓表面C.经侧脑室流入第四脑室140.蛛网膜粒EA.主要位于海绵窦附近D.可以吸收脑脊液,排入蛛网膜下隙B.呈绒毛状突起,突入蛛网膜下隙E.是脑脊液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C.可以产生脑脊液141.与颈内静脉直接延续的硬脑膜窦是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突触:
3、运动终板:
4、运动单位:
5、牵张反射
6、脊休克:
7、强化:
8、突触后电位
;
9、突触前抑制
10、突触后抑制
二、判断题
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1-5:×、×、√、×、√;6-10:√、√、√、×、×;11-15:√、√、√、×、×
…
三、选择题
1、神经递质贮存于:
A、突触小泡中;
B、突触小体中;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A、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
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
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
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D、发汗活动增强
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
D、去大脑僵直
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钙离子和钾离子;
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钠离子;
B、钙离子;
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
传导;D、都与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降低有关
15、决定反射时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B、感受器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刺激强度的高低
16、侧枝抑制的形成是由于:
A、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轴突末梢去极化;
C、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D、兴奋递质破坏过多
1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减弱的原因在于:
A、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减弱;
B、兴奋性突触释放递质少;
C、后膜电位超极化;
D、轴丘始段去极化
18、对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错误的叙述是:
A、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B、受到破坏时,处于昏睡状态;
C、是一个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
D、不易受药物的影响
19、对痛觉叙述错误的是:
A、痛觉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卫反应;
B、内脏病变可引起牵涉性痛;
C、内脏痛与快痛都是伤害性刺激作用的结果;
D、内脏痛与慢痛不同,前者发生时没有情绪变化
20、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
~
A、腱反射;
B、屈肌反射;
C、对侧伸肌反射;
D、肌紧张
21、快速叩击肌腱时,刺激哪一种感受器引起牵张反射:
A、腱器官;
B、肌梭;
C、游离神经末梢;
D、皮肤触觉感受器
22、对锥体外系不正确的叙述是:
A、它的皮层起源涉及大脑皮层各区;
B、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与锥体系起源不相重叠;
C、锥体外系对机体影响是双侧性的;
D、其作用主要在于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
23、下列哪项不属于下丘脑的功能:
A、调节体温;
B、调节肌紧张;
C、调节内分泌;
D、调节摄食活动
24、按照频率由高到低次序排列,脑电波类型的顺序应是:
A、β、α、θ、δ;
B、α、β、θ、δ;
C、θ、δ、β、α;
D、β、θ、α、δ
25、人在紧张状态时脑电活动主要表现是:
|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
26、关于条件反射错误的叙述是:
A、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数量无限;
B、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应用而形成;
C、建立后可以消退;
D、人类和高等动物建立条件反射还需要皮层下中枢参与
27、下列哪项指标较适用于检查睡眠的深度:
A、体温变化;
B、脉搏变化;
C、血压变化;
D、唤醒阈或脑电图
28、作为神经递质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A、其作用能被人工模拟;
B、能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
C、发挥作用后被排出体外;
D、神经元本身能合成并贮存之
29、与EPSP产生有关的是:
A、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对钾离子、氯离子通透性增大;
B、是一种超极化电紧张电位;
C、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钠离子通透性增大;
D、钾离子内流,膜电位降低
30、δ波称为睡眠型脑电波,若在非睡眠状态下出现常表示:
.
A、极度疲劳或深度麻醉;
B、困倦;
C、注意力过度集中;
D、精神紧张
31、关于异相睡眠时相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
B、去同步化脑电波;
C、唤醒阈增高;
D、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不稳定
32、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D
A、作用较广泛;
B、机体安静时活动较弱;
C、动员能量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D、促进消化和吸收
33、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错误的是:
A、生理完整性;
B、绝缘性;
C、相对不疲劳性;
D、单向传导
34、突触前抑制的特点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去极化;
B、持续时间长;
C、潜伏期较长;
D、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35、对脑电波不正确的叙述为:
~
A、觉醒状态可记录到脑电波,睡眠状态记录不到;
B、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α波;
C、脑电波由快波变为慢波时,提示;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
D、睡眠过程中脑电既可有快波又可有慢波
参考答案
1-5:A、C、A、B、D;6-10:D、D、C、D、C;11-15:C、A、C、B、C;
16-20:C、C、D、D、D;21-25:、B、B、B、A、B;26-30:D、D、C、C、A
31-35:A、D、D、D、A
四、简述题
1、简述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2、简述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3、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五、论述题
1、试述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
2、试述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