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股份污染物排放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药股份污染物排放事件
舆情分析报告
2011年5月24日【内容摘要】
6月5日,央视《朝闻天下》播出“哈药总厂污染物排放调查”,称哈药总厂对环境的污染可谓“水陆空立体排放”,其它媒体积极跟进报道,引发各方持续关注。
6月7日、9日收市后,哈药集团先后发布公告对污染问题进行回应,但未能平息媒体和公众的质疑。事发后4个交易日,哈药股份跌幅达11%,期间医药指数仅下跌0.5%。6月11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厂长和该厂环境保护部部长公开道歉。
哈药总厂污染物排放事件影响深远,环境保护部门、当地政府、证券公司等机构先后表态,意见领袖和普通公众广泛参与讨论。指责哈药集团缺乏企业良知、缺少社会责任的意见占据了舆情的主流,直至公开道歉之后,媒体和网络上才开始出现有利于哈药集团的声音。【关键词】哈药污染环保道歉央视
一、事件概述:
6月5日(星期日),央视《朝闻天下》播出“哈药总厂污染物排放调查”,称哈药总厂对环境的污染可谓“水陆空立体排放”,令人瞠目结舌。
6月7日收市后,哈药股份就污染物排放问题发布《关于环保问题的公告》,首次回应了有关废水排放、废气排放、焚烧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但媒体与公众对公司环保措施的质疑并未平歇。
6月8日收市后,哈药股份再次发布《关于环保相关事项的公告》,进行澄清与解释。公告称今年3月中旬以来,在环境监察机构的密切监控下,哈药总厂根据其污水处理检修方案,已经对部分车间进行了停产或监察,并称停产或减产不会对公司的总体经营造成影响。投资者依然选择用脚投票,至6月9日收市,哈药股份3日累计跌幅达11%,落后医药指数10%。两次公告,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公司未能获得媒体与大众谅解,各界批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
6月11日晚,哈药股份制药总厂厂长吴志军和该厂环境保护部部长韩洪彬专程抵达北京,在中国经济网演播厅,就哈药“超标排放事件”,正式向公众道歉,并宣读了致歉信。致歉信表达了哈药总厂深刻反省污染门事件的态度,并列举了数条企业环保工作整改方案。
二、舆情分析
2011年6月5日恰好是世界环保日,央视的报道一出,哈药股份被推到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
继央视曝光之后,媒体和公众通过传统报刊、网络、微博、论坛、博客等各方舆论平台对哈药总厂环保门事件予以了持续关注和评论,事件舆论热度居高不下。无论从舆论关注广泛度、媒体报道深度、舆论普遍的批评倾向,都显示这已是哈药股份一次非常严重的企业危机事件。舆情关注走势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证券市场舆情监测平台
图1 哈药总厂环保事件曝光后媒体报道数量走势图
6月8日是舆情走势重要的分水岭。6月8日之前,舆情焦点在于曝光哈药总厂的环保事件本身,批评哈药总厂环保意识薄弱,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质疑当地相关部门未及时处理和整顿哈药总厂的污染事件。
6月8日晚间发布公告后,舆论对公告中疑似推脱的部分给予持续批评。人民网发表评论《有钱的哈药集团道德“缺钙”》、《哈药“污染门”背后的畸形发展观》、新华网发表《"厚道企业"超标千倍排放哈药烧钱营销无力治污》、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哈药广告投入是环保投入27倍营销烧钱却称无力治污》,公告中回应的不足2000万的环保投入与年报中的近5亿元的广告费用远不可同日而语,成为媒体诟病的重要原因。
此外,哈药集团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一些不适当的言论,也成为舆情恶化的导火索。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6月10日报道引述哈药总厂宣传部部长蔡女士回应“此前哈药总厂从未受到过环保处罚”,给人以傲慢的企业形象;公司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厂址选择问题上给予各方面政策支持,则被媒体解读为哈药借机向政府讨价还价。
三、相关方态度
哈药股份的环保问题牵涉甚广,环保部门、地方政府、意见领袖、证券中介机构等先后就此表态。各方态度如表1所示。
表1 各事件相关方态度一览
相关方态度
环保监督部门哈药环保投入不足整改不力处罚将加码
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哈药总厂加快治污
意见领袖建议受影响居民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权
哈药股份哈药承认存在污染正配合环保部门进行调查
证券中介机构兴业证券、中投证券发表研发报告,称此次事件短期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继续维持推荐评级;中银国际认为停减产时间不会很长,对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影响有限。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舆情监测系统
四、媒体评论摘要
媒体污染物排放事件发表了评论。指责哈药股份缺乏企业良知,缺少社会责任的意见居首,占65%。其次,有25%的评论指责哈药股份烧钱营销,无力治污。具体的评论观点构成如图所示:
哈药股份缺乏企业良知,缺少社会责任(65%)
现代企业什么样?最起码的是要有企业良知、有社会责任、有行业操守。把这些东西备齐了,才谈得上去发展,去腾飞,去做大做强,去创什么世界一流。如果在发展之初,这些要素就缺胳膊少腿,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去补齐,那么走得越远,后患越大。基础不牢,终有坍塌倒下的那一天。企业发展就如同做人一样,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做了就不干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把排污的关口把好就往前奔,终有一天会让自己全身皆臭。(据人民网评,作者陈家兴)
哈药烧钱营销,却无力治污说不通(25%)
在业内,以黄金时段广告投放为显著特色的“哈药模式”至今仍是医药营销的典型范例。时至今日,尽管哈药对广告的倚重有所降低,但哈药在广告投放上的大手笔一直都令市场印象深刻。
然而哈药总厂仍在“哭穷”。到去年11月,有居民在黑龙江省环保厅网站上询问,“"哈药怪味"何时了”。黑龙江省环保厅引用了哈药总厂自撰的材料进行回答,结论是“搬迁是解决气味问题的根本办法”。哈药总厂称,由于异地建厂的投资巨大,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微薄,预计投产后2~3年内将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极易造成企业处于亏损境地,造成企业无法生存的后果。”(据《第一财经日报》,作者:王蔚佳)
数据来源:证券市场舆情监测平台
图2 各类媒体评论倾向分布
哈药拿污染和政府讨价混淆黑白(6%)
哈药集团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新厂址选择问题上给予各方面政策支持”。哈药集团的这个“希望”,简直匪夷所思。哈药造成的污染状况,并不是周围环境或居民有问题,而是因自身违法超标排放。由于自身原因形成污染,却要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