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

合集下载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沈阳化工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题目:城镇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活性污泥法院系: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环境优创班级:0901学生姓名:王希鹏指导教师: 范文玉2012年8月23日目录第一章绪论 (3)第二章常见污水生物处理的工艺 (3)一、活性污泥法 (3)1。

1 SBR法 (3)1。

2 CASS法 (4)1。

3 AO法 (4)1.4 AAO法 (5)1.5 氧化沟法 (6)二、生物膜法 (6)2.1 生物滤池 (6)2.2 生物转盘 (7)2。

3 生物接触氧化法 (7)三、厌氧生物处理法 (8)四、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 (9)4。

1 稳定塘 (9)4。

2 土地处理法 (9)第三章污水处理流程 (9)一、格栅 (10)二、泵房 (10)三、沉砂池 (10)四、沉淀池 (12)五、曝气池 (13)六、二沉池 (14)七、污泥浓缩池 (14)第四章构筑物的计算 (14)一、设计参数 (14)二、设计计算 (15)第五章设计总结 (17)参考文献 (18)第一章绪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水紧张和污水排放的问题已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城镇大部分的生活污水采用直接排放的方式,没有采取应有的治理措施,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新政策下,环境保护已受到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重视,对污水进行彻底的治理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高效节能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已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城镇污水处理厂对改善城镇水环境,保障城镇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口和经济增长、粗放型发展模式、无组织大面积排施污染物、污水处理率偏低,以及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眼前利益等,均是造成水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

大量未经充分处理的污水被用于灌溉,已经使农田受到重金属和合成有机物的污染。

据农业部在占国土面积85%的流域内,通过372个代表性区域取样调查,发现全国粮食总量的1/10不符合卫生标准。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第四节 第2课时 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比较及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教案 浙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第四节 第2课时 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比较及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教案 浙

第2课时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比较及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异同 b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 b b学习导航(1)列表比较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异同。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方式一马拉松运动全程距离26英里385码,合42.195公里,这是一项考验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会产生强烈的肌肉酸疼的感觉;被水淹的农作物会出现烂根现象,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这些情景都与细胞的厌氧呼吸有关。

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有什么不同?怎样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方式二收获的农作物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保存,什么条件下保存最合适呢?这就要用到细胞呼吸的原理。

一、比较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项目需氧呼吸厌氧呼吸不同点条件需O2不需O2场所细胞溶胶(第一阶段)、线粒体(第二、三阶段)细胞溶胶分解程度葡萄糖被彻底分解葡萄糖分解不彻底产物CO2、H2O 乳酸或乙醇和CO2能量释放大量能量少量能量相同本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生成ATP供生命活动所需过程第一阶段(从葡萄糖到丙酮酸的糖酵解)完全相同点(1)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意义(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归纳总结1.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图解提示:有线粒体的生物一定能进行需氧呼吸,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无线粒体的生物有的也能进行需氧呼吸,如需氧型细菌。

2.根据细胞呼吸中物质变化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1)依据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判断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厌氧呼吸;②O2吸收量=CO2释放量―→只进行需氧呼吸;③O2吸收量<CO2释放量―→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且多余CO2来自厌氧呼吸。

(2)依据乙醇和CO2生成量判断①乙醇量=CO2量―→只进行厌氧呼吸;②乙醇量<CO2量―→两种呼吸方式同时进行,且多余CO2来自需氧呼吸。

例1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需氧呼吸产生CO2,厌氧呼吸不产生CO2B.需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基质中与O2结合生成水C.厌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有[H]的积累D.相同质量的油脂和糖元彻底氧化分解,油脂释放的能量多答案 D解析需氧呼吸产生CO2和水,乳酸发酵的厌氧呼吸不产生CO2,但是乙醇发酵的厌氧呼吸产生CO2;需氧呼吸产生的[H]在线粒体内膜与O2结合生成水;厌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没有[H]的积累;由于油脂中氧含量低于糖元,其碳、氢比例高,故相同质量的油脂和糖元彻底氧化分解时,油脂释放的能量多。

化工环保课后题答案解析

化工环保课后题答案解析

绪论1、试分析现代化工生产得特点。

答:现代化学工业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生产物料大多属于有害危险物质;第二,生产工艺参数苛刻;第三,生产规模大型化;第四,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

2、什么就是环保管理“三同时”原则?什么就是环保管理八项制度?答:环保管理“三同时”原则就是指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环保八项制度指“三同时”制度;环境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以及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与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3、什么就是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答:安全生产“五同时”原则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价安全工作。

第一篇化工环境保护技术概述1、简述化工环境污染得种类。

答:化工环境污染得种类,按污染物质得性质可分为无机化工污染与有机化工污染;按污染物得形态可分为废气、废水及废渣。

2、简述化工环境保护研究得主要内容。

答: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得内容:第一,化工污染得防治;第二,环境质量评价;第三,化工环境系统工程。

3、简述花红污染物得主要来源。

答:化工污染物得主要来源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化工生产得原料、半成品及产品。

可能得原因就是化学反应不完全;原料不纯;物料泄漏;产品使用不当及其废弃物。

(二)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得废弃物。

主要有燃烧过程;冷却水;副反应与副产品;生产事故造成得化工污染。

第一章化工废水处理技术1、衡量水污染得主要指标及其基本定义。

答:常用得水污染指标有: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有饱与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20度,经过一定天数讲解每升水中有机物所消耗得游离氧得量,常用单位mg/L,常以5日为测定BOD得标准时间;化学需氧量(COD),表示用强氧化剂把有机物氧化为水与二氧化碳所消耗得相当氧量;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完全被氧化时,C、H、N、S分别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水、一氧化氮与二氧化硫时所消耗得氧量;总有机碳(TOC),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得总含碳量,以碳含量表示;悬浮物(SS),水样过滤后,滤膜或滤纸上截留下来得物质;PH;有毒物质,表示水中所含对生物有害物质得含量;大肠杆菌群数,指每升水中所含大肠杆菌得数目。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有机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

它主要通过创造低氧或无氧环境,使厌氧微生物能够在缺氧条件下分解有机废物,并将其转化为沼气和其他有价值的产物。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造缺氧环境: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会采用密封的容器或反应器,以确保内部的氧气供应非常有限甚至完全没有。

这样可以创造出缺氧的环境,为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2. 厌氧微生物的活动:厌氧微生物通常是一些厌氧细菌和古菌,它们能够在缺氧环境下进行代谢活动。

这些微生物会利用有机废物作为其碳源,并通过发酵、产氢、产酒精、产乳酸等代谢途径将有机废物分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3. 沼气的产生: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

通过控制厌氧环境中的温度、pH值等条件,可以促进沼气的产生和积累。

4. 有价值产物的回收利用:除了沼气之外,厌氧生物处理还能够产生其他有价值的产物,如有机肥料、发酵液等。

这些产物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废物处理的效益。

总的来说,厌氧生物处理通过利用厌氧微生物的活动,将有机
废物转化为沼气和其他有价值的产物,从而实现对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这种处理技术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特点,在污水处理、有机废物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精品】水污染设计计算公式

【精品】水污染设计计算公式

水污染控制工程卢进登编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目录第一篇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体的自净及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工艺流程第三章混凝第四章沉淀与澄清第五章过滤第六章消毒第七章气浮第八章氧化还原第九章膜分离第十章其他物化方法第十一章水的软化与除盐第十二章循环水的冷却和稳定第二篇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好氧生物处理(原理与工艺)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第四章营养元素的生物去除第五章天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第六章污泥的处理与处置主要参考书目:1)《水处理工程》,第一版,顾夏声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2)《现代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钱易等,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3)《排水工程》,第三版,张自杰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水污染治理工程》,黄铭荣、胡纪萃,高教出版社,19955)《废水生物处理数学模型》,第二版,顾夏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水处理微生物学》,第三版,顾夏声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第一章概述1.1生物处理的目的和重要性废水生物处理的目的:1)絮凝和去除废水中不可自然沉淀的胶体状固体物;2)稳定和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3)去除营养元素氮和磷。

废水生物处理的重要性:1)城市污水中约有60%以上的有机物只有用生物法去除才最经济;2)废水中氮的去除一般来说只有依靠生物法;3)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有90%以上是生物处理法;4)大多数工业废水处理厂也是以生物法为主体的。

微生物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主要有三个作用:1)去除有机物(以COD或BOD5表示),去除其它无机营养元素如N、P等;2)絮凝沉淀和降解胶体状固体物;3)稳定有机物。

微生物代谢过程简介:微生物代谢所需要的几个基本要素:能源;碳源;无机营养元素——N、P、S、K、C、M g等;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有机营养物(也称生长因子,如维生素、生a物素等)废水生物处理中涉及的微生物代谢过程主要有:化能异养型代谢;化能自养型代谢;光合异养型代谢;光合自养型代谢。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甲烷等气体和沼气,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首先,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

厌氧微生物是一类能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代谢活动。

这些厌氧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菌、产甲烷菌等。

其次,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在厌氧条件下,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经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会被降解成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等气体和沼气。

这些产物对水质没有污染性,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最后,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产生甲烷等气体和沼气。

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时,会产生大量的甲烷等气体和沼气。

这些气体可以被收集利用,既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能够转化成可再生能源,具有双重的环保和经
济效益。

总之,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甲烷等气体和沼气,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种生物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和有机废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 (2)1.1 行业背景 (2)1.2 废水处理现状 (2)第二章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3)2.1 物理处理技术 (3)2.1.1 筛选 (3)2.1.2 沉淀 (3)2.1.3 浮选 (3)2.1.4 过滤 (3)2.2 化学处理技术 (4)2.2.1 中和 (4)2.2.2 氧化还原 (4)2.2.3 絮凝 (4)2.2.4 吸附 (4)2.3 生物处理技术 (4)2.3.1 好氧生物处理 (4)2.3.2 厌氧生物处理 (4)2.4 废水处理设备 (4)2.4.1 物理处理设备 (4)2.4.2 化学处理设备 (5)2.4.3 生物处理设备 (5)2.4.4 废水处理系统 (5)第三章废水预处理与预处理设备 (5)3.1 预处理方法 (5)3.2 预处理设备 (5)3.3 预处理效果评估 (6)第四章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6)4.1 深度处理技术 (6)4.2 回用技术 (7)4.3 回用标准及要求 (7)第五章资源循环利用概述 (7)5.1 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 (7)5.2 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 (8)5.3 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趋势 (8)第六章废水中有价资源回收 (9)6.1 有价资源种类 (9)6.2 回收技术 (9)6.3 回收效益分析 (9)第七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案例 (10)7.1 工程背景 (10)7.2 工程设计 (10)2.1 设计原则 (10)2.2 设计内容 (10)7.3 工程实施与效果 (10)3.1 工程实施 (11)3.2 工程效果 (11)第八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政策法规 (11)8.1 政策法规概述 (11)8.2 政策法规对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11)8.3 政策法规发展趋势 (12)第九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市场分析 (12)9.1 市场规模 (12)9.2 市场竞争格局 (12)9.3 市场发展前景 (13)第十章废水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未来发展策略 (13)10.1 技术创新 (13)10.2 产业升级 (13)10.3 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 (14)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1.1 行业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水环境的污染与防治1.收集有关技术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了解基本内容。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基础知识1.列表归纳污染物的类别、危害及相应的污染指标。

2.一般情况下,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大于重铬酸钾(前者的标准氧还原电位为1.51V ,后者为 1.33V ),为什么由前者测得的高锰酸盐指数值远小于由后者测得的 COD 值?3.通常 COD>BOD 20>BOD 5>高锰酸盐指数,试分析的原因。

4.含氮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分两个过程:氨化和硝化。

生活污水的BOD5 与哪个阶段相配?氨化与硝化能否同时进行?5.试验表明, T(℃)时的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L T 与 20℃时的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L20有如下关系: L T=(0.027+0.6) L20。

试问 L 为什么依温度的不同而异?6.某城镇废水量为 500m3/h,服务的当量人口为 19.2 万,若每当量人口每天排出的BOD 5 为 25g,试根据上题公式计算 10℃(冬季)及 24℃(夏季)时废水中 BOD 5的总量( kg/d ),并略述其对处理负荷的影响。

7.某厂生产废水为 50m3/h,浓度每 8h 为一变化周期,各小时的浓度为 20、 80、90、140、 60、40、70、100mg/L 。

今欲将其浓度均和到 80mg/L 以下,求需要的均和时间及均和池容积。

8.某酸性废水的 pH 值逐时变化为 5、6.5、4.5、5、7,若水量依次为 4、4、6、8、10m3/h ,问完全均和后能否达到排放标准( pH=6~9 )?第三章重力沉降法1.今有一座沉砂池能除去水中直径为0.15mm 、比重为 1.2 的球形颗粒。

试计算在相同理想条件下,该沉砂池对直径为 0.08mm ,比重为 1.5 的球形颗粒的去除率是多少?2.在有效高度为 1.5m 的沉降柱中点取样,得到高炉煤气洗涤水的沉降试验结果如下表。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

1.4 实验研究目的,技术路线我国目前的农作物发酵制沼气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大型项目的运行经验相对较少。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农作物资源种类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别,加之我国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差别较大,使我国农作物厌氧发酵制备沼气的大型项目难有统一的设计参数标准。

对于不同的大型沼气项目,必须结合项目实际的农作物种类和物性、气候条件、供热条件、沼液和沼渔的消纳和后续处理工艺、农作物的价格和最大运输半径、原料的储存和供料方式、发电机组的选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使项目实施后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我国农作物制备沼气技术的应用现状,结合本文研究的农作物制备沼气项目实际案例,本文的研究目的为:;研究发酵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产气率,提出合理估算农作物(主要是黄瓜藤)和粒径的方法,为项目实例提供工艺选择、系统设计和经济性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农作物破碎预处理的特点,为合理计算破碎预处理能耗提供计算方法。

(2)研究了黄瓜藤的鲜活度对发酵产气量和产气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3)不同投配率对发酵产气量和产气速率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厌氧发酵反应的持续反应,同时还研究不同投配率对于pH值的影响。

1.5 论文章节安排本论文共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以及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厌氧发酵反应制备沼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参数。

第三章阐述农作物的破碎原理,从中说明粒度与能耗间的关系,并且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不同粒度的颗粒的耗能情况。

第四章针对需要采用实验方法对各个因素进行研究,确定实验的数据测量的方法以及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的注意事项,防止实验失败。

第五章实验采用定制CSTR厌氧反应器对黄瓜藤在中温条件下进行厌氧消化反应实验,研究系统的稳定性能和产气性能。

第六章作出对课题的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不足之处和以后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

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

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案第一章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概述 (2)1.1 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的意义 (2)1.2 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的现状 (3)1.3 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废弃物分类与收集 (4)2.1 废弃物分类标准与方法 (4)2.2 废弃物收集设施与技术 (4)2.3 废弃物分类与收集的管理体系 (5)第三章废弃物预处理技术 (5)3.1 物理预处理技术 (5)3.1.1 分离技术 (5)3.1.2 破碎技术 (5)3.1.3 筛分技术 (5)3.2 化学预处理技术 (6)3.2.1 氧化还原反应 (6)3.2.2 中和反应 (6)3.2.3 沉淀反应 (6)3.3 生物预处理技术 (6)3.3.1 好氧生物处理 (6)3.3.2 厌氧生物处理 (6)3.3.3 固态发酵 (6)第四章废弃物处理方法 (6)4.1 填埋处理技术 (6)4.2 焚烧处理技术 (7)4.3 资源化利用技术 (7)第五章废塑料资源化利用 (7)5.1 废塑料的分类与特性 (7)5.2 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技术 (8)5.3 废塑料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分析 (8)第六章废金属资源化利用 (9)6.1 废金属的分类与特性 (9)6.1.1 废金属的分类 (9)6.1.2 废金属的特性 (9)6.2 废金属资源化利用技术 (9)6.2.1 废金属回收技术 (9)6.2.2 废金属资源化利用技术 (9)6.3 废金属资源化利用的政策与市场 (9)6.3.1 政策层面 (10)6.3.2 市场层面 (10)第七章废纸资源化利用 (10)7.1 废纸的分类与特性 (10)7.1.1 废纸分类 (10)7.1.2 废纸特性 (10)7.2 废纸资源化利用技术 (11)7.2.1 废纸回收处理技术 (11)7.2.2 废纸再生利用技术 (11)7.3 废纸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前景 (11)第八章废橡胶资源化利用 (11)8.1 废橡胶的分类与特性 (11)8.1.1 废橡胶的分类 (11)8.1.2 废橡胶的特性 (12)8.2 废橡胶资源化利用技术 (12)8.2.1 物理法 (12)8.2.2 化学法 (12)8.2.3 生物法 (12)8.2.4 复合利用技术 (12)8.3 废橡胶资源化利用的市场分析 (12)8.3.1 市场规模 (12)8.3.2 市场需求 (12)8.3.3 市场竞争格局 (13)第九章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规 (13)9.1 国际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 (13)9.2 我国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 (13)9.3 政策法规对环保产业的影响 (13)第十章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策略 (14)10.1 技术创新与研发 (14)10.1.1 提高废弃物处理技术水平 (14)10.1.2 加强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 (14)10.1.3 促进产学研合作 (14)10.2 产业协同发展 (14)10.2.1 优化产业链结构 (14)10.2.2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15)10.2.3 加强国际合作 (15)10.3 市场拓展与政策支持 (15)10.3.1 拓展市场渠道 (15)10.3.2 完善政策体系 (15)10.3.3 加强宣传与培训 (15)第一章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概述1.1 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的意义环保产业废弃物处理是当前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水污染及其防治》课件2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水污染及其防治》课件2

天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点源
非点源
第一节 概述
二、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点源污染 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各类污水 由管道收集后集中排放,称 为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 大面积的农田地面径流或雨水径流产生的水体污 染,由于其进入水体的方式是无组织的,称为非 点源污染或面源污染。
第一节 概述
二、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一)点源污染
淮河边的癌症村
• 2013年07月18日《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 肿瘤死亡图集》数
• 字版出版,该图集首次证实了癌症高发与水污 染的直接关系。
• 2010年,国家疾控中心编著的《淮河流域重
点地区死因监测分
• 析结果汇编》显示,
• 这一年宿州埇桥区
• 恶性肿瘤死亡人数2150
• 人,沈丘死亡1724人。
富营养湖 营养物质丰富 浮游藻类较多 有根植物茂盛 湖盆通常较浅 湖底多为淤泥沉积物 水质混浊发暗 湖水温度较高 特征性鱼类:草、鲤、鲢等
湖泊富营养化图片
水华
云南滇池富营 养化现象严重
凤眼莲:
云南昆明的滇池,由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 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
人们打捞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过量生长的水葫芦
人们打捞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过量生长的水葫芦
圆明园遗址公园湖水 什刹海
第一节 概述
来水水质较差

污染源输入


温度升高

光照时数延长
城区环境补水量的锐减
海洋富营养化图片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 洋因浮游生物的兴盛, 海水呈现一片铁锈红色 而得名。
赤潮的海水都有臭味, 它主要会使水体变粘稠, 附着在鱼虾表皮和鳃上, 导致鱼虾呼吸困难而死 亡;许多赤潮生物还有 较大毒性,因此它对海 洋捕捞业、养殖业的危 害极大。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废物的处理技术。

与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相比,厌氧生物处理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例如能够高效处理高浓度、高强度的有机废物,产生的副产物可以用作能源或肥料,以及低能耗等。

以下是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等)降解有机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在缺氧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并利用废物中的有机物作为能源进行生长。

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废物首先进入处理系统,通常称为厌氧反应器。

厌氧反应器设计成密封的系统,以确保无氧环境维持稳定。

当有机废物进入厌氧反应器后,厌氧微生物将开始降解废物。

这个过程涉及到三个主要的阶段:好氧解聚、酸化乙酸化和甲烷发酵。

在好氧解聚阶段,微生物首先降解废物中的易降解有机物,例如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这些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较小的有机物分子,例如氨基酸、糖醛酸和脂肪酸。

这个过程产生了一些中间产物,例如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

在酸化乙酸化阶段,挥发性脂肪酸被厌氧微生物进一步代谢为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挥发性脂肪酸。

这些短链挥发性脂肪酸作为微生物的有机碳源进一步降解。

在甲烷发酵阶段,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挥发性脂肪酸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共同代谢途径被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这个过程称为甲烷发酵,产生的甲烷可用作能源或燃料。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对处理效果至关重要。

厌氧微生物种群通常比好氧微生物种群更复杂多样,能够降解更广泛的有机物。

在厌氧反应器中保持适当的微生物种群组成和活性是确保处理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

此外,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还涉及到温度、Ph值、有机负载和水力负荷等操作参数的控制。

这些操作参数的优化可以提高有机废物降解效率和甲烷产量。

综上所述,厌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废物的处理技术。

其基本原理包括好氧解聚、酸化乙酸化和甲烷发酵阶段。

通过控制微生物组成和活性,以及调节操作参数,可以实现高效的有机废物降解和甲烷产生。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章节笔记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章节笔记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章节笔记第一章:固体废物概述一、引言固体废物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固体废物的产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失去了原有使用价值或被抛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

这些废物可能包含有机物、无机物、生物体、化学品等多种成分。

2. 分类(1)按来源分类:- 工业固体废物: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废料、废品等。

- 生活固体废物: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如厨余、塑料、纸张、玻璃、金属等。

- 农业固体废物: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秸秆、粪便、农膜等。

- 危险固体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感染性、放射性等特性的废物,如废电池、废药品、医疗废物等。

(2)按性质分类:- 有机废物:含有碳元素的废物,如食物残渣、植物秸秆、皮革等。

- 无机废物:不含碳元素的废物,如玻璃、陶瓷、砖瓦等。

- 生物废物:来源于生物体或与生物活动相关的废物,如动物尸体、粪便等。

- 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废物,如核工业产生的废料。

三、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特征1. 来源- 工业来源:矿山开采、制造业、建筑业、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

- 农业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 生活来源:居民日常生活、商业、服务业等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 其他来源:如医疗机构、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等产生的特殊废物。

2. 特征- 物理性质:包括形状、大小、颜色、密度、含水率、堆积密度等。

- 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性等。

- 生物性质:包括腐败性、传播疾病的能力、生物降解性等。

四、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重要性1. 环境影响- 土壤污染: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渗入土壤,影响土壤结构和肥力。

造纸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方案

造纸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方案

造纸行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1.3 技术路线 (3)第二章造纸废水特性分析 (3)2.1 造纸废水的来源及分类 (3)2.2 造纸废水的主要污染物 (4)2.3 造纸废水处理的技术难点 (4)第三章预处理技术 (5)3.1 格栅过滤 (5)3.1.1 技术简介 (5)3.1.2 技术原理 (5)3.1.3 技术特点 (5)3.2 沉淀与絮凝 (5)3.2.1 技术简介 (5)3.2.2 技术原理 (5)3.2.3 技术特点 (6)3.3 氧化预处理 (6)3.3.1 技术简介 (6)3.3.2 技术原理 (6)3.3.3 技术特点 (6)第四章生物处理技术 (6)4.1 好氧生物处理 (6)4.1.1 原理概述 (6)4.1.2 活性污泥法 (6)4.1.3 生物膜法 (6)4.2 厌氧生物处理 (6)4.2.1 原理概述 (7)4.2.2 厌氧消化法 (7)4.2.3 UASB工艺 (7)4.3 生物膜法处理 (7)4.3.1 原理概述 (7)4.3.2 生物滤池 (7)4.3.3 生物转盘 (7)4.3.4 生物接触氧化法 (7)第五章深度处理技术 (7)5.1 活性炭吸附 (7)5.2 膜分离技术 (8)5.3 离子交换技术 (8)第六章回用技术 (8)6.1 废水回用标准与规范 (8)6.1.1 水质指标 (8)6.1.2 处理工艺要求 (9)6.1.3 排放要求 (9)6.2 回用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9)6.2.1 选择原则 (9)6.2.2 应用技术 (9)6.3 回用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10)6.3.1 设计原则 (10)6.3.2 系统设计 (10)6.3.3 运行管理 (10)第七章废水处理设备与工艺 (10)7.1 废水处理设备选型 (10)7.1.1 设备选型的原则 (10)7.1.2 主要设备选型 (11)7.2 工艺流程设计 (11)7.2.1 工艺流程设计原则 (11)7.2.2 工艺流程设计 (11)7.3 自动化控制系统 (11)7.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12)7.3.2 控制系统设计 (12)第八章环境影响与监测 (12)8.1 废水处理效果评估 (12)8.2 环境影响分析 (12)8.3 监测与预警系统 (13)第九章经济效益分析 (13)9.1 投资成本分析 (13)9.2 运行成本分析 (14)9.3 效益评估 (14)第十章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造纸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15)10.2 废水回用与循环经济 (15)10.3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15)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纸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3.1基本概念3.1.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及其特征——又称厌氧消化、厌氧发酵;——实际上,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和CO2的过程。

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①上述的厌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②人类第一次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废弃物,是始于1881年——Louis Mouras的“自动净化器”;③随后人类开始较大规模地应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和剩余污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长的HRT、低的处理效率、浓臭的气味等;④50、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得以强化,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现代高速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工艺,厌氧消化工艺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废水处理;——HRT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AAFEB、厌氧生物转盘(ARBC)和挡板式厌氧反应器等;——HRT与SRT分离,SRT相对很长,HRT则可以较短,反应器内生物量很高。

⑤最近(90年代以后),随着UASB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在其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EGSB和IC反应器;——EGSB反应器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IC反应器则主要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以达到更高的有机负荷。

2、厌氧消化过程的基本生物过程①两阶段理论:——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两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水解和酸化,产物主要是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其特点有:1)生长快,2)适应性(温度、pH等)强。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4和CO2;——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产甲烷菌;——其特点有:1)生长慢;2)对环境条件(温度、pH、抑制物等)非常敏感。

②三阶段理论:——深入研究后,发现上述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厌氧反应过程的本质;——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只能利用一些简单有机物如甲酸、乙酸、甲醇、甲基胺类以及H2/CO2等,而不能利用含两个碳以上的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70年代,Bryant发现原来认为是一种被称为“奥氏产甲烷菌”的细菌,实际上是由两种细菌共同组成的,一种细菌首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酸和H2,另一种细菌利用H2和CO2产生CH4;——因而,提出了“三阶段理论”●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产生CH4;●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2和CO2。

③四阶段理论(四菌群学说):●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合成为乙酸。

但实际上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全部乙酸的5%。

——三阶段、四阶段理论是目前认为的对一样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3、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能耗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气);●污泥产量很低;——厌氧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得多,产酸菌的产率Y为0.15~0.34kgVSS/kgCOD,产甲烷菌的产率Y为0.03kgVSS/kgCOD左右,而好氧微生物的产率约为0.25~0.6kgVSS/kgCOD。

●厌氧微生物有可能对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连续的微生物过程;●对温度、pH等环境因素较敏感;●但一般来说,①处理出水水质较差,需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②气味较大;③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等等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这些废水浓度高、多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我国当前的水体污染物还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营养元素N、P的污染;——目前的形势是:能源昂贵、土地价格剧增、剩余污泥的处理费用也越来越高;——厌氧工艺的突出优点是:①能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沼气并加以利用;②运行能耗低;③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少; ④污泥产量少,剩余污泥处理费用低;等等 ——厌氧工艺的综合效益表现在环境、能源、生态三个方面。

二、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发酵细菌(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甲烷菌等。

1、发酵细菌(产酸细菌):● 主要功能:水解——在胞外酶的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可溶性有机物; 酸化——将可溶性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脂肪酸、醇类等; ● 主要细菌:梭菌属、拟杆菌属、丁酸弧菌属、双岐杆菌属等; ● 水解过程较缓慢,并受多种因素影响(pH 、SRT 、有机物种类等),有时回成为厌氧反应的限速步骤; ● 产酸反应的速率较快;● 大多数是厌氧菌,也有大量是兼性厌氧菌;● 可以按功能来分: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淀粉分解菌、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等。

2、产氢产乙酸菌● 主要功能:将各种高级脂肪酸和醇类氧化分解为乙酸和H 2; ●主要反应:乙醇:232232H COOH CH O H OH CH CH +→+丙酸:22322332CO H COOH CH O H COOH CH CH ++→+丁酸:232223222HCOOH CH O H COOH CH CH CH +→+ 注意:上述反应只有在乙酸浓度很低,系统中氢分压很低时才能顺利进行。

● 主要细菌:互营单胞菌属、互营杆菌属、梭菌属、暗杆菌属等; ● 多数是严格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

3、产甲烷菌——60年代Hungate 开创了严格厌氧微生物培养技术;● 主要功能:将产氢产乙酸菌的产物——乙酸和H 2/CO 2转化为CH 4和CO 2,使厌氧消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乙酸营养型和H 2营养型产甲烷菌;● 一般来说,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的种类较少,只有Methanosarcina 和Methanothrix ,但在厌氧反应器中,有70%左右的甲烷是来自乙酸的氧化分解; ● 典型的产甲烷反应:① 243CO CH COOH CH +→② O H CH CO H 242224+→+③ -+-++→+324224HC CO CH H HCOO ④ 242324CO CH O H CO +→+⑤ O H H HCO CH OH CH 234334+++→+-⑥ ++-++++→+-434243343399)(4NH H HCO CH O H NH CH⑦S H H HCO CH O H S CH 234233233)(2+++→+-+-⑧ O H CH H OH CH 24234+→+● 根据产甲烷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可将其分类如下:——最新的分类(Ber gy’s 细菌手册第九版),共分为:三目、七科、十九属、65种; ● 产甲烷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常见的有: ①产甲烷杆菌:呈短杆、长杆、竹节状或丝状 ②产甲烷球菌:为正圆形或椭圆形,排成对或链状③产甲烷八叠球菌:球形细胞形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堆积状④产甲烷螺菌:呈规则的弯曲杆状,最后发展为不能运动的螺旋丝状● 在生物分类学上,产甲烷菌(Methanogens )属于古细菌(Archaebacteria ),大小、外观上与普通细菌(Eubacteria )相似,但实际上,其细胞成分特殊,特别是细胞壁的结构较特殊。

● 在自然界的分布,一般可以认为是栖息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地热泉水、深海火山口、沉积物等),但实际上其分布极为广泛,如污泥、瘤胃、昆虫肠道、湿树木、厌氧反应器等。

● 产甲烷菌都是严格厌氧细菌,要求氧化还原电位在-150~-400mv ,氧和氧化剂对其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 产甲烷菌的增殖速率很慢,繁殖世代时间长,可达4~6天,因此,一般情况下产甲烷反应是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 三、厌氧消化动力学在厌氧消化条件下,BOD5去除也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故好氧生物降解的动力学方程也适用于厌氧反应,由于甲烷发酵阶段是厌氧消化速率的控制因素,因此,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是以该阶段为基础建立的。

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式中: dS/dt ——底物去除率,质量/(体积 • 时间); k ——单位质量底物的最大利用速率,质量/细菌质量; S ——可降解的底物量,质量/体积; K s ——半速度常数,质量/底物体积; X ——细菌浓度,质量/体积;dX/dt ——细菌增殖速率,质量/(体积 • 时间); Y ——细菌产率,细菌质量/底物质量;b ——细菌衰亡速率系数,d -1;式(3-1)代入 式(3-2),并除以X 得:)23()13(--⎪⎭⎫⎝⎛=-+=bX dt dS Y dt dX SK kSX dt dS sS a ——原污泥可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S e ——剩余的可生物降解底物浓度; θc ——污泥龄;四、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产甲烷反应是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阶段,因此,一般来说,在讨论厌氧生物处理的影响因素时主要讨论影响产甲烷菌的各项因素;——主要因素有:温度、pH 值、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物质、F/M 比、有毒物质等。

1、温度:● 温度对厌氧微生物的影响尤为显著: ● 厌氧细菌可分为嗜热菌(或高温菌)、嗜温菌(中温菌);相应地,厌氧消化分为:高温消化(55︒C左右)和中温消化(35︒C 左右);● 高温消化的反应速率约为中温消化的1.5~1.9倍,产气率也较高,但气体中甲烷含量较低;● 当处理含有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的废水或污泥时,高温消化可取得较好的卫生效果,消化后污泥的脱水性能也较好;● 随着新型厌氧反应器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不再非常重要(新型反应器内的生物量很大),因此可以在常温条件下(20~25︒C )进行,以节省能量和运行费用。

2、pH 值和碱度:● pH 值是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重要原因:产甲烷菌对pH 值的变化非常敏感,一般认为,其最适pH 值范围为6.8~7.2,在<6.5或>8.2时,产甲烷菌会受到严重抑制,而进一步导致整个厌氧消化过程的恶化;● 厌氧体系中的pH 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水pH 值、进水水质(有机物浓度、有机物种类等)、生化反应、酸碱平衡、气固液相间的溶解平衡等;● 厌氧体系是一个pH 值的缓冲体系,主要由碳酸盐体系所控制;● 一般来说:系统中脂肪酸含量的增加(累积),将消耗-3HCO ,使pH 下降; 但产甲烷菌的作用不但可以消耗脂肪酸,而且还会产生-3HCO ,使系统的pH 值回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