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断章》导学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学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卞之琳(1910—2019),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曾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3、意象分析四个意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断章》名师教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断章》名师教案1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导入:《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齐读)二、整体感知1、Ppt: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哲理诗爱情诗2、这两组画面里呈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1)白天——户外、夜晚——户内(虚实)(2)你楼上人(看风景人/别人)身份:可能是游客,可能是陌生人,可能是熟悉的人,你可能是为美貌多情的女子,楼上人可能是位英俊潇洒的男子,反之亦然。

三、问题探讨Ppt:如果把这首诗当做爱情诗来读,该如何理解?1、请你以两位观察者的视角看,这首诗的上节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1)你:可能看到这些: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面对眼前的美景,他一定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这首诗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留白的艺术,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2)楼上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在这幅画面中,“你(观景人)”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布局错落有致)2、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

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这耐思耐品的一“看”,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应该是个俊逸潇洒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应是个美貌多情的女子,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断章》教案,断章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语文】

《断章》教案,断章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语文】

《断章》教案,断章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语文】下面是由店铺整理《断章》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断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

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

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

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1、介绍作家作品: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断章》教学设计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学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卞之琳(1910—2019),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曾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他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3、意象分析四个意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文本8~9 断章 错误学案 苏教必修1苏教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文本8~9 断章 错误学案 苏教必修1苏教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一向青春举杯文本8~9 断章错误学案苏教必修1苏教文本8~9 断章 错误学习目标 《断章》1.品味诗歌的画面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错误》1.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2.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音正形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卞.之琳( ) ②柳絮.( ) ③跫.音( ) ④春帷.( ) ⑤窗扉.( ) 答案 ①Biàn ②xù ③qiónɡ ④wéi ⑤fēi(2)多音字①予⎩⎪⎨⎪⎧ 给予.()予.取予求()②落⎩⎪⎨⎪⎧ 大大落.落()落.枕()答案 ①yǔ/yú ②luō/lào2.给以下形似字组词(1)⎩⎪⎨⎪⎧ 扉()斐()蜚()(2)⎩⎪⎨⎪⎧ 帷()惟()唯()答案 (1)窗扉/文采斐然/蜚短流长 (2)运筹帷幄/惟妙惟肖/唯美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向晚:(2)跫音:(3)春帷:(4)窗扉:答案 (1)天色将晚,黄昏。

(2)脚踏地的声音。

(3)春天即将过去,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4)窗户。

2.辨词填空装饰·妆饰装饰:a.动词,在身体或物体的外表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如“装饰图案〞;b.名词,装饰品,如“这些材料可以作为装饰〞。

妆饰:a.动词,打扮,如“她对着镜子正妆饰自己那张脸〞;b.名词,打扮出来的样子,如“她那漂亮的妆饰引来许多人羡慕的眼光〞。

(1)据县市政园林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县城一些立交景观采用爬山虎作为________。

爬山虎生命力强,能给城市带来新鲜绿意。

(2)从她饰以珠宝的富裕________上,谁可曾想到,每年的那个时候,她都在等待着,来给那些不幸的人传布慷慨的节日慰问?答案(1)装饰(2)妆饰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2.课外名句(1)你听,夜风孤零零/走过了窗前,/踉跄的踩着虫声,/哭到了天边。

苏教版语文高一《断章》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断章》教案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分析:这是一首从总体上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揭示作品的象征意义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迷途》按“追寻—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特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答案:D
分析: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3.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பைடு நூலகம்的土;
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断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1.1.2 分析《断章》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1.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断章》的内容和主题。

1.2.2 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断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

1.3.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1.3.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断章》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和内心挣扎。

2.1.2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知识分子的处境。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断章》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2.2 解读《断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领会其深刻的主题。

2.3 教学难点2.3.1 对《断章》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2.3.2 对主人公内心挣扎和人生选择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断章》的背景。

3.1.2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意识。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断章》,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题和讨论,深入理解《断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3 合作探究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断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3.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人生选择。

3.4 课堂总结3.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3.4.2 强调《断章》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

2024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断章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断章》全文。

2.分析并品味顾城的诗歌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

3.探讨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及审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及哲理。

2.难点: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及顾城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顾城照片,简介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邀请学生分享对顾城的了解,引导进入新课。

2.诗歌朗读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如“你”“我”“风景”“断章”等。

解读诗歌的情感,如孤独、迷茫、思考等。

探讨诗歌的哲理,如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等。

4.诗歌背诵学生自选段落进行背诵,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集体背诵,巩固记忆。

5.诗歌欣赏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等。

举例说明顾城的创作风格,如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阐述原因。

6.课堂讨论针对诗歌的主题、情感、审美等方面,展开小组讨论。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7.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解析、背诵。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

3.诗歌解析部分,是否深入浅出,让学生易于理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考试成绩:通过阶段性的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3.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跨学科的诗歌研究。

本节课通过分析《断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了顾城的创作风格及诗歌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解析、背诵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断章》新课讲知课件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断章》新课讲知课件1

9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 美你丽”的理“所风当景然”的 则是 是看 被风 看的景“的客主体体”,;那到些子 重
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点
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 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

“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
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
精选教育课件
13
名家鉴赏
➢ 也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 极乐观诗作,也有人认为是距离 产生美的诗作等等。
精选教育课件
14
名家鉴赏
➢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 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 境。”
➢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 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 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 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 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精选教育课件
5
解分 段 讲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 暗喻诗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 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 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 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 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 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 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 称的风物素描。



卞 之
精选教育课件
1
介 作以系➢ 后教卞苏此授,溧之外、卞水琳,中之,(在国琳生19社这担于10会任江一—科了苏时20学北海0期0院京门),文大。,卞学学诗祖所西人籍研语、江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苏教版必修1学案 第一专题 第4课雨巷 断章 错误

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苏教版必修1学案 第一专题 第4课雨巷 断章 错误

第4课雨巷__断章__错误课时一雨巷(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戴望舒为笔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1924年秋天,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有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主要作品《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另有译著多种。

评价翻译家、中国现代诗人。

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与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因著有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二)人物轶事嗜书如命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

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

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

”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

施蛰存讲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讲的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总是会发出可怜兮兮的叹息:“我只恨无钱,不然当寄你三四百元给买大批新书来看看也。

珍秘书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继续物色,虽无书寄来,目录也好。

”(一)背景链接此诗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断章学案

断章学案

断章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深刻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中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文本导学(一)了解作者卞之琳(1910—2000)现代诗人、翻译家。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1930年开始写诗。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著的《汉园集》出版。

卞之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杂志这一时期的诗作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他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不免给人隐晦之感。

他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不少篇章还弥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

(二)文章背景本诗写于1935年10月,《断章》既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

1933年,卞之琳爱上了苏州的张充和,两人的感觉都很好,1936年秋,卞之琳还和张充和同游了苏州的天平山,但两人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但这次短暂的幸福和痛苦留在卞之琳的内心深处,卞之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怀念,层在同年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便由此而来。

(三)易混字()琅满目()漓尽致窗()子烟囱()(四)易混词风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现象。

风光:①名词,风景,景象。

适用范围比“风景”大,如:风光旖旎②形容词,光彩;体面。

用于口语中。

如:儿子有出息,当妈的也觉得风光。

装饰:既可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也可指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既能用于人,也能用于物。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3.2【教学课件】《断章》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3.2【教学课件】《断章》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精读诗歌

四幅画面是否是独立分割的,还是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呢?通过这 些画面,诗人试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精读诗歌
① ②
你(主体) 看风景的人(主体) 明月(主体) 你(主体)
看 看 装饰 装饰
风景(客体) 你(客体) 你的窗子(客体) 别人的梦(客体)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写作指导
①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断章》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
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②卞之琳本人说:作用。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参考拟题:1.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2.相互欣赏
拓展延伸
③不写容貌,不直接抒情。只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
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写由她引起的
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课堂总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 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精读诗歌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
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
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
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光阴的故事
断章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一

(语文教案)《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

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奉献。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断章卞之琳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根底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

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

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说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

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1、介绍作家作品: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断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品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断章》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评、讲解等方式,深入理解《断章》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介绍:(1)作者:江苏省市级优课作者(2)背景: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3)题材:诗歌的形式和特点2. 作品分析:(1)主题:《断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2)结构:诗歌的结构和布局(3)手法: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断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2)分析和欣赏《断章》的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江苏省市级优课作品。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断章》,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断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断章》进行深入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讲解作者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5. 练习与反馈:(1)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练习成果:评价学生在诗歌鉴赏练习中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断章-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断章-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断章-苏教版必修一教案1. 教案背景和目的1.1 教案背景《断章》是苏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文言文,是选自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红楼梦》中的一部分。

该篇文言文适合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深入研读,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案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断章》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激发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2. 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1.根据课程要求准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籍;2.准备教具和多媒体设备,如电子白板、音响等;3.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如阅读配套材料等。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预热课堂氛围。

如:•引导学生联想《红楼梦》中的场景,什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会出现?•展示《断章》中的几段文字,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和主题。

2.2.2 讲授环节让学生逐段阅读《断章》并进行学习分析。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实现:对文本的读懂、理解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特色和艺术魅力;对文言文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掌握和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先解释《断章》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进行前期知识储备;2.学生跟着教师朗读文本并逐段分析,掌握文本的基本框架和情节;3.教师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和感受,进行讨论,扩展学生对文本的思考;4.教师解释文言文的语言和修辞手法,鉴赏文学艺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3 练习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巩固和拓展,让学生自主翻译、分析和扩展适当的文学内容。

比如:1.学生将文言文转化成白话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延续文学内容,写下自己的书信、诗歌、小说等创作。

2.2.4 作业环节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布置和批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高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

《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断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哲思。

3、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

4、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哲思。

教学过程:一,导语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择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重要的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组诗中的四句,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存了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二,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xx),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作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主要作品有《鱼目集》《雕虫纪历》《慰劳信集》。

三,背景介绍,出示第三张PPT。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四,巜断章》的朗读。

出示PPT。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这首短短的四句诗,则足以品读一生。

要求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划分节奏,后齐读这首诗,放这首诗的录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名家朗读。

再示范着读。

五,讲述卞之琳诗歌的写作风格《断章》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卞之琳2、理解诗歌的朦胧性,赏析诗歌a、体会诗歌中的意象b、各种对诗歌的理解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学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三、教学过程1、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小诗,有些不一样,短短的4句话却引起了诸多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断章》,看看你是怎样的哈姆雷特??2、简单介绍作家卞之琳卞之琳(1910—20xx),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高一语文《断章》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断章》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断章》教案设计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也学过许多诗歌,像《雨巷》,《再别康桥》等等,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

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断章》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断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二)过程与方法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

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

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

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1、介绍作家作品: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

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第一篇:《断章》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

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第二篇:断章教学设计《断章》教学设计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章》优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2、通过诵读和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学习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

【学习过程】
一、《断章》赏析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的关系上。

二、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3、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

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