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PPT、教学过程(教案部分)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PPT、教学过程(教案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00ca5b30a32d7375a41780f7.png)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目的 1、掌握氨和铵盐的主要性质和使用。
2、了解氨和铵盐的检验方法。
教学重难点 氨和铵盐的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导入】人们常说“雷雨发庄稼”,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氮元素,而空气中的氮是以氮气的形式大量存在着,不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固氮)。
【PPT 展示】三条固氮途径,自然固氮、生物固氮、工业固氮显然靠自然固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产所需的氮元素。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科学家一直设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哈伯、波施(Calr Bosch )成功开发了合成氨的生产工艺。
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
【板】一、氨的工业制法;N 2 + 3H 2 2NH 3【板】二、氨气 1.物理性质【展示试样】展示一瓶NH 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
极易溶于水。
常温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700体积的氨。
【设问1】虽然氨气中含有大量氮元素,但是但其适合做氮肥吗?氨气作为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并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氨气不适合做氮肥 【实验探究1】喷泉实验【设问2】通过观察样品和实验、描述实验现象,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2、原理: 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设问2 】喷泉试验中,我们看到的是红色的喷泉,那么氨气溶于水中是否又发生了些什么反应呢?【板】2.化学性质【板】(1)氨气与水的反应NH 3+H 2O NH 3· H 2O NH 3· H 2O NH 4++OH -【设问3】那么由气态到液态后,氨水适合做氮肥吗?【过渡提问1】我们知道氨水其实可以作为化肥,可是我们现在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发现人们很少用它,通过刚才对氨气物理、化学性质的初步学习,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答:氨水中的NH 3· H 2O 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fad7a2a1c7aa00b52acbf6.png)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篇一:《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程桂香)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苏教版化学1XX年6月第6版)程桂香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一、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课程标准】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讨论:合成氨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3、讨论:自然界中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分析】《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是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常见金属及典型非金属元素(如氯、硫)及其化合物且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会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不仅是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的需要另外氨的学习还为后面的硝酸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那么从教材的安排结构上来看教材首先介绍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接着教材又通过设计实验介绍了氨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接下来教材又具体介绍了铵盐的性质教材最后补充介绍了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材的安排顺序体现了从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肥的整个过程可以说这样的安排顺序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学生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初中就已经知道了氮肥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铵根离子的检验具备了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此外在能力层面上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推理、实验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心理层面上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有极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二、教学目标(1)认识氨、铵盐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使用氮肥没用氮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氮肥样品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的性状这些氮肥根据氮元素的存在形式我们称之为铵态氮肥【师】氮肥的分类:(1)铵态氮肥:液氨(NH3)、氨水(NH3·H2O)、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2)硝态氮肥:KNO3(3)酰胺态氮肥:尿素CO(NH2)2【师】铵态氮肥从物质的组成角度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生】铵盐【师】下面我们就以铵态氮肥为例来认识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初中课本中我们就学习过铵态氮肥的使用那么如何科学地使用铵态氮肥老李遇到了这样两个问题:问题1.老李种水稻时不仅施了氮肥硫酸铵还同时使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K2CO3)老刘只施用了硫酸铵结果到了秋收时发现自己的产量远不及老刘的这是为什么呢问题2.老李发现自家氮肥——碳酸氢铵(俗称碳铵)包装破损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晒结果发现却少很多老李很郁闷化肥去儿了呢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从化学的角度帮老李找找原因请写出问题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铵态氮肥的使用并且也学习过铵根离子的检验现在让学生知识再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学科价值观【过渡】其他的铵盐也能像碳酸氢铵一样受热分解【生】活动探究一:将装有NH4Cl固体的小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1分钟左右观察现象小组内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思考解释并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汇报交流【质疑】大家对这一实验现象和结果有什么疑惑【生】反应中如果生成了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为什么在试管中上部内壁上还有白色固体附着这一白色固体会不会是氯化铵升华后又冷凝了【师】如何检验NH4Cl固体的分解产物【生】思考—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汇报交流【师】完善并优化方案演示实验:氯化铵分解产物的检验【设计意图】从质疑实验现象到交流讨论再到设计方案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对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巩固学生的实验观【结论】氯化铵确实发生了分解只是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难分难舍遇冷重新化合又生成氯化铵附在试管内壁【生】归纳整理:铵盐的性质1.与碱反应43NH4HCO33↑+H2O+CO2↑【师】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学以致用】铵态氮肥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你能为氮肥碳酸氢铵设计一张使用说明书【生】思考设计—组内交流—补充完善—汇报展示【师】对比展示碳酸氢铵的实际说明书肯定表扬学生【设计意图】对知识的迁移并运用于解决问题是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篇二: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目标1】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记住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氨的性质实验1、在干燥的烧瓶内充满氨气塞上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少量水)的胶塞按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观察现象2、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氨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粘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3、在一只烧杯中放两个棉花球分别在两个棉花球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用表面皿盖1、氨的物理性质:色气味的体比空气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中大约可以溶解体积氨气氨易2、氨的化学性质(1)氨气跟水反应注意:①氨气极易溶于水所得的氨水呈性②氨水中的分子有;离子有③主要成分是故氨水应写为NH3·H2O而不能写成NH3或NH4OH;但氨水中溶质为NH3而非NH3·H2O④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⑤NH3·H2ONH3↑+H2O故实验室也可以用浓氨水加热制氨气(2)氨气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3+HNO3=;NH3+H2SO4=(3)氨气跟氧气反应(催化氧化或接触氧化)3、氨的用途:⑴氨易液化液氨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液氨可作;⑵制硝酸的原料:【目标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记住相关的注意事项二、氨气的制取1、氨的实验室制法⑴反应原理:⑵反应装置:固体+固体气体与制取装置相同⑶收集方法:⑷干燥方法:不能用无水CaCl2(氨气与CaCl2结合生成CaCl2·8NH3)⑸验满方法: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说明氨已收集满了;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棒置于试管口若有产生说明氨已收集满了⑹尾气处理:用经或湿润的棉花吸收2、氨的工业制法【目标3】牢记铵盐的性质和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三、铵盐的性质以及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实验:1、取少量氯化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观察发生的现象2、将少量氯化铵与少量氢氧化钙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1、铵盐的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溶于水的2、铵盐的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分解:铵盐受热时一般放出氨气但氯化铵分解生成的氨气与氯化氢气体遇冷又会结合生成氯化铵硫酸铵、磷酸铵较稳定受热难分解;硝酸铵分解情况复杂NH4ClNH4HCO3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2)铵盐跟碱的反应(NH4)2SO4+2NaOH+3、NH4的检验:如固体(或溶液)+NaOH溶液证明固体(或溶液)中含有NH4+四:常见的几种氮肥(阅读教材99页几种铵态氮肥的使用)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班级姓名组别1.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的OH?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D.氨本身的碱性弱2.可用在实验室里制取氨气的方法是A.在浓氨水中加固体NaOH、加热B.氯化铵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C.加热分解氯化铵晶体D.加热消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混合物3.检验氨气可选用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B.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C.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D.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4.将20mLNO2和NH3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方程式是:6NO2+8NH3反应的NO2比NH3少2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3∶2B.2∶3C.3∶7D.3∶45.实验室干燥氨可选用的干燥剂是A.无水氯化钙B.P2O5固体C.浓硫酸D.NaOH固体6.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溶液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7.实验室中要测定某无色气体的成份已知此气体可能由CO2、NH3、NO2、N2、NO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将此无色气体进行以下实验:①先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减少一部分体积;②继续通过装有Na2O2固体的干燥管发现从干燥管出来的气体颜色呈红棕色;③再继续将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最后气体完全被吸收试管内仍为一满试管液体由此可判断:(1)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2)写出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和的体积比为7N2+12H2O已知参加篇三: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金属元素及典型非金属元素(如氯、硫)及其化合物且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会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不仅是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的需要另外氨的学习还为后面的硝酸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氨及其产品还是工农业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化工产品学习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天的工作生活有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认识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及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3.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4.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观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的理解四、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通过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和故事的讨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加强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观念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计划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工业合成氨N2+3H22NH3二、氨1.物理性质氨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液氨可作制冷剂2.氨的化学性质①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3·H24++OH②氨可以与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白烟)3、氨的用途三、铵盐的性质。
《氮肥的生产和使》课件
![《氮肥的生产和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2a321b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5.png)
氮肥生产
将合成氨和二氧化碳通过高 温和高压合成反应合成尿素 或其他氮肥。
氨的制备方法
氨是氮肥的主要原料,可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包括半水氨法、电化学方法和固体高压氨法等。
半水氨法
电化学方法
固体高压氨法
通过氨水加热分解产生氢气和氨 。 通过电解水溶氨盐化合物获取氨。
通过高温高压下直接将氮分子与 氢分子进行反应。
氨的工业生产过程
氨是通过从天然气或高压合成气中获取氢气,再与氮气在高温和高压下反应合成而来。
氢气的制备
包括天然气蒸汽重整法和部 分氧化法等。
氮气的制备
通过常温和高温等多种方法 制备氮气。
氨的制备
将制得的氢气和氮气在催化 剂的作用下,适当条件下将 氢和氨按一定比例混合并进 行高温高压反应。
氨的储存方式
压缩合成法
将碳酸铵和气体混合,放入高压反应器中进行高压合成反应。
尿素的物理性质
尿素是一种无色、无臭的结晶体,易溶于水和酒精,而在醇类以外的其他溶液中就不溶解。
物理性质
• 外观及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 • 相对分子质量:60.07 • 熔点:133℃(分解)
用途
• 作为化肥 • 作为工业原料 • 作为动物饲料和消毒剂
氮肥的检测方法
检测氮肥的成分及含量,是保证肥料品质和安全性的前提。
成分检测
可以使用化学分析或者质谱分析的方法进行氮肥成分的检测。
含量检测多采用气体体积来自、并用分光光度法、火焰法等方法检测氮肥的成分及含量。
校正标准
确保氮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需要进行校正,以确保氮肥用于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高 效性。
2
硝酸铵法
硝酸铵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铵铵盐,再与其他营养元素反应合成固态氮肥。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3a810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9.png)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肥的生产过程和使用方法。
2.掌握合理使用氮肥的技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二、教学内容1.氮肥的生产过程1.1合成氮肥的原料和工艺1.2氮肥的不同类型和成分1.3氮肥生产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2.氮肥的使用方法2.1氮肥的种类和施用量2.2氮肥的施用时间和方法2.3氮肥的施用技巧和注意事项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1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2氮肥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问题3.3减少氮肥使用的方法和建议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农田施肥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农田施肥的重要性和问题。
2.知识介绍(30分钟)2.2氮肥的使用方法:介绍不同类型的氮肥,以及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法的选择。
2.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讲解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氮肥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问题。
3.案例分析(30分钟)根据不同农作物种植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氮肥和施肥方式。
4.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氮肥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5.教师点评(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议。
6.练习与评价(20分钟)6.1小组演练: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编写一个实际氮肥使用的方案。
6.2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氮肥如何合理使用的短文,包括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方法,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展示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过程。
2.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2.检查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作业。
3.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理解程度。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高三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高三](https://img.taocdn.com/s3/m/6653247be45c3b3567ec8b6b.png)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高三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高三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 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 专题四第二单元。
教材以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切入点,介绍了合成氨工艺的生产原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并由氨作为氮肥的缺点引入固态铵盐的性质探究。
最后回归到氮肥的使用,让学生体会科学使用氮肥的意义。
在初中,学生已经对氨气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及之前典型非金属元素氯、硫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均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同时也将为以后硝酸性质的学习作铺垫。
因此,它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掌握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高一学生对于喷泉实验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无法认清实验的本质。
此外,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氨气,然而对于氨水相对比较陌生,学习起来会。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13418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c.png)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氮肥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掌握氮肥的生产原理和过程;3.理解氮肥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1.氮肥的生产原理和过程;2.氮肥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氮肥的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理解;2.氮肥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掌握。
教学准备:1.氮肥的制作视频资料;2.氮肥的实物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
2.提问:氮肥在植物的生长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二、讲解氮肥的生产原理和过程(20分钟)1.播放氮肥的制作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氮肥的生产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氮肥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原料选择、反应条件控制等。
3.解释氮肥生产原理:氮肥的主要成分是含有大量氮元素的物质,如尿素、铵盐等。
氮肥的生产过程主要包含氮元素的提取和氮元素的转化两个步骤。
三、讨论氮肥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氮肥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浇灌的时机、浓度的选择、使用量的掌握等。
2.分组讨论,提出氮肥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展示给全班。
四、演示氮肥的正确使用方法(20分钟)1.准备一些植物种子和合适的土壤,示范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氮肥。
2.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使用氮肥的效果,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让学生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使用氮肥的正确方法很重要?氮肥的使用有哪些潜在的问题?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多浏览相关资料,了解氮肥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对氮肥的认识。
2.鼓励学生在家里或学校的花园中进行小规模的氮肥制作和使用实验,加深对氮肥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价:1.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2.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展示结果,评估他们对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的理解情况。
3.效果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植物的生长是否良好,评估氮肥使用效果。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f2d1b4ce45c3b3567ec8b4c.png)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中的内容。
以STS 思想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训练的要求为依据,我对本课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前期分析】从知识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氨气的工业制法及性质、铵盐的性质。
教材内容首先介绍了氨气的工业制法,然后对氨的物理性质作了简单的描述,继而通过实验探究重点阐述了氨的化学性质,并对其检验方法作了说明,而铵盐的性质这部分内容也是由物理性质过渡到实验探究化学性质,自然界氮的循环是以拓展视野的形式展开的。
本课之前的专题单元对非金属元素氯、溴、碘、硅、硫单质和金属元素钠、镁、铝、铁、铜单质及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展开了具体阐述,也将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实验探究方法融于教学之中,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本节内容涉及到的氮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为学生在后续章节学习硝酸的性质、在化学2中学习元素周期表规律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本节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分析本班学生,除具备基本的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科学探究能力之外,还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并且学生对化学给予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可以和教师形成很好的互动,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实验现象解释困难,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氨和铵盐的主要性质难点:氨气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即学生知道氨和铵盐的主要性质和使用,可以说出氨和铵盐的检验方法,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即学生通过探究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提高观察现象、分析现象的能力,在交流研讨、质疑思考的过程中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严谨的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通过对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的学习,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fe545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0.png)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第一章:氮肥的基本概念1.1 了解氮肥的定义氮肥是一种含有较高氮元素的化学肥料,主要用于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氮源。
1.2 掌握氮肥的分类氮肥可以分为有机氮肥和无机氮肥两大类。
有机氮肥包括动物粪便、堆肥等,无机氮肥包括氨水、尿素、硝酸盐等。
1.3 了解氮肥的作用氮肥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提高叶绿素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作物产量。
第二章:氮肥的生产方法2.1 了解氮肥的生产原理氮肥的生产主要是通过工业合成氨的方法,即将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氨。
2.2 掌握氮肥生产的主要设备氮肥生产的主要设备包括合成塔、压缩机、冷却塔等。
2.3 了解氮肥生产的过程氮肥生产的过程包括原料气的制备、合成氨的、氨的加工处理等步骤。
第三章:氮肥的使用方法3.1 掌握氮肥的施用方法氮肥的施用方法包括底肥、追肥、叶面喷肥等。
3.2 了解氮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氮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来确定。
3.3 掌握氮肥的施用技巧氮肥的施用应遵循适量、适时、合理搭配的原则,避免过量施用导致的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
第四章:氮肥的肥效和环境影响4.1 了解氮肥的肥效氮肥的肥效主要表现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等方面。
4.2 掌握氮肥的环境影响过量施用氮肥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3 了解氮肥的合理使用和环境保护合理使用氮肥,遵循环保原则,采取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氮肥的应用实例5.1 掌握氮肥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了解氮肥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不同作物中的应用特点和效果。
5.2 了解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氮肥在农业生产中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3 掌握氮肥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氮肥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运用,如滴灌施肥、叶面喷肥等。
第六章:氮肥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6.1 了解氮肥在不同作物中的需求差异掌握不同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和使用方法,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
氮肥的生产是使用教案
![氮肥的生产是使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4e26989e314332396893a8.png)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教学方法自学探究、交流讨论、讲解归纳四、教具使用:多媒体,实验用品五、教学用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1800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1978年开始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如果不施化肥,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剩下11亿人就没饭吃。
【设问】现在大量使用的氮肥有哪些?铵盐:碳铵NH4HCO3硫铵(肥田粉)磷铵(NH4)3PO4硝铵NH4NO3氯铵NH4Cl 尿素COCNH2)2这些物质的原料都是NH3,【问】工业上氨气怎么合成?【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
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板书】一、氨气1、氨气的工业合成2、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探究活动】氨气的喷泉实验【提问】1、实验现象体现了氨气哪些性质?2、喷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3、氨气与水结合产生NH3·H2O,写出氨水中存在的化学变化的方程式【生】答案1、体现了氨气极易溶于水2、喷泉的原理是:滴管里的水进入烧瓶,使氨气溶解,是烧瓶里的压强极具减小,小于大气压强,造成烧瓶内外气压差,形成喷泉。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a03ff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6.png)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氮肥的作用、种类以及使用的多种场合。
3、掌握氮肥在实际应用中的配施方式以及适当使用氮肥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氮肥的作用、种类以及使用的多种场合。
3、氮肥在实际应用中的配施方式以及适当使用氮肥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反演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掌握了以下知识点:1、氮肥是什么,包括哪些种类?2、氮肥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氮肥的生产工艺和工作流程。
二、引入新课老师先拿出一袋氮肥,征询学生对它的了解,引出氮肥的生产和使用问题,然后让学生对氮肥的性质及作用进行讨论。
三、知识讲解1、氮肥是什么,包括哪些种类?①氮肥的定义:加入土壤改善作物生长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一种,主要为补充土壤中的氮元素。
②氮肥的种类:有机氮肥、无机氮肥。
2、氮肥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氮肥的作用:①调节植物的体内物质代谢和光合作用。
②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产量。
(2) 应用场合:①农田土壤改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②养殖业中可作为饲料添加物,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营养成分。
3、氮肥的生产工艺和工作流程。
(1) 生产过程①资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原料,确保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②反应步骤:尼司反应。
③深度加工:通常通过过滤和干燥等过程得到产品。
(2) 工作流程①原料准备②反应步骤③深度加工④监控生产过程⑤质量检测四、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根据生产情景或农业生产场景,编写一些具体的案例模拟,让学生通过模拟情景来探究氮肥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适用性。
五、总结与评价对今天所学的氮肥生产和使用方法进行总结,并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进行适量使用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营养需要,同时对学生进行课堂测评,查看学生对本节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氮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肥料,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79e9dedbda38376baf1faea5.png)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氮肥的生产和使用(板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课标和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教材体系中,本课题以含氮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为线索,通过含氮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认识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及发展的关系,彰显化学学科的价值,并为后续HNO3生产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氮元素从氮气到氨、再到铵态氮肥的转化过程。
(2)通过研究氮元素的转化过程,了解氨、铵盐的性质,强化理论推理、实验探究、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应用。
(3)通过合成氨的历史认识研究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上述的教学目标中,由于学生是初次研究氮元素的转化过程,还不具备系统研究这一类物质的知识基础以及经验基础,所以研究氮元素的转化过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从元素视角去认识物质之间转化关系的能力。
【教法和学法分析】因此,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拟采用情境创设、理论分析、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主动构建含氮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教学过程】环节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在课的开始,我将向学生展示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植物缺氮以及空气中气体含量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植物能否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氮元素呢?学生通过分析得到植物能吸收的是含氮元素的化合物,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氮元素。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88de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d.png)
高中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学案教案第一章:氮肥的定义和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氮肥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氮肥的分类方法1.2 教学内容氮肥的概念:介绍什么是氮肥,含有哪些元素氮肥的分类:有机氮肥、无机氮肥、复合氮肥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学生展示:查找资料,介绍不同类型的氮肥课堂讨论:氮肥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第二章:氮肥的生产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肥的生产方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生产方法的优缺点2.2 教学内容氮肥的生产方法:合成法、转化法、提取法等不同生产方法的比较:原理、设备、成本、环境影响等2.3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查找资料,介绍不同氮肥生产方法的过程课堂讨论:比较不同生产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第三章:氮肥的使用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氮肥的使用技术让学生了解过量使用氮肥的危害3.2 教学内容氮肥的使用技术: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等过量使用氮肥的危害: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农作物品质下降等3.3 教学活动学生实验:进行氮肥的使用实验,观察不同施肥方法的效果课堂讨论:分析过量使用氮肥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第四章:氮肥对农作物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肥对农作物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合理使用氮肥的方法4.2 教学内容氮肥对农作物的影响:生长、产量、品质等合理使用氮肥的方法:根据作物需求、土壤肥力、环境条件等来确定施肥量4.3 教学活动学生调查:调查不同农作物对氮肥的需求,总结规律课堂讨论:如何确定合理的施肥量,以达到最佳施肥效果第五章:氮肥的环境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肥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减少氮肥环境影响的措施5.2 教学内容氮肥对环境的影响:土壤、水体、大气等减少氮肥环境影响的措施:改进生产方法、合理使用氮肥、回收利用等5.3 教学活动学生研究:研究不同减少氮肥环境影响的方法,评价其效果课堂讨论:如何减少氮肥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六章:氮肥的农业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应用让学生掌握不同作物施肥的技术要点6.2 教学内容不同作物对氮肥的需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等施肥技术要点:施肥时期、施肥量、施肥方式等6.3 教学活动学生实践:参与农田施肥活动,观察不同作物施肥的效果课堂讨论:分析不同作物施肥的的技术要点,总结经验第七章:氮肥的施用效果评价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肥施用的效果评价方法让学生掌握评价氮肥施用效果的指标7.2 教学内容氮肥施用的效果评价方法: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等评价指标: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养分吸收等7.3 教学活动学生实验:进行氮肥施用效果的评价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课堂讨论:如何根据评价指标,判断氮肥施用的效果第八章:氮肥施用的环境管理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肥施用的环境管理方法让学生掌握减少氮肥施用对环境影响的措施8.2 教学内容氮肥施用的环境管理方法:施肥计划、施肥技术等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改进施肥方法、合理搭配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等8.3 教学活动学生研究:研究不同减少氮肥环境影响的方法,评价其效果课堂讨论:如何减少氮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九章:氮肥的替代品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肥的替代品让学生掌握替代品的优缺点9.2 教学内容氮肥的替代品: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缓释肥料等替代品的优缺点:养分供应、环境保护、作物产量等9.3 教学活动学生展示:查找资料,介绍不同氮肥替代品的特点课堂讨论:分析氮肥替代品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方法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氮肥的生产、使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展望氮肥领域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知识总结:氮肥的基本概念、分类、生产方法、使用技术、环境影响等发展趋势:氮肥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10.3 教学活动学生报告: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课堂讨论:展望氮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涵盖了氮肥的生产、分类、使用技术、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影响、农业应用、施用效果评价、环境管理、替代品及总结与展望等十个方面。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df1f783b67ec102de2bd8954.png)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从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出发,以“如何获得稳定的适合植物吸收的氮”为总驱动性问题,结合相关问题和实验,展开氨气的性质、铵盐的性质等内容的学习。
从知识内容层面,以NH3为核心,从物质分类的角度,NH3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推测氨气可以与酸反应,转化为适合植物吸收的固态氮肥;从价态的角度,N处于最低价-3价,具有还原性,可以被氧化,转化为硝态氮。
通过氨气性质的探讨,让学生建立从类别和价态两个角度学习某一具体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设计思想:生产生活线索:从工业合成氨出发→寻找适合植物吸收的化合态的氮NO3- (+5)硝态氮肥↑NO (+2)↑知识线索:N2→ NH3(g)→ NH3·H2O ( l ) → NH4+(s)铵态氮肥(-3) (-3) (-3)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认识氨气、铵盐的化学性质,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2)、知道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3)、认识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的归纳与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整合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学习树立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和制取难点:氨的还原性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提问】植物所需要的三种主要元素是什么?农作物需要氮元素,回顾上节大气是如何固氮的,但是大气固氮的量是有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阅读书本并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合成氨并复习上节部分内容。
环节二氨气的物理性质【过渡】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如何将游离在大气的氮转化成化合态的氮,后由德国化学家哈伯等科学家的努力,成功开发了合成氨的工艺,让我们来回顾合成氨的工艺:【板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合成氨:223HN 23NH【过渡】合成氨工业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饥饿和死亡问题,这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第一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二节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陈述。
【课标和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在教材体系中它在学习了常见金属元素及典型非金属元素(如氯、硫)及其化合物,且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之后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会分析、研究、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这不仅是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另外,氨的学习还为后面的硝酸学习起铺垫作用,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氨及其产品还是工农业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化工产品,学习掌握好氨的性质对今天的工作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氨和铵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实验展示和学生小组实验探究掌握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堂课的实验探究学习,学生掌握了如何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探究实验的乐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化学对人类的生存及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已经知道了氮肥对农作物生长所起的作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推理、实验的方法,掌握了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所以本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讲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生活动,
即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等活动不断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锻炼思维品质,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
课的一开始我向学生展示蔬果花卉,讲述植物生长需要各种元素,并且重点提出植物需要氮,但一般植物不能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游离态氮,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
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
那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本课的学习上,并且也将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接着我将顺势提问如何将氨转化为氮肥呢?在此之前,我们之前对氨的认识有哪些?这一问题的提出,自然过渡到了对氨气性质的研究。
接着展示一瓶实验室制备的氨气,让学生让学生从视觉、嗅觉等角度认识氨气的物理性质,此时向学生提问:能否用氨气直接向植物进行施肥?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气体物质留不住。
接着提问那么液体呢?我们怎么将其转化为液体那?学生根据之前已经学习的知识经验会得到加压和降温。
我将在说明可以通过溶于水。
接着向学生演示塑料瓶中氨气溶于水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此时可以让学生依据书本上的喷泉实验的介绍自主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氨气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的结论。
由于此时氨水仍是一个新学习的物质,此时我会与学生一起探究氨水呈碱性的原因,即氨水部分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使氨水溶液呈碱性,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根据猜想,氨水可能会在风吹日照下分解,此时我让学生们根据猜想自主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结论,氨水具有挥发性,受热易分解,而且氨水的弱碱性会使土壤碱化,因此氨水不能用作氮肥。
然后提问有什么方法将氨转化为固态氮肥?这一问题的提出自然将学生的思维点转移到固态氮肥上。
学生根据PPT进行实验,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知道氨容易挥发,将氨水与浓盐酸反应,产生白烟并放出热,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酸碱中和知识的基础不难得出生成的物质为氯化铵,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得出了一种可作为氮肥的固态铵盐,同时这一实验又是证明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利用这一原理,工业上制得了大量的铵态氮肥,此时我会提问:我们有了稳定的氨肥,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呢?接着我展示一个农业用氯化铵的国家标准报告,学生根绝报告内容以及对氨水的性质相关知识的综合,不难得出氯化铵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可与碱反应等性质。
因此我们在使用铵态氮肥时尽量要避光保存,且最好施在土壤中,千万不可与草木灰同时使用。
将物质的性质与生产生活的实际中的运用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之间紧密的联系。
课的最后,我会让学生结合板书,对本课重点进行梳理,即沿着氨气、氨水、铵盐这一思路。
同时,我将进行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掌握其探究方法。
五、教学特色
纵观本节课教学,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氨肥相关知识的掌握,也锻炼了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坚持了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课堂上做实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并能自觉地用化学思维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投入化学学习中,为将来运用化学知识造福人类打下基础,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1)无色、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
(2)极易溶于水
(3)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2)与碱反应
二、铵盐
1、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
2、受热易分解
3、与碱反应——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三、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