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三、想象,领悟诗意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

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规范地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
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课题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育人目标:感受诗歌的特点,热爱祖国山河美景。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策略
直观式教学、情境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
3.总结引领。
设计意图:学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课后生字歌3遍并组词。
教学反思
4.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存有感情地朗诵、诵读三首古诗。

口诀《盼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就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结合,认知诗意,唤起想象力和缔造创造力,培育学生多样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自学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工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及文学创作背景、阐明课题。

1.在以前的自学和写作中,同学们一定累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去诵读古诗,不好不【设计意图:运好?学生自愿诵读李白的古诗。

(5首)用多媒体课件2.同学们朗读得真娴熟,感情也很多样。

了解作者李白,今天,我们再去自学一首唐代小诗人李白的诗。

有效地迎合了(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介绍多少?学生的特别注意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力。

】4.教师评议。

(课件出具2)李白(701-762),唐代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下了大量颂扬祖国河山,揭发社会黑暗和侮辱权贵的诗歌,现存将近万首诗,他的诗以雄浑壮丽的气势、炽热不羁的情感、多样极秘的想象、大胆不可思议的生硬、清新自然的语言,缔造出来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至了“笔落怒风雨,诗变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作“诗仙”。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郎骑竹马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静夜思》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3.能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二、教学重难点1.《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两首诗的意境;2.《登鹳雀楼》全诗的背诵。

三、教学过程1. 感知新课1.教师放映一段登鹳雀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登鹳雀楼》的意境;2.展示《郎骑竹马来》和《静夜思》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形象。

2. 词语解释1.尽:全部用完;2.窮:到底,到头;3.層:层次,楼层;4.无嫌猜:彼此没有顾虑和猜疑。

3. 课文整体理解1.听读三首古诗,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行文特点;2.询问学生对三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学习《登鹳雀楼》1.教学全诗,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前两句;2.分析全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

5. 学习《郎骑竹马来》1.阅读诗歌,了解整首诗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构成特点。

6. 学习《静夜思》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2.背诵前两句。

7.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简短诗歌;2.随堂测试《静夜思》的前两句的背诵情况;3.分角色小组朗读《登鹳雀楼》、《郎骑竹马来》等。

四、课堂总结1.整体回顾古诗三首,再次营造古诗的韵味;2.感谢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五、作业布置1.继续背诵《登鹳雀楼》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2.写一首自己的古诗或词。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行文特点,背诵《登鹳雀楼》的全诗和《静夜思》的前两句。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作者:————————————————————————————————日期: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4.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的意义,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等。
5.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6.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语感。
7.课后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天门山》,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原文:李白《望天门山》。
2.诗歌背景:介绍李白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3.词语解释:重点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如“天门”、“中断”、“楚江”等。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行或游玩时,有没有见过特别壮观的山水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奥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诗句、解读诗意,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诵,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5.文化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教学目的】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领会诗词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浏览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攒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领会诗文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的】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领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盛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实验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提醒课习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浏览中,同学们一定积攒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读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盛。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老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讴歌祖国河山,揭发社会黑暗和歧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宏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盛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大、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绮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到达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浏览资料,老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心田的情感为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出示课件3)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出示课件4)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出示课件5)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出示课件6)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2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29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部编人教2011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

这首诗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断、楚、孤、帆”4个新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过程与方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详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要求: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

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3.朗读伴奏音乐。

(教师)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

(学生)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2.辨字组词。

至()断()到()继()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回: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出:_______________孤帆:_________________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开始教师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自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本首诗是一句一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分析,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意,再加上反复地诵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灵秀,长江水的矫健,以及孤帆的潇洒。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用时:6分钟)1.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听古曲,感受意境。

2.齐读课题。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古诗三首两岸天门中断楚江开相青对山出碧至水此东回流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3.提出学习要求,课件展示:(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理解诗句。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1.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4.大声朗读古诗。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潋滟:_________________空蒙:_________________西子:_________________相宜:_________________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用时:17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感受晴天和雨天的美。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两句,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3.指导朗读。

1.学生结合注释,图画,课件,发挥想象,理解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总结学法,诵读第三、四句,理解诗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用时:7分钟)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指导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从诗中受到的体会。

2.学生背诵古诗。

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晴:方好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相宜(喜爱、赞美)雨:亦奇教学反思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然后又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又通过注释、课件、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美。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感悟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整体读,感知美(用时:6分钟)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了解的有关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学生听录音,然后自由练习诵读。

9.抄写古诗《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理解美,洞察美(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读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以及课件,发挥想象述说古诗的意思。

4.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6.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古诗的意思。

4.学生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

10.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诗中的“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对比读,深化美(用时:17分钟)1.课件展示改编的诗和原诗。

学生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2.再读原诗,体会语言的精妙。

1.学生读改编的诗和原诗。

2.小组交流原诗的精妙。

3.学生汇报。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洞庭湖:铜镜、白银盘望洞庭(喜爱、赞美)君山:一青螺教学反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没有单一地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起来,教师适当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白银盘”和“一青螺”分别指什么。

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诗所描绘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也一览无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