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越来越高。
为了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积极倡导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以2023年作为视角,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和行动指南。
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协调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地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已经完成,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能源转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未来,我们将从资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入手,加快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保工作,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产业,鼓励企业更加注重环保问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
4、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发觉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县委书记方显中在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
同时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建设生态文明极具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具有丰富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按照生态文明“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效益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的要求,生态文明不仅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要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和和谐;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权益,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为后代留出持续发展的空间;要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达到循环发展的高效与协调;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平衡;弘扬环境道德,强化生态理念,塑造精神生态,确保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由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生态经济和共生的生态社会所构成。
生态环境是基础,生态经济是条件,生态社会是目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缺少的三大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包括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
另一面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包括资源制约,自然危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自然就会威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题目: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级\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摘要】在工业文明迅速高效地发展、其丰硕成果被人类各阶层所享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所陷入的生态环境危机。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发展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含义在2003年7月28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核心是以人为本,指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能让人民有梦可做,有梦可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其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整体的前进发展要处于可循环、可持续的良性运转状态,不能出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保护这样目光短浅的做法,而是应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名词解释
生态文明建设名词解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旨在通过科学结合社会精神,开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落实总体发展的科学思维,通过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以及生态文明实践以达到持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试图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彰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它推崇科学精神,强调要求合理利用资源,严格管理、保护环境,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建立绿色社会,实施持续发展战略。
其中,科学发展观是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一种发展观念,强调要实现经济普及,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公平。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提倡节约能源、控制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有利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环保保护等系列行动指南,以建立覆盖社会全局的绿色发展体系,各部门按照指南,规划节能减排路线图,推动既保障经济增长又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宣扬绿色文明理念,普及环保知识,发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以此推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形成全民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文明氛围。
同时,能源企业也要深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采用更多新能源技术,开发环保型能源产品,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企业也要采取有效的管理举措,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企业转型升级时融入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环保原则,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理念,也是实现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办法,它强调要促进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新型生态文明。
若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需要政府、企业、全体公民以及社会各界加强合作,秉承科学发展观,倡导绿色文明,积极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实现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
文明的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
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则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可
持续发展,但是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科学发展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环
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采取环保措施,降低污染
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能源资源,减少
污染排放,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实现也需要全球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保事务,加强与国际
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球合作。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 生态文明; 价值观建构 [ 中图分类号】 O O D- [ 文献标志码】 A
科学 发展观 的重要 内容 之一 , 是强 调经 济社 就
性 和不 可侵犯 性 , 对 自然 的 作 用力 极 小 , 自然 人 大
样性的《 里约热内卢宣言》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得到 , 了国际社会 最 广 泛 、 高级 别 的承诺 , 由理 论 变 最 并 为各 国的行 动纲领 和行动计 划 。2 世 纪初 , 1 学者 们
在 深 化 已有 理 论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断 总 结 实 践 经 不 验 , 成 了一 套 包 括 生 态 生 产 力 及 生 态 文 明 哲 学 形 观、 价值观 、 理 观 等在 内 的 比较完 整 的生 态 文 明 伦 理论 体系 , 多 国家进行 了生 态文 明的实践 探索 。 许
基 本特征是 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 与 人 的和 谐 、 与 人 人 社 会的和谐 。生 态 文 明 的实 现是 建 立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处关 系的新的文 明发展进 程 , 是对 工业 文 明的
时, 贫富差距拉大 、 传统美德缺失 、 信用危机、 恐怖 主义猖獗等一系列社会危机也随之出现。在此背
V0 l N . LO o3
20 09年 6月
J n2 0 u 0 9
[ 文章编号 】09—32 (09 0 00 o 10 79 20 ) 3- O3一 4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
林世 选 郝 现 军 ,
(. 1 郑州轻工 业学 院,河 南 郑 州 400 ; 502 2 河南师 范大学 科 技 与社会 研 究所 ,河南 新 乡 4 30 ) . 5 07 [ 摘 妻】 生态文 明建设 是人 类文明 演进 的 必然趋势 , 我 国当前亟待 解 决的 重要 问题 之 一。 以人 是 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哲学的高度确立 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发展 问题 的关 系及 其在整 个社会发展 中的地 位和作 用。 生态文 明建设 的首要 任 务就 是 以科 学发展 观 为指 导 , 积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来 。据统 计 , 国每 年新 增 的人 口数 量 为 15 0万 人 . 我 0 几
乎 相 当 于 一 个 中 等 大 小 的 西 欧 国 家 的 总 人 口数 量 巨 大 的人 口不 仅 对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造 成 巨 大 的 阻 力 .影 响 人 民
生 活水平 的改善 , 且给 自然 资源 和生 态环境 造成威 胁 。 而 我 国人 均水 资源 占有 量仅 为世界 平均 水平 的 1 . 国人 , 我 4
的 文 明 发 展 道 路 ”】 一 次 把 生 态 文 明 作 为 与 物 质 文 【第 2
明 、政治 文 明和精 神文 明并列 的社会 文 明载 入党 的正 式
文 献 。 因 此 .生 态 文 明 也 是 社 会 文 明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同 物 质 文 明 、 治 文 明 、 神 文 明 交 互 作 用 , 同 推 它 政 精 共
面貌 生态 文 明就是人 类 在改造 自然 以造福 自身的过 程
中 为 实 现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和 谐 所 做 的全 部 努 力 和 取 得 的 全 部 成 果 , 象 征 着 人 与 自然 相 互 关 系 的 进 步 状 态 生 态 它 文 明既 包 括 人 类 保 护 自然 环 境 和 生 态 安 全 的 意 识 、社 会 科 学 、 律 、 度 、 策 。 包 括 维 护 生 态 平 衡 和 可 持 续 发 法 制 政 又 展 的科 学 技 术 、 织 机 构 和 实 际 行 动 l 从 人 类 社 会 文 明 组 l I 形 态 的 演 变 发 展 来 看 . 态 文 明 是 一 种 新 文 明 . 人 类 社 生 是 会发展 进程 中出现 的 . 比农 业 文 明 、 业 文 明 更 先 进 更 高 工 级 的 文 明 . 人 类 文 明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党 的 十 六 大 报 告 是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
宝
( 1 9 7 4 一 ) , 男, 安徽巢 湖人 , 哲学博上 , 上海政法学 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和研究 。
一
南世界环境 和发展委员会发表的《 我们 共同的未来》 , 充分 吸取了以往 的环境思想和最新思想成果 , 原创性地提出和
阐 释 了可 持 续 发 展 的 概 念 , 指 出所 谓 “ 可 持 续 发 展 是 既 满
足当代人的需要 , 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 需要 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 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 : ‘ 需要 ’ 的概念 . 尤其是
刻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根基 。我国是一个正处在快速
工业化进程 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加严峻。党 的十八大报告提 出, 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 突出地位 , 融人经济建设 、 政治建设 、 文 化建设 、 社会 建设 各方而和全过程 , 努力建设美 丽中国 , 实现 中华 民族 永续 发展” 。这不仅意味着生态文 明建设 已经成为我 国现代化 建设 的一项基本战略 , 也意味着我 国现代化发展理念 的根 本转变 。积极倡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 , 是 当前学习党 的 十八大精神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
2 0 1 3年 9月 总第 1 9 4期 第 9期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r n a I
S e p. 2 01 3 S e r i a l No . 1 9 4 No . 9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保障
⑥ 钟 仕政 , 陈 宝 2
世 界 上 贫 困人 民 的基 本 需 要 , 应 将 此 放 在 特 别 优 先 的 地 位 来考虑 ; ‘ 限制 ’ 的概念 , 技 术 状 况 和 社 会 组 织 对 环 境 满 足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一、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密不可分,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2. 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联系
1. 生态文明建设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思路和新任务
2. 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持
五、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互动关系
1.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2. 科学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
六、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
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统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之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之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史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怎样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的调查,了解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的整体。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贯彻落实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及内容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相对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国内学界多数人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自身的各种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1]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即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生态文明[2]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理念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方面的内容。
生态理念文明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理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等。
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共建绿色美丽家园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共建绿色美丽家园2023年,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代,我们必须以共建绿色美丽家园为目标,不断推进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模式,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思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依托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把生态文明摆在了对和平、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利益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让中国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强调可持续性和生态适应性,呈现了一种新型的、绿色的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举措。
首先,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推进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推进城市森林建设,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融合。
其次,加强资源保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对能源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消费,推进全民节约能源环保行动,努力构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体系。
最后,加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升,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推动绿色生态知识的普及,加强环保教育,让人民群众形成保护环境生态的理念和行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全社会的绿色转型。
共建绿色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我们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新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学 发 展 的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 时 也 是 科 学 发 展 的 试 金 石 。 生 态 文 明 同
出发 , 分 析 马 克思 主 义与 科 学 发 展 观及 生 态 文 明的 相互 关 系 中 , 在 探 索 中 国特 色生 态 文 明 建 设之 路 。
党 的十 七 大 报告 提 出 , “ 设 生 态 文 明 , 本 形 成 节 约 能 源 要 建 基 资 源 和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产 业 结 构 、 长 方 式 、 费模 式 ” 增 消 。其 指 导
思 想 是 以 马 克思 主 义 的 以 人 为 本 、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发 展 的科 学 发 全 展 观 。我们 要 实 现 全 面 协 调可 持 续 发 展 , 必 须 正 确 处 理 人 口 、 就 资 源 、 境 的关 系 , 须 从 马 克思 主义 创 新 实 践 的科 学 发 展 观 的角 度 环 必
定 位 问题 , 质上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唯物 史 观在 当 代 中 国的理 论 诠 释 。 实
在 党 的 十七 大 报 告 中 , 锦 涛 总 书 记 对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内容 作 胡 出 了全 面 的 阐述 , 出科 学 发 展 观 的 “ 一 要 义 是 发 展 , 心 是 以 指 第 核 人 为本 , 本要 求 是 全 面 协 调 可 持续 , 本 方法 是统 筹 兼 顾 。 报 告 基 根 ” 特 别 强 调 :科 学 发 展 观 , 对 党 的 三 代 中 央 领 导 集 体 关 于 发 展 的 “ 是
【 键 词】 克 思 主 义 ; 学 发 展 观 ; 态 文 明 关 马 科 生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引言在当前全球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构建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的方式。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则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兼顾人民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理念和目标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3.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性,而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实现可持续性。
它们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而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它们都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
生态文明建设追求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的公正,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的共享和社会的公正。
4.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观的拓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拓展和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这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友好性。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也提醒我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健康,这对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5.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推动。
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环境 的 平衡 。简言 之 , 学发 展 观 要求 我 们建 设 社 科
会 主义 的生态 文 明 。建 设 生态文 明 、 实现 生态 良好
目标 、 护 和 改 善 人 的 生 存 发 展 条件 , 是 从 根 本 维 这
意义 上坚 持科学 发展 观 、 坚持 以人 为本 。 12 题 中应 有之 义 . 构 建 生态 文 明 是落 实科 学 发 展 观 、 面建 设 小 全 康社会 的题 中应 有 之义 。生态文 明是 现代 社会文 明 系统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是迄 今 为 止人 类 文 明发 展 的
去 真 正 实 现 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以及 社 会 环 境 与 生 态
构建 和谐社会 、 实科 学 发 展 观 紧 紧 地 连在 一起 。 落 科 学 发展 观 以其全 面 、 调 、 持续 发 展 的思 想 , 协 可 指
出 了生态 文 明在整 个 社会 发 展 中 的地位 和作 用 , 同 时, 也为 进 一 步构 建 生 态 文 明 、 实现 经 济 社 会 的可 持续发 展 指 明 了道 路 。
依赖 投 资 和增 加 物 质投 入 的粗 放 型经 济 增 长 方式 , 能 源和 其 他 资源 的 消耗 增长 迅 速 , 态环 境 恶 化 问 生
类 创造 了非 常丰 富 的物 质财 富和精 神 财 富 , 它 的 但 高 投入 、 高能 耗 、 消费 , 使 全球 出现 了极 其严 重 高 也 的环境 污染 、 物种灭 绝 、 资源 短缺 等生 态灾难 。在过
目标 的新 要 求 出发 , 一次 明确 提 出了符 合 当今 世 第 界 发展 趋 势 的建 设生 态 文 明的 目标 , 强调 建 设 生态 文明具有 十分 重大 的现 实意 义 。生 态 问题 将不 再仅 仅 是经 济 问题 , 成 为 一 项 重 要 的政 治 任 务 , 与 更 它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关系论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可持续性正文: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
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价值追求,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应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责任心,让更多人从心底意识到自己要做环保工作的义务和责任。
以上三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
而科学发展观则是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也必须遵循科学和人民情感,和谐推进全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地位,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是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推进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同时保持和谐、平衡和可持续。
二、推进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推广绿色低碳经济模式,推进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叠加,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放弃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业 文 明 之后 的 更 高一 级 的 文 明 ,它 将 人 类 保 护 与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紧密 结 合起 来 ,推 动
9 0
科技资讯 S EN E & T CH OL CI C E N OGY N ORMATI IF ON
在 客观 分 析 人 类 所面 临 的全 球 环 境 挑 战 的 基 础 上 ,提 出 中 国对 未 来 世 界 文 明 形 态 的 和 谐 发 展 ,是 一种 可 持 续 的 发 展模 式 。 与 工业 文 明相 比 ,生 态 文 明所 体 现 的
约资 源 , 护生 态环 境 , 设节 约 型和 环保 保 建
生 态 文 明 与 科 学 发 展 观 在 本 质 上 是 一
同存 共 荣 的 发 展 道 路 。 ( 建 设 生态 文 明 ,树立 和 落实 科 学发 3)
环 境 负担 , 境 污 染 问题 蔓 延 到 全 球 各 个 致 的 。 者 都 是 以 尊 重 和 维 护 生 态 环 境 为 展 观 , 环 二 营造 良好 的 制度 环 境 。 建 设 生 态文 在 角 落 。 而 , 球 气候 变 化 使得 任 何 国家 都 出发 点 ,强 调 人 与 自然 、 然 全 人与 人 、 济 与 社 明过 程 中 ,社 会 制 度 是 保 障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经
自然界 的 有机 组成 部分 , 是万 物 之一 员 ,自
来空 前 的物 质财 富 的 同时 , 建立 在 资源 、 能 界 的 一 部 分 ,必 然 受 自然 界 的 约 束 和 反 作 然 之一 分 子 。 类 对 自然 的 利 用 与改 造 , 人 必 源 大 规 模 消 耗 基 础 上 的 工 业 文 明 发 展 模 用 。 何 国家 和 地 区 都 不 能以 资 源 浪 费 、 任 环 须 以 保 证 整 体 生 态 系 统 的 动 态 平 衡 为 前 式 , 工业 国家 带 来 了严 重 的 环 境 污 染 和 境 污 染 、 态 破 坏 为 代价 维持 其 经 济 发 展 。 给 生
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 键 词 ]和谐 ; 生 态文 明 ;科 学发 展 ; 可持 续发 展 关
中 圈分 类 号 :D 1 6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5 3 2 0 )6 0 1— 4 0 8 8 6 ( 0 90 —0 3 0
一
、
生态 文明 的理论 渊源
水》 ,明 确 地 表 达 了 道 家对 人 与 自然 平 等 关 系 的 )
看 法 ,主 张 以道 观 物 , 以达 到 天 人 和 谐 。宋 代 学
春 秋末 期 的儒 家 强 调 人 们 要 遵 循 自然 客 观 规 律 ,农 民要 “ 产 以时 ” 生 ,统 治者 要 “ 夺 农 时 ” 勿 。 ( ( 荀子 ・ 王制 篇》: “ 斩伐 养 长 不失 去 其 时故 山林 不
所在。
系 ,以达 到 “ 天人 合德 ”的 至 高境 界 。 《 子 ・ 孟 尽
心上》: “ 尽其 心 者 ,知其 性 也 ;知其 性 ,则知 天
矣。 ”认 为 人 和天 是相 通 的 。道 家 的代 表 人物 之 一
庄子提 出 : “ 以道 观 之 ,物 无 贵 贱 ” ( E 子 ・ 《E 秋
年无 鱼 ;焚薮 而 田 ,岂不 获 得 ?而 明 年无 兽 。 ”主
生 态 文 明 ,是指 人 类 在 物 质 生 产 和 精 神 生 产
中充 分 发 挥 人 的主 观 能 动 性 ,按 照 自然 生 态 系 统 和社 会 生 态 系统 运 转 的 客 观 规 律建 立 起 来 的 人 与 自然 、人 与社 会 的 良性 运 行 机制 ,和 谐 协 调 发 展
20 0 9年第 6期 ( 总第 7 5期 )
福 建 省社会 主 义学 院学报
科学发展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为本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操作模式。
其表象是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
其内核是以人为本。
它吸取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础。
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有着各个时期的具体体现。
人类历经漫长的风雨岁月,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生态文明。
在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核心内容予以更深的认识,从而增强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操作模式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探讨是一个永远无法完结的话题。
人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不断地对以往发展经验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评估,从而产生了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发展观。
所谓发展观,指的是从哲学高度对发展作出理论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
二战之后,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工业革命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人类将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其核心是强调经济的增长。
然而,人类自身的实践表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因此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们开始对于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及由此而生的发展观进行反省。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做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过程,也就是经济增长与政治体制、文化变革及法律制度的变革协同发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
务。
在经过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13亿中国人的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十分紧张,人均耕地面积、淡水和森林资
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近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承受着传统
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
情况下,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
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等涉及资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
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协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的先哲们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生态文明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而探寻出的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总结世界各国发
展的经验和教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强本节用”、“取之有度”、“用之以时”以及“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精华,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深刻地指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决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
这两个方面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我们陷入困境,无法前进。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循环经济
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
基于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种是传统模式。
它不考虑环境因素,一味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
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
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是治理成本畸高,而且使生态恶化日益严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
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
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发展循环经济符合中国传统天人调谐的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
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区域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生态阈值。
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的。
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大气、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制,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条件,将我国国土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区分类: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在其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人口、人口管理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有所区别,制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从而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这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际上就是对生态阈值、环境容量的存在的肯定,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
我们所进行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一方面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又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改进公民伦理观念和行为
方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思维方式提供源源
不竭的动力。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涵盖立法、决策、治
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方面,涉及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职责,它应当是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事业。
在这种自觉的实践中,我们将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言,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出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崭新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方向时,坚持社会视角和自然视角的统一,既周密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又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同时科学地揭示了这两种关系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联系。
他们认为,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创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之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种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灾难性弊病,因为在这个崭新的制度下,“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使人与自然从“对抗”转变为“和解”,还需要人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认真的探索。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这句经典名言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适用于正在发展
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恩格斯看来,面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在新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有可能自觉地对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行为逐步实行彻底的变革,同时对自身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自觉进行相应的反思和更新;人们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验,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坚决杜绝以往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穷奢极欲的挥霍之风,渐渐学会认清自己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从而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种影响,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健康地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而且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