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
英国文学——精选推荐
英国⽂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化的⼒量对⽂学发⽣着影响,⽂学内部遵循⾃⾝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下⾯对英国⽂学的发展过程作⼀概述。
⼀、中世纪⽂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学⼀样,不是书⾯的,⽽是⼝头的。
故事与传说⼝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带地区迁⼊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学作品中,最重要的⼀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龙搏⽃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侵传⼊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活风貌,呈现出新旧⽣活⽅式的混合,兼有⽒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基督教⽇⽿曼⽂化和基督教⽂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
这⼀时期风⾏⼀时的⽂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的故事。
《⾼⽂爵⼠和绿⾐骑⼠》(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
传奇⽂学专门描写⾼贵的骑⼠所经历的冒险⽣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
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哲学审美作者:毕燕燕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08期英国玄学派诗歌素有哲学辩论、用词怪僻晦涩及韵律不流畅等特点,立足其奇喻、意象以及哲学思维,以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爱情诗为主要分析对象,探求其另类之美。
玄学诗歌哲学审美意象英国文学史上,玄学派诗歌出现在17世纪,常常用词怪癖、比喻独树一帜、韵律不流畅,因此显得晦涩难懂,在17、18、19世纪并未受到重视。
直到20世纪诗人艾略特重新挖掘玄学派诗歌的深刻内涵,极力推崇,竭力把玄学派诗歌的全貌解析并展现在世人面前。
玄学派诗歌产生的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正值新旧交替,各种宗教、思想等精神激烈冲突,新生社会力量与传统封建力量的物质涤荡,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的诗歌也经历了一场动摇根基的蜕变。
而玄学派诗歌正是这场大蜕变的成果之一,他们脱胎于伊丽莎白时代诗歌的精妙语言,但它又故意摒弃伊丽莎白时代诗歌语言中过分华丽的娇柔,而只用白描的语言,传统诗歌多采用的喻体和意象也完全消失,上述诸多特点在约翰·多恩的爱情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奇喻与意象意象是指的由普通事物唤起的人的想象、联想、幻想以及情绪,通过精妙的排列,并融合了人性的光辉、哲学的思考以及审美标准的华丽的图像。
这种玄而又玄的艺术表达效果在意象大师多恩的手如行云流水一般地用于创造一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富于生活哲理,又不乏情趣的独特艺术氛围。
他像一个造物主一样,既可以从宇宙的角度,又可以从一滴眼泪中,穿越时空、穿越人性,探索整个世界的秘密。
因此,在读多恩的诗作时,读者需要经历几乎同样的周密的思考,大开大合的联想和推理,才能真正抓住他的奇思妙想,从而深刻参透他诗歌中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深邃的想象世界。
多恩的奇喻有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就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第二,诸多意象群大破常规按特有的逻辑重新构建,因此需要读者花费心力去不断探索解读。
第三,意象群交融和重叠,有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情感与哲理凝练一体,所谓的刹那即永恒,尘埃即宇宙。
论约翰·邓恩的诗歌写作特点
论约翰·邓恩的诗歌写作特点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被公认为是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英国最著名的诗人。
他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派诗歌的先驱。
他打破了传统诗歌所采用的彼待拉克式的甜美、娇柔的诗风,对诗歌进行了大胆的变革,“通过逻辑、类比、科学参照的暗示,运用独创性的比喻复杂事物意象的手法,展现了沉博绝丽的诗歌形式和起伏跌宕的节奏”。
他的诗歌凝聚着智慧、幽默、激情、哲理;语言生动、格律多变、意象夸张,具有浓厚的思辨特征。
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认为邓恩“以极富热情的庄严感融合了别人不曾做到过的------辩证之精妙和谈吐的最高升华。
”玄学奇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邓恩的诗歌最显著和最出名的特征。
所谓玄学奇喻,也就是“将很明显的两个毫不相关的主题以一种奇妙的、匪夷所思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比喻”,即“a combination of dissimilar images,or discovery of occult resemblances in things apparently unlike.”(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如他将夫妻比喻为圆规的两个腿;将死亡和拯救比喻为地图上的东方和西方,甚至将跳蚤比喻为恋人的婚床、婚姻的殿堂等。
邓恩的诗歌类比独特,诡异新颖。
不同的思想、情感、意象的交织,赋予了他的诗歌一种清新、独特、奇异的美。
本文拟以邓恩在诗歌中的戏剧性独白的元素及口语体为视角,探讨邓恩的玄学奇喻所带来的戏剧性对比及语言口语化的效果。
一、新颖的比喻、奇特的意象约翰·邓恩的诗歌以想象大胆、独特,比喻新颖、别致而著称。
奇思妙喻(metaphysical conceit)是其诗歌最显著的特征。
诗人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中获取意象,并借助于它们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约翰邓恩
约翰邓恩与玄学派诗歌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作为一种文学倾向流行于十七世纪,但这个称呼最早是英国诗人德莱顿在一六九三年才提出来的。
当时是含有贬义的,他认为以多恩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好弄玄学……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辩,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
十七世纪的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进一步作出评论,认为十七世纪“涌现出一批可以称之为玄学派诗人的作家”,从而使这一术语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的大师艾略特等人(他写过《玄学派诗人》著名论文)更是对该派诗歌大加赞赏。
艾略特认为英国诗歌从多恩之后便日趋衰落,认为多恩诗歌智力和激情交融一体,是一种复合型的智性。
为了更好地赏析《别离辞:节哀》,我们得对英国玄学派诗歌主要的代表约翰·多恩(John Donne)的创作以及该诗的背景有所了解。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多恩早年受到天主教徒的教育,并入牛津大学学习。
他一生经历曲折复杂。
青年时代个性狂放,生活放荡,又野心勃勃,做了宫廷一位大臣的秘书之后,又在一六 一年与大臣夫人的侄女私逃结婚,而被关进监狱。
获释后,生活潦倒。
但他仍不肯放弃仕途生涯,但最后不得不在教会中寻求出路,根据对他赏识的国王詹姆斯一世的意旨,在一六一五年改信国教,做了牧师,最后受命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逝世。
投身宗教以后,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过着放荡的生活,出入于剧场妓院,追求享受,寻求冒险,而到后期,则哀叹“过去浪费掉的叹息和眼泪”,把思想感情和炽热的爱转换到“神圣”的宗教事业上来。
所以他早期的主要创作成就是爱情诗和讽刺诗,晚期的主要成就是宗教诗歌和布道文。
正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我青年时代的情妇是诗歌,老年时代的妻室是神学。
”《别离辞:节哀》便属于多恩早期的诗作。
这首诗是一六一一年他随罗伯特·特鲁里爵士出使巴黎时,在临行前赠给他所爱女子的,据沃尔顿(Izaak Walton)所写的传记,此诗是赠给他的妻子安妮·多恩的(当时她正怀着第十个孩子,结果仍产一死胎)。
玄学派诗歌ppt
• However,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witnessed a renewed interest in Donne and other metaphysical poets.This new recognition has arisen from a realization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ir art,an interest in their spirit of revolt,their realism,and other affinities with modern interests,as well as from the fact that they produced some fine poetry.T.S.Eliot,John Ransom,and Allen Tate are examples of modern poets who have been mostly affected by the metaphysical influence.
2. 玄学派诗歌特点
• 玄学派诗人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试图从伊丽莎 白时期传统的爱情诗歌中分离出去。诗人的措辞 采用简洁的白描法,大大区别于伊丽莎白时期或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反映了普通语言 和强弱自然的节奏。诗中的意象都是从现实的生 活中提取。诗歌的形式经常都是以作者同爱人, 同上帝,甚或同自己进行争论的方法存在的。由 于品味的不同,邓恩及其后继者们的作品在18世 纪与19世纪初期备受冷落,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 及20世纪初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于邓恩及 其他玄学派诗人的作品。
• 2. 作品 • 多恩早期创作爱情诗,如《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很多诗作饱含机智、嘲讽,也有些诗作表现 出柔和与深情。他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爱情诗,特 别是《挽歌》(Elegies),在格调和情感深度方面明显 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宫廷爱情诗。 • 多恩后期的作品带有浓重的宗教和哲学色彩,表达了 一个人对生死和局限性倍感困扰的思想。《死亡,不要骄 傲》和《病中赞歌》(Hymn to God, My God, in My Sickness)都是比较有名的宗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His poems give a more inherently theatrical impression by exhibiting a seemingly unfocused diversity of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and a free range of feelings and moods.The mode is dynamic rather than static,with ingenuity of speech,vividness of imagery and vitality of thythms,which show a notable contrast to the other Elizabethan lyric poems which are pure,serene,tuneful,and smooth-running.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论文导读:正是由于这种融诗人的巧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于一体的特点,才使奇思妙想成为玄学诗的重要标志。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玄学派诗人的声望迅速提高。
关键词:玄学派诗歌,约翰邓恩,奇思妙想玄学派诗人是指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从1610年到1680年。
这派诗人以约翰邓恩为领袖,还包括安德鲁马维尔、乔治赫伯特、亨利沃恩、亚伯拉罕考利。
这些诗人在世时并未被称为玄学诗人,这一称谓是后来兴起的。
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在1779年《考利传》中对玄学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次明确提出玄学诗人这一术语。
他说玄学派诗人是一群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全部努力即是要表现他们的学问,他们习惯作哲理性的争辩诗,并且喜欢用大量牵强附会的意象。
②于是这一派诗人正式得名玄学派。
试着简要介绍玄学派诗歌的特点,并且以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跳蚤》两首诗为例分析玄学派诗歌中奇思妙想(oneit)的独特性,最后简单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一、玄学派诗歌的特点玄学派诗人运用相同的创作手法,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浪漫主义的甜腻空泛诗风的反叛。
参考。
这一派诗歌说理辩论多于抒情,倾向于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
玄学派诗人的比喻新颖奇特、意象深刻,摆脱了伊丽莎白时代玫瑰般的脸颊、樱桃般的嘴唇、珍珠般的牙齿之类的俗套的比喻。
看上去是平常的叙事或者描述,却常常出人意料地穿插天文地理的知识,以纵横时空的想象力启人情思。
这些相异乃至对立的因素并存于一诗之中,成为有机的整体。
③确如所言,玄学派诗人正是在诗中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而特立独行。
诗中多抒发诗人对人生的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感受,还有对死亡、肉体情爱和献身宗教的沉思,富于理性、善于分析。
玄学派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也大胆求新,与伊丽莎白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诗歌不同的是,其诗歌用词简约,以口头谈话的方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玄学派诗歌英国十七世纪诗歌的一派,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 Donne)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
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
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曾经被德莱顿、约翰逊等人认为取喻怪诞,古奥晦涩,太过学究气和思辨化,而二十世纪盛极一时的新批评理论诸将都不约而同地推崇玄学派诗风,认为玄学派诗歌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独创性,堪称英语诗的最高峰.这与当时的文艺背景有关,也与新批评派的诗学观和文学批评思想有关.邓肯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充满了富有哲理的奇思妙喻,而敏捷活泼的思维活动又与强烈的激情——爱的激情、宗教的激情融为一体,从而制造出一种新颖的和谐。
读邓肯的诗,如同参加一项智力游戏,惟有开动脑筋,方能追赶上诗人飞驰的想像,品味出他精妙的思辨分析一诗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作为一种文学倾向流行于十七世纪,但这个称呼最早是英国诗人德莱顿在一六九三年才提出来的。
当时是含有贬义的,他认为以多恩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好弄玄学……爱情诗本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辩,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1。
十七世纪的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进一步作出评论,认为十七世纪“涌现出一批可以称之为玄学派诗人的作家”2,从而使这一术语广为流传。
二十世纪的大师艾略特等人(他写过《玄学派诗人》著名论文)更是对该派诗歌大加赞赏。
英国玄学派诗歌名词解释
英国玄学派诗歌名词解释
英国玄学派诗歌是19世纪末英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特点是玄妙、神秘和超自然的主题及表现方式。
这些诗歌通过使用隐喻、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探索和揭示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和宇宙之谜。
玄学派诗歌的核心概念是超验主义,即相信个体灵魂与神秘力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诗人们试图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神秘事物和宇宙力量的感受和理解。
他们追求灵魂的出神体验,致力于超越日常存在的局限,以寻求更高层次的真理和智慧。
在英国玄学派诗歌中,常使用的主题包括自然、爱情、死亡、宗教和灵魂的旅程。
诗人们常常以自然界的景象和现象来表达人类生命的奥秘和无常性。
他们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美和浩渺,以及人类与自然的联系,传达出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与凡俗。
此外,玄学派诗人还借鉴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诗作中,以丰富诗歌的意义和深度。
他们探索爱情、宗教和死亡等永恒的主题,并探讨人类与神秘力量的关系。
总的来说,英国玄学派诗歌是一种强调灵性和超验体验的文学流派,通过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探索和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之谜。
这些诗歌以其神秘和深刻的特点而被广泛地研究和赞赏。
浅析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以约翰·邓恩诗中运用的“奇思妙想”为例
玄学派诗人是指 1 7世纪初在英 国出现的一批诗人 , 他们的创作时 问大约从 1 1 6 0年到 l8 6 0年 。这 派诗 人以约翰 ・ 邓恩 ( h o n) J nD n e为领 o 袖 , 包括安 德鲁 ・ 还 马维尔 (n rwMav1 乔治 ・ 伯特 (ereH r A de re) 、 赫 G og e— br 、 et 亨利 ・ ) 沃恩( er a ga)亚伯拉罕 ・ H nyV uh .、 考利(baa C we) A rhm o l 。这些 y 诗人在世 时并未被称为“ 玄学诗人” 这一称谓是后来兴起 的。1 , 8世纪 , 的, 读者很难在圆规和爱情之 间找到共同之处。 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后就 会发现作者这一比喻所表达的涵义精巧而深入 ,令人惊 讶的同时又倍 感亲切 。 圆规的顶部连接着 圆心角和圆周角 , 就像诗人与妻子之间的爱 情紧紧连接着双方的灵魂 。圆规 的两脚是互相牵 制的, 两脚有分有合 , 但是只有圆心角能坚定不移 , 圆周角才 能画出完整 的圆。同样 , 也只有 圆周角矢志不渝地遵循 圆的轨迹 , 圆心角才能站稳脚跟 , 不会偏移。在 这里 , 妻子是圆心 角,在 中心坐定 ”诗人是 圆周角 , “ , 倾斜着身子 围着 中 心“ 转圈” “ 。 你坚定 , 的圆才能画得好 ” 我 表明 了完美的爱情是双方共同 努力 的结果 。虽然现实生活所迫 , 相爱 的两个人要分离 , 但他们的灵 魂 融为一体 , 不可分割 , 就像圆规的两脚一样 。这三节诗还与开头一节有 内在的联系 : 有德之人逝世, 十分安详, 对 自己的灵魂轻轻说, 走, 有 些 悲 伤 的 亲 友 则高 声 讲 , 他的气息已断, 有些说, 还没有。 ( 胡家峦 译 ) 这个开头似乎很唐突, 但细想一下, 有内在 的含义 。 诗人把一对精神 情侣的离别 比喻为死亡 。但对死亡有两种不 同的态度:有德 之人 ” “ 关注 的是“ 灵魂” 因此 “ , 十分安详 ” 面对死亡 ; 悲伤 的亲友 ” 地 而“ 关注 的只是 “ 气息” 因此十分不安, , 以致“ 高声 ” 争辩 。“ 诗人 以此来 劝慰 对方 ‘ 莫伤 悲 ’他们对待 离别应 像 ‘ : 有德之人 ’ 待灵魂归天那样, 安详, 对 镇定 默无 声息, 不应像 ‘ 悲伤的亲友 ’ 那样惶惶不安, 高声叹息 、 。然而, 哭泣 值得注 意的是 , 把离别喻为死亡, 诗人 而死亡又意味着另一种 ‘ 离别 ’ , 即离别 今 生, 进入来世 。这就形成 了一种 ‘ 离别—— 死亡—— 离别 ’ 的模式 , 仿佛 绕 了一 圈, 了一个圆。这个 隐含 的圆和最后一 节中圆规所藏的圆前后 画 呼应, 形成对照。 在这个意义上, 以圆开始, 全诗 以圆结束, ‘ 正是 终止在出 发 的地点 ’ , 完成了 自 的圆。当然, 身 这还远 非事情 的全部, 因为它具有更 为深层 的多重含义: 圆在这里不仅暗示精神之爱 的圆满,而且由此也象 征灵魂 的完 美和生命 的永恒 。但 是, 不管怎么说, 所有这些 寓义都源 自 ‘ 圆规 ’ 这个意象。” 跳蚤也是邓恩诗歌 中最让人感觉 出乎意料 的比喻 。全诗是 以爱情 为主题 , 却选择跳蚤这一令人厌恶 的形象来表现 , 面看来两者之问毫 表 无关联 , 但仔 细读过之后 , 我们会感觉这个 比喻是无 比贴切的。这只小 小的跳蚤 因咬 了诗 中的男女主人公而成 了两人的媒人 ,它的体内流淌 着从“ 和“ 身体 中吸来的血。“ 我” 你” 它先咬了我 , 此刻又咬了你, 我俩 / 的血已在它里边融为 一体 ;并且 , ” 他们 的这种 结合 的结果还使跳蚤怀 孕 了, 合我俩的血为一体 , 即“ 涨大它 的腹肌” 。就这样 , 只惹人生厌的 一 昆虫完成 了两人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到的事情 ,跳 蚤成了这一对男女结 婚 的床 , 还是他们结婚 的神圣殿 堂。这 一个反常态的意象 , 看似 与爱情 无关 , 不能人诗。 多恩抓住 了这个人蚤共有的特点 , 但 反陈规用之, 出奇 制胜。 由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 , 我们可 以看到上至太 阳、 星体 , 下至花草 、 跳蚤乃至于圆规这些在 常人看来与爱情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都堂而皇 之地走进了邓恩 的爱情诗 。这些使得诗 中充满 了独树一帜的奇想和难 以捉摸 的意象 , 但却制造 了一种新颖 的和谐 。 正是由于这种融诗人的巧 智、 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于一体的特点 ,才使奇思妙想” “ 成为玄学 诗的重要标志 。 三、玄学派诗歌对 2 O世 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玄学派诗歌在 1 8和 l 9世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直到 2 0世纪初 , 玄学派诗人的声望迅速 提高。因为这时人们开始对 】 9世纪英国诗歌过 分伤感的诗风感到厌烦 , 他们 的诗歌欣赏品味发生 了变化。多恩爱情诗 中的奇想打破了描写爱 情这一主题的常规模式 和套路 ,运用丰富的想 象力呈现出一个 又一个 的矛盾综 合体 , 将人们置 的内涵更丰富 、 更充实 , 并对英 国诗歌史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
浅析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
440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s年5月第5期圊浅析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李雪(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101601)【摘要】意泉与诗歌常常不可分。
诗的解读高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
读诗,必先读懂意泉。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诗人有E dm und S pe nse r,W i l l i a m Sha ke s pe ar e,John D onne.B en J onson.John M i l t on和A nd r ew M a r vel等。
【关键词】诗歌}意象;文艺复兴;抒情派,玄学派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
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最含糊的术语。
它指的范围包括从读诗者所能经历的心象一直到构成这首诗的各种成分的总和。
意象一词,就是使诗歌具体而不抽象.指诗歌或其它文学作品所涉及到的一切感觉物体和品质。
不管这些物体和品质是通过描写、引喻,还是明喻和暗喻中的类比媒介所表达的。
意象最常见的用法是指比喻语言,尤其是暗喻和明喻的媒介物。
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
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在英国圈地运动兴起的情况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诗人有E dm und Spe ns er,W i l l i am Sha ke spea re,John D onne,B en JO r i s on,John M i l t on和A nd r ew M ar ve l等。
1抒情派意象浅析★斯宾塞,E.(Edm und Spens er,1552~1599)杰出的英国诗人。
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
浅谈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刘丹(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摘要]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既是新批评派的奠基人,又被西方评论界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大师。
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本文从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入手,对“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等诗学理论和他的新批评理论展开系统分析,进一步阐明了T•S艾略特的诗学特色在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T•S艾略特特色诗学理论新批评[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53-02照,T•S艾略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与新批评家。
他被人们称作是现代派诗歌之父。
在很多人眼中,他的辩证诗学理论是一个时代标志性特征的体现。
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发表使他在西方诗坛上崭露锋芒,他的《荒原》更让他的“荒原之风”赢得世界的赞誉,并从此开创了T•S艾略特的现代派诗歌时代。
甚至在20世纪的中国,很多作家也纷纷翻译和研究T•S艾略特的现代辩证诗学理论和艺术手法,如对“非个性化理论”和“客观对应物”“意象的手法”和“多元文化”等的吸收和运用便推动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发展。
T•S艾略特正是以他独有的方式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展现他的诗学特色,为东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T•S艾略特以其超凡的诗歌创作理论和缜密的新批评理论使现代主义诗歌达到了理论系统化和本体化的质的飞跃。
首先是“非个性化理论”。
这个理论是其在著名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
“非个性化”这个词是T•S艾略特从法国批评家古尔蒙特的一个化学催化剂的比喻中引用的一个词。
这个比喻被T•S艾略特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指创造的心灵的非个性化过程。
也就是完美的诗人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一样,他不是有意识地表现个性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来间接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玄学诗对艾略特诗歌的深刻影响
代表人物, 玄学派诗人一反伊丽莎 白时期传统 的爱
情诗 歌特点 , 具 有 强烈 的叛 逆 精 神 。不 同于新 古 典
主义 诗歌 的是 , 玄学 诗 中的 意象 都 是 从 现 实生 活 中
提取 , 诗歌 的形 式经 常 以作 者 同爱 人 、 同上 帝 , 甚 或
同 自己进行 争 论 的方 式 存 在 。因 玄学 诗 怪 诞 奇 诡 , 不 合传 统 , 不入俗 流 , 故长期 得不 到应 有 的评 价 。直
影响。本论文将 T . s . 艾略特具体诗歌特点 与玄学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o 3 —2 0
“ 这 跳蚤 便 成 了缔 结 爱情 的 床 ” 。诗 歌 结 尾 处 竟 有
作者简介 : 宋文玲( 1 9 6 8 一) , 女, 辽宁盖州人 , 大连大学英语学 院, 讲师 , 硕士。研 究方 向 : 语 言学 , 文学 。
2 0 1 3年第 6期
吉林 省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I LI N PROVI NCE
No . 6, 2 0 1 3 VO L 2 9
第2 9卷 ( 总3 1 8期 )
To t a l No . 3 1 8
一
、
引 言
诗 歌特 点 比照分 析 , 试 图更好 地 让 读 者 了解 玄 学 诗 对艾 略特 诗歌 的深 刻影 响 。 二、 玄学 诗歌 特点
“ 玄学诗 ” 一词统 指 I 7世纪 英 国一些 深 受 约翰
・
邓恩 ( J o h n D o n n e , 1 5 7 2—1 6 3 1 ) 影 响 的诗 人 的诗
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
从新批评视角看英国近代诗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特别是对诗歌分析领域。
新批评中的文本细读、复议,悖论,反讽等属于都是至今影响很大的常用文学批评概念。
工业革命的发生给英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歌领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本文将运用新批评中的文本细读方法对英国近代诗歌中的代表作进行分析。
标签:新批评视角国近代诗歌文本细读一、背景介绍1.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2.新批评与诗歌分析新批评中有不少理论对诗歌分析产生了影响。
例如文本细读和复议。
“复义”概念实指文本形态的表现意义模糊而不确定(黄宝富2004:12),其中含有两个以上的多层意义而无法让人确定其原始本义的语言表达式。
诗歌中的一句话,甚至整首诗都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如果一首诗把一切都说得很直白,那么这首诗也没有多大的欣赏价值了。
新批评中的细读法对于诗歌分析也是很有帮助的。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
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沈碧萍,茅忆2009:71)。
新批评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衰败,但新批评的一些基本论点和方法已在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法中留下无法消除的痕迹。
有人讲如果说新批评已经死去,那它是像一个威严而令人敬畏的父亲那样死去的。
流派20世纪英美现代诗歌的发轫:意象派
流派20世纪英美现代诗歌的发轫:意象派展开全文意象派诗人群合影,右三为庞德流派概述在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谱系之中,意象派(Imagism)无疑是发轫流派。
在意象派活跃英美诗坛的八年之中,庞德、艾米·洛威尔、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诸多意象派诗人以其意象鲜明、简练含蓄的诗作,革新了维多利亚时代无病呻吟的伤感诗风,开创了英美现代诗歌发展的新方向。
意象派诗歌多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也为东西方的诗歌交流搭建了桥梁。
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1874-1925),意象派代表诗人意象派的前身是英国批评家托马斯·休姆鼓吹的“新古典主义”。
1909年,24岁的埃兹拉·庞德来到伦敦,很快跃升为伦敦文坛的领袖人物。
休姆的诗人俱乐部也成为意象派的沙龙。
1912年,希尔达·杜利特尔和理查德·奥尔丁顿的诗歌经庞德推荐,刊发于芝加哥《诗刊》,希尔达的诗下被署名“意象派H·D”。
1913年,弗林特在《诗刊》上发布意象派的三条宣言。
1914年,庞德出版的第一本《意象派诗选》问世,三年后庞德退出,由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威尔接手引领意象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象派在英美逐渐瓦解,却在俄国梅开二度,叶赛宁等青年诗人成立意象派团体。
尽管该团体也于1927年解散,但到了20世纪中叶,意象玄学派和深度意象派再次亮相美国诗坛,可见意象派生命力之茁壮。
创作特色发表在《诗刊》上的“意象派三规则”涵盖了意象派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19世纪西方传统诗歌的革新:一、直接处理无论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
二、绝对不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
三、至于节奏,用音乐性短句的反复演奏,而不是用节拍器反复演奏来创作。
意象派是一个“务实”的诗歌流派,主张以鲜明凝炼的意象形象地展现事物,反对空泛的抒情和陈腐的说教。
但实际上,意象派又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务虚”美学,尤其是艾米·罗厄尔提出的“要含蓄,不用直陈”原则,更贴合了东方诗学蕴藉的审美。
约翰.邓恩 生平简介
家庭情况
• 多恩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他的母津和剑桥学习过几年,然后开始学习法律,并在伦敦度过了 一段世俗而耽于情欲的生活,此后他被外派到国外工作,然后和他雇主,托马斯· 伊 戈尔顿爵士(Sir Thomas Egerton)出身名门的侄女结了婚,从务实的角度说,这段婚 姻是不明智的。多恩的事业陷入了低谷,年轻的夫妻二人整整度过了十年悲伤而贫 困的生活。四十二岁时,经过认真的反复思考,多恩抛弃了对于家庭的忠诚,听命 于英国国教教会。直到他成为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Dean of St. Paul’s)后才有了声 望,成为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牧师。那个早先撰写爱情诗的勇敢的年轻人变成了一 个忍受上帝折磨的人,时时被死亡的想法和疾病的侵袭所困扰。他排斥那“诗歌, 我少年时的情人”,转而热爱“神学,我中年时的伴侣”。随着时间的流逝,死亡 对他的困扰也越发强烈。今天如果参观圣保罗大教堂的地下室,还可以看到多恩的 塑像,这个塑像是在他生前制作的,用布单缠绕着。生命的最后时刻降临时,多恩 在床边设想了一幅图画,他被裹在尸布当中,双目紧闭,似乎死神已经来到了他的 身边。
后世评价
•
多恩去世之后,在几代人中都没有得到重视,而他打动我们当代人是 因为他说出了我们的生活境遇,而弥尔顿就做不到这一点。也许再过大约 五十年,这种情况就会改变。但现在,多恩在我们眼中是个伟大的作家, 不仅因为他对现代诗歌产生的强有力影响,而且因为他的看法就是现代人 的看法。1940年海明威(Hemingway )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这一题目选自多恩发表于1624年《祷告》(Devotions)中的一 首诗中,这绝非偶然。
生平贡献
邓恩与他其后的模仿者通常被称为“玄学派诗人”。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读者对他的作品重新进发出巨大兴 趣,仿佛发现了一块埋藏在地下的宝玉,并且立即对现 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时的诗人对邓恩所代表的 那种诗风如饥似渴,想极力摆脱19世纪末浪漫主义诗歌 的陈腐的语言。所有这些,都使邓恩在英国诗人中的地 位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邓恩被公认为文学大师。艾 略特对他情有独钟。二者的诗风有颇多的相似之处。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玄学派诗人是指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以反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因素、用有悖传统的方式对爱情和宗教进行智性阐释的一群诗人,其代表人物是约翰·多恩。
由于其倡导的玄学派诗歌刻意求新,既有悖传统又与后来的诗歌创作风格格格不入,此后几乎沉寂了两个世纪。
直到20世纪初,当英国学者赫伯特·格里尔森编注的玄学派诗集出版后,才引起了强烈反响。
1921年,T.S.艾略特发表了《玄学派诗人》一文,盛赞多恩等人“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型,自此在西方文学界引发了玄学派诗歌研究热潮。
评论家们对玄学派诗歌的研究取得以下共识:新颖独特的意象,醉心于客观与微观世界中的奇想,节奏和韵律的多变,复杂的主题(宗教的和世俗的),对似是而非论点的喜好,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等等。
1986年在美国正式成立了多恩研究会,充分表明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在英美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可查资料,我国学界对玄学派的介绍最早出现在钱钟书的《谈艺录》(1948)中,但当时未引起国人对玄学派诗人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玄学派研究开始真正起步,杨周翰撰写的《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是这个时期标志性成果。
90年代中后期,更多的研究成果频频出现,如李正栓博士的《陌生化:约翰·邓恩的诗歌艺术》、林元富的《透过精致的瓮—从奇喻看玄学派诗歌》等。
这些论文和著作对玄学派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特色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扩大和加深了玄学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影响。
但是,这些研究或偏重于对玄学派诗歌的形式研究,或致力于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事实上,多恩等人大胆破除了传统的清规戒律,在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标新立异,并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统一的感受性”是该流派的最大特色。
本文将以此为轴心,对多恩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具体阐述其如何实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本论文包括导言﹑三个章节和结语等部分。
英国玄学派诗歌与中国玄言诗的不同玄机
宣 泄 诗 人 的 遗 世 情 思 从 本 质 上 看 ,玄 言 诗 是 属 于 谈 论 至
切 的恋 人 比作 是 纯 洁 神 圣 的 圣 徒 。其 “ ”风 所 向 ,并 不 玄
Vo . 1 NO 5 1 1 .
OC . 0 9 t2 0
英国玄学派诗歌 与中国玄言诗 的不 同玄机
张 薇
( 西安文 理 学院外语 系,陕西 西安 学派诗歌 与 中国东晋 时期 的玄言诗 不仅 在 名称上 非常接 近 ,在历
他 们 的 诗 中爱 情 虽 然 经 过 了 与 基 督 神 学 的 折 衷 与 融 合 ,但
轻 松 戏 谑 的笔 调 将 耶 稣 的 庄 严 肃 穆 、神 圣 崇 高 化 解 到 了世
俗 的平 面上 。如 邓 恩 的 《 认 圣 徒 》 追 ,就 把 为 了爱 而 奉 献 一
指 产 生 于 东 晋 中 期 ,在 作 品 中大 量 敷 陈玄 学 义 理 ,其 内 容
在 其 表 达 的 内容 具 有 宗 教 神 秘 色 彩 和 常 人 无 法 把 握 的 “ 形
而 上 ” 的 抽 象 性 。事 实 上 ,英 国 十六 、十 七 世 纪 的 玄 学 派
道 本体 的哲 学 诗 ,其 中最 有 代 表 性 的 诗 人 ,则 是 许 询 、孙 绰 和支 遁 。两 者 恰 如 绽 放 在 不 同 时 空 的 孪 生 姐 妹 花 ,虽 然 共 同 的 “ ” 学 特 点 使 她 们 跨 越 时 空 成 为 一 家 ,但 却 姿 色 玄 各 异 ,反 映 了不 同社 会 背 景 下 的 相异 的哲 学 与 宗 教 思想 。 “ 玄学 派 ” 的 名称 ,据 考 查 出 自十 七 世 纪 著 名 诗人 和 剧
"玄学派诗歌"创作技巧关照下的T.S.艾略特早期诗作解读
T . s . 艾 略特是 2 O 世 纪英美文 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
人, 同时也是一个 具有极大影 响的文学批评家 , 是西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L a n 出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2 0 1 3年 1 2月
当暮色蔓延在天际象一个病人上了乙醚躺在手术台上0暮色病人这一用蛮力硬凑一起的比喻充满了机智充满了新奇暮色像被麻醉了的病人麻痹无能为力丧失了意识和个性通过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让人联想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思想和所处的环境颓废思想麻木一个病快怏的令人无所作为的现代社会
第2 9 卷 第6 期
V0 1 . 2 9 。 No . 6
点就是 英国 1 7 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 统。 在艾略特早期 的诗歌 中,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 结 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 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
问题
关键词 : T . S . 艾略特; 玄学派诗歌; 玄学奇喻; 意象
统 的继承 、 结合和发展 , 而且还可 以看 到他通过各 种 具有玄学 味儿 的新颖 意象 和晦涩难懂 的诗风来反 映
西方现代社会复 杂深 刻的社会 问题 。
蛮力硬凑一起 ” [ z ] 1 3 6 , “ 把截然不 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 ,
玄学有关简介
玄学有关简介玄学派是指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
玄学派在18世纪的古典主义潮流和19世纪浪漫派的发展中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界在文学界才被充分肯定,对20的英美文学影响颇深。
17世纪以约翰·邓恩为首的一派诗人,还包括赫伯特、马韦尔、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特勒贺恩、沃恩、考利、凯利、拉夫莱斯等。
其中有些诗人在风格和内容上也属于“骑士派”,如克利夫兰、凯利、拉夫莱斯。
首先用“玄学派”这名词的是17世纪英国诗人、批评家德莱顿,他指出多恩这一派诗人太学究气,他们用哲学辩论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用词怪僻晦涩,韵律不流畅。
18世纪英国批评家约翰逊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派的特点,指出“玄学派诗人都是学者”,他们的“才趣”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把截然不同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绝不相似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着的相似点”,“把最不伦不类的思想概念勉强地束缚在一起”(即所谓“奇想”)。
17世纪玄学派诗人想象奇特,语言机智,表达方式新颖,在英国诗歌的道路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其主要代表人物约翰·多恩在语言上经常采用口语体,用词怪僻,韵律不流畅,尤其是运用大量的“奇喻”使得他的诗歌别具一格,充满了哲学辩论与说理意味。
约翰·多恩约翰·多恩的诗歌特色:约翰·多恩是一名颇具影响的怪才,他极具诗歌天赋,开创了“玄学派”,从此掀起了一股新的诗歌浪潮。
多恩的诗歌具有意想奇异、结构严谨的风格,其内容新颖、深刻,特别是他的出人意料的比喻、多变的格律以及口语化诗体更加使人耳目一新,开创了玄学派的一代诗风。
约翰·多恩的诗歌最显著的一个特色毫无疑问是他的奇思妙喻。
他一贯追求新奇的思想,喜欢云前人所未云,经常从各种“新哲学”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稀奇的事例,再把两个属性截然不同的物体安置在一个语境中,使二者的关系既贴切又隐秘,还能在内容上彼此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1月 河北学刊 Nov.,2007第27卷第6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7 No.620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复兴王海红,刘立军(石家庄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801)[摘 要]兴起于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给当时的英国诗界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但是,其特立独行的风格却在以后的近三百年间鲜被关注。
20世纪的人们却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并把玄学诗歌称为英语诗的最高峰。
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关键词]玄学派;新批评派;复兴[作者简介]王海红(1968—),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刘立军(1970—),男,河北省丰润县人,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6-0240-03 [收稿日期]2007-08-12 17世纪,英国诗坛上涌现出了一派玄学诗人,这支突起的异军由约翰・多恩引领,旗下还有马韦尔、赫伯特、克拉肖、亨利・金、克利夫兰、考利、凯利等多位代表人物。
“玄学”这一标签,是德莱顿最先贴用在约翰・多恩的诗歌上的,原意是在批评多恩在诗歌中多用复杂的哲学思辨。
然而,在玄学诗人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对形而上的哲学命题的直接处理和关注,故而有论者认为,玄学诗这个名称实际上是误用。
但也有论者认为,正是在某个玄学问题的语境中表现爱情、死亡、上帝等题材才造成了玄学诗的独特品质。
玄学派诗歌对当时甜腻空泛的诗歌传统提出了挑战,改变了当时奢华铺排的文风。
玄学派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在他们身后的近三百年里,玄学派诗人一直被主流派诗人和评论家们认为是次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也大多被埋没了。
但20世纪以来,玄学诗歌以新的生命力得以复兴。
本文拟从玄学诗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以及新批评派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复兴的根源加以探究。
一、玄学诗歌的复兴与17世纪和20世纪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艾略特曾指出,判断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现代性,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这个诗人曾有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陈述;二是他的头脑和我们(现代读者)之间有着偶然的联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就玄学派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而言,更多地属于后一种[1]。
玄学派诗歌在荒诞不经中隐藏着的求真意识、理智与情感,在多重象征中水乳交融,早已使他们的诗歌远离了之前或同时期那些寓言式或浪漫式的场景而独树一帜。
无论主题、结构或是修辞手法都表明,他们的诗歌不再完全属于伊丽莎白时代,而是具有现代性[1]。
但是,玄学诗歌的现代性与17世纪和20世纪相似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相似的社会背景让20世纪的人们在玄学派诗歌中找到了共鸣。
17世纪的英国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史称“资产阶级革命和王朝复辟时期”。
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及其贵族之间的政治矛盾和斗争不断升级,政权交替更迭,民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17世纪的英国,国教已经被确立,而以多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们大多为天主教徒,他们要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就不得不依附权贵,这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度困惑。
当时的詹姆士一世和查里一世两朝政治腐败,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是败坏到了极点。
所以,在17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2](P242)。
玄学派诗人不仅将《圣经》作为政治和道德真理的典范,更遵循“通灵、玄想”,抑或神秘主义,即借助祈祷和默想得知真理及与上帝同在的经验,并试图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加以再现。
20世纪的现代诗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们所面对的饱受战火摧残的世界,满目疮痍,所处的时代同样动荡不定。
艾略特的《荒原》就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生活的极度荒唐、贫乏、枯涩和绝望。
当社会上出现信仰“断裂042带”时,往往会产生“荒原文学”,而17世纪玄学派诗人所处的巴罗克时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艾略特等现代派诗人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都是典型的荒原期,因而他们的诗歌氛围难免悲观,思想难免神秘,但同时又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一种哲学和一种世界观[1]。
这就难怪20世纪的现代派诗人在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身上和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其次,玄学派诗人和现代派诗人面临着相似的时代感,即打破各自以前的诗歌传统。
彼特拉克诗歌传统发展到伊丽莎白时代时,文风已经变得甜腻空泛,故作幽雅,华丽铺排。
诗人们自信乐观的口吻也只是对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的浪漫向往。
玄学派诗人们身处多元价值观激烈交锋的时代,注定要赋予这个时代的文学以崭新的内涵———完全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模仿说。
因而,玄学诗歌既不被古典主义者所接受,也不为浪漫主义者所了解。
但是,这种恒变思想却与20世纪的西方文化心态十分接近,从而得到了自由而迷惘的现代主义者的理解与承认。
而现代主义之前的浪漫主义,最初是一面象征性旗帜,代表着对古典主义的反叛,后来发展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文学主张。
但到20世纪后,浪漫主义却已成为无病呻吟,表达夸张粗糙的代名词。
为此,休姆要求中止浪漫主义的感情泛滥和狭窄的文学观念,呼吁复归古典主义,即文学评价应该客观、节制、冷静,应有自己的批评原则。
正是这种相似的历史使命感拉近了玄学派和现代派的艺术情感距离,也为玄学诗歌在20世纪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二、玄学诗歌在20世纪的复兴与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密切相关 傅浩指出:“多恩诗名之重振,其原因绝不可能仅仅是外在的,偶然的。
他的诗中必有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令人感兴趣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
”[3](P3)这种评价同样适用于其他玄学派诗人及其诗歌。
玄学派诗歌善于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独创性。
首先,玄学派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大胆求新,颇具艺术独创性。
与伊丽莎白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相比,玄学诗歌中口语化的表达特点使其更具戏剧性,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诗行不拘多少,诗句不拘长短。
有时,一行诗中使用多个标点符号,宛若在平缓的溪流中间放置几块石头,给无声的水流平添了几许阻力,从而使得诗意和诗趣俱增。
玄学诗歌的韵脚复杂且不规则,还经常打破常规限制。
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中指出,玄学派诗歌的语言是简朴典雅的,但句子结构却不简单,而是十分忠实地反映了思想感情,并且由于思想感情的多样化而具有多样化的音乐性[2](P1246)。
这种不规则的形式美,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
其次,玄学诗歌的思辨性强,涵盖面广,举凡天文、地理、哲学、物理皆可入诗。
诗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将各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冶于一炉,从而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马维尔的《致他羞涩的情人》是玄学派诗歌中的名作。
该诗的磅礴气势为奇特的想象做好了铺垫,诗人把凡俗红尘的男欢女爱之情放在理想化的神的大宇宙背景之下,便于充分展开诗人想象的翅膀,心游万仞。
尽管有些玄学派诗人的诗句比喻有时不免失之牵强,但像卡乌里把世界比作棋盘,多恩把分离的情人比作圆规的两脚,克拉肖把情人的眼睛比作“行走的浴缸”、“浓缩的海洋”,泰勒把上帝和信徒之间的关系比作织布的过程,等等,却都是玄学派诗人奇思妙喻的典型例子。
此外,最重要的是,玄学派诗歌将思想和情感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格瑞厄森在《十七世纪玄学诗选:从多恩到巴特勒》中谈到多恩的艺术魅力时说道,强烈情感与深沉思辨的独特混合形成了他最伟大的艺术成就。
[4]玄学诗歌取喻于自然,然而效果令人惊奇;它常用典来丰富含义,其效果有时令人意外,但是又雅正合理。
诗中既有智性的探讨,又蕴涵诚挚的感情。
看似平常的叙事或描述,却常常出人意料地穿插天文地理知识,以纵横时空的想象力启人情思。
这些相异乃至对立的因素并存于一首诗之中,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玄学诗人的诗中,一种思想同时也就是一种经验,使人能“像闻到一朵玫瑰的芳香似的感到他们的思想”[2](P1245)。
玄学派诗歌“把思想和情感统一起来”,是“统一的感受性”的典范。
三、玄学诗歌在20世纪的复兴也与新批评派的诗学主张密切相关 新批评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至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占据统治地位,被称为现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理论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休姆、艾略特、瑞恰慈、兰塞姆、燕卜荪、塔特、沃伦、布鲁克斯、韦姆萨特、比尔兹利、布拉克墨尔和韦勒克等。
玄学派与新批评派之间相距三百年,但是这个盛极一时的理论派别的各代表人物都对玄学派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约而同地引用玄学派的诗句或者通过分析玄学派的诗歌阐释或验证自己的142◆学人论坛◆诗学主张。
这两派间诗学观点和文学批评思想的相似性是玄学诗歌在20世纪得以复兴的重要原因。
首先,玄学派诗人对时代和人生作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深刻反思,他们主张对这个多义、多变的世界从多层面进行解读。
因此,玄学派诗歌呈现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路和结构。
而20世纪的人们在传统的理性大厦崩塌后,试图重构价值和精神的坐标时发现,人的认识模式已从统一走向多元,从单纯走向复杂,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封闭走向开放;生命与存在并无恒定模式,意识并无单一指向的坐标,连时空都不是凝固的指数,词语也是多元和蔓生的,情感更是因人而异。
其次,玄学派诗人极不满已成定式或定论的诗歌风格与模式,认为需要依照个体的多重视角才能解读多义的人生[5]。
他们认为,思想比严谨的形式更为重要,而韵律的跌宕起伏和杂乱无章会自然地吻合于关于人生的严肃性与复杂性的观点之中。
玄学派诗人还主张用写实主义的方法和造反精神,以说话而不是以咏唱的方式来阐明个人观点。
而新批评派诗歌提倡的是意象的破碎,语言的变形,并通过这些技巧来反映这个失去信仰和被战争肆虐的“荒原”世界。
于是,长期遭受否定的、误解的玄学技巧恰恰被现代派所借鉴发挥,而且发挥得极端离奇。
再次,玄学派诗人认为,写诗本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不是描述和定义他人的世界。
他们主张将智性与感性结合,反对泾渭分明、不无硬质的理性剖析。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认为,主观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进入作品,必先经过一道非人格化的、将个人情绪转变为普遍性、艺术性情绪的过程,将经验转化为艺术的过程。
而玄学派以客观对应主观的诗学观,正可以被新批评派借来表达现代人复杂的感受和不和谐的心态[6]。
结 语玄学派诗歌自产生至今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它们的评价和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启示着我们去思考。
在文学史上,没有恒定不变的批评标准,也没有恒定不变的艺术价值。
一个文学现象或流派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基础上的,对其所作的阐释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
正是这种变化本身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批评标准,也改变着人们看待艺术价值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