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运动的控制

合集下载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制 第八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控制 第八章

第八章注意是一种容量有限的资源After completing this chapter, youwill be able to•1、Define the term attention as at relates to the performance of motor skill.•2、Describe Kahneman’s model of attention in relationship to a motor skill situation.3、Describe the dual-task techniques4、Discuss how skilled performers engage in visual search in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motor skill.应用•例子:•熟练的打字员边打字边聊天;病人练习走楼梯不能与其交谈。

•篮球运动员带球动作和初学者比较。

•同时完成多种活动与注意有关。

注意定义:•指与动作技能有关的涉及感知觉、认知和身体的一种活动。

这些活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注意与多种活动的完成•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知道注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对同时完成多种活动是有影响的。

•一个人在从事心理活动时,他施加在手握测力器上的最大压力实际上在减少,注意的理论•第一种理论-----瓶颈理论或称过滤器理论人同时做几件事情很困难,原因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是按一定的顺序依次执行各自功能的,有些功能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信息。

•第二种理论-认为注意的有限性是由于可供信息加工的资源有限。

好比收入能力限制了支出活动。

具体来讲,只要同时进行两项任务所需的资源之和不超过人的心理资源总量,同时操作这两项任务是可能的。

如果超过了就难以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

焦点•注意理论的主要焦点在注意的视觉选择领域•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中心资源容量理论•----注意容量•-----卡尼曼注意模型•中心资源储备:人脑中存在的可供完成所有的活动分享的中心资源储备•与经济资源做类比:这些中心资源注意理论把人的注意资源比作必须向所有的活动进行投资的唯一资源。

第8章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第5版)阮毅

第8章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第5版)阮毅
调制度M 是控制变量,式(8-9)可以 当作串级调速系统中异步电动机机械 特性的间接表达式 。
反映了机械特性的线性段。
串级系统调速原理
降低调制度M ,按式(8-8)将提高逆变 器的输入电压 ,在动态中首先反映的是减 少电流 Id的,使电磁转矩减小,迫使电动 机转速降低,实现调速。与此同时,转差 率s增大,从而恢复 与负载电流平衡,使 串级调速系统恢复到新的稳态。
图8-1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转子附加电动势的原理图
有附加电动势时的转子相电流:
如图8-1所示,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在外 接附加电动势时,转子回路的相电流表达 式
Ir
sEr0 Eadd Rr 2 (sX r0 )2
(8-3)
转子附加电动势的作用
1. Er 与 Eadd 同相
当 Eadd ,
M
3~
sPm
CU1
sEr0
T1 CU 2
图8-3 转子电路连接可馈出或馈入电功率的双PWM交-直-交变频器
8.2 绕线转子异步电机转子变频控制的四种基本 工况
本节摘要
电机在次同步转速下作电动运行 电机在超同步转速下作电动运行 电机在超同步转速下作发电运行 电机在次同步转速下作发电运行
Pm
(1 s)P m
(d )
T e
sPm
CU
(1 s)Pm
10
(a)
sPm
CU Te
图8-4 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在转子附加电动势时的工况及其功率流程 a)次同步速电动状态 c)超同步速发电状态 b)超同步速电动状态 d)次同步速发电状态 CU——功率变换单元
1. 电机在次同步转速下作电动运行
Ud0 Ui0 Id R 整流电压输出

科威自控运动控制器 HM系列参考手册说明书

科威自控运动控制器 HM系列参考手册说明书

黄石市科威自控有限公司资料编号:20210901-V14第一章安全注意事项 (1)第二章运动控制器选型 (3)2.1主要功能 (3)2.2型号说明 (4)第三章运动控制器安装与尺寸 (5)3.1运动控制器安装 (5)3.1.1安装场所 (5)3.1.2环境条件 (5)3.1.3安装方向与间隔 (5)3.2运动控制器尺寸 (6)第四章运动控制器接口 (7)4.1电源配线 (7)4.2状态识别 (8)4.3开关量输入 (8)4.4开关量输出 (9)第五章PLC 功能 (11)5.1软元件介绍 (11)5.1.1输入输出继电器[X],[Y] (12)5.1.2辅助继电器[M] (13)5.1.3状态继电器[S] (14)5.1.4定时器[T] (15)5.1.5计数器[C] (17)5.1.6数据寄存器[D] (22)5.1.7扩展寄存器[R] (24)5.1.8变址寄存器[V],[Z] (25)5.1.9标记指针[P],[I] (26)5.1.10常数[K],[H] (28)5.1.11掉电保护 (28)5.2基本逻辑指令 (28)5.2.1[LD],[LDI],[OUT]指令 (30)5.2.2[AND],[ANI]指令 (31)5.2.3[OR],[ORI]指令 (32)5.2.4[LDP],[LDF],[ANDP],[ANDF],[ORP],[ORF]指令 (33)5.2.5[ORB]指令 (34)5.2.6[ANB]指令 (35)5.2.7[MPS],[MRD],[MPP]指令 (36)5.2.8[MC],[MCR]指令 (39)5.2.9[INV]指令 (41)5.2.10[ALT]指令 (42)5.2.11[PLS],[PLF]指令 (43)目录5.2.13对应计数器软元件C的[OUT],[RST]指令 (45)5.2.14[NOP],[END]指令 (46)5.2.15编程注意事项 (47)5.3步进顺控指令 (48)5.3.1[STL],[RET]指令 (48)5.3.2分支与汇合 (49)5.3.3循环与跳转 (50)5.3.4步进指令应用示例 (50)5.4常规功能指令 (52)5.4.1条件跳转[CJ] (54)5.4.2子程序调用[CALL]/子程序返回[SRET] (56)5.4.3主程序结束[FEND] (57)5.4.4循环范围开始[FOR]/循环范围结束[NEXT] (58)5.4.5监视定时器[WDT] (60)5.4.6开始比较[LD□] (61)5.4.7并联比较[OR□] (62)5.4.8串联比较[AND□] (63)5.4.9数据比较[CMP] (64)5.4.10区域比较[ZCP] (65)5.4.11传送[MOV] (66)5.4.12成批传送[BMOV] (68)5.4.13多点传送[FMOV] (70)5.4.14高低字节交换[SWAP] (72)5.4.15两个数据交换[XCH] (73)5.4.16批次复位[ZRST] (74)5.4.17反向传送[CML] (76)5.4.18加法[ADD] (77)5.4.19减法[SUB] (78)5.4.20乘法[MUL] (79)5.4.21除法[DIV] (80)5.4.22加1[INC],减1[DEC] (82)5.4.23求平均值[MEAN] (83)5.4.24逻辑与[WAND],逻辑或[WOR],逻辑异或[WXOR] (84)5.4.25求负[NEG] (87)5.4.26开方[SQR] (89)5.4.27循环左移[ROL],循环右移[ROR] (90)5.4.28带进位循环左移[RCL],带进位循环右移[RCR] (92)5.4.29位左移[SFTL],位右移[SFTR] (94)5.4.30字左移[WSFL],字右移[WSFR] (96)5.4.31移位读出[SFRD] (99)5.4.32移位写入[SFWR] (100)5.4.33整型转浮点[FLT] (101)5.4.34浮点转整型[INT] (102)5.4.36二进制转BCD[BCD] (104)5.4.37十六进制转ASCII[ASCI] (105)5.4.38ASCII转十六进制[HEX] (106)5.4.39浮点比较[ECMP] (107)5.4.40浮点区域比较[EZCP] (108)5.4.41浮点加法[EADD] (109)5.4.42浮点减法[ESUB] (110)5.4.43浮点乘法[EMUL] (111)5.4.44浮点除法[EDIV] (112)5.4.45浮点十进制转浮点二进制[EBIN] (113)5.4.46浮点二进制转浮点十进制[EBCD] (114)5.4.47浮点开方[ESQR] (116)5.4.48浮点SIN运算[SIN] (117)5.4.49浮点COS运算[COS] (118)5.4.50浮点TAN运算[TAN] (119)5.4.51浮点ASIN运算[ASIN] (120)5.4.52浮点ACOS运算[ACOS] (121)5.4.53浮点ATAN运算[ATAN] (122)5.4.54浮点RAD运算[RAD] (123)5.4.55浮点DEG运算[DEG] (124)5.4.56输入输出刷新[REF] (125)5.4.57PID控制[PID] (127)5.5中断系统 (130)5.5.1中断资源介绍 (130)5.5.2中断执行流程 (130)5.5.3中断指令[EI],[IRET],[DI] (132)5.5.4中断嵌套 (133)5.5.5定时器中断 (134)5.5.6外部输入中断 (135)5.5.7系统软中断 (136)5.5.8高级中断 (137)5.6虚拟示波器 (141)5.6.1触发方式 (141)5.6.2触发单元 (142)5.6.3触发门限 (142)5.6.4采样周期 (142)5.6.5采样点数 (142)5.6.6记录起始寄存器序号 (143)5.6.7记录区间起始寄存器序号 (144)5.6.8记录区间终止寄存器序号 (144)5.6.9示波器状态设置/显示 (145)5.6.10当前采样点 (145)5.6.11通道工作模式 (145)5.7特殊辅助继电器[M],特殊数据寄存器[D] (147)5.7.1特殊辅助继电器[M]功能一览表 (147)5.7.2特殊辅助寄存器[D]功能一览表 (154)第六章通信功能 (161)6.1通信原理 (161)6.1.1通信方式 (161)6.1.2网络系统结构 (162)6.2串口初始化[UINIT] (164)6.3计算机链接协议 (166)6.3.1通信格式 (166)6.3.2任务调度配置 (169)6.3.3通信示例 (171)6.4MODBUS协议 (173)6.4.1通信格式 (173)6.4.2软元件通信地址 (174)6.4.3MODBUS指令 (174)6.4.4通信示例 (184)6.5自由协议 (185)6.5.1任务调度配置 (185)6.5.2自由协议指令 (187)6.5.3通信示例 (189)6.6其他协议 (191)第七章扩展模块 (192)7.1扩展寄存器 (192)7.2模拟量模块 (193)7.2.1模块规格 (193)7.2.2模块读写控制 (195)7.2.3输入模拟量 (196)7.2.4输出模拟量 (196)7.3开关量模块 (198)7.3.1模块规格 (198)7.3.2模块读写控制 (200)第八章运动控制 (201)8.1运动控制指令 (201)8.2运动轴对象 (202)8.2.1运动轴定义 (202)8.2.2运动输入轴参数配置 (203)8.2.3运动输出轴参数配置 (204)8.3单轴基本运动 (217)8.3.1回原点[HOME] (218)8.3.2点动[JOG] (221)8.3.3定位[PSOUT] (225)8.3.4制表[PTAB] (227)8.3.6插补[IPL] (238)8.3.7定速定长输出[DPLSY] (240)8.3.8加减速定长输出[DPLSR] (242)8.3.9相对定位[DDRVI] (244)8.3.10绝对定位[DDRVA] (246)8.3.11中断定位[DDVIT] (248)8.3.12变速输出[DPLSV] (250)8.3.13高速读出[DHMOV] (252)8.3.14高速比较置位[DHSCS] (253)8.3.15高速比较复位[DHSCR] (255)8.3.16高速区间比较[DHSZ] (257)8.3.17高速表格比较输出[DHSCT] (259)8.4单轴关联运动 (261)8.4.1电子齿轮[GEAR] (261)8.4.2电子凸轮[CAM] (264)8.4.3追剪正程/滚切制表[PCTAB] (283)8.4.4追剪返程制表[PBTAB] (289)安全警告和标识第一章安全注意事项警告标识含义该标识表示若操作错误则可能发生“死亡或重伤”该标识表示若操作错误则可能发生“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安全标识含义该图形表示“不可实施”的内容该图形表示“必须实施”的内容切勿在有水的地方、存在腐蚀性、引火性气体的环境内以及可燃物旁使用,容易发生火灾不要在振动和冲击激烈的地方使用不要用湿手进行接线和设备操作切勿将手伸入运动控制器内部不要使导线受到损伤或承受过大的外力、重压、受夹切勿用裸手检查伺服接线故障,容易引发触电应在尘埃较少,不会接触到油、水的地方放置请进行正确的接线,否则可能发生火灾或故障导线应连接好,通电部位须通过绝缘套做到绝缘运动控制器必须实际接地外部应设置紧急停止电路,以确保紧急时可及时地停止运转、切断电源运动控制器的移动、接线、检查等要在切断电源并确保放电结束后没有触电危险的前提下进行必须设置过电流保护装置、漏电断路器、温度防护装置以及紧急停止装置安全注意事项不要在运动控制器上放置重物不要使运动控制器受到较强的冲击不要频繁地开、关主电源不要对运动控制器进行长时间极限情况测试切勿自行改造、分解、修理严格按照正确的安装方法安装运动控制器确保运动控制器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运行发生故障时请清除故障、确保安全后再重新运行运动控制器发生故障时请切断电源第二章运动控制器选型2.1主要功能●掉电数据保存掉电保存数据功能,运动控制器可以在断电时自动保存用户数据。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作业)解析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作业)解析

第一章1.简述运动技能的四个特征(1)指向目标,即动作技能都有操作目标;(2)动作技能的操作具有随意性;(3)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和/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4)为了实现技能的操作目标,需要对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或再学习;2.在金泰尔的分类法中,动作技能分类的两个纬度分别是什么?(1)操作的环境背景特征:①调节条件②尝试间变化(2)表征技能的动作功能:①身体定向②操纵3.在金泰尔的分类系统中调节条件是指什么?调节条件是指技能操作中必然存在并影响操作者运动特征的环境背景。

第二章1.什么是操作结果测量、操作过程测量?两者的差异?根据两者测量的方法举出三至四个运动教学中运动技能测量的例子。

(1)操作结果测量:指为了说明动作技能操作结果而进行测量。

(2)操作过程测量:为了说明在动作操作过程中运动控制系统某些方面的操作状态而进行的一种动作技能操作测量。

差异:①操作结果测量没有提供产生操作结果前肢体或身体行为的任何信息;②没有关于运动过程中参与工作的肌肉系统的活动信息;举例:操作结果测量:①一英里跑或打一个字所用的时间;②从发令枪响到起跑动作开始的时间;③垂直纵跳的高度;操作过程测量:①动作过程中肢体经过的高度;②动作过程中肢体运动速度;③运动中加速或减速的模式;2.简述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及区别。

(1)简单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只包含单一刺激并要求被试者做出单一反应动作,这时所测的反应时称为简单反应时。

(2)选择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每个信号需要特定的反应形式,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选择反应时。

(3)辨别反应时:指测试情景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但被试者只需对其中的一个做出反应,对其他信号不做反应,这时测得的反应时为辨别反应时。

区别:①从刺激信号的数量来判断是不是简单反应时;②从做出的反应的信号数量来判断是不是辨别反应时。

3.将反应时分段的含义是什么?(1)在刺激信号发出和肌肉活动开始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这个间隔便是反应时的第一部分,称为前动作时(pre-motor time);(2)第二部分是从肌肉活动增加到外显肢体动作真正开始之间的时距,称为动作时(motor time)。

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

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

二、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运动状态不变)和平衡力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受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 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相互作用的力 不同点
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 用在同一直线上
3.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 减小压力; ②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 变滑动为滚动; ④ 分离摩擦面。 列举相关的事例: ① 手握单杠不能太紧; ② 滑雪板底面做的很光滑; ③ 机器转动的部分加滚动轴承; ④ 加润滑油; ⑤ 磁悬浮列车靠强磁场把列车托起。
练习 1.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问题时,小红设 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 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动 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 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看了小红的实验后,认为 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 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 F 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木块不必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 便于读数。
3 5
摩擦力 /N
0.2 0.35
3
木块与棉布
3
0.4
A.比较第1、2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B.比较第1、3次实验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A.在压力不变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 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 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 增大物体间的压力;

第八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第八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平移刚体在任一瞬时速度、加速度都一样, 平移刚体在任一瞬时速度、加速度都一样,各点的运动轨迹 形状相同。 平移刚体的运动可以简化为一个点的运动。 形状相同。即平移刚体的运动可以简化为一个点的运动。
理论力学电子教程
第八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荡木用两条等长的钢索平行吊起,如图所示。 例8-1 荡木用两条等长的钢索平行吊起,如图所示。钢索长 为 长 l, 长 度 单 位 为 m。 当 荡 木 摆 动 时 钢 索 的 摆 动 规 律 , 。 π 为时间,单位为s;转角φ 为 ϕ =ϕ0 sin t ,其中 t 为时间,单位为 ;转角 0的单位为 4 rad,试求当 和t=2 s时,荡木的中点 的速度和加速度。 的速度和加速度。 ,试求当t=0和 时 荡木的中点M的速度和加速度
∴aτ =ε × r
∴a n =ω × v
a n =ω × v
理论力学电子教程
第八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三、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在实际工程中,不同机器的工作转速往往是不一样的, 在实际工程中,不同机器的工作转速往往是不一样的, 故需要利用轮系的传动来提高或降低机器转速。 故需要利用轮系的传动来提高或降低机器转速。常用的有 带传动和齿轮传动。一般将主动轮转速与从动轮转速之比, 带传动和齿轮传动。一般将主动轮转速与从动轮转速之比, 表示, 用i表示,即 表示 n主 ω主 i= = n从 ω 从 1.带传动 当主动轮Ⅰ转动时, 当主动轮Ⅰ转动时,利用胶带与带轮轮缘间的摩擦带动 从动轮Ⅱ转动。 从动轮Ⅱ转动。 不考虑胶带由于拉力引起的变形及胶带的厚度, 不考虑胶带由于拉力引起的变形及胶带的厚度,为此在 同一瞬时胶带上各点速度大小应相等, 同一瞬时胶带上各点速度大小应相等,即v1 = v = v2。若胶带 与带轮间没有滑动, 与带轮间没有滑动,则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八章 运动和力
初二物理下册期末复习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知识点汇编
第一步: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摩擦力
摩擦力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 【实验设计】如图,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不同 的物体,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 • 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 •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 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推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 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⑵说明: •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 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 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 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 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 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 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 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 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 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 3、产生的条件: • 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 第二: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 • 第三: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 第四: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机器人控制技术运动轨迹

机器人控制技术运动轨迹
图8.5 任务坐标系P, H 和 Z
(8.2)
由图8.5可知:
下面通过相对于机械手末端的变换来定义末端执行器, 我们沿着这样的表示习惯: 末端执行器的z轴指向执行任务的方向,而y轴表示手爪的开合方向,于是如图8.6所示的抓手就可描述为 图8.6 手爪变换 (8.3)
我们已经在图8.1中描述了销钉,现在再看一下带有两个孔眼的金属块H。 H的正视图如图8.7所示,借助于变换矩阵HRi(i=1、2,是孔眼的序号)来描述它的特征。
按照上述描述,机械手的位置由Z来确定,任务的执行就是改变抓手的位置。现在利用下列符号来描述任务的变化: P 销钉在基坐标中的位置; H 带有两孔眼的金属块在基坐标中的位置; H HRi 金属块上第i个孔相对H坐标系的位置; P PG 抓取销钉的抓手相对于销钉的位置; P PA 抓手接近销钉; P PD 抓手提起销钉; HR PHA 销钉接近第i个孔眼; HR PCH 销钉接触孔眼; HR PAL 销钉开始插入; HR PN 插入后的销钉。
z
规定机械手末端执行器(手爪)的一系列位置Pn(见图8.3),就能把这一任务描述为相应于这些编号位置的机械手运动和动作的序列。
图8.3 末端执行器的位置
MOVE P1 接近销钉 MOVE P2 移动到销钉的位置 GRASP 抓住销钉 MOVE P3 垂直提起销钉 MOVE P4 按一定角度接近孔眼 MOVE P5 接触到孔眼时停止 MOVE P6 调整销钉的位置 MOVE P7 插入销钉 RELEASE 松开销钉 MOVE P8 离开
现在,任务可由一系列变换式来描述,由此解出机械手的控制输入T6 ,这些变换式如下: P1: Z T6 E = P PA 接近销钉 P2: Z T6 E = P PG 到达抓取销钉的位置 GRASP 抓取销钉 P3: Z T6 E = P PD PG 提起销钉 P4: Z T6 E = H HRi PHA PG 接近第i个孔眼 P5: Z T6 E = H HRi PCH PG 接触第i个孔眼 P6: Z T6 E = H HRi PAL PG 插入销钉 P7: Z T6 E = H HRi PN PG 插入完成 RELEASE 松开手爪 P8: ZT6E = H HRi PN PA 回到起

第八章 运动技能学习和控制

第八章 运动技能学习和控制

2、连续性运动技能、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系列性技能
3、闭锁性运动技能和开放性运动技能 4、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
二、运要素。
(一)认知要素 第一是知觉环境特征 第二是思维决策 第三是动作发动前的肌肉运动程序的组织化准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1、新旧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生的认知结构 (四)如何促进迁移 1、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和技能 2、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3、正确地运用比较的方法 4、学习时间安排和掌握训练程度
第四节 运动技能学习研究存在的 问题与未来发展
2、练习进步的先慢后快
3、练习进步的高原现象
在练习中期练习的进步出现了暂时停顿, 经过一段时间又继续进步的现象叫做高 原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由于技能的提高需要改变旧的动 作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方式方法,建立新 的动作结构或技术风格,练习者在没有 完成并适应这一改造之前,技能的进步 就出现了暂时停顿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

(二)运动要素 第一是动作姿势 第二是身体移动 第三是动作操作
三、运动技能学习阶段及心理特征
对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的划分有多种,一 般认为运动技能学习可分为以下三个阶 段。
(一)认知阶段 (二)联结阶段 (三)自动化阶段
阶段 心理特点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信号来源
运动知觉精细分 化,并形成专门 化知觉,运动表 象清晰、准确、 完动整觉表象控制、 调节动作
第二节 运动技能学习理论与结构
一、闭环理论和图式理论 (一)亚当斯的闭环理论 (二)图式理论 二、运动技能的测量
第三节 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反馈

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第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一节运动技能概述一、运动技能的概念1.运动技能: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具有指向目标,即运动技能都有各自的指向目标;操作具有随意性,不能把反射性动作视为运动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和再学习性四个特征。

二、运动技能的组成1.心理过程感知相应的环境特点----- 决定做什么,在哪里及何时做---- 产生有组织的肌肉活动,并实施行动2.操作过程姿势成分-----移动成分----- 操作成分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一)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二)动作的联结阶段(分化阶段)(三)协调完善阶段(自动化阶段)四、运动技能的分类、测量和评价(一)运动技能的分类1.开放式和闭锁式的运动技能2.连续性运动技能和非连续性运动技能3.低策略性运动技能和高策略性运动技能4.粗大的运动技能和精细的运动技能(二)运动技能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第一类为操作结果测量,第二类为操作过程测量。

第二节运动技能的形成理论与过程一、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自学)二、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1.练习与练习曲线练习是指掌握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操作过程。

练习曲线是一种表示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绩效岁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2.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一般正常条件下的运动项目学习的初期)(2)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一般这类技术跟个体过去的环境、经验和方法相差比较远,如游泳,滑雪,滑冰,飞行伞,攀岩等)(3)练习的进步先后比较一致(练习的进步幅度成比例的增长,这类现象一般比较少见)(4)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5)高原现象个体的成绩进步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一般复杂技能可能比简单技能更容易出现高原现象,产生高原现象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旧策略不适应技能操作水平的近一步提高时;②身体素质不适应技能操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时;③练习者的兴趣降低、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时;(二)反馈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一、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一)经验与成熟度(二)智力(三)个性(四)运动能力二、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因素(一)技能的指导与示范(二)练习(三)反馈课堂小结:第四节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一、言语指导与示范(一)言语指导1.指导与注意(二)示范二、练习(一)练习时间的分配1.集中练习和间时练习2.单纯重复与尝试回忆的练习3.及时反馈的练习4.整体练习与局部练习(二)练习动作的分配1.连续性技能一般多采用分解,重点练习2.不连续性技能整体,对于速度较慢的,各部分之间影响较小的连续性动作,使用分解训练比较有效;但对于短时间速度较快的动作,由于动作间的关联性较高,因此应多采用整体训练。

运动训练学(第八章)

运动训练学(第八章)
以己之长 克彼之短;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因素 它是运动员学习、掌握和运用战术的保证。 1 神经类型(灵活型多血质——外接手、强而平衡的迟 缓型粘液质——四分位) 2 注意 3 智能 4 学习能力 5 思维能力
抓住战术意识这一核心环节 具体内容体现在:技术的有目的运用;战术行动的预见
性;判断的准确性;攻防转换的平衡性;战术变化的灵活
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 具体方式通常有:系统了解专项竞赛基本规律与战术特
征,比赛中战术变化的规律及正确的应变措施,专项战术 的发展趋势;积累专项战术理论及经验知识;大量而熟练 地掌握基本战术等。(看、想、练相结合)
2、按人数分类:
个人战术:多用于田径、游泳、拳击、跆拳道、击剑、乒乓球等 单人比赛中。
小组战术:速滑、自行车、乒乓、网球以及集体项目中的两人或 多人之间的配合等。(杨扬冬奥会、篮球挡拆、足球踢墙式二过 一)
集体战术:集体项目中普遍采用。
3、按攻防分类: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4、按普适性分类:常用战术、特殊战术(足球“最后时刻的不顾一
战术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同样也反过来促进原有技术的更新 与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共同发展的 辩证关系。
不同的项目战术要求及功效不同; 在某些项目的某些比赛中,战术的作用甚至超越了技
术和体能。
梦五队
梦 六 队
梦七队
(二)竞技战术构成
1、战术观念:是对战术概念、功效及运用条件等经过思维
及 时 收 集 准 确 的 情 报 : 各 类 信 息 - 知 己 知 彼 ( 李 卓 、 羽 毛 球 男 单 ) 处 理 好 战 略 决 策 与 战 术 决 策 的 关 系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八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 4 战术知识 是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知
识和理论性知识两种形态没,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 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 等方面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战术知识是掌握和运用具体战术的基础。
• 5 战术形式 是指战术活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排球战术的种类 /
view/1471382.htm
足球比赛中的阵形
• 442,攻守相对平衡,应用较多。典型范例:意大利国家 队,曼联 433,强调攻防转换, 一般前锋有两个边锋,三名中场主 防守。需要很好的拦截能力。荷兰主教练很喜欢的阵形。 典型范例:巴塞罗那 343,杰出代表是扎切罗尼,队两名中场边前卫要求很高, 要求进能攻,退能守,因为此阵形3名后卫都是中后卫, 基本不参与助攻。典型范例:97赛季意甲夺冠时的AC米 兰 352,虽然加固了中场控制,但3后卫打法确实已经边缘 化了,现任葡萄牙主教练斯科拉里就喜欢这种阵,在巴西 也尝试过,02年世界杯南美预选赛被打得很惨,通过附加 赛才进入决赛圈。夺冠时用的是442。还有阿里汉时期的 中国队,惨不忍睹~! 541就不用说了,早已经被崇尚进攻的现代足球淘汰,想 当年98世界杯亚洲预选赛十强赛,戚务生那白痴就是使用 这种战术!

• 看和韩国人的短道速滑比赛,经常感觉最不爽的就是,韩 国人为达目标不择手段,最可气的是经常利用犯规战术, 让一个水平稍低的选手同我们水平高的选手进行碰撞,把 我们挤倒,然后他们稳获金牌。女子1500m就是这样。那 个姓边的家伙挤王濛,虽然她被判犯规没有成绩,但是王 濛也失去争夺金牌的机会。

• 昨天女子1000m的时候,王濛在前领滑,小将周洋被两个韩国女人压 在最后,几次超越都没成功。当然这也是水平的问题。但是换个角度, 如果周洋在超越时,不管能不能用技术超越,就硬生生的往里钻,即 便上不去,也要弄倒一个人,最不济也能让他们踉跄一下,失去竞争 力,这样王濛成功的机率不就更大了吗?何况这也是韩国人惯用的行 径。可惜,我们的小将还是文明。这一幕终于没有出现,王濛也终于 丢掉了金牌。

第八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岳

第八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岳

低策略性技能
高策略性技能
动作的完成几乎不 需要复杂的认知与 决策:田径、射击、 游泳等
动作的完成需要部 分的认知与决策: 武术、滑雪、冰上 项目等
动作的完成需要 复杂的认知与决 策:快速的球类 项目、拳击等
低策略——高策略性运动技能分类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途经

(一)练习
(二)反馈
(一)练习
低策略性技能是指动作操作成 功的决定因素是动作本身的质量, 对该做什么动作的知觉和决策作用 几乎可以忽略,例如:举重、田径、 游泳和体操等。
高策略性技能的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某种情况下做何种动作, 即决策做什么动作是最关键的。例如, 在羽毛球比赛中,基本动作每个运动 员都会,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什么情况 下用什么动作,“要用脑子打球”, 这是比赛取胜的关键。
(2)有些技能的提高需要身体
素质作保障,技能水平发展到一
定阶段再要继续发展,必须将原
有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技能水
平才可继续发展。
(3)随练习的进行,练习者的兴趣降 低,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等, 也会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发展;
(4)复杂技能可能比简单技能更 易出现高原现象。在复杂技能中, 单个动作的连接以及整体技能的 程序都比较复杂,分解练习中的 单个动作的执行时机、力度在整 体技能中都有不同的要求,整体 练习中的策略调整可能产生高原 现象。
(三)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
1、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
2、运动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过渡。
3、运动程序的作用。
4、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5、能量消耗的节省化。 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四)运动技能的分类
1、根据技能操作中环境背景的稳定性特 征将运动技能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运动。 开放性运动技能是指在操作目标、支 撑平台和其他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条件下 进行的技能。

7、8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7、8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四)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就是自动化形成的过程 熟练程度越高—自动化程度越高
15
三、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
(五)能量消耗的节省化 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就是能量节省化的过程 完成相同技能—初学者消耗更多能量—熟练者经济地完成
与锻炼过程有关的能量消耗:
1. 生理能量: 糖 脂肪 蛋白质 2. 无意识能量 3. 机械能量: 肌肉运动 4. 知觉消耗
开放性动作技能
封闭性动作技能
18
操作目标、支撑面和其他 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根 据环境调整自身动作,根 据环境背景选择时机。 ——乒乓球接球
四、动作技能的分类
(一)环境背景的稳定性特征(P208-图8-1-1) 封闭性动作技能? 开放性动作技能?
19
四、动作技能的分类
这两类动作技能有什么区别?
20
迁移测验—练习后休息一段时间,再测验相似内容 消除疲劳和练习效应
33
四、动作技能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2. 动作技能学习的评价方法 前测与后测:观察一个人经过练习后运动行为的改变
7
下列属于动作技能还是智力技能?
A
笔算 罚点球
B
8
二、动作技能的组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理过程
动作技能
技能操作
水平差异
9
操作过程
姿势成分 整个技能的物化 形态。
身体移动成分
操作成分
协调其他成分产 生技能。
移动身体或到达
技能实施的位置。
10
心理过程
球的旋转?如何回球? 投篮还是传球?什么位置投篮?
心理过程——感知相应环境特点;决定做什么、在哪里及何时 做;产生有组织的肌肉活动,并实施行动。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原理及应用教程课件第八章

西门子S7-200 SMART PLC原理及应用教程课件第八章
系统。图8-13西门子S7-200 SMART PLC与步进驱动器的连接原理图。
图8-13 PLC与步进驱动器的连接
驱动器个接口的含义如表8-4所示,平时用到的小型比步进电机多为 两相,上图为四线接法。
表8-4 驱动器引脚
信号名
说明
信号名
说明
PUL+
脉冲信号(+)输入 ENABLE+
使能信号(+)输入
随着步进电动机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步进电动机的驱动装置也从分立元件电路 发展到集成元件电路,目前已发展到系列化、模块化的步进电动机驱动器。这些对 于步进电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不仅提供了模块化的选择,而且简化了设计过程, 提高了效率与系统运行能可靠性。
不同生产厂家的步进电动机驱动器虽然标准不统一,但其接口定义基本相同,只 要了解接口中接线端子、标准接口及拨动开关的定义和使用,即可利用驱动器构成 步进电动机控制
式中f为控制脉冲的频率;转速取决于脉 冲频率、转子齿数和拍数,与电压、负载、 温度等因素无关。
(4)步进电动机具有自锁能力。当控制电 脉冲停止输入,让最后一个脉冲控制的绕组 继续通直流电时,电动机保持在最后一个脉 冲控制的角位移的终点位置。步进电动机可 以实现停车时转子定位。
S7-200 SMART PLC与步进电机的连接
Q0.3 SM567.0 SM567.1 SM567.2 SM567.3 SM567.4 SM567.5 SM567.6 SM567.7 SMW568 SMW570
PWM刷新周期值 0:不刷新;
1:刷新
PWM刷新脉冲宽度值
0:不刷新;
1:刷新
保留
PWM时基选择 保留
0:1ms; 1:1ms
保留

第八章 运动的神经控制2

第八章 运动的神经控制2

*:该部分小脑功能受损出现随意运动的 力量、 力量、方向及限度方面的紊乱和肌张 力减退,表现有: 力减退,表现有: a.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肌肉 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 在运动时抖动而把握不住运动的方向, 在运动时抖动而把握不住运动的方向, 指向目标时出现明显震颤。 指向目标时出现明显震颤。
一、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es)
姿势和体位的变更是身体各部位肌张力重新调配, 最终结果保持身体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姿势反射的结构在脑干,反射环路的感觉传入有3个 来源:
前庭:来自于位听器官 本体感受器:来自于肌梭、Golgi腱器官、关节感受器 视觉:来自于上丘(四叠体)
脑干姿势反射
Postural reflex of the brain stem
姿势: 姿势:躯干和四肢在空间的相对 位置和空间朝向, 位置和空间朝向, 全身的骨骼肌保持不同程度的张 力,并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保持 一定姿势。 一定姿势。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 统通过不断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 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 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一反 射过程总称为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射过程总称为姿势反射。
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 脊髓灰质 网状结构 网状脊髓束→脊髓灰质 网状脊髓束 脊髓灰质→ 调节肌张力
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
内侧网状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medial reticulospinal tract) )
外侧网状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lateral reticulospinal tract) )
姿势调整过程中存在前馈和反馈调节方式。

初中物理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三节 摩擦力

初中物理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三节 摩擦力

问题?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吗?举例说明。 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为什么?
B
A
F
B
A
F
例1. 如图所示,A、B两木块叠放在水平面上。
(1)在B物体上施加一个水平拉力F=20N,它们均静止
不动,分别分析A、B两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与方向。
(2)如果力作用在A物体上,它们仍静止不动,分别分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
摩擦力
《北京日报》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中年 男子跑步时被西瓜皮滑倒,送到医院抢救,已经 脉搏全无,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真是不幸! 那么,这一飞来之灾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 为什么车辆的轮胎上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旅行箱下面为什么要装轮子? 为什么生锈的锁放点碎小铅芯后就容易打开了?
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 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 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一次一人 发言,各举一例,自由辩论。
三、静摩擦力的大小 链接 链接1

F
思考:木箱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如何求?
总结:静摩擦力的大小,用二力平衡的 知识解决。
探究:探究静摩擦力的变化
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猜想: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 …… 依据: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 推起来越费力. 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 器材:弹簧测力计 ,砝码,木块,长木板 实验:分12组进行实验,时间15分钟,每组记录实验擦,地面将会绝对光滑,人在地面上寸 步难行,一旦跌倒,就会象被翻过来的甲虫那样,任你 如何挣扎、也爬不起来。由于没有了摩擦,任何螺丝都 无法拧紧,奔驰中的汽车会突然散架,车轮向四周飞出。 这时候,所有的物体都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地集 结到底洼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皮层延髓束→ 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 → 控制面部的肌肉运动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3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1、初级运动皮层 ❖ 刺激中央沟的前面皮层引起特异运动,且
刺激的阈值最低,这个区域称为初级运动皮 层。 ❖ 运动皮层的分布虽然有躯体定位规律,但 不是简单的点对点的图谱。
10.02.2021
第八章 运动的控制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一、概论
❖ 1、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都是由运动组成。 ❖ 2、名词解释: ❖ 运动:含义较广,全身的运动,每条肌肉的收缩。
❖ 动作:指有秩序的多个肌肉群的活动组成的运动。
❖ 行为:比较抽象,可以指一个动作,也可以指一系 列的动作,而且它还有一定的目的、意义。
❖ 面枕叶皮质受损的患者,不能描述物体大小, 形状或位置,但能够伸手去捡起它,行走时能够跨 过这些物体或围着它转圈。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6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二、脑干对运动的控制 ❖ 脑干在运动控制中是最低级脊髓以上的中
枢。 ❖ 1、脊侧束又称锥体束:起源于大脑皮层,经
脑干后交叉到对侧的脊髓,控制肢体运动。 ❖ 2、腹侧中间束:包括许多来自运动区、辅助
腱器放电增多,而肌梭的放电减少或停止。 ❖ 主要检测肌肉的张力。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6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3、神经肌肉接头 ❖ 指在运动神经纤维与肌纤维连接之处,
突触递质为乙酰胆碱。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7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三、运动单位和脊髓反射 ❖ 运动单位:是指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们
❖ 前额叶损害可以出现主动性丧失以及人格变化等。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5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B.后顶叶皮层
❖ 左侧后顶叶皮层与语言文字信息加工有关,右 侧后顶叶皮层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
❖ 顶后叶损伤的患者能够精确地描述他所见之物, 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棱角,也能够走向声音来源 的方向,但是不能走向他所见之物的方向或伸出手 去抓它。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0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D.小脑皮层的细胞构筑和排列方式:普肯耶细胞 层是单层的大细胞胞体逐个排列而成的平面,平行 纤维垂传行其间,与普肯耶细胞的树突分支形成兴 奋性突触。
❖ E.神经冲动的传导:传入的兴奋冲动通过平行纤 维逐个引起普肯耶细胞兴奋,第一个普肯耶细胞发 出抑制性冲动,到小脑深核和脑干腹侧核。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2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C.皮层性小脑(又称新小脑):指小脑半 脑的外侧区,接受大脑皮层各区的输入,传 出到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前区,主要参与随 意运动的发起和计划,另一个重要作用为运 动定时。损伤时,临床速度和节奏的紊乱, 也不能判断两个长短不一的声响。
❖ 小脑的其它功能:对感觉刺激有反应。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1、肌纤维的组成 ❖ A.平滑肌:内脏器官 ❖ B.心肌:心脏 ❖ C:骨骼肌:躯体 ❖ 骨骼肌纤维:
❖ 慢肌纤维:含大量肌红蛋白,血管丰富,受直接刺 激时产生较慢的收缩,而且不易疲劳。
❖ 快肌纤维:被刺激时,产生快的收缩,易疲劳,主 要用于产生强烈但保持时间不长的收缩。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9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A.小脑的传入纤维:前庭、脊髓及大脑皮层 ❖ B.普肯耶细胞:是小脑皮层神经元环路的核心,
它的轴突构成小脑皮层的唯一传出途径,它是一个 抑制性神经元,通过轴突末梢释放递质GABA,强 烈抑制小脑深核和前庭核的活动。 ❖ C.平行纤维:是颗粒细胞的轴突,是一组相互平 行的神经纤维,它是唯一的兴奋性神经元。
标的运动一致,运动平稳。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9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2、抛射式的和连续的运动控制 ❖ 抛射式的运动是快速的,它的轨道是刹那
间的暴发力决定的,射发后不能改变。 ❖ 连续运动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都不断受到矫
正的运动。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0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3、中枢程序和周缘策动的概念 ❖ 是和反射性质的运动概念相对立的,在正常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8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三、运动的可塑性:学习的和有意的动作 ❖ 1、前庭动眼反射的可塑性及其机制 ❖ 举例证明小脑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是一个极重
要的结构 ❖ 2、运动的学习 ❖ 3、中枢预制程序和动作的控制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9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小脑的运动学习功能。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33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 基底神经节是指皮层下一些神经核团的总称。 ❖ 1、核团的组成 ❖ 2、纹状体与大脑皮层之间的回路 ❖ 基低节接受来自大脑皮层各个区域的传入,投射至
❖ 另一类肌纤维的特性介于两者之间。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4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2、感受器 ❖ 肌肉内的感受器提供有关肌肉的长度、张力及其变化的信息。 ❖ A.肌梭感受器:呈梭形,位于肌纤维之间,肌梭内有两种
感受器,初级感受末梢和次级感受末梢。 ❖ 初级感受末梢主要检测肌肉的长度变化速率,次级感受末梢
❖ 主要控制颈部、肩部和躯干的运动,这些运动都 是双侧的,受损影响行走、转身等动作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8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三、小脑在运动中的功能 ❖ 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
和协调随意运动。另外,小脑在技巧性运动 的获得和建立过程中发挥运动学习的作用。 ❖ 1、小脑的内部结构及纤维联系 ❖ 小脑皮层分三层:分子层,普肯耶细胞层, 颗粒层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4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3、孤立的脊髓不能实现完整的行为,它的主 要工作只是控制两腿的伸肌和屈肌的循环的 抑制,做简单的摆动动作,当然也能利用直 接传入脊髓的信息及时地改变伸肌或屈肌的 收缩程度和它们的调整活动模式。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5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3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一、脊髓对运动的控制 ❖ 1、1947年,谢灵顿研究脊髓的运动系统 ❖ 2、脊髓动物: ❖ A.搔反射:是由中枢程序控制的。 ❖ 在搔痒时,脊髓中的搔动作模式的发生器送出信号,经脊髓
小脑腹束到达小脑,小脑根据这种信号发出调节性的指令给 前庭核,这一整套程序,在没有传入信号的情况下,都是通 过脊髓内在的神经连接来调理的。 ❖ B.行走:是中枢程序化的循环控制;脊髓内在的机器和周 缘感觉输入的交互作用。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2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一、大脑对运动的控制
❖ 运动控制的最高水平是大脑皮层运动区。
❖ 皮层脊髓束(锥体束)→ 内囊→ 中脑腹侧 →在延髓集合成 锥体→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 外侧皮层脊髓束 →脊髓的 背外侧→ 脊髓运动神经元→ 控制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

❖ 皮层脊髓束(锥体束)→ 内囊→ 中脑腹侧 →在延髓集合成 锥体→少量不交叉→ 腹侧皮层脊髓束 →脊髓腹侧→ 投射 双侧,支配躯干中线肌肉的运动神经元
❖ 二、超脊髓的控制 ❖ 一个健全人的一切行动都涉及大脑皮质、小
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的交互作用。 ❖ 1、脑的活动和运动的时间关系 ❖ 实验发现,运动皮质细胞的放电比肌肉收缩
约早60ms,另外,基底神经节、小脑、丘脑 腹外侧核的细胞放电都在动作出现前放电。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16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生理心理学
24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2、初级运动皮层附近的运动区域
❖ 这些区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运动的控制,称为 次级运动区。
❖ A.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
❖ 通过额桥小脑束等皮层下的环路联系。在运动 的计划过程中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前额叶皮质, 非常活跃,在运动的准备过程中也很活跃,而在运 动本身发生时兴奋性下降。
❖ 3、人所有动作都是神经控制的肌肉群的收缩模式 的产物。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
第一节 肌肉和运动单位
❖ 二、肌肉
❖ 肌肉在接收神经信号后产生收缩或舒张,肌 肉的活动产生力,作用于身体的有关部位而 产生运动。
❖ 肌肉是最主要的运动器官。
❖ 每一个肌肉只能向一个方向收缩,向两个不 同方向运动时,需要两组作用相反的肌肉, 称为拮抗肌。
经元的完备的指令。 ❖ 另一种方式是预先的计划不十分完备,在
执行中由各个脑区发挥不同的作用,即所谓 的功能分工,某一脑区在一定的时间专门给 身体的某部一个运动的命令。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1
第二节 运动的各种控制机制
❖ 大脑皮质的运动区的作用是根据肌肉、关节 和皮肤感受器反射的信息不断地衡量运动的 情况,给脑提供有运动后果的信息,以便及 时地修改运动的指令
运动区以及其他部位的纤维。
10.02.2021
生理心理学
27
第三节 运动的脑机制
❖ A.网状结构脊髓束:是控制躯体运动和姿势的重 要中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