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寒土湿木郁-医圣张仲景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生平简介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
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医张伯祖为师,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认为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是“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至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毅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了民间的药方和治疗方法,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金匮要略》是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专书。
共计25篇,全书包括了40多种疾病的诊治。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从东晋咸和年间起,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
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
医圣张仲景健脾常用“脾四味”医圣张仲景在...
医圣张仲景健脾常用“脾四味”医圣张仲景在...
医圣张仲景健脾常用“脾四味”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倡导:治病要处处固护胃气,健脾常用脾四味——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人参性平,在土里长得很慢,得土气最厚,所以补土入中焦,健脾益胃,大补元气,可激活脾的功能,同时,又有生津液之能;仲圣时代的上党人参已不可得,现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
甘草味甘色黄,最具土气,补中最速;大枣甘而微香,更能助脾运化。
甘草色黄而偏白,偏向于补津:大枣皮红而肉黄,兼能补血。
胃中津液的主要成分是食物转化成的糖分,而甜本身就是糖分,等于能直接补充津液。
甘草和大枣,甜而微温,能快速补充津液。
大枣甘而粘稠还能起到很好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生姜味辛性温热,辛温可亢奋脾胃阳气,振奋脾的功能,助脾运化而温散寒湿,温中而发散,能让脾胃温暖起来运行起来。
从“水寒土湿木郁”防治消渴症
1902018 年第 5 卷第 9 期2018 Vol.5 No.9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从“水寒土湿木郁”防治消渴症胡则林,罗 文(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消渴与先天肾禀赋不足,后天脾失所运、肝失疏泄,气血虚弱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以《内经》、《四圣心源》为核心依据,结合典型病案论述从水寒土湿木郁防治消渴症。
【关键词】水寒土湿木郁;消渴;防治【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09.190.021 从肝脾肾脏腑五行关系认识消渴1.1 病因消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肥者令人气滞生内热,甘者令人气阻生中满,中气郁满,内热熏蒸。
津液在脾,不归五脏,胆火上逆,久而消渴[1]。
本篇所论奇病者,形居母腹,胎失其养,既生之后,经脉脏气不足,当天癸未至之时,病从内生,猝然而起[2]。
《灵枢·五变》亦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因五脏虚弱,精衰液夺,实为消渴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
1.2 发病症状消渴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
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如《古今录验方》云:“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
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痉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
”从而将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类。
1.3 病机消渴病症的发生发展机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金匮要略》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因风木不舒,奔腾击撞,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伤寒思维)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附伤寒思维)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白话译文:我每当阅读秦越人到虢国为虢太子诊病及望齐桓候面色的记载,未曾不感慨地赞叹他才能出众。
张仲景的16味饮方
张仲景的16味饮方
张仲景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所
著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医书,被后世人奉为经典,至
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之一。
其中,张仲景所创制的16味饮方,是他治疗伤寒杂病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医术精湛的最好证明。
这16味饮方是: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汤、桂枝加芍
药汤、桂枝加附子汤、二陈汤、三物汤、四妙丸、小青龙汤、大青龙汤、四君子汤。
这些饮方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如风寒感冒、暑湿感冒、气血不和等。
这些饮方的疗效被广泛证明,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不仅是对中国医学的贡献,也是对人类医学的
贡献。
他的16味饮方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
要贡献。
医圣张仲景的祛湿神方!5味药,健脾祛湿,补足肾气,驱邪不伤正
医圣张仲景的祛湿神方!5味药,健脾祛湿,补足肾气,驱邪不伤正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湿气的,只是有些人的湿气还在正常范围里,没有表现出症状,有些人的湿气比较重一些,就像空气里的雾气一样,还有一部分湿气更严重了,泛滥成灾了,再不解决,就要山洪暴发了。
这样的人湿气已经发展成了水肿,身体里面的水邪像洪水一样肆无忌惮,流遍了全身。
因为湿气下沉的原因,这样的人水湿都下沉到腰腿,腰以下水肿非常明显。
普通人的湿气可能用不上这个方子,当一个人的水湿已经发展成水肿的时候,就要用到一个治水神方了,这个方子叫做真武汤。
真武是水神,所以这个方子自热而然成为治水神方。
真武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
中国古代有四大神兽,分别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张仲景有四大神方,分别是朱雀汤(黄连阿胶汤)、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汤)、玄武汤(真武汤)。
玄武就是真武。
真武汤的方子如下:炮附子15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这个方子煎煮方法是这样的:大约放一升左右的水,附子先煎煮40分钟左右,然后放入其他药材,一起煎煮半个小时左右,大约煎煮出来的汤药300毫升左右。
服用方法是,分两次或者三次温服。
真武汤的君药就是附子。
为什么是附子呢?附子不是温肾阳的吗?是的,没错。
这个方子就是通过温肾阳来祛湿利水的。
这个方子侧重点是肾阳不足导致的水湿泛滥,水肿,浮肿。
北玄武,这个真武是北方的水神,北方五行属水,对应的是我们的肾,所以这个方子是通过治肾来治水。
为什么治肾也能祛湿呢?以前不都是说祛湿要健脾吗?没错,我们身体的湿气其实与三个脏器关系密切。
第一个是肺,肺是水之上源,就是水的源头,肺有宣发的作用,可以把身体多余的水湿通过皮毛宣散出去。
第二个就是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的来源是脾,脾有运化功能,可以运化水谷精微,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与喝进去的水都需要脾胃的运化吸收。
脾的运化失常,就会水湿停留。
第三个就是肾,肾有气化功能,可以蒸腾水液,可以把身体的水湿气化成津液,被身体利用,多余的部分就通过小便排出去。
张仲景简介
张仲景简介医圣之路张仲景是我国一代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的医学名著,被誉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的经典。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不但影响了中国和中医,也影响了世界医学界,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东汉医官张长沙: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人,与神医华佗是同时代人。
在历史上,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张仲景的传记。
宋朝时期,国家组织校正医书局,校订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校订的过程中,校正医书局的医官引用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中的一段话:“张仲景《汉书》(应是《后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家乡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境内。
张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学医。
张仲景年轻时,被乡间推举为孝廉,即当时社会授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荣誉称号,并非官职。
至于官至长沙太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正因为在历史上有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的传言,所以后来的医生都用“长沙”作为张仲景的代称。
悬壶济世名自扬关于张仲景治病有很多传说。
一次,张仲景到河南桐柏山采药,遇到一个山民找他看病,张仲景号完脉后说,先生,你的手腕为什么有兽脉?山民只好如实说,我乃是峰山山洞里的老猴,这些日子身体不舒服,所以找你为我治病。
张仲景听后,从药包里拿出一丸药递给老猴,当时就药到病除。
第二天,老猴扛了一块木头来见张仲景说,非常感谢你治好我的病,我无以为报,这块木头是万年以上的桐木,送给你。
后来,张仲景请人用这块桐木做了两把古琴,一把叫“古猿”,一把叫“万年”。
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两把古琴的名字就记在虞汝明所写的《古琴疏》里。
张仲景的故事不但流传于民间,在一些医学专著里也有记载,并且还有不少的证据。
清康熙年间有个人叫徐中可,他根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写了一本《金匮要略论注》,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件事。
精于脉理,熟于脉法——张仲景
精于脉理,熟于脉法——张仲景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化生气血,游溢经络,现于气口,是为脉。
气口,即手太阴肺经之动脉,在太渊之分。
气血周流,内而灌溉五脏六腑,外而煦濡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毛发。
所以五脏六腑之坚脆,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之刚柔,皮肉毛发之荣枯,无不形之于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此乃至理明言。
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之脉象与四季相应,随四季气候之变化而变化。
阳气主生长,故脉见升浮,所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阴气主收藏,故脉见沉降,所以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升降浮沉,随时令而变化,毫发不爽。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天地之变,阴阳相应……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仲景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亦然。
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遂沉;沉者,降之极概而言之,春脉沉而微浮,夏脉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脉全沉。
脉主气而朝百脉,故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气口为脉之大会,十二经气血之盛衰,悉见于此,所以独取气口,可察五脏六腑。
故《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所以气口独为五脏主也。
气口即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为阴阳之中气。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与胆,候于左关;脾与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三焦、心包,均属相火,随水下蛰,所以亦候于两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脏属阴在里,六腑属阳在表,属性不同,故脉象亦异。
浮取而得之者为腑脉,多见数象;沉取而得之者为脏脉,多见迟象。
所以然者,阳外而阴内也。
仲景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即是此意。
《玉楸药解》
书名:玉楸药解作者:[清]黄元御简介:此书收张仲景医书未载之药282种。
以草、木、金石、果谷菜、禽兽、鳞介虫鱼、人、杂类八部分述。
补骨脂,味辛、苦,气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
温脾暖肾,消水化食,治膝冷腰疼,疗肠滑肾泄,能安胎坠,善止遗精,收小儿遗溺,与丈夫痿阳,除阴囊之湿,愈关节之凉。
阳衰土湿之家,中气堙郁,升降失位,火金上逆,水木下陷,夜而阴旺湿增,心肾愈格。
子半阳生之际,本气萌生,不得上达,温气下部,遂兴阳而梦泄。
此宜燥土泻湿,升脾降胃,交金木而济水火。
道家媒合,婴儿姹女,首重黄婆。
玄理幽妙,医工不解也。
补骨脂,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肝脾,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甚有功效。
方书称其延年益寿,虽未必信,然要亦佳善之品也。
肉苁蓉,味甘、咸,气平,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手阳明大肠经。
暖腰膝,健筋骨,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
凡粪粒坚小,形如羊屎,此土湿木郁,下窍闭塞之故。
谷滓在胃,不得顺下,零星传送,断落不联,烁阳明大肠之燥,炼成颗粒,秘涩难通。
总缘风木枯槁,疏泄不行也,一服地黄、龟胶,反益土湿,中气愈败矣。
肉苁蓉滋木清风,养血润燥,善滑大肠而下结粪。
其性从容不迫,未至滋湿败脾,非诸润药可比。
方书称其补精益髓,悦色延年,理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非溢美之词。
巴戟天,味辛、甘温,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强筋健骨,秘精壮阳。
巴戟天温补精血,滋益宗筋,治阳痿精滑,鬼交梦遗。
驱逐脉风,消除痂癞。
去梗,酒浸,蒸晒。
丹参,叶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
行血破瘀,通经止痛,癞疲崩漏兼医,磨坚破滞,行瘀血,调经安胎,一切痈疽、痴瘢、瘿瘤、疥癣皆良。
《本草》谓其破宿血,生新血,落死胎,疏通血脉,治脚膝痿痹。
走及奔马,行血之良品也。
杜仲,味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
荣筋壮骨,健膝强腰。
杜仲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益肝肾,养筋骨。
天麻,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
通关透节,泻湿除风,治中风痿痹瘫痪、腰膝牵强、手足拘挛之证,兼消囊肿。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回复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回复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论》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了下肢水肿的治疗方案。
下肢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下肢水肿的发生和气滞、湿浊等有关,治疗的关键是疏通气机、排除湿浊,下面我们一步一步地来探讨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首先,张仲景将下肢水肿分为四种类型:风水、寒水、瘀水和食滞水。
针对不同类型的水肿,他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1. 风水型水肿:风水型水肿主要表现为下肢浮肿,肿胀胀,按之凹陷不甚,经常伴有痛痒。
治疗时,张仲景主要采用了疏风、利水的方法。
药方:桂枝附子汤组成:桂枝10克,附子1味,生姜6片,黄芩30克,茯苓15克,白朮12克,甘草5克服用方法:以上药物水煎服,一日分数次服用。
2. 寒水型水肿:寒水型水肿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按之泛软,伴有寒痛。
治疗时,张仲景主要采用了温阳、祛寒的方法。
药方:理中汤加减组成:炙甘草、生姜、山楂、砂仁、炙白术、炙芍药、陈皮、熟牡蛎、薄荷等中药。
服用方法:以上药物水煎服,一日分数次服用。
3. 瘀水型水肿:瘀水型水肿主要表现为下肢色紫,按之突起,伴有麻木或疼痛。
治疗时,张仲景主要采用了活血化瘀的方法。
药方:舒筋汤组成:川芎、红花、柴胡、当归、白芍、甘草、山楂等中药。
服用方法:以上药物水煎服,一日分数次服用。
4. 食滞水型水肿:食滞水型水肿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胃脘胀满,下肢肿胀沉重。
治疗时,张仲景主要采用了健脾化湿的方法。
药方:茵陈蒿汤组成:茵陈、大黄、生山楂、白芍、甘草、生姜等中药。
服用方法:以上药物水煎服,一日分数次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剂仅供参考,具体的用药剂量和配方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且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除了药物治疗,张仲景还着重强调了下肢水肿患者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变。
水寒土湿木郁治疗案例
水寒土湿木郁治疗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一个超级精彩的水寒土湿木郁治疗案例,听了保证让你们大开眼界!
有这么一位患者,哎呀呀,那可真是被病痛折磨得不轻啊!他整天没精打采的,就好像那枯萎的花朵似的。
(就像花儿失去了阳光和水分一样没精神)他来找我的时候,那满脸的愁容啊,看得我都心疼。
我就问他呀:“你这是咋回事呀?”他无奈地说:“我这身体啊,各种不舒服,浑身没劲儿,还总觉得肚子胀胀的。
”
我一听,心里大概就有了数。
经过一番详细的诊断,可不就是水寒土湿木郁嘛!于是我就开始给他制定治疗方案啦。
我给他开了一些中药,让他按时服用。
每次他来复诊,我都特别关心他的情况,问他:“感觉怎么样啦?有没有好一点呀?”他有时候会说:“好像有点效果了呢,但还是不太舒服。
”嘿,我这心里就更着急了,就像自己的家人不舒服一样着急。
(着急的心情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然后呢,我还叮嘱他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别吃那些生冷的食物,多去晒晒太阳运动运动。
我还打趣地跟他说:“你可得听话呀,不然这病怎么好得快呢!”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他自己的努力配合,哇塞,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像重生了一样精神焕发)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脸上也有笑容了。
最后我想说,中医治疗真的很神奇啊!只要我们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再加上患者自己的配合,就没有治不好的病!所以啊,大家要对中医有信心,对自己的健康也要有信心呀!。
水寒土湿木郁最简单处理方法
水寒土湿木郁最简单处理方法
水寒土湿木郁是啥玩意儿?听着就挺让人头大的吧!其实处理起来也没那么难啦!咱先说说步骤哈。
第一步,得调整饮食呀!就像给花儿施肥一样,吃对了东西才能让身体这台“机器”运转得更好。
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像啥呢?就好比冬天里的一碗热汤,暖乎乎的,能把身体里的寒气赶跑。
少吃那些生冷的食物,这就好比大冬天穿个短袖,能不冷嘛!注意事项呢,就是得坚持呀!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再说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就跟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
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肯定没啥问题。
又不是让你去走钢丝,怕啥呢!
应用场景可多啦!比如你整天没精神,感觉身体沉甸甸的,说不定就是水寒土湿木郁在捣乱呢!优势嘛,那就是不用花大把的钱去买药,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让身体好起来,多棒呀!
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
我有个朋友,以前老是觉得不舒服,去看了医生也没查出啥大毛病。
后来自己琢磨着调整了饮食,还适当运动了一下,嘿,没多久就精神起来了。
这效果,杠杠的!
所以呀,处理水寒土湿木郁其实并不难,只要你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行。
赶紧行动起来吧!。
“医圣”张仲景的养生之道
“医圣”张仲景的养生之道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0年第07期水饺人人都爱吃,当你品尝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是否知道它的来历?其实,饺子的发明与一位著名的国医有关,那就是被后人誉为“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正值冬至这一天。
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他看见很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饥寒交迫,有的耳朵都冻烂了,还有的因得伤寒之疾而死。
他心里十分难受,经过研究,研制出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嬌耳汤”。
他让徒弟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之民间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
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药方,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这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为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他还坚持为百姓治病,即使在当官期间,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也打开衙门,在大堂上坐诊。
为了纪念张仲景,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先生”。
张仲景对医术与养生术都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尤其在养生方面更是身体力行。
他认为,养生应建立在医学知识基础之上,只有认真钻研医药方术,懂得人体生长衰老及发病规律,方能为人除疾,并保养自身,达到健康长寿、科学养生的目的。
他主张的养生方法具体有四:慎养正气,未病先防。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别无由入其腠理。
”“养慎”即谨慎地内养正气,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充足的睡眠和正确的生活方式等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养护脾胃,顾护正气。
张仲景依据《内经》所说的“胃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
张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方,帮你“拨云见日”除水湿!
张仲景一剂苓桂术甘汤方,帮你“拨云见日”除水湿!学习中医偏方当水湿遮蔽住心阳的时候,会导致“起则头眩”的状况,张仲景采用苓桂术甘汤除水湿、振心阳,简单、直接,经方就是这么有魅力。
今天且让我们跟着罗大伦博士一起学习这神奇的苓桂术甘汤~ 祛湿,一个超级热门的养生话题。
当普通老百姓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谈论水肿湿疹,在谈论红豆薏米冬瓜荷叶,在谈论利水利尿,在谈论皮毛;高手在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在谈论健脾在谈论升阳在谈论本质。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湿气如油入面,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登青天”。
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它是悄悄地慢慢地入侵你的身体,你浑然不知,等你发现了就已经晚了。
它已经攻克了你的脾胃,占据了你的五脏六腑,弥漫在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穴位。
而且湿邪从来不孤军战斗,它会请来爪牙助纣为虐,它与风邪结合就是风湿,与寒邪结合就是寒湿,与火邪结合就是湿热。
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于是开出一个方子,成为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
这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我们看看组方:原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君臣佐使各占一味。
茯苓茯苓可是个好东西,它有多好?据考证,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
茯苓,九大仙草之一,不温不燥,不寒不热,它的性子很平和。
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桂枝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了桂枝,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
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张仲景如此钟情于桂枝,以至于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还是表征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都有桂枝的身影。
白术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它的味道很香,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
关于寒湿的古代中医小故事
关于寒湿的古代中医小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著名医者,他被大家尊称为“医圣”。
有一天,他在一个偏远的村庄遇到了一位重病患者。
这位患者身体虚弱,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而且经常感到寒冷。
张仲景经过仔细的诊断后,认为这位患者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寒湿侵入体内,导致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张仲景决定用自己掌握的医术为这位患者治疗。
他先是用一些温阳祛寒的草药熬制了一剂药汤,让患者喝下去。
接着,他又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刺激身体的穴位,让寒湿从体内排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位患者非常感激张仲景的医术和救命之恩。
他告诉张仲景,自己以前并不明白寒湿对身体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到生活环境的潮湿对身体的危害。
经过这次疾病的治疗,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更加敬佩张仲景的医术和医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寒湿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或者工作的人们应该注意保持身体干燥、温暖,避免寒湿侵入体内。
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像张仲景这样的医者,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张仲景万能健脾祛湿经典方,苓桂术甘汤,四味药,健脾除湿除百病
张仲景万能健脾祛湿经典方,苓桂术甘汤,四味药,健脾除湿除百病湿气过盛,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来看诊的患者,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湿邪产生原因?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湿邪有哪些特点?水湿很可怕的一点在于具有潜伏性,它前期人体根本感知不到,等到人体能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湿邪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缠人。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
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另外,湿邪从不单独作战,它很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
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祛湿鼻祖——苓桂术甘汤来源医圣张仲景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苓桂术甘汤,成为后世祛湿的鼻祖方。
这个方子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洛阳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穷苦的病人因没钱治病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后从南阳赶过去,为穷老百姓免费看诊治病。
这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细问诊总结后,发现该村子很多人有“湿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严重。
于是经过治疗加观察,发明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祛湿方——苓桂术甘汤。
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张仲景认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辩机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即张仲景医圣所说的阴阳自和其理论
辩机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即张仲景医圣所说的阴阳自
和其理论
辩机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即张仲景医圣所说的阴阳自和。
其理论核心是神机气立,空间构造是藏象经络,时间结构是升降出入,气交气化是基本运动形式。
藏象升降失常的三大病机特点:
一是水寒(肾水)土湿(脾土)木郁(肝木)证,采用暖水燥土疏木法治疗。
二是火(心火)炎胃燥金逆证。
采用清心润土凉金法!
三是上热下寒证,采用清上温下,升清降浊法!
人生天地间,印得一气闲。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黄元御《四圣心源》“水寒土湿木郁”证治探析
黄元御《四圣心源》“水寒土湿木郁”证治探析
赵啸虎;慕岳峻;司尚坤;刘歆;王法帅;侯爱画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23(32)2
【摘要】“水寒土湿木郁”是黄元御辨治疾病的核心病机,为明确该病机内涵,以《四圣心源》为基础,围绕水、土、木生理病理联系、病症辨治、用药法度等多角度探析该学术思想。
生理病理方面,肾水易寒,脾土易湿,肝木易郁,故形成“水寒土湿木郁”病机理论;辨治方面,广泛应用于惊悸、血证、痛证,妇人杂病等诸多疾病辨治;用药方面,黄师药专而精,核心用药用法为甘草、茯苓、干姜除湿培中,附子、干姜暖土温肾,桂枝、芍药、牡丹皮疏木郁,润风燥。
【总页数】5页(P320-323)
【作者】赵啸虎;慕岳峻;司尚坤;刘歆;王法帅;侯爱画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2
【相关文献】
1.《四圣心源》“燥土疏木”法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证启示
2.基于"水寒土湿木郁"探究胃息肉的中医病机
3.《四圣心源》之"木气下陷"病机证治刍议
4.熊卫标基于“水寒土湿木郁”活用白术散治验三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仲景的功能主治
张仲景的功能主治张仲景简介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之一。
他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仲景凭借其扎实的医药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创了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张仲景的一些主要医疗方面。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他多年的医疗经验,并围绕“伤寒杂病”的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方药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下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些常见疾病的功能主治:1. 太阳病太阳病是指感受外邪后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身痛、寒热等。
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主要使用一些清热解表的药物,如麻黄、芍药等。
2. 太阴病太阴病是指脾胃失调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呕吐等症状。
张仲景根据病情提出了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主要采用一些温中健脾的药物,如陈皮、山药等。
3. 少阳病少阳病是指感受外邪后病情较重的疾病,表现为寒热错杂、胸胁不适等症状。
张仲景主张疏解少阳、调和气机,使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柴胡、青皮等。
4. 阳明病阳明病是指脾胃热盛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大便秘结、大便干燥等症状。
张仲景注重清热泻火,常用一些泻下通便的药物,如大黄、芒硝等。
5. 少阴病少阴病是指寒邪侵袭心肾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心烦、口干、尿少等症状。
张仲景强调温补心肾,使用一些温里补肾的药物,如肉桂、牛膝等。
6. 厥阴病厥阴病是指湿邪犯胃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等症状。
张仲景主张燥湿祛湿,采用一些祛湿化痰的药物,如附子、半夏等。
总结张仲景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界的重要人物,通过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疗经验和治疗方案。
他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中医药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张仲景的功能主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的医药观点和治疗方案,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寒土湿木郁的证治法
四川肖地文
摘要:水寒土湿木郁:水指肾水。
土指脾胃。
木指肝。
意思是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命门火衰,肾水寒冷,不能生发阳热之气。
(此水寒意也);因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至脾阳衰败,运化失司,土为湿困,(此土湿意也);又因肾阳不足,肝阳虚弱,木气升发不能,木郁而寒,肝寒木郁,升发不能,“肝气最恶者郁也,(此木郁意也)。
笔者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出发,运用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扶阳思想之《万病一气说》,结合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经常采用的“温水燥土达木法",在临床应用的部分案例进行探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望各位老师指导斧正。
关键词:水寒土湿木郁整体观扶阳思想温水燥土达木
1.中医整体观:心肾、脾胃与肝的生理关系和病理机制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间相生相克维系着正常的功能活动。
就本生肝、脾、肾三阴脏而言,其生理功能上,相互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病理影响也十分广泛。
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其主导作用的是心与肾。
按心即君火也,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肾即真火也,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为体(坎卦一阳爻也)。
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
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
诚阴阳之主宰也。
如上之君火弱,既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
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
故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
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
因此“少阴君火,位居於上,而源于坎中之阳”(吴佩衡《医药简述》)。
君火煊耀,命门真火潜伏於肾水之中,使肾水暖。
坎中之阳,命门真火乃生命之根,潜藏暖水。
坎水上生,上济于心,使心脏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人身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吴佩衡《医药简述》),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在此“原动力”的推动下,已土升、戊土降,中土如轴运转,完成受纳、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使生命活动有了物质基础,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阴阳交泰,中轴运转,四象如轮,肝气得之左升而条达,肺金得之右降而清肃。
如此轴轮旋转不息,即是生命活动的园运动。
肝为牡脏,体阴而用阳,温升疏达,灌濡五脏,充养筋脉,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云:厥阴为阴中之少阳”。
清。
黄元御《四圣心源》云:“。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会畅,故温暖而生乙木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
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从五行生态看,木生于水而长於土。
从人体三阴脏的生理特点来说,由
于肾中真阳如釜底之薪,命火温煦,脾阳方能键运,脾肾阳和,则肝暖而疏达。
黄元御强调指出:“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於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风括'.其剖析了肝脾肾三脏气机生化之生理模式与彼此间的关系。
心肾、脾胃与肝的生理关系,犹如“离日当空,雨露滋润,土暖水肥,树木繁茂,一派生机”。
在病理情况下,命门火衰,肾水寒冷,不能生发阳热之气。
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阳衰败,运化失司,土为湿困,寒水侮土,土湿而冷。
水寒土湿,木气郁。
生意不遂。
犹如阴霾四布,天寒地冻,水涝沤根,树木不荣,一派萧条。
在水寒土湿木郁的病理连锁反应中,心肾阳虚是根本,是疾病的本质所在。
2.“水寒土湿木郁'的治则
病之本为心肾阳衰,病之标为“寒湿困脾”、“肝气郁结”。
故治疗温肾水之寒取其枢机是很必要的,因为肾阳一旦温煦,则脾阳可健运,脾肾阳复,则肝暖寒祛,温升疏达,达到了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经常采用黄元御的“温水燥土达木”之目的。
因此,针对三阴脏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机核心,本人现将临床部分病案进行探讨。
3.病案举例
例一、眩晕:蔡某某,男,47岁,县科技局领导。
病已数年,眩晕(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证见头晕呕吐、面色无华,色谈夹清、白腻胎,脉沉紧。
同时伴胃脘痛、胁痛,痛有定时、喜温喜按;吐酸便溏,无神,手足不温,脉沉滑。
病机: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之证。
处方:吴萸四逆汤加减。
附片(先煎)60克干姜45克灸甘草15克肉桂10克白术10克茯苓25克山茱萸20克丁香15克生半夏30克砂仁20克。
共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以后凡有附片干姜均先煎一小时)
患者服第一剂药后,症状大减,眩晕呕吐胃脘痛、胁痛即止,三剂尽,诸症若失而即痊愈。
案语:患者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诸症均见,治疗即以扶阳温肾为主,兼燥土、达木之药。
用吴萸四逆汤加味治之,方中附子补命门火真火;肉桂强少阴君火;干姜温脾燥湿;白术、生半夏、茯苓健脾利湿;吴萸温肝降逆止呕兼疏理肝气;砂仁丁香温胃以暖土。
全方即获标本同治之功。
例二、急性带状疱疹:刘某某,男,54岁,2011年6月7日来诊,以突发性胁、腋部烧灼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加剧,随后皮肤即生大量的水疱样、呈簇状样分布于腋胁肋部。
色淡红,伴发热,身痛,乏力,腹胀,便秘,口干想喝滚开水,舌质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浮空无力。
有为甚。
病机: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之证。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潜阳丹加味.麻黄10
克附片(先煎)60克北细辛20克生白术90克干姜60克灸甘草60克龟板(先煎)25克春砂仁30克三剂以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分四次温服,一日四次。
后下砂仁细辛煮30分钟以加托透之力。
6月10日二诊自述用药一剂后,疼痛既有缓减,二剂后全身出汗,有粘臭,疼痛则大大减轻,皮疹处转为红色,口不干,腹泻水样便3次,续服后腹泻停止,二便转为正常。
诊其脉象转见沉濡稍有力,舌质谈红边齿痕,苔薄白。
守方3剂加托透以祛尽邪毒,加麻黄至20北细辛至30克。
6月13日三诊,服药后大便又稀轻微呕吐3次,疼痛缓减,有时稍有发作,寒邪以外出,前方去麻黄附子细辛汤改为大剂四逆汤加味温阳以消阴翳。
附片60克每日渐加至150克,干姜60克灸甘草30克全瓜蒌20克红花10克肉桂10克砂仁10克柴胡15克生牡蛎30克白术15克。
以此方增损,服药6月21日停药,诸症消失,病已痊愈。
案语:患者明显心肾阳虚,导致水寒土湿木郁诸症具见,本人结合黄元御在他的《素问悬解》里写道:"水中之气,是谓阳根,阳失蜇藏之位,则阳根寒陷,不能温生乙木,即形成“相火不蜇,甲木逆冲,故痛生心胁”。
这可以说是有了真火的温煦、促进作用,才能达到‘上焦如雾’的生理状态,也就是说使肺能宣发肃降,把津液和卫气充分输布到皮毛(肺合皮毛)。
”这样的解释还仅仅只及到标,为了抓住本,还必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皮肤病常常是由湿夹风积郁于皮肤而成的,如果命门火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它既可以温煦脾土,避免产生湿邪,又能暖疏肝木,避免出现风象。
当然,黄氏的这种解释(水寒、土湿、木郁)并不能全面阐述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实践证明,实热引起的皮肤病同样是存在的。
但今之病例有此佳效。
也是临阵医法圆通的体现。
总之,水寒土湿木郁证临床较为常见,特别是当我们接受了火神派扶阳理念之后,就会发现这类病症临床上并不少见,那种认为阴虚阳亢而引起的热、风、动证临床上多见,若我们从阴阳两分法的观点看问题,显而易见地就会发现这种思路以偏概全,认识不够全面。
水寒土湿木郁证之形成,源于肾阳亏损。
肾阳火衰,命门相火则弱,肝阳无命门之火相助,升发条达不能,则易横逆犯脾胃,由此而形成如吴荣祖教授所说的“三阴脏寒,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之病机特点,而关键在于“水寒土湿,木郁不达”为病机核心。
用药多以温肝脾肾三经的药物为主,这样才能紧紧扣水寒土湿木郁证之主题,才有可能达到我们临床上温水燥土达木之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