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美感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学原理》美感ppt课件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4
5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1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2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3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8
9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美学原理的认识

美学原理的认识

美学原理的认识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表现的学科。

在认识美学原理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美学的基本概念的认识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美可以是艺术作品的美,也可以是自然界的美。

在美学中,美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美是指所有的能引起人类美感的事物,狭义上的美是指那些拥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事物。

美学强调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即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所感受到的美会存在差异。

二、对美的产生的认识美的产生涉及了许多因素,其中包括作品或对象本身的特征,以及观赏者的主观认识。

美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物质的美:美的产生需要良好的感官刺激,例如典雅的音乐旋律、动人的色彩搭配等。

2. 形式的美:作品或对象的形式要具有对称美、比例美、节奏美等特征,才能增加审美价值。

3. 内在的美:作品或对象的主题、情感、理念等内在因素对于增强作品的美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4. 文化的美:作品或对象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5. 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的主观感受也是影响美的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对美的表现的认识美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文学艺术、戏剧艺术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在欣赏时需要针对特定的艺术形式进行鉴赏和评价。

1. 视觉艺术: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通过欣赏作品来领略艺术的魅力。

2. 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主要包括器乐、声乐、交响乐等,音乐家通过各种乐器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者可以通过听音乐来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3. 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来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

4. 戏剧艺术:戏剧艺术主要包括话剧、歌剧、舞剧等,演员通过表演来传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观众通过观看演出来领略其中所蕴含的美感。

美学原理04美感

美学原理04美感

这幅画作 于1932年 ,是毕加索 对精神与 肉体的爱 的最完美 的体现。
小结: 李清照的三个时期,三种词格
少女期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妇期
国 破 家 亡 期
三、美感的发展-1、历程
问 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片语时。
《生日》是 对夏加尔婚 后幸福生活 的描绘。他 称自己的艺 术是“心理 的写实”, 他描绘的不 是物体的外 观形象,而 是心理感受 的世界,他 突破时空的 限制,多种 形象同时出 现于画面。
油 画
呐 喊
蒙 克
现实超越
• 技术呈现
•3、形象化的情感
散 步
• (三)主体精神的愉悦性
• 1、肯定性的情感体验
tell me why
• 2、超越了快感的精神愉悦
动画短片
• 3、 “非功利性”与社会功利性 的统一
公益精神
• (四)自由性
• 1、审美自由 • 2、创造自由戏剧风格 • 3、现实超越 • 4、技术呈现
拉斐尔 美丽的女园丁
百鸟朝凤
哭泣的女子(朵拉 玛尔) 毕加索
• 移情说:
美感是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 心理错觉,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 是“移情”。
• 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 事物身上,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 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只有在 这种境界中事物才是美的.雪津啤酒
• 主要代表人物:
德 T.立普斯《空间美学》
《人生》1903年 这是毕加索“蓝色 时期”的代表作。 他在这一时期,目 击贫困、绝望与孤 寂的人们,加上好 友卡萨赫马斯因失 恋而自杀的影响, 其作品常以蓝色为 主调,加强了忧郁 和悲哀的气氛。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美感

美学—美感
李美与丑1897?内摹仿说谷鲁斯审美欣赏1902内摹仿说闵斯特堡审美教育原理1905?抽离说布洛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空间美学与几何学1897论移情作用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移情达尔文通过对许多飞禽走兽的观察得出了禽兽以及昆虫都有审美活动的结论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美学原理是什么

美学原理是什么

美学原理是什么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感和审美经验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评价等问题,旨在探讨美的特点和美的规则。

美学原理基于人们对于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客观性原则:美学原理认为美不仅仅是主观感受,也有客观性。

美学家研究了各种艺术形式和自然界中的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普遍特征。

2. 协调与对比原则:美学原理认为美的表现和欣赏需要一种协调和对比的手法。

通过色彩、形状、音乐的变化组合等手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美的效果。

3.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美学原理强调美的创作既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表达。

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应该既注重技巧和知识的积累,又要有真诚和情感的表达。

4. 象征性和意义的传递:美学原理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表现,还包含了一定的象征性和意义。

艺术家通过符号、隐喻等手法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触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5. 美的吸引力和共鸣:美学原理认为美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和共鸣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艺术家通过精心的表达和设计,创造出具有共同情感和价值观的美的形象。

总之,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通过研究艺术的特点和规则,探索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基本原理。

它旨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些创作的指导和参考。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

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

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

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

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学原理美感心理要素
美感的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理解、情趣等。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感知,从表象上认识审美客体的颜色、线条、声音、形状等外表特征,这是审美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知又分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前者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后者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各种属性和部分进行综合感觉、整体性把握的心理反应形式。

此外,想象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通过想象,审美主体可以深入理解审美客体的内在特质和深层意义,从而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其美感。

理解则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理性认识过程,通过理解,审美主体可以深入分析审美客体的形式、结构、意义等方面,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其美感。

最后,情趣也是美感心理要素之一。

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情感和心境,它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评价,也是影响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美学研究者。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

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7篇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简单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

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几乎全部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

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

教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

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

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制造活动中和看到表达人的自由制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

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制造。

自由制造是人类宝贵的特性自由制造是指人们在熟悉客观必定性、规律性的根底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自由制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由于人能在他所制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气、才智和才能以及目的和抱负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制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有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意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

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

人们对有用价值的熟悉先于对审美价值的熟悉,审美价值是在有用价值的根底上产生的。

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有用价值是亲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有用价值直接联系才渐渐进展和完善起来。

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有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有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制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美学原理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美感、审美价值和艺术创作的本质。

美学原理是指在审美领域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也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艺术创作。

1. 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在审美领域中,美感通常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愉悦感受。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这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经验、情感和认知有关。

2. 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所赋予的价值,包括其表现力、情感表达、技巧水平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标准,例如音乐作品需要具备旋律优美、节奏协调等特点;绘画作品需要具备色彩搭配合理、构图完整等特点。

3. 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技巧,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遵循美学原理,从而使其作品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

4. 美学原理4.1 美学原则美学原则是指在审美领域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对称、平衡、比例、节奏等。

对称是指事物左右两侧相似或相等;平衡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保持平衡关系;比例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大小关系的协调;节奏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时间关系的协调。

4.2 色彩搭配色彩搭配是指在绘画、设计等领域中所采用的不同颜色之间的组合方式。

不同颜色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例如红色通常被认为具有热情、活力等特点;蓝色则被认为具有安静、冷静等特点。

4.3 构图构图是指在绘画、摄影等领域中所采用的事物排列方式。

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一个好的构图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生活中体会与感悟美学原理不仅仅应用于艺术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家居装修中,我们可以根据对称、平衡等原则来布置家具和摆放装饰品;在服装搭配中,我们可以根据色彩搭配原理来选择服装颜色和款式;在拍照时,我们可以采用构图原理来创造出更具艺术感的照片。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感的分析)【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感的分析)【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2章美感的分析一、名词解释1.审美移情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2.移情说答: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

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

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3.距离说答:“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

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

“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

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

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

“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4.审美态度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美学概念1、美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以审美理论为依据,探讨审美理想的一门学科。

2、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一种审美形式的赏识或喜悦,以及在审美对象上产生审美效果的过程。

3、审美: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判断或感知,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理性的。

4、美学标准:美学标准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审美形式是否对人们有足够的审美效果的标准。

5、美学道德:美学道德是指以将美学概念应用于行为道德的学术。

二、马工程美学原理1、马工程原则:将一种重要的负荷应用于特定的结构中,而不使这种结构受损或改变,并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均衡原则:均衡原则是指在设计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使得每一部分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的比例可以作为审美标准的依据。

4、实用原则:实用原则是指一种审美形式应具备有实用性,即它具有实际的处理或操作能力。

5、把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材料和结构的质量和表达引导到一个有效的水平,而不是尽可能地把它表现得更好。

6、可识别原则:可识别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即能够使人们很容易识别或理解它的特性。

三、马工程的应用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指在设计交互界面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设计的有效性和令用户的体验有趣又有趣的美学体验。

2、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在设计建筑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其结构坚固稳健,并给用户带来安全且充满审美效果的建筑美学体验。

3、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是指在设计工程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最佳的结果,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论美学原理中的五美

论美学原理中的五美

论美学原理中的五美
美学中的五美是指形式美、理念美、审美美、情感美和风格美。

1. 形式美:指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包括线条、比例、对称、色彩等元素的运用。

形式美主要关注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的构图、结构和技巧等方面。

2. 理念美: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念或价值观的美感。

理念美主要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如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哲理、思考等方面。

3. 审美美:指作品在审美上所给人的愉悦、和谐和享受感。

审美美主要关注观众或听众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如作品所引发的情感反应、美感的感知和享受等方面。

4. 情感美: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或情感体验所产生的美感。

情感美主要关注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和观众对情感的共鸣和理解,如音乐作品中的悲欢离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等方面。

5. 风格美:指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而独特的风格和风格的美感。

风格美主要关注作品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和表现风格,如绘画作品中的绘画风格、音乐作品中的音乐风格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审美直觉之所以能够显现事物的活生生的整 体,因为它包括了感知与想象。这种想象, 是指将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 个整体的能力。
一、美感是体验
美感(体 与人的生 当下、直 瞬间直觉 充满意蕴 “华奕照
验)
命、人生 接的经验 到一个整 的感性世 耀,动人
紧密相联


无际”
的经验
认识
孤立地研 抽象的概 在逻辑思 限定的、 “理论是
三、美感与移情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 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 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 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 (美与美感的融合)的 是移情。
移情作用
❖ 洛慈描述过移情现象,费肖尔第一次使用移 情作用这个词,而对移情说贡献最大的是立 普斯。
❖ 朱光潜介绍移情说主要介绍立普斯的理论, 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 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 意象的生成。(所以这是审美活动)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
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 化。如秦观的《春日》:
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
是苏轼移情的结果。
朱光潜的移情说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 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 “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 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二)美感是体验
❖ 伽达默尔:美感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 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 审美欣赏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是位于人自 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
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 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和“鸟惊心”是诗人的情感移 入
▲看《三国演义》掉眼泪
——替古人担忧 ,是读者的情感移入
移情之一 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如卫夫人《笔阵 图》讲书法:
❖ (瑞士)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 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 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 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 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四、美感与快感
有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多数则认为美感和 生理快感是不同的。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书法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 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 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 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Biblioteka 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认识活动?
究对象世 念认识 维中把事 抽象的概 灰色的”

物的整体 念体系
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 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 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 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 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多钱的木料。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画家
一棵叶为针状、果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为球状、四季常青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的显花植物。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树。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要有审美态度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 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 态度。
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 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 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 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 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 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 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