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美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审美直觉之所以能够显现事物的活生生的整 体,因为它包括了感知与想象。这种想象, 是指将出场的东西和未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 个整体的能力。
一、美感是体验
美感(体 与人的生 当下、直 瞬间直觉 充满意蕴 “华奕照
验)
命、人生 接的经验 到一个整 的感性世 耀,动人
紧密相联
体
界
无际”
的经验
认识
孤立地研 抽象的概 在逻辑思 限定的、 “理论是
四、美感与快感
有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多数则认为美感和 生理快感是不同的。
木材商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多钱的木料。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画家
一棵叶为针状、果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为球状、四季常青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的显花植物。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树。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要有审美态度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 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 态度。
❖ 审美欣赏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是位于人自 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
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 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和“鸟惊心”是诗人的情感移 入
▲看《三国演义》掉眼泪
——替古人担忧 ,是读者的情感移入
移情之一 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如卫夫人《笔阵 图》讲书法: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 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 “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 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二)美感是体验
❖ 伽达默尔:美感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 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 (瑞士)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 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 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 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 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究对象世 念认识 维中把事 抽象的概 灰色的”
界
物的整体 念体系
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 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 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 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 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书法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 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 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 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
三、美感与移情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 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 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 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 (美与美感的融合)的 是移情。
移情作用
❖ 洛慈描述过移情现象,费肖尔第一次使用移 情作用这个词,而对移情说贡献最大的是立 普斯。
❖ 朱光潜介绍移情说主要介绍立普斯的理论, 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 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 意象的生成。(所以这是审美活动)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Hale Waihona Puke Baidu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认识活动?
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 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 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 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 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 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 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
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 化。如秦观的《春日》:
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
是苏轼移情的结果。
朱光潜的移情说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
一、美感是体验
美感(体 与人的生 当下、直 瞬间直觉 充满意蕴 “华奕照
验)
命、人生 接的经验 到一个整 的感性世 耀,动人
紧密相联
体
界
无际”
的经验
认识
孤立地研 抽象的概 在逻辑思 限定的、 “理论是
四、美感与快感
有些美学家把生理快感等同于美感。多数则认为美感和 生理快感是不同的。
木材商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多钱的木料。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画家
一棵叶为针状、果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为球状、四季常青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的显花植物。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树。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要有审美态度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 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 态度。
❖ 审美欣赏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是位于人自 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
移情就是把自己心中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上,使对象 也有和主体一样的情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和“鸟惊心”是诗人的情感移 入
▲看《三国演义》掉眼泪
——替古人担忧 ,是读者的情感移入
移情之一 给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注生命。如卫夫人《笔阵 图》讲书法: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一、美感是体验 二、审美态度 三、美感与移情 四、美感与快感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美是体验 ❖ 美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 ❖ 审美意象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 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油画表层上的裂缝: “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 的制作材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二)美感是体验
❖ 伽达默尔:美感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 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 (瑞士)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实 用功利拉开一定的距离。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 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 出奇姿异彩,使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 注意: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 离。超越实用的眼光,反而能照亮世界的本来面目。
❖ 王夫之引用因明学中“现量”的概念来说明美感的 性质。
❖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 有“显现真实”义。
❖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 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 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 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 部丰富性和多样性。”
究对象世 念认识 维中把事 抽象的概 灰色的”
界
物的整体 念体系
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 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 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 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 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推己及物
由物及我
比如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风亮节的联 想···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 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 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 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 然变成一棵古松。
书法
说明移情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例如写字,横 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 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 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 "神韵"和"气魄"。
三、美感与移情
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心理距离是客体 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 件;直觉形象则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 但真正显示主客合一 (美与美感的融合)的 是移情。
移情作用
❖ 洛慈描述过移情现象,费肖尔第一次使用移 情作用这个词,而对移情说贡献最大的是立 普斯。
❖ 朱光潜介绍移情说主要介绍立普斯的理论, 认为移情作用的核心乃是意象的生成,移情 作用之所以使人感受审美的愉悦,也是由于 意象的生成。(所以这是审美活动)
美感则是从审美主体Hale Waihona Puke Baidu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 美感也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 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感性等。
(一)美感不是认识 ❖ 审美活动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把
握其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 把握“生活世界”的整体,达到人与世界 的交融。
❖ 思考:
❖ 举例说明,那些举措能够把审美活动变成 认识活动?
字所以能引起移情作用者,因为它像一切其他艺术一样, 可以表现作者的性格和兴趣,它也可以说是“抒情的”。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颊的字就像赵孟颊。不但如此, 同是一书家,在正襟危坐时写的字是一种意态,在风号雨啸 时写的字又是一种意态。某境界的某种心情都由腕传到笔端 上去,所以一点一画变成性格和情趣的象征,使观者觉得生 气蓬勃。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 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 。
使不动的线条有了云的动感;静止的一点就有了巨 大的力量。这种运动感和生命感都是主体移情于对 象后的感受。
移情之二
在对动物、植物和非生物的观照中,通过移情将之拟人 化。如秦观的《春日》:
移情之三
心情外射,把自己心中的情感认为是客体具有的情感。 如苏轼的《水龙吟》
是苏轼移情的结果。
朱光潜的移情说
❖ 移情是“双向”交流的模式,一方面移情是审美主体把情感 转移到对象,另一方面审美主体吸收物的姿态和精神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