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
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
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权力易手,国家不断分裂和重新统一,政权更替频繁。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历史背景五代十国时期指的是从907年到979年,历时72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起因是唐朝的灭亡,由于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唐朝政权崩溃,大量地方割据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抬头。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这五个朝代,而十国则是吴、南唐、南汉、吴越、楚、荆南、闽、楚、前蜀和后蜀这十个独立王国。
二、政治格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十分复杂。
割据势力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在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士人失去信仰和对中央政权不满等。
在这个时期,各个割据势力相互争斗,战争频繁,国家的统一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由于文化交流的有限,每个地方政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人民的疾苦。
三、文化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发展十分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得以保留和发扬。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底蕴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诗词作为文人表达情感和述说时事的主要方式,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李煜、李商隐、陆游等著名文人都在这个时期活跃的创作了大量的杰作。
除了诗词,五代十国时期还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四、社会经济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
在政权割据的情况下,各个地方政权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税收制度。
尽管战乱频繁,经济交流受限,但各个地方仍然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发展经济。
一些地方政权通过改革农田,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和河流交通便利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状况虽然不如唐朝时期繁荣,但仍然有所发展。
五、对后世影响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经验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史背景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史背景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夏朝,一直延续至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
在这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不同政治、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变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背景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好的了解。
七大朝代及其背景: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的过渡。
夏朝王室建立了专制统治体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商朝时期,肆虐的洪水为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契机,王室通过控制水利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西周时期,实行封建制度,周王权力逐渐削弱,导致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
东周时期,国家分裂成多个诸侯国。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朝代,也是皇帝制度的真正确立。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但其暴政也导致了短暂的统一。
5. 汉朝(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分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实行封建制度,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确立了华夏民族的版图。
东汉时期,中央政权逐渐衰败,地方割据导致了三国时期的战乱。
6. 隋朝(581年-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朝代,但其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大一统的局面。
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其专制统治和高强度的征战也导致其短命。
7.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享有"开元之治"的盛誉。
唐朝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高峰,与外国的交流也十分频繁。
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
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一·先秦时期:【政治】从夏朝时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决定了中央政权的平稳交接,而分封制则是这一时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权比较大。
【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由于青铜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农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被称为“官营手工业”。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朝时,人们已经能够烧制出原始瓷器,也有了织机,能够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铁器出现;春秋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
(3)商业:商朝时商业就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贝成为了一种实物货币;西周时,在较大的城邑都出现了市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金属铸币的技术,此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发展繁荣。
【文化】(1)文学:春秋末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战国时,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体裁;这一时期还有诸子百家的散文值得称道。
(2)科学:西周时发明了“圭表测影”的天文观测方法;春秋时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此时的名医“医和”奠定了中医病源学的基础;战国时制成了司南,《黄帝内经》在此时问世。
(3)绘画:远古主要以彩陶画为主,春秋战国则以帛画为主。
(4)书法:商朝时,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甲骨文为其代表;商朝晚期出现了金文,到西周时发展到顶峰;战国时期出现“大篆”。
二·秦汉时期:【政治】秦朝时创建了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西汉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了“内朝制”,以皇帝的亲信为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并存;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之后正式实行“州-郡-县”的地方行政体系。
介绍古代人物的背景
介绍古代人物的背景古代人物的背景介绍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家境优渥,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重要思想,被后世尊奉为圣人。
二、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在马其顿王国的皇室,家族具有雄厚的政治背景。
亚历山大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他继承父亲的王位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征战,征服了大片领土,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亚历山大被誉为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和帝国建立者。
三、凯撒大帝(公元前100年-公元前44年)凯撒大帝是古罗马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了优秀的教育。
凯撒军事才能出众,精于统帅,他多次征战,扩大了罗马的领土,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凯撒被后世誉为伟大的征服者和政治家。
四、李白(公元701年-762年)李白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成长在繁荣的长安城。
李白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李白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后来的文人,他被誉为“诗仙”。
五、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贫苦家庭,家庭背景并不显赫。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包含了丰富的人性思考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对于英国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戏剧之王”。
六、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出生在中国一个普通家庭,家境并不富裕。
孟子深受孔子教育的影响,在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性善论”、“天命论”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后世尊奉为圣人。
七、拿破仑(1769年-1821年)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政治体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政治体系自从中华文明诞生以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政治体系以其稳定性和创新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政治体系,并讨论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1. 夏朝与封建制度的兴起夏朝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可谓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政治体系的开篇之作。
夏朝奠定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基础,形成了以王权为核心的政治结构。
在这种体系下,王享有最高权力,统治着全国各地的领主和百姓。
封建制度的兴起使得中央政权与地方豪族得以相互支持和制约,维持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的发展导致了地方豪族的强大和中央集权力量的相对削弱。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分裂割据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系呈现出多个强大的诸侯国争霸的局面。
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各个诸侯国相互竞争,形成了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角力。
这种分裂和竞争最终催生了孔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3. 秦朝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权。
秦始皇通过联邦制度的改革,确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
这种体制赋予了皇帝绝对的权力,对地方进行了彻底的统治和管理。
然而,秦朝集权政治的强力推行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尽管秦朝的统一政权不可持久,但它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并对后来的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士人政治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体系呈现出一种以科举制度和士人政治为特征的格局。
科举制度成为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径,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化修养和政治经验的士人。
这些士人通过仕宦进入官员体系,并对政治决策和国家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士人政治的实施使得政府更加稳定和高效,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近代的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革命运动,从辛亥革命到共和国的建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政治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历史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政治上:宗法统治秩序瓦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文化上:第一次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私学的出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经济上:(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牛耕普及;纺织业、手工业发达同:商业初步发展,但严格管理;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实行郡县制文化上:(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高度专制,任用法家(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儒家,儒学成为正统主流思想,思想大一统;出现太学;古代科技(造纸术)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220年~581年)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文化上:各种思想交汇、佛道迅速传播;艺术自觉发展,绘画、书法取得长足进展,雕刻艺术成就辉煌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经济上:商业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三教合一”、儒学复兴;书画艺术大放异彩,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雕版印刷与火药应用,标志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宋明清时期(宋元907~960-1276~1368年;明清1368年~1840年)经济上:(宋)商运发展迅速(明清)商品经济活跃(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缓慢,产生雇佣关系;手工业、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闭关锁国、海禁、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政治上: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宋明理学),并进一步禁锢了思想;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经济上: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政治上: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内部危机严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列强侵略(1840年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被迫开放;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民国初年);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文化上: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原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经济);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以上两点都属于政治);“经世致用”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60年代,“自强”;90年代,“求富”)使中国近代化科技起步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器物”(坚船利炮)到“制度”(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9世界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第一阶段: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1912年1月~1919年5月)。
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
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国历代王朝政治文化体系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代王朝的更替和政治文化体系的建立与演变,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中国王朝既有秦汉、唐宋等辉煌的王朝,也有贞观、乾隆等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稳定时期。
这些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有各自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中央集权体系中央集权体系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文化体系之一,其核心在于国家对行政、财政、司法等事务的高度集中控制。
在这种体系中,国家的政治权力被高度集中到一人之手,通常是皇帝。
这种中央集权政治体系的代表王朝是汉朝、唐朝和清朝。
这些王朝的历史上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国家大规模的推行科举制度,都是中央集权体系的表现。
2.官僚主义体系官僚主义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体系,其核心在于官吏的权威和地位。
在这种体系中,官吏是社会的核心,有着高度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在这种政治文化下,国家的行政和司法系统由高官担任,而他们的权力通常比国家所授予的还要大。
明朝和清朝就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代表。
官僚主义的政治文化也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包括科举制度、新儒学思潮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3.封建主义体系封建主义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君主的权力受到土地贵族的限制和制约。
这种政治文化的代表王朝是隋朝和唐朝。
在封建主义体系的统治下,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正在迅速发展,地方官员和地方豪族们也有了更好的发展。
一些重要的思想文化,如儒学、佛教教育和书法等方面的进步都得到了大力推动。
4.异化政治体系异化政治体系是指国家政治力量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分离,导致国家政治权力不确定性和弱化。
这种政治文化的代表王朝是东汉和五代十国。
在这种政治文化下,国家的政治权力不断的流失,政治诚信也日益消失。
这种政治体系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总之,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朝代与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朝代与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朝代。
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朝代以及它们的历史背景。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夏禹,他在战乱中统一了部落,建立了一个以王室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部落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朝的统治者多为商王,他们通过宗教仪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城市逐渐兴起。
商朝的覆灭标志着周朝的崛起。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君主通过封赏土地来控制贵族,实行了分封制度。
东周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诸侯国势力逐渐壮大。
周朝的衰落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一个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阶段。
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时期。
汉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开放。
汉朝的统治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 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推行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禅让制”,启继父位为王,“家天下” 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王位父子相传,商朝有时兄终弟及。
2. 方国制商朝在地方封侯、伯,有臣服、纳贡、出征等义务,形成方国制。
3.分封制(1)过程: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继续推行。
(2)目的:拱卫王室,扩展统治范围。
(3)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4)主要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区。
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对卿大夫再分封,有置官员、建武装、征赋役的权力;同时也承担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作用:①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②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边地开发,疆域扩大,交通发展,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③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得以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主要内容:①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②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本质上是等级制度;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內部的稳定和团结;③一定程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④家国同构、尊宗敬祖、长幼尊卑、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源头。
5.礼乐制: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6.早期政治制度特点(1)按宗法血缘关系世袭权力,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明清)
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 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 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C.郡县制初现雏形 B.宗法制荡然无存 D.实行郡国并行制
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 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 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 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四)魏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评定推荐
【门阀士(世) 族凭血缘、门第垄断仕途;庶族难有机会】
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 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科举制 1、历程:隋 形成;唐宋 强化:清 1905年废止 2、方式:考试选官 (相对公开、公平) 3、作用: 积极: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 ①忽视自然科学,影响科技进步 ②八股取士,体制逐渐僵化,钳制思想,摧毁文化
总结:中央控制地方的方式? 1、由皇帝控制地方官的任免权 2、加强监察机制 3、派文官任地方官 4、分化地方行政长官权力
考点四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 2.发展于两汉:西汉武帝设刺史制度。 3.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4.强化于明朝:(1)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官 (2)设厂卫特务机构,直接由皇帝控制。
考点五 选官制度
一、各时期选官制度 (一)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贵族凭血缘世袭 (二)战国—秦朝:军功等爵制 (三)汉朝:察举制 1、由下至上推荐方式:郡和国推荐,皇帝考察后,在太 学学习,考试合格后,担任官职 2、标准:孝廉(注重品行、才能)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
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汉代一、汉代政府组织(一)皇室与政府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汉代一切实际是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不在皇室。
汉皇帝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法曹、词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皇阁(二)中央政府的组织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
九卿:太常(掌祭祀)、光禄勋(掌宫廷门户)、卫尉(掌宫门禁卫)、太仆(掌车驾)、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外交)、宗正(掌皇室皇族)、大司农(掌政府财政、农业税收)、少府(掌皇室用度、工商业税收)。
(三)汉代地方政府郡(长官为太守)县(长官为县令)(四)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地方郡向中央上计簿(账目)中央特派专员(刺史)到地方调查二、汉代选举制度太常网罗人才+察举考试(以孝廉为重)选入太学→太学教育→地方行政实习→地方长官根据个人成绩察选→中央统一考试三、汉代经济制度大司农管农业税(三十税一)、少府管工商税(盐铁专营)、人头税问题:土地私有化、土地买卖、土地兼并。
四、汉代兵役制度中央卫兵:南军(皇宫卫队)+北军(首都卫戍部队),壮丁一年边郡戍卒:以钱代役(兵役),三天为限地方国民军:一月会操,以钱代役(劳役)义务兵:自由报名、立功封侯。
唐代一、唐代政府组织(一)中央制度三省六部一台:中书省(中书令):拟制诏书、发敕行令、定旨出命。
下设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决策门下省(侍中):审核诏命,经审议不合格者打回中书省重拟。
下设侍郎、给事中复核审查尚书省(尚书令):执行决策命令。
下设左仆射、右仆射执行皇帝敕令需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由尚书省执行,否则无效,从而进一步约束限制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人事任命;户部:民政户口;礼部:宗教教育;兵部:军事作战;刑部:司法刑狱;工部:建设施工一台: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六部内各设御史监察谏官:监督皇帝,如谏议大夫、拾遗、补缺(二)唐代地方政府道:地方最高级别行政建制。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混乱和多元化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之一,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之间的过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变化发生了,它们令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背景:农业经济、封建等级、道教佛教、士族文化、蛮族入侵。
1.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经济的支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但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重大变化。
在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更加个体化和分散化的社会。
许多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独立经营,大规模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衰落。
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由于蛮族的侵入和对中原大规模迁移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明显下降,人口锐减,造成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
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这个问题,包括通过减税、从外地运送粮食等方式来增强农业生产。
2.封建等级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等级制度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织方式。
封建等级制度是一个特色鲜明的中国的传统社会制度,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等级和权力关系限制社会上层的自由,维护社会政治秩序。
在这个时期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并逐渐向更为个体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这段时期的社会变化也为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逐渐瓦解奠定了基础。
3.道教佛教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这段时期的社会变化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新兴文化的兴起。
传统思想逐渐不再满足人们对于现实问题的需求,许多新的思想借助佛教和道教这样的宗教来弥补,成为社会变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精神的满足,对于受到社会动荡和战乱打击的人们而言是一种价值的上升,道教则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其强调“自愿自律”与社会传统保持一定的距离。
4.士族文化士族文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作为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行政体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
确立于隋朝,于开皇元年(581年)由隋文帝杨坚确立,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一、历史背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推诿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基本实现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改革目标。
这项制度寿命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一直到清末,三省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二、组织架构之三省1.中书省是全国政务中枢,负责起草诏令,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2.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3.尚书省是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为中央政府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三、组织架构之六部1.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管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3.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西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被推翻。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二、政治制度1. 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核心的是封建等级制度。
这个制度以君主为中心,通过亲属关系和官职授予来确立不同等级的贵族地位。
2. 国家统治者与贵族阶层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国家统治者与贵族阶层密切相关。
国家统治者通过任命贵族担任官职,并控制着资源和权力。
3. 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在封建社会中,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统治者通过颁布法律和政策来管理全国各地区,并通过官员体系来实施和监督。
三、经济体制1. 农业为主导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农业为主导。
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地主和贵族通过征收租税来获取收入。
2.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与手工业在封建社会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经济形式使得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并且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进步。
3. 社会阶层与财富分配不平等封建社会中的社会阶层相对固定,财富分配也非常不平等。
地主和贵族控制着大部分资源和土地,普通百姓则处于相对较低的经济地位。
四、文化传承与思想观念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些统治者采纳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理论,并将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系统。
2. 文学艺术与书院教育文学艺术和书院教育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文化形式帮助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并且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社会问题与改革动力1. 社会不平等与民族矛盾封建社会中的社会不平等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是封建制度的弊端,也是推动改革和变革的动力。
2.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基本背景
谁当队长?这就是一个政治问题 因为谁当队长,谁就有分东西的优先权,本质上是这个东西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会为了谁当队长这件烂事天天干来干去 所以政治制度就是分东西的制度,记住了这个很重要 4、早期国家政治(分东西)制度有什么特点? 王位世袭、分封、宗法 什么叫王位世袭? 王肯定能分到最好的东西,所以王当然要永远流传下去 什么叫分封? 就是谁该被分到好东西和该分多少两个问题 谁该被分到好东西?当然是跟我关系好的啊 该分多少?看你跟我关系好不好咯 分封制以后还会讲到,这点内容还不足以应付考试 什么叫宗法? 就是最好的东西分给最好的人 谁是最好的人?我儿子、我弟弟 我死球了就必须分给我儿子或者我弟弟,我女儿也不行 这叫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宗法也还没完,这点东西也不足以应考 5、最关键的来了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你干我我干你,不值一提四个字拉倒 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皇权为中心) 秦朝特别关键,这三点必须记住 这里要说一下,什么叫中央集权? 你家其实也是中央集权,你家要不要买房子买车要不要搬家这些重大事件,基本上总有一个 人决定 那个人就是你家的皇帝,你家的中央政府 你和其他人就是地方政府 秦朝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这带来了一个问题 这两个制度一建立,中国古代历史的两大矛盾,两大主线,两大背景就浮出水面了 一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二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这两点务必记住,对于你解题无比重要 为什么皇权和相权会产生矛盾? 其实很简单 老皇帝还在的时候,丞相肯定不敢逼逼半句
2、将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之中(很多题目已经体现出了这一点) 既然讲到了背景,那背景到底在哪? 在这 你连这也找不到,或者连举一反三也不会,那我也没办法了 帮你们总结一下就是: 1、最早的那几个部落地盘够大,已经很像国家了,但还不是国家 什么是部落联盟?就是炎帝黄帝尧舜禹那伙人 我国的儒家学派有个传统,就是喜欢借着古人骂今人,尤其是骂皇帝 炎帝黄帝尧舜禹这帮人就天天被那些臭老九当作“别人家的孩子”拿来骂当朝的统治者 就跟你妈拿隔壁那个考上北大的邻居来羞辱你这个三本废物是一个道理,大家将心比心就可 以知道被骂的人脸上肯定挂不住 皇帝心里恨得牙痒痒,迟早会找个借口把这老家伙给剁了 臭老九们常见的说法,就是这伙人多么多么崇高多么多么伟大,你个皇帝只会从吃喝嫖赌, 为什么不向他们学学? 这帮人真的有这么高大上吗?我还年轻的时候相信,我还真以为一代不如一代 但是后来我发现史书记载商朝会拿活人陪葬什么的时候 我就觉得这帮老东西估计是在骗人,要么就是太笨被骗得自己都信了 我都讲得够隐晦了,建议你们不要去搜小心早饭会吐出来 事实上这个世界总体来说是在不断进步的,看见有些读穿越文穿魔怔了的我就很无语 2、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这时候国家出现了 什么叫国家,你也不需要知道 但你需要知道的是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隶社会的开始 这里要简单地说一下高中历史书的世界观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游戏里的基本规则 简单来说就是人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你得活下去 所以你要从事经济活动 什么叫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就是搞钱,搞钱的目的是活下去,活得更好 只不过以前还没有出现钱,所以直奔主题——活下去,活得更好 你可以想象你在玩荒野求生,跟德爷一样只穿一条内裤什么都没有,在原始森林里面打野 所以男的得打猎盖房子耕田,女的得采野果织布 你要打野总得组队吧,一个人去单干的话,来个体型稍微大一点的野兽你就撒比了 这时候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组织形式 也就是说,人作为群体动物天生就有开黑的天赋 但是是在经济活动——搞钱——活下去的这个过程中激活了这个天赋点 将一群人组织起来干活当人学会组织起来干活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组织就出现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原始社会:
黄帝的传说: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
早期政治权利的核心:帝王
2.奴隶社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前2070-前476)
3.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基本趋势:1、自秦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地方斗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相权斗争),但地方势力和宰相也会有反扑,最后谁赢了你们都懂,明清双双达到顶峰2、史书是大一统史观,大一统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说大一统好的一定要选,有利于也可以直接写3、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合一定比分好(大一统史观),坚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今年可能会考)4、下一代的政治制度一定会吸取前朝教训,重点感受宋朝那些制度,反应了赵匡胤有多怕唐末那种分裂局面再次形成的心情先秦夏朝——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商朝——神权王权相结合、德政(商汤)西周——分封、宗法、家国同构、神权王权相结合、尚未实现高度权力集中(秦朝实现)分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推动周边地区对中原文化认同(高考原题选项)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高考原题选项)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高考主观题原题答案)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等级观念宗法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秩序影响源远流长触发条件(祖、宗、族、亲、祭祖……)不同于宗法观念春秋战国周王室不行了(衰微)分封宗法被破坏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雏形出现贵族没落平民(士)阶层崛起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秦朝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修长城北伐匈奴南区百越之地,有利于各民族交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这么多年没见考过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打起来汉武帝推恩令分分分解决王国问题刺史对应中央集权增强中外朝对应君主专制强化察举制征辟制,贵族垄断看道德做官汉承秦制外戚干政独尊儒术重用儒生没有真正解决地方势力强大的问题,东汉为地方豪强所灭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度形成(唐朝那叫三省六部)门阀士族政治九品中正世家大族当官寒门子弟无门朝代更迭频繁民族大融合(民族大灾难?)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隋唐三省六部制,中枢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尚书内含六部相权一分为三职权分明相互制衡(但不等于西方意义上的制衡,仍是君主专制,超常考)兴科举废九品中正行政区划道州县节度使(分裂割据)门阀制度衰落成熟(政治经济文化都很成熟)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二府三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队,三司使管钱改掉唐朝武将当地方官割据的制度,文官当地方官通判(全国浙江都考过)负责监督80万禁军保护首都(防唐末中央弱地方强局面出现)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强(感受宋太祖的良苦用心)冗官、兵、员——王安石变法——失败元朝中书省变成最高行政机关行省制度,行省有政治经济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方便中央对地方管理,促进边疆开发,奠定明清行政区划区域划分,山川形便方便但容易割据,犬牙交错方便中央集权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加强内阁初期仅参与决策中后期地位提高,首辅基本等于宰相但没有名分,内阁本身也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非专门机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国家大事,皇权受限中期(康熙)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但实际服务于皇帝雍正设军机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平定台湾打西北少数民族),对扩展中国疆域有巨大贡献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前夜(转型失败)。
中国古代政治基本背景最新修正版
最新修正版
历史发展线索——经线
“与政治有关的”经济、思想文化——纬线
注意政治历史中的经济文化背景,注意将中国置于世界政治发展的大坐标中
主要内容:
1、中外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重大政治事件
3、重要人物
4、重要历史现象
5、社会发展基本线索和规律
你必须理解——政治变革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以史为鉴可以把握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走向这是答题结论,有时候他会问你
冲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时代——部落联盟(炎帝黄帝尧舜禹)
夏——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世袭、分封、宗法
分封特点——等级森严
宗法特点——血缘维系
秦——中央集权制度
特点:皇权为中心
东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皇权相权此消彼长、中央地方争权不断
斗争结果——皇权胜利
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明清时期顶峰
必须认识到的历史结论:
中央集权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各朝代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意义
各朝代的历史背景与政治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演进。
各个朝代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这些恰恰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变革和进步。
在本文中,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各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
夏朝:氏族联盟的碎裂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
这个时期,氏族联盟逐渐碎裂,出现了各种力量的争夺。
夏朝的政治意义主要在于,它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具有物质文明的初步发展。
商朝:氏族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
商朝的政治意义在于,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它打破了夏朝之后的氏族制,并向封建制逐步迈进。
商朝氏族之间的战争不断,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壮大,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西周:封建制度的确立西周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
它主要在政治上意味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
这个时期,周天子通过“天命”来正当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了政教合一的制度,并且建立了重要的官僚制度,实行等级差异的封建制度。
同时,周朝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成果,包括诗歌、礼仪、医学、音乐等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出现在公元前770年至221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长期和激烈的战争,政治意义主要在于这个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百家争鸣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包括儒、道、墨、法、名、纵横等等多种流派,对中国后世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我国海外交流的活跃时期,逐渐出现了“以礼相待”的外交思想和“得民心则得天下”的理念。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朝代公元前221年,秦朝正式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朝代。
秦始皇完成了对各诸侯国的统一,统一文字,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筑了万里长城,同时也被称为“焚书坑儒”的暴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
基本趋势:
1、自秦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地方斗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相权斗争),但地方势力和宰相也会有反扑,最后谁赢了你们都懂,明清双双达到顶峰
2、史书是大一统史观,大一统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说大一统好的一定要选,有利于也可以直接写
3、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合一定比分好(大一统史观),坚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今年可能会考)
4、下一代的政治制度一定会吸取前朝教训,重点感受宋朝那些制度,反应了赵匡胤有多怕唐末那种分裂局面再次形成的心情
先秦
夏朝——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商朝——神权王权相结合、德政(商汤)
西周——分封、宗法、家国同构、神权王权相结合、尚未实现高度权力集中(秦朝实现)
分封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推动周边地区对中原文化认同(高考原题选项)
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高考原题选项)
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高考主观题原题答案)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等级观念
宗法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秩序
影响源远流长
触发条件(祖、宗、族、亲、祭祖……)
不同于宗法观念
春秋战国
周王室不行了(衰微)
分封宗法被破坏
社会动荡不安
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变法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雏形出现
贵族没落平民(士)阶层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秦朝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修长城北伐匈奴南区百越之地,有利于各民族交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这么多年没见考过
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打起来
汉武帝推恩令分分分解决王国问题
刺史对应中央集权增强
中外朝对应君主专制强化
察举制征辟制,贵族垄断看道德做官
汉承秦制
外戚干政
独尊儒术重用儒生
没有真正解决地方势力强大的问题,东汉为地方豪强所灭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度形成(唐朝那叫三省六部)
门阀士族政治
九品中正世家大族当官寒门子弟无门
朝代更迭频繁
民族大融合(民族大灾难?)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枢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尚书内含六部
相权一分为三职权分明相互制衡(但不等于西方意义上的制衡,仍是君主专制,超常考)
兴科举废九品中正
行政区划道州县
节度使(分裂割据)
门阀制度衰落
成熟(政治经济文化都很成熟)
宋朝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二府三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队,三司使管钱
改掉唐朝武将当地方官割据的制度,文官当地方官
通判(全国浙江都考过)负责监督
80万禁军保护首都(防唐末中央弱地方强局面出现)
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强(感受宋太祖的良苦用心)
冗官、兵、员——王安石变法——失败
元朝
中书省变成最高行政机关
行省制度,行省有政治经济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方便中央对地方管理,促进边疆开发,奠定明清行政区划
区域划分,山川形便方便但容易割据,犬牙交错方便中央集权
明朝
废宰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加强
内阁初期仅参与决策中后期地位提高,首辅基本等于宰相但没有名分,内阁本身也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非专门机构——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
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国家大事,皇权受限
中期(康熙)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三足鼎立,但实际服务于皇帝
雍正设军机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平定台湾打西北少数民族),对扩展中国疆域有巨大贡献
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前夜(转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