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观察要点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发热一、症状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1. 发热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41℃以上2. 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大叔天火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正常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二、原因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关键信息1、护理目标:促进发热病人的康复,缓解不适症状,预防并发症。
2、护理人员职责:提供专业、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
3、病人配合事项:遵守护理指导,如实反馈病情变化。
4、护理时间安排:根据病情确定护理频率和时长。
5、病情观察要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6、护理措施:物理降温、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7、应急预案:处理突发高热、抽搐等紧急情况。
1、护理目标11 降低体温,使发热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范围。
12 缓解病人因发热引起的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不适症状。
13 维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身体正常代谢。
14 预防因发热导致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
2、护理人员职责21 密切监测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隔一定时间进行记录。
22 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精神状态、面色、皮肤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3 为病人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
24 根据医嘱为病人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冷敷等,并正确操作。
25 按照医嘱给予病人药物治疗,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6 指导病人正确饮食,鼓励多喝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27 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3、病人配合事项31 遵守护理人员的指导,按时接受体温测量、治疗等护理措施。
32 如实向护理人员反馈自己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加重或减轻、新出现的症状等。
33 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4 按照护理人员的建议进行饮食调整,不擅自进食不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
35 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的心态。
4、护理时间安排41 体温测量:在发热期间,每隔 2 4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体温正常后可适当延长测量间隔。
42 物理降温时间:根据病人的体温情况,适时进行物理降温,每次物理降温时间一般为 20 30 分钟。
43 药物治疗时间: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时间给予药物,确保药物的疗效。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在医疗护理中,对危重病人进行准确的生命体征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及时观察、记录和评估病情,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发现患者状况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的要点,以提高护理人员在危重护理中的应变能力。
一、体温观察要点1. 使用高精度的体温计进行测量,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2. 定时测量体温,以了解患者体温的24小时变化情况。
3. 观察是否有发热或体温下降的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
二、呼吸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规律,注意异常的变化。
2. 注意呼吸是否困难或浅表,是否伴随咳嗽或呼吸痛等症状。
3. 注意观察呼吸音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三、血压观察要点1. 使用标准的血压计进行测量,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定时测量血压,以掌握患者血压的变化趋势。
3. 注意观察血压是否升高或降低,是否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
四、心率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心率是否规律有力,注意异常的变化。
2. 注意观察心率是否加快或减慢,是否伴有心悸或胸闷等症状。
3. 注意观察心律是否有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五、意识状态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清醒、嗜睡、昏迷等。
2.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的表现。
3. 记录患者的意识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六、尿量观察要点1. 定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掌握尿量的变化趋势。
2. 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和质地,如有异常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尿潴留或尿频等症状。
七、皮肤观察要点1. 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注意异常的变化。
2. 注意观察是否有皮肤瘙痒、出血或皮肤黏膜出现异常等症状。
3. 记录患者的皮肤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综上所述,对危重病人进行生命体征观察是十分重要的。
在观察时,护理人员应当准确记录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心率、意识状态、尿量和皮肤状况等关键指标,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医生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
产热增加
36
38
39
散热减少
体温调定点上移
口温:36.3~37.2℃ 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6.0~37.0 ℃ 肛温:36.5~37.5℃
37.0℃ 36.5℃ 37.3℃
生理性发热及病理性发热
妇女月经前期、妊娠期、精神紧张以及剧烈运动, 都会出现一些体温升高现象。受情绪影响体温可 升高2℃,5公里长跑后体温可达40~41℃,这些 均属生理现象。 病理条件下的发热主要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的,如流感、肺炎、伤寒、疟疾等引起的发热。 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像中暑、恶 性肿瘤、白血病等引起的发热。
降温灌肠:可用28~32°C温水或4°C等渗盐水, 保留15-30分钟。
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 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由于发热引起的 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 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 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 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 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 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心理护理
发热可引起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紧张、不安,或由于持 续高热引起不明确诊断可引起的焦虑,或因住院经济负担 过重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 1.安抚病人; 2.满足病人的需要; 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 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 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 4.常去看望病人; 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教会病人自测体温; 6. 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
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发热是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正常体温为36.0℃~37.0℃(腋温),可随年龄、昼夜、性别、情绪、饮食等因素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波动应在正常范围内。
体温在37.0℃~38.0℃之间为低热,38.0℃~39.0℃之间为中度热,39.0℃~40.0℃之间为高热,超过40.0℃为超高热。
其护理要点是:1、密切观察病情:一般来说,低热多见于结核病、风湿热、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中度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高热多见于急性感染;超高热多见于中暑等。
高热病人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每4小时监测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精神状态等情况;还要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痛、有无呕吐、有无皮疹、咳痰颜色、大小便颜色等。
应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后30分钟,要复测体温1次,以了解降温效果。
高热和体弱、年老、心功能不全患者要注意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2、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和饮食较差病人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注意少食多餐。
由于分大量丧失或摄入过少,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对不能进食患者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如牛奶、豆浆、肉汤等,适当多增加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和高热量食物,如辣椒、大葱、大蒜、烟酒、狗肉、羊肉、牛肉、烧烤、火锅、咖啡等;成人每日进水总量不少于2500毫升。
避免让病人出汗过多。
3、口腔和皮肤护理:发热病人由于水分丧失较多和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加之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口腔炎和口腔粘膜溃疡。
所以要在清晨、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或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
口唇干裂者可涂润滑油保护,让病人感到舒服而防止口腔感染。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观察是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准确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生命体征观察的要点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体温观察危重病人的体温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体温,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如耳温计、口温计、腋温计等。
3. 确保测量体温的环境条件稳定,避免在进食、活动或药物使用后立即进行观察。
4. 危重病人应当全天候进行体温观察,特别是在发热、寒颤、出汗、低温等状况下。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根据体温的变化,及时调整环境温度,保持病人的体温稳定。
2. 如发现病人发热或低温,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退热或保暖措施。
3. 注意观察病人的出汗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4. 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营养,确保病人体温的调节功能正常。
二、心率观察危重病人的心率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心率,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心率观察方法,如听诊、脉搏触诊等。
3. 确保观察心率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4. 特别注意观察心率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如发现心率过快或过慢,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口服或静脉注射心率调节药物。
2. 注意观察病人的心律情况,如有心率不齐等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心律失常导致的并发症。
3. 提供适当的体力活动和心理支持,促进病人心率的恢复和稳定。
三、呼吸观察危重病人的呼吸观察要点如下:1. 定时观察呼吸,并记录在病人的护理记录表中。
2. 使用准确的呼吸观察方法,如观察呼吸起伏、听诊呼吸音等。
3. 确保观察呼吸的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4. 特别注意观察呼吸的深浅和频率,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下:1. 如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给予氧气治疗。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40℃——超高热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一、分类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一体温的监测: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二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3、灌肠法;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着,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5、医用冰毯降温法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①、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为,体温下降1度脑细胞代谢率可降低6.5%,颅内压可降低5.5%;所以,头部降温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②、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导致出血症状加重;③、擦浴禁擦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低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④、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最好测肛温、如测腋温,需测量侧停止物理降温半小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⑤、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易在50分钟内进行;⑥、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分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三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面,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因此,应供给高热、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高热可使其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鼓励管着多饮水,以每日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消耗的大量水分,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四加强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在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五应加强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的清洁我、干燥;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六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七加强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高热者需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为患者提供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等合适的休息环境;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八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发热期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下:1.安抚病人;2.满足病人的需要;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4.常去看望病人;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6、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7、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是必要的;九发热病人的饮食护理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可给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发热病人应遵循的饮食原则发热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也增加,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增高13%;肌肉兴奋性减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发热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合理补充营养,对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促进病体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发热病人的饮食安排原则如下:1供给高热能、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饭;流质饮食可选用牛奶、豆浆、蛋花汤、稠米汤、绿豆汤、藕粉、鲜果汁、去油鸡汤等,半流质饮食可选用大米粥、肉末菜末粥、面片汤甩鸡蛋、肉末菜末面条、馄饨、豆腐脑、银耳羹等,软饭可选用馒头、面包、软米饭、包子、瘦肉类、鱼、虾、蛋、瓜茄类、嫩菜叶、水果等食品;2供给充足液体,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还可补充由于体温增高丧失的水分,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3忌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及具有刺激性调味品芥末、辣椒、胡椒等,并限制油腻的食物;4宜采用少吃多餐制,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7次,半流质每日进食5~6次,软饭每日3~4次,这样既可补充营养物质,还可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疾病恢复;酒精降温视频。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都有什么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都有什么
身体出现发热的时候,要及时的选择退热药,否则身体热度过大,会引发身体其他疾病出现,这样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发热的引发原因有很多,常见就是着凉后引起,产生后可以选择一些姜汤进行选择,那家属对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都有什么呢,也是有很多方面的,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可暂时将患儿移至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
浓度。
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患者1-2小时测一次。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腹泻患者可留大便标本做化验。
(四)用退热药的观察: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
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五)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六)衣服:发热的患儿衣服不易过厚,特别是婴幼儿裹的不可过紧,否则就会影响散热,使体温降不下来。
(七)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到舒适
家属对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上,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对这些护理上,家属也是要全面的进行,这样对患
者身体问题改善才会有很好帮助,而且要注意的是,患者身体温度一直退不下来,要及时的送到医院,避免患者受到更多影响。
发热患者的护理总结
发热患者的护理总结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发热患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需要对发热患者进行专业的护理,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舒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关于发热患者护理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我们需要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
体温是判断患者是否发热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准确可靠的体温计进行测量。
在测量体温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合患者的测量部位,如腋下、口腔或肛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测量的时间和频率,以便及时发现体温的变化。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咳嗽、乏力等。
我们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并观察他们的体征变化,如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心率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
发热患者的体温升高可能导致代谢率增加,从而加重身体的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体温,如给予退热药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患者的体液平衡,保证他们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除了体温的控制,我们还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和休息。
发热患者的身体消耗较大,因此他们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监测他们的饮食摄入情况。
此外,我们还应该鼓励患者适当休息,以帮助他们恢复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健康。
发热患者常常感到不适和焦虑,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我们可以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担忧,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疼痛。
最后,我们需要做好发热患者的隔离工作。
发热患者可能携带传染性疾病,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我们应该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患者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存在。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
发热是身体对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它也可能是疾病的症状之一。
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发热的患者,了解如何正确处理发热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发热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1. 测量体温:患者应该经常测量体温,特别是在感觉发热的时候。
理想情况下,体温应该在37°到37.5°之间。
如果体温超
过37.5°,患者应该寻求医疗帮助。
2. 补充水分:发热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因此患者需要增加饮水量,以补充失去的水分。
此外,喝温水或温茶也有助于降低体温。
3. 休息:发热可能会让人感到疲倦和虚弱,所以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以帮助身体恢复。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4. 观察症状:患者需要仔细观察自己的症状,包括体温的变化、头痛、咳嗽、呼吸困难等。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尽快就医。
5. 避免传染:如果发热是由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患者需要采取措施避免传播疾病,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在家隔离等。
总之,当患者遇到发热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是很重要的。
同时,采取适当的饮食、休息和护理措施也可以帮助身体尽快恢
复健康。
希望上述健康教育内容能帮助发热患者更好地处理发热问题。
发热的护理常规范文
发热的护理常规范文发热是机体对一些原因导致的异常体温升高的反应,是很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在护理机构中,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和遵守一系列的发热护理常规,以便提供适当的护理管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热护理常规:1.监测体温:发热患者的体温需要经常监测,了解体温的变化趋势。
一般发热被定义为体温大于37.5°C,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临床上也可有不同的标准。
体温监测可以选择使用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
2.饮食护理:发热患者需要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持机体的代谢需求。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多喝水,以补充体内的水分损失,并适量提供高热量的食物,如米粥、面食、蔬菜汤等。
3.保持环境整洁:发热患者应住在干净、通风、避免受凉或受热过大的环境中。
护理人员需定期清洁床单、枕套等物品,保持患者周围的空气流通。
4.心理护理:发热患者往往伴有不适感,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理解,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放松心情。
5.药物管理:根据病情和医嘱,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地给患者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
在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6.体疗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温敷、冷敷等方法来降低患者的体温。
温敷可通过热水袋等物品提供适当的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冷敷则可以用冰袋或湿毛巾等物品为患者提供凉爽感,帮助降低体温。
7.动态观察患者情况:对于发热患者,护理人员应经常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心率、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注意是否有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等。
8.防止交叉感染:发热患者一般病情可能较重,容易引发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需采取科学的隔离措施,包括佩戴手套、面罩、帽子等,以及定期消毒和清洁病房和设备。
9.教育指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向他们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发热的观察与处理
发热的观察与处理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在36℃-37℃之间波动。
当体温超过37.5℃时,就属于发热状态。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发热的观察在发现自己或者身边人出现发热时,需要及时进行观察。
观察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温的测量体温是反映发热程度的重要指标。
需要使用医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在测量体温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测量前要先静置5-10分钟。
•测量时应将温度计完全放置于腋下、口腔或肛门。
•腋下体温法比口腔体温法和肛门体温法相对较为安全和简便。
患者的症状发热常常伴随其他症状一起出现,包括头痛、咳嗽、乏力、肌肉痛等。
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这些症状,以便尽早发现病情。
发热的时间和频率需要询问患者出现发热的时间和频率,以便判断发热是否规律和持续。
发热的处理在观察完患者的症状和体温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热的处理。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锻炼和休息适量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身体产生免疫力。
但是在发热期间,建议尽量休息。
如果必须进行锻炼,可以选择轻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补充水分发热期间,人体代谢加快,会导致水分的丢失。
因此需要补充充足的水分,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活动。
建议每天饮用足量的水,或者适量饮用果汁、茶水等含水量高的饮品。
用药治疗对于中度以上的发热,可以使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时,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用量和频率。
•不宜连续使用同一种药物。
病因治疗如果发热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需要及时进行病因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疾病的种类和情况进行选择。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及时进行观察和治疗。
在处理发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温、病因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建议及时就医。
婴儿轻微发热:症状与观察要点
留意伴随症状
如咳嗽、流涕、呕吐、腹 泻等,可能与发热相关。
注意饮食和排便情况
饮食调整
发热时婴儿食欲可能下降,可少 量多餐,给予易消化食物。
排便情况
观察排便次数、颜色和质地,异 常排便可能与发热相关。
留意皮肤状况
注意皮肤温度
发热时皮肤温度可能升高,注意观察 有无发红、皮疹等异常表现。 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接种疫苗
•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按时为婴儿接种各类疫苗,预防传染 病的发生。
注意个人卫生
家长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洗脸等。
避免亲吻婴儿的口鼻和眼部,以免传播细菌和病毒。
THANKS
感谢观看
睡眠不安
睡眠不安也是婴儿轻微发热的一个常见症状。宝宝可能会出 现入睡困难、夜惊、夜啼等现象,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不安可能与宝宝身体不适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体温波动 影响睡眠节律。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的睡眠状况,提供舒适 的睡眠环境。
精神状态改变
精神状态改变是婴儿轻微发热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宝宝 可能表现出烦躁、哭闹不止、萎靡不振等不同状态。
VS
适当休息
避免过度疲劳,让宝宝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
及时就医
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宝宝发热持续不退、出现其他症状或病 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提前预约
如有需要,可以提前预约医生,以减少等待 时间。
04
预防措施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加强营养和锻炼
要点一
保证婴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ERA
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是婴儿轻微发热的典型症状 ,通常表现为体表温度高于正常范围 。家长可以使用体温计定期监测宝宝 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疫情期间病房发热患者管理流程
疫情期间病房发热患者管理流程引言概述: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中,发热患者的管理成为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病房发热患者的管理流程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疫情期间病房发热患者管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患者的筛查和登记1.1 体温监测:病房工作人员应每日对患者进行体温监测,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
1.2 症状评估:对发热患者进行症状评估,包括咳嗽、咳痰、乏力等,以及是否有接触过疫情地区或疫情患者的情况。
1.3 登记信息:将患者的个人信息、病情状况、旅行史等相关信息登记到系统中,以备后续查询和追踪。
二、隔离和防护措施2.1 隔离措施:对于发热患者,应立即将其隔离到特定的病房区域,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2 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并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2.3 环境消毒:病房应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对于发热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和表面,要加强消毒措施,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三、医疗观察和治疗3.1 医疗观察:对发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2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
3.3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指南和专家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等。
四、信息报告和沟通协调4.1 信息报告:病房工作人员应及时将发热患者的信息报告给上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以便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
4.2 沟通协调:病房工作人员应与其他科室、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制定和执行发热患者的管理方案。
4.3 家属沟通:与发热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向其提供必要的疫情知识和防护指导,以减少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五、出院和追踪管理5.1 出院标准:根据患者的体温恢复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制定出院标准,并进行出院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病人观察要点
致热原是引起发热的最常见因素,各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适度的发热,可使抗体的合成增加、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均增强。
但过高或持续时间长的发热,会增加水分和能量的消耗,引起脂肪和蛋白质组织的分解,加重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等系统的负担,引起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观察发热病人,可以及时准确发现病情变化,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资料。
一、发热的程度发热是很多疾病共有的症状。
低热37.1~38℃,多见于病毒性感冒以及结核、风湿、慢性肝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胆囊炎等慢性疾病。
中等发热38~38.9℃多见于流感、中耳炎、胆囊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高热39℃以上,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喉炎、肺部感染、消化道感染、输液、输血反应、中暑、疟疾等疾病。
准确及时发现病人发热的程度、病程、热型的变化,为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以及对因治疗至关重要。
二、发热伴随的症状热伴随寒战护士应该认真观察寒战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体温升降方式等内容。
寒战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等。
伴腹泻考虑肠道感染。
伴尿频、急、尿痛考虑尿路感染。
伴皮疹应考虑传染病,如水痘,麻疹,猩红热,伤寒,斑疹伤寒及药物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