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校稿分解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5e344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9.png)
上学期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2.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让幼儿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科学实验: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2.小组讨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幼: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
师:对,科学无处不在。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个有趣的科学现象——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科学实验: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1)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实验。
我用手电筒照在小白兔的身上,大家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幼:小白兔的身上有光。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小白兔的身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幼:小白兔的身后有影子。
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就会在物体的背后形成影子。
(2)幼儿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师:现在,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一个手电筒和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一起来观察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3)小组讨论,分享实验成果师:实验结束了,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发现。
幼1:我们小组发现,当手电筒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的背后会有影子。
幼2:我们小组发现,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一样。
师:你们真厉害,观察得非常仔细!3.小组讨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师: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科学现象呢?(2)幼儿分组讨论,分享发现幼1:我发现,水会流动。
幼2:我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钉。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还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其实,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就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课后延伸1.请家长协助,让幼儿观察家里的科学现象,并记录下来。
2.鼓励幼儿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4的分解
![中班科学教案4的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6dbf14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5.png)
中班科学教案4的分解科学教案是中班幼儿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班科学教案4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分解。
一、引入分解是指将一个整体拆解成若干个部分的过程,这样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组成和构造。
在中班科学教案4中,引入分解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通过展示一张水果图片,与幼儿进行互动问答,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分解水果的各个部分。
二、分解的实践活动1. 分解身体各部分:通过请幼儿跟随指令进行活动,比如请幼儿用双手摸摸自己的头、脸、手、腿等部位。
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并说出这些部位的名称,并理解它们是构成身体的部分。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可以初步认识和理解分解这个概念。
2. 分解物品的部分: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物品,如积木、玩具车等,让幼儿观察,思考并分解这些物品的各个部分。
通过引导幼儿将物品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并与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解的过程。
3. 分解食物的构成: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实践活动。
可以准备一些食物,如苹果、香蕉、面包等,让幼儿亲自动手将食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并记录下来。
通过这样的实践,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分解的过程,并促使他们思考食物的组成。
4. 分解组合图形:通过使用拼图或积木等教具,可以让幼儿进行拼图游戏。
引导幼儿观察、分解和组合图形,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分解的延伸活动1. 分解和组合文字:可以使用字卡,让幼儿进行拼读和分解字的活动。
通过让幼儿将字拆分成各个音节并组合起来,帮助他们理解字的构成和发音规则。
2. 分解自然景物:带领幼儿参观校园周围的自然景物,如花、草、树木等。
引导幼儿观察并分解这些自然景物的各个部分,从而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3. 分解日常活动:在日常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分解各个步骤。
比如,洗手的过程可以分解为打开水龙头、用肥皂搓手、冲洗干净等步骤,可以引导幼儿按照顺序分解说明。
中班上学期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c5afc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c.png)
中班上学期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上学期科学领域教材,主要围绕“认识自然界的动植物”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有趣的动植物》中的第一节“认识动物”,详细内容涉及动物的分类、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分类知识,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动物分类及特征的理解。
重点: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认识常见的动物及其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动物图片、动物模型、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动物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认识的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发放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给动物分类。
(2)教师讲解动物分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如蝴蝶、企鹅、猴子等,详细讲解它们的分类、特征及生活习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教师提供的动物图片进行分类,并描述动物的特征。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见到的动物,分享观察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动物2. 内容:(1)动物分类: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爬行动物等。
(2)动物特征:蝴蝶——翅膀;企鹅——不会飞的鸟类;猴子——哺乳动物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在画纸上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并描述它的特征。
(2)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让他们了解动物分类及特征。
2. 答案:(1)学生作品,以学生画出的动物为准。
(2)无固定答案,以学生分享的内容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动物分类及特征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科学教案3的分解
![中班科学教案3的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40fc9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4.png)
中班科学教案3的分解科学教育在幼儿园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对于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教师可以设计一堂以“分解”为主题的科学教案,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幼儿了解分解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类和组合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解的概念,理解事物可以通过分解成不同部分来理解和处理。
2.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和特点。
3.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分解拆解事物来锻炼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
4.培养分类和组合的能力,学会将事物进行分类和重新组合。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盒子、纸板、积木、玩具车等。
2.图书准备:《小动物》、《小房子》等与主题相关的图书。
三、教学活动1. 导入:观察小动物教师拿出一本关于小动物的图书,让幼儿们观察书中的小动物。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这只小动物有多少只眼睛?”、“这只小动物有几条腿?”等,引导幼儿们观察事物的细节特征。
接着,教师可以向幼儿们介绍“分解”的概念,让他们了解事物可以通过分解成不同部分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
2. 实践活动:分解水果教师准备各种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示范将水果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如将苹果分成果皮、果肉和果核。
然后,让幼儿们动手将水果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观察水果的外观、形状和质地等特点,帮助他们培养观察力。
3. 游戏活动:分解玩具车教师将一辆玩具车放在桌上,让幼儿们观察并猜测玩具车的组成部分。
然后,教师将玩具车拆解成底盘、轮子和车身等部分,放在不同的盒子中。
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幼儿们根据盒子的标识重新组合玩具车。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分类和组合能力。
4. 创作活动:分解纸板房子教师给每个幼儿发一块纸板和一些小图纸片,让幼儿们参考一本关于小房子的图书,自由发挥创造力,将纸板房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如房顶、墙壁和窗户等。
中班上学期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上学期科学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45fd6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6.png)
中班上学期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手册》中班上学期第四章《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详细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
2.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知道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及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片、动物生活习性图片、季节变化图片、实物展示。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2. 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植物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
(2)讲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知道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讲解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3. 实践:(1)小组合作,让学生用画纸、彩笔等学具,描绘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
(2)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4. 例题讲解:(1)展示季节变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四季的特点。
(2)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植物和动物。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2)小组合作,讨论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2. 动物的生活习性:捕食繁殖迁徙冬眠3. 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春季:植物生长,动物活跃夏季:高温多雨,植物茂盛,动物繁殖秋季:植物凋落,动物储备食物冬季:低温寒冷,植物休眠,动物冬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绘出自己喜欢的植物和动物。
(2)举例说明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2. 答案:(1)学生作品展示,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呈现。
(2)季节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以文字描述。
中班科学教案分解组成
![中班科学教案分解组成](https://img.taocdn.com/s3/m/ecb88a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b.png)
中班科学教案分解组成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教师需要准备一份科学教案,以指导课堂教学。
本文将分析中班科学教案的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中班科学教案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编写教案之前,幼儿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确定学生在本节课中应该达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通过观察大自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等。
教学目标需要具体、可衡量和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教学过程中班科学教案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具体安排。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故事课、实验课、观察课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资源中班科学教案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图片、实物等。
幼儿园教师在编写科学教案时,需要选取适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授昆虫概念时,可以准备昆虫标本、昆虫图片等资源。
教学资源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适应,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价中班科学教案的第四个组成部分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幼儿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问答等方式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同时,教学评价也是幼儿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
五、实施计划中班科学教案的第五个组成部分是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详细安排的计划。
幼儿园教师需要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方式等。
实施计划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和有效传达。
中班科学教案7的分解
![中班科学教案7的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67e30e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5.png)
中班科学教案7的分解引言:中班科学教案7的内容是关于分解的教学。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而分解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维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分解的定义、分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解的定义分解是指将一个整体拆分成若干小部分的过程。
在幼儿科学教学中,分解通常是指将一个物体、概念或现象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以便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构成和原理。
二、分解的分类1.物体分解物体分解是指将一个整体的物体分解成多个部分。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张纸进行分解,让幼儿观察并尝试将其分解成小块。
这样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概念分解概念分解是指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分解为具体的行为、事物或图片等。
例如,教师可以将“动物”这个概念分解为不同种类的动物,让幼儿观察并认识不同的动物形态和特征。
3.现象分解现象分解是指将一个现象或事件分解为其中的各个细节部分。
例如,教师可以将“下雨”这个现象分解为云朵形成、水汽凝结、雨滴下落等不同的过程,让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解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解物体、概念或现象,幼儿能够更加准确地捕捉到事物的特征和细节。
2.培养幼儿的思维力分解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将整体拆分成小部分,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构成和原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将物体进行分解需要幼儿动手进行操作,这能够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操作技能。
分解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动手创造出新的形态。
四、教学过程1.引入分解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图片或现象引入分解的概念,让幼儿了解分解即将一个整体分解成小部分。
2.物体分解的实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纸、积木等,让幼儿观察并尝试将其分解成小块。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并帮助他们进行分解。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235b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8.png)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做出多种活动手指和手臂的动作。
2.锻炼幼儿手和手臂的协调才能。
3、学会合作, 体验克制困难, 做英勇孩子的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星星、小旗、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一、热身活动老师和幼儿随《去郊游》音乐动作入场;律动“请你照我这样做”带着幼儿做准备活动。
二、活动手指和手臂1.老师与幼儿一起活动手指, 并想像出多种象形动作。
如: 大雁飞、虫子爬、剪刀剪、鱼儿游、小星星放光等。
2、引导幼儿做出各种胳膊的象形动作, 如:炸麻花、开火车、打气、擦玻璃、游泳、蝴蝶飞、划船等。
3.以“小手变魔术”游戏引导幼儿用手和手臂共同创造各种动作。
(引导幼儿联络日常生活说出手的各种本领)4.启发幼儿大胆创造, 想出多种手及胳膊能完成的动作。
如: 你能让手臂像波浪一样运动吗?还能完成什么动作?(毛毛虫、乌龟爬、开小车等)三、游戏《向手挑战》。
1.挑战游戏: 毛毛虫爬行比赛。
2.挑战游戏: 推小车。
分成两队, 各队队员在互相团结的共同努力下, 最先完成任务的队为胜。
最后为获胜队发小红旗, 作为奖励。
鼓励没获胜队总结经历下次努力。
四、放松活动: 《摇篮曲》。
【活动延伸】用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以做出很多动作, 也可以像这样做很多游戏, 活动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尝试。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2活动目的:1、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 激发幼儿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通过画影子, 观察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理解影子变化的原因。
活动准备:1.幻灯机(或手电筒)、不透光的各种物体。
2.粉笔、玩具假设干。
活动过程:一、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带着幼儿漫步, 找影子。
请幼儿观察什么地方有影子, 什么地方没有影子, 发现了什么东西的影子?1.室内谈话: 幼儿漫谈漫步时的发现。
小结:太阳光下有影子, 阴暗处没有影子。
2.小实验: 影子的产生。
(1)翻开幻灯机(或手电筒), 将光投到墙上, 问幼儿: 墙上有影子吗?(2)将玩具狗挡住光线, 问幼儿: 如今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玩具狗挡住了光线, 所以出现了影子)(3)将幻灯机(或手电筒)关掉, 问幼儿:如今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光, 有物体, 也不会产生影子)小结:影子的产生有两个条件, 一要有光, 二要有不透光的物体。
中班科学教案教材分析
![中班科学教案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9ecbe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66.png)
中班科学教案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堂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学习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增强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水、火和土壤。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水杯、打火机和一些土壤样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引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起幼儿对本课内容的兴趣,例如:“你们喜欢喝水吗?”、“我们每天都需要用到火,你们知道火怎么来的吗?”等。
2. 导入知识(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幼儿认识水、火和土壤,告诉幼儿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水是我们身体所需的重要物质,火可以帮助我们做饭和取暖,土壤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基础。
3. 探究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水、火和土壤的探究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给每个幼儿发一个水杯,让他们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和味道,并引导他们用手触摸水的温度。
然后,教师可以点燃一个火花,让幼儿观察火的颜色、形状和热量。
最后,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土壤样本,让他们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味道。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对探究活动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和味道。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火是红色的,热量很高,能把东西烧着。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土壤有很多种颜色,质地也不一样,土壤里有植物需要的营养。
”等。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例如:“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取暖吗?”、“你们知道植物为什么需要土壤吗?”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科学课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水、火和土壤进行观察和认识,既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又增加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情境中,能够帮助幼儿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发展。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be437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8.png)
上学期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一、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地球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2.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地球仪、地球图片、视频资料等。
活动过程:1. 教师向幼儿展示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地球的外观特征。
2. 教师通过地球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幼儿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于地球的认识。
4. 教师总结幼儿的发言,强调环保意识,教育幼儿爱护地球。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如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
活动准备:季节图片、昼夜交替视频等。
活动过程:1. 教师向幼儿展示季节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季节的变化。
2. 教师通过昼夜交替的视频资料,向幼儿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于自然界规律的认识。
4. 教师总结幼儿的发言,引导幼儿热爱自然界。
三、第三章:了解动植物的世界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关心。
活动准备:动植物图片、视频资料等。
活动过程:1. 教师向幼儿展示动植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外观特征。
2. 教师通过视频资料,向幼儿讲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
3.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于动植物的认识。
4. 教师总结幼儿的发言,引导幼儿关心生态环境。
四、第四章:体验科学的乐趣活动目标:1. 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科学实验器材、实验道具等。
活动过程:1. 教师向幼儿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2.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科学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4的分解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4的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8e0f4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1.png)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4的分解科学教育在幼儿早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学习,幼儿可以探索和发现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园中的科学教学中,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聚焦于幼儿中班科学教案4的分解,帮助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幼儿。
一、教学目标科学教案4的分解是指在幼儿中班的科学教育中,将教学目标分解为适合幼儿接受的小目标,使幼儿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以下是科学教案4的分解的具体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能够观察和区分不同动物的特征。
3.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和分享。
4. 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
二、教学准备在进行科学教案4的分解之前,教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1. 查找相关教材和资源,包括绘本、图片、小动物模型等。
2. 准备幼儿熟悉的动物图片和卡片,以便进行观察和分类练习。
3. 准备幼儿动手实践的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显微镜、纸板等。
4. 制定幼儿小组活动的分组情况,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幼儿熟悉的动物图片,引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提出对动物的问题。
2. 观察和比较:将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不同的动物图片和卡片,让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动物的特征,如体型、毛发、皮肤等。
3. 分类练习:根据幼儿的观察和比较,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将动物进行分类,如按照身体大小、食物偏好等特点进行分类。
4. 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要将某些动物归为一类。
5. 动手实践:给幼儿提供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让幼儿进行实验和观察。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察昆虫、观察叶子上的小动物等。
6. 总结归纳:引导幼儿总结他们掌握的知识,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总结,让幼儿参与讲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的讲解与分享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的讲解与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2dadc00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d.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的讲解与分享一、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为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初步认识生态环境,了解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幼儿初步了解生态环境,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和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感知能力、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懂得保护环境、爱护生命,形成环保意识和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和道德习惯。
三、教学过程1.活动导入首先,老师请全班幼儿跟读一段简短的故事《小蚂蚁过河》,并引导幼儿思考:小蚂蚁为什么能够顺利过河?你们是如何想到的呢?2.教学环节(1) 知识讲解让幼儿认知"生态环境保护"难度比较大,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幼儿尽可能的接触社交环境,更容易理解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让生态保护理念渗透到生活中。
(2) 知识探究通过麦克风和耳麦的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到了外界的声音是如何传入人们的耳朵的。
(3)实践活动请全班幼儿到校园里,通过观察、探究、问答等方式,让孩子们初步认知自然界的物质和现象。
(4)情感体验让幼儿尽可能多地分享、交流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在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引导并激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4.活动总结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幼儿建立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教学内容比较综合和全面,教育教学需要结合现实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知识和理念,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本节课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进行实际参与和体验,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生态规律,建立好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自然界、尊重自然的素养,让幼儿能够快乐成长。
中班科学教案6的分解
![中班科学教案6的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1bbbc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d.png)
中班科学教案6的分解科学教育在幼儿园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实践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其中,分解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让幼儿观察、分析和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将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分解的概念和相关术语。
2. 培养观察细节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小羊模型或图片。
2. 团队合作卡片。
3. 宝可梦图鉴或其他物品。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 导入环节:老师拿出一只小羊模型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引导幼儿观察小羊的身体部分,例如头、腿、耳朵等。
2. 学习分解:a) 老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引导幼儿将小羊分解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头、腿、耳朵等。
b) 鼓励幼儿将分解的部分进行分类,比如把头、腿、耳朵等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
c)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分解后的部分会有不同的特点?为什么它们在不同的位置?3. 活动1:团队合作a) 老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至少3名幼儿。
b) 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团队合作卡片。
卡片上包含一种动物或物品的图片。
c) 幼儿在小组内观察图片,讨论该物品的不同组成部分。
d) 老师鼓励幼儿将物品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让他们在卡片上写下这些部分的名称。
4. 活动2:宝可梦分解a)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本宝可梦图鉴或其他物品。
b) 幼儿观察图鉴中的宝可梦或物品,并讨论它们的组成部分。
c)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宝可梦或物品,将它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在纸上进行绘画或标记。
5. 活动总结:a)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分解的宝可梦或物品。
b) 老师鼓励幼儿讨论和比较不同宝可梦或物品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四、评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细节的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
可以通过幼儿的讨论、提问和绘画作品来进行评估。
中班科学教案上期
![中班科学教案上期](https://img.taocdn.com/s3/m/cd0bab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4.png)
中班科学教案上期【教案名称】中班科学教案上期【教案总结】本期中班科学教案,主要围绕着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展开。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操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主题:日常物品的材质与用途介绍常见物品的材质组成和用途,培养幼儿对物品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并引导他们思考物品外观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活动:探究物体的浮沉原理使用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块、金属块等),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的关系,并了解水的承载能力。
3. 观察活动:昆虫的生活习性带领幼儿观察校园中常见的昆虫,如蚂蚁、蝴蝶等,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食性和特点。
鼓励幼儿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4. 操作实践:自制简易风筝引导幼儿用纸、木棍等材料制作简易风筝。
通过制作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实践,并探索风筝在空气中飞行的原理。
5. 游戏活动:生活中的声音创设不同环境音响,让幼儿聆听不同声音,并猜测声音的来源和特点。
通过游戏,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提高他们对物品外观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认识。
2. 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浮沉原理,了解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的关系。
3. 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通过操作实践,让幼儿亲身体验制作风筝的过程,探索风筝在空气中飞行的原理。
5. 提高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培养他们的听觉观察力。
【教学步骤】1. 探究物体的材质与用途-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常见物品,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外观,并提问物品的用途。
- 对比不同材质的物品,如塑料杯和玻璃杯,让幼儿思考它们的区别和用途上的差异。
- 组织幼儿进行分类活动,将物品根据材质进行分组。
2. 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原理- 准备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塑料块、金属块等。
中班科学教案分解组成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分解组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5f2e2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b.png)
中班科学教案分解组成教案科学教案是中班教师备课时必备的教学工具,它能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而科学教案的组成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分解一下,看看科学教案都有哪些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科学教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成的预期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的教学目标应当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目标可以是让幼儿能够观察沉浮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原因。
其次,科学教案还需要包含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点和技能。
在中班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涉及到动物、植物、天气等方面的常见知识。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可以包含有关昆虫的知识,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点、生活习性等。
第三,科学教案还要有一份详细的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可以细分为导入、呈现、操作、总结等环节。
导入环节是指教师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实例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思维。
呈现环节是指教师通过图画、实物、视频等教具向幼儿展示教学内容。
操作环节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亲自体验和观察,培养幼儿探究和动手的能力。
总结环节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幼儿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记忆和理解。
除了教学步骤,科学教案还应包含评价与反思。
评价与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对知识的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等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情况。
在反思环节中,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最后,科学教案还可以添加一些拓展活动和延伸思考的内容。
拓展活动可以在教学完成后,为那些学得较快的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挑战。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而延伸思考的内容则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中班科学教案的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评价与反思以及拓展活动和延伸思考。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分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a5e12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ea.png)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分析一、教案概述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是幼儿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份详细教学计划,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并培养其科学探究、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份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物质的性质、生活中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三、教案内容1. 主题:水与冰2. 学习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并能观察和描绘水的形状、颜色和状态。
(2) 发现水的变化和冰的形成,理解水和冰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幼儿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水和冰的认识。
3. 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水的性质教师将准备好透明容器装满水,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形状、颜色和状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的性质。
(2) 活动二:水与物体的接触实验教师将准备好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木块、塑料袋等,让幼儿将各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不同物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3) 活动三:观察冰的形成教师将准备好水和冰块,引导幼儿观察冰的形状和状态,通过动手实验让幼儿亲自体验将水冷却成冰的过程。
(4) 活动四:冰的溶解实验教师将准备好冰块和盐,引导幼儿观察加入盐后冰块的变化,让幼儿发现盐的作用,并通过实验理解冰的溶解过程。
(5) 活动五:制作彩色冰教师将准备好不同颜色的果汁和冰盒,让幼儿倒入果汁制作彩色冰,引导幼儿观察冰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案分析1.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本教案明确了学习目标,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帮助幼儿全面了解水和冰的性质、变化过程和相关的规律。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幼儿能够培养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案设计了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观察、实验和讨论活动,能够帮助幼儿通过实践体验和亲身参与来加深对水和冰的认识。
中班科学活动5的分解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5的分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266ec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2.png)
中班科学活动5的分解教案一、引言在中班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特征和属性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
科学活动作为一种有序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班科学活动5的分解教案,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分解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教案适用于中班教材《健康与生活》科学活动5部分。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人体的主要器官,提供了丰富的图文材料,以帮助幼儿了解人体内部的构造及其功能。
三、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分解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健康与生活》科学活动5的相关图文材料。
2. 展示板、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
3. 小组卡片,上面写有不同器官的名称。
4. 幼儿喜爱的人体模型或软体组成的人体模型。
五、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唱一首与人体相关的儿歌,例如《头、肩、膝、足》等,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注意。
2. 引入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幼儿观察。
通过询问一些问题,例如“你知道人体内有什么部分吗?每个部分都有什么功能?”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讨论。
3.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张小组卡片,上面写有不同器官的名称,例如心脏、肺、脑等。
每个小组需要根据自己的卡片,在彩纸上绘制和剪切出相应的器官。
然后,组员之间组合彩纸上的器官,还原成一个完整的人体。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幼儿注意一些细节,例如肺在什么位置等。
4. 小结教师带领全班讨论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通过提问,让幼儿总结这次活动的内容,引导他们总结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六、教学注意事项1. 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制作器官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小组合作还原人体的过程。
2. 教师在活动中应多与幼儿互动,引导他们思考问题,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器官的概念。
幼儿科学教案简案中班上学期
![幼儿科学教案简案中班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281db25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9.png)
幼儿科学教案简案中班上学期幼儿科学教案简案中班上学期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中班幼儿了解常见的天文现象、动物以及自然界现象,并提高他们的自然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天文现象介绍太阳、月亮、星星的基本概念和属性;让孩子们通过亲眼观察、问答等方式认识和了解太阳、月亮、星星的特点,例如观察太阳在天上的位置、形状以及当日阳光强度的变化等。
2.动物介绍小动物,如昆虫、鱼、鸟等的生长、适应环境的特点。
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特别是生长环境和食物的影响。
3.自然界现象介绍自然界中的不同天气现象、水的循环、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天气现象、水的循环、植物在阳光和水的作用下的变化过程等,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1.幼儿园游戏法2.体验式教学法3.问答式教学法4.亲身体验法5.观察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天文现象1.1. 教师引导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太阳的运动,带领他们在室外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形状。
1.2. 引导孩子们理解月亮的属性,通过夜晚观察月亮的不同形状和颜色。
1.3. 带领孩子们观察星空,引导他们认识不同的星星和星座,并用简单的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制作属于自己的星座图。
2.动物2.1. 带领孩子们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通过在幼儿园园区或周围的公园里观察,让幼儿们了解昆虫的生长和食物选择。
2.2. 带领孩子们观察鸟类的飞行状态和栖息环境,了解鸟类的食物和生长环境,同时制作自己的小鸟飞行器。
2.3. 带领孩子们参观水族馆或自然博物馆,学习海洋生物的生长和保护。
3.自然界现象3.1. 带领幼儿在室外观察和体验不同的天气现象,例如:真正的风,雨天和雪天等。
3.2. 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自然界中植物的变化和种类。
3.3. 通过部分实验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水的循环和特性,例如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以及让孩子们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
五、教学资源1.教学用品:幼儿园游戏、手工材料、图书、冲浪板、显微镜、植物、物理器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甜的果肉活动目标1. 认识几种水果,并通过看、摸、闻、尝等方式了解各种水果及果肉的特征。
2. 体验学习和操作的欢乐,丰富知识经验。
活动准备:水果(葡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水果刀。
活动过程:一、导入:夏天来了,很多香甜可口的水果都成熟了,小朋友,你都吃过哪些水果?二、了解果肉的特征。
1、认识水果。
老师准备了好多种水果,看看小朋友认不认识它们?说一说它们都长的什么样?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桃子是圆的,是绿色的。
西瓜的皮是绿色的,圆形,很大。
甜瓜是黄色的,椭圆形。
……摸一摸,掂一掂有什么感觉?桃子是软软的,皮比较光滑。
西瓜摸起来滑滑的,硬硬的,抱着很沉。
甜瓜硬硬的,皮比较光滑。
……2、认识果肉。
水果的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切开西瓜,观察西瓜皮(称为果皮),西瓜瓤(称为果肉),西瓜子(种子)的颜色,位置,能把它们区分开来。
找一找吃西瓜时主要吃哪个地方,尝一尝什么味道?小结:水果可以吃的部分,就是核和外层薄皮之间的部分,我们通常称之为果肉。
以同样的方法认识其它几种水果,了解它们的果肉的特征和味道。
三、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桃子、西瓜,苹果等水果的特征。
小朋友还应该知道水果营养非常的丰富,它含有好多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我们要多吃水果,吃完的果皮不能乱扔。
还要爱护果树瓜地。
活动延伸与建议:让幼儿了解水果都长在什么地方。
昆虫大家族活动目标:1、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昆虫的欲望。
活动准备:海报一张,昆虫操作卡。
活动过程:一、出示海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今天早上老师收到一封信,打开来一看,原来是毛毛虫写的海报。
出示海报:毛毛虫要过生日了,请所有的昆虫朋友都来参加生日会。
师:你们猜猜有哪些小昆虫来参加他的生日会呢?二、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
1、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逐一贴出小蚂蚁、知了、蜜蜂、蜻蜓、瓢虫、蜈蚣和蜘蛛的图片。
师:你们发现了哪些昆虫来参加毛毛虫的生日会呢?师:蜈蚣和蜘蛛来参加毛毛虫的生日会,毛毛虫为什么要请蜈蚣和蜘蛛回去?毛毛虫是怎么说的呢?(小蚂蚁说:昆虫只有六条腿,你们的腿太多了,所以不是昆虫)毛毛虫的昆虫朋友哪些地方一样?小结:原来它们都是昆虫,都有六条腿,有头、胸、腹,也有翅膀。
2、毛毛虫的秘密师:毛毛虫邀请昆虫朋友参加它的生日聚会,毛毛虫是昆虫吗?,为什么呢?小结:毛毛虫长大了会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那时候它就有头、胸、腹还有翅膀,所以它也是昆虫。
三、通过操作再次巩固幼儿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今天我们班也有昆虫要去参加生日聚会,我们看看它是谁呢?请幼儿按照昆虫的特征把昆虫图片找出来。
四、交流分享: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找的昆虫图片举起来,让老师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活动延伸与建议:去户外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昆虫。
找空气活动目标:1、能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无色无味的特征。
2、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空箱子,每组一盆清水,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塑料袋、气球、吸管等。
活动过程一、猜谜语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空气)二、引导幼儿认识空气。
1、了解空气的特点。
师:出示事先准备的一只空箱子,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
老师请一个小朋友用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然后说一说礼物的特点,(鼻子)没有气味,(耳朵)没有声音,(手)摸不到……请大家来猜一猜,这个箱子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礼物?老师问:“大家能猜测出老师的礼物是什么吗?”幼儿自由发表后,把箱子打开,请小朋友看一看,空气没有颜色,透明。
用塑料袋子把“礼物”取出来:老师拿起塑料袋,放入箱子中,张开袋口,然后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
为什么带子鼓起来挤不动了?塑料袋里有什么?(空气)。
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袋子鼓起来了)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2、空气在哪里。
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找到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找到空气呢?”请幼儿试着利用手中的材料去找到空气。
组织交流:“大家刚才玩的真起劲,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玩法,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别人是怎样玩的,这样我们就能学会更多的玩法了。
”(幼儿交流: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气球或吸管吹一些空气,玻璃杯扣一些空气等方法。
)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你找到了空气呢?(塑料袋和气球鼓起来了;对着手吹吸管感觉有风,把吸管插进水里吹水会冒气泡……)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3、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老师:“为什么说空气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呢?大家一起来做个小实验。
”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来,因为我们的身体里缺少空气。
)请幼儿做深呼吸再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次我们能坚持一会了,不是那么憋的慌了,因为我们吸进肚子里空气了。
)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小结:所以的人、动物,还有许多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风从哪里来活动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认识空气流动就是风,能说出日常生活中的人造风,并认识到它们的成因。
2、知道风的作用和危害,乐于了解自然现象。
活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道谜语,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好吗?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二、探索感知风的存在。
师:风儿想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已经藏起来了,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把风找出来?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手扇、嘴吹、跑等方法感知风的存在。
师: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风?师:你感觉到了什么?三、探索风的形成。
师:我们的手扇动是怎样产生风的?(手的扇动使周围的空气形成了流动,于是就形成了风)师问:哪些物品还可以制造风呢?生:扇子、打气筒、电风扇、吹风机等!师:电扇是怎样制造风的?电扇的扇叶高速旋转,使空气流动起来,就产生了风。
四、自然界的风对人类的影响。
师:风有什么作用?好处: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可以吹着帆船跑的更快、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
师:如果风太大了,就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危害。
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坏,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
请幼儿观看龙卷风的视频,了解龙卷风的危害。
五、分享交流。
请幼儿结合日常经验讲一讲还知道哪些风?它们对人们有什么影响。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小风车转转转活动目标:1、知道风能使风车转起来,探索风的大小与风车转速之间的关系。
2、乐于动手,会用卡纸等简单材料制作风车。
活动准备:风车、卡纸、图钉、剪刀、带橡皮的铅笔。
活动过程:一、出示小风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风车,并启发幼儿让风车转起来。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转起来的?请幼儿说一说、玩一玩。
2、讨论风车的转动原理。
师:风车为什么会转动?风车的转动和风有没有关系呢?引导幼儿发现风车转动和风的关系。
老师今天请小朋友自己利用桌子上的材料制作一个小风车,然后选择一块空地玩一玩风车,看一看风车的转动到底和谁有关。
二、幼儿学习制作风车。
老师出示风车制作图纸,并且示范制作风车的过程。
然后给幼儿提供制作风车的卡纸、剪刀、铅笔和图钉,让幼儿学习制作风车。
三、通过实验感知小风车转动的速度与风的大小有关。
1、提出假设。
师:有了风,小风车就会转动起来。
那么怎样使你的小风车转动的更加快?2、自由探索,验证假设。
师: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小风车转动的更加快。
3、讨论交流。
你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小风车转得更快?4、小结。
小风车的转动与风有关系,我们在奔跑的时候,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风车转动的快;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车就转动的慢。
四、总结。
我们学会了制作小风车,也明白了小风车转动的一些原理。
拿好你的小风车,我们到操场上玩一玩,比一比谁的小风车转动的更加快。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有趣的转动活动目标:1、发现并了解“转动”现象,在操作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
2、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产生兴趣,体验操作探索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
3、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方便。
活动准备:人体图一张、音响、彩色记号笔、筷子、线圈、伞、风车、钟表、卷笔刀、盖子、转动玩具等。
活动过程:一、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老师做转胳膊动作,幼儿初步了解转动现象。
师:我的胳膊是怎样动的?2、请小朋友找找自己的身体有哪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交流:请你来试一试,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3、听音乐做各种不同的转动动作,激发幼儿兴趣。
二、转动物体。
1、给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哪些东西可以转动?它们是怎样转动的?2、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3、交流操作探索的结果。
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并请幼儿演示不同材料的转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小结:所有转动的物体都有一个很大的秘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在黑板上画出“中心”),物体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运动,就是转动。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物体转动时的中心。
1、出示人体挂图,请幼儿找找身体的不同部位围绕哪里在转动,并用彩色记号笔表示出来。
2、请幼儿再一次动手操作,试一试找出不同物体转动时的中心,并用记号笔表示出来。
3、互相交流:你发现它们是围绕哪里在转动?四、了解日常生活中转动的运用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
出示课件或图片,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轮子“手拉手”活动目标:1、认识齿轮,初步了解齿轮运转的原理。
2、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能被观察到的时钟内部结构、自行车、齿轮玩具。
活动过程:一、观察钟表,认识齿轮。
1、请幼儿观察钟表内部结构,认识齿轮。
师:你们看到的轮子是什么样子的?2、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介绍“齿轮”——这种轮子上有一个接一个的“牙齿”。
师:齿轮和齿轮之间是怎样连在一起的?师:当一个齿轮转动的时候,其它齿轮是怎样的?3、帮助幼儿观察一个齿轮转动可以带动其它齿轮一起转动。
二、发现大齿轮能带动小齿轮更快的转动。
1、将自行车倒置,观察它的齿轮。
师:自行车前面的齿轮和后面的齿轮有什么不一样?转动脚踏板,请幼儿观察链条怎样带动小齿轮转动?请幼儿数一数,转动一次脚踏板时,后轮转了几圈?2、总结:大齿轮能带动小齿轮更快的转动。
三、用齿轮玩具制作齿轮组,感知齿轮运转的原理。
师:怎样才能让两个齿轮一起转动起来?请幼儿利用齿轮玩具验证自己的猜想,看看能不能让两个齿轮同时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