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琦君简介
琦君简介(一):
琦君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

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

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简介(二):
琦君简介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瓯海瞿溪镇,台湾当代文学作家。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亦涵括小说、评论、翻译及儿童文学,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

其主要著作有《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琦君简介(三):
琦君生平简介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

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

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超多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

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

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

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

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

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

她的散文曾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
奖、台湾文学作品菱金鼎奖、第十一届文艺奖,还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方忠编著《台港散文40家》)
琦君30年代末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在那里受到著名文学家、江南大词人夏承焘的谆谆教诲,夏先生培育了琦君高超的诗词造诣,并在怎样做人与作文上给琦君以无穷的启迪。

多年以后,琦君还铭记着夏老师的一句词:“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

”琦君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别老师后,他的词与他的诲谕时时在心。

抗战期间,我尝尽了生离死别之苦,避乱穷乡,又经历了许多惊险。

在工作中,我也领略到人间炎凉与温暖的滋味。

我渐渐的长成了,我懂得,人要挣扎着生活下去是多么不容易,却是多么值得赞美。

我也懂得如何以温存的心,体味生活中的一花一木所给予我的一喜一悲”(《写作回顾》)。

琦君早年历经战乱家变,中年又在法院工作多年,她并非在蜜糖罐里长大的,也不是没有见过世界和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但她愿意以祥和宁静之心去观察生命,描绘人生。

她的散文善于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持一种毫不造作的东方式的淡泊宽容态度。

大半生饱经忧患得来
的生命体验,一一化为笔下的仁爱与智慧。

朴实厚重中透出淡淡的情味,平易近人里流露着洞识和哲思,构成自己特有的动静适度雍容典雅的生命境界。

这境界既出自她真挚敦厚的秉赋气质,也得力于她深受儒家忠恕之道影响,老师的教诲,还有饱蘸慈悲为怀佛家色彩母亲的感染。

这几个因素构成了琦君的生命意识。

凭借着它,琦君支撑起自己忠诚恳切的人生态度和宽容善良的道德准则,维系着对于宇宙万物及人性终将经久不渝地完美发展的期许与信念。

(徐学《当代台湾散文中的生命体验》)
如果拿所写的题材来说,琦君在许多方面与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半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有属于她的世界。

琦君堪称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在她笔下,童年不是一般好处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她是将儿童圣洁的心灵,对童年的一次回忆,当成是涤滤心灵的一次巡礼。

在琦君的心目中,人世间的教堂不是别的,童心和童年即是审美的教堂。

她已将童年演化成和提升为一种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尺度了。

(楼肇明《琦君散文代序谈琦君的散文》)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琦君)。

当时的女作家几乎都说过这样同一意思的话。

但是人为的屏障使江山阻隔,好梦难圆,家园故土只成了梦中情怀。

琦君也是常常从眼前的景联想到家乡的情。

春朝月夕,风雨晨昏,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她何尝一日忘情,她先后写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细雨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灯景旧情怀》……十多种怀旧之作。

她是中国现代继冰心之后难得的散文女作家,她营造了十分充实的旧日世界,带领我们重温温馨的梦境。

(陈素琰《女性的潜隐与实现──五、六十年代的两岸女作家》)琦君生平年表
【1917年】(1岁)7月24日,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

【1921年】(5岁)家庭教师叶老师开始教方块字“人手足刀尺……”。

【1923年】(7岁)开始学读诗经、唐诗。

【1924年】(8岁)读《女论语》、《女诫》、《孟子》。

背得不完全,时常挨骂。

读香烟洋
片背后的故事,听堂叔讲《三国》,对历史故事发生兴趣。

【1925年】(9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作文。

【1926年】(10岁)偷看武侠、言情等小说。

叶老师特准看《三国演义》及《东周列国志》指定部分,要写感想,甚苦。

【1927年】(11岁)在北平的哥哥去世,以文言文写《祭兄文》,又以白话写《哭哥哥》,堂叔说白话的写的更真。

【1928年】(12岁)经堂叔指点开始写语体文。

迁居杭州。

【1930年】(14岁)考入弘道女中。

国文名列前茅,英文算数不及格。

【1932年】(16岁)初中部作文比赛第一名,国文英文皆名列前茅,被同学封为“文学大将”,颇沾沾自喜。

【1933年】(17岁)试写《桃花开了的时候》小说一篇,投稿浙江东南日报副刊被退回,甚灰
心。

免试直升高中部。

暑假中由父亲督促重温左传、史记,并读通鉴,我暗中读新旧小说甚多。

【1934年】(18岁)高一任导师命写《烟鬼下场》应征,以佳作入选,得稿纸二刀,铅笔半打。

【1935年】(19岁)国文老师鼓励耐心作文,从回忆文入手。

写了《童年琐记》又将《桃花开了的时候》改写,均被选入墙报与学校年刊。

《我的朋友阿黄》,投稿浙江青年,被刊出,得稿费二元四角。

再一次以新诗投稿,又得稿费七角。

当选为学生自治会学术股长,主办演讲会、辩论会等,为我学生时代最辉煌时期。

【1936年】(20岁)高中毕业(经过会考)直升之江大学中文系。

【1937年】(21岁)中文系同学追随瞿师散步钱江大桥、六和塔、九溪十八涧。

寓教诲于娱乐,于山水中悟恬淡的生活情趣。

瞿师有“短策暂辞奔竞场,同来此地乞清凉”及“松间数语风吹去,明日寻来尽是诗”之句,吟哦中深有所悟。

真有“浴乎沂,风乎云雩,咏而归”的乐趣。

作文比赛,全校第一名,题目是《中学六年作文文集自序》。

【1938年】(22岁)因中日战争,辍学返故乡,瞿师亦避乱瞿溪,因得就近请益,学诗词、读老庄。

瞿师赠诗有“希真今日黛沉沉,七字(指诗词)灯前解用心”之句,垂勉至多。

【1939年】(23岁)返沪上续学。

因副系英文,读西洋名著多种。

美籍老师Dr.Day与
Mrs.White教学态度和蔼认真,对我指导启迪尤多,因悟无论中西文学名著,总是要从至情至性中出发,从实际的体认着笔。

将童年时所背《灶神经》、《十八岁姑娘》等写成古风,得全系同学赞赏。

【1940年】(24岁)瞿师奔丧返里,由尤龙沐勋老师代词选,教作“慢词”。

【1941年】(25岁)卒业大学,任教上海汇中女中。

为卢燕(她原名卢燕香)编导话剧“火炼”(与另一为任教该校的同学合作)。

【1943年】(27岁)返故乡任教永嘉县中,为学生编导话剧。

瞿师亦返故乡,嘱写《之江同学沪滨欢聚回忆录》,引起写回忆文的兴趣。

永中距瞿师寓所谢池巷(因永嘉太守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得名)甚近,我常带领同学趋访瞿师,面授作诗之道。

瞿师故有“秋山满眼谢家诗”之句。

【1945年】(29岁)胜利复员回杭州,任教母校兼浙江高院图书管理员,得以畅览群籍与杂志,偶写杂感寄报刊。

【1949年】(33岁)五月来台。

六月间第一篇《金盒子》投《中央副刊》,第二篇《飘零一身》投《中央日报》妇女家庭版,都被刊出,乃开始写散文。

由中妇主编武月卿女士介绍结识许多文友。

【1950年】(34岁)结婚。

【1951年】(35岁)短篇小说《姊夫》,在《文坛》创刊号刊出。

【1954年】(38岁)1月,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国风杂志社)。

【1956年】(40岁)1月,自费出版短篇小说集《菁姐》(今日妇女半月刊)。

【1958年】(42岁)9月,出版短篇小说集《百合羹》,开明书局。

【1962年】(46岁)5月,出版散文合集《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3年】(47岁)8月,出版散文集《烟愁》,台中:光启社。

【1964年】(48岁)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章。

【1965年】(49岁)代表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应邀访韩。

短篇小说《百合羹》译为韩文,刊载韩国《女苑》月刊。

出版儿童翻译小说《傻鹅皮杜妮》,国语日报出版部。

【1966年】(50岁)9月,出版儿童小说《卖牛记》,省教育厅。

12月,出版《琦君小品》,台北:三民书局。

【1968年】(52岁)1月,出版短篇小说集《缮校室八小时》,台北:商务印书馆。

【1969年】(53岁)6月,出版儿童小说《老鞋匠和狗》,省教育厅。

11月,出版散文集《红纱灯》,三民书局。

【1970年】(54岁)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

【1971年】(55岁)11月,出版短篇小说集《七月的哀伤》,惊声文物供应社。

【1972年】(56岁)应美国政府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

【1975年】(59岁)《烟愁》由书评书目出版社重排,三版出书。

7月,出版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台北:尔雅。

12月,出版选集《琦君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976年】(60岁)应《读者文摘》主编特约写散文《母亲》,刊载于8月号。

12月,出版散文集《桂花雨》,台北:尔雅出版社。

【1977年】(61岁)1月,出版小品散文集《细雨灯花落》,台北:尔雅。

随夫留居美国。

【1978年】(62岁)1月,出版随笔《读书与生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8月,出版散文集《千里怀月人在峰》,台北:尔雅。

【1979年】(63岁)3月,出版散文集《与我同车》,台北:九歌。

【1980年】(64岁)4月,出版短篇小说集《钱塘江畔》,台北:尔雅。

自美返国,任教中央大学中文系。

10月,出版散文集《留予他年说命梦痕》,台北:洪范。

12月,散文小说集《琴心》由尔雅出版社重排出版。

【1981年】(65岁)1月,出版散文集《母心似天空》,台北:尔雅。

4月,出版词论《词
人之舟》,台北:纯文学。

8月,出版散文集《琦君说童年》,台北:纯文学。

9月,散文集《烟愁》由尔雅出版社重排出版。

12月,尔雅出版社增订出版短篇小说集《菁姐》。

出版《纯文学短篇小说选译》,台北:纯文学。

【1983年】(67岁)再随夫留居美国。

2月,出版散文集《灯景旧情怀》,台北:洪范书店。

5月,出版散文集《水是故乡甜》,台北:九歌。

【1984年】(68岁)应邀出席纽约美东区中华妇女联谊会座谈。

【1985年】(69岁)6月,出版散文集《此处有仙桃》,台北:九歌。

6月,出版散文集《琦君寄小读者》,台北:纯文学。

《琦君寄读者》获行政院新闻局图书著作金鼎奖。

【1986年】(70岁)11月,出版小品文集《玻璃笔》,台北:九歌。

《此处有仙桃》获国家文艺奖。

应邀出席休斯敦中华妇女工商会美国总会演讲“妇女与文学”。

应邀出席旧金山国建会美西分会文学组座谈。

【1987年】(71岁)10月,出版评论集《琦君读书》,台北:九歌。

应邀出席休斯敦建国会美西分会文学组座谈。

【1988年】(72岁)3月,出版散文集《我爱动物》,台北:洪范。

4月,出版儿童翻译小说《凉风山庄》,台北:纯文学。

7月,出版散文集《青灯有味似儿时》,台北:九歌。

【1989年】(73岁)10月,出版小品文集《珍珠与眼泪》,台北:九歌。

应邀返国出席文建会与中央日报副刊合办之“文学讨论会”。

出版儿童翻译小说《比伯的手风琴》(汉艺色研出版社)与《李波的心声》(汉艺色研出版社)。

【1990年】(74岁)8月,出版散文《文与情》,台北:三民书局。

10月,出版散文《母心佛心》,台北:九歌。

【1991年】(75岁)1月,出版小说《橘子红了》,台北:洪范。

7月,出版散文《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9月,出版散文《妈妈银行》,台北:九歌。

【1992年】(76岁)2月,出版儿童小说《爱吃糖的菲利》,台北:九歌。

3月,出版儿童翻译小说《好一个馊主意》,台北:远流。

【1995年】(79岁)2月,出版儿童小说《小侦探菲利》,台北:九歌。

出版《万水千山师友情》,台北:九歌。

【2004年】(88岁)6月,与夫婿返台定居于淡水。

【2006年】(90岁)6月7日凌晨4点45分病逝于台北市和信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