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15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熟悉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2.能够分析和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3.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以及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流程;4.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5.采矿工程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通过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教材方面,我们将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以保证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考书方面,我们将选择一些经典的采矿学著作,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收集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内容,掌握矿产资源评价、矿山环境保护等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备矿山设计和环境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矿产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面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时,能够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矿床成因、勘探方法、开采技术、矿井设计等。
具体安排如下:1.矿床学:介绍矿床的定义、分类、成因和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矿床的基本特征。
2.矿产资源评价:教授矿产资源的评价方法,包括储量计算、品位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等。
3.矿山开采技术:讲解地下矿床的开采方法、矿井设计、采矿机械设备等。
4.矿山环境保护:介绍矿山环境保护的原则、方法和措施,使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能力。
5.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矿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采矿学的理论和实践。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矿山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矿物的鉴定、矿床模型制作等实践操作。
4.讨论法:学生就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矿山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4.熟悉采矿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分析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效益;4.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遵守;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采矿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采矿工程原理: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矿井设计和施工技术;矿井通风和安全技术。
3.采矿工程流程:矿石开采和运输技术;矿石处理和选矿技术;矿渣处理和利用技术。
4.采矿关键技术:矿井支护和岩土工程;矿井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矿山机械和自动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采矿课程设计平面图
采矿课程设计平面图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采矿工程平面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等;2. 学生能够识别采矿平面图中的各种地质结构和采矿工程要素,如矿体、矿脉、采场、巷道等;3. 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平面图进行基本的测量和计算,如距离、面积、体积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平面图进行矿井巷道的定位和导航;2. 学生能够通过采矿平面图分析矿井的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3. 学生能够利用采矿平面图进行简单的矿山规划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及地质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采矿平面图分析过程中与他人交流、协作;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采矿工程中遵守规范、注重安全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采矿工程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采矿平面图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联系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平面图基础知识:- 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及其应用;- 矿井巷道、矿体、矿脉等基本概念及其在平面图中的表示。
2. 采矿平面图的识别与分析:- 识别矿井地质构造、矿体分布、开采工程等要素;- 分析矿井巷道之间的关系和矿井的整体布局。
3. 采矿平面图的实际应用:- 距离、面积、体积等基本测量计算;- 矿山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采矿平面图基础知识,介绍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等。
第二课时:识别矿井地质构造、矿体分布、开采工程等要素。
第三课时:分析矿井巷道之间的关系和矿井整体布局。
第四课时:采矿平面图的实际应用,包括测量计算和矿山规划与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观,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关注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和发展思考,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采矿学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技术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采矿学寺家庄课程设计
采矿学寺家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寺家庄矿区的基本地质情况,了解其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分布特征。
2. 学生能理解采矿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掌握矿井通风、排水、提升等关键技术。
3. 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政策法规,理解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知识,对寺家庄矿区进行简单的地质调查和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采矿知识,设计合理的采矿方案,并进行初步的实施。
3. 学生能够运用政策法规知识,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采矿学知识,培养对自然资源的敬畏和珍惜意识,树立绿色环保的采矿理念。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矿产资源开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和采矿知识,能够从事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基础,对矿产资源开发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地质基础知识:介绍寺家庄矿区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等,关联教材第二章地质基础内容。
2. 矿产资源特征:分析寺家庄矿区主要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及成因,关联教材第三章矿产资源内容。
3. 采矿原理与工艺:讲解矿井开拓、采矿方法、矿石提升与运输等基本工艺,关联教材第四章采矿原理与工艺内容。
4. 矿井通风与排水:介绍矿井通风、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原理,关联教材第五章矿井通风与排水内容。
采矿学金属矿课程设计
采矿学金属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金属矿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我国金属矿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学生能了解金属矿的开采方法、选矿工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理解金属矿的冶炼过程及金属矿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属矿的成因、品位及开采价值。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实践等方法,掌握金属矿选矿的基本技能。
3. 学生能运用采矿学原理,对金属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采矿学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关注金属矿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采矿学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金属矿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矿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矿床、矿石、金属矿的概念及其分类方法,我国金属矿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金属矿基本概念与分类2. 金属矿开采方法与技术:介绍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等金属矿开采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分析开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二章 金属矿开采方法与技术3. 金属矿选矿工艺:讲解选矿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工艺流程,分析选矿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金属矿选矿工艺4. 金属矿冶炼技术:介绍金属矿的冶炼过程、方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金属矿冶炼技术5. 金属矿开采与环境:探讨金属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五章 金属矿开采与环境6.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践教学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进度及教材章节,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免费下载采矿学课程设计
免费下载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掌握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2. 使学生掌握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原理,了解矿产资源开采的法律法规;3. 帮助学生了解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2. 提高学生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进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采矿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课程目标进行,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采矿学基本概念与采矿方法- 矿山类型与矿石种类- 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 采矿工艺流程及设备2. 矿产资源评估与法律法规-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原理-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 矿产资源开发法律法规及政策3.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山环境问题及影响-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如下:第一周:采矿学基本概念与采矿方法- 矿山类型与矿石种类- 采矿方法的分类及特点第二周:矿产资源评估与法律法规- 矿产资源评估的基本原理- 矿产资源评估方法与案例分析第三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 矿山环境问题及影响-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第四周:矿山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
大三采矿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矿山压力、岩体稳定性分析及开采方法;2. 掌握矿井通风、排水、提升和运输等关键采矿工程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3. 了解现代化矿山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采矿工程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采矿工程问题;2. 掌握采矿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技能,具备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能力;3. 能够运用矿业软件进行矿山压力计算和岩体稳定性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工程伦理观念;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将来从事矿业工程工作打下基础;3.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理解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大三采矿学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使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不仅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安全、环保的职业素养。
通过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标准。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原理:包括矿山压力理论、岩体稳定性分析、开采方法及工艺流程;教材章节:第1章 矿山压力与岩体稳定性、第2章 采矿方法及其选择。
2. 采矿工程技术:涵盖矿井通风、排水、提升、运输等关键工程技术;教材章节:第3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第4章 矿井排水与提升、第5章 矿井运输与装载。
3. 矿山安全管理与环境保护:介绍现代化矿山安全管理措施、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教材章节:第6章 矿山安全管理、第7章 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
4. 采矿工程设计:学习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教材章节:第8章 采矿工程设计原理、第9章 采矿工程图纸的阅读与绘制。
5. 实践教学:运用矿业软件进行矿山压力计算、岩体稳定性分析及采矿工程设计;教材章节:第10章 矿业软件应用实例。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范本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采矿学基本概念,掌握矿物种类及特点;2. 了解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掌握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3. 掌握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地质勘探方法,分析矿产资源分布特点;2. 能够设计合理的采矿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3. 具备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2. 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培养节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观念;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采矿的观念。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结合采矿学学科性质,以实际教学要求为依据,设计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以上目标展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矿物学基础知识:矿物分类、晶体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物学基础内容:1.1 矿物分类及特点;1.2 晶体结构与矿物物理化学性质。
2. 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地下采矿、露天采矿、溶浸采矿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采矿方法与工艺内容:2.1 地下采矿方法;2.2 露天采矿方法;2.3 溶浸采矿方法及工艺流程。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资源评价、采矿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内容:3.1 矿产资源评价;3.2 采矿方案设计;3.3 技术经济分析。
4.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措施、治理技术;教材章节:第四章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内容:4.1 矿山环境问题;4.2 环境保护措施;4.3 治理技术。
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
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实际应用到采矿工程实践中。
教学内容涵盖矿物学基础、采矿方法、资源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为培养采矿专业人才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采矿学课程设计.doc
第1章矿(井)田地质概略矿(井)田地点及交通交通地点一、地点哈拉沟矿井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西北部55km处的乌兰木伦河东侧,属大柳塔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10°09′41″--110°18′35″,北纬39°17′02″--39°35′16″,井田范围南界为哈拉沟,以35、47、226号钻孔连线为界,与大柳塔井田相邻;北界以过18号钻孔沿NE60°方向引线为界,与石圪台井田相邻。
东以七概沟及陕蒙省界为界,与新庙预留区相邻;西以乌兰木伦河为界,与上湾、补连塔井田隔河相望。
井田东西长,南北宽,井田面积2。
二、交通哈拉沟煤矿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以北公里,南距神木县城55公里,北距内蒙古鄂尔多斯市98公里,西距内蒙新街镇50公里。
包(头)神(木)铁路及包(头)府(谷)公路由煤矿西缘纵贯南北,向北可达包头、呼和浩特,向南至神木北站经神(木)延(安)、西(安)延(安)铁路可达西安,经神(木)朔(州)铁路可达山西以致全国各地。
见交通地点表示图。
-1-图1-1 交通表示图-2-地形地貌哈拉沟煤矿位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与毛乌素荒漠东南缘的接壤地带,地势整体中东部高,西部低,地形起伏较大,最低点在哈拉沟与乌兰木伦河交汇处海拔;最高点在井田北部讨素傲包,海拔,相对高差;一般地面海拔标高为1200-1300m。
井田大多数为风沙聚积区,沙丘绵延波状起伏,或为平缓沙地,地表植被稀少,沟谷双侧基岩断续裸露。
区内沟流分属两支水系,以陈家坡、郝家壕、讨素傲包及后圪台一线为分水岭。
该分水岭以西为乌兰木伦河水系,有三元沟、沙沟、哈拉沟等;沟流均自东向西汇入乌兰木伦河;以东为饽牛川水系,有七概沟及其次级沟流郝家沟、召圪台沟等;自西北向东南在本井田之南约3km处汇入饽牛川。
乌兰木伦河,河谷平展广阔,为河流侵害聚积地貌。
起源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南巴定沟,在本井田南约35km处的神木县店塔附近与饽牛川集合后称窟野河。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
采矿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理解矿石的性质与分类。
2. 使学生了解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中涉及的安全知识、环保要求和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采矿技术进行矿石开采、矿物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分析和解决采矿问题的能力,包括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和生产调度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矿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工程模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采矿专业,树立为我国采矿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勇于面对工程挑战。
本课程针对采矿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的设定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具备从事采矿工程及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为我国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石、矿床、采矿方法、采矿工艺等。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采矿工程概述》2. 矿石性质与分类:矿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矿石类型及工业用途。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矿石的性质与分类》3. 采矿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传统采矿技术、现代采矿技术、绿色采矿技术。
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采矿技术的发展》4. 采矿工程安全知识: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矿山灾害及防治措施、矿山救护。
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采矿工程安全》5.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环保要求、治理技术及案例分析。
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6. 采矿工程实践操作:矿石开采、矿物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操作技能。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采矿方法、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等核心知识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的矿物种类及特点,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情况。
3. 学生了解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采矿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采矿过程中的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采矿方案,提高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整理采矿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采矿工程的兴趣,认识到采矿工程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关注采矿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
3.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采矿工程,为未来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采矿工程基本概念:矿物、矿石、采矿方法、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等。
教学安排:第1课时,引入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采矿工程有初步了解。
2. 矿物种类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矿物种类、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
教学安排:第2-3课时,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矿物的多样性。
3.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情况。
教学安排:第4课时,结合地图、数据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4. 采矿方法及其原理:重点讲解露天采矿、地下采矿等方法的原理及适用条件。
教学安排:第5-6课时,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采矿方法的基本原理。
5. 矿井通风与矿场安全:讲解矿井通风、矿场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
教学安排:第7课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矿井通风与矿场安全的相关知识。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
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采矿学课程设计正文一、课程背景采矿学是矿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涉及矿山开采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技术,包括地下采矿、露天采矿、矿井通风、矿山排水、矿山安全等方面知识。
采矿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矿山开采及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未来成为优秀的矿业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的掌握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矿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 采矿学基本理论:包括地质勘探、采矿方法、矿山机械、矿井通风、矿山排水等;2. 采矿学实践技能:包括矿山测量、矿址设计、矿石采取与处理、采后综合治理等;3. 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包括矿山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矿山环境保护等。
2. 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实践采矿学的各种技术手段,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实习教学:通过实习教学,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矿山施工中,亲身体验采矿学的各种技术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计划1. 基本课程设计:第一讲采矿学概论第二讲地质条件及勘探第三讲采矿法第四讲矿山机械第五讲矿井通风第六讲矿山排水第七讲采矿地面起重机械第八讲矿山电气第九讲采矿支护第十讲煤炭开采第十一讲黑色金属矿山开采与金属镇第十二讲色金属矿山开采第十三讲锂电池矿山开采第十四讲安全及环保2. 实习计划:第一阶段(1周):学生到实际的矿山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观察与现场考察;第二阶段(2周):学生集中到选定的矿山实习,对所学的采矿学知识进行实践,尝试矿山的现场勘探、矿山设计、采矿、综合治理等,进行技术创新和探索;第三阶段(1周):学生返回学校,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估,撰写实践报告,向整个班级展示实践成果。
采矿学课程设计
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
共同研究解决。
本课程设计要求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附表1:设计带区综合柱状图
柱状
厚度 (m)
岩性描述
———— ﹊﹊﹊﹊ ﹊﹊﹊﹊ ﹊﹊﹊﹊ ﹊﹊﹊﹊
———— ﹊﹊﹊﹊
﹊﹊﹊﹊ …………
8.60
8.40
0.20
3.50 4.20 7.80 0.2~0.5 4.60 3.20 2.50
。。。。。。。。3.50
。。。。。。。。24.68
灰色泥质页岩,沙页岩互层
泥质细砂岩,炭质页岩互层
炭质页岩,松软
K 煤层,γ=1.370t/m 灰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互层,坚硬 灰色砂质泥岩 K 煤层 薄层泥质细砂岩,稳定 灰色细砂岩,中硬、稳定 K 煤层,煤质中硬,γ=1.30t/m 灰白色粗砂岩、坚硬、抗压强度60~ 80MPa 灰色中、细沙岩互层
3、工作面生产能力
Qr = A/(T×1.1) (公式1-5)
式中:A— 带区生产能力,150万t/a ;
Qr—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 ;
T— 每年正常工作日,330天。
故:Qr=A/T×1.1=1500000/(330×1.1)=4132.23t
4、确定带区内同采工作面数及工作面接替顺序
生产能力为150万t/a,且工作面年生产能力为4132.23t。目前开采准备系
运输大巷。
通风系统为:新风从运输大巷→进风行人斜巷→煤层运输平巷→分带运
输斜巷→采煤工作面→分带运料斜巷→回风运料斜巷→回风大巷。该方
案的特点是,每个分带都布置了煤仓,所以管理较复杂,煤仓和联络斜
巷工程量大,但有利于通风和工作面的接替。
《采矿学课程设计》word版
(1)线路选型
该采区开采近距离煤层群,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倾角为160o向区段石门甩车。轨道上山和区段石 门均铺设600mm轨距的线路,轨形为15kg∕m,采用It矿车单钩提升,每钩提升3个矿车,要求甩车场存车线设双轨高 低道。设计中部车场形式为斜面线路一次回转方式,
这种车场布置提升牵引角小,钢丝绳磨损小;操车方便,生产安全可靠;斜面线路短,有利于减少提升时间; 但交岔点长,对开凿维护不利。适用于提升量大的车场,尤其适用于石门甩车
说明:在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和推进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及安全为准。工作面推进到 距上山30米处的位置,即为避开采掘超前影响所留设的30m护巷。
.确定通风布置系统采区内上、下区段相邻工作面交替期间同时生
产时的通风系统如图2所示。
第四节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采区上部车场选型
本采区选用的采区上部车场为顺向平车场,轨道上山的绞车房布置在区段回风平巷水平。该车场的优点是车辆 运行顺当,调车方便,回风巷短,通过能力较大;缺点是车场巷道断面大,但是通过采取特殊支护手段可以满足本矿 井的正常生产需要。
式中:A 采区生产能力,120万t/a; r一一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天;
T一一每年正常工作日,330天。
故:。r=A∕T×1.1=120/330X1.1=3305.78t/天 4、确定采区内同采工作面数及工作面接替顺序
生产能力为120万t/a,且工作面生产能力为3305.78t∕天。目前开采准备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高产高效生产集中化, 采用提高工作面单产和工作面推进长度,以一个工作面产量保证采区产量,所以定为采区内一个工作面生产。以KI 煤层为例,10工作面接替顺序,采用下行开采顺序,对于Kl布置一个综放工作面便可以满足生产设计的要求。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矿产资源的开采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采矿工程学、矿物加工学等。
其中,采矿工程学是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学科之一,是指在保证矿山安全、高效、环保的前提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选矿、提炼等过程的技术和方法。
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采矿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采矿学课程设计展开讨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涉及到采矿工程的设计、计算、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采矿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包括采矿方法、选矿流程、采矿设备、采矿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矿工程设计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工程设计、现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和应用。
3. 采矿工程计算方法:包括采矿工程计算、优化、仿真等方面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核心技能。
4. 采矿工程设计创新: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采矿学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应该紧密围绕学科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实践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实验、现场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采矿工程设计的实践技能和方法。
3. 计算模拟:通过计算机仿真、数值计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设计的优化方法和技术。
4. 创新实践: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采矿学是矿业工程的核心学科,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采矿方法、采矿工艺、采矿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矿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采矿学的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采矿学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目的采矿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矿业工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内容采矿学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床地质调查与评价:学生需要选择一种矿床类型,进行矿床地质调查和评价,包括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态、矿石性质、矿床赋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2、采矿方法:学生需要选择一种适合该矿床的采矿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包括采矿工艺、采矿设备、采矿方案等方面的设计。
3、矿山环境保护:学生需要对矿山环境进行评价和分析,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学生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案,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四、方法采矿学课程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让学生了解采矿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
2、课程实践:学生需要参与到采矿学的实践中,了解采矿现场的实际情况,学习采矿工艺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文献调研:学生需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采矿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4、团队合作:学生需要组成小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实践效果采矿学课程设计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水平:通过采矿学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采矿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采矿工艺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采矿技术水平。
2、创新能力:通过采矿学课程设计,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性工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
采矿有哪些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对采矿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采矿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了解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采矿过程中的问题;–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矿设计和模拟;–能够进行采矿现场的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1.采矿的基本概念:介绍采矿的定义、目的和意义,采矿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
2.采矿的原理和工艺流程:介绍采矿的基本原理,如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的工艺流程,矿石的破碎和选矿等。
3.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介绍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采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采矿案例,让学生掌握采矿工艺流程和安全评估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采矿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采矿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采矿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采矿过程和设备。
4.实验设备:准备采矿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助学院校: 自考助学专业: 姓名: 自考助学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O 年月日前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
它是学生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矿井通风安全》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
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采矿课程设计是属于教学性设计,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拟定。
学生应根据设计题目按照本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地完成计算、绘图、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认真贯彻《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
设计力争作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成果达到较高水平。
目录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1.1 井田地质特征 (1)1.1.1地层 (1)1.1.2 构造 (2)1.2 井田范围及储量 (3)1.2.1 井田境界 (3)1.2.2 井田储量 (4)1.2.3 矿井的工业储量 (4)1.2.4 矿井设计储量 (5)1.2.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6)1.3 矿井年储量及服务年限 (8)1.3.1矿井工业制度 (8)1.3.2矿井服务年限 (8)2 井田开拓 (9)2.1 井田内划分 (9)2.2 开拓方案的选定 (9)2.3方案经济比较 (10)确定方案 (13)3 采煤方法 (15)3.1 选择确定采煤方法 (15)3.2 采区巷道布置 (15)3.2.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5)3.2.2煤柱尺寸 (15)3.2.3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16)3.2.4回采巷道的布置 (16)3.2.5联络巷的布置 (16)3.2.6采区车场形式的选择 (16)3.2.7采区硐室 (18)3.2.8采区千吨掘进率、采区掘进出煤率及采区回采率 (18)3.3 回采工艺 (19)3.1.1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 (20)3.2.2工作面循环方式和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1)参考文献 (24)1 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1.1 井田地质特征平顶山煤田处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延部位,淮阳山字型构造的西翼反射弧顶部,为纬向构造与山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由于二者的共同影响,使得整个煤田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的复式褶皱(李口向斜、灵武向斜、郭庄背斜、牛庄向斜、诸葛庙背斜等)和大断层(白石沟逆断层、锅底山正断层、山庄逆断层等),总体构造线为北西向。
追溯区域地质历史,平顶山煤田曾受到中岳运动、少林运动、怀远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六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在C-P煤系沉积以后,燕山运动最为重要,使区内中生代及其以前地层(包括前震旦纪)卷入了这次运动,形成了北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并拌有中酸性岩浆侵入。
喜山运动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差异升降运动,并使先期断裂再次活动,形成了一幅复杂的构造图案。
井田地表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依据钻探工程揭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有:寒武系崮山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第四系。
1.1.1地层本井田内地层层序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崮山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第四系。
寒武系崮山组系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厚度大于68m,为灰色厚~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石炭系本溪组上界为太原组L7灰岩底面,•下界为崮山组白云质灰岩的顶面,厚度平均为5.6m,•主要为浅灰色~灰白色铝土质泥岩和深灰色、灰黑色炭质泥岩。
石炭系太原组上界为L1灰岩的顶面,•或为山西组底部砂质泥岩的底面,下界为本溪组铝土质泥岩的顶面,或L7灰岩的底面,厚度为53~86m,平均62.5m,•由深色生物碎屑灰岩、燧石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煤组成,间夹菱镁质泥岩薄层,庚组煤位于本组下部灰岩的上部。
二叠系山西组上界为下石盒子组砂锅窑砂岩底面,下界为太原组顶部灰岩顶面,厚87~114m,平均为105.3m,由浅灰绿、深灰色中~细粒砂岩、泥岩和煤组成。
含煤2~5层,为己组煤。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上界为田家沟砂岩的底面,下界至砂锅窑砂岩的底面,厚度284~311m,平均304.4m,•由灰黄色、深灰色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所组成。
依据岩性和含煤性,自下而上分为戊组煤、丁组煤和丙组煤。
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上界至平顶山砂岩底面,下界至田家沟砂岩顶面,厚294~331m,平均314.5m。
•主要由灰白色、灰黄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及劣质煤层组成。
自下而上分为乙组煤和甲组煤。
二叠系石千峰组在井田内出露不全,厚度0~255m,平均137.8m。
主要由平顶山砂岩等组成。
第四系厚0~33m,平均为11.93m。
主要为黄土沙砾滚石(平顶山砂岩和石千峰组砂岩)之山坡残积物分布于低洼处,厚度不大,表土平均2m厚。
1.1.2 构造受区域构造的控制,特别是李口向斜及锅底山正断层的影响井田构造总体上为一北北东向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走向100°,倾向10°,倾角6•°~18°。
在此单斜构造之上发育有一条大中型断层和少量小断层,褶皱构造不发育。
(一)褶曲井田内的褶曲构造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断层面附近的拖曳小褶皱及挤压揉皱现象,它是断层的伴生褶曲,不具独立的构造意义,因此,将其放在断层构造中论述;另一种是宽缓的小褶皱,规模较小,它对巷道的布置和岩层产状及矿井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井田内褶皱主要为晋沟向斜,该向斜在井田内的南东部较为明显,向北西方向在39-18孔北约150m处消失,延伸长度2000m左右,它对井田内各煤层的产状,巷道布置均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甚为开阔,故伴生构造少见,对煤层厚度影响也不明显,仅局部对生产影响较大。
井田内背斜不发育,揭露较少,控制程度较差。
(二)、断层井田范围内的大中型断层共有二条(见主断层一览表1-1),其主要特征如下:F1锅底山正断层该断层走向N25°~50°W,倾向南西,倾角60°~70°,落差110~200m,位置在四矿西南,三矿西北部,在一、四、六扩勘区内有六个钻孔控制,地表有零星露头控制。
(三)矿井小断层矿井小断层在煤田地质勘探中一般不能控制,•只能在矿井地质及巷道掘进或煤层开采过程中才能发现,这些小断层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等特点,给矿井地质工作带来些许不便,成为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之一.表1-1主断层一览表1.2 井田范围及储量1.2.1 井田境界井田境界应根据地质构造、储量、水文、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开拓方式及地貌、地物等因素,进行技术分析后确认。
一般情况下以下列情况为界:1、以大断层、褶曲和煤层露头、老窑采空区为界:2、以山谷、河流、铁路、较大的城镇或建筑物的保安煤柱为界:3、以相邻矿井井田境界煤柱为界:4、人为的划分井田境界:平煤天安公司一矿位于平顶山矿区中部,东以26勘探线为界与十矿相邻,西以36勘探线为界与天安四矿、六矿相邻,丁组煤层南起老窑采空区下界(+45~+110m之间),北至-600m等高线,戊组煤层南起露头北至-650m等高线,己组煤层南起-240m北至-800m等高线,庚组煤层南起-250m北至-800m等高线。
东西走向长5公里,南北倾斜宽5.86公里,最大面积29.3平方公里。
南邻二矿,北为人为边界,是一矿的延伸部分。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2001年换领了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号1000000140058登记面积29.3平方公里,开采深度由+150m至-800m标高,有效期30年。
一矿采矿登记边界主要拐点坐标为:D0101,3737170.00,38437525.00,D0102,3741600.00,38438885.00 D0105,3743650.00,38434350.00 D0108,3738455.00,38432655.001.2.2 井田储量矿井储量是指矿井边界范围里,通过地质手段查明的符合国家煤炭储量计算标准的全部储量,又称矿井总储量。
它不仅反映了煤炭资源的埋藏量,还表示煤炭的质量。
本井田采用等高线法计算储量,该方法是目前我国所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
等高线法根据煤层底板等高线间距相近的以等高线为边界划分为一块,如此把井田划分为几块,在CAD图上算出每一块面积及平均倾角,再算出其倾斜面积,依据各块煤厚及容重算出储量,再后相加既的矿井的工业储量。
1.2.3 矿井的工业储量矿井工业储量是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之和,其中高级储量A、B级之和所占比例应符合表1-2的规定。
由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上提供的资料可计算出来设计矿井工业储量汇总表见1-3。
表1-2 矿井高级储量比例1.2.4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设计储量等于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计算公式如下:矿井设计储量=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永久煤柱为:井田境界、断层、铁路桥、村庄保护煤柱;永久煤柱的留设:本井田范围内无河流、断层及其他构筑物,因此只需要计算境界保护煤柱。
井田境界保护煤柱的留设:井田境界处保护煤柱均留设25m。
计算得总的损失煤量为189.20万吨。
故,矿井设计储量=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6732.14—189.20=6542.94(万吨)1.2.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采区采出率的储量。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如下: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保护煤柱损失)×采出率保护煤柱为:工业场地、风井场地、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
1)、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的计算:按规范规定,年产90万t/a的中型矿井,工业场地占地面积指标为1.2公顷/10万吨。
故可算得工业场地的总占地面积:S=1.2×9=10.8公顷=108000(m2)。
工业广场占地面积为270×400m2,平面形状为矩形。
根据垂直剖面可计算工业广场的保护煤柱的留设:计算如表1—4所示:其中:φ——表土层移动角;β——煤柱上山移动角;δ——走向方向移动角;γ——煤柱下山移动角;用垂直剖面法留设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如图1—5所示:图1—5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计算图上图中,四边形ABCD的面积即工业场地煤柱的压煤面积,面积= 343895.7826 m2,周长= 2374.3144 m,经计算可得,工业场地共压煤120.6737万吨;2)、井下主要巷道设计煤柱损失计算井下主要压煤巷道为皮带大巷、轨道大巷和回风大巷,水平大巷之间设计间距为30m,巷道两侧各留30m保护煤柱,计算出井下主要巷道设计煤柱损失为307.2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