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
马原考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及其构成概念(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利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术体系。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世界本源、本质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②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应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不可知论三、物质的概念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运动和静止的相关问题。
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静止的含义(静止的两种形态):①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②事物的根本性相对不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区别(含义上的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六、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内涵答:(1)内容与形式。
是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2)本质与现象。
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3)原因与结果。
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4)必然与偶然。
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马原方法论概括
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做事情、想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从头脑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用运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保持稳定(安定团结)的重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珍惜时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方法论意义:人类要保持自身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全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形成正确的实践观和实践方式,提高实践水平。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辩证法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方法论意义: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用发展、过程的眼光看世界,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重视量变,勇于质变;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4、否定之否定规律方法论意义:既看到光明的前景,坚定必胜的信念,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5、五对范畴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透过现象抓本质,通过对事物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
具体展开为4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目标,这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或将完成的。
6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9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0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原理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方法论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概念及关系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措施
3点: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2.对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
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
质量互变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
否定之否定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
人们的思想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反映。
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
3000字马原读书报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读书报告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马克思主义批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质量互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反作用于量变。
–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否定和超越的过程。
4.实证主义和重构主义的批判–实证主义:只关注经验和事实,无法解释深层次问题。
–重构主义:强调历史和社会条件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实事求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
–分析综合:分析问题的全过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阶级分析: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社会实践观察: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法则–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认识既是主体的能动性,也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4.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学方法–实践性原则:教育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社会性原则: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原则。
2.分析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3.培养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人们批判思维和科学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五、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对于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现实意义。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第二、认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三、矛盾有普遍与特殊是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16个原理核心考点注:这16大原理,唯物论部分有2个,辩证法部分有6个,认识论部分有6个,唯物史观部分有2个。
一、唯物论原理原理1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主观能动性):①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能动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在第二问出现)【方法论意义】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原理2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
(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
【方法论意义】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原理原理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固有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超详细版)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重点汇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完整版马原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2、两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好事变坏事、缺陷变优势、物极必反、差异中谋求共识、看问题一分为二、批判的继承吸收。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适用该原理的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症下药、实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批判抽象人性论和普世价值。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①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①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体,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意识的本质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6、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7、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7-3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当今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8、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p44-45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4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的相互关系:1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2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方法论意义: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把斗争性和同一性相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要么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认为事物只有和自身同一;永久不变;要么只在绝对对立中思维;脱离了同一看对立;认为对立就是势不两立、绝对分明、绝对否定、排斥一切..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49-5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二者的辩证关系:1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2有助于我们学会的..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等..3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1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5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意义:第一;重视量的积累;第二;坚持适度原则;第三;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p51-5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方法论意义:1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2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第二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6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的本质p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抽象、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p64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认识互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同时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p69-7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5、真理及其客观性p73-7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在认识真理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到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另外;真理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6、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4-7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的和..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把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8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别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否定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p85-86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p96-10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二者的辩证关系: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会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其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实践意义:要正确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要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p104-106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及意义p108-110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意义: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p124-127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积极作用: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消极作用:第一,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消极后果..如;在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以及开发利用原子能带来的消极后果..第二;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1做好科技评估工作;2建立道德约束体系;3大力发展..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1-13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具体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四章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p145-14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得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2、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及其相互关系p146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耗费..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二者的关系:对立统一..其对立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其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p148-150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内容及其意义p159-1601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内容: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可变资本..3划分意义: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5、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p163第一;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其价值只能借助工人的具体劳动发生转移;不能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第二;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第三;“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其实现的前提条件p166-167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爆发的根本原因p171-1721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形成的原因p185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取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特点p185-1861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垄断形成后并不能消除竞争;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垄断并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没有消除商品经济;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2特点: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第三;竞争的范围不同;第。
马原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整理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原理,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是反对唯心论的一种哲学思想。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本质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或思维是世界的第一性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实践认识才能达到真理。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性和斗争性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出,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和特殊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通过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的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
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变革的驱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逐渐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历史唯心主义则主张人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的发展。
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
马原基本原理——方法论意义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基本原理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1)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这就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及其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其次,时间和空间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
有限反映着具体事物的暂时性和相对性。
无限反映着客观实在的永恒性和绝对性。
所以整体看来任何事物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割裂二者关系是形而上学。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
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确立积极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
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基本内容: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主义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矛盾统一体内部的斗争,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总之,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这就是矛盾的辩证法。
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两者是对立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一般,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个别,是相对的。
◆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普遍性不能脱离特殊性而独立存在,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另一方面,个别、特殊又同一般、普遍联系着,都包含着共性的东西。
◆共性与个性相互连接,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第一,事物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这称之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及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是指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或者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他们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要在诸多矛盾中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概念及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时间重要坚持分清主次、分清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重点论——在事物和现象的诸多矛盾中的找到决定局势和发展方向的矛盾来,以便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去解决,不能眉毛胡子一块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两点论,即在特定的一对矛盾中(矛盾内部),分清哪一方面是处在支配地位,哪一方面处在被支配地位,如改革开放的成绩与失误,科学发展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评价伟人的功过等。
在解决我国发展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重点论又要坚持两点论:首先,在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中,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种矛盾中,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市人民日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即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矛盾中的关键,所以在制定国策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而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的这个矛盾中,要看到发展生产力的过程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正面作用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也大量的消耗了资源、污染了环境,造成很多的环境问题。
这就是坚持两点论。
总之,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既要坚持重点论也要坚持两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1)主、次矛盾定义: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注:这里“支配地位”是指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主、次矛盾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方法论指导意义: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道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1)矛盾主、次方面含义: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由于矛盾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次要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
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如: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国两制”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些都确保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4)方法论指导意义: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由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分清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只有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识大局。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
⑥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