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下册5遗传与进化1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遗传及其规律;2.了解生物演化的过程以及分类学原理;3.掌握生物繁殖与维持物种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遗传的概念及其规律;2、进化的概念和分类学原理;3、繁殖和维持物种的方式。

难点:1、进化的理论和实践;2、不同物种繁殖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黑板、课件、图书等资源作为工具,通过讲述遗传的规律、演化的实践以及分类学原理,让学生掌握遗传和进化相关的知识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并体验和学习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发掘不同物种间生物演化和遗传上的联系、差异,加深学生对生物遗传进化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遗传的概念及其规律。

(1)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2)遗传规律和遗传学。

2、物种的演化和分类学原理。

(1)达尔文进化论及其理论依据;(2)演化的过程;(3)分类学原理和分类的方法。

3、繁殖和维持物种的方式。

(1)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不同;(2)种植、繁殖和保护物种。

五、教学示范:1、遗传的概念及其规律。

(1)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基因是DNA序列信息的载体,是物种遗传的分子基础;染色体是组成基因的复杂的有机分子结构,是个体遗传的细胞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的序列发生改变或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失等。

(2)遗传规律和遗传学。

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核酸生物学遗传规律、连锁基因遗传规律和人类遗传规律;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现象、遗传变异及其分子机理等方面的学科。

2、物种的演化和分类学原理。

(1)达尔文进化论及其理论依据:达尔文进化论认为,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环境中适应性强的个体可以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最终进化为群体。

其理论依据有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等。

(2)演化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包括生物起源、群体变异、群体分化、自然选择、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等环节。

(3)分类学原理和分类的方法:分类学原理是根据物种间的差异,将其归纳为分类类别;分类的方法主要有形态学分类、生理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等。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初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和遗传物质。

了解遗传规律,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理论,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遗传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运用进化的观点解释生物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规律。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和进化的证据。

2、教学难点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理解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亲子之间相似的图片,如父母和子女的相貌、身高、性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子女会与父母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遗传与进化。

(二)讲授新课1、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讲解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强调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基因:介绍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控制着生物的性状。

DNA:详细讲解 DNA 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2、遗传规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介绍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生物的进化进化的证据:介绍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遗传与进化教案

遗传与进化教案

遗传与进化教案一、引言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它们关乎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

本教案将介绍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并提供相关案例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遗传和进化在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中的作用。

3. 能够运用遗传与进化的知识解析生态现象和进化实验结果。

4. 发展科学研究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理解基因、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

b. 解释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差异。

c. 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

d. 实验案例:观察和分析一对红色和白色的花朵的遗传规律。

2. 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了解进化的定义和演化过程。

b. 解释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的关系。

c. 掌握进化驱动因素:突变、选择和隔离。

d. 实验案例:通过观察果蝇群体的变异,说明自然选择对进化的作用。

3. 基因流动与群体遗传学a. 理解基因流动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b. 了解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c. 实验案例:通过模拟移民和隔离,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

4. 生态适应与进化a. 了解生态适应的概念和分类。

b. 掌握种间和种内的竞争与演化关系。

c. 实验案例:观察食草动物的进化适应和共生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遗传与进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知识讲授:以清晰简明的方式介绍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3. 配合案例和实验:通过案例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与进化的概念和作用。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分享他们对遗传与进化的思考和发现。

5.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主题。

五、教学评价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程度。

2. 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程度,以问题形式进行个别评价。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遗传与进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遗传与进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遗传与进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方式和基本遗传规律;2.了解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进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的遗传方式、基本遗传规律、人类的遗传病;2.难点:进化中的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的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一课时:遗传现象及规律(2课时)1.遗传现象概述(30分钟)2.孟德尔遗传规律(80分钟)3.实际应用:人类的遗传病(30分钟)第二课时:遗传材料基础——DNA(2课时)1.DNA的结构与功能(60分钟)2.生物工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90分钟)第三课时:变异和突变(2课时)1.基因突变的定义及分类(50分钟)2.单倍体和多倍体细胞的形成(70分钟)3.实际应用: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25分钟)第四课时:性染色体和性别遗传(2课时)1.人类为什么有男女之分(60分钟)2.性染色体遗传法则(90分钟)第五课时:基因重组及遗传多样性(2课时)1.基因重组和遗传多样性(70分钟)2.多次重组的意义和实际应用(80分钟)第六课时:生态环境和自然选择(2课时)1.生态环境和生物适应(60分钟)2.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关系(90分钟)四.教学方式1.通过综合性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方式及基本遗传规律;2.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探究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3.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性染色体和性别遗传的规律;4.通过游戏、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5.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自然选择的原理。

五.教学反思1.认真备课。

课程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课程顺利进行,需要提前仔细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方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调整教法、教材和教具。

2.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演示、小组讨论、实验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热情。

遗传与进化教案

遗传与进化教案

遗传与进化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关系以及其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3. 理解自然选择对物种适应环境的影响;4. 了解人类遗传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

难点:自然选择对物种适应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 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介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2. 引发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B.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1. 介绍遗传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通过例子解释基因对个体特征的决定作用。

2. 介绍遗传的模式,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通过遗传红绿色盲的案例,引出基因的多态性。

3. 讲解遗传突变的概念和种类,并分析其在进化中的意义。

C.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4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研究基因的组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遗传性状进行研究,并列举相关的变异形式和可能的遗传结果。

2. 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思考。

D. 归纳总结与拓展(30分钟)1. 整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总结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和相互关系。

2. 介绍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机制,包括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

通过具体的案例,解释物种如何适应环境的过程。

E. 拓展延伸(20分钟)1. 探究人类遗传的基础知识,如染色体、基因和遗传疾病等。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遗传疾病对个体和家庭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工程和遗传改良的应用,展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的评价;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通过解答问题、写作等方式进行巩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知识讲解、探究研究、总结归纳和拓展延伸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九年级科学下第一章第五节遗传与进化教学案设计

九年级科学下第一章第五节遗传与进化教学案设计

第五节遗传与进化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遗传变异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探究遗传变异的原因,了解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通过基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遗传的发展,通过遗传与育种和优生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遗传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对自己及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性状及性状的遗传现象。

2、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

并且能正确表达DNA 的结构模型。

3、通过学习,学生能明白遗传物质是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来完成的。

4、通过学习,学生能列举常见的遗传病,并明白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2、通过判定常见疾病的致病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3、在观察、探究活动的记录和分组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人类预防遗传病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难点: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很久以前,美国一名漂亮但头脑简单的舞蹈演员给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写了一封洋溢着爱慕之情的信,说到:“我希望与您结成美满的夫妻,将来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像我的脸儿那么漂亮,像您的头脑那么聪明……。

”相貌平平的肖伯纳风趣地给她回了一封信,说:“如果我们生的孩子像我的脸,像您的头脑,那怎么办呢?”(引入课题)(二)新课:活动一:我的性状我知道课前,向学生发放了上述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

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

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遗传与进化 (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遗传与进化 (1)

第6节进化与遗传●学习目标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3.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4.知道基因工程、遗传与在育种方面的作用5.举例说明优生的重要性,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6.知道基因在生物亲子代间传递过程中也存在自然选择,了解进化理论的发展●教学设计㈠遗传和变异现象一、遗传1.对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些例子学生较为熟悉,引入遗传概念----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可以通过举例那你与父母有哪些性状相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遗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二、变异1.活动:先可以进行书本上的游戏,让全班同学都站起来,每说出一个性状特点,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坐下去,讲到第八个性状时,看还有几个同学站着。

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

㈡遗传物质的传递1.介绍科学家探究遗传物质的主要历程,充分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有关遗传物质传递的各种假说的提出和不断被推翻、修正、改造的科学发展过程。

2.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同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几科完全相同,发送也很相似,不同生物个体间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有差异,性状也有较大差异。

(如果蝇有4对8条染色体;蜜蜂中蜂王与工蜂有16对32条染色体;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指出男女染色体的异同。

如图)结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可能与遗传有关。

3.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是由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科学家进一步证明,其中的DNA是遗传物质。

可以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来证明。

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

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5.实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

遗传与进化的备课教案

遗传与进化的备课教案

遗传与进化的备课教案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遗传与进化的相关知识,能够分析和解释遗传和进化现象;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遗传与进化问题进行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遗传与进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遗传与进化的相关知识点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a. 遗传的定义和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b. 进化的定义和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2. 遗传的基本规律a.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实验证据;b. 进化中的变异和选择。

3. 进化的证据和机制a. 化石记录和地层对进化论的支持;b. 生物地理学对进化的证据;c. 分子证据和分子进化的机制。

4. 遗传和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 遗传变异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b. 进化对物种形成和灭绝的影响。

5. 遗传与进化的应用a. 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b. 进化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对遗传和进化的兴趣,并引入教学话题。

2. 概念讲解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对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遗传与进化现象,并分析背后的遗传和进化机制。

4.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深入理解遗传和进化的规律和机制。

5. 讨论和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活动,引导学生就遗传和进化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意义展开思考和探讨。

6. 综合评价设计相关考察题目或小项目,对学生掌握的遗传与进化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多媒体资源、实验器材和材料等;2. 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小组活动和综合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2. 监测学生对遗传与进化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遗传与进化初中教案

遗传与进化初中教案

遗传与进化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2. 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3. 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4. 能够运用遗传和进化的知识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

教学重点:1.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2. 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难点:1.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2. 生物进化的机制。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物学现象,如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变异现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2. 提问:遗传和进化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15分钟)1. 利用PPT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引导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2. 通过举例说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如双眼皮的遗传规律;3. 讲解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信息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15分钟)1. 利用PPT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如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等;2. 讲解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机制,如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等;3. 通过举例说明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如鸟嘴的形状适应环境的例子;4. 讲解突变和基因流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如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对生物进化的推动作用。

四、应用实例(1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应用遗传和进化知识的实例,如基因工程、生物育种等;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中遗传和进化的应用,如基因工程如何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3. 让学生思考这些应用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利用PPT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2. 提问:你们对遗传和进化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教学延伸:1.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使学生了解了遗传和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理解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机制。

九下科学浙教版1.5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

九下科学浙教版1.5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

课题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教材解读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到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熟悉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缘由及遗传物质的传递。

结合生活实例,区分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染色体〔DNA〕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重点遗传和变异现象难点遗传物质的传递教学预备投影仪、PPT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遗传和变异、遗传物质一、引入:1、思索:你的相貌像更像父母亲的哪一位?哪些部位像?二、叙述:遗传和变异现象1、遗传生物体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像,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如:人的身高、肤色、单双眼皮、酒窝、花的外形等等。

活动:先让全体同学起立,然后指定一位同学根据表1 3 人体的性状,逐一说出自己的性状表现。

每说出一共性状表现,班内与他不同的同学马上坐下,当他说完七种性状后,看看还有几位同学站着?这能说明白什么?2、变异1.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上总是存在着肯定的差异,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如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思索:生物遗传与变异对生物来说有何意义?遗传——使生物的种族得以稳定。

变异——是生物开展进化的内动力。

为什么生物体会表现出亲子代性状相像的遗传现象?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又是怎样传递的?遗传物质的传递17 世纪时,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性状的缩影,使得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具备了双亲的遗传性状。

随着显微镜的创造,能更清晰观看精子和卵子结构。

多莉虽由C羊〔代孕母羊〕所生,但长相却一点也不像C羊,也不像A羊〔供无核卵细胞〕,而是几乎和 B羊〔供细胞核母羊〕一模一样。

这说明白什么问题呢?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

科学家们发觉在生物体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与子代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和种类却保持着高度的稳定性,同一物种的不同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几乎完全相同,性状也很相像;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间,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种类有肯定的差异,性状也有较大的差异。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_《遗传与进化》教案1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_《遗传与进化》教案1

第五节遗传与进化1教学目标总目标: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2.能说出遗传物质,染色体、DNA与遗传,3.知道DNA双螺旋结构模型;4.知道育种与基因工程;5.了解遗传病与优生;学时目标:1.能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2.能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遗传与变异这块内容由于平时所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多,如基因工程等;而且平时也会涉及到遗传与变异的内容,如这方面象爸爸,那方面象妈妈,这点既不象妈妈也不象爸爸等,所以学生对此应该有比较多的了解。

对学生而言难点应该在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基因与DNA的关系及基因如何表达状上,但整体难度不大。

3重点难点重点:遗传物质染色体、DNA与遗传,基因作用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从漂亮演员与肖伯纳的故事说起引出新课。

点明本课目标。

活动2【活动】游戏找俺们的爹分析得出:遗传的概念,进而引出“性状”活动3【活动】活动与同桌比性状分析得出:变异概念,同时举例活动4【讲授】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回顾:人的发育引导学生从细胞的结构去分析遗传。

介绍科学探究遗传的秘密过程。

染色体:图片展示,染色体的概念、组成、数目最后回到父母如何通过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把性状传递给孩子。

DNA: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沃森、克理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贡献;图解双螺旋结构;基因:在双螺旋结构模型讲述中适时提出片段,告知学生DNA片段中有有遗作用与无遗传作用之分,从而提出基因。

活动5【活动】归纳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

(学生)活动6【活动】小结遗传与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1 5遗传与进化 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1 5遗传与进化 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5节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学后请在下表空白栏中自评达到的学习等级:A.基本不懂 B.基本学懂 C.完全学懂)学习目标预学自评课后自评1.(重点)通过学习,学生能明白遗传物质是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来完成的。

2.(重点)认识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3.(重点)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4.(难点)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

并且能正确表达DNA的结构模型。

【自主预学】活动一:议一议人体性状有许多种(如耳垂的位置是与面颊分离还是紧贴、能否卷舌、食指较无名指长还是短、上眼睑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否有酒窝、是平足还是脚底有弧度、色觉正常还是红绿色盲),观察你自己的性状,与爸爸妈妈还有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你有哪些性状和爸爸的相同,哪些和妈妈的相同。

说明了什么?2.你有哪些性状和爸爸或者妈妈是不同的。

这又是为什么?3.如果你有兄弟姐妹,你和他们的性状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又说明什么?阅读课本30页,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同学们的讨论,说说看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遗传与进化对生物来说有何意义?活动二:说一说1.为什么生物体会表现出亲子代性状相似的遗传现象?17世纪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的缩影,使得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具备了双亲的遗传性状。

说说你的观点。

2.遗传物质存在于哪里?又是怎样传递的?3.阅读分析右表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观看视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结合31页“遗传物质的传递”部分内容,说说看细胞、细胞核、染色体间有怎样的关系,染色体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决定生物遗传性状的物质是什么?活动三:做一做请按图示用所提供的材料做出DNA的结构模型。

【课中研习】4.什么是基因?请用概念图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并用语言来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堂反馈】A级1.母兔生下的都是小兔,这种现象属于。

如果一只白色的母兔和一只白色的公兔生下一只黑白两色的小兔,这属于现象。

初三生物优秀教案范本遗传与进化

初三生物优秀教案范本遗传与进化

初三生物优秀教案范本遗传与进化教案标题:初三生物优秀教案范本——遗传与进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了解遗传与进化的重要性;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遗传与进化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相关实例和实践;2. 难点:遗传与进化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生物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思考遗传与进化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展示,介绍遗传与进化的概念,并解释它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进化的重要性;2. 分析和讨论遗传与进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3. 通过示例展示遗传与进化的实践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三步:实验与探究(2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家蚕颜色遗传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遗传与进化之间关系的理解;2. 引导学生进行进化模拟实验,观察环境变化对物种进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

第四步:概念整理(10分钟)教师总结遗传与进化的关系和重要性,并帮助学生进行概念整理和思维导图的制作。

第五步:小结与提问(5分钟)教师进行小结,激发学生思考遗传与进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

四、教学资源准备1. PPT;2.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五、教学评价方式1. 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2. 课堂练习,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3. 学生小组展示。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理解,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并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以上是一份初三生物优秀教案范本,核心围绕遗传与进化的教学内容展开,灵活运用了导入、知识讲解、实验与探究、概念整理、小结与提问等教学环节,以促进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遗传与进化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 遗传与进化

第5节遗传与进化【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1.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并且能正确表达DNA 的结构模型。

3.通过学习,学生能明白遗传物质是通过生殖细胞的传递来完成的。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己及同学身体特征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2.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1.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2.染色体、DNA、基因的概念及相互间关系。

②教学难点:1、DNA的结构。

2、基因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活动:“考眼力”——配对父与子照片。

思考:父亲和儿子配对成功的依据是什么?【讲授】二、新课教学(一)遗传与变异1、性状概念: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遗传现象: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学生活动:1、请观察自己的具体性状,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班级中与自己所列的性状完全相同的有几个人?分组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所有性状都相同的可能性很小?小组汇报: (归纳结果,引导得出变异的定义)2、变异的现象老师提问:“你有像父母的地方,那你跟父母会完全一样吗?”学生活动:1、讨论自己与父母不同的地方;2、比较同学之间的不同之处,并归纳。

分析归纳::自然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每一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递给后代。

但是,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

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相貌上总会有些差异。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就叫做变异。

遗传与变异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课堂练习1老师提问:每一个生物体都有许多性状,这些性状是如何传给后代的?学生讨论。

(二)遗传物质的传递:老师讲述:(1)17世纪时,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性状的缩影,使得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具有双亲的遗传性状。

遗传与进化(教案)

遗传与进化(教案)

浙教科学九年课时教学设计①外侧:梯子两边的“扶手”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相间连接而成的②内侧:中间的“踏脚”是分别连在两边脱氧核糖分子上的两个碱基。

4.基因(1)定义:现代遗传学认为,DNA 分子上一些特定的片段包含着遗传信息,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特征,如人的肤色、色觉,花的形状等。

我们把这些起遗传作用的DNA 片段称为基因。

在一个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存在。

(2)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动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3)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在新子代间传递:生物个体能通过精子或卵子将自身的部分基因传递给子代,子代具备了父母双亲的基因,所以表现出与双亲相似的遗传性状,但与双亲中的任何一方又不会完全相同。

动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综上所述,你能用图画的方式表示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吗?【】拓展:①通常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而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读图人体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有什么不同?【人类体细胞的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前22对为常染色体,男女一样,第23对为性染色体,决定人的性别。

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都有区别,分别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

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相似,都是X染色休一。

因此在人的体细胞中,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条+XY,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条+XX,在人的生殖细胞中,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22条+X或22条+Y,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22条+X。

】(4)基因是可变的:经科学家研究发现,构成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生物体内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而基因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细胞内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而引起的。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具有稳定性,但也是可以改变的,基因的变化(变异)往往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化。

生物体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传递给子代,称为可遗传变异。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1.5《遗传与进化》教案2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1.5《遗传与进化》教案2

《第5节遗传与进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准备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4.投影仪;5.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分步骤展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过程,步步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参与实验的设计。

提问1: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种,若不进行人为异花传粉对它的遗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孟德尔用高茎豌豆做母本,矮茎豌豆做父本进行杂交。

杂交后代F1(子一代)的茎高度的性状可能是什么呢?(两种观点:①不高不矮,介于亲本之间的性状;②高茎的和矮茎的都有。

绝大多数支持“F1 表现出介于两个亲本高度之间的性状”这一观点。

)提问2:提出当时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融合遗传”观点。

以红蓝墨水混合为例说明。

那么是否会出现大家所预料的结果呢?出示杂交结果:F1全部都是高茎豌豆!看来并没有相互融合!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可能是母本是高茎的原因,母本的信息干扰了父本的信息,所以子一代只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提问3:怎么去证实呢?(母本和父本换一下进行杂交。

)将矮茎豌豆做母本,高茎豌豆做父本进行杂交,但是F1仍然统统是高茎豌豆。

看来和谁做母本谁做父本无关。

介绍正交与反交的概念。

提问4:那么亲本矮茎的遗传物质又没有传给子一代,也就是说子一代中有没有控制矮的遗传物质呢?(矮茎的遗传物质应该传下来了。

遗传与进化的教学备课教案

遗传与进化的教学备课教案

遗传与进化的教学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认识基因概念,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2. 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关系,理解进化是遵循遗传规律的;3. 理解自然选择对进化的重要作用,并能举例说明;4. 总结动植物进化的证据;5. 掌握有关遗传与进化的专业术语。

二、教学准备1. 教材:遗传与进化教材段落;2. 课件:相关遗传与进化的图片和实例;3. 板书:遗传与进化的概念和原理;4. 实验材料:进化实验的材料和工具;5. 辅助资料:有关遗传与进化的案例和研究报告。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问题导入:你是否有家族中某项特殊的特点,比如大家都有某个相似的鼻子或者眼睛?说明: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的规律和基因的概念。

第一部分:遗传概念与基本原理1. 定义遗传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讨。

将学生的回答总结为“遗传是指父母的性状能够通过基因传给后代”的定义。

2. 讲解基因的概念及其特点,与遗传的关系。

请学生注意基因的不同形态和遗传方式。

3. 介绍遗传的基本原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包括显性与隐性、分离与连锁、同等倍性等原理。

通过案例和实例,巩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4. 与学生一起总结遗传的基本规律,可以绘制思维导图。

第二部分:遗传与进化的关系1. 提问学生,进化是什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进化的理解和解释。

2. 介绍进化的概念:进化是指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形态在长期演变中发生的变化。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进化过程。

3. 学生讨论遗传与进化的关系,考虑遗传规律和进化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进化是否是遵循遗传的规律进行。

第三部分:自然选择对进化的影响1. 讲解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强调适应环境、适者生存的意义,并与进化的关系进行联系。

2. 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自然选择对进化的影响。

可以利用图表和动画进行可视化呈现。

3. 学生自主讨论,以动物和植物的进化为例,分析其背后的自然选择因素,比如食物供应、天敌等。

初三生物教案遗传与人类进化

初三生物教案遗传与人类进化

初三生物教案遗传与人类进化教案名称:初三生物教案——遗传与人类进化教案编写人:(您的姓名/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2.掌握人类进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证据;3.能够分析人类进化的影响因素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2.人类进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证据。

【教学难点】1.理解遗传规律在人类进化中的应用;2.分析人类进化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遗传和进化的初步认识,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教师可通过图示、实验或例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实验、基因的概念和结构等。

)2.人类进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证据:(教师可通过图示、化石模型或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人类进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证据,如人类起源的理论、古人类化石等。

)三、学习活动(30分钟)1.小组讨论:遗传规律在人类进化中的应用(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遗传规律在人类进化中的应用,如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

2.实验探究:基因变异与适应环境(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基因变异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相关结论。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信息获取:人类基因组计划(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等资源,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其对人类进化研究的贡献。

2.个人思考:人类进化的影响因素和意义(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个人思考和总结人类进化的影响因素和意义,并展示思考成果。

五、检测评价(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小组展示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关键概念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遗传与人类进化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遗传规律解释人类进化中的现象和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与进化(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性状及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2.识别遗传和变异现象。

3.了解遗传物质的作用,掌握基因、DNA和染色体(染色质)之间关系,并且能正确表达DNA 的结构模型。

4.通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性状的观察以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性状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调查的能力。

5.通过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念。

重点难点
遗传和变异现象、遗传物质的传递
教学准备
PPT,课前调查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读图:左图的两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是父与子,因为他们之间的相貌特征很相似。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边母十个样”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是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你还能举出哪些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现象吗?
(二)、进入新课:
一、遗传与变异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注意:①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
②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某些方面的性状也会有所不同。

③性状例举:高与矮,胖与瘦,有无酒窝等。

性状成双存在,又称相对性状。

2.遗传现象:
3.课前准备: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如下:
[学生活动]
全班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后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现象。

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例如:“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问题:具有遗传相似性的生物个体间是否存在性状差异性呢?
3.变异现象:每一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递给后代。

但是,自然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

子女与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在相貌上总会有些差异。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例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连母十个样”。

4.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活动]
①观察自己与家人的具体性状,并与同学交流,看表中(25页)的8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学生有几人?
你会发现自己有一些性状与家人相似,有一些性状与家人不相似,这说明遗传广泛存在与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具有普遍性。


以老师为例,看看班级中有多少
同学的6种性状与老师完全相符。

思考:根据上述观察结果进行推理:为什么不同的人所有性状都相同的可能性很小? 说明变异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问题:1.父母能否将性状直接传给孩子?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2.每一个生物体都有许多性状,这些性状是如何传给后代的? 生:通过生殖细胞。

二、遗传物质的传递:
讲述: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

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

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介绍:先成论者的观点。

17世纪时,有学者认为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有父母性状的缩影,使得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具有双亲的遗传性状。

然而,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并没有在人的精子或卵子中发现丝毫人的形象。

问题:3.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能够担负起这么复杂的遗传功能呢? 生:因为细胞含有具有遗传功能的物质,就是遗传物质。

问题:4.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1.染色体:
(1)名字由来: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
性状 具体表现
能否卷舌 舌能向上卷曲 舌不能向上卷曲
大拇指能否弯曲 能弯曲 不能弯曲 食指长短 较无名指长 较无名指短 双手自然交叉 左手拇指在上 右手拇指在上 上眼睑特征
双眼皮 单眼皮 酒窝


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

(2)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DNA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物质。

即遗传物质。

(3)遗传物质就位于染色体上。

生物能代代相传,是因为亲代遗传给后代特定的遗传物质。

(4)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读图:人类体细胞核中的染色体
提问:人体的每一个体细胞的细胞核中都有这么多染色体,数一数,共是多少条?具有什么特点呢?
人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

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男女都一样;一对(2条)为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常染色体+XX。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分析:每一种生物的体细胞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

因为遗传物质位于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的数目必须维持恒定,才能保证生物遗传的稳定。

结论: A、一种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
B、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C、不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不同。

2.DNA:
过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通过实验证明DNA是决定生物体的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物质。

即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

例1:采用DNA鉴定技术确认其身份。

因为DNA是一种遗传物质,每个人不同。

例2:医院在亲子鉴定时需要分别提取两人的遗传(DNA)物质,
然后检测该物质的相似情况,如果相似度极高,即表明亲子关系成立.
(2)DNA分子是由一种大分子化学物质,相对分子量较大。

它的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
酸”。

脱氧核苷酸。

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构成。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
整个模型活像一个双螺旋上升的楼梯。

梯子两边的扶手是由磷酸和
脱氧核糖相间连接而成,中间的踏脚是两个碱基。

脱氧核糖、碱基和磷
酸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其分子由两条螺旋状的长链组成,是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
细胞核→染色体
DNA→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一个DNA分子有许多个基因。

(引出基因)
提问过渡:试说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相互关系?基因存在于哪里?
相互关系:一条染色体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3.基因:
讲述: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可以分成许多小单位,每一个小单位控制着人体的一个具体的性状。

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遗传物质中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就叫做基因。

(1)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片段
强调:①为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效应)的一些片段(但不能把DNA上的任意一个片段都叫基因)
②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

如中国人黑头发、黄皮肤等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注:人的体型胖瘦是不能遗传的变异特征)例如:在同一个草场,牛吃草长牛肉,羊吃草长羊肉。

牛和羊吃了同样的食却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其根本原因是牛和羊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

(2)基因决定着各种生物的性状
思考:从基因的角度来解释孪生兄弟为什么会长得极其相似?
分析:孪生兄弟是有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所含的基因完全相同,因此,其性状也极其相似。

解释:子代是如何具备父母双亲的基因的?
生物体能通过精子或卵子将自身的部分基因传递给子代。

成对的基因同成对的染色体一样,也是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所以,后代同时具有父母双方的基因。

讲述:经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生物体的基因是可以改变的,而基因的变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细胞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而引起的。

问:基因突变有何意义?
分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因,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因而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结与讨论
学生围绕“双胞胎的性别一定相同吗?”“性染色体上只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吗?”等问题展开讨论,教师从旁点评指导。

四、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