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生理

合集下载

循环系统生理

循环系统生理
形成机制
主要是Ek,K+经IK1通道外流 但Ek 为-94 mV,而RP为-90mV,表明 还有其它因素参与(如Na+的内流)
21
2.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特点:
形态复杂 持续时间长 动作电位的升支 与降支不对称
AP in skeletal muscle :1-5 msec AP in cardiac muscle :200 msec 22
8
心脏神经支配
– 心脏受自主(植物) 神经系统的双重 支配
心交感神经
由脊髓发出
心迷走神经(副 交感神经) 心交感神经
由延髓发出
心迷走神经
9
小结
• 心脏是由心肌细胞构成的肌性空腔器; 分有两 心房和两心室四个心腔
• 心房与静脉血管联通,将血液引入心脏;心室与 动脉血管联通,将血液导出心脏
• 心内特殊传导系统是心脏自动节律性活动的基 础
– 房室瓣 atrioventricular valves 位于心房和心室之 间(二尖瓣、三尖瓣) ,动脉瓣 arterial valves 位于 心室与大动脉之间(主动脉瓣、肺动脉瓣)
– 心瓣膜分隔心腔及动脉,是“心泵”的单向阀门, 阻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定向循环流动
动脉瓣
动房脉室瓣
心室收缩期间
心室舒张期间
-
140mM 2mM
4 mM
104mM
细胞内外浓度比 1:4.6 1:20000
35:1
1:3.5
平 衡 电 位 +41mv +132mv
-90mv
-33mv
18
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通透 性 permeability 不同,构成离子跨膜扩 散的条件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ppt课件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ppt课件
(1)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博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3)心输出量正常值 : 5 ~ 6L/min
29
2 .心指数
(1)概念:以单位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空腹、安 静状态下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
(2)正常值:3.0~3.5 L / min.m2。 (3)影响因素:10岁左右,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心脏舒缩活动 心房、心室压力与容积变化及瓣膜的启闭 实现泵血过程,伴随心音的产生
一、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 活动周期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房收缩 0.1 s ; 舒张0.7 s
心动周期 0.8 秒 心室 收缩 0.3 s ;舒张 0.5 s 全心舒张期
1.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2. 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 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 挤入心室
3. 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 始收缩
15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6
17
1. 心室收缩期
(1) 等容收缩期:半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
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 高,但心室容积不变。
(2) 快速射血期:左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
半月瓣开放,室内压继续上 升到峰值
(3)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和主动脉压由峰
值逐步下降。
18
2. 心室舒张期 (1) 等容舒张期
室内压下降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 闭,但室内压仍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仍关闭, 心室容积并不改变,室内压以极快速度,大幅 度下降。
19

生理解剖学-循环系统

生理解剖学-循环系统
淋巴系统 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 织组成,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在淋巴管道内流动的无色 透明液体称为淋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胸 腺、脾和扁桃体等。淋巴组织 是含有大量淋巴 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
血液经动脉到达毛细血管后,其中大部分
血浆成份,从毛细血管渗出,进入组组间隙形 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大 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重吸收入小静脉,小 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沿淋巴管 向心流动,途中经过若干淋巴结,最后归入静 脉。所以淋巴系统被看作是静脉系统的辅助管 道。此外,淋巴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 疫功能,构成人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三、血管的吻合与侧支循环
人体内的血管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 吻合(vascular anastomosis)以适应人体各 部的机能。按吻合形式可分为动脉间吻 合、静脉间吻合和动、静脉间吻合。
第二节 心 heart
心是中空的肌性器官,为血液循环 的动力部分,心有节律的博动,推动血 液循环。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1.心的位置 心位于胸 腔的中纵隔内,周围 包有心包。约2/3在身 体中线左侧;1/3在中 线右侧。大小似拳头。 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 2~6肋软骨;后方平 对第5~8胸椎;两侧 与纵隔胸膜和肺相邻; 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 血管;下方邻膈。心 的长轴由右上斜向左 下,与身体正中线呈 45°角。
2.心的外形 心似前后 略扁倒置的圆锥体, 有心底、心尖,前、 下两个面和左、右、 下三个缘和四条沟。
第七章 循环系统
循环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等) 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循环系统是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 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动物生理学-循环系统

心腔内瓣膜位置及作用总结如表9-1: 表9-1 心瓣膜位置及作用
瓣膜 二尖 瓣 三尖 瓣
主动 脉瓣 肺动 脉瓣
位置 左房 室口 右房 室口
主动 房 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 右心房
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 左心室 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 右心室
(四)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 1.心内膜 是心腔面一层光滑的薄膜,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 2.心肌层 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 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 3.心外膜 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 (五)心的传导系 心的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 作用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1.窦房结 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 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 2.房室结 位于冠状窦口上方的心内膜深面。接受窦房结 的控制。 3.房室束及其分支 由房室结发出,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最后延为浦肯野纤维,与 心室肌纤维接触,将冲动传递给心室肌。
(六)心的血管(图见上) 1.动脉 营养心的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 (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 左侧,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 间穿出,分为两支。 1)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降, 布于室间隔前2/3、左心室前壁 及右心室前壁的少部。 2)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布于 左心室侧壁、后壁和左心房。 (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右侧,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 穿出,沿冠状沟向右下行,发出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右冠 状动脉主要布于室间隔后1/3、右心室、右心房及左心室后壁的少 部。 2.静脉 心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它们先汇入冠 状窦,再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循环系统生理

循环系统生理

一. 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心血管中充盈一定的血量
内因: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外因:大动脉的弹性
一.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总结)
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动脉管壁的顺应性
循环血量
一. 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流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重力与体位 呼吸运动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 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心脏的舒缩活动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心率对动脉 血压的影响
外周阻力对 动脉血压的 影响
动脉弹性对 动脉血压的 影响
*影响血压的因素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每分输出量↑
↑↑


心率↑

↑↑

外周阻力↑

↑↑

大动脉弹性↓



外周小血管硬

↑↑


循环血量↑
↑↑


* 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心脏的神 经支配及 中枢
血管的神经支 配及中枢
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回流压(组织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A端:=(30+15)-(10+25)=10 (mmHg)
V端:=(12+15)-(10+25)=-8 (mmHg)
组织液胶渗压15 血浆胶渗压25
第七章 循环系统生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循环系统

目录•循环系统概述•心脏结构与功能•血管结构与功能•血液成分与功能•循环系统调节机制•循环系统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循环系统概述功能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血液,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带走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定义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

定义与功能组成与结构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主要由心肌构成,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能力。

心脏内部被分隔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血管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全身各部位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实现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的运输介质,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血细胞则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维持生命活动循环系统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和代谢底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调节内环境循环系统通过运输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保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防御保护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免疫功能的物质,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

调节体温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在流经皮肤血管时,能够通过散热或保温的方式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生理意义心脏结构与功能01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在正中线左侧,1/3在右侧。

02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03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分界的标志。

心脏位置与形态心脏内部被心间隔和房室瓣分为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由房间隔分开,左心房接收肺静脉的血液,右心房接收上下腔静脉的血液。

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开,左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主动脉,右心室负责将血液泵入肺动脉。

生理学循环系统

生理学循环系统
生理学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组成
动脉 心



心脏

毛细血管
静脉
组织液


淋巴导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2
心脏——动力器官 动脉——输送血液远离心脏的血管 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 静脉——输送血液回心的血管
3
一.心 脏 (Heart)
4
一、心壁的结构
心内膜 心肌膜 心外膜
1、心内膜( endocardium ) (1)内皮 (2)内皮下层:CT 内层: CT 及少量平滑肌 外层( 心内膜下层):疏松CT, 含普肯耶纤维。
➢ 外膜:LCT ,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
外弹性膜
TM
中动脉功能:肌性动脉,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位以 及各器官的血流量。 TA
17
(二)大动脉的管壁结构与功能
18
大动脉(弹性动脉) 结构:
1、内膜:较厚 (1)内皮:单扁上皮 (2)内皮下层:
LCT较中动脉多厚 (3)内弹性膜:不明显
19
2、中膜: (1)中膜最厚; (2)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并由弹性纤维相连; (3)弹性膜间有环形平滑肌、少量胶原纤维。
内膜 中膜 外膜
13
(一)中动脉的管壁结构与功能: 1、内膜(Tunica intima)
薄 (1)内皮:单扁上皮 (2)内皮下层:LCT少 (3)内弹性膜:明显 切面上呈粉红色波浪状
血管内皮表面扫描14
2、中膜(Tunica media)——肌性动脉 • 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构成,含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
功 能: • 调节器官和组织的局部血流量 • 产生外周阻力,维持血压

第6章 循环系统生理

第6章  循环系统生理

4期:K+递减性外流 + Na+递增性内流(If)+ Ca2+ 内流(Ica-T型钙通道激活)→缓慢自动去极化
具“自我”启动→ “自我”发展→ “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
小结: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期末Ik通道 递增性失活 K+递减性外流 复极化至-60mV时 If 通道递增性激活 Na+递增性内流 自动去极后1/3期 Ca2+通道(T型)开放 Ca2+内流 自我启动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 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 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长短主 要取决2期,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 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这一特性是保 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 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
3、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 收缩期加舒张早期,任何刺激落在此期内, 心肌都不会发生兴奋反应。 ∴当刺激频率↑→多数刺激落在有效不应 期内,最多引起期前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 缩。
If 通道:复极化的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 激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是超极化激活、具 有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不是快Na+ 通道, ∵TTX不能阻断。
小结: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形成机制
3 期 末 K+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失 活 K+ 递 减 性 外 流 电 位 复 极 至 -60mV 时 If 通 道 的 递 增 性 激 活
+
2期
激活IK 通道 ↓ Ca2+缓慢内流 与K+ 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 缓慢复极化 (2期=平台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人体解剖生理循环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循环系统ppt课件
循环系统
.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第二节 淋巴系统
.
2
循环系统的组成

动脉
心血管系统
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
静脉 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
3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运输营养物质、氧和激素到全身各处 运输机体代谢产物到肺、肾和皮肤等处
排出体外 淋巴系统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4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出口:主动脉口
结— —二尖瓣复合体
主动脉瓣
.
27
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关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开放,血液射入动脉。 当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开放,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关闭,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
28
心壁的构造
心内膜: 心肌: 心外膜:
心室前壁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
分支
后室间支 右旋支
右心房、右心室、 分布 室间隔后1/3和
左心室后壁. 一部
31
.
32
血管---静脉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
冠状窦 冠状窦口
右心房
.
33
心包
纤维心包(外层): 浆膜心包(内层):
脏层 壁层 心包腔
.
34
三 血管
动脉
肺循环的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
心左缘:钝圆,由左 心室构成
心下缘:近水平位, 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
20
三条沟
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
21
心的位置
位于胸腔纵隔内,外围 以心包
正中线:2/3位于左侧, 1/3位于右侧
.
22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

血管平滑肌总是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减弱 血管舒张
增强 血管收缩
血管运动神经(自主N)
缩血管神经 舒血管神经
〔1〕缩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NA α受体
NA + 血管平滑肌 β2受体
收缩 舒张
血管收缩
• 人体许多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单N支配〕 安静状态 交感缩血管紧张 血管紧张活动 血管收缩
血液流动
血流方向:瓣膜的开放和关闭
1. 心房收缩期〔0.1s〕
前(全心舒张期):心房压 > 心室压 房室瓣开放
由房入室
中:心房容积 心房压 > 心室压 由房入室 心室充盈量进一步
心脏射血过程示意图
左:心室舒张期
右:心室收缩期
2. 心室收缩期〔0.3s〕
〔1〕等容收缩相〔0.05s〕
心室收缩
心室压 > 心房压 心室压 < 动脉压
一、神经调节
• 通过心血管反射完成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自主神经)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 (2)心迷走神经
心脏的神经支配
自主 神经
节后纤维支配 部位
释放 递质
受 体
生理作用
机制
(1) 心交 感N
窦房结、房室 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心室 肌
正性变时 使慢通道
NA
β1
正性变传 导、正性
等容收缩 快速射血 减慢射血
心室舒张期
减快等 慢速容 充充舒 盈盈张
心电图(EEG)
心泵功能的评定
(一)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和射 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心房与心室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负责将血液 泵出。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 ,右心房接收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贫 氧血。
心脏的生理功能
泵血作用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泵 入全身血管,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 营养物质的输送。
调节血压
心脏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来 调节血压,保持身体各部位得到足够 的血液供应。
血液的调节机制
总结词
血液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等方面。
详细描述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体液调节 是指通过激素、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影 响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自身调节是指心血 管系统内部的各种反馈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反射、化 学感受器反射等,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精细调节 。这些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状态 。
血液从心脏泵出后,通过动脉系统流向全身各部位,再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 完成血液循环。
03 血管解剖与生理
血管的解剖结构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 身体各部位,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和小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 返回心脏,分为深静脉和 浅静脉。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 与组织液交换物质的主要 场所。
循环系统的综合调节
要点一
多种调节方式的协同作用
在循环系统的调节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 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
要点二
循环系统的整体性
循环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部 分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功能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 体等免疫物质,可以抵御 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生物的循环系统

生物的循环系统

医学和药物研发的应用价值
探索循环系统与药物代谢的 关系,为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研究循环系统与疾病发生发展 的关系,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
供新思路
研究循环系统的生理机制, 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循环系统与衰老的关系, 为抗衰老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
新方向
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意义
生物循环系统是生态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 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 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生物循环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物循环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式,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 平衡。
生物循环系统还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生物循环系统在应对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 是指生物群落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 发生的变化。
演替过程可以分 为初生演替和次 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 一个从未有过生 物群落的地方, 从无到有,逐渐 形成生物群落的 过程。
次生演替是指在一 个已经存在生物群 落的地方,由于环 境变化或人类活动 等原因,导致原有 生物群落被破坏, 新的生物群落逐渐 形成的过程。
血液: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载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血管:输送血液的管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淋巴系统:辅助血液循环,参与免 疫反应
循环系统的功能
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
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调节体温 参与免疫反应和血液凝固
2
生物循环系统的类型
开放式循环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系统生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生理 (1)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1)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1)三、心音和心音图 (1)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2)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2)第二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2)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3)第三节血管生理 (4)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4)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形成 (5)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5)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5)五、微循环 (6)六、组织液和淋巴液 (6)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7)一、神经调节 (7)二、体液调节 (8)三、自身调节——局部血流调节 (8)第一节循环系统生理一、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中起主要作用,所以有时也依据心室活动将心动周期分为心缩期(systole)和心舒期(diastole)。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1.心房收缩期2.心室等容收缩期3.射血期(ejection period)4.心室等容舒张期5.心室充盈期(filling period)三、心音和心音图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的改变对心血管壁可以产生压力作用并引起心血管壁发生机械振动,这些机械振动可通过心血管的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

如将听诊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图4-5),就可听到“扑–通”声音,称为心音(heart sound)。

第一心音(S1)又称收缩音。

第二心音(S2)又称舒张音,声调尖(频率高达60~100 Hz)、历时短(0.08 s),由半月瓣关闭引起,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第三心音(S3)出现在快速充盈期末,频率低、振幅低,持续时间约为0.1 s,是因血流速度发生变化产生的涡流振动心室壁和瓣膜造成的。

第四心音(S4)很弱,仅能于心音图上见到,是心房收缩推动血液挤进心室冲击心室壁引起振动造成的,故又称心房音。

听诊时,多数情况下只能听到第一和第二心音。

除了以上四种心音外,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1.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2.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每分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又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

3.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 心指数(cardiac index,CI)在静息、空腹情况下,动物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5.心作功量(myocardial work)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称为每搏功。

与心输出量相比,心脏作功量是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更为全面的指标。

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一)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由心肌收缩力、静脉回流量和主动脉血压决定。

(二)心率的调节一定范围内,心输出量与心率呈正相关。

(三)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泵血功能贮备或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 -e)。

第二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分类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快慢功能、自律性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导系统、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慢反应细胞房室结:房结区、结希区、结区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窦房结P细胞等慢反应自律细胞约–70~–40 mV。

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也不稳定,会发生规律性的复极化和自动去极化,故称其为舒张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

(一)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与神经细胞相似,是稳定的。

受到外来有效刺激时可爆发动作电位。

通常把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时期:0期(去极或除极过程)外来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引发Hoghkin循环,膜电位从–90 mV的静息水平迅速变为+30 mV,这是由于Na+快道开放产生的,表现为Na+第一内向电流(I Na)。

1期(快速复极初期)跨膜电位从+30 mV快速降为0 mV左右,历时约10 ms。

由一过性外向电流引起,近年来认为是以K+外流为主,还有Na+参与。

2期(坪或平台期)跨膜电位约–20~0mV,历时100~150 ms,慢Ca2+通道于膜去极化达–40 mV时已被激活,此时内流增加,两相抵消,复极化速度减慢。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3期(快速复极末期)是由膜对K+的通透性恢复并升高所引起。

4期借助于Na+-K+泵(离子转运个数比为3:2)和Na+-Ca2+交换(离子转运个数比3:1)等机制恢复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梯度。

(二)其他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1.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的0、1、2、3四个时期与心室肌相同。

K+通道–60 mV开始失活,–90 mV完全失活;而该Na+通道–60 mV开始激活,–100 mV左右充分激活,达到阈电位水平时爆发动作电位,并再次复极化回到4期。

2.窦房结细胞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只包括0、3、4三个时期(图4-11右)。

4期不稳定,能自动缓慢去极化。

在P细胞每一个动作电位的顶点,K+通道开放,K+外向电流(I K)出现并且引起复极化。

接着I K减弱即K+外流减少时,有Ca2+通道开放,膜开始去极化,形成前电位的起始部分。

即0期去极化。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⑴静息电位与阈电位水平间差距⑵Na+通道状态Na+通道备用状态,激活状态,失活状态,电压、时间依从性。

2.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后,依次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等时期,随后恢复正常状态(图4-12)。

⑴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包括心肌细胞发生0期去极化到复极化–55 mV左右对应的时间,Na+通道均处于激活状态或失活状态,无论受到多强的第二次刺激肌膜都不会发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而当复极化到–55~–60 mV时,膜上Na+通道部分恢复到备用状态,较强刺激后Na+通道开放数轻微增加,可产生局部电位,但不会引起动作电位,称为局部反应期。

⑵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细胞膜继续复极化到–80~–60mV,此时Na+通道大部分恢复,受到兴奋前的阈上刺激时可以引发动作电位。

⑶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SNP)对应于复极化–90~–80mV时,Na+通道基本恢复完成,膜电位离阈电位水平更近,用以引起该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比正常要低,表明兴奋性高于正常。

3.兴奋性周期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二)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automaticity),简称自律性。

自律性有等级差别,由高到低依次是窦房结(约100次/min,两栖动物为静脉窦)、房室交界(50次/min)、房室束、束支、浦肯野纤维(25次/min)。

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一是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水平间距离,二是4期自动除极速度。

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由窦房结产生兴奋支配全心的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节律(normal sinus rhythm,NSR)。

而把其他传导组织称为潜在起搏点(latent pacemaker)。

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①抢先占领(preoccupation),即当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时窦房结的冲动已经传来而爆发兴奋,其自身的自动去极化无法完成。

②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心肌细胞兴奋产生的动作电位有能够沿着细胞膜传播的特性,称为心肌的传导性。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图4-10)“优势传导通路”(preferential pathway)房–室延搁。

保证心房、心室次序、协调活动,有利于血液充盈心室和射血。

2.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四)收缩性1.对细胞外液Ca2+浓度有明显的依从性心肌细胞的肌质网终末池远不如骨骼肌发达,当细胞外液中Ca2+浓度极低时,心肌能产生动作电位,但不能引起收缩,这一现象称为“兴奋-收缩脱耦联”或“电–机械分离”。

2.“全或无”式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第三节血管生理血管可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以及它们发出的最大分支。

这类血管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能够起到心脏射血时缓冲高压、舒张时辅助射血的作用。

2.阻力血管(resistance vessel)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口径小于1 mm)和微动脉(20~30 μm)。

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指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环绕的平滑肌4.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

5.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

6.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容量血管又称动力性贮血库,指大静脉。

7.短路血管短路血管由动–静脉吻合支构成,分布于身体末梢等处皮肤,其管壁组织结构类似微动脉,无物质交换功能,可能与体温调节有关。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形成(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blood flow),即容积速度,是血流线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与血管截面积的乘积。

(二)血流阻力在血管中,平均血流量Q、平均血压和血流阻力R的关系类似于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三)血压形成血压(blood pressure,BP)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side pressure,lateral pressure),即压强。

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N/m2),常用kPa表示;生理学中习惯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1 mmHg=0.133 kPa)。

并且常以大气压(760 mmHg)为血压的生理零点。

血压的形成,需血液充盈血管、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三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由于心血管系统有血液充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