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具体实施: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
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
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
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
1.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
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3.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
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
小学数学教案课前
小学数学教案课前
教学目标:
1. 认识数字1-10,能够准确快速地说出数字1-10的顺序。
2. 能够用手指或其他计数工具展示数字1-10的数量。
3. 能够用数字1-10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1-10
2. 手指
3. 计数工具(如计数棒、石子等)
4. 加减法练习题
教学内容:
1. 通过歌曲、游戏等形式,让学生认识数字1-10的顺序。
2. 让学生用手指或计数工具展示数字1-10的数量。
3. 练习用数字1-10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教学步骤:
1. 热身:播放数字歌曲,带领学生快乐地数数。
2. 导入:展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快速说出数字的顺序。
3. 实践:让学生用手指或计数工具展示数字1-10的数量,并检查他们的准确性。
4. 拓展:让学生用数字1-10解决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数字1-10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他们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同时,要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完整步骤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2.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3. 发现加法和减法的相关性。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数学教程》第一册;2. 教具:计算器、算盘、计算卡片;3. 黑板、彩色粉笔;4. 活动准备:加法竞赛、减法游戏。
教学步骤:一、导入活动(5分钟)1. 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加法和减法吗?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的定义。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加法和减法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
2. 老师在黑板上列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上台进行加法计算练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2. 让学生自行练习减法计算,巩固知识点。
四、游戏与活动(15分钟)1. 组织加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设计减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知识点。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小学数学教程》第一册的相关练习题。
2. 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小学数学教案的完整步骤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步骤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步骤分类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学习加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热身环节(5分钟)
- 初步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通过口算游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敏捷度。
2. 导入新知识(10分钟)
- 通过示例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 与学生共同探讨不同数字间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操练练习(15分钟)
-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
- 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纠正和指导。
4. 巩固拓展(10分钟)
- 组织学生进行互相验证答案,并展示优秀解题方法。
- 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拓展题,拓宽数学思维。
5. 总结反馈(5分钟)
-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好教学调整。
6. 作业布置(3分钟)
-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积极互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但在操练环节有些学生仍存在计算错误,需要加强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复习。
下节课将引入更多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备课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备课教案主题:认识和运用加法教学内容:认识加法符号“+”,掌握加法法则,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学目标:1. 认识加法符号“+”,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
2. 能够熟练运用加法法则,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符号“+”,掌握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粘贴纸、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加法符号“+”,让学生认识并说出。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字和数字大小的比较。
二、授课(15分钟)1. 教师用黑板上示例,引导学生掌握加法法则,如1+2=3。
2. 让学生运用数字卡片进行加法练习,如2+3、4+1等。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加法运算法则。
2. 教师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解决出错的问题。
四、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加法运用,并举例让学生操作。
2. 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升加法运算能力。
思考题:1. 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请写出两个数相加等于5的算式。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掌握了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2.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教案评价:此教案设计以“认识和运用加法”为主题,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标准步骤
一、课程内容概述
1.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重点
3. 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用具和教材
2.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素材
3. 整理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
三、教学实施
1. 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2. 讲解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实践操作
四、巩固提升
1. 布置相关作业和复习计划
2. 提供学生辅导和指导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五、课堂总结
1. 总结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2. 梳理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3. 展望下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六、课后反思
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和不足之处
2. 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3.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
1.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向学生及家长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意见
3.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的环节
小学数学教案的环节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认识分数的概念,明白分数是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份的概念。
2.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 能够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分数计算。
教学重点:
1. 认识分数的概念。
2.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3. 分数的比较大小和简单计算。
教学环节:
一、引入(5分钟)
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和运用分数。
2. 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如图形的一半、四分之一等。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通过图形示例让学生理解分数是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份的概念。
2. 讲解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分母,如何读写分数。
3. 举例让学生熟悉各种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分数的读写练习,包括横线上的数字、横线下的数字的读法。
2. 设计分组活动,让学生相互讨论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
3. 引导学生讨论分数的大小关系,如何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寻分数的例子,如分数的计量单位、分数的应用场景等。
2. 通过游戏或互动小活动,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理解和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引导他们思考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练习书上的相关题目、设计自己的分数比较游戏等。
注:以上仅为范本,具体教学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基本步骤
小学数学教案基本步骤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1. 教材: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和资料。
2. 教具:准备好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教具。
3.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安静整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4. 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做好备课。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逐步讲解本节课的内容,重点讲解关键知识点。
3.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消化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提问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2. 互动式教学: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定期检测:定期组织考试或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课堂表现: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3.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并改正错误。
六、教学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流程模式分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流程模式分析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流程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建议。
一、课前准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流程模式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的设定,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二、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导入环节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故事、实例或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提问,逐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三、知识点讲解在导入环节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以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逐步递进地讲解知识点的内涵和逻辑关系。
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展示、引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练习环节在知识点讲解后,教师需要设计一定数量和难度适当的练习题目,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通过练习环节,学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梳理总结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梳理总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碎片化知识点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思考能力。
在总结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小学数学课前如何准备
小学数学课前如何准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学生的课前准备
其实也是对一节课作出的简单计划之一,首先学生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课本、写字笔、学具盒、计算器,最好还要备有铅笔、草稿本、作业本、
练习册,并且把这些常用的用具装在一个专用文件夹里面,以便每次能迅
速的拿出来,由此也能养成自我整理收拾的习惯。
二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自我调整身体、心理和情绪,这样有利于迅速进入上课
状态,很多数学老师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致,引起学生的
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
三是知识准备,课前通过对上一节
课所学内容的回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或者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总结学习经验等等,作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可以起到"树楼梯"的作用。
很多同学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预习,其实这种
方法效果不佳,首先时间不够充分,其次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差,甚至
还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自然思维,因为学生往往只看重结果,不大关注过程,浮光掠影,好一点的学生,看完两页纸也只是了解一下内容而已,很
难对知识产生的过程有所体验,虽然学生看了一遍课文,对内容熟悉了一点,但熟悉的地方没有了风景,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降低。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结合自己的10多年的教学生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如下:一、第一个环节: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
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
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口算比赛、24点游戏比赛、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成语等等形式多样。
真可谓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第二个环节:课前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学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有效课堂给每一个孩子创新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各放异彩。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体现了这个原则。
我的教学流程是: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2、分4人小组开始小组学习的研究,小组组成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
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
比如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上台汇报时每个同学的发言任务等。
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
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须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
所以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1、我们小组的例子是什么?2、我们小组的解题方法是什么?3、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4、我们小组不懂的问题是什么?四、第四个环节:小组汇报。
小学数学教案流程
小学数学教案流程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数字0-9,并能够写出相应的数字
2. 能够理解数字大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数字比较
3. 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进行数字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数字卡片、实物小玩具、图片
2. 教学环境:幼儿园教室或教学活动室
三、教学步骤
1. 整体引导(5分钟)
- 引导学生看数字卡片,念出数字0-9,并和学生一起读
- 让学生看实物小玩具,并尝试用数字卡片对应每个物品的数量
2. 数字认识(15分钟)
- 通过数个实物小玩具或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数量,然后用数字卡片标出
- 让学生尝试写出数字0-9
3. 数字比较(10分钟)
- 拿出两组不同数量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比较其数量,然后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哪组数量更多,哪组数量更少
4. 游戏活动(15分钟)
- 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赛或合作来巩固数字认识和比较的能力
- 比如“认真数一数”、“谁是数字王”等游戏
5. 教学总结(5分钟)
- 回顾当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数字认识和比较的重点
-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观点
四、作业布置
-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身边的实物数量,用数字写出来,或者和家人一起玩数字比较的游戏五、教学反思
- 回顾当天教学过程,总结哪些内容学生理解较好,哪些内容需要加强教学
- 思考下一节课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的知识
注:以上教案流程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小学数学教案课前准备
小学数学教案课前准备
课题:加法运算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加法题目;
3. 能运用加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难点:解决复杂的加法问题。
教具准备:
1. 黑板、彩色粉笔;
2. 教学PPT;
3. 纸张、铅笔;
4. 加法练习题。
教学内容安排: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加法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加法的定义、运算规则和计算步骤;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加法练习,巩固基本技能;
4. 拓展:设计一些有趣的加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结合课堂讲解和练习,总结加法运算的要点。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2. 讲解:通过PPT和黑板板书,讲解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步骤;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题目,点名回答;
4. 拓展:设计一些复杂的加法问题,鼓励学生尝试解决;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鼓励学生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加法运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但需要注意让学生对加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引导他们应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拓展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
的能力。
教学反馈:
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如何备课
小学数学如何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备好课更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备好小学数学课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步骤和要点。
一、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体系。
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数的加减法”这一课时,要清楚教材为什么先安排整数加减法的复习,再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如何通过这些题目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了解学生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备课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性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和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信心。
比如,在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通过课堂提问或作业批改,发现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那么在备课中就要增加一些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活动,如让学生动手测量、比划等。
三、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
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是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是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修改版]
第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这样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所以在教材提供的信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但问题要“问在有疑之处”、“问题有启发性、针对性”。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猜测——验证——结论)猜测:可以让学生有预见性,激发思维。
验证:也就是求证的过程,经历从发现到感悟理解的过程,进而最终解决问题。
结论:则是通过学生的验证从而归纳、总结、概括,点明规律性的东西,即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要代替。
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数学知识。
教师在这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四、拓展练习,巩固提升。
主要是深化、提高所学知识,达到迁移运用,举一反三的作用。
这部分主要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五、学后感悟(收获)。
一堂课下来,最后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及时梳理的习惯,所以在每堂课临近结束的时候,要适当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
第二篇: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1、利用插图导入新课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果。
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2022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2022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前准备(一)理解课标要求认真研读课标,准确解读课标,正确理解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方面的内容在各学段中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准确把握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规定。
了解课标中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实施建议等相关内容。
深度研读教材,要结合课标和教师教学用书了解教材整体结构,理清课程内容在教材中的具体分布,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理解数学本质。
深刻理解教材中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等所能呈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五育并举的教育因素,准确理解教材中例题、习题等教学资源的教育价值与目标要求。
整体考虑课标、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二)分析教学实际通过教师经验判断或者拟定科学有效的学情调查单的方法,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水平和能力,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已有经验和思维特点。
教师结合实际,对客观条件以及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判。
(三)确定教学计划与实施策略结合区域性教研计划和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年级、教师学期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整体安排、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建议、学习评价等内容。
数学教师人人参与,集体讨论,针对教师和班级的不同实际体现教学方法、教学措施等方面的差异性,全年级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等方面达成统一。
课前准备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和内容
课前准备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和内容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培养着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数学之前,适当的课前准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从重要性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和内容。
一、重要性课前准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课前准备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通过事先了解课程大纲和教材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更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课前准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通过预习课本或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提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更有信心地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
最后,课前准备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通过有序的课前准备,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内容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习教材学生在课前应该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示例和习题,了解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同时,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习题进行练习和巩固,以提前熟悉和掌握相应的知识。
2.复习上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对于学习连贯性和知识的巩固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回顾上节课的笔记和习题,对不熟悉或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思考。
可以尝试再次解答习题,查漏补缺,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课前辅导课前辅导是指学生在课前向老师请教疑惑和困难的问题。
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课前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可以及时解决疑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课前小测验小测验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老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题目或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回答。
通过小测验,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
总之,课前准备对小学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研究
课前准备,最重要的是备课,备课其实就是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再组合的教学计划过程,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破解过程,是教具学具的准备过程。
小学数学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
由于课型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课前准备的要求也不同。
现在就新授课的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仔细研读教材是课前准备的必要环节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由富有教材编排经验,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对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在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演算过程,插图,练习题的安排都是经过反复思考,仔细推敲确定下来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读教材就是读例题,读解题过程、思考过程,读概念结语,读反馈练习(做一做),读习题安排。
读教材就是要知道教材编排的目的,明白编排的意图,知晓例题的作用,找到与例题相对应的练习题,巩固题,提高练习题等。
只有仔细、认真、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读,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深浅度,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进行课前准备。
二、科学合理地确定课时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
仔细研读了教材,就应该确定课时教学内容了。
确定课时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分解、重组过程,具有再创造性。
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要注意: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课堂教学的合理性,3.便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
还是以“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为例。
一般来说,可以用一课时来完成新课内容,但是,对于农村学校学生学习情况不太好的班级来说,可以用两课时来完成新课内容。
即,第一课时完成:1.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教学,并说出生活中哪些成正比例的量;2.用字母公式表示正比例关系;3.完成相对应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巩固第一课时的基本概念,完成用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数量以及相对应的练习题。
三、确定课时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是课前准备的关键环节
教学重点,就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就是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点。
合理地分解教学内容能有效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更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
备课就是为突出教学重点做准备,为突破教学难点寻找突破口,为学生上台阶寻找奠基石。
一般来说,一堂新授课只能安排一个重点内容,破解一个或两个难点。
当然很多时候教学重点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备课时我们要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难点,不能因为老师觉得简单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要换位思考,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环境,实践经验等方面出发,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尽量进行化解。
比如,低年级的方位教学;中年级四则运算的意义,混合运算;高年级的立体图形、存款利息和税率后利息的计算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又叫传授法)、尝试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
学习法决定教授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新授课可以采用谈话法引入创设一种情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采用讲解法或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等进行教学。
我个人认为,小学数学多数新授课不适合
用尝试法进行教学,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第一次接受的新知识不完整,或者是错误的,要想更正过来就比较困难,而且对后面的学习相互干扰,学生第一次接受的新知识应该是完整的、正确无误的,采用讲解法或演示法会更好。
当然,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五、板书设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板书是工具,板书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则好的板书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更是如此,要求做到:科学严谨,具有启发性、整体性,符合数学逻辑思维,做到简洁美观,一目了然,同时还要考虑为学生留出演算区。
六、准备教具、学具是课前准备的必要环节
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有:小黑板、米尺、三角板、钉子板、计数器,立体模型等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多媒体设备、实物展示台、电视显示屏、课件、网络设备、影视播放器、语言放大器等等。
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是各有所长,相互兼容的。
现代教学手段从设备自身的效果来看,优于传统教学,但由于设备数量、质量,技术支持,后勤保障等原因,在农村小学的使用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相反传统教学手段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更经济,更适用,更有效。
特别是小黑板,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常用教具。
比如例题、练习题、各种图形的出示等都可以在课前用小黑板准备好,在上课时使用,既方便又省时,效果又好。
因此,课前准备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手段的运用,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要做到好用、适用、有效就应该经常使用。
在老师准备教具的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学具,如低年级学生的计数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学具,比如一年级学生使用的小棒,高年级的长方体、正方体等模型的制作。
以上是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不可缺少的六个环节。
备课时对各个环节做到认真考虑,精心准备就一定能备好课,上好课,就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效果,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