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帝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探析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陕西汉阳陵文物特展下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陕西汉阳陵文物特展下](https://img.taocdn.com/s3/m/bcd344c6ad51f01dc281f1d0.png)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陕西汉阳陵文物特展下  车行天下—陵墓中的车马器马车是我国古代主要陆行工具,可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
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制度做出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
汉代的车型有多种,不同身份的人往往乘坐的车辆也不同,体现出社会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等级观念。
西汉的车制皇家御用的车有玉辂、乘舆、金根、安车、立车等。
而一般官员使用的是轺车、辎车等。
不同官阶的官员,所乘车辆在形制上有明显的不同,就连车盖的颜色、质地都分为几等,如《通典》记载,汉景帝中元五年,定下制度:二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用皂缯覆盖。
至于帝王的华盖,则用黄色,即所谓“黄屋”,其他任何人是绝对不能仿造使用的。
汉阳陵历年出土车马遗存很多,均为木质彩绘,以单辕四马轺车为主。
这种车一般有斜曲的单辕,两只很大的木轮,横长的车厢,车厢上插有伞盖,车厢后设门,应是当时中央官署机构最常用的一种车型。
车体构件均有专用名称,其造型也各有寓意。
车辕弯曲象征“北斗”;方形车舆,圆形车盖取意“天圆地方”;盖弓二十八以象“列星”,取意“二十八宿”;车轮三十辐则象征三十日为一满月。
其木质部分已经腐朽殆尽。
铜质构件出土较多,有车軎(wèi)、车辖、盖弓帽、马镳(biāo)、马銜、当颅、轭(è)首等等。
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鎏金铜达常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鎏金盖弓帽汉景帝的地下王国鎏金承弓器车軎车辖汉景帝的地下王国皇家宫阙皇家宫阙—陵园中的建筑构件汉代皇室陵寝一般都有大型仿宫殿建筑。
建筑构件用材讲究,寓意吉祥。
在汉阳陵的建筑遗址中出土瓦当、板瓦、筒瓦、砖等建筑材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带有文字的瓦当和四神空心砖。
瓦当文字有“千秋万岁”、“与天无极”、“长乐未央”、“长生无极”、“与天久长”等。
其中“阳陵泾置”最为重要,它为阳陵的称为、地理位置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神空心砖在古代传说中,“四神”本是代表方位之神。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子分析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9aae7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6.png)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子分析汉阳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陵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
陵墓的外藏坑是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和遗骸,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外藏坑的土壤含水率对于保存这些珍贵文物和遗骸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含水率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它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对土壤的质地、通气性、透水性等都有重要影响。
在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中,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降雨量、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几个方面。
降雨量是影响土壤含水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汉阳陵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
降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含水量,多雨的季节土壤含水率会增加,而少雨的季节则会减少。
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对外藏坑土壤的含水率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含水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汉阳陵外藏坑的土壤主要以黄土为主,部分地区还有砂质土壤。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吸附能力和储存能力不同,因此其含水率也有所差异。
黄土质地土壤的含水率一般较高,而砂质土壤的含水率则相对较低。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外,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土壤含水率还受到土壤渗透性、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渗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分渗透的能力,渗透性差的土壤容易积水,从而增加土壤的含水率。
而植被的覆盖则能减少土壤的直接暴露在雨水的情况,从而减少其含水率。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土壤含水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降雨量、地下水位、土壤类型、土壤渗透性、植被覆盖等方面。
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并建立合理的监测和管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汉阳陵的考古遗存。
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还能为其他地区类似情况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和传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遗址·文物·文化——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设计札记
![遗址·文物·文化——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设计札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ee4af2941ea76e58fa0424.png)
封泥及其 内涵判断 , 这些外蜮坑 拄 m死如 的
可 代 西汉 ± 的官蔷机构。 朝 汉阳睦始 建干公元前 1 3 .前后经营 时间长 倍 , 能 表或象征 T 5年 达 2 年 。 Q 1 . 阳陵成为第五批 圄 8 20年 汉 蒙重 点卫物 促护单垃。
汉 艟 帝 瞳 卦 坑 屉
内实行 无为而治 、 与民生忠 , 平定 七 z 乱” 对 .
铁剑 铁矛 、 弩机等兵器 . 、 铜 粮食 肉娄、 纺织品等
外 和亲匈奴 开剖 了 文景2治 太 平盛世 , , 的 形成 消费品。 堂齐全. 种 数量可观。 握苦坑 ± 撮 曲 章 、
7中目封建社会发 展史上的 个高峰。
维普资讯
刘克成
山咔 T 1 6 9 3年 , g 4年毕 』 于西 安建 I8 J ,
筑 挫失学 .现为西安建筑 科技大学 建筑学
院 教授、 长、 ±生导 师. 抗 博 土姜 从事 x化逮
儡 护 太遗址保护 ̄l 物馆建筑避计。王持 n) J r 完 7汉 睦但 规划 、 始皇陵保 护厦围 成 辜
汉 阳暖帝睦外 衄坑遗址保 护展示厅 设计 j 犄
睦 日 ” 藏 坑
物保护放 在首位。 长期 文物儡护实践证 明, 对于汉日陵帝睦外藏 坑
1 9 — 9 9£, 9 8 19 考古人 员 帝陵陵园 口 以内 . 在
威 十 以 钻探批发 现外憾坑 8 座 .坑长 5 1 。m 外 6 — 。 又物 + 又物±存的±要原 目是由 环境 湿度 的
物 l 魅力方 血 保 物厦萁 历 环境完 整 和昧妻 的目 先 史 进
汉 陵帝陵 外藏坑x物 与 辜兵 俑 属
娄型
理念 , 开创7中匡新—代 曲遗 博物馆模式。 址 建 筑运月先进科殖 . 遣 生 乱 地将遗址 境与 参观 环境 分离 . 为叉物 僚 摧供 7良好条件 为同内如 同 粪型 又物盖址保 护 夏遗址 博物馆是 设提供7 新的
浅析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保护与开发
![浅析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保护与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8aa937d9b7360b4c2f3f6426.png)
浅析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保护与开发摘要:汉阳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北郊正阳镇,占地面积约为20km2,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园。
汉阳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遗址公园,已建成汉阳陵考古博物馆等文物保护建筑群。
在设计汉阳陵的景观时,不但要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其所在场地的精神,又要对文物保护的大原则加以遵循,对现代生态的造园理念植入,从而保护其陵园本身的风貌。
本文以汉阳陵国家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出发,对此类国家遗址公园的主要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提出,希望能有所启迪今后相关国家遗址公园类的景观设计项目。
关键词:汉阳陵;国家遗址公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1 设计主题及理念汉阳陵的景观设计在对上位文物保护规划遵循的基础上,以最小的景观干预使最大的场地精神彰显为原则,力求通过对丰富的植物群落及点景式的景观节点塑造,从而打造汉阳陵“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空间厚重感与沧桑感。
2 设计原则2.1突出大遗址保护原则地上绿化对地下文物不可损伤,以适当的绿化形式标识文物遗址的结构和布局,各遗址空间的绿化配置要与遗址的外形与内涵契合。
2.2以人文本的原则设计细部处理及景观小空间的营造,应对游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充分考虑。
2.3绿化总体风貌与背景大环境相契合的原则设计的表现形式和景观格调要协调文物遗址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汉阳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景观绿化应通过适当的处理使强化此种态势凸显,将汉阳陵唯我独尊的帝王霸气充分烘托。
2.4可持续性、自然和谐的原则设计要对景观植物的生长年限加以考虑,以期使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得以保证。
考虑植物根系的生长对地下遗址的影响;对植物的季相变化,观众的参与性考虑;对景观绿化的维护及更新成本考虑。
3 总体规划结构汉阳陵以帝陵为中心,东西及南北各形成1条轴线;后陵、南北从葬坑、德阳庙遗址、寝园遗址和北区从葬墓等多个节点相环绕,从而形成了“一心、两带、多节点”的串珠式景观空间结构。
其各个历史文化遗存及遗址节点相互依存与串联,组成了整个遗址的景观大空间,体现了汉阳陵遗址公园的文化性、历史性、科普性与公共参与性。
浅析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
![浅析汉阳陵地下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f02ff5c8d376eeaeaa31c8.png)
相 吻合 。在整体色彩 的使用上 , 以赤 、 黑为 主( ) 这种色彩观 图1 ,
与汉代流行 的 阴阳五行思想 与生死观 等方面有 关 , 是汉代 绘画
所 以对 当代 遗址博物馆展 示设计 的语言进行探 讨就更显得 十分
必要。从某 种意义上来说 , 一方 面它有助于保护历史 文化遗产 , 使 历史 文化成 为现今 人们 的非物质 精神 动力 , 进现代 文化 的 促 发展 ; 另一方 面 , 计 与构 造保 护古代文 化遗存 , 立博物馆 也 设 建 是 一种文化表 达语 言和现代 文化语 汇 的有机 衔接 , 过合理 的 通 设计 与构建 , 旨在将现代 文化 与古代 文 明有机 地结合起 来 。 因
第一 , 保持遗 址遗风 , 最大限度化解环境冲 突。在博物馆 的 建筑设计 上 , 将博物 馆建筑全 埋于地下 , 人站在地面 上 , 只能看 到两座 高大 的陵冢 , 几乎看 不到任何地 面建筑 形象 。在 建筑顶
为 当今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展 示设计 是介 乎环境 艺术 设计 、 业造型设 计和视觉传 达 工
展示设计 启示
关键词: 陕西汉阳陵 地 下遗址博 物馆
产,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建筑设计研 究院在展 示方式上 , 引进 了科 学的“ 斯洛文尼 亚保护展 示方 式” 在坑道 上部铺就 可走人 的玻 , 璃板 , 面撤掉 两条从葬坑之 间的部分土 隔梁, 侧 形成 上下两条立
历史 文化在世 界 范围 内越来越 引起全 人类 的高度重视 , 它
不仅展 示 了古 代文 明, 重要 的是使 历史 文化与现代 文化 的发 更
揭开汉阳陵的冰山一角
![揭开汉阳陵的冰山一角](https://img.taocdn.com/s3/m/ce37fef70242a8956bece42c.png)
揭开汉阳陵的冰山一角—《带你走进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书评由汉阳陵博物馆编写的《带你走进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已于2013年5月经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汉阳陵博物馆集体智慧和汗水的凝结,也是对汉阳陵博物馆近14年来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科研工作历程的一个小结。
作为国家文物局面向全国未成年人策划、推出的《带你走进博物馆》丛书百花园中一朵刚刚绽放的小花,这本小书可以说是翩然而至,姗姗来迟,但是我们相信,她一定会和这套丛书中的其他读物一样,以通俗浅显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片迅速引起小读者,乃至“大读者”们的兴趣,使大家可以不出家门,就能领略汉阳陵——这座雄踞于西安北郊渭水之畔的西汉帝陵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大家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立志保护传承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
这本小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称得上“图文并茂,上下千年”。
首先,她以轻松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汉阳陵的概况及其主人汉景帝和王皇后的生平事迹,使读者的视角从对一座帝陵、一座博物馆的认知扩展到对汉初社会广阔历史环境的了解。
“文景之治”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作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这个问题对于一般人而言却又显得陌生。
因此,本书在介绍汉阳陵的遗址与出土文物的同时便不能不将汉景帝与他的文治武功简说一二。
汉景帝这位而立之年才即位称帝,在位又仅十几年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常常被人遗忘的君主。
一提到西汉,人们首先想到便会是开疆扩土、名震寰宇的汉武帝,也会想到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名将卫青、霍去病。
而具有承先启后意义的景帝及其时代却鲜有人提及,知道汉景帝的人也往往将他贯以“静默”之名。
然而,作为汉景帝的“守陵人”我们必须以史实为准,结合考古材料,还他一个“公道”。
基于此,我们在书中对景帝平定叛乱、集权中央;和亲匈奴、稳定边疆;尊崇黄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减笞去刑等5方面的重要贡献进行了概括性的铺陈。
我们深知,这本书不是历史教材,我们面向和服务的小读者们也应该有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阅读理解和判断能力,所以,叙述事实,不作过多评价是我们写作的基本态度,目的在于培养和锻炼未成年人读者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他们能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同行西汉景帝阳陵(二)地下博物馆
![同行西汉景帝阳陵(二)地下博物馆](https://img.taocdn.com/s3/m/201ea1b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e.png)
同行西汉景帝阳陵(二)地下博物馆正在写我的陕西周秦汉唐文明的旅游回忆,该写汉景帝的阳陵了,突然听到江村大墓被确认为西汉文帝的霸陵。
看电视里考古人员发掘江村大墓的从葬坑,出土汉代陶俑,顿时有了见到熟人的感觉,因为我在阳陵里看到过,而且那里还有一所建在咸阳原黄土之下的博物馆,可以近距离地看到过这些数不清的汉代陶俑。
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对阳陵帝陵封土进行了勘测,发现这是由封土、地宫和四条墓道组成的亚字型帝王级墓。
为了确认是否还有墓道,又对封土四边进行了勘测,结果发现紧挨着封土的四面,整齐排列着81条从葬坑。
这些坑全为长方形,并排相列,坑间距一般为4米,近封土一边多距封土底边10米,与封土平行,从而形成垂直于封土、排列整齐、呈向外辐射状的从葬坑群,将封土紧紧环绕。
这些坑一般宽3.5米,深3米,距现代地面7至14米。
坑长一般在40至70米间,最短的4米长,最长的超过100米,已经接近护卫封土的陵园围垣了。
此前,在阳陵南区和其他汉墓也发现过长条形从葬坑,但这种从四面紧紧围绕帝陵的却是第一次发现。
这些陵园内用于陪葬的长条形坑有不同叫法,一般称为从葬坑。
不过文献中称为“外藏椁”,因此有学者为与封土下的从葬坑区分,称其为外藏坑。
文献中还说,这是只能由汉代帝王享用的葬仪,一些皇亲和如霍光这样的重臣,死后也被恩赐可以使用,但坑的数量也就只有几条而已。
阳陵一些高等级陪葬墓周围发现了数条从葬坑。
后来在阳陵王皇后封土外,发现了28条并排于封土四周的从葬坑,数量少于帝陵而多于高级贵族墓,从而证明文献中关于这是帝王级墓葬礼仪的记载。
江村大墓的四面就发现了众多的这种从葬坑,成为确认是帝陵的证据之一。
现在一般认为阳陵的从葬坑分为四重,最外重位于陵园之外,象征护卫京城的军队。
帝陵封土周围的这些从葬坑是第三重,象征了汉朝的九卿系统,是为皇帝服务的朝廷机构。
在封土下地宫四周,还应有象征三公系统的第二重从葬坑。
而在地宫内,汉景帝的棺椁旁,是象征宫廷机构的第一重从葬坑。
历史文物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解析
![历史文物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ab37f2ce2f0066f53322d6.png)
历史文物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解析作者:盛怡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08期[摘要]在进行建设及规划过程中,部分地方对历史文化遗物的保护力度不足,导致一些墓葬、遗址、古建筑等受到了严重破坏。
应深入了解保护历史文物过程中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性,根据文物分类的不同,有效运用地下空间更好地保护历史文物。
[关键词]文物保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61-0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物所积淀和产生的价值,也就是文物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每个时期的文物,都只能进行保护,而无法对文物进行创造和完全修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认为文物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此,我国应该增强文物保护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一、历史文物保护过程中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重要意义(一)空间容量得到扩大对历史文化区进行改造过程中,大部分改造区都或多或少存在空间容量不足的情况。
在利用地面之上的空间来扩大其容量时,为了不让原有的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其建筑容积率及高度可以说是扩大容量最大的限制。
地下空间一直以来都有着广泛的用途,其功能主要包含仓储、防灾、防空、市政、商业、交通等。
可以对原有地面文物建筑及城市使用功能等起到调配及补充作用。
但从总体功能来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改善城市环境,让文物安全性得到保证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可以将地面城市功能渐渐转移到地下。
具体而言,可以在地面上增设更多的休息场所,不断改善整体环境,让历史文化保护区质量得到完善,其空间容量得到扩大。
通常历史保护区中都会存放许多珍贵文物,可目前保护区中的防盗、防火、环境保护等,大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在对文化保护区进行改造时,可以将地下空间的稳定性、抗震性、防护性、隔离性,以及抗御人为和自然灾害等性能运用其中,让文物的防灾及收藏技术得到质的提高。
从汉阳陵博物馆建筑建设看大遗址类型保护对“保持现状”原则的理解与发展
![从汉阳陵博物馆建筑建设看大遗址类型保护对“保持现状”原则的理解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ea668dc6bd97f192379e972.png)
从汉阳陵博物馆建筑建设看大遗址类型保护对“保持现状”原则的理解与发展摘要:本文通过结合汉阳陵三个博物馆的建设试图阐述对“原状”理解的不同阶段认识理解和新的发展。
指出“状”包括“形状”与“意状”两个方面。
“原”有原址、原初、原真三个方面意思。
大遗址文化的继承性对于建筑文化的保护,不应停留其遗存所产生的历史深远度和美感度的维护上,而应扩展到发掘古遗址所精神领域。
只有把握文脉抓住其“原状”,保护大遗址才有“根”。
关键词:现状,汉阳陵,大遗址前言:对于古建筑本身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为“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但“原状”一词就引起无数从业者的争论,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保护方法,因此只有解决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的具体化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的指导意义。
同类型大遗址比较,汉阳陵其整齐规矩的陵邑、陪葬墓园、庙园的设置与完整的保存现状在中国历代帝陵中十分罕见,在中国古代陵墓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
因此,如何就汉阳陵加以保护,如何保护和维持汉阳陵的历史面貌,特别是如何在“万岁”下动土修建博物馆,实属不易。
下文通过结合汉阳陵三个博物馆的建设试图阐述对“原状”理解的不同阶段认识理解和新的发展。
“原状”一词,从语法上看“原”为形容性词,“状”为名性词。
“原”为“状”的补充与限制,“状”为“原”的基础与本质。
“状”在词典上的解释是“样子和形状”,后可以引申为“情况”。
所以说大遗产的“状”即形状与意状的统一。
1、所谓“形状”及是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形象,即物质层面的信息。
例如建筑遗址的实物形态或不同阶段的信息与文献,包括建筑形制、技术、资料等等。
保护遗址的“状”是大遗址保护的首要任务(博物馆的建筑形象即为“形状”)。
2、所谓“意状”指的是感知事物所形成的映象或者主体感受的情意。
包括遗址丰富的历史信息,由于大遗址经受的历史因素致使遗址所具有的内涵更加丰富、进而动态地记录了遗址的演变过程。
从汉阳陵到海德马克:两个遗址博物馆的社会人类学访谈——吴晓丛谈汉阳陵(下篇)
![从汉阳陵到海德马克:两个遗址博物馆的社会人类学访谈——吴晓丛谈汉阳陵(下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7482fb71fe910ef12df893.png)
对话遗产CONSERVATION DIALOGUE082-093专栏主持人许东明开栏语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历史见证乃至人类共同遗产,服务于其现实价值理念和对于历史的阐释。
而遗址博物馆这一对考古文化遗产的现代保护方式,结合了考古遗址现场与岀土物件、考古历史信息与原地展示、遗址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博物馆与社区生活,联结了文化遗产的过去与当下,以一种活化遗产的面貌呈现出过去与当下历史的丰富层次。
本栏目首批刊岀的系列文章,将分为“社会人类学口述历史实录”、“海外案例学术译介”、“比较视野下的研究评析”三部分,以遗址博物馆问题研究为媒介,锥指管窥,展现不同背景视域下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范式以及保护方法认知的不同方面。
Column Note on Conservation DialogueCultural heritage serves as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a comm u nity'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oncept!on of reality.Archaeological Site Museum,a modern approach to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combines the site and the objects from the excavation,the recorded traces and its exhibition in situ,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the museum and the community,and obtains the diverse stratification as a living heritage.The serial articles in this column,including Social Anthropological Documentation,Tran s lation for Overseas Cases,and Analysis of Comparative Studies as three main sections,will focus 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exhibiting the diverse discussions on site museum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an countries in modern conservation theories,research paradigms and practicing approaches.吴晓丛吴晓丛(本期受访人),博物馆学学者。
在遗址博物馆中传承文化记忆——以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
![在遗址博物馆中传承文化记忆——以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6915ec9ad51f01dc381f10d.png)
包括文本 , 而且包 括文物 和艺术作 品等 。记忆与其 说是生理 行为 , 不如说 是文化行 为。故而 。 德 国学 者扬 ・ 阿斯曼提 出了
“ 文化 记忆 ” 的概念 : “ 既然 文化记忆 不是依靠 生物遗传 , 那 它
必须借 助文化 活动代 代相 传 , 也就 是如 何把 意义 对象化 , 加
关 键 词 :汉 阳 陵 遗 址保 护 光韵 文 化 记 忆
一
、
独 特 的 保 护 与展 示 模 式
物 理屏 障 , 建 筑师还 利用 其坚 固透 明的物 理特性 , 将 其用 作 规 划游客 参观路 径 的材 料 , 引 导游客 深入 遗址 内部 。 凝神 专 注于文物 散发 出的历史韵 味。比如 , 博物馆 中特地设 计 了一 条宽3 米 、长6 O 余 米 的U型悬挂 式玻 璃封 闭通道 横跨 多个 俑 坑 。在通 道的 引导下 , 游 客可 以直达 遗址 内部 , 一面踩 踏着
活和宫廷文化 。鉴 于发 掘和研究 工作 的长期性 . 陵 区管理 者
认为 : “ 保 持并展 现遗址 的原 真状态 并避 免发 掘现 场的暴 露
现状 , 不 仅 有 助 于从 根 本 上 解 决 遗 址 保 护 问 题 , 而 且 有 利 于
模 式 中因远距离观 察带来 的隔膜之感 。总之 , 汉 阳陵地下博 物馆 在 展示 遗 址 和 文物 的文 化 魅力 方 面获 得 了成 功 的经 验, 需 要我们 从理论 上进 行认 识并加 以总结 , 从而 帮 助我们 更 好地认识 和设计 遗址类博 物馆 。
然而, 汉 阳陵地 下博物 馆却依 靠一 系列 独特 的设计 , 克 服 了文物保护与展示之 间的矛 盾。首先 . 博物馆利 用玻璃幕 墙将考古发 掘现场整体封 闭在遗址 内, 避 免了大英 博物馆模 式对遗址 和文物之间 相互依存 关系 的破 坏 。同时 , 玻璃幕墙
汉阳陵帝陵遗址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汉阳陵帝陵遗址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7becd008bb68a98271fefa16.png)
RESEARCHES IN DESIGN71汉阳陵陵区遗址地下博物馆平面休息厅未来北段遗址大厅遗址展示厅陪葬坑门厅北主入口建筑物放入地下,博物馆的出入口建造在地面,虽然遗址藏坑通过地下空间的特点及各种技术手段大部分得到了保护,但兵马俑和游客参观空间没有完全隔绝,导致俑坑完全暴露在外,使得部分文物表面风化,失去原有的特征。
然而,地面建筑物却破坏了周围的整体空间环境风貌,从而使现代建筑与历史地段风貌保护产生了矛盾。
当然,兵马俑博物馆从文物古迹保护方法、展示要求、评价标准来看,遗址地下展厅对地下文物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汉阳陵帝陵博物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汉阳陵帝陵博物馆建在西安市北郊的帝陵陵冢旁,属全地下建筑,总建筑面积6513m2,抗震设防烈度为8°,地面保持帝陵陵园的原始面貌不变,上植草坪,覆土深0.6m,主入口门厅地面标高比现在地面标高低6m,外藏坑坑口底部距离现地表7m左右,建筑主体地下1层,层高6m~9.9m,地下博物馆深度13m(汉阳陵帝陵外藏坑A段保护展厅建筑初步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3.8)。
汉阳陵陵区平面为正方形,以坐西面东、居于陵园中部偏西处,博物馆展示厅主入口设置在陵园内司马道北侧与陵区位置相同,然而地下建筑最好朝向是朝南、东南或西南向,这样朝向可以使日照和自然光透射到建筑的深处。
博物馆建筑选址充分保护了整体汉阳陵的历史格局,以及外藏坑与帝陵地宫的相互关系,主入口的设计深度及形式,不仅提供了良好自然采光,而且提高了建筑节能。
展示厅主出口设置在帝陵陵园45°线对称点,东部和北部外藏坑交汇处,考虑未来北部遗址展厅与东部展厅共用一个出口,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两个参观展厅具有连续性,利用地下过渡空间的联系,从而减少游客反复通过地面再到地下的活动时间。
主入口及次入口设置还考虑了未来建设和连通外藏坑其它保护展示厅的可能性,RESEARCHES IN DESIGN俑、绘画、漆木器、丝织品等有机质文物能够很好地保护下来。
作为遗址博物馆典型的汉阳陵之文化解构
![作为遗址博物馆典型的汉阳陵之文化解构](https://img.taocdn.com/s3/m/2e83b549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7.png)
一、引言遗址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在时空统一上的局限性,将空间形式与历史内容相结合,通过研究、保护和展示凸显遗址蕴含的价值,其内容包含众多历史文化信息,如政治、军事、经济、聚落、城址、宫殿形制、墓葬形制等。
1953年我国依据考古发掘建造了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即中国猿人陈列馆(现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之后,便开辟了遗址博物馆的发展时代。
陕西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规模化系统化管理,成为我国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方面的领军者。
其中汉阳陵博物院作为目前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并且是首座对考古遗址进行全面封闭的博物馆,利用斯洛文尼亚的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强度大、耐高温、透明度好的特点实现地下展示,〔1〕成为遗址类博物馆的典范。
本文将以汉阳陵博物院的发展管理为例,分析遗址类博物馆未来的改进与可提升空间,进而对遗址类博物馆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汉阳陵博物院概况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和皇后的合葬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
由于其考古工作的巨大成就和对于西汉时期墓葬制度的重要研究作用,业界称之为“西汉帝陵营建的阳陵模式”。
保护区基金项目:本文系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ALK1902)、2021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一般项目“科技创新支撑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文化遗产旅游开发”(SDYAL20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丽砚,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庆余,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摘要:遗址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见证载体,早已融入民族文化大潮中。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其有了新的定义,博物馆是收藏、存储、研究并展示人类文明及其生存环境见证者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
随着大家对于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讨论和各大重要遗迹遗址的发掘,遗址博物馆应运而生。
在新时期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而汉阳陵博物院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遗址博物馆代表有着很高的探究价值。
“消隐”理念在遗址类建筑中的运用--以陕西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为例
![“消隐”理念在遗址类建筑中的运用--以陕西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aa084f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1.png)
“消隐”理念在遗址类建筑中的运用--以陕西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为例夏润乔【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popularnowadays.Blanking idea began to enter into people's vision and penetrate into varieties of buildings including construction category. This paper is going to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blanking concept in exhibition and analyze the raletionship between exhibition and environment with different space experience by listing the chalenges in Hanyangling Museum.At last,the article wi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blanking concept in ruins of ancient buildings.%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备受瞩目,消隐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多种建筑类型中渗透,其中遗址类建筑也有所涉及。
本文通过列举汉阳陵展示厅设计中面临的挑战,介绍消隐理念在展示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展示厅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材质变化所产生的不同空间体验,探讨消隐理念在遗址类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218-219)【关键词】消隐;汉阳陵展示厅;环境;材质;空间体验【作者】夏润乔【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引言:伴随着多元化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造型古怪的地标建筑,它们以巨大的体量、张扬的造型凸显于周围环境,成为人们追捧的焦点,中国这片快速城镇化的土地,俨然已成为世界建筑大师们的试验场。
弃宏大而就无形 陕西汉阳陵博物馆遗址保护性展示建筑的创新实践
![弃宏大而就无形 陕西汉阳陵博物馆遗址保护性展示建筑的创新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364476325c52cc58bd6be21.png)
一条条B经 掘或正在
o te a ye goae t te oueso [ t u s f UQi e u h m e r te e H n 发掘清理的从葬俑坑 f nD n lc d o h rq t fh unl U h H  ̄, t n  ̄ e r uo , F l p l h W  ̄ a t o  ̄ e h  ̄ d
护 的 先 进理 念 威 为我 国 新 一代 遗 址博 物 馆 建 筑 的典 范
背景 博物馆 成 标志 新 轮的博物馆建
热潮正在*起。 存此背景下 护展
陵 帝 睦外藏 保
— — 十投资9 0 多 元 建 00 万 筑面 7 0 多 00 也许并 值 得过分* 但 是 你走
…
n …
u
…
x
r … w
… 一 J …
∞ …
…
…
Ⅻ …
日 …
一
… 日 …
J H
_ |
H … ~ ~ … r
h…
口
4
Ⅲ
*
1 t1 r t v E ce m d
A n i
I n 日 l 0 n L
J
思异想 心智谨划 毫无疑问
化的地下遗址博 馆
作为 国第 座现代
在 我 国n 世 界 博 物 馆 的 族 群 中 完全 样 构思与风格
种 暑娄 别
中国 分 类号 :T 4 (4lT 2 6 U2 2 2 I U 0 5
年以后 考古 I作者 始对 i0 9 9 开 这 进行
维普资讯
摘要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 护展示厅建筑是 目前我国第一座对近帝陵封土及遗址实现全封闭 保护的现代化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展示厅建筑设计 弃者大而就无形 以文物保护为核心 以 文化展示为主线 全面运用了多种国际文物保护的先进技术 完整体现了当代国际古迹遗址保
汉阳陵介绍
![汉阳陵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535088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65.png)
汉阳陵介绍【原创版】目录1.汉阳陵的历史背景2.汉阳陵的结构与特点3.汉阳陵的文物发掘与保护4.汉阳陵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正文汉阳陵,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是西汉时期著名的皇帝陵墓,为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本文将从汉阳陵的历史背景、结构与特点、文物发掘与保护以及历史价值和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汉阳陵的历史背景。
汉阳陵始建于公元前 139 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西汉国力迅速壮大,国家疆域不断扩张,开创了汉朝的鼎盛时期,因此,他的陵墓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其次,我们来看看汉阳陵的结构与特点。
汉阳陵陵园呈方形,占地面积约 20 平方公里,由陵墓、陵园、祭祀区三部分组成。
陵墓位于陵园中央,呈方形覆斗状,墓顶有封土,墓室由青石砌成,设有石门、石棺等。
陵园四周设有围墙,墙外有护城河,陵园内还有大量的陪葬墓、车马坑等。
整个陵园布局严谨,结构独特,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园建筑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汉阳陵的文物发掘与保护。
自 1970 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对汉阳陵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陶器、石器等。
这些文物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为了保护这些文物,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对汉阳陵进行了保护和修复,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汉阳陵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汉阳陵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反映了汉代皇家陵园建筑的高超技艺,而且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同时,汉阳陵也是一座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历史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说汉阳陵_罗经石_遗址的建筑设计
![说汉阳陵_罗经石_遗址的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3eb580a0116c175f0e48f4.png)
年 (4 年) 王莽奏立的明堂、 辟雍 ( 《汉书》的
《平帝纪》和《王莽传》)。这一遗址是作外圆内方:
外面一层是外圆内方, 里面一层也是外圆内方。它
的外层建筑 (即辟雍) , 外面是圆形的“环水沟”,
里面是方形的院墙。院墙有东、南、西、北四门。
院内的四隅有四个 “曲尺形配房”。“配房”的夹
角里各有一口井 (从对称关系看, 原来应有四口
(3) 外方内缘。有四个 T 形符号 (或矩形符
号) , 在外方的四正, 与内方四正的“木曷”、“道”相
对, 其横画叫 “张” (疑指横陈) , 竖画叫 “曲”
(或 “究”, “曲”是曲折之义, “究”可读 “勾”,
含义相同) , 两者亦垂直, 其夹角平分线与 “诎”
垂直。
( 4) 四 角 与 内 方 之 间。 有 四 道 连 线, 叫 “诎”(或“屈”, 含义待考) ⑥。出土博局除这种形
考古与文物 2002 年第 6 期
说汉阳陵 “罗经石”遗址的建筑设计
李 零 (北京大学)
前不久,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焦南峰先生 年) , 并向我解释了图录中的某些细节, 使我对他
应邀到北京大学考古系演讲, 向我们系统介绍了 们的工作有进一步了解。我对其中的“罗经石”遗
西汉帝陵的发掘与研究, 其中重点是讲该所近年 址兴趣最浓, 这里不揣浅陋, 讲一点读后的感想。
井, 但现在只有西南角的一口还在, 其他三口因
遗址被破坏, 没有保存下来)。这是外面一层。里
图五 汉代经博局镜
面的中心建筑也是外圆内方。 外圆是台基, 内方 是建筑。它的建筑设计, 从复原图 (图七) 看, 和
·54·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西汉皇帝陵寝
![西汉皇帝陵寝](https://img.taocdn.com/s3/m/34b32bfd81c758f5f61f6778.png)
两汉帝陵的调查、发掘与研究一、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西汉自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共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十一帝214年。
西汉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时期,也是秦代创立的统一的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时期。
因而西汉考古、特别是集中体现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的帝陵考古研究工作无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1.西汉帝陵研究历史回顾西汉帝陵的研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记载著录期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西汉帝陵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278】。
(2)踏查测量期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包括西汉帝陵在内的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279】;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对西汉十一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实地踏查和简略的勘测。
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跡之研究》一书。
此书第五章“汉代之陵墓”或可视为西汉十一陵考古研究的开山之作。
30年代至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包括西汉十一陵在内的关中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80】。
严格地讲,此阶段的工作还算不上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查。
(3)勘察试掘期此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
如果说本世纪初到1949年间中外学者对西汉帝陵的考察是帝陵考古研究工作的萌芽时期,那么此阶段就是现代科学意义上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
汉阳陵简介
![汉阳陵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f034a482b160b4e767fcf67.png)
汉阳陵博物馆简介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
汉阳陵博物馆简介
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
外藏坑是帝陵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共有 81座。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 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最先进的文 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汉阳陵博物馆简介
宗庙遗址
宗庙遗址(即“德阳宫”遗址)是阳陵陵园中极为重要的建筑 遗迹,其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平面为“回”字形双回廊 结构,形制规整,规模宏大,可与当年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 媲美,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帝陵陵庙建筑遗址。
谢 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阳陵博物馆简介
陶山羊身长39厘米,高29 厘米。灰陶质,局部保留有 白色彩绘痕迹。柱形腿,扁 圆身躯,竖耳,胡须下垂, 小尾上翘,神态自若。头上 的木质犄角已朽,留有插角 的两个圆孔。 陶绵阳身长36.5厘米、高44 厘米。身躯肥胖,四肢细长, 两耳斜垂,口微张,臀肥大, 尾下垂。神态安详,呈现出 一幅温顺可爱之态。
汉阳陵博物馆简介
汉阳陵博物馆简介
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组对称 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 规模最大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 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观是一座仿汉式阙门建筑,既完整 地将现存的遗址加以保护,又将汉代帝王享用的三出阙高台 建筑雄伟高大的风貌展现给游客;同时,在近2000平方米 的展厅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汉阳陵博物馆简介
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精美、陈列手 段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其建筑采用下沉式结构, 充分保护了陵园的整体环境风貌。在1600平方米的展室 内陈列着近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1800件文物精品,琳 琅满目,美不胜收。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 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 咸阳原上 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 汉阳陵以大量裸体陶俑的出土震惊了考古界,这些裸俑 在告诉我们景帝不为人知的一面?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西安,陕西,中国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西安,陕西,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f6e529d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3.png)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西安,陕西,中国佚名【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4页(P72-75)【正文语种】中文贾平凹先生是有广泛世界影响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艺术家。
为了展示作家的成长过程和创作经历,展示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生活,并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文学、交流经验的场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决定在校园内为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建立“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选择1970年代建设的一栋旧楼进行改建。
原建筑为砖混结构,上下2层,局部3层,整体平淡无奇,但地处校园历史地段,为学校的历史建筑之一。
我们认为此馆应当继承1970年代学校的遗产,并一直延续下去;它应当保持1970年代的真实性,拒绝粉饰;它应当将老建筑合法化,并结合新的功能,予以全面提升,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确定这样一个原则——在改造完成以后,这栋建筑还应当保持1970年代的面貌和特征。
在这里,历史和现实应当是一种对话关系,而不是服从关系。
设计的最初启示来源于阳光。
经过多次现场体验,设计者发现:对这个平淡、朴实无华的建筑,光影的流盼是其最具魅力的特征。
从早晨6∶00到下午19∶00,每隔一小时拍一张照片,然后进行连续播放,可以看到由阴影构成的一个体量发生着一个有趣的变化。
光影是隐藏在这个建筑中的灵魂。
于是建筑师选择光影作为设计的重点,在原建筑东南面增加了一个曲折的光廊。
光廊造型来源于一天24小时建筑光影的叠加,也象征贾平凹故乡起伏的山川和乡村。
当时光流转,光廊形成的长长的影子,划过旧建筑的墙面,抚摩镌刻在墙上的作家诗句,爬上书架——光与影,新窗与老墙,微风与绿树,城市与乡村,文学与艺术,时间与空间,拼织出一幅丰富的图像,一种文学的诗性油然而生。
建筑保留原有的清水砖墙、外刷深色涂料的基底,选择玻璃、钢架和混凝土3种原建筑没有的词汇作为新因子介入。
老建筑基本维持不变,新构件以对话的方式与老建筑并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建筑 是人 类物 质 文明 和精 神文 明精 髓 的载 体。
近 几年 可 持 续 发 展 思 想 在 各 个 领域 的 不 断 深 化 , 筑 师 从 整 建
体 区 域 的 角度 着 手 , 加重 视 建 筑 作 为 环 境 的 一 部 分 而 对 其 更
产生 互 动 影 响 。基 于 现 代 空 间 手 法 的 灵 活 运 用 和 技 术 措 施
第一个多 国、 多学 科合 作设 计 的博 物 馆 。 展 示 厅 建 筑 以文 物 保 护 为核 心 , 文 化 展 示 为 主 线 , 面 运 用 了 多 种 国 际 文 物 以 全 保 护 的 先 进技 术 , 整 体 现 了 当 代 国 际 古 迹 遗 址 保 护 的 先 进 完 理 念 , 为 我 国 新 一 代 遗址 博 物 馆 建 筑 的 典 范 。博 物 馆 总 建 成 筑 面 积 653m , 筑 主体 为 地 下 一 层 。 1 建
Ab t a t :No da s h r nd o e e e o me ti h e i n o s u a c i c u e y d v l p n n t ia i n o sr c wa y ,t e te fn w d v l p n s t e d s g fmu e m r h t t r s b e e o me ta d u i z t f e l o
护 性 、 震性 、 境 稳 定性 、 外 界 的 隔 离 性 等 特 点 , 抗 环 与 因此 , 地
下 空 间受 地 震 的破 坏 作 用 要 比地 面 建 筑 轻 得 多 。地 下 建 筑
物与 地 面 隔 离 , 构 有 良好 的 防 火 性 能 , 结 出人 口少 , 因此 , 比
地 面 建筑 物 更 为安 全 。利 用 地 下 建 筑 物 , 以 把 在 功 能 上互 可 相 矛 盾 的建 筑 物 靠 近 设 置 , 不 能 用 或 已 经 利 用 的 土 地 再 充 把
周 围 设 置 , 2 5 m。 如 图 2所 示 。 宽 .
遗址
外 减 坑 出
历 史格局 , 以及 外 藏 坑 与 帝 陵 地 宫 的 相 互 关 系 , 人 口 的 设 主 计 深 度 及 形 式 , 仅 提 供 了 良好 自然 采 光 , 且 提 高 了 建 筑 不 而
节 能 J 如 图 3、 4所 示 。 。 图
f r mu e m r hi c u e y sa i g i n r n e s a e,s a e o g ni to o s u a c t t r s b t r n n e ta c h p e t p c r a z i n,tafc ln a r f i e, i t ro e s n a d , n. i n e ir d ig n S o O Ke w o ds :Ya g i g f t e y r n L n o h Ha g n Dy a t n sy d v l p n n t ia i n d sgn e e o me ta d u i z to e i l r l s o h u d r r un ei ft e n eg o d c mu e m r h t c u e s u a c i t r e u d rr u d p c n e g o n s a e
汉 阳 陵 博 物 馆 地 面 全 部绿 化 美 化 , 植 了供 游 客 休 闲 娱 种
乐 的草 坪 , 持 原 有 的 自然 风 貌 和 自然 景 观 , 护 了汉 代 地 保 保 面 , 园 的 历 史 环 境 。人 站 在 地 面 上 到任 何 房 屋 等 建 筑 。地 下 博 物 馆 避 免 了 对 帝 陵 的 整 体 风貌 和 原 始 状 态 造 成 破 坏 , 利 于 文 物 的保 护 。 有
LiJ x u i
( h aq at so n ier gwi su fY n igo e H nD n s Xi n 7 0 0 ) T eHed u r r fE gnei t Mue m o a gLn fh a y at e n h t y 10 0 a
维普资讯
口 勘
0皇 ‘ 日黼
黼
幽
“5 0
江 程实录l
00 口 0e eOe 0 O ,0帮 , , , e 翻 0
汉 阳 陵帝 陵 地 下遗 址 博 物 馆建 筑 设 计探 析
张 平 陈志 龙
( 放 军 理 工 大 学 地 下 空 间 研 究 中 心 南京 解 200 ) 10 7
22 .
主 出 入 口 设 计
A. A剖
图 4 主 入 口剖 面
F g 4 S c in o h i n r n e i . e t fte ma n e ta c o
2 2 2 主 出 口设 计 ..
展 示 厅 主 出 口设 置 在 帝 陵 陵 园 4 。 对 称 点 , 面 保 持 5线 地
第一作者: 张 平 男 18 出 生 90年 博 士研 究生
E —maljf 0 2 i: S 8 6@13、o e 6 cr n
收 稿 日期 : 0 7—1 —2 20 2 8
l 0 Id s ilC nt ci 13 , o 7 2 0 2 n uta o sr t nVo.8 N . ,0 8 r u o
到建 筑 的 深处 。博 物 馆 建 筑 选 址 充 分 保 护 了 整 体 汉 阳 陵 的
东 。墓 室 在 封 土 下 的 中 间 部 位 。 帝 陵 东 南 西 北 各 有 一 条 墓 道 , 面 均 为 梯 形 , 大 外 小 。 根 据 西 汉 陵 制 , 墓 以 东 为 平 内 陵
贵 , 墓 道 向东 , 对 司 马 道 。 如 图 l 示 。 主 面 所 人 流 主 要 由 司 马 道 进 入 , 设 置 三 条 环 线 : 环 线 —— 并 外 历 史 环 线 。 沿 陵 墙 外 设 置 , 2 宽 0 m。 中环 线 — — 主 要 游 览 线 , 陵 墙 内侧 设 置 , 6 n 内 环 线 — — 游 览 回 路 , 封 土 沿 宽 沿
内设 计 等 方 面 人 手 , 讨 博 物 馆 建 筑 地 下 空 间 的 设 计 方 法 。 探
关 键 词 :汉 阳 陵 地 下 遗 址 博 物 馆 建 筑
地 下 空 间 开 发 利 用 设 计
S TUDY oN TH E DES GN I oF US M EUM ARCHI TECTURE oF YANG NG LI oF TH E HAN DYNAS TY RELI F CS o UNDERG RoUND
1 汉 阳 陵 地 下 博 物 馆 概 述
0 引 言
汉 阳 陵 外 藏 坑 保 护 展 示 厅 是 我 国遵 照 国 际 人 类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准 则 和 遗 址 文 物 保 护 的 通 行 办 法 建 造 的 第 一 个 全 地
下 遗 址 博 物 馆 , 在 西 安 市 北 郊 的 帝 陵 陵 冢 旁 , 是 陕 西 省 建 也
AJ
卜入 ¨ q道
图 2 博 物 馆 总 平 面
F g. Ma trp a ft e tU e t i 2 se ln o lS Ul h l l
图 3 主 出 入 口平 面 图
F g. P a fte man e ta c i 3 ln o h i u r n e
李 居 西
( 阳陵 博 物 馆 工 程 指 挥 部 汉 西安 700 ) 100
摘 要 : 下 空 间 开 发 利 用 是 当今 博 物馆 建筑 设 计 的一 种新 发展 趋 势 , 过 目前 已 发掘 的西 安 汉 阳 陵 帝 地 通
陵 的 l 葬坑 , 已修 建 的 中 国第 一 座全 地 下 遗 址 博 物 馆 , 地 下 建 筑 出 入 口形 式 、 间组 织 、 通 流 线 、 0条 对 从 空 交 室
偏 西 处 , 人 口 门厅 地 面 标 比现 在 地 面 标 高 低 6i, 藏 坑 坑 主 外 n
口 底 部 距 离 现 地 表 7m 左 右 。博 物 馆 展 示 厅 主 人 口设 置 在 陵 园 内 司 马 道 北 侧 与 陵 区位 置 相 同 , 而地 下 建 筑 最 好 朝 向 然 是 朝 南 、 南 或 西南 向 , 样 朝 向 可 以 使 日照 和 自 然 光 透 射 东 这
帝 陵 陵 园 的原 始 面 貌 不 变 , 土 0 6I , 植 草 坪 。 东 部 和 北 覆 .n 上
部 外 藏 坑 交 汇 处 , 置 在 陵 园 内 司 马 道 西 段 北 侧 。解 决 人 口 设
大 厅 及 遗 址 大 厅 人 流 疏 散 。 解 决 出 口 大 厅 及 遗 址 大 厅 人 流
分 利 用 起 来 , 进 土 地 的 有 效 利 用 , 下 建 筑物 越 深 , 口越 促 地 开
少, 隔绝 噪 声 和 振 动 的 效 果 就越 好 。地 下 博 物 馆 利 用 地 层 很 好 的 隔绝 效 果 , 以减 少 噪 声 的 指 数 , 高 环 境 的 利 用 率 。 可 提
u d r ru d s c n ego n pa e.Ba e n te c s td f1 u ise c v td i n i go t n Dy a t n Xia n h rt sd o h a e su y o 0 b re x a ae n Ya g L n fhe Ha n sy i n a d tef s i d me t ei s u o d r ru d whih h sb e o srce o si r l mu e m fun e go n c a e n c n t td,i i ic se h e in me n fu d rrun p c s c c u t s ds u sd te d sg a so n e go ds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