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浮力》教学设计观澜中学张桃英
《水的浮力》教案及反思.doc
《水的泠力》叛冬&反悠常识第九册第37课五泄镇小陈航霞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水的浮力,物体在水中浮与沉的条件和浮沉规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2、培养实验操作能力;3、激发探究水的浮力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弹簧秤、铁块、木块、橡皮泥、玻璃、规料、石块等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1)、演示铅笔、木块等放手后的情况,问:它们为什么不往天上飞?2)、把以上的物品投入水中,会怎么样,学生自己动手证实(1号信封)。
2、交流后引入新课1)、问:为什么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呢?2)、让学生说说看法。
二、研究浮力1、感受浮力1)、让学生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2)、说说手指有什么感觉;3)、得出浮力是一种向上的力。
2、研究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1)、问:那沉在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呢?2)、提供器材(2号信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行验证。
3)、交流、汇报结果:如何实验,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说明理由。
4)、得出结论: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5)、归纳浮力的概念:水对浸入水中的物体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1)、师生一起分析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力的情况,并板书:浮力重力2)、讨论:物体投入水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让学生自己上讲台用喜欢的图形画出来。
3)、总结归纳,补充板书。
重力 < 浮力重力=浮力重力 > 浮力4、研究改变物体的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1)、想办法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下沉,使沉在水底的物体上浮;2)、学生自行实验;3)、交流汇报;4)、归纳总结:改变物体的重力E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5、讨论:浮沉规律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1)、出示挂图:讨论潜水艇的构造和浮沉的道理。
2)、举其他例子。
三、总结1、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2、你知道了什么?用什么方法知道的?3、质疑问难。
四、板书设计水的浮力重力V浮力重力=浮力重力 > 浮力《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木理念中有一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水的浮力教案
水的浮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浮力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3.理解浮力对物体的影响;4.能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水的浮力概念及其重要性;2.浮力的计算方法;3.浮力对物体的影响;4.浮力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水的浮力概念及其重要性1.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为什么我们在水中能够浮起来?•为什么一些物体会沉在水中,而另一些物体则能够浮在水面上?•你们知道什么是浮力吗?1.2 概念解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者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来解释浮力的概念,例如:•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体积越大,浮力越大;•浮力的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小。
1.3 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者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来说明浮力的重要性,例如:•浮力是造成物体浮在水面上的原因,也是造成船只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浮力还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设计浮标、潜水艇等。
2. 浮力的计算方法2.1 浮力的公式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者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来介绍浮力的公式,例如:•浮力的公式为:F浮=ρVg,其中F浮表示浮力,ρ表示液体的密度,V表示物体的体积,g表示重力加速度。
2.2 计算实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者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来演示如何计算浮力,例如:•计算一个体积为1m3的木块在水中的浮力,假设水的密度为1000kg/m3,重力加速度为10m/s2。
解:F浮=ρVg=1000×1×10=10000N3. 浮力对物体的影响3.1 物体的浮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者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来说明浮力对物体的浮沉有何影响,例如:•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就会沉在液体中;•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就会浮在液体中。
3.2 物体的稳定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者展示一些实验现象来说明浮力对物体的稳定性有何影响,例如:•如果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下方,物体就会稳定地浮在液体中;•如果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方,物体就会不稳定地浮在液体中。
《水的浮力》教案设计与评析
《水的浮力》教案设计与评析水的浮力教案设计与评析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浮力概念和原理,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浮出水面的关系;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1. 水的浮力概念和原理;2. 浮力与物体浸没、浮出水面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2.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不同体积的物体、浮力计、容器、水;2. 实验环境:实验室或教室;3. 预先准备:提前将实验器材和教具准备齐全,确保实验无误。
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呈现一张游泳的照片或视频画面,引入学生对浮力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思考,了解浮力的作用。
2. 知识讲解(1)向学生介绍浮力的概念和定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放入水中的物体浸没或浮出水面,引导学生感受浮力的作用。
(2)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浮力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3. 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一: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浸没情况与浮力的关系。
步骤:a. 取一个容器,装入适量的水。
b. 将不同体积的物体轻轻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浸没情况。
c. 让学生记录每个物体的体积和浸没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浮力观察结果。
d.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浸没的规律,并引导他们得出浸没情况与浮力的关系。
(2)设计实验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浮力与浮出水面的关系。
步骤:a. 取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并将一个浮力计固定在容器底部。
b. 将不同体积和材质的物体轻轻放入容器中,观察并记录浮力计指示的变化。
c.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浮出水面的条件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的关系。
4. 拓展应用(1)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他们找出和列举生活中应用浮力原理的例子。
(2)针对工程、设计等领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浮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以及浮力计算。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物质与力量》第三节《浮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浮力实验器材,包括浮沉子、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 实践探索:(1)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物体浮沉现象。
3.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讲解物体浮沉条件,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3)分析一个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艇、热气球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八年级科学上册 1.3 水的浮力(第4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
《水的浮力》一、教学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存在、二力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水的密度、水的压强、浮力的存在以其阿基米德定律,以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上,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会了一些科学知识的应用,但还是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经常会发生张冠李戴的现象,而且浮力本身就是学习初中科学学习的难点,所以学生对于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学习是有较大的难度的。
四、教学目标1.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2.能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解决实验问题3.理解密度计原理,会用密度计测液体密度4.加强浮力知识的简单计算五、设计思路1.在复习受力有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分析讨论:汤圆的浮沉、石油的漂浮、轮船的原理、潜水艇的浮沉、沉船的打捞、密度计的应用、气球的升降、盐水选种以及血液密度的测定等2.教学的原则:学生自己能分析解决的,学生自己解决,老师不代劳;学生有困难的,老师启发学生逐步理解。
六、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水槽(装有适量水),橡皮泥,塑料吸管2.潜水艇模拟实验装置(玻璃球、导管、大烧杯、大注射器等)七、教学过程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当液的和等于物体的重力。
此时物体密度大于液体介绍康菲公司渤海湾漏油事故,引导学生解释石引导学生利用浮力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受到的浮力总是等于密而液不下沉也不上浮,而是悬浮在溶液中,就可以做七、板书设计浮力的应用轮船漂浮 F浮=G密度计漂浮 F浮=G密度计的刻度特点: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血液密度的测定:悬浮ρ物=ρ液盐水选种ρ好种子>ρ差种子潜水艇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沉浮的气球和气艇靠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升降八、教学反思虽然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学生生活中涉及得不多,所以学生对一些应用还是较为陌生(如盐水选种、潜水艇、血液密度的测定、密度计等),在对浮力应用的分析探究活动过程中还是提倡启发为主,适当挑拨,要及时提醒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精彩教案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精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章《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13章第1节至第3节,重点解析浮力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以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浮沉条件设计简单浮力应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计算、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沉物体(如木块、石块等)、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尺子等。
学具:每组一套浮力演示器、浮沉物体、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浮力现象,如木块漂浮、石块沉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浮力概念及产生原因(15分钟)3. 阿基米德原理(15分钟)通过教材第13章第2节,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理解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 浮沉条件及应用(10分钟)结合教材第13章第3节,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举例说明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
5.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浮力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两道随堂练习题,巩固浮力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产生原因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沉条件及应用4. 浮力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体积为500cm³,水的密度为1g/cm³。
(2)解释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会沉底,而木块会漂浮?答案:(1)物体受到的浮力为5N。
《水的浮力》教案
《水的浮力》教案《水的浮力》教案《水的浮力》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3、非智能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
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13《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2024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13课《水的浮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其应用。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三章《物质与力量》的第三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仪,物体浮沉实验器材,挂图。
2. 学具:每组一套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浮力演示仪,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浮力对物体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2)介绍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讲解物体浮沉的条件,举例说明。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物体浮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七、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的条件4. 应用举例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3)分析物体浮沉的条件,判断给定物体的浮沉情况。
2. 答案:(1)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方向垂直于物体所在液面或气面。
(2)浮力 = 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重力加速度× 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3)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1.3 水的浮力 第1课时-教案
培优
扶差
板书
设计
1.3水的浮力
1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大小:F浮=G - F拉(弹簧秤先后两次读数之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在其内的物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作业本第3节水的浮力(一)完成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
你平时有没有感受到过浮力的存在?
活动:将旋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
将瓶释放后,瓶将怎么样?
问题: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呢?(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
1、你的猜想是:
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实验:1在空气中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G物=。
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思考:你能从本实验中得到测浮力的一种方法吗?怎样计算?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结论:
F浮+F拉=G
得:F浮=G - F拉
如何用弹簧秤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先用弹簧秤测重力G
2.物体放入液体中看弹簧秤示数
3.求浮力F浮=G - F拉(适用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提出
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体会浮力的存在,从而加速深对浮力的概念的理解:
知道本节学习目标。
自主
学习
合作
讨论
学生
水的浮力教案
水的浮力教案一、导语水的浮力作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篇教案将以浮力为主题,通过清晰的内容结构和简洁美观的排版展现水的浮力的原理、实验活动以及相关应用。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文,深入了解水的浮力的基本概念和实验过程,为科学学习提供参考。
二、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指水对物体的上升力或抗力,是由于物体浸入水中所受到的压力差引起的。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当一个物体完全或部分浸入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材质无关。
三、实验活动:探究水的浮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的浮力,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以下是一个简化版的水的浮力实验活动:材料:- 容器(透明,如玻璃或塑料杯)- 水- 小物体(如纸夹、塑料浮标等)- 测量尺- 大盘子步骤:1. 准备好所需材料。
2. 将容器装满水,放置在平坦的桌面上。
3. 将小物体放在大盘子上,并慢慢地放入容器中。
4. 观察小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现象,记录下观察结果。
5. 使用测量尺测量小物体完全或部分浸入水中的深度,记录下测量结果。
6. 对浮力现象进行解释,并以数据为依据给出科学结论。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亲自体验浮力的存在,并进一步了解浮力的原理以及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之间的关系。
四、应用: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1. 水上乐园水的浮力在水上乐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水上游乐设施如滑水道、漂流河等利用水的浮力为游客提供激动人心的滑行和漂流体验。
2. 载船能力船只的浮力原理是使船能够浮在水面上。
船体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水的浮力以保证船只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 潜水器设计潜水器在水中的操作与水的浮力有密切关系。
通过调整潜水器的浮力,可以控制潜水器在水中的浮还是沉。
这种设计提供了探索水下世界的机会,如潜水员可以使用潜水器进行科学研究、水下拍摄等活动。
五、总结通过这篇教案,我们对水的浮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的浮力 教学设计(2021年浙教版)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及说明【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水的浮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科学(新版)上册的第一章第3节(P11—P12)内容。
本节上课内容是浮力部分的起始课。
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常识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七年级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重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
本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日常的生活体验得出所有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2)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3)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浮力的存在,浮力的大小,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虽然浮力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浮力大小的测量、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并不熟悉,这留给我们很大的探究空间。
【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好在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已掌握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和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理解了重力和密度等相关概念,且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通过取兵乓球的任务、利用空饮料瓶的体验,以及圆柱体和弹簧测力计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浮力的存在,且方向竖直向上。
(2)运用弹簧测力计间接测量出会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3)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了感受浮力的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科学:1.5《水的浮力》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
3.1.5 水的浮力教学目标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
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教学过程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生: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20,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1,图1-41,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F浮=F向上-F向下‘。
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实验】P21图1-42,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水的浮力(20页教案学案)
1.3水的浮力(3)学案3、密度计是测定的仪器,它浮在不同液体中受的浮力是的,在密度较大的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玻璃管浸入液面下的深度越。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物体浮沉条件与重力的关系是什么?【课堂练习】1、一个质量是6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如果往盐水中注入清水,鸡蛋将_______。
(填“下沉”“上浮”或“不动”)(g=10N/kg)2、刚倒入玻璃杯中的雪碧会产生很多小气泡。
此时,将一些葡萄干加入杯中,有些葡萄干会沉入杯底,这些葡萄干表面因吸附足够的小气泡,受到的浮力_____重力,从而上浮;上浮到液面后,由于小气泡破裂,导致它们受到的浮力______重力,于是又沉入杯底(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饺子在水中煮一会儿会漂起来,是因为饺子受热膨胀,体积_______,受到的浮力_______,重力小于浮力,上浮到水面(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河里,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船要_______一些(填“上浮”、或“下沉”)。
5、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水和盐水中静止时,鸡蛋在图甲中漂浮、在图乙中沉底,如图所示。
由此可知()A.甲图中的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B.乙图中的鸡蛋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C.甲、乙两图中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D.乙图中的液体是盐水6、A、B、C、D是四个体积、形状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把它们投入水中静止后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它们当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A球B.B球C.C球D.D球7、如图所示,一艘轮船正在长江上航行,假设船体和货物总重为7500 吨,江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g=10N/kg)求:(1)轮船受到的浮力;(2) 船体浸在水面下的体积。
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答案】<<2.【答案】= =3.【答案】>>4.【答案】= >新知讲解:1.【答案】C2.【答案】B3.【答案】液体密度一定较小小课堂练习:1.【答案】0.6 下沉2.【答案】大于小于3.【答案】变大变大4.【答案】不变不变变大下沉5.【答案】B6.【答案】A7.【答案】7.5×10N 7.5×103 m38.【答案】应加盐,因为不饱满的种子未浮起来,说明其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加盐后,盐水的密度增大,种子所受的浮力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V排不变,则F浮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不饱满的种子就会浮起来.。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方案(最新)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
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维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引出:浮沉4、学会手语“浮、沉”。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
(板书课题:水的浮力)三、作业P13的学说话。
《第3节 水的浮力》教案2
《第3节水的浮力》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
(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
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浮力的存在,能够让学生们解释生活乃至科学发明中涉及到的浮力作用。
(2)通过本堂课学生们对浮力的认识,进而引发学生们对浮力在生活中的利用的思考,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浮力方便我们的生活。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1)在科学探究的实验中树立学生们对科学的严谨、求是的态度,更能自己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科学。
(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们理解现代科学技术中浮力发挥的积极作用。
(3)通过对浮力的学习,能够积极地思考通过采用涉及浮力的技术手段来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
教学重点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1.认识浮力的存在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用具空矿泉水瓶、弹簧秤、钩码、水槽、量筒、小石头、细线、小木块、烧杯、溢杯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过程一、浮力的存在1.导入:教师对学生提问,把拧紧的瓶子按在水里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不断的提出各种猜想,并保留自己的猜想。
教师开始演示实验:将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上推,将瓶释放后,瓶将上浮最后浮在水面上。
学生对这一演示实验的观察,教师进一步引导(手受到了往上推的力),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提问(这个力从哪里来呢)中引出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2.课件展示:教师用幻灯片给学生们展示一系列的图片,浮力在日常生活、乃至现代科学(例如潜水艇)的应用,激发学生们对浮力这一新知识的好奇心。
初中水的浮力教案
初中水的浮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1. 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弹簧测力计。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轮船、木筏等浮体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浮力是什么。
2.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如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一:探究物体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 将同一物体放入不同体积的水中,记录浮力计的示数。
-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浮力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3. 实验二:探究物体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 将同一物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记录浮力计的示数。
-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 学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自己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会浮在水面上?4.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浮力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了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水的浮力教案初中
水的浮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运用其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3)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 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和应用。
2.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判断。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浮力现象的图片,如船只、潜水艇、气球等,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浮力吗?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二、探究浮力的概念和方向1. 进行实验:将物体放入液体中,观察物体受力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3. 总结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力,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三、学习阿基米德原理1. 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3. 总结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通过实验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计算物体的密度、质量等。
四、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1. 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其重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其重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
水的浮力(八年级上册1.3)前情分析:“水的浮力”是八年级上册的重点内容,在“水的浮力”中涉及到很多主客观题目,需要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的计算方法等等,其中阿基米德原理也是重点。
在教学中涉及到的探究性教学,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自己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重力的关系,对浮力的相关知识点加以深刻理解。
学生已经在七下学习过物体的受力分析,对在液体中的物体可以进行受力分析,因此可以得出浮力这一定义,因此学生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而且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实验探究的能力,能够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目标:1.掌握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2.掌握称重法测浮力;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4.通过探究称重法测量浮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5、通过对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了解,培养学生化学源于生活的意识,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测浮力大小教学方法:全班讲授、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实验:活动1:将一个空塑料瓶的瓶盖旋紧,然后把它压入水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有力在抵抗活动2:将手松开后,观察瓶子运动的情况。
学生回答:瓶子又冒出水面教师提问:这个力是什么方向?学生回答:竖直向上的;教师提问:瓶子的施力物体是谁?学生回答:水教师提问:这股向上的力是什么力?学生回答:浮力二、讲授新课教师实验:老师这里有个重物,能够沉入水中,现在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请同学们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教师提问:物体的重力为多少?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物体的重力?(目的:引出二力平衡)教师提问:有没有办法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学生回答:放在水里;给他一个向上的托举的力教师提问:放在水里可以,其他液体可以吗?(老师展示将重物放入酒精中)教师引出浮力的定义教师提问:瓶子浮在水面上,说明他受到了水对它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呢?学生回答:是的教师提问:你能给浮力下一个定义吗?学生回答:浸在液体中的一个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的一个竖直向上的托力教师提问:力的方向真的是竖直向上的吗?学生实验:请同学们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并观察细线的方向;将烧杯倾斜后,观察细线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
【标 题】课题:初中《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水的浮力》三课时 浙教版 学校:深圳市观澜中学 执教教师:张桃英 【课标分析】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条件
【教材分析】浮力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分化点.教学是首先浮力的存在和测量,它是按效果来命名的;其次是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再次是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最后是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把浮力、密度、重力、压强、压力的知识综合运用在一起.因此,在本单元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的学习取得成功。
1. 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对浮力的存在,教科书安排的线索是: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 的浮力→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浮力的测量教材是通过活动及图1-43,让学生掌握“称量法”求浮力,为下面阿基米德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做好准备。
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教科书不要求学生了解浮力的成因,教学时不必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2.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
液体和气体都会对侵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阿基米德原理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教科书中,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一个探究活动获取的。
但这个实验最富有魅力之处是将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它所排开水的多少建立起联系。
所以,不要将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变成只是单纯的试验操作问题,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3.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排液液排液浮==V G F g ρ这个公式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液ρ
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排液V
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完全浸入,物排液=V V ;物体
部分浸入,物
排液V V <。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4. 物体沉浮条件: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 浮<
G 下沉 F 浮>G 上浮 F 浮=G 悬浮或漂浮
注意: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5.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2、关于轮船
3、关于潜水艇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确认水及其它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浸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 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
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
实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物体浮沉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2.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3.物体浮沉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以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规律发现的轨迹,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活动。
具体的探究过程分层次分环节来完成,排除各种无关信息和干扰因素,让探究过程及结果水到渠成。
教学环节: 教法: 学法:
感知理解应用
提供材料创
设情境
引导探究指
导学法
联系生活拓
展实验
感知材料定
向质疑
积极探究主
动释疑
具体应用自
我评估
物块的重G 物块浸入水
中后弹簧秤
的读数F
物块排
开水的
体积V排
水
物块受到水
的浮力
F浮=G-F
物块排开的水受到
的重力
G排水=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安排5课时。
第1课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及计算;第3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简单运用;第4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密度计、轮船、潜水艇;第5课时浮力的复习课。
1.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引入浮力的概念时,首先设计了演示实验1,浸入水中的矿泉水瓶放手后向上浮,让学生感性认识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但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这就交给学生去研究,从而设计了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把重物挂在弹簧称下,测出重力G,然后用手向上托重物,观察弹簧称示数减小,记下弹簧称示数,并让学生算出这个向上托的力多大,最后再把挂在弹簧称下的重物慢慢浸入水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称示数也减小了,也记下重物浸入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F示。
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得出水对重物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样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水对这个重物向上托的力(浮力)是多少,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从而可以得出F =G―F’,也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
2.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
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
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4.在学生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时,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简单实例,学起来很轻松,较容易就掌握了浮沉条件,为下面浮沉条件的应用开了个好头。
5.科学这门课就是一门来自生活,应用生活的学科。
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时,让学生亲力亲为,用橡皮泥去理解轮船的应用,用潜水艇模型去感受潜水的乐趣,用橡皮泥和铅笔自制密度计,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课堂上学习气氛非常浓郁,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下,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向“引导着”,我也融进了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6.浮力这部分内容每次尽管安排的课时超出了教材所定的课时,但学生的掌握程度远远达不到教材的要求。
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很大。
这次教学改变了一些以前的老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真正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整个第五节的几堂课,感觉还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