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控制系统根轨迹法
第4章根轨迹
二.绘制系统§根4轨-1迹根的轨依迹据的基本概念
图示系统的特征方程 1 G(S)H(S) 0 G(S)H (S) ——开环传函
G
H
绘制根轨迹是求解特征方程的根,特征方程可改 写为 G(S)H (S) 1
G(S)H (S)是复变量S的函数,根据上式两边的 幅值和相角分别相等的条件,可以得到
,
S2
1 2
1 2
1 4K
§当4K=-0时1,根S轨1=迹0,的S基2=-本1 概念
令开环增益K从0变化到∞,用解 析方法求不同K所对应的特征根的值,将 这些值标在S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 线,这就是该系统的根轨迹。箭头表示随 着K值的增加,根轨迹的变化趋势。
∞ K K=0× -1 K
∞
×
ds
上式的根
s1,2 6
36 24 0.423,1.577 6
因为分离点在0至-1之间,故 s1 0.423
为分离点的坐标,而舍弃 s2 1.577
jω
j2
K1=6
-1 60°-0.423
××
-60° σ
K1=6
j 2
用幅值条件确定分离点的增益:
k1 s 0 s 1 s 2 0.4230.5771.577 0.385
1.25
5.求根轨迹的分离点
系统的特征方程
S(S 3)(S 2 2S 2) K1 0 K1 S(S 3)(S 2 2S 2) (S 4 5S 3 8S 2 6S) dK1 4(S 3 3.75S 2 4S 1.5) 0 ds
70
2×p2
p2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2
自动控制原理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例:开环传递函数
Gs
k1
ss
a
开环系统两个极点为:P1 0, P2 a R(s)
闭环传递函数为:
GB s
s2
k1 as
k1
-
k1
C(s)
ss a
闭环特征方程: s2 as k1 0
闭环特征根:s1,2
a 2
a 2
2
k1
(闭环极点)
3
自动控制原理
在p5附近取一实验点sd, 则∠sd-p5可以认为是p5点的出射角 Sd Z Sd P1 Sd P2 Sd P3 Sd P4 Sd P5 1800
近似为 P5 Z P5 P1 P5 P2 P5 P3 P5 P4 p 1800
p Sd P5 1800
法则4 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条件——
这些段右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
数。
m
n
证明:根据相角条件 S Z j S Pi 18002q 1
j 1
i 1
p4
j s平面
例:sd为实验点
p3
z2 sd
p2 z1 p1
p5
① 实验点sd右侧实 轴上零极点提供 1800相角
③ 共轭复零点,复极点提供的相角和为 3600。
2
s1=-1.172,s2=-6.828
33
自动控制原理
法则6 开环复数极点处根轨迹出射角为
p 1800
开环复数零点处根轨迹入射角为:
Z 1800
其中 z p(不包括本点)
34
自动控制原理
j p5
p5
p3 p3
p2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4章 根 轨 迹 法根轨迹法是分析和设计线性控制系统的图解方法,使用简便,在控制工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章首先介绍根轨迹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介绍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广义根轨迹的问题,最后介绍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方法。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4.1.1 根轨迹概念所谓根轨迹,就是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某一参数从零变化到无穷时,闭环特征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例如某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4.1所示。
图4.1 控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K (0.51)KG s s s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Ks s s KΦ=++式中:K 为系统开环增益。
于是闭环特征方程可写为2220s s k ++=对上式求解得闭环特征根为1,21s =−令开环增益K 从零变化到无穷,利用上式求出闭环特征根的全部数值,将这些值标注在s 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线,如图4.2所示,该粗实线就称为系统的根轨迹。
箭头表示随K 值增加根轨迹的变化趋势。
这种通过求解特征方程来绘制根轨迹的方法,称之为解析法。
画出根轨迹的目的是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各种性能。
通过第3章的学习知道,系统第4章 根轨迹法·101··101·特征根的分布与系统的稳定性、暂态性能密切相关,而根轨迹正是直观反应了特征根在复平面的位置以及变化情况,所以利用根轨迹很容易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和暂态性能。
又因为根轨迹上的任何一点都有与之对应的开环增益值,而开环增益与稳态误差成反比,因而通过根轨迹也可以确定出系统的稳态精度。
可以看出,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图4.2 控制系统根轨迹4.1.2 根轨迹方程对于高阶系统,求解特征方程是很困难的,因此采用解析法绘制根轨迹只适用于较简单的低阶系统。
而高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是根据已知的开环零、极点位置,采用图解的方法来实现的。
下面给出图解法绘制根轨迹的根轨迹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
p4 z 2
×
p3
×
×
p 2 z1 p1
σ
规则4:根轨迹的分会点(分离点和会合点)d。 (1)定义:分会点是指根轨迹离开实轴进入复平面的点(分 离点)或由复平面进入实轴的点(汇合点),位于相邻两极点 或两零点之间。
(2)位置:大部分的分会点在实轴上,若出现在复平面内时,则 成对出现。
(3)特点:分会点对应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根的点;根轨迹离开
(4)与虚轴的交点:
方法1:闭环特征方程为s3 + 6s2 + 8s + K*= 0 令s = jω得:-jω3 -6ω2 + j8ω + K* = 0
-6ω2 + K* = 0 即
-ω3 + 8ω= 0
K* = 48 ω= 2.8 s-1
方法2:闭环特征方程为 s3 + 6s2 + 8s + K*= 0 列劳斯表如下:
规则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开环零点或无穷远。
m
i 1
s
zi
n
s
l 1
pl
1 K
K
K
0 s pl
s s
zi , m条 (, n
m)条
规则2: 根轨迹的条数和对称性。 n阶系统有n条根轨迹。根轨迹关于实轴对称。
规则3: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
由实数开环零、极点将实轴分为若干段,如某段右边 开环零、极点(包括该段的端点)数之和为奇数,则该段就 是根轨迹,否则不是。如下图所示。
又因为开环传函的零极点表达式为:
m
GK (s)
G(s)H(s)
K
n
(s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 p4
− p3
∠s + z 2
∠s + p2
− p2
共轭复根 相; ∠s + p2 = 2π 在 s 左边的零、极点其相角均为0
∠s + z1 + ∠s + z2 = 2π 在 s 右边的零、极点其相角均为π
n m 0 出射角公式: 出射角公式: θ pc =180 + ∑θzj − ∑θ pi j =1 i=1
ζ = 0.707
s’ s’
-2 0
K −1
Re
-1
根轨迹法的分析基本思路: 根轨迹法的分析基本思路 目的: 目的
①解决高阶系统求解特征根比较困难 的实现; 寻找到一种方便、 的实现 ②寻找到一种方便、有效的描述 系统的根轨迹的方法。 系统的根轨迹的方法。
方法: 方法
① 根据开环零极点的分布绘制出系统 的根轨迹图; 的根轨迹图;②利用根轨迹法来分析和设 计系统. 计系统
S1
0 -1 -1+j -1+j∞
∞ ↑ K
S2
-2 -1 -1-j -1-j∞ jω
1 S1 0 σ -1
闭环特征方程式 S2+2S+K= 0
S2 -2
特征方程的根 S1.2 = -1± 1-K ±
K变化时,闭环特征根 变化时,
在S平面上的轨迹图形
-1 K ∞ ↑
系统特征方程为 求得两个极点: 求得两个极点:
jω
z1 p3 -2 p2 -1 z2 1 p
1 0
-1
3、实轴上的根轨迹 、
实轴上某区间存在根轨迹, 实轴上某区间存在根轨迹,则 该区间右边的开环零、 该区间右边的开环零、极点数之和 必为奇数。 必为奇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i 1
j 1
开环极点到此被测零点 (终点)的矢量相角
8. 根轨迹的平衡性(根之和) ( n-m 2)
特征方程 Qs KPs 0
sn an1sn1 a1s a0 K sm bm1sm1 b1s b0 0
n
Qs KPs s p j sn cn1sn1 c1s c0 0 j 1
i 1
j1
k 0,1,2,
s zoi i 开环有限零点到s的矢量的相角
s poj j 开环极点到s的矢量的相角
矢量的相角以逆时针方向为正。
幅值条件:
s
m
m
s zoi
li
A s
i 1 n
i 1 n
s poj
Lj
j 1
j1
li αi
-zoi
Lj βj
×
-poj
开 环 有 限 零 点 到s的 矢 量 长 度 之 积 开环极点到s的矢量长度之积
, 2 2
c 2k 11800 2
由此可推理得到出射角:
其余开环极点到被测极 点(起点)的矢量相角
n1
m
c 2k 1180o j i
j 1
i 1
有限零点到被测极点
(起点)的矢量相角
同理入射角:
其余开环有限零点到被测 零点(终点)的矢量相角
m1
n
r 2k 1180o i j
1 GsHs 0
m
GsHs
KPs Qs
K
i 1
n
s
s
zoi
poj
j 1
P s sm bm1sm1 b1s b0
Q s sn an1sn1 a1s a0
于是,特征方程
第四章根轨迹法
系统得闭环根轨迹图。
j
已知负反馈系统开环零极点 分布如图示。
2 p2
在s平面找一点s1 ,
1
画出各开环零、极点到 z1
s1
1
p1 0
s1点得向量。
3
检验s1就是否满足相角条件: p3
(s1 z1) [(s1 p1) + (s1 p2) + (s1 p3)]
= 1 1 2 3 = (2k+1) ??
点,称为根轨迹得分离点(会合点)。
Kg=0 p1
j
j1
Kg A
Kg z1
0
p2 Kg=0
分离点得性质:
1)分离点就是系统闭环重根; 2)由于根轨迹就是对称得,所以分离点或位于实轴上,或 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 3)实轴上相邻两个开环零(极)点之间(其中之一可为无穷 零(极)点)若为根轨迹,则必有一个分离点;
n
m
(s p j ) K g (s zi ) 0
j 1
i 1
d
ds
n j 1
(s
pj)
Kg
d ds
m
(s zi ) 0
i 1
d n
ds j1
n
(s
pj)
dm
ds i1
m
(s zi )
(s pj ) (s zi )
j 1
i 1
(lnV ) V V
n
m
d ln (s pj ) d ln (s zi )
如果s1点满足相角条件,则就是根轨迹上得一点。寻找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在s 平面内满足相角条件得所有s1 点,将这些点连成光滑曲 线,即就是闭环系统根轨迹。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
应掌握的内容
180度,0度根轨迹的绘制 参数根轨迹的绘制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系统的瞬态和稳态性能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 系统),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这一 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域。
10
[例4-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 (s)
由根轨迹图可知,当0 k 0.858时,闭环系统有一对
不等的负实数极点,其瞬态响应呈过阻尼状态。当 0.858 k 29.14 时,闭环系统有一对共轭复数极点,其瞬 态响应呈欠阻尼状态。当29.14 k 时,闭环系统又有一 对不等的负实数极点,瞬态响应又呈过阻尼状态。
14
[例4-3]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绘制以a为参变 量时的根轨迹。
解得 k 5, 5 由图可知当k 5 时直线OB与圆相切,系统的阻 尼比 1 ,特征根为 5 j5 。
2
13
对于分离点 2.93 ,由幅值条件可知
2.93 5 2.93 k1 10 2.93 0.858
对于会合点17.07 ,有
45
17.07 5 17.0 k2 10 17.07 29.14
论过,利用根轨迹可清楚地看到开环根轨迹增益或其他参 数变化时,闭环系统极点位置及其瞬态性能的改变情况。
利用根轨迹确定系统的有关参数 对于二阶系统(及具有闭环主导共轭复数极点的高阶系 统),通常可根据性能指标的要求在复平面上划出满足 这一要求的闭环极点(或高阶系统主导极点)应在的区 域。如下页图所示,具有实部 和阻尼角 划成的左区域 满足的性能指标为:
17
例4-4(续2)
其分离回合点计算如下:
N(s) s2 3s, N ' (s) 2s 3
控制工程基础第4章 根轨迹法
n 3, m 0, 故三条根轨迹趋向处。
渐进线与实轴交点的坐标为
[S]
a
0
1
3
2
0
1
渐进线与实轴正向的夹角为
a -2 -1 0
a
2k
1180
3
60 , 180
六、根轨迹的起始角与终止角
起始角:起始于开环极点的根轨迹在起点 处的切线与水平线正方向的夹角。
终止角:终止于开环零点的根轨迹在终点 处的切线与水平线正方向的夹角。
s4
2
1
s3 -2 s20 s1
s3 180 , s3 2 180 s4 1, s4 2 2
若s4位于根轨迹上,则必满足
幅角条件,即1 2 180,
N
s4一定在 2,0的中垂线MN上。
利用幅值条件可算出各根轨迹上的 K 值。
例
Gs
K
s0.5s 1
2K
ss 2
K
ss 2
终止于 zb 的根轨迹在终点处
的切线与水平正方向的夹角
j 1
i 1
ib
其它零点到 zb 的向量夹角
七、分离点的坐标
几条根轨迹在[S]平面上相遇后又分开的点, 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或会合点)。
分离点坐标的求法:
1 d (G(s)H (s)) 0
ds
2 由根轨迹方程
令:dK 0 解出s ds
n
1 180 p1 z p1 p2
180 116.57 90
206.57
由于对称性
2 206.57
会合点 -3
206.57
p1
[S]
z116.57
2.12
-2 -1 0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一节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 系统的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由0到∞变化时,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运动的轨迹。
例: GK(S)= K/[S(0.5S+1)] = 2K/[S(S+2)] GB(S)= 2K/(S2+2S+2K) 特征方程:S2+2S+2K = 0
-P1)(S-P2)…(S-Pn)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当n>m时,只有m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还有(n-m)条? m,S→∞,有: (S-Z1)(S-Z2)…(S-Zm) -1 -1 ———————-— = —— = —— P1)(S-P2)…(S-Pn) K* AK 可写成:左边 = 1/Sn-m = 0 当K=∞时,右边 = 0 K=∞(终点)对应于S→∞(趋向无穷远). 即: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
分解为:
03
例:GK(S)= K/[S(0.05S+1)(0.05S2+0.2S+1)] 试绘制根轨迹。 解: 化成标准形式: GK(S)= 400K/[S(S+20)(S2+4S+20)] = K*/[S(S+20)(S+2+j4)(S+2-j4)] K*=400K——根迹增益 P1=0,P2=-20,P3=-2+j4,P4=-2-j4 n=4,m=0
一点σa。
σa= Zi= Pi
ΣPi-ΣZi = (n-m)σa
σa= (ΣPi-ΣZi)/(n-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K*(S-Z1)(S-Z2)…(S-Zm)
—————————— = -1 (S-P1)(S-P2)…(S-Pn)
第四章 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法
4.1 根轨迹的概念
模条件与角条件的作用: 1、角条件与k无关,即s平面上所有满足角条件的 点都属于根轨迹。(所以绘制根轨迹只要依据角条 件就足够了)。 2、模条件主要用来确定根轨迹上各点对应的根轨 I 迹增益k值。
m
k
j 1 m
n
s p
j
s Zi
args Z i
1
所以结论:实轴上线段右侧的零、极点数目之和为奇 数时,此区段为根轨迹。
jω
例
k G0 ( s ) Ts 1
1 T
×
×
×
×
σ
1 p T
j
1 1 T F 1 T 2k 1 1
k' G0 ( s ) s( s 0.5 )
j
p1 0 p2 0.5
k G0 s 举例: 开环传函: ss 1
K为开环增益(因为标准型) 有两个开环极点 无开环零点
rs
k ss 1
C s
k G s 2 闭环传函: s sk
2 D s s sk 0 则闭环特征方程为:
1 1 闭环特征根(即闭环传函的极点): s1 1 4k
0 0 .5 F 0.25 2 2k 1 3 , 2 2 2
-0.5 0
4.2 根轨迹的绘制规则
规则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1)条数: (n-m)条 (2)与实轴所成角度 当
m n 2k 1
n m
s 时,认为所有开环零极点引向s的角相同
Z1 Z m p1 p n
G 0 s k
m
为m个开环零点
(自动控制)第四章:根轨迹法
动态性能:从根轨迹图可以分析出系统的工作状态,
如过阻尼状态、欠阻尼状态……
根轨迹增益、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l f
* G(s)= KG
∏( s-p ) i i=1
f i i 1 H q
q
∏( s-z ) i i=1
;
l
j=1 * H (s)= KH h
f l m
∏(s-zj )
C(s)
C ( s) 2k 2 R ( s ) S 2 S 2k
特征方程(闭环):
S2+2s+2k=0
k s(0.5s+1)
特征根:s1,2= -1±√1-2k k=0时, s1=0, s2=-2
K:0 ~ ∞
0<k<0.5 时,两个负实根 ;若s1=-0.25, s2=? k=0.5 时,s1=s2=-1 0.5<k<∞时,s1,2=-1±j√2k-1 j
注意:一组根对应同一个K;
K一变,一组根变; K一停,一组根停;
-2
-1
0
由以上分析,s1、s2两条根轨迹反映了系统特征根随参 数k变化的规律,组成了系统的根轨迹。 1.二阶系统有两个特征根,它的根轨迹有两条分支; 一个n阶系统的根轨迹则应有n条分支。 2.k=0时的闭环极点,s1=0、s2=-2正好是开环传递函 数的两个极点,因此说,系统开环极点就是它各条根轨 迹的起点。 3. k=∞时的闭环极点,是根轨迹的终点。 4.特征方程的重根点是根轨迹的分支离开负实轴进入复 数平面的分支点。
a.系统响应单调上升(ξ>1)系统具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 过阻尼响应。 b.系统响应衰减振荡(0<ξ<1)系统具有一对负实部的共 轭复根┈欠阻尼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K
*
s p sz
j 1 i 1 m
n
i
j
绘制根轨迹时,只需要使用相角条件。 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的值时,才使用模值条件。
• 知道了根轨迹上的点满足的基本条件, 仍实际上还是不能绘制出根轨迹。
• 要比较快捷的绘制根轨迹,需要找 出根轨迹的一些基本规律。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渐近线包括两个内容: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和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规则4: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sa
pi z j
i 1 j1
n
m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为
180 0 90 (2k 1)180 a nm 180 ,60 45 ,135 n m 1 nm 2 nm 3 nm 4
第四章 系统的根轨迹法
系统的性能
稳定性
动态性能
闭 环即 特闭 征环 方极 程点 的 根
开环放大倍数 开环积分环节个数
稳态误差
困
难!
困难1: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如何求取!
困难2:讨论或预测当系统中的某一参数发生
变化时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如何变 化!
参数改变,系统性能如何改变!
开环传递函数(开环零极点+开环增益)
根轨迹法的任务就是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 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法找出闭环极点。 根轨迹是系统所有闭环极点的集合。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闭环零点=前向通道零点+反馈通道极点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及 K* 均有关
开环零极点和根轨迹增益
根轨迹图
闭环极点
分析系统
4、根轨迹方程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_根轨迹分析法
因此求分离点和会合点公式: 可以判断是分离点或
N(s)D '(s) N '(s)D(s) 0 会合点,只有满足条
Kg 0
件Kg≥0的是有用解。
例4-1.设系统结构如图, 试绘制其概略根轨迹。
R(s)
k(s 1) c(s)
s(s 2)(s 3)
解:画出 s 平面上的开环零点(-1),开环极点(0, -2,-3)。
逆时针为正。(- , )
m
n
pj (2k 1) ( z j pi ) pj pi
j 1
j 1
ji
m
n
zi (2k 1) ( z j zi ) p j zi
j 1
j 1
j i
k 0,1,
k 0, 1,
例3.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g(s 1.5)(s 2 j)(s 2 j) s(s 2.5)(s 0.5 j1.5)(s 0.5 j1.5)
K
s1
00
0.5 1
1 1 j1
s2
K
K 2.5
2
K 1
1 K 0
1 j1
2 1
2 1 j 3 1 j 3
1 j 1 j
j
2
1
0
K 0.5
1
2
一、根轨迹的一般概念
开环系统(传递函数)的某一个参数从零变化到 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根在 s 平面上的轨迹 称为根轨迹。
根轨迹法:图解法求根轨迹。 借助开环传递函数来求闭环系统根轨迹。
nm
独立的渐近线只有(n-m)条 u=0,1…,(n-m-1)
(2)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分子除以分母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
j=1
i=1 ≠b
例 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零、极点的分布如图4-9所
示,试确定根轨迹离开复数共极点- p1 、- p2的出
射角。
解 按公式(4-28),由作图结果得
øb= +180°(2k+1) + - p1+ z1- - p1+ p2-
jw
- p1+ p3- - p1+ p4
S平面
= +180°(2k+1) +45° -90°-135°-26.6°
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意味着闭环特征方程出现 纯虚根。故可在闭环特征方程中令s=jw,然后令 其实部和虚部分别等于0,从中求得交点的坐标 值及其相应的Kg值。 例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s(s+1K)g(s+2)
试求根轨迹和虚轴的交点,并计算临界根轨迹增 益Kgp。
解 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s(s+1)(s+2)+Kg=0
确定根轨迹上某点对应的K*值
例:开环传函 G(s)H(s)= K ,求根轨迹
(s+1)(s+2)
解 1、确定极点、零点
开环 –p1= -1, –p2= -2
无零点
1、相角条件
∠(s+zi)- ∠(s+pj) = 0-[∠(s+1)+ ∠(s+2)] =±180o(2k+1)
试差法 s= -1.5
∠θ1+ ∠θ2=180 o
故 D’(s)=3s2+6s+2
N’(s)=0
解得 s1=-0.423 s2=-1.577
由于s2不在根轨迹上,因而分离点是s1 。
(完整版)第四章根轨迹法
j
8K * (1 K * )2 j
2
2
(1 K * ) K * 2 1
2
2 8K * (1 K * )2 8(2 1) 4 2 2 4 2
4
4
2 4 4 2 2
( 2)2 2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任务与体系结构
时域:微分方程 复域:传递函数 频域:频率特性
描述
控制系统
校正
时域法 复域法 频域法
评价系统的性能指标 稳定性 快速性(动态性能) 准确性(稳态性能)
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4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
• s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必定满足模值条件) 一定在根轨迹上。 满足相角条件是s点位于根轨迹上的充分必要条件。
• 根轨迹上某点对应的 K* 值,应由模值条件来确定。
§4.2
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 G(s)H(s) =
K* s - z1 L s - zm s - p1 s - p2 L s - pn
K*
(s zi )
i 1 n
1
(s pj)
— 模值条件
j 1
m
n
G(s)H (s) (s zi ) (s p j ) (2k 1)
i 1
j1
— 相(s)H(s) =
K* s - z1 L s - zm s - p1 s - p2 L s - pn
§4 根 轨 迹 法
根轨迹法: 三大分析校正方法之一
特点: (1)图解方法,直观、形象。 (2)适合于研究当系统中某一参数变化时,系统性能的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反馈系统的稳定性由系统的闭环极点确定。
研究系统参数变化对闭环系统特性的影响,是分析系统和设计控制器的重要内容。
参数变化的作用,体现在对闭环极点的影响上。
对于高阶系统,用解析方法说明这种影响,很困难,且不易理解。
图解法是一种方便的近似方法。
l 、基本内容和要点 (l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定义。
以二阶系统为例说明什么是根轨迹,怎样从根轨迹分析闭环零、极点与系统的性能。
(2)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根轨迹的特点和性质。
绘制以系统开环增益K 为变量的根轨迹的规则与方法。
常见的几种典型系统的根轨迹图。
(3)参数根轨迹参数根轨迹的定义。
多参变量根轨迹。
多环系统的根轨迹。
(4)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根轨迹最小相位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非最小相位系统根轨迹的特点和绘制规则。
(5)含有延迟环节的系统的根轨迹有延迟环节的系统的极轨迹特点及绘制规则。
延迟环节的近似表达式及使用条件。
(6)基于根轨迹分析系统的响应根轨迹的形状,零极点的位置与系统时域响应性能指标间的关系。
几种常见的典型系统的零、极点分布与其暂态响应性能指标。
2、重点(l )最小相位系统的以开环增益K 为变量的根轨迹的特点及其绘制的规则和方法。
(2)系统根轨迹的形状,零、极点的分布与其时域响应性能指标的关系。
3、难点对“根轨迹上所有的点只是可能的闭环极点”的理解以及非最小相位系统中含最高次冥项系数为负的因子时根轨迹的绘制。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1. 根轨迹概念根轨迹法:根据参数变化∞→0,研究系统闭环极点变化轨迹的一种图解方法。
即在参数变化时图解特征方程。
近似作图;重要区域,如与虚轴的交点与实轴的交点等,根轨迹要准确;依据根轨迹图,可以确定合适的系统参数,为设计控制器提供依据。
例图4-1,研究系统的开环增益K 的变化∞→0, 对闭环极点的影响。
开环传递函数)15.0()(+=s s Ks G ,闭环传递函数Ks s K s 222)(2++=Φ,特征方程0222=++K s s ,根轨迹方程1)2(-=+s s k ,∞→=0,2K k 。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可用于仿真和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和实验 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优 化提供依据。
根轨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根轨迹法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威纳于1940年提出,经过多年的 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设 计方法。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根轨迹法的应 用范围和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未来,根轨迹法有 望与其他控制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控 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体系。
根轨迹的性能分析
根轨迹的增益敏感性和鲁棒性
通过分析根轨迹在不同增益下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根轨迹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通过比较根轨迹与某些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可以评估系统的 性能。
04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法与PID制根轨迹图,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
特点
根轨迹法具有直观、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分析 开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根轨迹法的应用场景
控制系统设计
根轨迹法可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调整系统参数 ,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 性等。
故障诊断与排除
根轨迹法可用于故障诊断与排除,通过观察系统根 轨迹的变化,判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故障的 类型和程度。
在绘制根轨迹时,需要遵循一定 的规则,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汇合点等。
03
根轨迹分析方法
根轨迹的形状分析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是开环极点的位置,而 终点是闭环极点的位置。通过分析起 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根轨迹的 形状。
根轨迹的分支数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根 轨 迹 法
K=2.5
-2
>0.5时,特征根为共轭复根,欠阻尼系 统,响应为衰减振荡;可根据性能要求
K
设置闭环极点。
当特征方程>2阶时无法求解,如何绘制根轨迹图?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特征方程为: 1+G(s)H(s)=0
即: G(s)H(s)= -1
R(s)
Y(s)
G(s)
-
H(s)
G( s )H( s ) 1
4-1. 根轨迹基本概念
根轨迹的定义:
开环传递函数的某一参数从0变到∞时,闭环系 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平面上的变化轨迹。
R(s)
-
E(s) G1(s)
D1(s) G 2(s)
H(s)
Y(s) D2(s)
如
G1( s )G2 ( s )H ( s )
Kg s( s 1 )( s 2 )
常规根轨迹
求解:设 Gk ( s ) KgG1( s ),则对于1 KgG1( s ) 0,有
dK g ds
d [G11( s )] ds
0 (Kg在根轨迹的分离点上取极值)
或 dG1( s ) 0 (特征式满足 d( s ) 0)
ds
ds
注:只须用其中之一,且只是必要条件
续前例:求分离点上的坐标。
幅值条件
G( s )H( s ) 180( 2k 1 ), k 0,1,2,
相角条件
零极点表达形式下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m
n
K g (s zi )
(s pi )
G(s)H(s)
i1 n
1 ,或
Kg
i1 m
,
(s pi )
(s zi )
第四章根轨迹法
s z i ( i 1, 2, , m )
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正向夹角:
(2l 1) a nm
l 0,1, 2,, n m 1
举例 求下面闭环特征方程式根轨 迹的渐近线
s( s 4)( s 2 2 s 2) k ( s 1) 0
2
kc 6
方法2
上例中
应用劳斯判据
k G(S ) H (S ) S ( S 1)( S 2)
s3 3s 2 2s k 0
劳斯表如下
s s
s s
3 2
1
3
6k 3 k
2
k
令
6k =0,得 kc 6 3
辅助方程为
F ( s) 3s 2 kc 0
d s 2 3s 3.25 ds s 1 0
0
s=
2 2 0.25 0 解得 1 -2.12, 2 0.12(舍去)
6、求出射角
p 180 ( p1 z1 ) ( p1 p2 )
1
180 116.6 90 206
解:
1 G ( s) H ( s) 0 s 3 3s 2 2 s k 0
s1 s2 s3 3
s3 3 s1 s2 3 j 2 j 2 3
kc s1 s2 s3 6
十.放大倍数的求取
幅值条件
|G(s)H(s)| k | s zi | | s pi |
p 206
2
j
0
九.闭环极点的和与积
设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根轨迹进入复数零点的入射角等于180加上各极点到 该零点诸矢量相角之和减去其它零点到该零点诸矢量相角 之和。
例3 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g s(s 3 j3)(s 3 j3)
试求极点p2,3=-3±j3的出射角。 解 开环极点p1=0,p2=-3+j3,p3=-3-j3,无开环零点。
令实部、虚部分别等于零,
2 3ω K g 0 3 ω 2ω 0
联立解得 1=0, 2,3=±1.41,Kg=6
规则九、开环零极点与闭环极点特性 (1)当n - m≥2时,闭环极点之和等于开环极点之和,即
s p
j j 1 j 1
n
n
j
式中 sj为闭环极点。
1 G k (jω ) 0
K g 与虚轴交点的根迹增益 ω 与虚轴交点的频率 Re[1 G k (jω )] 0 Im[1 G k (jω )] 0
(2)根据系统特征方程,列劳斯表,并令其第一列中包含有 Kg的元素为零,求出临界根迹增益Kg值,再由s2行的系数构 成辅助方程,求出交点的值。
4.2.1
根轨迹绘制规则及根轨迹的绘制
根轨迹绘制规则
规则一、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如果开环零点 数m小于开环极点数n,则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规则二、根轨迹分支数(条数) j 根轨迹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 规则三、根轨迹对称性 σ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规则四、实轴上根轨迹 实轴上的某区段,如果它的右侧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 数目之和为奇数,则该区段必是根轨迹的一部分。
j -90 j
P2
j
j3 135
P2
j3
P1 -135 -j3
P2
j3
P1
-3 90
P3
P1
-3
P3
-3
P3
-j3
-j3
规则八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对应于系统特征方程的纯虚根。 有两种求法: (1)直接将s=j代入特征方程,并令其实部和虚部分别为零, 联立方程即可求出交点值和相应的Kg值。即 令s =j,有
例4 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g s(s 1)(s 2)
求其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解 闭环特征方程
D(s) s(s 1)(s 2) K g s 3 3s 2 2s K g 0
令s=j
D(jω ) jω (jω 1)(jω 2) K g (jω ) 3 3(jω ) 2 2jω K g 0
自动控制原理
潘 维 加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四章 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图解方法,它是由美国学者伊万 思(W.R.Evans)在1948年发表《控制系统图解分析》
一文中提出的。它是依据反馈控制系统开、闭环传递
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的一种由开环传递函数绘 制闭环系统根轨迹的方法。它是s域分析方法。
例1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g s(s 2)
,Kg为开环根轨迹增益,
试确定系统闭环特征根随开环根轨迹增益Kg增加时的变化轨迹。 解 系统有两个开环有限极点 p1=0, p2= -2,无开环有限零点。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
Kg C(s) G(s) Φ(s) 2 R(s) 1 G(s) s 2s K g
该式称为根轨迹方程。
假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有m个零点、n个极点,将上式 写成零、极点的形式,有
Kg G(s)H(s)
(s z
i 1 j
m
i
) 1
(s p
j 1
n
)
式中
所以
zi为开环零点,pj为开环极点,Kg为根轨迹增益。
Kg
sz
i 1 j
m
i
p
j 1
p1 0
-j1.41
渐近线交点 σ
φa
p z
j j 1 i 1
-2
-1
σ
i
a
nm
0 ( 1) ( 2) 0 1
3
σa=-1
渐近线与正实轴夹角 (5)分离点及分离角
1 1 1 0; d 1 0.42,d 2 1.58 d 0 d ( 1) d ( 2)
(2)闭环极点之积与开环零、极点有如下关系
n n m
s p
j j 1 j 1
j
Kg
z
i 1
i
根轨迹的绘制规则见教材表4-1。
4.2.2
根轨迹的绘制
绘制根轨迹的步骤 (1)将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化为零、极点标准形式; (2)求出系统的开环零点和极点,并标在s平面上; (3)确定根轨迹分支数; (4)确定实轴上根轨迹; (5)绘制根轨迹渐近线; (6)确定根轨迹分离点及分离角; (7)确定根轨迹起始角和终止角; (8)求出根轨迹与虚轴交点; (9)绘制根轨迹,并标出根轨迹运动方向。
p z
j
n
m
(5)闭环根轨迹如图
j p2 z1 p1 0 σ
i
σa
j 1
i 1
nm
0 ( 2) ( 1) 1
21
渐近线与正实轴夹角
(2k 1)π (2k 1)π φa π nm 1 (k 0)
-2
σa
-1
例6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
4.1
4.1.1 根轨迹
根轨迹概念与根轨迹方程
当系统某个参数(如开环根轨迹增益Kg)由零到 无穷大变化时,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复平面上移动的轨 迹称为系统根轨迹。
绘制根轨迹时,先要在s复平面上绘制出系统的开 环零点和极点。开环零点用“○”表示;开环极点用 “×”表示;根轨迹上标出的箭头表示闭环系统特征 根随着开环根轨迹增益Kg增加时的变化趋势;根轨迹 上标出的数值代表与闭环特征根位置相对应的开环根 轨迹增益Kg的数值。
(6)根轨迹与虚轴交点 令s=j s(s+1)(s+2)+Kg=0
(2k 1)π (2k 1)π π π , π, ; (k 0,1) 闭环特征方程 nm 3 3 3
(jω ) 3 3(jω ) 2 2jω K g 0
j
d
d2
d
d1 σ
规则七、根轨迹出射角和入射角 根轨迹离开复数极点的角度称为出射角;根轨迹进入 复数零点的角度称为入射角。
极点pi的出射角 θ p i 180 (pi z j ) (pi p j ) j 1 j 1 j i m n
即,根轨迹离开复数极点的出射角等于180加上各零点到 该极点诸矢量相角之和减去其它极点到该极点诸矢量相角 之和。 零点zi的入射角 φ zi 180 (z i p j ) (z i z j )
K g (s 3) s(s 2)
,试绘制系统闭环根轨迹。
解(1)开环零点、极点
开环极点:p1=0,p2=-2,开环零点:z1=-3。 (2)根轨迹分支数 n=2 (3)实轴上根轨迹(-2,0),(-∞,-3) (4)渐近线条数 n-m=2-1=1,渐近线交点
p z
j
n
m
i
σa
j 1
(2k 1)π φa nm k 0,1,2,
例2 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G(s) Kg s(s 1)(s 2)
试绘制其根轨迹的渐近线。 解(1)渐近线条数 开环极点:p1=0,p2=-1,p3=-2,n=3; 无开环零点,m=0。 渐近线条数:n-m=3 (2)渐近线交点
规则六、根轨迹分离点与分离角 两条或两条以上根轨迹分支在s平面上相遇又立即分 开的点称为根轨迹分离点。
分离点的坐标方程 式中
1 1 d p j i 1 d z i j 1
n
m
pj为开环极点,zi为开环零点。
根轨迹离开分离点处切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称为根 轨迹的分离角。
分离角
(2k 1)π θd ; k 0,1 l
例5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解(1)开环零点、极点
G(s)
K g (s 1) s(s 2)
,试绘制系统闭环根轨迹。
开环极点:p1=0,p2=-2,开环零点: z1=-1。 (2)根轨迹分支数 n=2 (3)实轴上根轨迹(-1,0),(-∞,-2) (4)渐近线条数 n-m=2-1=1 渐近线交点
规则五、根轨迹渐近线 当开环根轨迹增益Kg增加时,若某一条根轨迹越来 越趋近于某一直线,则该直线称为根轨迹渐近线。 渐近线条数:如果开环零点数m小于开环极点数n,则当 根轨迹增益Kg趋近无穷时,有n-m条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交点
σa
p z
j j 1 i 1
n
m
i
nm
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夹角
试绘制系统闭环根轨迹。
解(1)开环零点、极点
j 开环极点:p1=0,p2=-1,p3=-2,无开环有限零点 d =-0.42 (2)根轨迹分支数 n=3 K =0.38 (3)实轴上根轨迹(-1,0),(- ∞,-2) p3 p2 (4)渐近线条数 n -m=3m - 0=3 n
1
g
j1.41 Kg=6
Kg=∞
R(s)
Kg s(s 2)
C(s)
j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
闭环系统特征根
D(s) s 2 2s K g 0
Kg=0
p2
Kg=1 p1
σ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