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学

合集下载

国际战略学 国家大战略理论导论

国际战略学 国家大战略理论导论

一.大战略的研究状况及概念
在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一书中,鲁特瓦克明确地将战 略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次,其最高层面即为大战略层次,而各个层次相互渗透,并最终交 汇于大战略这一终结层次上,并专门论述了大战略问题,提出“为了更好地抓住大战略的 动态性质,我们可以把军事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想象成贯通于各层次的垂直方向的水流, 把国际间的相互作用想象成水平方向的水流,垂直水流构成战略的纵向,水平方向的水流 构成战略的横向,它们在最高层次交汇,构成大战略。我们可以想象国际交往的河流和支 流都来源于中央的一个纵向水流口,但其运动方式是双向的,违背了流体力学的规律。因 为,军事上的准备和行动,一方面影响着国家的非军事活动,另一方面亦受国家非军事活 动的影响”。同时“, 不论我们从静态角度把大战略想象为一座头重脚轻的大厦也罢, 或从动态角度想象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流水源泉也罢,大战略都是最终层次。纵向和横向 中发生的一切都汇集在这一最终层次上,并在这里获得明确的意义。在技术、战术、战 役或战区各层次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外交上的严重失误,在大战略这个交汇点上或仍 直接表现为辉煌的成就,或表现为惨重的失败,或者无足轻重”。另外“, 制定和执行可 协调各个层次上的政策的大战略, 这个目标可谓雄心勃勃, 但只要人们充分发掘智慧的 潜力,凭借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发挥政治上的创造力,那就有可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然而, 这种出色的成就时刻受到不祥凶兆的威胁。在制定任何实质性的大战略计划的过程中, 必然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即使能够顺利制定和执行大战略计划也必然会带来 失误成堆的极大可能性。政府日常行为中表现的鼠目寸光的实用主义决定和不协调的 草率行事定会导致许多错误。但可以说,这些大都是小错误,而且幸运的是许多错误可以 相互抵消。成功应用规范的大战略会大大降低经常犯不和谐的小错误的可能性,但只有 敢于集中精力不怕冒犯更多更大错误的风险才能做到这一点”。从而揭示大战略层次 上逻辑的内在实质。

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

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

大战略、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摘要: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

其中遏制战略是贯穿冷战始终的、统领众多战略的大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本质上依然是遏制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则是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具体战略。

这些战略各有所指,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

那末,这些战略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在苏东裂变、冷战结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将运用国际战略学理论予以探析。

一“战略”(strategy)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但对它的起源及其准确含义能说清楚的人恐怕并不多。

这一概念古已有之。

在我国,早在公元300年左右,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即著《战略》一书,“这可能是此一名词在我国文献中的最早出现”。

[1]该书早已佚失,但从散见于其他书的佚文来看,它记录了当时一些重要的战略谋划事例,是一本战略论著。

[2]从此这一概念开始在我国逐渐被使用,如隋朝学者赵煚编写了《战略》二十六卷,明代学者茅元仪著《二十一史战略考》等。

但在我国古代,这一概念的使用率并不高,根据李少军先生对二十五史的检索,“战略”作为一个词汇,仅出现过8次,更多出现的是与其意义相同的“方略”(486次)、“庙算”(66次)、“方策”,以及意义相近的韬略、权谋等。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亚太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亚太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

2
形势与政策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2
就业指导 Employment Guidance
1
公 核 模块一:中国文明
2

共 通 模块二: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
4

修 识 模块三:全球视野
2

课 程 模块四:科技、经济、社会
2
总学 时
开课学期/周 学时
课程 负责

4周
1/
古添雄
2
初级韩语 Elementary Korean
2
大洋洲区域研究导论 Guide to Oceania Studies
2
国际战略学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2
管理学 Management
2
社会实践

Social Practice
2
国际公法案例

Case Studi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2-12/
36
2-12/
1 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 2 个学分。
—3—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总学 分


通 由学生按该规定的学分要求并结合自身兴趣和
识 学习规划选读
10


政治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Foreign Relation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 Basis of Law

国际战略学

国际战略学

普鲁士人比洛(1759-1807)“战略是关于在 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 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 学。” 十九世纪初,瑞士军事家诺米尼(Antoine Henri Jomini)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 战争的艺术。”
19世纪普鲁士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 (Carl von Clausewitz 1780-1831),他在 其名著《战争论》中指出:“战略是为了 达到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理论”,而“战 术是在战斗中运用军队的理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称为是“战略 的圣经”。*
西晋初期(3世纪),史学家司马彪撰写了 《战略》一书,在我国最早使用“战略” 一词。 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1908年北京陆军军官学堂出版了任衣州所 译的《战略学》。
三、战略概念的扩大和延伸
进入现代,战略概念开始超出了军事范围。 战略概念扩大成“大战略”概念。 最早提出“大战略” (Grand Strategy) 概念的可能是英国军事思想家利德尔.哈特 (B.H.Liddell-Hart)。1929年哈特出版《战 略论》一书。 他在书中设有专章(第22章)讨论大战略 问题。

二、邓小平在中国首创“国际战略”科学概 念
《邓小平文选》 参见教科书第4-5页。
三、国际战略的特征
李少军认为,国际战略的特殊性包括: 第一、国际战略的全局观具有世界性。国际战略 的视点是国际政治。 第二、国际战略具有整体性和世界性。它涉及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 第三、国际战略具有预见性。为明天而设计的。 第四、国际战略具有行动的特性。指导人民(国 家)正确的行动。 (《国际战略报告:理论体系、现实挑战与中国 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战争论》的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 第二篇,论战争理论; 第三篇,战略概论; 第四篇,战斗; 第五篇,军队; 第六篇,防御; 第七篇,进攻(草稿); 第八篇,战争计划(草稿)。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一、概念题1.国际政治(河北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2006年研)答: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①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②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③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学答: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3.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答:①国际政治的行为体传统上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两类。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领土、人口、资源和完整的主权(最主要因素)之后,才能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通过在国际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②非国家行为体是与国家行为体相对的概念。

它是指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它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全球治理答: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

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

强调的不是权力和中央权威,而是力图通过某种全球规范和影响的网络来管理全球性事务。

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讲义

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讲义
第二章 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
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 :
国际战略作为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手段与过程, 是有若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和组成部分的。国家利益、 国家目标、国家实力和战略资源,以及制定与实施战略的 国际环境等。
一、国家利益与目标 二、国家实力与战略资源 三、国际战略环境
第二章 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
第二章 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
对国家利益进行重要程度的划分,其意义在于确定指导
国家行动的原则。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 2000年发布的《美 国的国家利益》报告:
国家利益重要程度 美国采取的国家行动 即使在没有盟友参与的情况下采取单边行 动,美国也要准备投入战斗 美国只有在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的 盟国的共同参与下才应准备动用武装力 量 美国应个案处理,并且只有在低代价和 其他国家分担最大费用的情况下应参与 军事行动
第二章 国际战略的基本要素
(一)国家利益的由来与含义
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所追求的“好处”,是极其多样的。 1.从属性来讲,“利益”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态环境等不同领 域,并且涉及从地方到全球的不同范围。 2. 就不同的行为体来说,有些利益是可以共享的,即一方所获得的“好处”,对 相关的其他方也有利,诸如发展贸易、消除恐怖主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但也 有许多“好处”是排他的,即只能由一方独享,诸如主权、领土、军事优势乃至世 界霸权地位等。 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在任何情况下它的基本职责或义务都是尽可能多地得到“好 处”。这是它们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做的事情。获得这样的好处,体现了国家的 某种需求和欲求。这种需求和欲求,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国家 利益”。阿姆斯特茨在论述国家利益时,就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界定。他说:“国家 利益的概念通常指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和欲求。”以需求与欲求来 界定国家利益,讲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一些必要的条件与 需要的条件。必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生存,例如国土、人口、主权等。需 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例如和平的周边环境、充分的能源供应、平等 的贸易关系等。

中国为何购买美国国债?

中国为何购买美国国债?

陕西师范大学课程:国际战略学任课教师:王国杰作业课题:中国为何购买美国国债学生:惠闯学院: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学号:41106251专业:物理学(创新实验班)班级:1班中国为何购买美国国债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官方外汇储备最大的国家---达2.4万亿美元,2009年增加外汇储备近5000亿美元(其中经常盈余略低于3000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约1000亿美元)。

这些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主要来源于对外汇市场的不断干预,即人民银行不断买入美元抛售人民币使得人民币异常贬值。

2)中国同时也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者。

截止2009年12月,其共持有7554亿美国国债,仅次于日本(拥有7688亿美元)。

3)美国财政部极可能低估了中国持有美国债券的数量,因为中国可能通过在其他国家建立其他账户来购买国债。

关键词:外汇储备美国国债中美金融关系研究表明,主要源于对美贸易顺差的外汇储备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重要资金来源。

尽管有着较好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但与其他资金方式相比,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并不高。

此外,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国国债,无论是以总额或者比例衡量,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不对美国金融市场造成威胁。

总体而言,中美在金融关系方面还是一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

有的人会提出质疑:美国人不买美国国债的原因很简单,利息不吸引人,为什么中国要花大价钱买这些收益不高的美国国债呢?一、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回顾自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历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85年初。

这一阶段中国由于缺少外汇,并且不熟悉美国金融市场,因此没有购买美国国债。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3年年底,中国虽已开始购买美国国债。

但数额较少。

绝大多数时候的月份购买额在10亿美元以下。

而且这一阶段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主要以短期持有为主,买人美国国债之后便会迅速交易。

因此并没有形成大的持有量。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1999年年底,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月度购买额开始大量增加,绝大多数月份的购买额都维持在10亿美元以上。

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

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

2002级北京班国际政治专业《国际战略学》讲稿怎样认识和把握当今的国际战略形势(一)时代,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在《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中,至少有26次使用了“时代”一词。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讲到“时代前列”、“时代精神”、“时代发展”、“时代特点”、“时代的主题”、“时代的潮流”等等的,共有15处之多。

时代问题从总体上规定和制约着我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

因此,认识和把握国际战略形势,首先就要对时代问题有一个清醒和科学的认识。

从什么角度界定和把握时代主题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地分析形势、确定任务、划分营垒、制定战略、拟定政策、规定部署的客观依据和必要前提。

在时代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作出过一些重要的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称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列宁对时代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划分过时代,提出过“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资本家议会制度时代和无产阶级苏维埃国家制度时代”等等重要的概念。

所有这些,对于当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形势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80年代中期,邓小平敏锐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著名论断,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从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出发,邓小平进而提出了解决国际问题的一系列大思路、大政策,对于我们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际国内政策,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那时以来,理论界对时代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绝大多数同志都赞同邓小平的论断。

但也有些同志提出疑问:界定时代为什么不从阶级矛盾和社会制度入手?为什么不坚持帝国主义崩溃和社会主义胜利这样的论断?对此,需要从思维方法和世界实际两个方面加以澄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课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课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课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如下:
国际战略学、外交学概论、近现代国际关系、当代国际关系、国际法、国际经济概论、中国外交史、当代中国政治与外交、欧美政治、东北亚政治、东南亚政治、经济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比较政府与政治等。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外交机关和外事部门、新闻媒体、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前景及方向
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能适应于外交机关和外事部门、新闻媒体、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国际战略学讲义

国际战略学讲义

第三节 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战略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一.体系理论与单元理论
1.单元理论: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的理论(古典现实主义);
2.体系理论:以体系为分析单位的理论(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
国际战略要求以单元理论为基础,强调单元的能动性,考虑体系理论成果。
二.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
关于本门课程的一些说明:
1.课程性质:
考查课
国际战略学,国际关系学与战略学的交叉学科,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次领域。
2.课程目标
熟悉国际战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相关国际战略实践;
培养战略思维,促进对国际关系的了解。
3.讲授方式
老师讲授与课堂专题讨论相结合。
第一节 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一.早期国际关系思想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与思想:
争霸、盟会、合纵连横;关于当时是否属于“国际关系”的讨论。
诸子学说:墨子的非攻思想、孔孟的大同思想、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法家的权力政治思想。
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战争原因的解释。
近代康德永久和平论,马基雅弗里《君主论》。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产生
一战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建立研究国际关系的机构,英国威尔士大学。
出于对权力政治的反动,理想主义的首先兴起。
三.四统主义对科学行为主义;
新现实主义对新自由主义;
理性主义对反思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
基本观点:以阶级为分析单位,冲突是国际关系的本质,经济决定论;
流派:
依附论(主张脱钩论的激进派,主张联系发展的改良主义,位于两者的正统论);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理论/历史综合参考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国际条约集》(1648-1871),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5、《国际条约集》(1872-19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6、《国际条约集》(1924-1933),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7、《国际条约集》(1934-1944)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共十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9、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10、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共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金重远主编:《20世纪世界史》(上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时殷弘:《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何顺果:《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5、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颜声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两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三联书店2000年版。

20、张宏毅编:《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1、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22、李植、高明振、唐希中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

23、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高祖贵国际安全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高祖贵国际安全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高祖贵国际安全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高祖贵老师的国际安全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高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国际政治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高老师,高老师同时也是中东问题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国际政治: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5国际政治学③315国际关系史。

复试加试科目:外交学、国际战略学。

三、导师介绍高祖贵,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国际战略研究所,职务:副所长。

高祖贵,国际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客座学者,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国际战略与安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对外战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中东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参与过有关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国家形象、国家软实力、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对外信息传播、“十二五”时期国际环境与中国全球战略等重大课题研究。

四、参考书目国际政治:1、蔡拓著:《国际关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梁守德等主编:《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4、倪世雄主编:《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5、詹姆斯·多尔蒂等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6、康绍邦等著:《国际战略学新论》,解放军出版社。

7、康绍邦、宫力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九州出版社。

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上、下),法律出版社。

9、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0、刘建飞等编:《21世纪初的中美日战略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1、宫力等著:《和平为上-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与现实》,九州出版社。

国际战略学

国际战略学

国际战略学1、战略概念及其演变战略:战略最早源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指综合运用一切国家资源力量来维护国家生存和繁荣。

演变三阶段:古典战略阶段:(古希腊-18世纪)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战争的艺术》。

观点:军事权力是政治的基础;进攻性军事政策有助于国家生存;军事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是维护国家团结的重要因素。

近现代战略阶段:(18世纪-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克劳塞维茨、约米尼。

约米尼观点:战略是在地图上研究战争的基础,是研究整个战争的艺术;强调经济对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后勤供应;军事与社会互动,政治动员维持国家生存,号召建立预备役;系统提出国防建设思想。

克劳塞维茨观点: 深入认识非军事因素对战争影响,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继续,政治是目的;考察精神力量(统帅,军队的美德如集体荣誉感,民众的民族精神)对战争的影响。

当代战略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哈特、富勒。

富勒认为战略是对战争风险的管理以求得最后和平;重视科学技术作用对战争的作用。

哈特观点:提出大战略、间接战略概念,提出了核时代的战略思考。

2、大战略、特点大战略:关注战争以外的政治因素,由哈特提出,作为高级战略其任务是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全部资源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

执行主体为民族主权国家,反映国家与世界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手段多样性、综合性。

特点:1全局性:对较长历史时期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事件的策划和思考2前瞻性:制定战略要有远见3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关注全局性长期性问题,一经确定,具有稳定性,如遏制战略4手段性和工具性: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和工具5对抗性和竞争性:为了在对抗和竞争中战胜对手使用的策略6艺术性与科学性:依靠艺术家的天赋,战略有自身规律通过科学思考可获得。

3、国际战略:20世纪80年代由邓小平提出。

指主权国在较长时期内参与国际竞争的总体方略,主要表现形态是国家的对外战略。

其要素包括六个:战略思维、国家利益、国际战略形势、国际战略目标、国际战略决策、国家实力、战略决策者以其战略思维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作出判断,并根据此制定战略目标,再制定战略决策,并依靠国家实力实现战略目标,构成一个国家再某时期的国际战略。

国际战略学名词解释汇总

国际战略学名词解释汇总

国际战略学名词解释汇总全球治理意味着超越于民族主权国家之上的国际社会通过协调、协商,通过正式、非正式的国际机制,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管理和解决的过程。

国际利益是指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它既包括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或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即所谓世界利益或全球性国际利益,也包括部分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即集体国际利益。

其核心问题是包括了全人类的共同安全、生存、繁荣、尊严和道德进步等内容的世界利益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生态学范式,由斯普劳特夫妇提出,即以生态学的观点看待环境、被环境包围的实体以及实体与环境的关系。

其基本观点包括:主张把环境看成一个多维系统,包括自然的因素与非自然的因素,有形的要素与无形的要素,其中没有哪一个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国际政治中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学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致的,指指导某个社会集团(主要是国家、政党、民族组织)进行政治斗争的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

国家实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力量以及对外部世界发挥影响的能力的总和。

它既包括一国的物质力量,又包括一国的精神力量,既包括一国已有的现实力量,也包括一国潜在的以及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机制。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要是国家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目的所进行的局部或全面的协调或联合。

国际冲突是国际关系行为体为谋求自身利益或实现特定政策目标而发生的摩擦对抗和争斗。

利益的矛盾、目标的差异是国际冲突产生的根源。

国际竞争也是国际关系一种最基本的状态,是指国际关系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攀比、你追我赶的局面。

军备竞赛是主要内容,它是指一些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或地区霸权而竞相扩大军事装备的生产和储备,一般分为常规军备竞赛和核军备竞赛。

综合国力竞争是整个国家力量和意志的对抗和较量,强调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并用。

从战略的角度而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本国实力的发展,建立自己物质和精神的优势,从心理上影响对手的意志和决心,迫使对手放弃危害己方利益的图谋,即用非武力手段实现战略目标。

中央党校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

中央党校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

中央党校2011级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教学计划(2012年6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地讲授和教学,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最新发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各种理论观点和重大国际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研究和撰述能力,为进一步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时间2012年9-12月。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读书自学相结合,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五、考核方式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课,试卷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考勤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课堂讨论成绩占20%。

六、参考书目(一)教材1.门洪华主编:《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版社2011年版(二)参考书目2.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第二版),南京大学版社2008年版3.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上海人民版社2003年版5.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版社2003年版6.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John Ravenhill,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8.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9.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央党校2011级硕士研究生课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2011级硕士、2012级博士研究生《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合作》教学计划(必修)(2012年7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东北亚是中国安全的北门户,对中国和平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著名国际战略学专家──王家福教授

著名国际战略学专家──王家福教授

著名国际战略学专家──王家福教授
佚名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1997()3
【总页数】1页(P96-96)
【关键词】战略学;国际战略;世界现代史;当代国际关系;人才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战略结构;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世界近现代史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6
【相关文献】
1.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糖尿病专家——白求恩国际医学研究院教授、国际著名糖尿病专家李强及其“李氏疗法” [J],
2.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糖尿病专家——白求恩国际医学研究院教授、国际著名糖尿病专家李强及其“李氏疗法” [J],
3.股骨头坏死不是顽症著名股骨头坏死病专家济南军区司令部机关医院王瑛教授/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能治愈著名脊柱炎、类风湿病专家济南军区司令部机关医院张秀骊教授 [J],
4.战略学家的风采——记国防大学教授、著名军事问题专家金一南 [J], 若鹏;明辉
5.慢性乙型肝炎应该能够治愈——访著名肝病专家王福生教授 [J], 张学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战略学》课程学期期末作业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政治学2班肖春阳学号:2010402047《国际战略学》学期期末作业结构介绍一、学期总结二、地缘因素在制定对外战略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学期总结狭义上的国际间战略是指分配和应用军事手段来实现政策目的,辞海上认为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是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地理等因素确定的。

广义上,国际战略是指控制和使用一个国家或国家同盟的种种资源、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艺术。

而多外战略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围绕本国对外和平或战争、发展与国民福利等宏观意义上的规划。

在进行国际战略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战略具有决定性、长期性、相互作用性、大国性和长期的稳定性、流动性。

本学期国际战略学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探讨了战略的各个构成要素,包括地缘、军事组织及技术、经济、文化等四个方面。

第二部分主要学习了战略的制定与类型,包含了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军事战略、经济战略和国家战略等五小节。

第三部分主要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中美日三国的主要国家战略及其演变过程,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了影响三国国际战略制定、推行和实施的主要因素。

影响战略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缘因素、国内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军事技术等因素。

我认为地缘因素在主权国家特别是世界大国制定战略过程中影响最大。

认真阅读了刘星老师推荐的几本关于地缘政治的著作,意犹未尽,下面以美国为例具体分析地缘因素在制定战略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地缘政治在美国1地缘政治在美国的发展在地缘政治作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在欧洲诞生之前,美国人马汉就已经在研究国家力量与海洋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制海权”理论。

马汉的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到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促使他致力于美国海军的发展。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则称自己是马汉的“热心学生和信徒”,他相信了解地理学对于认识世界事务的重要意义。

[1]肯尼迪总统“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的思想,以及8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宣布必须控制16个世界航道咽喉等事例,都体现了马汉海权理论对美国国家战略的影响。

如今,马汉的海权思想在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有深刻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国家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地理学界和政治学界先后出现新的思潮。

在地理学界,地理领域的研究中心从纯自然方面转移到人地相关的人文方面。

在政治学界,随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分布,有些政治学家从美国国家利益现实出发,寻找美国国家战略与对外政策的依据。

在这种背景下,地缘政治在美国兴起,诞生了一批地缘政治学者,其中,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论点对美国的国家战略最具影响。

斯皮克曼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研究如何以地理因素为基础来制定国家安全政策。

他主张世界力量的中心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有北美洲的沿大西洋海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欧亚远东沿海地区三个力量中心。

提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是世界战略的要害,“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2]他指出,虽然北美洲也是世界力量的中心,但它被欧亚大陆、亚洲和澳洲所包围,欧、亚两个力量中心的联合,将置美国于一种易被挫败的地位。

这些世界政治地理特征决定了美国只能与英国结盟,建立欧亚大陆力量的均势,防止欧亚力量联合控制欧亚大陆。

这些观点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长期与英国结盟就是这种地缘政治思想在美国外交上的反映。

[3]50年代乔治·凯南提出的对苏遏制战略,就是以斯皮克曼的观点为基础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缘政治理论在美国进一步发展,针对新的世界战略格局,地缘政治学者们纷纷提出各自的看法。

如索尔·柯恩的“分裂的世界”理论,认为世界有两大地缘战略区和多个地缘政治区组成,地缘政治区形成的多元化世界要比两极化的模式世界更现实。

柯恩理论的目的在于试图为人们提供一个预测世界地缘政治态势的理论框架。

[3]而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执行者的基辛格等人则对地缘政治理论运用得炉火纯青。

他们能将地缘政治理论的多个流派兼收并蓄,贯彻到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践中。

1993年,布热津斯基又发表了《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描述苏联解体的冲击造成地缘政治上的真空,世界将有可能出现美国力所不及的失控状态,告诫美国政府应早作准备。

1997年,布氏新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面世,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地缘政治的筹划。

可以看出,地缘政治在美国经久不衰,深入人们的意识中,成为美国人打量世界的一种观念,并深深作用于美国的国家战略。

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斯皮克曼特别强调根据地理要素筹划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指出:“要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政策,那就必须考虑国家的领土在世界上的位置、领土的大小和资源以及其它国家的领土和实力分布等情况”。

[2]他积极鼓吹美国应采取“全球战”战略,他说:“与全球和平一样,全球战略意味着所有的战线和所有的地区都是相互联系的。

不论它们彼此之间相距多么遥远,一个战线和地区的胜利或失败,对其它的战线或地区都有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2]他倡导美国要从“全球战”要求出发,要占领世界主要海、空军控制点,从而占领全世界。

[4]可见,美国重视地缘政治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已有传统。

历届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都渗透出浓厚的地缘政治气息。

下面以里根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为例,进一步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缘政治思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于1988年1月向国会提交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总结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性特征。

指出,虽然美国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对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性特点有所争议,“但基本的一点应该是清楚的,即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一直存在着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连贯性,它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这种战略是基于固定不变的地理考虑,其目的是要保持我们的民主的根本价值。

”[5]这段话表明:①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历史的连贯性。

因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是基本稳定的,国家安全的根本目标也是相一致的,从而保证了其国家安全战略的连贯性,在某些“不连续性”中存在着基本的连续性;[6]②制定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思想中,有固定不变的地缘政治观念。

那么,是什么将地缘政治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连接在一起的呢?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或国家安全利益。

而国家安全利益或国家利益在相当程度上受国家的地理环境支配,至少说,国家利益的最基本方面是受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控制的。

这份报告引用了沃尔特·李普曼的著名论点:“各个国家在一个很长时间内的行为是表明它们国家利益的最可靠的标志,尽管这不是唯一的。

因为尽管它们的利益不是永恒的,但却是相当持久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十分神秘。

实际地理情况是永久的……因此,一代代的人都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且或多或少地以习惯的方式作出反映。

”[5]这清楚地表明,一个国家的安全环境的地缘政治基础是相对稳定的,因而国家安全的利益、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等问题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而且人们还养成了固定的地缘政治观念,以之为考虑国家安全问题的“习惯的方式”。

所以,虽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会每隔4~8年由于新政府执行的结果而发生一次不规则的变化,实际上,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的政策,则是存在着明显的连贯性。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核心利益和目标几乎没有变化。

”[5]《报告》把美国人对美国安全环境分析的地缘政治观念作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第一个“比较简单、明确和非常合乎情理的”历史性特点。

[5]在分析美国本土安全环境时,地缘政治观点成为了美国人的基本信念和出发点之一,“这种信念就是如果一个敌对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统治了欧亚大陆——这个地区通常成为世界的腹地,那么美国最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就将处于危险之中。

我们曾打过两次世界大战,就是为了防止发生这类事件。

而且,1945年以来,我们一直谋求防止苏联利用其地理战略方面的优势来控制它在西欧、亚洲和中东的邻国,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不利的世界力量对比。

”[5]这段话所包含的地缘政治思想是十分丰富与深刻的。

首先,它认为欧亚大陆是世界的腹地,是全世界的战略中心。

其理论依据源于麦金德的“大陆腹心学说”。

麦金德把欧、亚两洲和非洲的部分称为“世界岛”(world isla nd),把欧亚大陆的核心部位比作“大陆心脏”(heart land),提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能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7]的著名论断。

其次,它认为美国的战略对手苏联在美苏对抗中占有地缘优势。

苏联具有地理战略方面的优势,是指苏联具有地理位置优势,能够依据本国领土、而不必依赖海外基地将战略力量输送到各个要害地区,在苏美争夺中具有地缘之便。

正如在同一份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苏联人拥有在欧亚边缘地区进行军事行动的地理上的天然优势以及在欧洲、西南亚和远东同时发动进攻的越来越大的能力。

他们利用国内的交通线可以在广阔的地理范围内调动部队和进行补给。

”[5]相反,美国需要远涉重洋、在远离本土之地与强大的对手较量,存在距离上的弱势。

第三,认为美国安全的威胁的来源是大洋彼岸的欧亚大陆,位于美国本土的东西两个方向。

这种观点源于斯皮克曼等美国地缘政治学者们。

斯皮克曼认为,从地理形势上看,美国介于欧洲、亚洲、澳洲和非洲四大力量之间,美国的安全正受到来自大洋彼岸整个半球联合力量包围的威胁。

[8]特别是欧洲和东亚,被看作是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根本性来源。

第四,指出美国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干预欧亚大陆事务。

从实践看,美国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重点始终是欧亚大陆,军事上对欧亚大陆实施“前沿部署”,在欧洲设置“铁幕”,在亚太设立“岛屿锁链”。

“实现这个目标的国家战略从广义上来说一直是遏制政策。

”[5]正如李普曼指出,地理情况决定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方面。

[5]那么美国的国家安全地理环境怎样呢?对此存在两种看似矛盾的基本看法:有利性与不利性。

传统上,美国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其安全环境有利。

“自19世纪初以来,我们不曾为入侵美国大陆而担心。

即使在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土仍然比较安全,不易受到常规力量的进攻,这是由于我国的东西两面都受到海洋的保护,紧靠我们的南方和北方又都是友好国家。

”[5]这是对美国安全环境优势方面的概括,这种优势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早期表现尤为突出,并显著影响了美国政治家们的思维。

在其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中也有明显表现,如“孤立主义”思想就包含着这种地缘政治意识。

新的技术条件改变了地缘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时空观念,以往被视作“屏障”的两大洋因战争教训的启示而受怀疑,甚至如斯皮克曼等人转而视之为外来威胁的“通道”,提出美国已不再“处于最安全的地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