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我底记忆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我底记忆》
教学要求:
1、戴望舒《我底记忆》的生活化抒情及其意义;
2、将抽象“记忆”具象化的艺术;
3、以内在情绪的流动构筑诗形与旋律。
一、戴望舒概述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上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以40年代初在香港以抗日罪被捕入狱和营救获释为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如《雨巷》等;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向往,诗歌显得明朗、诚挚,逐渐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如《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我底记忆》是一首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品,如果说《雨巷》完成了戴望舒对李金发的象征诗派的改造,那么《我底记忆》这首诗则完成了戴望舒从象征派向现代派的过渡。
它标志着诗人对一个创作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创作阶段的开始,显示出诗人在新的艺术探索中诗风的转变。
全诗如下: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牠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牠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
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底声音是低微的,
1
但是它底话是很长,很长,
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底话是古旧的,老是旧着同样的故事,
它底音调是和谐的,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底声音,
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底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甚至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二、抒情内容的日常化、私人化
这在二三十年代的革命语境下,显得具有非常的“小资产阶级”。
诗歌回到个人,回到日常。
即是非常宏大的革命情感,也要做到诗性处理,经由诗人灵魂的反刍。
三、化抽象为具象的艺术
诗人抒写生活感受不再外向于自然,而是捕捉灵感,以有声有色的客观事物来曲折地表现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
记忆是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而诗人却经过独特的艺术加工,运用化抽象为具象的艺术的意想叠加法,把无形的东西表现得鲜明而强烈。
诗人把“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的笔杆”、“破旧的粉盒”、“凄暗的灯”等极为常见的事物,纷杂的集拢在一起,既写出了记忆的纷繁丰富,也形象地烘托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的广阔与微妙。
诗的第一节是一个概括,但已隐忍着把记忆当作活生生的而无限忠实自己的好友了。
这样,整首诗都贯穿“友人”的特征,赋予抽象的情感以有生命的形态。
诗的第二节写我的记忆几乎无处不在,诗人用了一系列细微的事物的排比,把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泯灭了它们之间的距离,选择的意向具体充满的生活的气息,给人以形象的亲切感。
记忆到处都生存着,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这些具体的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有很丰富的暗示性,是美好的爱情生活,是爱情的欢乐与枯萎,是在痛苦中不平静的散步……朦胧的境界深刻地刻画出诗人那颗不断的无时无刻地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2
诗进入第三节,转而写记忆到来时的情感,它胆小,它怕“人们的喧嚣”,它是我孤寂的朋友,所以在寂寞时“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以很低的声音和琐碎的话语,与诗人作不肯休止的谈心。
末尾的五行诗,更具体地透露了这“记忆”的内涵: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
古老的故事和同样和谐而古老的歌曲,这些意象,很容易唤起人们对爱情的联想,把这联想与“爱娇的少女的声音”、“眼泪”、“太息”放在一起来谈,这“眼泪”、这“太息”当然是记忆中来造访的少女的,抑或是记忆中度日的诗人心境的外射?
四、以内在情绪的流动构筑诗形与旋律:从《雨巷》到《我底记忆》的形式变化
《雨巷》: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完美融合
《我底记忆》:现代主义的确立:由追求外在的音乐性到内在情绪的旋律性;口语化风格。
《我底记忆》是诗人戴望舒第一首“不借重音乐的诗”,全诗没有新格律诗式的整饬诗行,也没有一贯到底的平仄韵脚,诗人借重诗情——一种内在情绪的流动统贯全诗,以此构筑诗形并造成跳动的旋律,使全诗散而有章、活而有序,体现出朴素、平实且意蕴深厚的散文美。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成名于诗坛,叶圣陶赞许《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的春夏之交,年仅22岁的戴望舒,在诗歌艺术上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完美融合。
《雨巷》更是借鉴了南唐李璟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戴望舒痴迷于从古诗词中寻找灵感,力图再创“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古典意境。
不仅内容上与古诗词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形式上更是追求古典诗词般的格律,平仄,音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这丁香一般的清丽意境,这雨中的淡淡愁怨,音乐性的节奏,浅吟低唱似的吟咏,都给《雨巷》凭添了南唐诗词贯有的愁情;形式上追求韵脚的整齐划一,平仄安排有序,重复的词语,一唱三叹的结构,使得诗情如流水,缓缓而行,却又迂回曲折,小小的波浪时时腾起,而不失温柔的法度。
优美的词句,古典的诗情,乐曲似的可读性,富有象征意味的姑娘和丁
3
香,既是使戴望舒获得极大声誉的原因,也是他所追求的古典诗词与象征手法结合的境界体现。
如果就他当时所追求的诗歌理论来说,《雨巷》是成功的。
但是,如此整齐的韵脚,华美的词汇,回环往复的音节,哀怨的情调,融合在一起,在各种各样华美的词语中挑选出一个最能符合韵律的,这样刻意而为的诗虽然优美但是失之自然。
造作的诗情固然完美的无懈可击,却匠气太重,丧失了天然去雕饰的美,而这种美却是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
《雨巷》写成后不久,他对诗歌有了新的思索,《雨巷》这样的太象诗的诗歌已经不再是诗人追求的目标。
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使我(杜衡)有点不敢相信是写了《雨巷》之后不久的望舒所作。
”
这首标志着诗人风格转变的诗歌就是《我底记忆》。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
开篇朴实,有如白话口语。
这种直爽毫不顾及格律的语句,已经离《雨巷》很远了。
“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
……”
一系列铺陈排比的句式来说明记忆的无所不在,同《雨巷》中“丁香一样的颜色”相比,同样是排比,却截然不同。
《雨巷》的排比是一唱三叹,是音乐性的回环往复。
而《我底记忆》则是数家常似的一一道来,是具体细节的描述。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中说到:“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
《我底记忆》已经完全放弃了音乐性,放弃了歌唱,它是一种回归口语的诗歌,娓娓道来成为了它的风格。
诗歌的意象也由梦一般扑朔迷离的女郎变成了烟卷、笔杆、粉盒等最为日常的物品。
就像在《论诗零札》的第三条所说:“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显然,他的诗歌创作印证了他的诗歌理论。
优美的词句、动人的音节所带给人的感官享乐,在诗人看来,应该是抛弃的成分。
诗是一种“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 ,就在《我底记忆》中,单看这些类似白话的诗句,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一点诗的韵味,但是偏偏整体来读,抽象的记忆就好像已经活生生的站在眼前,“使人感到一种东西” 。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
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亲密的拜访,
它底声音是低微的,
但是它底话是很长,很长,
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底话是古旧的,老是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底音调是和谐,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底声音,
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这是典型的散文诗的风格,语言纯朴洗练,清新隽永,如果不考虑分行的格式,这些一气呵成的诗句在内容上衔接紧密,可以看作是一篇散文,它在形式上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的味道。
随意洒脱的“散”中蕴涵着内敛整饬,平易直白中又有绵远悠长。
“很长,很
4
长,很多,很琐碎”的诗句,给人无尽回味。
这不仅是简单的语句重复,更是情感的跌宕延展。
诗人的情感是低沉的,他细细地描绘着记忆的特点,他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甚至总是有眼泪,太息,正是这样的很长,很长的记忆,让诗人欲罢不能。
或许他总是长久地回忆着某段过往时光,或许这段回忆太长久,有太多的事情总浮现诗人脑海,每一个生活片段,甚至一个难忘的眼神,事无巨细铺面而来。
在简单和缓的语句后面隐藏的是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
这样没有气力又带着眼泪的回忆并不能说是美好的,但是诗人却常常地想起它。
在生活的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会想起,是不由自主的回忆,是难以忘怀的回忆!我们不知道诗人到底在回忆些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使他如此魂牵梦萦,更不知道他的记忆充满了怎样的太息,这永远不肯休的记忆又要伴他到何时?这些答案诗人是不肯告诉我们的,因为他“差不多把把诗当做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
所以,我们只能知道他对往事的怀念,只能知道那些伤感的回忆总是“拜访”诗人,但是伤感的秘密被戴望舒深深地隐藏了,记忆是戴望舒独自的记忆,这首诗也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诗,而我们却在他隐与不隐的话语间,获得了无限想象的余地,这种余地正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