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根据对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的研究,发现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额外的指导和补充信息。
下面将介绍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周易概述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六十四卦和六爻变化等概念。
它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人类命运等方面。
在医学领域,周易被用来理解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病因病机周易通过六十四卦中的卦象和变化来揭示疾病的病因和发展过程。
根据医学病例或症状,医生可以通过解读卦象和变化来了解病因病机,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判断病情医生可以根据周易的原理,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气色、言行举止等来判断病情。
根据六爻变化,医生可以预测病程的变化趋势,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3. 协助综合诊断周易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与其他临床诊断方法相结合,协助医生进行综合诊断。
通过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内容,综合分析得出合理的诊断结论。
周易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有以下优势和局限性:优势:- 提供额外信息:周易可以为医生提供额外的指导和补充信息,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 综合分析:周易可以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局限性:- 主观性:周易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
- 缺乏科学验证:尽管周易在医学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其原理和方法缺乏科学验证,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
综上所述,周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可以为医生提供额外的指导和补充信息,但其应用需要注意主观性和科学验证等问题。
在将来,我们希望能够进行更多的研究,探索周易在医学领域中更广泛的应用。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
《周易》与中医学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不仅对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科学进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因此,在积极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溯源追本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发展和确立,被公认为《内经》的问世,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和诊断治疗学说都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而这些学说和哲理观念都可以从《周易》中看到它们的踪影,因此说《内经》和〈周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内经》和《周易》的整体观同出一辙及医理源于《易》理实有一定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周易与中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阴阳五行学说,是自古发展的一种哲学思想,历来为我国古代科学所运用,同时也为古代医学所运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阴阳的概念,当时盛行卜卦,而《周易》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乾为天,坤为地,实际上就是阴阳的概念。
《周易·系辞下》中说:“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周易·系辞上》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所谓阴阳,是人们把复杂的万事万物概括为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内经》吸取了《周易》有关阴阳理论的精华,并把这种阴阳辨证哲学思想应用于指导医学实践,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i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理论都有精辟论述。
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又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周易》与中医解析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肺
肾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论《周易》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论《周易》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
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今就《周易》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析,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
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
”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周易》“居安思危”与中医“防微杜渐”“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
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
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
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
其交相近,其用而异。
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
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
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
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
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
《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
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
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
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
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
万物均从阴阳而生。
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
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
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重视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了中医奇特的辨证能力。
其中,六经和八纲是中医辨证的基础理论。
而《周易》象数和义理,则是其中的重要源泉之一。
本文将从《周易》象数、义理来阐述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之一。
其内容包含了天、地、人、物、动、静等哲学观点,而其中的象数、义理更是中医学借鉴的重要思想。
《周易》的象数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图象符号,这些图象符号承载着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与生命的法则。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观察人体的阴阳、五行的变化,可以得出人体内部脏腑气血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
八卦则代表了宇宙中万物的八种状态与属性,中医学借鉴八卦的思想,将人体分为八纲,即形态、色、声、汗、呕、痰、脉、便,通过观察这些八纲的变化,可以裁定出疾病表现的特点。
中医学的六经辨证,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经络的变化来裁定疾病的特点。
《周易》中的“经”即指六爻,它与人体的经络相对应。
中医学将人体划分为六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
每条经络都与相应的脏腑相关,通过观察经络的变化,可以揭示出脏腑病变的状况。
中医学的八纲辨证,则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形态、性质、生理变化等来裁定疾病的特点。
这与《周易》的八卦思想相吻合。
中医学将人体划分为形态、色、声、汗、呕、痰、脉、便八个方面,通过观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裁定出疾病的表现特点。
例如,观察患者的面色苍白、舌苔厚腻,可以推断出其可能患有脾虚血少的病症;观察患者的声音沙哑无力,可以猜测出其可能患有肺气不足的病症。
这种辨证方法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施治。
可以说,《周易》象数、义理为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其思想内涵贯穿着宇宙的变化规律与生命的法则,凝练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的观察和熟识。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摘要:《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
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
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
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
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
巽卦在人体上应肺。
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
坎卦应肾。
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
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
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
《周易》与中医浅谈四
《周易》与中医浅谈四4.《河图》《洛书》与《内经》的关系举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于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篇、《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兹举例说明之。
4.1 例一:《河图》生成数与五行、五脏、五方等的关系⑴经文:《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经文中“其数八、七、五、九、六”是何义?与人体五脏及四时、五方、五色等有何关系?请看历代注家所释:⑵汇释:王冰注云:“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
’”、“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
’”、“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
’”、“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九。
’”、“其数六:水生数一,成熟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其数八:《月令》郑注云:‘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
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
’《正义》云:‘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故其次如是也。
’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
《周易》与中医理论
《周易》与中医理论研究提纲:《周易》是我国的一部哲学性著作,它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医理论方面。
《周易》和中医理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是源于《周易》的。
举中医的“防微杜渐”是由《周易》的“居安思危”衍生而来的例子来加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讨论文稿:明代张景岳曾经这样说过:“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
可见,《周易》和中医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是源于《周易》的。
今天就让我就《周易》和中医理论做一研讨,以明确《周易》对中医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列举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周易》将“居安思危”衍生为中医的“防微杜渐”。
《周易》中的“居安思危”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意思是说,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有好名誉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
品行不好的人认为,一般的好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好处而不去做,一般的坏事对于自己来说没有多大的损害而不去改正,所以坏事做多了就无法回避责任了,罪恶大了也无法得到宽恕;《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
”意思是说,脚踏在薄霜上,冰冷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以上两段经文告诉了我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见微知着”,“居安思危”。
故《周易》中有“惧以始终”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还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作为响亮的座右铭郑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说到这里,我想到在当下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限制的开采煤、石油、矿藏等资源,不惜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从近地大气层到外层空间,从河流湖泊到深海大洋,从高山峻岭到原始森林,在地球上已经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净水。
这种丝毫没有顾及到后代子孙的环境破坏,最终还是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
《周易》与中医浅谈一1. 《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故亦称《易经》。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西伯即周文王。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圣,指伏羲、周文王(也包括周公)和孔子。
传说伏羲创立了八卦,周文王将其扩展为六十四卦,孔子又对其加以注释演绎,将其提升到哲学巨著的高度。
这虽是传说,但也从中透露出一点有用的信息,那就是《周易》的发展定型经历了三大基本阶段:阴阳观念及八卦确立阶段(卦象阶段)、六十四卦阶段(卦经阶段)、经传阶段(易传阶段)。
而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它也同时由占卜之书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巫术迷信色彩的书、记录远古时代生活的历史之书,提升成为富有深邃哲理和完整思想体系的哲学巨著。
至于这三个圣人应当说也是集体的名字,只是代表时代,并不能确指某人,如同仓颉造字,仓颉并非指仓颉一人一样。
实际上,这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样,绝非一人一时写成,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集体智慧,是千百个人心血的结晶。
《周易》全书内容可分成符号与文字两大系统,或者说“象”、“经”、“传”三大块。
卦象是最早产生的,可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近年来有些考古也可说明这一点。
“象”由六画卦组成,而六画卦又是由两个三画卦组成的。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易经解析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易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阐述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
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和中医的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探寻易经与中医的关系。
一、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指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如太阳和月亮、昼夜、寒暑等。
易经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易经将它们与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化联系起来。
中医的理论体系也以阴阳和五行为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五行理论则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将人体的器官、组织、精神等与五行相对应。
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阴阳和五行理论为中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中医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二、易经与中医的共同特点易经和中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强调整体观念。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中医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其次,它们都注重动态观察。
易经强调变化的规律,中医也注重观察病情的变化,以调整治疗方案。
再次,它们都强调平衡和调和。
易经认为,阴阳的平衡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础,中医也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易经和中医的共同特点使得它们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易经的哲学思想为中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中医的实践经验也为易经的理论提供了验证。
三、易经对中医的启示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易经强调整体观念,提醒中医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类总纲)
中医理论和《周易》的一脉渊源(周易是古中医对体和用的分
类总纲)
中医传统格言有一句话:“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则是阴阳的鼻祖,没有《周易》,便没有中国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理论......
再者中医学的思想体系以及《内经》中大量吸收的《周易》论辞及命题,可以证实中医学和《周易》的特殊血缘关系。
《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渊薮,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
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肇始于《周易》。
具体相关理论举例如下:
(1)《周易》阴爻。
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
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2)《周易》无极、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
(3)《周易》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导源;
(4)《周易》交爻与中医六经、六经体系、六经辩证密切相关;
(5)《周易》乾元坤牝,阴爻、阳爻八卦布阵,是中医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干支格局的蓝图;
(6)《周易》乾坤天地是中医气一元论的溯源;
(7)《周易》河洛数理与中医九宫八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
(8)《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9)《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
(10)《周易》卦爻天、地、人位与中医三维医学密切相关,是中医整体观的蓝本;
(11)《周易》圆道是中医圆运动的导源;
(12)《周易》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周易》是中医学的肇始源,《周易》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母文化......。
《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探讨
《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探讨发表时间:2018-08-16T14:33:04.36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作者:杨三红[导读]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衡山县中医医院湖南省衡阳市 421300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针对《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辩证论治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周易》所涉及的整体观、运动(变易)观、阴阳平衡观,生动具体的展现出《周易》哲学观对中医辨证论治所产生的一系列相应影响,特别是在方法和原则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深入影响。
关键词:《周易》;哲学观;中医辨证论治;影响1引言周易是中华民族古典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哲学典籍中特别有代表性的著作,里边含有丰富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理论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祖国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理论的深入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都有着医易同源这个说法,在中医中所从始至终贯彻落实的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相关的理论都十分切实有效的对于临床实践有着深刻性的引导和指引的作用。
本文中所主要论述的内容是从整体观、运动(变易)观、阴阳平衡观等一系列相关的哲学思想角度来深入细致的探讨《周易》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首先,天地人有机统一的整体观思想,切实有效的反映出整体性的功能反应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失调的问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更着重强调的是三因治宜,所开具的具体的药方也主要渗透着天地人相互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2.整体观在《周易》中所涉及的整体观思想,主要指的是天地人的有机统一和三才结合思想,这样的思想体现在爻象中,更是十分显著和突出。
在周易里面提到,一卦分六爻,在把六爻根据它们的顺序和位置展开相对应的两两并列的时候,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层级,这就构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三才统一思想,在这里面把人当作是自然界开放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通过一系列相应的联系,变化和制约等角度,对人进行重新的审视,而这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医辨证论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浅探
发表时间:2010-12-08T13:01:17.7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杜风坤
[导读] 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杜风坤(山东泰安市中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381-02
1 易医同出一源
医者意也,易者道也,道者寂静也,太极者乃易学之体也,易者虚无也,太虚者一气之言也,气者万物之父母也,易学和医学同出一源而两途。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府也,周易是阴阳变化的应用,推往知今物极必反,具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备于内经,散载群书,而其变化,莫大于易学,因天人同一理,易医同一源,同此阴阳变化之道也,人和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气息相通,而易学始于乾坤推演、阴阳终于乾坤,而阴阳显其象,医学和易学同源之理是同其阴阳变化之道也。
其交相近,其用而异。
唯易经存其变化而不穷,开物成务、知未而伏往,进退不绝。
而医之为道、研阴阳、分五行生克,巧用调元赞化起死回生之术。
故中医理论中借易学之理、明天地造化之道,晓阴阳消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变化之理,由此方知人生于阴阳,成于阴阳,损于阴阳,而死于阴阳之消长。
明天人合一之理,太极之道。
而易医之理昭然若揭。
《周易》的理论在中医内经中早有运用,虽观其形殊,穷其理则一也。
而周易之为学,演之无穷,太极动而两仪生,然用其卦象推研事之吉凶变化,而周易之理在中医学中,则是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生化,而出五行,阴为坤为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等,阳为火,火为乾,乾为天,天为南,南为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等。
用五行生克说明了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用药及辩证之妙理。
因此中医学中的理论和易学均从太极之动静变化,互为其根本。
虚无易之体,阴阳是易之变,为演其物象之妙,天地分其阴阳,阴阳分为有形和无形,万物因气而化神,以气为生长之祖气,形神具气以成,故为后天之祖。
无形为天,有形为地,天而为阳、有形为阴,无形为乾,有形为坤,乾坤其合天地太生。
万物均从阴阳而生。
医能明此,而知人体阴阳气血生归有所,脏腑病变之由,故知人生长壮衰病死之理。
2 周易与中医阴阳在治则上的应用
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
万物尽然,不出此理。
用此而来说明五行相克,对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根源。
如肝见庚辛死,肾见戊已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此是相克之理,病死于其所不胜的理论当得年盛时旺,是为三实,实则气旺,而邪不能独伤人,假年之衰气不足,逢月空,天时不和,是谓三虚、虚则气衰,当时虽病则重。
阴阳的升隆,各有偏盛,万物皆由之,故易曰:万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隆息则气立孤危。
气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化收藏,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为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灭也。
故生化变化,医有五行,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中者和也,中正无偏也,和者中正也,中正者道之妙用,中和者易之妙用也,神去则机息,依服天者,以神为主,神为机发之本,根于外者,命曰气止,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止则化危,依服地者,阴也,阴以气为主,气为生化之源,万物以气而生,以气而立。
3 中医之名来源于周易
中医之名,并非用中药来治病,千百年来,知之者不多。
有人讲用中草药来医病,即是中医,还有人讲,中国的古老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即是中医,非也。
中是中和、中正、中庸之意,中而不偏之为平,中得冲气之为和,中医是用中来医病的医学,或用中来医病的大夫,即是中医。
中医医病,就是用调和阴阳,使阴阳偏盛偏衰重新回到原来的阴阳平恒的水平上去,而其病自愈。
例:肝病肝阳上亢时,则用平肝潜阳,中气下陷时用升提中气;脾胃不和时,调和脾胃;心肾不交时,用交通心肾之法;心火上炎时,用清心泻火法,都是采用调和阴阳的偏盛偏衰,使过亢的下降,使下陷的上举,恢复到中的水平,使其阴阳达到平恒的方法,即为中医。
人的脏腑得中则五脏六腑不病;人的心肾得中则无梦多智;人的心血得中则无心脑之病,人的精神得中则聪明广计。
中医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上,公元32-92年,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
他在方技略中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本意是用中来医病,换言之即是用调和阴阳来治疗疾病的医生,即是中医。
例如:水火即济,卦象曰利贞,则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
例于六二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解说七日得者,以有中正也,雷水解,象曰,解到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悠往风吉,往有功也,火地晋,六二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在易的象解中,得其中和、中正和于中、中吉。
都是讲明了事物不偏、不过、不急、不燥、自然、顺时机、顺事节、通顺时理、中道行、即是得中之意。
整修易的卦象起始和终了,都贯穿一条,万物一理得中者胜。
万物失中则败,人体阴阳失中则病。
中者王气之祖,万物得冲气生而能生,君王得其中而天下治,人民得其中则乐业安居,疾病得其中则不治自愈,阴阳气在天得其中而后天自倍,疾病速愈。
月在中天则兴,日在中天则旺,不中则损,月过十五光明少。
人过中年多半辈。
孔子曰:中庸,即是得中之意,所以说清三心、绝六尘不如守中。
4 《易经》和中医五行生克的关系
例难经曰:东方实、南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是子母补泻之中,在中医五行学说中的生克,其关系是推动五脏六腑之间相互作用,也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主要手段。
例如培土生金、益火生土、滋水涵木、壮水制水等,都是以五脏六腑自我运动为基础,进行调节的方法。
如易经中水火未济为阴阳不合,水火不交、而水火即济,在中医则为心肾相交,在卦为天地太,其象则为上下交通,天地否卦是阴阳隔绝,互不相通。
山风蛊卦为肝脾不调。
地雷仪为肿胀郁滞之病,此是借卦象而阐述其病理和病情。
若明此理,即知中医的理论,是和易经同出一源而中医是从其理论上虽与易学不同,其内含阴阳变化,虚实进退之理是完全一致的。
5 小结
易是太极,易是道之体,是中医学理论的根本,易者,阴阳之道也,医者,意也,医者、活人之术也,其术之变,不出调合阴阳,以平为期。
易是太极而生去两仪,两仪生四象,而中医学是从其太极生两仪,两仪生阴阳,阴阳化五行。
其理本于太极、阴阳之为道,万物负阴而抱阳。
物之生莫不由之太极而来,由太极而出。
其物的生成之理虽简,均从两仪阴阳姻媪交感冲和变化而成。
其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万物皆不离于它。
中医的理论是用阴阳交感,阴阳偏盛偏衰而立论,五行生克之谜经,合消长之机、调元赞化、起死回生。
以从其医,故其仪似殊,而其用似异,但是是天地阴阳之道。
太极化生阴阳后,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亦是阴阳之道,来长养四肢百骸,人与天地相参,日月相应,因此乃是天人一理,其一理相同者,同其阴阳之道也,中医与易学同其一源者,同其变化也。
因此为医者必须通
晓易经,知天地阴阳变化之理,皆出乎太极,太极者,是易学之本,医学者,通乎阴阳,而易学者,用阴阳之变,推往知今,中医与易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所以同出一源者,太极也,同出一理者,阴阳变化也。
参考文献
[1]周易,内经,难经,性命圭旨,参同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