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6课学案
外研版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案全册
![外研版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ea17be8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c.png)
外研版英语六年级上册教学案全册第一课:Unit 1 What's your hobby?教学目标- 研究并掌握问答句型"What's your hobby?" - "My hobby is ..."- 研究并掌握常见的爱好词汇,如"reading, swimming, singing, dancing, painting"-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学生练册- 小组讨论题目:What's your favorite hobby? Why do you like it?教学过程1. 上课前热身活动(5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放松身体。
2. 导入新课(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正在做的活动。
- 引出句型"What's your hobby?",并与学生一起研究。
3. 新课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常见的爱好词汇,并逐个解释词义。
- 教师示范问答句型"What's your hobby?" - "My hobby is ...",并让学生跟读。
4. 练与巩固(20分钟)-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带领。
- 小组讨论题目为"What's your favorite hobby? Why do you like it?"。
- 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
5. 活动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复所学内容。
6. 课后作业(5分钟)- 学生完成学生练册中与本课相关的练题。
第二课:Unit 2 How many apples do you have?教学目标- 研究并掌握问句"How many apples do you have?"和回答句型"I have ..."- 研究并巩固数字1-10的英文表达,如"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数量词卡片(用于学生操纵和展示)教学过程1. 上课前热身活动(5分钟)- 提供一些水果图片给学生,让学生用英语询问和回答对方的水果数量。
1.鸦片战争---6.戊戌变法
![1.鸦片战争---6.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e32c9871fe910ef12df8a3.png)
初二年级政史学科编写人高儒审核人朱洪霞日期:2017.08.30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一、学习目标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原因和虎门销烟2.知道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及《南京条约》的内容。
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自学交流(学生找出以下问题自学并记忆。
时间:15分钟)知识点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当时英国为什么要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3.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提示: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措施、意义等方面考虑) 知识点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4.简单叙述鸦片战争。
(提示:从战争的发动者、原因、时间、简单进过、结果等方面考虑。
)知识点三:中英《南京条约》知识点四: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5.一些英国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完全是由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
”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英国侵略的深入,18世纪,英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中国政府禁烟“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
“应该使用足够的武力”,对中国进行“迅速而沉重的打击”。
——《巴麦尊致义律的机密件》材料三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摘自《中国历史》华东师大版(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2)从材料二中的话可以看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3)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哪些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教训?四、展示点评(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A.虎门销烟B.炮轰广州城C.鸦片战争D.三元里抗英( )2.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协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
学案1:第6课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
![学案1:第6课 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https://img.taocdn.com/s3/m/96c0b0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c.png)
第6课古色古香的平遥古城学习要求基本要求了解平遥古城的历史、建筑布局及古民居的特点,认识其文化内涵。
发展要求了解平遥古城中的古建筑和文物珍品的研究价值。
了解“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景,理解“日升昌”票号的文化内涵。
学习建议“双林寺和镇国寺的彩塑珍品”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联系必修2中有关明清中国商业发展的知识,理解平遥古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1、古城的历史沿革远古时候,平遥是尧的初封地,称为古陶;西周,平遥开始筑城墙;春秋时平遥属晋,称作中都;秦灭六国,始称平陶,属太原郡;北魏因太武帝名焘,焘、陶音近,为避名讳而改平陶为平遥。
2、古城墙的结构: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3、古城的建筑布局:古城的规划与设计完全依照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礼制”与民间礼俗,呈现了明显的以礼为本的历史特征。
首先是城方3里。
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大小由作为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制规定严格的标准,绝对不能逾越。
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次一等的诸侯都城或州郡府城,城方为五里到七里;县城通常为三里。
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等级要求的完整范本。
其次,在布局上,大至整个古城区,小至四合院落,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为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维”、“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
──曾晓华等《从西安到平遥》探究问题一: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指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的特点。
二、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1、发达的平遥商业:山西商帮又称晋帮,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业集团。
这个集团是借助明政府开中法的实施,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的。
该集团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品,活动范围起先以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为主,其后扩张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号称“足迹遍天下”。
该帮雄踞国内商界达500年之久。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2、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材料一……而票号产生于山西,进而在山西得到较大的发展也有它的客观条件。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6课 推动社会进步 学案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6课 推动社会进步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d19b0e7c1cfad6185fa734.png)
第6课:推动社会进步第1课时:共享发展成果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分配制度的含义、共同富裕的内涵,了解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能力目标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看待我国分配制度和主要矛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树立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意识【重点讲解】1.共享发展成果(1)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A. 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和谐发展是国家的主张,也是公民的责任。
B. 共同富裕是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引领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时富裕、同等富裕、同步富裕。
C. 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具体化。
(3)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共享发展成果的意义:完善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为了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dang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1)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人们投入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2)调整收入分配结构;(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是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关于按劳分配①内涵: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收入分配。
第6课 法国大革命 学案(含答案)
![第6课 法国大革命 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a81896a8956bec0875e323.png)
第6课法国大革命学案(含答案)学案学案7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课标要求1.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3.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118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开始衰落。
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观念,从而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3路易六为了缓和财政危机进行改革,调整捐税政策,遭到了贵族的反对。
2过程1导火线1789年路易六下令召开三级会议。
2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
3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其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
41791年,制宪议会通过了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
51792年,新选出的国民公会通过废除王政的议案,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61793年巴黎民众举行暴动,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
7雅各宾派推行恐怖政策,使法国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但也造成人人自危。
81794年7月发动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教材栏目内容指导课中思考题1提示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理念。
二.拿破仑帝国1建立背景1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动荡不安,反法联军大兵压境。
2许多人企盼出现一个强人政权,对内建立秩序和实现稳定,对外实现和平。
2建立1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担任“第一执政”,建立了独裁政权。
2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法兰西民法典,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但法典限制言论自由,限制妇女和未成年人的权利。
第1-6课默写学案(段考复习、附答案)-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版)上册
![第1-6课默写学案(段考复习、附答案)-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48066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4.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默写学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在云南发现的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万年。
蓝田人发现于蓝田,距今约万年。
而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万年。
通过对以上古人类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人类”是因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他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器。
二、北京人1.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山上,遗址最先于年被发现,后来陆续在遗址中发现有大量有关北京人的化石、大量的动物化石、用火遗迹以及近10万件,根据这些发现,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万年,同时也为复原北京人提供了证据。
2.根据北京人遗址化石的研究,北京人身高平均为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行走。
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常有动物出没;能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来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我们把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作时代;北京人结成生活在一起,共同获取食物。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学会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之一。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山顶洞人1.距今约万年,在人生活过的地区出现了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与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山顶洞人。
2.山顶洞人使用石器,依然属于旧石器时代,但掌握磨光和技术;懂得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意识,也会埋葬逝者。
3.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的差别;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而农业的发展是定居生活的基础。
在距今约2万年,先民们开始对野生的植物进行。
在距今约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如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发现于我国南方、而和黍发现于我国北方。
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引导自主学习学案(1—6课)
![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引导自主学习学案(1—6课)](https://img.taocdn.com/s3/m/8fef96fcfab069dc50220182.png)
七年级英语(下)引导自主学习学案Lesson1 May i go to Beijing ?主备人:审核:小组班级姓名引言2’学生学会表达想去旅游的意愿、寻求做事情的许可。
学习目标3’⊙重点单词trip、busy、can、only、kilometre、hard、will 、great、square、ask 、question 、so ⊙重点短语on a trip to too…to…far from work hard⊙重点句型May I/we …? Yes, you may. / No, you may not.步骤课任教师与学生活动复备自主学习15’语法请求对方允许或许可及其答语(2)询问距离、路程及其答语★温故根据词义完成下列句子。
1. My _____(左边的)hand hurts badly. I cut it. 2.Li Ling likes _______(浅黄色)very much. 3. I feel very _______(高兴).4.______ (谁的) hat is this ?5. How many eggs do you have?______ (十六个)。
5.★知新根据句意及首字母,完成单词或句子。
1. Beijing is the c city of our country.2. I can’t help you, because I am very b______ today.3. Beijing is about five k______ away from Guangzhou.4. The girl likes to ask some q_____ in class.总结与1、本节课我学到了:总结与1、本节课我学到了:七年级英语(下)引导自主学习学案Lesson2 May I Invite Danny and Jenny?5. My parents and I often eat in a r ____.精讲点拨5’ 学点辨析:1. . trip 名词,“旅行;旅游”。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272e57a21614791711285b.png)
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3)你如何看待这种文明的融合?2.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1)据图,说一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罗马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二、学科综合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马军则行动迅速。
四个联合军团与海军300艘战舰联合作战,绕过西西里北面还处在迦太基控制之下的港口,直扑迦太基在西西里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帕诺马斯,从陆地到海上同时对它发起夜以继日的猛攻。
帕诺马斯城高墙厚,罗马的围攻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方才奏效。
在长期的围困下,帕诺马斯内居民人心渐渐动摇,亲罗马派的市民里通外国,终使罗马得以破城。
亲罗马派的市民因此获得自由,一万四千余亲迦太基派的市民在交付了一笔赎金后也得到自由,另外一万三千余人则因交不起钱而被运到奴隶市场贩卖。
从这时起到战争结束,帕诺马斯便成为罗马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
”材料二“与在陆地上的成功相比,罗马人在海上真是时运乖蹇,公元前253年的执政官认为迦太基在西西里所剩的城池个个坚固难破,攻打起来旷日持久,所以决定再次远征非洲,想在迦太基从内乱中缓过来之前将其击破。
但是,匆忙起程的执政官对水路不熟,中途搁浅耽误了战机,只好放弃远征计划。
返回意大利途中,在帕林怒鲁海角遭遇暴风的袭击,又损失150艘战舰和数万将士。
”材料三“连续的天灾使罗马人重新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也消耗了罗马的人力财力。
元老院于是采取比较保守的战略,在陆地上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此后两年,没有人提出要重建远征舰队。
这两年,没有强大海军的海上支援,罗马军在陆地上也毫无进展。
”问:(1)马扩张时和迦太基进行了几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什么战争?(2)马和迦太基主要是争夺地中海的霸权,你认为在这个地区如果作战的话,冬季作战要注意什么问题?夏季作战要注意什么问题?(3)冬季要做好雨天作战的准备,夏天要作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优秀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优秀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5ca1227f1922791788e846.png)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标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二、知识建构三、重点、难点拓展(一)教材链接第一、早期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习惯法( 1)概念:来源于古老氏族的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默认的法律方式。
( 2)使用时间:从罗马建城(前753年)到共和国建立之初。
(3)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
(4)结果: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成为贫民与贵族矛盾的焦点。
2、成文法( 1)背景: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引起广大民众的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护自身权益。
(西方法典里体现的公民“权利意识”是同时期中国所没有的。
)(2)概念:是国家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和公布的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文件。
(3)第一部成文法:公元前 449 年的《十二铜表法》第二、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对外扩张的结果)1、公民法(1)概念:用以调整罗马法公民关系的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又称市民法。
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部分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及随后制定的某些法律。
(2)产生时间:从公元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
(3)内容:主要是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规范。
(4)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保留大量氏族残余。
(5)意义:提高了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为罗马的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万民法( 1)背景: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版图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原有的公民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为了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其他民族的利益,需要给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保护。
( 2)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于罗马境内的各族人民。
语文第九册1-6课教师用学案
![语文第九册1-6课教师用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98d88ab9d528ea81c779e4.png)
1 窃读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
jù pà qiâ dú chǎo cài wū yán( ) ( ) ( ) ( )2.窃: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窃读记》中的“窃”选哪一个?()3.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写在课本上)知趣饥肠辘辘依依不舍贪婪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自主探究1.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读一读下面描写“我”窃读的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并在课文旁边写批注。
(1)“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我体会到(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体会到(4)“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我体会到(5)“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体会到2.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我的老师》学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我的老师》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820c1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e.png)
七年级语文上第 6 课:《我的老师》教案、教课设计6.我的老师一、教案设计【三维目标】1、能用记述文的六因素归纳出文中七件案例及其选材角度。
2、领会作者在文中包含的“迷恋、思念老师”的深沉感情。
3、在阅读中培育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优秀道德。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详略适当的写作技巧。
难点:理解、推测语句,领会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便笺贴)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黑痣()卜问()时辰()退色()k ē()头纠葛() y ú()钱焚香()狡猾()2、本文共记述了几位人物?此中主要人物是谁?3、本文共记述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利处?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穿起来的?七件事的序次能够不能够打乱?为何?【研究展现】1、蔡老是一个什么的老,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2、“我”是一个什么的学生?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3、“我不知道你当是否是察,一个孩子站在那边,你是多么的迷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里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4、“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是多么慈,多么公正,多么大的人啊!”假如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能,什么?5、“我”凭什么“她我。
并无有意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句能够看出一点?(个案与反省)【外延长】若是作者在写篇文章此后得悉蔡老的音,准老写一明信片。
你能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蔡老的思念、尊敬和之情?(用便)【当堂】1、蔡芸芝老“我”写信,“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 蔡芸芝老是一个慈、公正、大的人,生互相的价了然什么?2、“每逢放假的候⋯⋯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啊”,回答。
(1)用四个字归纳文所的事情。
(2)写出这件事的六因素。
时间:地址:人物:事情的因由: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选文中“恍恍惚惚”和“隐隐约约”可否调动地点,为何?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教与学反省】二、教课设计设计第一教时【教课步骤】一、: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6课教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6课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8692ef9b89680203d82522.png)
于是我的信心有些动摇。
我疑心我本不会有什么好作品,和批评家的谩骂与否无涉。
六、学生做一次“小老师”,可以培养责任心,也培养了成就感,从而也培养了自信心,人人参与学语文。
七、总结经验和不足,是为了精益求精,更好的完善自我,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应对能力和生存能力及竞争力。
八、目的让学生查缺补漏,自我完善,实现堂堂清的意图。
板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伟大的头脑
.体会两位杰出人物的人格和思想光辉,学习其精神。
重点:从雨果包含激情的语言中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难点: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陌生。
教法:小组引领式、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教具: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1、抽签指定一小组为主持组。
1、英明有远见。()
2、没有什么坏事不做,形容做尽坏事。()
3、比喻达到顶峰。()
4、形容严格执行遵守他的职责和操行。()
5、形容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五、品味下面句子。(40分)
(1) 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2)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资料链接
1.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出生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奥狄浦斯王》,出狱后上演盛况空前。此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和斗争。逝世前回到巴黎。他的文学创作极为丰富多彩。包括史诗、抒情诗、小说、戏剧等,而以哲理小说影响最大。其中著名作品《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等。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二历史学测复习学案:必修1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含答案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二历史学测复习学案:必修1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79ab57f524ccbff0218456.png)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考试说明】学测说明: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高考说明: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体系】一、罗马法的定义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二、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罗马习惯法(时间:公元前6世纪)⑴背景:公元前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⑵特点: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
⑶影响: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2.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⑴原因:的斗争.⑵概况:公元前,在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
这部法律内容,条文.⑶影响:①从此,审判量刑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②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三、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1.罗马的公民法:⑴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⑵影响: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2.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⑴背景(必要性):①对外扩张导致民族矛盾显现。
②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⑵万民法的产生⑶影响:世纪,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罗马法体系的完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
四、罗马法的类型、核心1.类型⑴按形式划分:可分为习惯法、成文法⑵按适用范围划分为公民法、万民法2.核心: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等。
五、维系统治影响后世1.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⑴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⑵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学案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b06e4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2.png)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单元主线】【阶段特征】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16世纪前后,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辟了通向东西方的新航路。
2.人口与物种的流动: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世界物种的大交流。
3.商品的全球流动:通过海上的航路,商品流通开始形成全球规模。
4.世界格局的变动: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导力量,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核心素养】1.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培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运用文字材料、图示法,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体悟航海家的探索精神,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3.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育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知识归纳】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动因历史传统从13世纪开始,________________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诸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经济根源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各国的____________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社会根源《__________________》流传,使当时西欧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动因商路危机________________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宗教因素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__________,也成为远航的一个动因【易错提醒】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不是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是生产力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原始积累的需求。
第6课 琵琶行学生版学案
![第6课 琵琶行学生版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ea9d32580216fc700afd71.png)
编者:牛国宁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1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六课琵琶行(并序)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欣赏本文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手法理解诗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含义【学习难点】欣赏本文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手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
2、摘录自学难点,组内交流互助解答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鉴赏诗歌的序文及第一段一、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_________。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___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吏,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文体常识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_____________,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cc71e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5.png)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1.君主制: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2.贵族制:公元前8~前7世纪。
(1)特点
①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②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③实行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意义: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3.民主制
(1)梭伦改革
①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
②改革: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实行改革。
③意义: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2)克里斯提尼改革:推行“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制。
知识点二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1.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2.政权机构
知识点三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2)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
多数人决策往往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更为周全。
(3)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
多数人自我调解的功能一般比君主个人相对有效。
(4)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5)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2.局限
(1)雅典民主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没有公民权的居民没有民主权利。
(2)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学案1: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学案1: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483e8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c.png)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自主学习】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时期的恩赐制不能满足处理繁多国家事务的需要。
2.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官员选拔仍存在许多问题。
政党造成官场腐败,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政府行政效率。
3.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1)工业革命后,国家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2)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最早确立文官制度(1)18世纪初,规定除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
(2)19世纪初,英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长期任职的文官常务次官职位。
(3) 年建立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
(4)1870年,规定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最终确立文官制度。
2.其他国家文官制度的确立(1)1883年美国确立文官制度。
(2)二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一)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1.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2.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3.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
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1)规范了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2)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据统计,英国文官队伍的行政费用开支从19 世纪40 年代初到50 年代初增长了近一倍,由900 万英镑增加到1 700万英镑。
该数据说明()A. 政府管理职能逐步增加B. 文官队伍增长导致政府管理混乱C. 文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D. 政府机构设置增加造成入不敷出2. 1855 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关于录用英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规定:通过考试和审查等手段对候选人进行甄别,再将其中符合要求的考试者分配到缺人的部门,最后经过短期试用后正式任命。
第6课 珍贵的礼物教学案
![第6课 珍贵的礼物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7de037a32d7375a4178058.png)
四年级信息技术第6课珍贵的礼物——用电脑录音教学案学习目标:(1) 能用电脑的“录音机”录音。
(2)能将录制的声音保存下来。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电脑录音的方法。
难点:将声音保存到指定位置。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预习学案:同学们除了认识这些图标,还认识哪些?导学案一、导入大家都知道,2010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迎接我们自己的节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举行才艺展示。
今天提前让同学们欣赏一每位同学的才艺(出示课件)[自学指导]任务一:我会做1、你能按照以前学过的方法调出电脑里的录音机吗?请上来演示一下,最好能便操作便介绍。
(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附件”“娱乐”,单击“录音机”命令,打开“录音机”窗口。
)请同学们记录:。
这些按钮看上去是不是很象家里的录音机呢?你认识哪些按钮,能介绍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任务二:动动手2、谁想把自己动听的声音留在电脑里?指名上台来唱首歌或诵几各诗。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屏幕录音软件。
请同学们记录:。
任务三:我的发现3、刚才我们在录音的过程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变化?请同学记录:。
任务四:我最棒4、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听到我们录制的声音?(指名上台前演示)5、教师小结:[小提示]1)说话时离话筒不要太近,否则录入的声音会有“呲呲”的杂音。
2)电脑默认的录音时间为60秒,当我们相延长生音的录制时间时可快速单击录音安钮。
任务五:我们每次录音后,马上播放,自然可以听到刚录好的声音。
但是,一旦电脑关机,我们录好的声音就没有了。
真可惜呀!谁能把录制好的声音保存到电脑磁盘里?。
请同学记录:。
教师小结步骤:1)在“录音机”窗口的菜单上单击“文件”,出现下拉菜单后,选择“保存”;2)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文件的的名字;3)单击“保存”四、课堂检测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的朋友,有的在身边,有的不在身边,想不想在“六一”儿童节给远方的好朋友送去美好的祝福?老师给你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录制一段祝福朋友的真情对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巩固练习: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A、北京B、陕西C、河南D、云南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能不能直立行走B、会不会说话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火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
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80万年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
这说明了()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
这主要是因为()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
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学习目标】: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巩固练习: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A、玉米B、水稻C、小麦D、粟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A、种植粮食B、饲养家禽C、制造陶器D、定居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B、元谋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A、水稻、小麦B、水稻、玉米C、水稻、粟D、玉米、粟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④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A、元谋人遗址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学习目标】: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尧、舜、禹理解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含义,“禅让制”2、归纳原始社会终结、奴隶社会形成的原因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学习重点】:黄帝是------人文初祖【学习难点】:对“禅让制”的认识巩固练习: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
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A、炎帝B、黄帝C、舜D、尧2、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A、黄帝B、尧C、舜D、禹3、原始社会终结的根本原因是()A、禹想当国王B、禅让制被破坏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贫富分化的出现4、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B、禅让制被破坏C、禹建立了夏朝D、社会生产的发展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C、我们尊称炎帝为“人文初祖”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6、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B、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C、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7、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奴隶社会的形成,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①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②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③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④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哪一年?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区别开世袭制与禅让制。
2、通过分析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3、对比夏商周的兴亡,认识在人【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学习难点】:对分封制的理解认识巩固练习:1、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是()A、出现了阶级剥削和压迫B、生产力不断提高C、出现了私有制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A、黄帝B、夏朝C、商朝D、西周3、“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
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A、启B、汤C、武王D、盘庚4、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这反映的是西周的()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君主制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B、发展社会经济C、保卫镐京的安全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D、少数民族的入侵7、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C、实行分封制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A、《三国演义》B、《封神演义》C、《隋唐演义》D、《西游记》9、阅读下列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天之下,莫非王臣请回答:-------《诗经》①这句话大体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③写出几个你知道的反映这种现象的朝代?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巩固练习: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A、元谋人文化B、河姆渡文化C、三星堆文化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A、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畜牧业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A、奴隶主B、奴隶C、平民D、诸侯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
这是因为()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C、商朝时没有法律D、这些人是罪犯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青铜器②陶器③石器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②①③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是()A、原始社会B、夏朝C、商朝D、西周9、我国的青铜冶炼历史上已有()A、3000多年B、4000多年C、5000多年D、6000多年10、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包括()①农业②手工业③畜牧业④商业A、②B、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
……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①墓主是什么人?殉葬者又是什么人?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探讨改革与强兵富国之间联系?学习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学习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巩固训练1.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发展本国势力的是A.晋文公B.楚庄公C.齐桓公D.越王勾践2.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标志是A.打败周围的诸侯国B.周围诸侯国臣服齐国C.各诸侯王参加会盟D.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3.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卧薪尝胆D.退避三舍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A.齐和秦B.燕和楚C.韩和赵D.赵和楚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下列即属于春秋时期又存在于战国时期的诸侯国A.齐国B.晋国C.楚国D.赵国8.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真实目的是A.赢得周天子的信任B.表白自己无政治企图C.提高齐国的政治影响D.维护周天子的地位9.阅读上列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假,一匡天下”——《论语》请回答:⑴桓人霸诸侯成功是在什么时间?⑵管仲在齐桓公称霸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