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关键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为什么第三种是最好的方式?)

5、创作动机/接受动机

(1)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3种:

a、表层动机: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

b、深层动机: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

c、临近动机: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信;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

(2)读者阅读作品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5种(由于期待视野不同及其自身发展变化):a、审美动机:即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b、求知动机: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c、受教动机: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d、批评动机: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e、借鉴动机: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

6、创作个性/文学风格:

(1)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禀性天赋、气质性格、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2)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3)二者关系: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7、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5要素:

(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话语活动两主体之一(2)受话人:阅读或聆听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3)文本: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是话语活动的媒介

(4)沟通: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或聆听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是话语活动得以进行的文化或社会背景

8、心理距离: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提出此概念,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9、间离: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9年在《论实验戏剧》中提出的一种戏剧革新方法。指用“陌生化方法”去取代传统的“引起共鸣”的表演方法,通过制作令人惊愕的新奇感,剥去人或事物的理所当然的东西,使观众获得陌生和新奇的感受,这种“陌生化”就是间离。

10、艺术真实/艺术概括

(1)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真”(历史理性)、“善”(人文关怀)、“美”(文体升华)。主要特征:

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a、内蕴的真实

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b、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