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关键词)
文学理论的探索者——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有感
文学理论的探索者——读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有感摘要: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强调“文学性”的文学观。
作者围绕这一观点,提出了文学理论研究的分野: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
此部理论著作丰富的内容蕴涵、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创新的理论探索,在文学理论学术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观理论探索启示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在文学理论学术界被奉为圭臬的一本经典著作。
它设计的内容相当的广泛,包括文学的本质、作用以及形式、内容等各方面的内容。
这本书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理论构架——区分了“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一直以来被理论界所推崇。
笔者将简论对《文学理论》的介绍以及一些读后杂感。
一、《文学理论》的文学观从19世纪后半期的象征主义文论与唯美主义文论,把传统的文论带入了现代主义阶段。
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不同流派的文论成为现代主义文论的主流,他们强调文学本身固有的因素,如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我认为可以说其是文学的纯因素研究——即文学的“文学性”。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之下,韦勒克和沃伦合作完成了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跨时代意义的著作,肯定具有其突破传统之处。
韦勒克和沃伦以议论的叙述方式,设问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传统文学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与此同时,又向我们读者阐述了他们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在如何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问题上,韦勒克和沃伦推翻了传统当中的视为文学的非文学。
他们从“篇章结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目的以及虚构性”[1]的角度,推翻了以往“凡是印刷品都可称为文学”等非文学的观点。
他们从以往描述文学的性质的各类术语中,总结出“文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说一部小说描写得逼真、真实,我们所指的是这部小说具有“艺术真实”,而不是“现实真实”。
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袁春红 云南民族大学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阐述:1、倡导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2、对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做了辩证的界定;3、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学的纯洁性。
关键词: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性作者简介:袁春红,女,生于1970年,籍贯贵州天柱,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141-03韦勒克于1948年与沃伦合著出版的《文学理论》既是名家之作,也是传世之作。
出版后,它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许多国家的大学指定其为文学专业的教材,对文学理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贡献也使之跻身于学术经典之林。
韦勒克毕生致力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探索和研究,出版了大量相关著作,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文学史的理论》、《文学史中的进化概念》、《英国文学史的兴起》、《现代文学批评史》、《20世纪批评主流》、《新批评前后》、《俄国形式主义》、《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比较文学的现状》等等。
其中,《文学理论》与八卷本《现代文学批评史》被视为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文学理论》一书的目录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定义和区分”、第二部“初步工作”、第三部“文学的外部研究”、第四部“文学的内部研究”。
由这一目录内容可看出《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它既探讨了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和结构,也提出了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
笔者以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倡导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在《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提出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并倡导以文学“内部研究”为重心,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作品分析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作品分析作者:朱慧媛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1期摘要:以往研究中,在“文学与社会”这一问题上,往往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与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哲学、道德宗教有紧密的联系,然后举出例子说明作品中怎样带有政治观点、哲学思想、道德影子、宗教倾向,有时还得出谁决定谁的结论。
这样的探讨显得狭隘和表面,仅把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定义为一些社会状况和社会制度。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承认了文学与社会的关联性但并没有把两者的关系简单化,在他们看来,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作为文学重要的表现手段象征、格律和神话属社会问题,社会现实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诗人是社会的一员,拥有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学的产生于某些社会实践有关,文学具有社会功用。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文学理论》;社会;象征;关系一、文学存在的意义在提到文学的作用时,我们似乎仅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判别而忽略了作者。
文学存在的理由,就是它的作用。
文学何以存在,涉及到文学史上作者多样化的创作动机:或表现或宣泄或揭示或批判……,也会为了技巧而技巧。
很多时候作者的创作动机直接决定了文学的作用。
作者想给读者带来什么,这其中有愉悦、有宣传、有教谕、有游戏、有净化、有滋养[1]。
莫言认为文学应该超越政治性阶级性更多的关注人性,人的尊严、人的情感,因此,阅读其作品感觉比心理学家教给我们的人性知识还要多;文学的作用就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其作品的意义指向远不是风花雪月的炫技,而多是耐人寻味的具有严肃的、有意义的、更贴近生活本质的话题。
以上提到的文学作用的几种情况都存在。
有些作家就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对这类作品的阅读确实带来了形式上的满足感。
比如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品,比如某些意识流小说,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就是由于这一体裁的特殊性对人物细致的心理描写的一种期待吗?读金庸的小说,我们会对他笔下那些爱恨分明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充满期待,也会对他驾驭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的能力充满期待……[2]。
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理论
韦勒克《文学理论》中的文学批评理论张思理摘要: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是在总体上对文学进行理论探索,其中专章论述了文学的评价问题,而各章在分论其他文学问题时也涉及到文学的批评问题,文学批评最终应回归到文学作品本身,关注“文学性”,在批判“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时,提出了“透视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关键词: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评价透视主义刘象愚先生在《文学理论》[1]代译序中谈到韦勒克,首先肯定他是一位“20世纪西方十分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
而早在1974年,《纽约时报》的一篇署名文章称韦勒克为“the supreme critic of critics”,即“批评的批评家”。
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论述了1750-1950年200年西方文学批评历史中不同层次的批评家、不同种类的批评思潮或流派。
这是韦勒克重大的批评实践,然而在批评实践背后支撑着的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而《文学理论》从总体上对文学进行了理论探索,论及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结构以及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有一章专讲“文学评价”。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在其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论述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时,认为他们三者完全是互相包容的。
“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
”[2]所以,本文试图从《文学理论》中的“文学评价”一章入手,结合《文学理论》的其他章节,论述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文学批评理论。
一、文学评价的定义对于文学的评价定义,韦勒克首先从区分了“价值”与“评价”,价值的多指正面价值,而评价却是有正面价值,也有反面价值。
价值是文学评价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然后他指出“我们在估价某一事物的等级时,要参照某种规范,要运用一套标准,要把被评估的事物或兴趣与其他的事物或兴趣加以比较”[3],即文学评价要参照某种规范,运用一套标准,同时还要将评价对象与其他事物比较观照其价值。
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
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比较视阈及对中国文论的意义作者:魏泓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8期⊙魏泓[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渗透着发展、比较、辩证的方法论意识。
《文学理论》一书充满着比较视阈的透视视野,内含整体多维透视、外部研究透视、内部研究透视与内外部的相互透视。
作为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值得我们一再品读,其所蕴含的比较视阈与思维对我国的文论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理论》比较视阈透视主义■一、引言勒内·韦勒克(Ren Wellek, 1903 —1995)是享誉世界、久负盛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比较文学专家。
他还被冠为“批评家们的批评家”。
韦勒克在多个学科领域产出了里程碑式的学术论著。
其中,他与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其一生的扛鼎之作。
该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先后被世界各国译为二十多种文字,被视为经典性的文学理论在世界广为流传,世界许多著名大学都将其作为教材使用。
他本人在第三版序中说:“获悉本书在美国和英国又印出了新的纸本书,并先后被译成了西、意、日、韩、德、葡、希伯来、古加拉特等多种语言,确实是令人感激的。
”《文学理论》是经典性著作,经典是需要一再阐释、一品再品的。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其中的比较视阈的概念,到今天仍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与现实意义。
二、韦勒克比较视阈的生成背景韦勒克于1903年出生于维也纳,1926年在查理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他游学英美等国,接触到多个国家不同的理论流派。
他精通英、德、法、意、希腊、拉丁、捷克等多种语言,熟悉各国各家各派文论。
韦勒克于1939年来到美国,先在依阿华大学任教,后成为耶鲁大学斯拉夫语和比较文学教授。
他还是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等世界许多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曾担任过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1961—1964)、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席(1962—1965)等学术职务。
文学理论必考
文学理论必考文学理论是文学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文学爱好者和学习者,学好文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定义、发展史、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考性。
一、定义与起源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是对文学艺术思想、创作方法和美学规律等的探讨与总结。
它帮助我们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戏剧艺术的理论,如《诗学》。
这些理论成为后世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石,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二、发展史与流派文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其中,常见的流派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形式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艺术形式对作品的意义产生的影响。
结构主义关注作品中存在的结构和系统,强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符号和语言的组织方式。
解构主义则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的二义性和多义性,挑战传统的解读方式。
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在学习文学理论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其中,重要的概念包括文学批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是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思潮则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具有统一特点和影响力的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
文学流派则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文学创作体裁。
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建构等。
文本分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它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历史研究则关注文学作品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理论建构则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文学理论或完善现有理论。
四、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学习文学理论对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文学理论帮助我们把握作品的内在逻辑和审美规律,提升我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文学概论——精选推荐
M.H.艾布拉姆斯(美)关于文学四要素说——•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既然有四个要素构成,就必须把它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研究,研究它的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双向逆反运动),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是文学学(一般称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以各种文学发展史文学现象为研究对文学批评象。
它由三个分支文学理论学科组成。
文学理论是从理论上系统阐明文学普遍规律的科学,它要阐明的是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
文学理论包括的几层内容:一、文学的本质论二、文学的构成论三、文学的创作论四、文学的鉴赏论五、文学的发生发展论文学理论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 不同时代有其时代的文学观念2.倾向性:哲学基础、阶级意识、阶层趣味3.民族性:民族生活、性格特征。
我国古代最正统的文学是诗,并且多为抒情诗,所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思、感兴和喟叹。
抒情文学的理论。
从最早的“诗言志”、“情动于中形于言”,到以后的“诗缘情”,“意象”,“感兴”……4.普遍性:探索文学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包含普遍的内容,它所概括的范畴、观念和原理可普遍适用于解释一切文学现象。
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首先,文学理论指导人们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其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
再次,文学理论对文学批评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此外,文学理论还给文学史研究提供思想基础,指导文学史更透彻地描绘一定时代文学的实际状况,揭示文学继承发展的历史动因和基本规律,正确地评价历代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征等等。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要求一是掌握原理,注重理解;二是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是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第一张文学性质第一节文学的本质属性一、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二、如何实现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第二节文学性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有关文学性质的不同观点二、文学性质为什么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一章文学的性质“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文章和博学。
文学理论——亚里士多德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整体特征与正确性辨析【关键词】悲剧摹仿史诗酒神美学【概述】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握该书的整体特征、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近现代的理论思维来辨析《诗学》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正文】《诗学》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此书虽然因为古希腊的灭亡而一度消亡,并且该书目前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怀疑,但该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与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同成为西方文论的滥觞。
《诗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十六章的,一种是二十六章的。
但目前的通行版本是十六章的,而二十六章的多被疑为伪作。
全书总体来看主要阐述一下任务:艺术和悲剧的大致结构,六分法、五分法、三分发等核心理论、摹仿理论。
本书名字虽然为《诗学》,从本书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诗这一题材,本书更多地是去研究悲剧的结构与艺术技巧,和史诗的艺术技巧比较,对文学的起源也进行了对于同时代来说较为深入的探讨。
因此该书的使用价值也由此体现。
本书大致可以按逻辑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流传媒介和流传方式;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史诗的发展;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主要写作风格;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虽然每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整本书的全部字数也不过数万,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文简义深,每个部分都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含义。
《诗学》是数千年前的作品,虽然是先贤所做,但由于时代造成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也不得不应该重新来商榷一下。
文学理论复习题
第三章1.文学的(),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认识性)2.文学的(),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括()、道德的、()、宗教的等倾向。
(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和()。
(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4.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超越性)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和()。
(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6.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精神性)7.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和()的特性。
(节奏美、声律美)二、解释下名词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艺术就是文学。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
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1.“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
韦勒克《文学理论》之意义与价值作者:袁春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4期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阐述:1、倡导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2、对文学研究中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做了辩证的界定;3、坚定不移地捍卫文学的纯洁性。
关键词: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性作者简介:袁春红,女,生于1970年,籍贯贵州天柱,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3韦勒克于1948年与沃伦合著出版的《文学理论》既是名家之作,也是传世之作。
出版后,它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许多国家的大学指定其为文學专业的教材,对文学理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贡献也使之跻身于学术经典之林。
韦勒克毕生致力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探索和研究,出版了大量相关著作,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布拉格学派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文学史的理论》、《文学史中的进化概念》、《英国文学史的兴起》、《现代文学批评史》、《20世纪批评主流》、《新批评前后》、《俄国形式主义》、《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比较文学的现状》等等。
其中,《文学理论》与八卷本《现代文学批评史》被视为韦勒克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文学理论》一书的目录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定义和区分”、第二部“初步工作”、第三部“文学的外部研究”、第四部“文学的内部研究”。
由这一目录内容可看出《文学理论》是从总体上对文学所做的理论探索,它既探讨了文学的定义、本质、功用和结构,也提出了文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根本性问题。
笔者以为,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倡导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相结合在《文学理论》一书中,韦勒克提出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并倡导以文学“内部研究”为重心,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刘安海 关键词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literature):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imitation):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形象。
意象(image):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类型,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在意象的创造上,中国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语象(verbal icon):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学理论⽂学理论第⼀章⽂学的特征【关键词:⼀.⽂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存在的形态——⽂学的形象性三.⽂学形象的典型性四.⽂学是⽤语⾔塑造形象的语⾔艺术】第⼀节⽂学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学的表现对象——以⼈为中⼼的社会⽣活1.⽂学表现的对象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以⼈为中⼼的社会⽣活”。
①以⼈为中⼼:⽂学必须把⾃⼰的描写对象和表现对象放到“⼈”的⾝上。
⽂学作品必须时时刻刻以⼈为中⼼,就是指⽂学要以⼈的各种⽣活形态,以⼈的各种精神表现,以⼈与⼈的各种冲突⽭盾,作为⾃⼰写作的“原料”。
(⽂学是写⼈的、⽂学是写给⼈的)②社会⽣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类⽣活形态。
③以⼈为中⼼的社会⽣活:社会⽣活是以⼈为主体和中⼼⽽形成的。
⼈,是联结社会⽣活整体的中⼼和纽带。
虽然都说⽂学的源泉是社会⽣活,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活都必然能成为⽂学的表现对象。
因为⽂学以审美情感作为⼼理中介来反映社会⽣活,这就决定了⽂学的表现对象只能是社会⽣活中作者所感所想并能引发作家审美体验的那⼀部分。
社会⽣活是⼴阔的、异常丰富的,在各种社会⽣活实践中,最能引起作者情感体验的⾃然是活⽣⽣的⼈,是⼈的⽣活、情感、思想和命运。
2.⽂学与社会科学理论著作的“本质”区别①社会科学理论著作,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不是表现以⼈为中⼼的社会⽣活的,⽽是研究客观世界发⽣发展的总的规律和客观世界中某⼀事物发⽣发展的规律。
②⽂学,真正把⽴体的、活⽣⽣的⼈作为表现与研究对象,即,以⼈为中⼼的社会⽣活。
3.⽂学创作从⽂学创作上看,⽂学创作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图表达创作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以满⾜⼈们的情感需要。
情感贯穿在⽂学作品之中,作家总是尽⼒把⾃⼰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融⼊作品呈现给读者,这种情感带有普遍性,代表⼈类共同情感。
⼆.⽂学表现的内容1.⽂学作品内容:经过作家艺术处理的,蕴含了作家社会意识、社会理想、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表现在作品之中的以⼈为中⼼的社会⽣活。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系。
在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分析了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以及研究历程。
在详细讨论了文学理论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联,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结论中总结了文学理论对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发展、历程、方法、关联、问题、挑战、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背景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学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经典文学理论到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每个时期都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论。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文学理论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拓展了研究的领域。
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通过对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背景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把握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与内涵,揭示作品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从而增进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通过文学理论的研究,可以揭示作家创作的意图和技巧,了解作品与文学传统的关系,探讨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把握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思考。
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中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如何理解《文学理论》中社会与文学的关系作者:赵朝霞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是韦勒克文学观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或者说如何理解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理解文学独立性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文学理论》一书中, 韦勒克一反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批评传统, 坚持文学本体论, 将“社会”作为文学的外部因素排除在文学的本质特征之外。
就文学理论而言,社会性的文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种,他反对现实主义等文学中那种将文学看作社会现实的写照等传统看法,他认为文学并不能代替社会学或政治学,文学有自己的存在理由和目的,即文学具有独立性。
需要注意的是,韦勒克虽然把历史、社会因素排除在文学之外,但是并不是说历史、社会研究对文学内部研究没有意义,他反对传统意义上社会经济等决定文学的批评方法。
关键词:《文学理论》韦勒克. 沃伦文学社会性文学独立性一、产生背景新批评派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20 世纪20 年代在英国产生,30年代在美国形成,它的名字来源于兰色姆的《新批评》,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颇受批评家的追捧。
50 年代后期,新批评逐渐衰落,但新批评提倡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
新批评强调通过仔细阅读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强调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区分与作者、社会的独立的审美对象。
新批评产生之初就在强调“纯批评”。
文学作品涉及“三R”关系——作者、作品和读者。
新批评认为重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批评。
这三种分别能产生“传记式批评”“历史——社会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社会式批评”主要是针对作品本身来说的。
他们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特性,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个体来看待,注重文学本体论。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要点(精华版)
文学概论复习提要第一讲:概论(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一.文学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观——文学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含义二.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属性1. 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结构”看,文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2.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艺术(包括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3.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审美意识形态的区别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材料(工具)不同——语言。
文学话语与其他社会领域话语的不同——话语蕴藉(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般来说,言语要符合语言规则,如词义与事物的对应性,语义与逻辑的对应性等。
而文学中,言语突破语言的状况比比皆是,如违背词语搭配,违背语法结构规则与逻辑规则。
三.文学在人类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四.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的意义)五.文学理论的性质1.学科归属: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学。
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研究范围: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是属于研究一般的范围,同时,是属于共时研究的范围。
所谓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所谓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教材8-10)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79)第二、三讲诗歌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3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01)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立足于这个立场,文学的基本形态有三个:诗歌、散文、小说。
剧本不是独立自足的语言艺术--文学。
西方文论关键词 雷蒙·威廉斯
西方文论关键词雷蒙·威廉斯西方文论关键词雷蒙·威廉斯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年-1988年)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上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以其对文学理论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文化的解构而闻名。
本文将围绕他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展开讨论。
一、结构主义雷蒙·威廉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贡献不可忽视。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不仅仅来自于其内在的语言结构,还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各种符号系统组成,这些符号系统以结构的方式相互关联。
他强调了符号与实际社会经验之间的联系,主张将研究领域从纯粹的文本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二、文化主义威廉斯是文化主义理论的先驱者之一。
文化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核心,是一种社会实践,包括人们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
威廉斯在他的著作《文化与社会》中提出了"文化对话"的概念,认为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来不断塑造和重塑。
他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变迁对文化的影响,提倡了人们对文化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
三、群众文化雷蒙·威廉斯对群众文化的研究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群众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发创造和参与的文化形式,与从上而下的精英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威廉斯通过对群众文化的深度研究,揭示了群众文化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以及它与阶级、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的研究对于解读和理解群众文化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四、意识形态威廉斯的研究还涉及意识形态的概念。
他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联系,但也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念。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个体与社会之间进行交流和博弈的重要手段。
威廉斯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主张将意识形态的研究从狭窄的威权主义解放出来,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文化与意义的交织。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摘要:《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与传统的叙事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骑士传统与写实记录、讽刺批判和幽默嘲讽的巧妙结合体。
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深刻独到的文字见解为现实主义小说奠定基础,扫除脱离实际的骑士小说对社会和人们精神污染的局面。
《堂吉诃德》很好的体现了塞万提斯的意图,即借小说人物之口,抨击腐朽没落的文学形式和观念,深刻阐述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批判骑士文学文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那些卓有成就的大作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出发,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性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丰富了当时的文学理论,而那些所谓的专门的理论家、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提出的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却并不多见。
而塞万提斯不仅是大作家,同时也是文学理论上的真理的发现者、阐发者。
塞万提斯的文学主张更多的通过《堂吉诃德》表现出来,在小说中涉及到了相当广泛的文学理论问题,凝聚着作家的创作甘苦,有不少真知灼见,具有来自创作实际经验的鲜活性与生动性。
他曾在前言中假托一位“高明朋友”之口来评价自己的《堂吉诃德》,表达自己的文学见解:你这部书是攻击骑士小说的;这种小说,亚理斯多德没想到,圣巴西琉也没说起,西赛罗也不懂得。
你这部奇情异想的故事,不用精确的核实,不用天文学的观测,不用几何学的证明,不用修辞学的辩护,也不准备向谁说教,把文学和神学搅和在一起——一切虔信基督教的人都不该采用这种杂拌儿文体来表达思想。
你只需做到一点:描写的时候摹仿真实:摹仿得愈亲切,作品就愈好。
你这部作品的宗旨不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吗?那么,你不必借用哲学家的格言、《圣经》的教训、诗人捏造的故事、修辞学的演说、圣人的奇迹等等。
你干脆只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
你还须设法叫人家读了你的故事,能解闷开心,快乐的人愈加快乐,愚笨的不觉厌倦,聪明的爱它新奇,正经的不认为无聊,谨小慎微的也不吝称赞。
艾略特文学理论
艾略特文学理论艾略特是新批评派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文艺批评理论继承了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批评的方方面面。
艾略特提出了“有机整体观”:1. 单个文学作品体现不出其价值,应当将其放在整个文学传统中,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其价值所在。
文学传统包含过去的所有文学作品,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有机整体是运动变化的——新作品不断加入,文学传统不断改变、调整和适应。
2. 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也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彼此关联,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对某个部分的批评必须与作品整体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客观的解释。
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论传统,将作品乃至整个文学史看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
艾略特还提出了“非个人化”理论:1. 首先,艾略特主张消灭个性。
依据有机整体观,文学作品是从属于文学传统的,也只有进入这个传统才有意义。
所以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对传统的顺从和继承,而不在于张扬个性。
为了顺从传统,作者应当放弃个性。
2. 其次,艾略特主张避开个人情感。
诗人不应当简单地摹写强烈的情感,而是将各种强烈情感——无论诗人是否本身经历过——通过艺术构造过程进一步升华,在诗歌中表现实际情感中所没有的感觉。
“非个人化”是对此前浪漫主义文论以作者的个性和情感为评价标准的反拨,要求文学批评将焦点从作者身上转移到作品上去。
但不幸的是,这一主张完全割裂了作品与作者之间的联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温斯特就曾批评说,“非个人化”批评很容易将诗人变成一部自动化机器。
从以上两个论点引申开去,艾略特主张文学评论的标准不应当是批评家“内心的声音”,而是依靠“外部权威”——即文学传统,同时戒除各种个人偏好和怪癖。
1. 审视文学作品是否遵循文化传统,对传统恭顺乃至做出牺牲。
2. 以事实为基础,尤其是结合作家的创作活动,使读者掌握他们容易忽视的事实,这样的解释才能成为真正合法的解释。
艾略特还有其他一些观点也值得关注,比如诗人表达情感要找到“客观对应物”,这样诗人可以让情感客观化,批评家也可以依据对应物做出解释和评价;还比如对玄学派诗人的推崇,艾略特认为玄学派诗人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思想就是感受。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
塞万提斯作品中的文学理论摘要:《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与传统的叙事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骑士传统与写实记录、讽刺批判和幽默嘲讽的巧妙结合体。
它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深刻独到的文字见解为现实主义小说奠定基础,扫除脱离实际的骑士小说对社会和人们精神污染的局面。
《堂吉诃德》很好的体现了塞万提斯的意图,即借小说人物之口,抨击腐朽没落的文学形式和观念,深刻阐述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批判骑士文学文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创作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那些卓有成就的大作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出发,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性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丰富了当时的文学理论,而那些所谓的专门的理论家、批评家对文学理论提出的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却并不多见。
而塞万提斯不仅是大作家,同时也是文学理论上的真理的发现者、阐发者。
塞万提斯的文学主张更多的通过《堂吉诃德》表现出来,在小说中涉及到了相当广泛的文学理论问题,凝聚着作家的创作甘苦,有不少真知灼见,具有来自创作实际经验的鲜活性与生动性。
他曾在前言中假托一位“高明朋友”之口来评价自己的《堂吉诃德》,表达自己的文学见解:你这部书是攻击骑士小说的;这种小说,亚理斯多德没想到,圣巴西琉也没说起,西赛罗也不懂得。
你这部奇情异想的故事,不用精确的核实,不用天文学的观测,不用几何学的证明,不用修辞学的辩护,也不准备向谁说教,把文学和神学搅和在一起一一一切虔信基督教的人都不该采用这种杂拌儿文体来表达思想。
你只需做到一点:描写的时候摹仿真实:摹仿得愈亲切,作品就愈好。
你这部作品的宗旨不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吗?那么,你不必借用哲学家的格言、《圣经》的教训、诗人捏造的故事、修辞学的演说、圣人的奇迹等等。
你干脆只求一句句话说得响亮,说得有趣,文字要生动,要合适,要连缀得好;尽你的才力,把要讲的话讲出来,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不乱不涩。
你还须设法叫人家读了你的故事,能解闷开心,快乐的人愈加快乐,愚笨的不觉厌倦,聪明的爱它新奇,正经的不认为无聊,谨小慎微的也不吝称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活动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此观点,具体指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四个要素。
更好地展示了四要素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3、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共同性质,即是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则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即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一般性的特点。
一方面它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和紧密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其次,文学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它以其特殊的审美性质而保持相当的独立自主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审美始终是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渗透的。
审美的无功利,意象一直觉和评价性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性质的功利、概念一推理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可以说,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既是非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意象一直觉的,也是概念一推理的;既是评价的,也是认识的。
就两者关系而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共性制约着个性;同时,文学的审美意识性质使得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以特殊的审美风貌显示出来,即个性显示了共性。
4、“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
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一样都是模仿者,模仿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第二种是根据神话传说,第三种(最好的方式)“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为什么第三种是最好的方式?)5、创作动机/接受动机(1)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3种:a、表层动机: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b、深层动机: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c、临近动机: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良好感觉和充分自信;二是指临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2)读者阅读作品的内在驱动力,主要有5种(由于期待视野不同及其自身发展变化):a、审美动机:即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b、求知动机: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c、受教动机: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d、批评动机: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e、借鉴动机: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
6、创作个性/文学风格:(1)指作家的兴趣爱好、禀性天赋、气质性格、审美趣味等个性心理特征融进作家的创作,并在作品中以鲜明的特色呈现出来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个体性的东西。
(2)指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3)二者关系: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的外在表现。
7、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5要素:(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话语活动两主体之一(2)受话人:阅读或聆听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供阅读或聆听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是话语活动的媒介(4)沟通: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或聆听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是话语活动得以进行的文化或社会背景8、心理距离: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提出此概念,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9、间离: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9年在《论实验戏剧》中提出的一种戏剧革新方法。
指用“陌生化方法”去取代传统的“引起共鸣”的表演方法,通过制作令人惊愕的新奇感,剥去人或事物的理所当然的东西,使观众获得陌生和新奇的感受,这种“陌生化”就是间离。
10、艺术真实/艺术概括(1)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追求“真”(历史理性)、“善”(人文关怀)、“美”(文体升华)。
主要特征: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a、内蕴的真实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b、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a、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b、诗艺性“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加以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二者关系: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求“真”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存在方式,而艺术概括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基本途径。
11、文学风格12、象征型文学: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3、情节:英国作家福斯特将“故事”与“情节”作了具体比较,认为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情节的构成有两个条件:一是时间布局,二是逻辑顺序(举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是情节)14、文学典型/意境/意象(1)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美学特征:a、文学典型的特征性b、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2)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特征:a、情景交融(《送孟浩然之广陵》)b、虚实相生(《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一枝红杏。
)c、韵味无穷(3)中国古典文论的审美范畴,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审美意象的特征:a、哲理性(本质特征)b、象征性(表现特征)c、荒诞性(形象特征)d、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e、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15、共鸣:“共鸣”一词来自物理学,它在声学里原指由声波作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如果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强有力地唤起接受者的思想感情的强烈反应,两者互相契合,就产生了审美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产生原因:(1)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两种情况:(1)个人共鸣: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共鸣(2)集体共鸣:不同读者的审美趣味趋同倾向,是读者之间的共鸣1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或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层次:(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形成原因(影响因素):(1)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等。
(2)一定的文学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17、隐含的读者:伊瑟尔在姚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任何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经有了预设的读者,他们更多的时候不是现实存在的,而是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加以召唤。
什么情况下隐含的读者能与现实读者最大限度重合: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
一般说来,那些与隐含的读者相近的读者,往往最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最易与文本之间形成交流,因此,也就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读者。
18、文学消费/文学批评(1)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活动。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传统文艺学,将其表述为“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
(2)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模式:a、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b、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五要: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3)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