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其中,她的代表作之一《封锁》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封锁》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描绘了一个混乱而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梁思成的一段凄美而又坎坷的爱情经历。
小说以梁思成与两位男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她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在小说中,梁思成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她既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又不愿意被束缚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之下。
她在感情和生活中追求自由和独立,却又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和社会的束缚。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追求,让人感到心疼和感动。
她的坚强和脆弱,她的渴望和无奈,都让人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小说的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梁思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自由的追求。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也各具特色,他们与梁思成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到心痛和心酸。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情感的纠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变迁。
《封锁》不仅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更是一部描写人性的作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梁思成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自由的追求,让人感到心疼和感动。
她的坚强和脆弱,她的渴望和无奈,都让人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们也各具特色,他们与梁思成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到心痛和心酸。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情感的纠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和变迁。
张爱玲封锁800字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800字读后感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读完《封锁》,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小明的年轻男子,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见了一个名叫王小丽的女孩。
王小丽是一个出身富裕家庭的女孩,她的美丽和高贵深深吸引了王小明。
两人很快陷入了热烈的恋情,然而,王小丽的家庭对他们的感情进行了强烈的反对,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小说以王小丽的死亡告终,王小明对她的爱却永远留在了心中。
通过对王小明和王小丽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的王小明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渴望的年轻人,他对王小丽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
然而,他的爱情却受到了现实的阻碍和压迫,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王小明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追求被深刻地展现出来,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理解,使得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在小说中,王小丽的死亡成为了两人爱情的终结,然而,王小明对她的爱情却永远留在了心中。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追求,使得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使得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封锁》,我深刻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中的王小明和王小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热情和渴望,然而,现实的阻碍和压迫却使得他们的爱情最终无法实现。
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理解,使得小说充满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对爱情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使得小说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封锁》是一部充满了深刻思考和情感的小说,通过对爱情和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2023年《封锁》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2023年《封锁》张爱玲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封锁》张爱玲读后感1张爱玲用一篇《封锁》,抓住了胡兰成的心。
尽管《封锁》在她的众多作品中,并不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但它却在不算长的行里,用其一贯尖刻和冷漠的笔调,直戳要害,揭示出男女在面对畸形之爱时的异同——男人的薄情和女人的深情。
在写给胡兰成的分手信里,张爱玲说:"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
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很长。
"这句话是典型的张爱玲氏的口吻,可以借她笔下任何一个女人的口说出,虽有几分艺腔,却比那股无病呻吟的腔调要高级得多。
‘"我"和"你"以及"我们的故事",这三者原本毫不相关,但是有了情爱作为入口,不相关的个体再看彼此时,消解了观望海市蜃楼时的无心,取而代之的是像关照自己的喜怒哀乐那般,关照对方。
在《封锁》这个故事里,主人公宗帧和翠远相识在一辆电车上。
此刻正赶上道路封锁,电车像一条被骄阳烤熟的鱼,动弹不得。
焦躁的空气从躁动到逐渐寂静,阳光开始打盹,城市也是。
有人被这乍然的无声恫吓,噤在原地。
有人绝然打破这安宁,要在零零落落的声息里,把控住话语权。
如果将这一幕幕透过电影镜头展现,应该是昏黄的慵懒的,闹也不十分闹,闹中总夹杂着凄清和困顿。
先是悠长,伸向远方的铁轨,而后是缓缓驶,似泊船一样停滞路边的电车,和电车外或静或动的人群,最后扫过形形色色的面孔,定格在车内一隅,一个叫吕宗桢的男人,他此时正在挑逗近旁叫翠远的女人。
宗帧本不想打扰这个陌生人,却不料自家亲戚也恰好在同辆车里。
此人实在不受欢迎,属于那类无论如何也不想有交情的熟人。
无奈情急之下为了脱身,宗帧只好化身成阿波罗,挑逗起近在眼前的达芙妮——翠远。
翠远长着一张难以形容的脸,那副神态该怎么形容呢?既不会给她带危险,也不会将她的美貌埋没。
面对突如其的试好,女人都是敏感的,尤其是自不相干的男人的调情,接不接受是一方面,能不能感受到是另一方面。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上海滩上的一段爱情故事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语言简练、质朴,却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
在读完《封锁》后,我深深被张爱玲的文字所打动,对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物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
男主人公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作家,女主人公则是一个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女人。
两人在上海这个繁华的都市相遇,彼此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然而,由于各自的家庭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两人的爱情并不被外界所认可,最终以分手告终。
小说以男主人公的回忆和感慨展开,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他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执着。
他对女主人公的深情款款,让人感到心酸和感动。
而女主人公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女人,她的出现让男主人公的生活焕然一新,却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煎熬。
两人的爱情并不被外界所认可,他们的爱情被社会的封锁所束缚,最终只能以分手告终。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抱怨,让人深深为两个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爱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让人感到心酸和感动。
而女主人公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女人,她的出现让男主人公的生活焕然一新,却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煎熬。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抱怨,让人深深为两个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通过对《封锁》的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她通过对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爱情的无奈。
小说中的情感和命运的交织,让人深深为两个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张爱玲的文字简练、质朴,却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对爱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第一篇: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是《传奇》和《流言》。
提起张爱玲,我们这一代人中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半生缘》等如数家珍,却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一篇六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封锁》,但其实《封锁》也是《传奇》中的一篇出色之作。
《封锁》通过写对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好人与真人对立的发掘,无疑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而其技巧圆熟老到,也40年代的不多的短篇创作领域提供了一篇优秀的作品。
《封锁》写的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旧上海的某一天,一辆电车在封锁后的短暂故事。
在封锁期间,整个上海都凝固了,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已婚人士,某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正细心地反读黏在热包子上的报纸。
女主人公吴翠远,是某大学的年轻助教,也正一心一意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他们本是陌生人,虽坐同一辆电车,但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要不是吕宗桢一抬头一看见他那个讨厌的侄子他们是不会有机会认识的,为了躲避一心想找个好岳家而向上爬的侄子的纠缠,吕宗桢有意坐到吴翠远的旁边去了,“不声不响地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
他们越谈就越投机,并且相爱了,甚至还谈到了婚姻大事。
在吴翠远留下电话号码后,封锁解除了。
“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他走了…….电车上点上了灯,她一眼就望见他遥遥地坐在他原先的位置上了。
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在小说中,吕宗桢是有家庭、有事业的人,但是他并不快乐,他连每天为什么要离家去上班,下班后要回家也不明白,他更不敢去想生活的意义,甚至拒绝去想。
而吴翠远是一个严肃过头的、平淡无趣的女性,“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结婚”。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男女主角在战乱中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男主角方鸿渐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上海这个充满了战争烽烟的城市。
方鸿渐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憧憬,但在战争的洪流中,他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爱情生活也是一波三折,他与女主角满文军之间的感情经历了种种波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小说中描写了方鸿渐对满文军的深情,以及他对战争和生活的迷茫和挣扎,读来让人感到无比心酸。
而女主角满文军则是一个充满了复杂情感的人物。
她在小说中的形象既坚强又脆弱,既冷漠又热情。
她的爱情观和生活态度都让人感到深深地触动。
她在战乱中的坚韧和不屈,以及对方鸿渐的爱恋和痛苦,都让人感到无比心疼。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命运,他们在战乱中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和动人。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动人,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和表达,让人感到无比感动和震撼。
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张爱玲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让人读来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封锁》是一部充满了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战乱时期上海的生活和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曲折离奇,语言优美动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思考,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和感动。
阅读这部小说,让人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更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封锁》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35岁的吕宗桢是上海华茂银行的一个会计师。
封锁下的“好人”与“真人”——评张爱玲《封锁》
广告•书评封锁下的“好人”与“真人”——评张爱玲《封锁》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初刊于1943年《天地》杂志第2期,后收入《传奇》中。
张爱玲在小说中多次论及“好人”与“真人”。
可见,小说中对于“好人”与“真人”的定义主要源于女主人公吴翠远的评价,那么在她的眼中,如何界定“好人”与“真人”?男主吕宗桢为何从“真人”变成了“好人”?张爱玲又是如何辨析两者的呢?作者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孤立的艺术空间: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个圆满的家庭,但他却企图改变。
电车的封锁使吕宗桢注意到坐在对面的大学英语助教吴翠远,从主动搭讪到互相调情再到谈婚论嫁,这戏剧性的场景随着封锁开始,又随着解封落幕。
在叙事文本中,时空经常作为一个二元结构而存在。
但在小说《封锁》中,时间在电车里消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人物的空间位置来推动。
从相见、相识到相知,电车这一封闭时空体的形成,为男女主人公欲望与本能的释放提供了一个理想性的封闭空间。
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吕宗桢怎样由熏鱼想到夫人托自己买的菠菜包子,进而埋怨她的不体贴;又怎样由躲避自己的表侄董培芝而去调戏对面的吴翠远……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意识并未受到时空的限定而缩小,反而异常活跃,小说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对两位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画,使现代性的电车与非现代性的思想行为之间充满了张力,吕宗桢的形象也历经了从“真人”到“好人”的转变。
一、“好人”与“真人”的相遇:孤立时空中的罗曼蒂克“摇铃了。
‘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这是电车封锁的伊始。
“封锁开放了。
’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爷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
”这是电车解封的讯号。
并无差异的首尾重复,提示着时间流动的起始和终止,形成了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环形叙述结构。
在小说的开篇,电车轨道“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词组的反复使用和重复出现,延滞了时间的流动,也模糊了时间的精度。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读后感《封锁》读后感一在学校时,看过张爱玲的几篇小说,许是那时年轻,读不懂其间的深义,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倾城之恋》与《十八春》了。
近些日子,因了些事情,心情总不太好,朋友让我读张的《封锁》,他说看了或会悟到些什么。
“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
封锁了。
摇铃了。
“叮玲玲玲玲玲,”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
”电车停了。
封锁了。
在一个特定的空间。
时间在这时已失去了任何意义。
“电车里的人相当镇静。
他们有座位可坐,虽然设备简陋一点,和多数乘客的家里的情形比较起来,还是略胜一筹。
街上渐渐地也安静下来,并不是绝对的寂静,但是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所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赶咐。
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重重地把头搁在人们的肩上,口涎顺着人们的衣服缓缓流下去,不能想象的巨大的重量压住了每一个人。
”吕宗,吴翠远,凡俗世界里的普通人,若是没有这封锁,他们也许一生也不会相识。
此时,他们恋爱着了。
在这刹那间的时间与空间的停顿里。
平日里的角色已忘却,也不能说是忘记,只是暂时的消失而已。
在彼此的面前,他们是单纯的,也是真诚的。
“他告诉她许多话,关于他们银行里,谁跟他最好,谁跟他面和心不和,家里怎样闹口舌,他的秘密的悲哀,他读书时代的志愿……无休无歇的话,可是她并不嫌烦。
恋爱着的男子向来是喜欢说,恋爱着的女人向来是喜欢听。
恋爱着的女人破例地不大爱说话,因为下意识地她知道:男人彻底地懂得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宗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
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飘散了。
她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宽宥你。
你说真话,她为你心酸;你说假话,她微笑着。
”“封锁开放了。
“叮玲玲玲玲玲”摇着铃,每一个“玲”字是冷冷的一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时间与空间。
一阵欢呼的风刮过这大城市。
电车当当当往前开了。
浅析《封锁》的叙事空间及其象征意蕴
张爱玲小说叙事空间大都是公馆、公寓或者车厢,小说人物似乎总被拘束在一个封闭性的空间中,欲挣脱而不得。
在其众多小说中,《封锁》可以说是较为成熟也较为别致的一篇。
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对都市男女,在战争年代空袭封锁期间的电车里的一场梦幻般的罗曼史。
一、全知视角下的线性叙事结构小说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封锁发生前,封锁发生时,封锁解除后。
开篇伊始,叙述者便把读者带入一个别样的叙事空间一辆因封锁而停滞不前的电车,切断了时间和空间,空间的封锁阻碍了电车内部人物行动。
叙述者的视点首先落在电车外部的环境:电车停了,马路上的人开始奔跑。
封锁引发了骚乱,但随着时间推移周边的一切又重归于寂静。
作者将封锁期间电车的静态与周边环境的动态对照,使上海这座城市由喧闹嘈杂进入到沉寂安静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展示了上海这个繁华都市的另一面。
人声逐渐渺茫,像睡梦里听到的芦花枕头里的窸窣声&&这庞大的城市在阳光里盹着了。
叙述者以一个车厢乘客的听觉臆想,导引读者体验一种预设的梦幻的生存状态。
叙述焦点由外部环境转移到车内人物,先是两个打破静默的乞丐,接着是电车司机,再到公务员、中年夫妇。
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居高临下地俯瞰芸芸众生,不断游走的视线最终落到了男主人公华茂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身上。
他是一个老实人。
这是吕宗桢的自我评价,由叙述者转述后当即充满了讽刺嘲弄的意味。
短暂的停留后,视线再次转移,终于,女主人公吴翠远进入了视线。
显而易见,文本中描绘女主人公吴翠远的笔墨远多于吕宗桢。
作者运用陌生化的语言刻画出这样一位新式知识女性:她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但却不爱张扬的好女儿、好学生。
深蓝与白是她的主色调,她的美是那种淡淡的模棱两可的美,但她身上却依旧具有那种典型的上海小姐脾气。
叙述者的焦点在吴翠远的身上停留许久后,又再次转向,奶妈、小孩、医科学生各式各样的人逐一展示在读者眼前。
这时,小说里仅余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董培芝,出现了。
他可以说是男女主人公产生交集的直接原因。
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
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悲凉而无奈的歌——张爱玲《封锁》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观察力而著称。
其中,短篇小说《封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本文将通过对《封锁》的解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悲凉情感和无奈感受。
首先,从叙事视角上来看,《封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主人公欣子的生活。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欣子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更具体地展示出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内心体验。
然而,叙事者的选择象征了现实社会对于个体的封锁和围困,就像一个围观者无法真正参与到他人的内心世界中一样,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封锁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其次,通过人物塑造,作者把欣子描绘成一个在封锁中生活的女性,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欣子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的丈夫被捕,她被迫与现实斗争,同时她内心的渴望却难以言说。
小说中描述了欣子心理上的痛苦和挣扎,她试图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完全脱离,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人感到无奈与悲凉。
欣子的内心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她渴望自由的愿望,愿意过上自己真实的生活,然而现实的封锁却使得她的渴望无法实现。
另外,《封锁》中还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封锁和群体无奈。
小说背景设置在了动荡的战乱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被封锁了起来,人们被限制在生活的小圈子里,面对着窒息的压力。
小说中的公共场所和私密关系被严格限制,人们的自由受到了强烈的约束。
这种社会封锁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曾经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还是朋友间的交往,都面临着阻碍和破裂。
这种社会、情感的封锁呈现出悲凉的氛围,人们似乎被困在了封锁的世界中。
最后,《封锁》中的描写语言和意象也传递出悲凉和无奈的情感。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笔法,用简练而深刻的句式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她眼中那一丝丝无法言说的悲伤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意象也诠释了无奈的情感,比如黑暗、沉默、封锁等,这些意象深深地映射了欣子内心的困顿和挣扎。
张爱玲封琐读后感
张爱玲封琐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封锁期间的上海,那封锁就像是一个特殊的魔法罩子,把平常看似不相干的人罩在了一起。
男主角吕宗桢为了躲避讨厌的亲戚,在电车上故意接近陌生的吴翠远。
这一开头就特别有趣,像极了我们生活中为了逃避一些麻烦事而临时想出的小把戏。
吕宗桢编造的那些谎言,什么他的太太不理解他啦之类的,一开始我还觉得他有点油滑,可又忍不住想看看吴翠远会怎么反应。
吴翠远呢,是个有点古板又有点压抑的女教员。
她在家庭里就像个被框住的小可怜,家人总是对她有各种期待,让她活得很不自在。
在封锁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吕宗桢的靠近就像是一颗小石子投入了她平静又沉闷的生活小湖。
她明知道可能是假话,却还是忍不住陷进去了一点。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这样,哪怕知道有些东西不太真实,但就因为那一点点的不一样,就想去靠近。
然后在封锁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俩就像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互相倾诉,互相取暖。
那种暧昧的氛围,张爱玲写得特别细腻。
我感觉就像是看着两朵在角落里悄悄盛开的小花,有点小心翼翼又有点按捺不住。
可是呢,封锁一解除,就像魔法突然消失了一样。
吕宗桢又迅速地回到了他原本的生活轨迹,把吴翠远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真的很现实又很残酷,就像我们有时候在特殊情境下产生的那些短暂的情感冲动,一旦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里,就变得一文不值。
赏析张爱玲作品——《封锁》
赏析张爱玲作品——《封锁》-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赏析张爱玲作品—《封锁》《封锁》讲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遭遇到封锁时发生的短暂的爱情故事。
封锁结束后,爱情也结束了,一切又都复原了。
从故事层面上看,这是一个“艳遇”的故事。
它具备“艳遇”故事要求的一些元素,比如“旅行”。
人物可以暂时从秩序化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而进入能够产生爱情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可以暂时忘掉他们的妻子或丈夫--产生爱情的最大障碍;并且他们可以有时间闲得无聊,这使得爱情的欲望能够产生。
两者障碍的消除和欲望的产生是“艳遇”故事在逻辑上能够成立的前提,“旅行”是实现这个前提的标准化模式。
我们可以把电车看作一个封闭的空间,它隔离了正常的生活空间,人和人之间许多不利于爱情发展的关系被排除了,只剩下比较单纯的乘客关系,并且具有了向爱情关系发展的可能性。
当然,还有时间因素,市内交通毕竟不同于长途旅行,所以张爱玲必须把时间封锁起来,人为地让时间停滞或延长。
此外,《封锁》中的人物也一般地符合“艳遇”故事的要求--孤男寡女。
人们都存在某些缺乏,意识或潜意识中存在着欲望。
翠远的缺乏是“好人”的缺乏,她“象一教会派的少奶奶”,“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驰的,没有轮廊”,“很有讣闻的风味”。
真实的生命对于她就像从希伯莱文到上海话那么遥远,她的欲望就是要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听到“红嘴唇斩卖淫妇……大世界……下等舞场与酒吧间”的充满肉欲的感官诱惑。
宗桢的缺乏是一个“老实人”的缺乏。
他是“菠菜包子”,“一个个雪白的,喷出淡淡的麻油气味”,是像“讣告……申请……华股动态……隆重登场候教……”那些得胜的字眼儿。
正因为他的琐屑和平庸,甚至都不能觉察出自己的缺乏与俗望。
他向翠远的调情是被动的迫不得已的。
甚至要借助张爱玲在这里设置的一个因果关系,要逃离董培芝和向她太太报复。
但我们还是觉察了宗桢的欲望,只不过他自己一开始忘记了。
张爱玲封锁800字读后感
张爱玲封锁800字读后感《封锁》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女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和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以及她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苏小姐的女性,她在婚姻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最终选择了离婚。
在离婚后,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思考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的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挣扎和自我否定,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
小说通过对苏小姐内心的描绘,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情感的深刻感悟,也让读者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阅读《封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小说中的苏小姐虽然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情感的深刻感悟,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封锁》的阅读,我也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苏小姐在面对婚姻的磨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在经历了离婚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情感的深刻感悟,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封锁》的阅读,我也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而言之,《封锁》是一部充满了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感悟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女人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和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封锁》思想内容解读
小说《封锁》的寓意
它首先是一个场景—电车遭遇封锁后,车上的一个场 景。深层次的暗含人与人心灵之间有形无形的封锁隔 阂,以及个体思想受人生常态的压抑状态。
有形的“封锁” 锁”
无形的“封
《封锁》隐喻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 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 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 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 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 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 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 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③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敌视、隔膜、不可沟通随 处可见,请从文章前半部分找出这类描写的语句。
铁门里和铁门外的人互相惧怕、搓核桃的老头子、 人们对医科学生所画人体骨骼图的理解评价。 ④阅读宗桢看报,引得周围的人都学样的段落, 看看哪句话可以概括他们的行为心理。 他们不能不填满这可怕的空虚。 ⑤如何理解“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闲则生事,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只能徒增 烦恼,郑板桥说,难得糊涂,一思考就陷入窘境,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就会发现生活中太多的 不如意。
⑩、封锁解除了,宗桢“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做了 个不近情理的梦”。如何理解?
生活回到原地,是一个象征,事如春梦了无痕,宗桢这样 的好男人不会为电车上的偶然春心萌动付出行动,他不会付出 爱,他只需要解乏,需要放松,而这些完成了,他们的关系也 就完成了。 事后,他甚至已不再记得翠远的脸了,对自己的创举却是 历历,他欣赏的是自己的冒险。在宗桢,实实在在的那只是一 次“调情”。 宗桢:好男人。琐屑平庸,思想简单,甚至都不能觉得自己的 缺乏和欲望。 翠远:好女人。其貌不扬,内敛自制,她的欲望就是背叛自己, 渴望刺激,渴望诱惑。
一个文本 两种解读——浅析张爱玲的《封锁》
One Text Two Interpretations——On Zhang Ailing'
s Blockade
作者: 滕朝军[1] 母华敏[2]
作者机构: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
辑部,河北秦皇岛066004
出版物刊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0页
主题词: 张爱玲 《封锁》 精神分析法 解构主义
摘要:《封锁》是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两个无聊、寂寞的都市男女在一辆封锁期的电车上的一段“艳遇”。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封锁》这部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式。
论文拟对《封锁》以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方法进行解读,以探索张爱玲不凡的叙述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锁下的思考——解读张爱玲的《封锁》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是《传奇》和《流言》。
提起张爱玲,我们这一代人中可能会有很多人会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半生缘》等如数家珍,却很少有人提及她的一篇六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封锁》,但其实《封锁》也是《传奇》中的一篇出色之作。
《封锁》通过写对文明与人性的冲突、好人与真人对立的发掘,无疑显示了现代小说内容的深化,显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上的新收获,而其技巧圆熟老到,也40年代的不多的短篇创作领域提供了一篇优秀的作品。
《封锁》写的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旧上海的某一天,一辆电车在封锁后的短暂故事。
在封锁期间,整个上海都凝固了,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已婚人士,某银行的会计师吕宗桢正细心地反读黏在热包子上的报纸。
女主人公吴翠远,是某大学的年轻助教,也正一心一意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他们本是陌生人,虽坐同一辆电车,但却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要不是吕宗桢一抬头一看见他那个讨厌的侄子他们是不会有机会认识的,为了躲避一心想找个好岳家而向上爬的侄子的纠缠,吕宗桢有意坐到吴翠远的旁边去了,“不声不响地宣布了他的调情计划”。
他们越谈就越投机,并且相爱了,甚至还谈到了婚姻大事。
在吴翠远留下电话号码后,封锁解除了。
“宗桢突然站起身来,挤到人丛中,不见了,他走了…….电车上点上了灯,她一眼就望见他遥遥地坐在他原先的位置上了。
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一个不近情理的梦”。
在小说中,吕宗桢是有家庭、有事业的人,但是他并不快乐,他连每天为什么要离家去上班,下班后要回家也不明白,他更不敢去想生活的意义,甚至拒绝去想。
而吴翠远是一个严肃过头的、平淡无趣的女性,“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结婚”。
我们通常以为浪漫的,偶然的邂逅是属于那些轻佻的或热情大方的女子与男子之间的事,不会发生在吴翠远身上(也不会发生在我们一般人的身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对外表现的非常得体,非常好的男女,通常都是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有着世人认可的一套行为标准,因而当他们在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中,从没有浪漫过的他们可能就会迸发出激烈的火花,不能自已,一浪漫起来就会很快进入情节,这也是两个陌生人为什么能很快相爱的原因。
所以在封锁期间,男女主人公就完全放开了,单纯地为了爱情而爱情。
然而一旦封锁结束,他们又不得不回到尘世中,做回那个规规矩矩的人,那纯洁的爱情就像昙花一现那样的短暂和飘渺。
作者通过封锁期间与封锁后的时空变化,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景。
而他们两个人在封锁期间的短暂的、纯洁的爱情也反映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其实都是有着两种不同的人格,自我与本我的矛盾,一个为了遵循社会的生存规则,一个则是属于自己内在的真实呼喊,而我们通常都是隐藏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按照尘世的标准来规范自己。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多次提到好人与真人,在这里,好人与真人是对立的。
“好人”是社会塑造出来的形象。
家庭、环境、道德、习俗、教育一起联合完成
了这个塑造工作。
这个“好”是尘世的标准,对人的行为规则有着许多的约束,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扼杀着人的真情实意,也扼杀了人的生命力,就好比如古代得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思想的扼杀,虽然程度上没有那么严重,但也相差不远了。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好人”并不完全等于真人,而我们的人类的发展速度是在不断的加快的,但人类的文化似乎还没有来得及跟上发展的速度,这是一对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矛盾。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了这种对立,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智慧和敏锐,因而她的小说也就具有别人没有的前沿性,也往往能引起我们读者的深深地共鸣。
吴翠远是个好人,她的父母、她的学生都将视为好人,她也一直扮演着好人的角色。
但她的父母却为好女儿嫁不出而发愁,学生们也不敢在好老师面前说一句真话,她是一个不快乐的好人,因而她在电车上才会有了那么多奇异的行为与思想,她甚至想违反大家对她的好人的看法,想做出一些令人震惊的事,想成为一个真人,尽管那个真人是坏的一面,她也在所不惜想做一次真人,但是男主人公吕宗桢却没有翠远那样的高尚了。
而在小说中,作者张爱玲还借女主人公之口对女子教育发表了一番惊人之论:“其实,女子教育也不过是那么一回事”!这种对女子教育的怀疑态度,是基于作者对好人教育的轻视,在作者看来,女子教育不但没有改变女子的基本需求,也没有帮助女子处理和解决情感问题,更没有改变世人对女子的看法,反而使女子失去了生命的气息,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翠远的这句话,道出了女子教育的悲哀,所谓的女子教育最终也还是为了要找个好归属,成为了女子更大的束缚。
翠远接受了好人教育,成为了好人,却以自己的经历否定了这种教育,使我们读者更能感受到女子教育以致好人教育的悲哀,也借以警醒我们急需解决“文明及其不满”这个高难课题。
这篇六千余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不仅包孕了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也达到了张爱玲写传奇的宣示:“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的确是一篇值得细读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