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古代成语典故
传统美德的典故
传统美德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传统美德的故事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统美德的典故1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体现传统美德的成语典故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一、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体现了尊重长辈、关爱下一代的价值观。
二、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一诺千金”。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句话的价值相当于一千两黄金,比喻说话算数、守信用。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尽力履行。
三、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勤俭持家”。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家庭要勤俭节约,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四、爱国敬业爱国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尽心尽力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即使到死也不停止。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爱国敬业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职业操守。
五、团结友爱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众志成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众人一心,就能形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团结友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精神。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
六、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学生尊敬老师,为了求学不惜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等待。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只有尊敬老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七、谦虚谨慎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不断进步,而骄傲自满则会导致落后。
古代德育成语
古代德育成语
以下是一些古代德育成语及其意思和出处:
1. 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不忘本。
出自南北朝·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
2.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出自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
5. 水滴石穿: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
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
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品德高尚的成语典故1、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或人民的利益,不顾亲属之情,使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2、德高望重: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用作褒义,多用来称颂老人。
3、德隆望尊: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4、道不拾遗:东西掉在地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
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5、怀瑾握瑜:怀里揣着瑾,手里拿瑜。
比喻人具有纯洁而优美的品德。
用来比喻人的品德纯洁、情操高尚。
6、克己奉公: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公。
用作褒义。
多用于褒扬、劝勉的场合。
7、仁人志士: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
现泛指爱国进步人士。
8、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象太阳、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品德高尚成语【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
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冰壶玉尺】玉尺:玉制的尺。
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冰壑玉壶】壑:深沟。
像冰那样清澈的深山沟里的水,盛在晶莹的玉壶里。
比喻人节操高尚,品性高洁。
【冰壶玉衡】冰壶:冰心玉壶;玉衡:用宝石装饰的天文仪器。
比喻高尚的品质,优雅的气质。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
与世俗习气不同。
形容品德高尚。
【半天朱霞】半天:空中;朱:红色。
半空中的红霞。
比喻人品高尚,超凡脱俗。
【包元履德】元:善。
指心怀善意,行为具有高尚的品德。
是古代对帝王的谀词。
【抱瑜握瑾】瑜、瑾:美玉。
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存神索至】存神:保养精神;索至:寻找事物深奥的道理。
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养精神,以探寻事物深奥的道理。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德行为先的出处和典故
德行为先的出处和典故
“德行为先”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在治理国家和个人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行被视为为人处世的根本,具备良好的德行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必要条件。
这个成语的典故与孔子有关。
相传孔子曾经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德行修养的重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德行修养,不讲究学问,听到正义的事情不能去做,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他所担忧的。
“德行为先”这个成语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古代道德故事
古代道德故事1、孔子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2、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孙康映雪读书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
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
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
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
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
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久远,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以德报怨。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有人恶意诬陷孟尝君,向国君告发他谋反。
国君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孟尝君。
孟尝君被押至刑场,面对即将处死的命运,他仍然保持着宽容和仁爱的态度。
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刻,他深情地对国君说,“臣虽将死,但愿陛下能够明察善恶,不要因为一时的谗言而误伤忠良。
”国君被孟尝君的忠诚和仁德所感动,立刻下令释放了他。
孟尝君以德报怨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
相传,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柳下惠的农夫。
某日,他在田间劳作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毙命。
柳下惠便高兴地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下一只兔子也会撞到同一棵树上。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下惠一直都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盲目的等待,成功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而不是等待奇迹的出现。
成语故事三,画蛇添足。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画师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
他画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然而,当他画完之后,他又在蛇的画上加上了四只脚。
人们看到后都感到奇怪,觉得这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有度,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成语故事四,杞人忧天。
相传,杞国有一个人,他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整天忧心忡忡,他说,“天塌下来,我会被砸死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杞人忧天的故事成为人们警示盲目恐惧的典范。
以上就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深刻地反映在成语故事中。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一,忠孝节义。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为了救母亲,不惜与白骨精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打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而节义则是指忠诚、正直、不背叛。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忠孝节义的品质,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背叛朋友的信任。
成语二,仁义礼智信。
《岳飞挂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一位忠勇仁义的将领,他治军严明,威信素著,深受士兵爱戴。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礼指行为规范,智指智慧,信指信用。
岳飞挂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受人尊敬,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三,勤俭节约。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辞辛劳,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指勤劳俭约,不浪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工作,节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品质。
成语四,孝顺敬老。
《孝感动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感动了上天,母子得以团聚。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敬老。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表达方式。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几个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
1. 和气生财:相传古时候,一个富商自诩为天下第一人。
他心胸狭窄,待人傲慢无礼。
一天,他得罪了一位名叫张和的善良邻居。
张和以和为贵,没和富商生气,反而向他道了个和气生财的祝福。
过了几年,富商身败名裂,而张和却因为和蔼可亲,广交朋友,生意红火。
大家看到这个情景,都惊叹于和气生财的智慧。
2. 心平气和:据说有一个叫李平的人,他脾气暴躁,常常因为小事发火。
他的邻居都很讨厌他。
一天,李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名叫王和的智者。
王和告诉他,心平气和能带来幸福。
从那天起,李平开始改变,学会了心平气和。
他变得温和友善,与人为善。
渐渐地,他赢得了邻居们的好感,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家庭和国家,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
他认为个人修身、家庭齐整、国家治理有序之后,整个天下才能太平。
孔子自己身体力行,勤学修身,传播他的思想。
后来,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教育。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关于友善、谦和、修养和公德的重要价值观。
它们提醒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这些美德,以建立一个和谐、富有智慧和尊重的社会。
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中国古代关于道德的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道德的
故事
1.一诺千金: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他都会设法办到。
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这也是“一诺千金”成语的由来,形容人重然诺、守诚信。
2.赵柔卖犁:北魏人赵柔一次上街去卖犁,有个人要买他的犁,赵柔要价二十匹绢。
另一人见他要价太低,于是要出三十匹绢来
买。
赵柔却说:“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有利可图便动心呢?”还是把犁卖给了原来的那个人。
赏析品德的成语故事
赏析品德的成语故事古代的时候品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品行决定人的一生。
小班整理了品德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品德的成语故事:德高望重前秦时期,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部队大举进攻东晋,东晋的宰相谢安命令其侄儿谢玄等人带兵前去迎战,没想到谢玄带的八万兵马把苻坚的九十万兵马杀得大败,以此又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没过多久,东晋国内出现了内乱,晋孝武帝是个昏君,他重用会稽王司马道子。
公元三八五年谢安死后,司马道子便开始执掌朝廷政权,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共同刮取钱物,在他们掌权的这十几年东晋百姓受苦受难,后来桓玄与王恭、殷仲堪等人起兵造反,在公元四零一年司马道子这个自称德高望重的臣子跟他年仅二十一岁的儿子终于被杀掉了。
品德的成语故事: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
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
通过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观念,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故事一,忠孝节义。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为了尽孝,每天都去祭拜父亲的坟墓。
有一天,他的妻子告诉他,他的儿子在家中生病,需要他回家照顾。
孟子想了一想,决定先去坟墓祭拜父亲,然后再回家照顾儿子。
他认为,尽孝是儿子的责任,但尽忠是对父亲的责任,他不能因为儿子的病就忽略了对父亲的孝道。
最终,他成功地照顾好了儿子,也尽到了对父亲的孝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牢记忠孝,尽到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
成语故事二,仁爱和谐。
在古代,有一个叫孔融的人,他年纪很小,就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他把小鸟抱回家,给它包扎伤口,并喂它吃东西。
小鸟很快就康复了,它感激孔融的救助之恩,于是每天都会飞到孔融的家里,陪伴他玩耍。
后来,孔融被选为官,他在任上非常仁爱和谦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爱和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动物,我们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和谐相处。
成语故事三,诚信守信。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他非常诚信,和人交易从不欺骗。
有一次,他在外地买了一批茶叶,回到家后发现茶叶里夹杂着一些石子。
尽管他知道这是卖茶叶的人故意欺骗他,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决定把茶叶送回去,告诉卖茶叶的人他发现了问题。
卖茶叶的人听了后,非常感动,决定把好茶叶全部送给这位商人,并且以后再也不敢欺骗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品质。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守信,不欺骗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
道德经里的成语故事
道德经里的成语故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主要讨论了“道”和“德”的本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对中国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来自《道德经》的成语故事:
1. 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高下,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个成语比喻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
2. 功成身退: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成就了功绩后,就应该退隐,这是天道的规律。
这个成语比喻人在成就了功绩之后,应该适时地退隐,不要贪恋权位和名利。
3. 知足不辱: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这个成语比喻知道满足和适可而止的人不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
4.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
这个成语比喻治理国家需要细心、谨慎和耐心。
5.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鸡犬之声相闻,但人们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成语比喻人们之间非常熟悉或关系非常密切,但彼此之间不愿意相互
交往或来往。
传统道德典故
1.文姬弃子归汉蔡文姬,是东汉著名的才女。
汉末,天下大乱,蔡文姬被匈奴所掳,归南匈奴左贤王。
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虽已生有两个儿子,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家乡,怀念祖国。
每次见到汉人,她都要打听祖国、家乡的消息。
后来,曹操因为与蔡文姬的父亲关系很好,感念蔡家无后,就派人去赎蔡文姬。
匈奴认为蔡文姬可以归汉,但条件是必须放弃自己的两个儿子。
蔡文姬明白,摆在自己面前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如果母子团聚,就必然是归国无望;如果返回祖国,就意味着骨肉分离。
一边是骨肉亲情,一边是祖国家乡,正是由于蔡文姬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促使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见《后汉书〃董祀传》)2.岳飞精忠报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遵从母训,精忠报国。
在朝廷一意求和的情形下,大败金兵,收复大片土地,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见朱轼:《历代名臣传〃岳飞》)3.昭君出塞王昭君是西汉时的美女。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进京朝见,说愿做汉家的女婿,以表示亲善。
后宫王昭君自请嫁入匈奴,单于十分高兴,表示愿意保证边疆的安宁,永不和汉朝兵戈相见。
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号宁胡阏氏,她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好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见《汉书〃匈奴传》)4.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十七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开始向东方侵略以来,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台湾,掠夺资源,奴役人民。
为了驱逐外敌,光复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属下将士,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将殖民者赶出了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见《清史稿》)5.陆游临终盼统一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活到八十五岁,临终前赋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为:‚原也知道人死万事皆空,只是不见祖国统一内怀悲痛;等到朝廷的军队北定中原国家统一之日,莫忘把喜讯告慰于你父亲的灵前。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政治抱负,爱国思想的结晶。
数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
(见于北山《陆游年谱》)6.文成公主进藏唐太宗贞观八年,吐蕃派遣使者来朝见,皇帝派人下去安抚,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向皇帝请求通婚,皇帝没有答应。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1. 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四岁就懂得谦让,被广为传诵。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篮新鲜的梨子,叫孩子们自己挑着吃。
孔融第一个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十分香甜。
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们吃,引得大家十分惊奇。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要懂得尊敬长辈、谦逊待人的道理。
2.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的是孝道。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宠,经常被派去干重活。
然而,王祥并不记恨继母,而是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她。
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冻结,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躺在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开了,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赶忙抓住,回家做成鱼汤奉上。
继母吃了之后病愈了。
从此之后,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他。
人们都说:“孝子王祥,因卧冰求鲤而闻名天下。
”3. 千里送鹅毛:唐朝时,有个地方官叫缅伯高,他曾在热带的缅甸当过三年大使。
当时的中国并不强大,许多小国都欺辱中国周边国家。
缅伯高既忍辱负重、又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
如果给朝廷送贡品什么被劫掠去自己回国又无法交代后当他听说国家的边境部队打了胜仗时他不顾万里把鹅毛送到了长安朝庭朝廷很满意并重重奖赏了他缅伯高忠诚和热爱祖国的品德让人传颂至今。
4. 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尊重老师孔子。
有一次,孔子在席上讲解学问,曾子听到老师要讲一些新的道理,就立刻避席而坐。
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长辈或老师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5.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发愤读书的故事。
苏秦是洛阳人也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纵横家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形成以苏秦为纵约长的六国联盟在外交上达到了游刃有余强国之目的他奉命入齐以离间计促使齐王放弃与赵国合作与韩国形成世仇同时促成六国伐秦关东无敌使秦国十五年不出函关最终达到了合纵的最高理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关以成六国之霸业苏秦佩六国相印北度燕国复使燕国盛重一时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气势他是纵横家中的苏秦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纵横家苏秦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山东六国联盟成功联合制衡强秦之后自齐国毁联盟约六国分别被强秦击破遂纵横家自此失去联络各国逐渐脱离纵横家思想影响逐渐走向了各自为政以图自保的道路强秦得以逐一吞并六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纵横家思想亦终以失败告终。
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
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精选导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管鲍之交、车胤囊萤、千里送鹅毛、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这些传统道德典故的来历和含义,你都知道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古代道德成语典故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成语典故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成语典故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成语典故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成语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成语典故7、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中华美德成语典故之明礼诚信篇
传统美德故事之诚信篇1.李勉葬金【原文】唐李勉、少贫。
客游梁宋。
与诸生共逆旅。
生将死。
出白金。
曰、左右无知者。
幸君以此葬我。
余则君自取之。
勉诺。
既葬。
密置余金棺下。
后其家启墓。
出金还之。
勉位将相。
所得俸赐。
悉遗亲党。
在朝鲠亮廉介。
为宗臣表。
勉为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时。
在官累年器用车服无增饰。
及归。
停舟石门。
悉取家人所贮南货。
投之江中。
许止净谓贫穷不受遗金。
显达自能廉介。
骨鲠大臣。
又能礼贤下士。
不愧贤宰相。
【译文】唐朝时候。
李勉幼小穷苦。
有一次、到河南地方去游玩。
和诸生同住在一个客舍里。
那个书生得了病。
将要死的时候。
拿出了藏着的银子。
对李勉说。
这个银子。
是没有一个人晓得的。
请你用了这个来把我埋葬了。
所有余多的银子。
你就自己拿去好了。
李勉就答应了。
葬书生的时候。
就暗地里把余多的银子、放在棺木的下面。
后来那个书生的家里。
来搬取这口棺木。
把他的坟墓拆开来。
李勉就把银子拿出来还给了他们。
李勉做官到了出将入相的地位。
但是得到的俸禄、和皇帝赐给他的。
悉数分给亲戚乡党的人。
李勉在朝廷里。
正直明亮。
廉洁刚介。
是一班姓李的朝臣的表率。
学习什么?助人为乐且不图回报,讲求诚信,廉洁正直,洁身自好,光明磊落。
圣贤教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2.陆元方卖宅【原文】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
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译文】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者要求拜见。
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
”买者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即找借口推辞不买房了。
儿子侄儿们认为(陆元方的)话不妥当,陆元方说:“(如果)不这样(说),那就是欺骗对方。
”学习什么?陆元方诚实交易,不唯利是图的品质。
圣贤教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语见《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传统美德典故
传统美德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传统美德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统美德典故11、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2、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4、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5、忠孝两全:唐·白居易。
业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已,忠孝两全。
6、一诺千金:秦末,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只要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大都要想办法做到。
得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7、忠心赤胆:唐代高僧三藏,为使法转回转,救人于苦难,在佛前发愿,不远万里,不畏艰险,一定要取回上乘佛经。
众僧称他为“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8、劈山救母:从前有个书生叫刘彦昌,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
被华山神庙里三圣母的神像所迷,抑制不住爱慕之心,便把自己的心情写在了墙上。
道德高尚的成语故事
道德高尚的成语故事道德高尚的成语故事导语:道德高尚的成语故事有《以德报怨》,下面大家跟着小编来看看这个成语故事,学习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释义】拿恩惠报答仇恨。
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故事】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
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
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
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就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就和他的百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的古代成语典故
关于道德的古代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成语典故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成语典故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成语典故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成语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成语典故7、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
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成语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
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
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
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
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成语典故9、管鲍之交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
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
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
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成语典故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许衡是元代理学家。
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
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
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成语典故11、程门立雪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
“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成语典故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
学成别离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
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
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成语典故13、缇萦救父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
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成语典故14、孟母三迁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