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及
1 [名词解释]天穹
参考答案:
人们所能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型的天空。

2 [问答题]简述沉积作用及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根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 [问答题]试述地质作用的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
4 [问答题]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
参考答案:
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

5 [单项选择题]诱发海啸的原因是〔〕
A.台风
B.龙卷风
C.海底地震
D.大陆地震
参考答案:C。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最新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刘庄--- 氏岭地區地蚯用十+十花向可uwi.盼k舁遊1、分析刘庄一一大岭地区地质图本区(1)和(2 )、( 3 )和(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2、分析高松一一青柏地区地质图本区(1 )和(2 )、(3 )和(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5 )之前,(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18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f村地区地质国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本区(1 )和(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3 )与(4)、( 5 )与(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7 )与(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12 )为侵入接触关系。

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18 )之后,(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本区(1)和(2 )、(3)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5)关系,( 6 )与(7)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与(9)为侵入接触关系,(10)与(11)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7)之前,(18)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之后,(20)之前;褶皱形成于(21)之后,(22)之前;断层形成于(23)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本区(1)和(2)、(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5)关系,(6)与(7)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与(9)为侵入接触关系,(10)与(11)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5)之前,(16)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之后,(18)之前;褶皱形成于(19)之后,(20)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本区(1)和(2)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3)与(4 )、(5)与(6)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7 )与(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为侵入接触关系,(10)与(11)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12 )为侵入接触关系。

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6)之前,(17)之后,辉绿岩形成于(18 )之后,(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之前;断层形成(22)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黄花岭地区地质图本区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为(1 )接触关系,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为(2 )接触关系,志留系与中泥盆统之间为(3)接触关系,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为(4)接触关系,(5 )与(6 )为侵入接触关系,(7 )与(8)为沉积接触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及地球科学知识竞赛题库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及地球科学知识竞赛题库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地层层序律坡积物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河流阶地矿物解理岩石蛇绿岩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年龄承压水包气带水区域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中心式火山岩浆作用岩浆侵入作用将今论古与以古示今磨圆度分选度岩石结构岩石构造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黄道面白道面克拉克值搬运作用构造应力磁异常古登堡面重力异常重力均衡地质灾害自然环境地质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矿产与矿床内生成矿作用天气“厄尔尼诺”差异风化作用“将今论古”二、填空1、古生代从老到新依次划分为、、、、、等6个纪。

2.中生代从老到新依次划分为、、等3个纪。

3.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

4.野外岩石命名的依据主要有。

5.按照运动特点和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

6.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有:、、、。

7.地磁场的三要素包括:、、。

8.地磁场由、、等3部分组成。

9.描述河谷地貌形态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0.松散沉积物经过、、等成岩作用方式,变为坚硬的沉积岩。

11.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

12.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

13.由陆地向海洋,海底地貌单元包括(至少填出5个):。

14.冰川的主要侵蚀和沉积地貌有、、、、。

15.海底地貌单元包括(至少填出5个):。

16.地下水沿潜水面形成的喀斯特景观地貌有(写出4个)、、、。

17.海浪的主要侵蚀地貌有(至少列出3个)、、、、。

18.大西洋的大陆边缘,从海岸线向深海方向的地貌单元分别是、和。

19.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常可使、和产生三种结果。

20.生物按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分为、、三大类。

21.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至少列出4个):、、、、、等。

22.生态系统的组成为、、、。

23.大地水准面是指由所构成并延伸的曲面。

24.根据在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变化等特点,大气圈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和等5个圈层。

25.大气圈存在的主要依据有。

26.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27.风化作用主要包括三种方式。

28.根据岩浆中SiO2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等4种基本类型。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含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含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一、地磁场有哪些根本特色和发源假说?〔一〕根本特色1.地球有两磁极〔凑近地理两极〕;2.2.在两极处, I 最大, Z 最大, H=0 ;3.3.在赤道处, I 最小, Z 趋势于 0,H 最大;4.4.H 指向磁北, Z 北半球向下,南半球向上;5.5.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不重合,夹角约为 11.50;6.6..地球磁场近似于一磁偏极子或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 ;7.7.偶极子磁矩的衰减,非偶极子磁场的西向漂移 ;8.8.地磁的北极大概在地理南极邻近 , 地磁南极约在地理北极邻近 ;9.地磁场的水平重量老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地球北极 , 而竖直重量那么南北相反 ,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 , 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 .发源假说1.永磁体假说 :磁体在它的四周产生磁场 ,因此很早就有人假想 ,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大的永远磁体。

但这类假定不可以建立。

从实验中知道 ,铁磁质的磁化与温度相关 ,跟着温度的高升 , 它的磁化能力将渐渐减小 ,当温度升到必定温度时 ,铁磁性就完整消逝了 ,这个温度被称为居里温度。

这时铁磁质中的磁性将消逝殆尽。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铁的居里温度是770!,而地核的温度在 2200!以上。

假如地核曾有过磁性 ,那么因为地核内的温度高升并超出居里温度 ,这类磁性也早就消逝了。

并且有资料说明 ,地球磁场的南北极性到现在以前发生过好多次的倒转。

经过对各地岩石所属地质年月和它们化石磁性的精细测定可知 ,在距今约 450 万年的时间里 ,地磁场的极性曾发生过 9 次倒转 ,最晚的一次极性倒转发生在约 60 万年前。

利用永磁体学说是很难解说地磁场的倒转和其余观察到的一些长久变化特征现象的。

2.电荷旋转假说 :依据电流四周产生磁场 ,并且已测出外处核可能是液态的 ,这是因为在那边测出地震波横波消逝。

地核的温度又很高 ,外处核可达 4000!左右,于是有学者提出 ,外处核是处于高温电离了的液体状态。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地质学专业使用)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举例。

2.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大约从何时开始诞生?依据?3.举例说明地质学的两大目的(索宝与防害)。

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特征:大自然是实验室与博物馆,对基础学科的依赖与促进,现实主义原则(将今论古与以古鉴今)。

5.均变论的要点和代表人物。

6.地质作用及其能:内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外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辅助能。

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1.宇宙、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概念。

2.太阳系的七大类成员。

3.行星的定义,“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与大小次序(冥王星的特殊性与地位)。

4.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基本特点与差异。

5.自转方向相反的行星(据表2.2)、自转轴与黄道面交角特大的行星。

解释原因。

6.公转轨道偏心率大的两个行星。

7.内外行星的密度差异,密度最大的星球是哪个?密度是多少?8.为什么地球现在是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9.小行星的轨道位置、成因。

为什么形状特殊?补充火星探索最新进展(水)?10 彗星的基本特征(头、尾、核、发等),彗星在天空中的方向及其原因。

11 月亮的地理组成:月海、月陆、月壤、撞击坑等。

补充月球含水的最新成果?12 陨石与流星:陨石的分类及其组成(铁、石、石铁;球粒、非球粒)。

13 为什么月球表面岩石和陨石的年龄可以达到45.5—46亿年,而地球表面的岩石基本上都小于42亿年?14 太阳的表面温度。

为什么月壤中保存了氢离子,而地球表面土壤中却不能?15 太阳系的几个有趣的规律:Titius—Bode Rule与行星轨道分布;万有引力;Kepler’s 三个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用行星的某些规律解释上述定律。

16 太阳系起源最著名的假说—星云说。

17 地球的形状特点。

用两极与赤道半径的差异说明之。

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三章元素与矿物1.元素的基本概念:原子、质子、中子、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半衰期。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着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0.3度;平均0.1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着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相对地质年代:用来反映岩石、地层或地质事件相对新老关系的时间单位称为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龄;即同位素年龄:主要是利用岩石中某些放射性元素的蜕变规律;以年为单位来测算岩石形成的年龄..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只要把一个地区所有的岩层按由下到上的顺序衔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或地层..这种利用地层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叫地层学方法;又称地层层序律或层叠置律..生物演化律: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法称为古生物学方法;又称生物演化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构造运动和岩浆运动;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之间出现断裂或切割穿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称为构造地质学方法;或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岩石地层单位:若地层中化石依据不足或研究程度不够等原因;只能按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和构造运动特点划分地层;称为区域性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根据生物化石类型或组合特征为标志划分的地层单位;常用的术语是:某生物的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能引起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外能引起地壳表层形态、物质成分变化的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块体运动和成岩作用等..整合接触: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连续..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上下地层中古生物连续..平行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古生物不连续..反映地壳有一次显着的升降运动;也叫假整合..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岩层的空间位置..走向、倾向和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岩层保持着连续和完整性..褶皱形态多种多样;规模有大有小;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是岩层向上拱的弯曲;形成中心部分为老岩层;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是岩层向下的弯曲;中心部分是较新岩层;两侧部分依次变老..复背斜和复向斜:巨大的背斜或向斜其翼部被次一级褶曲复杂化;这些次一级小褶曲的轴向与大褶曲的轴向一致..这种巨大的背斜或向斜褶曲称为复背斜或复向斜..隔挡式和隔槽式组合:背斜与向斜褶曲发育程度不同;背斜紧闭;上凸明显;向斜平缓而开阔;称为隔挡式组合..相反;向斜紧闭;下凹明显;背斜平缓而开阔;称为隔槽式组合..断裂构造:岩体、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的力超过岩石本身强度时;岩石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断裂构造..包括:节理和断层..节理:是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在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着的位移..断层:是岩层或岩体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着位移的断裂构造..断距:被错断的岩层;在断面产状未改变的条件下;其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错动的断层..地震:是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是构造运动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形式..岩浆作用: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却;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达到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过程叫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到空中;这种作用叫喷出作用或火山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在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岩石基本在固态下;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生成新岩石的作用..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物理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叫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氧、水和水溶液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叫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或分泌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河流:沿地表狭长谷地经常或周期性流动的天然水流称河流..环流:水质点作螺旋形的运动..在过水横切面上的投影为环状..岩溶作用:地下水通过对岩石、矿物的溶解所产生的破坏作用称化学潜蚀作用岩溶作用/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自然现象可统称为岩溶或喀斯特现象..刨蚀作用:冰川的剥蚀作用主要是一定的冰体及其及其所携带的石块对岩石的纯机械性破坏过程;称刨蚀作用..风蚀作用:是指风以其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进行冲击和摩擦;致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的作用..按作用方式分为吹蚀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称为潮汐..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低潮线与最大浪潮所能冲击到的上界之间的地带;它属于海岸带的一部分;可分为前滨和后滨两个亚环境..后滨:又称为潮上带;它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在特大高潮和遇风暴时可以被水淹没..前滨:又称为潮间带;是平均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随着潮汐的涨落时而被淹没;时而露出水面..残留沉积:是指大陆架上那些与现代海洋环境不相适应的沉积..即外陆架上广布着以砂为主的沉积;而内陆架上的沉积物却以粉沙和泥为主..生物礁:生物原地生长堆积形成的抗浪块体..抗浪块体中的大部分生物保持生长生态特征35%;地貌上呈明显的凸起;高:宽之比大于1:30为生态礁;小于1:30为地层礁..浊流: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湖泊: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体两部分..沼泽:指地面异常潮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大量泥炭堆积的地方..沼泽地区的潜水面位于地面附近;土层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如果地表土层中的水分只是季节性处于过饱和状态;则称为沼泽化阶段..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负荷地质作用或块体运动..板块: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些活动的、周围被大洋中脊、海沟和水平断层所分割的“板块”构成..二、简述题1、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答:⑴、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地球内部有圈层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地壳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上层主要由氧硅铝等组成;称为硅铝层..其主要岩石为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故又称为花岗岩质层..岩石密度平均2.7g/cm3..下层主要成分是氧硅铁镁;称硅镁层..岩石主要是基性岩浆岩;又称为玄武质层;岩石密度平均3.0g/cm3..大洋地壳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为单层结构;厚度变化在5-8km之间;平均厚度6km;大洋地壳最薄处不足0.5km..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2880km;平均密度4.5g/cm3;以1000km为界雷波帝面将其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从地表至250km深度划分两个带;0—70km为A带;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部分;通常称岩石圈..70-250km为B带;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只有10%左右的熔融物质;物质可以缓慢流动和对流;岩石强度降低;故又称软流圈..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为界限..由2880km至地心为地核..地核又根据4640km和5120km深度划分为外核、过度层和内核三个圈层..⑵、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最外面的一个圈层;由大气组成..物质成分:以N、O为主;占98.5%;其次为CO、水气和固体杂质..水圈:由地球表层的水体组成..组成水圈的水体包括海2洋、冰川、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以及矿物中的结晶水..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构成的圈层..生物的生活范围:陆地的表面、水体的上层、地表以下的土壤和岩石的裂隙内..某些深海底和大气中都发现有生命活动迹象..2、简述整合、不整合类型及形成过程..答: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连续..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是沉积作用连续..不整合按其不同情况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平行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反映地壳有一次显着的升降运动;也叫假整合..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角度不整合:这种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古生物不连续..其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3、简述正、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与缺失情况..答:正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⑴、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反时;造成地层缺失;⑵、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①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②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逆断层造成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情况如下:⑴、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反时;逆断层造成地层重复;⑵、当断层的倾向与岩层的倾向相同时:①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重复;②断层的倾角<地层倾角;地层缺失..4、简述正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答:正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阶梯状断层: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倾向相同而又互相平行的正断层组成;其下盘依次下降呈阶梯状..地堑: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合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下降、两边断块相对上升..地垒: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环状断层: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断层围绕着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排列;称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成辐射状排列;即构成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若干条呈斜向错列展布的正断层构成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时;构成方格或菱形断块或方格网式组合;称为块断型断层..5、简述逆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答:逆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叠瓦构造: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一致的逆断层组成;其老地层依次叠覆于新地层之上;形如叠瓦;称为叠瓦状构造..对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反倾向的断层自两侧向一个中心逆冲的断层组合..背冲式逆断层: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向的断层自中心向两侧逆冲的断层组合..楔冲断层:逆冲体一侧与老地层之间为逆断层接触关系;另一侧的新地层发育正断层;实际上为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组合..6、简述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答:物理风化作用方式包括:⑴、岩石释重引起剥落或崩解作用;⑵、岩石、矿物的热胀冷缩发生剥离作用;⑶、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引起冰劈作用;⑷、岩石空隙中盐类结晶与潮解-结晶撑裂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是一种纯机械破碎作用;它使完整的岩石在原地破碎成大小不等、棱角显着、没有层次的乱石堆;碎屑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7、简述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物特点..答:⑴、氧化作用;⑵、水溶液的作用..水溶液的作用可进一步细分为①溶解作用;②水化水合作用;③水解作用;④碳酸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改变了母岩的结构、构造;并形成新矿物..经过彻底的化学风化作用后;比较活泼的元素随水流失;只有稳定的元素残留下来形成新矿物..8、论述风化作用影响因素在风化作用中所起的作用..答: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岩性因素、岩石结构和构造因素和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量、气温、地表植被发育状况等..潮湿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岩石风化作用彻底;干旱气候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地形因素:朝阳面温差大;风化强;而背阳面则相反;地形高的地段;一般来说水位低;生物稀少;以机械风化为主;地形低的地段水分充足;生物繁盛;以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为主..岩性因素:不同矿物的抗风化能力顺序;岩浆岩中结晶早的矿物容易风化;后结晶的矿物不易风化..所以;石英是自然界中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岩石结构和构造因素:细粒、等粒的岩石抵抗机械风化能力强;而化学风化中等粒结构和胶结疏松的岩石有利于水溶液的渗透和生物活动;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不等粒结构岩石孔渗性差;溶液不容易渗透;不利于化学风化..另一方面颗粒之间结构稳定性差;有利于机械风化..地质构造因素:断层或节理发育地带;岩石容易风化;形成沟谷或低地..纵横交错的断层与节理将岩石分割成若干岩块;其棱角部位风化作用强而逐渐圆滑..随着风化作用的继续进行;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卷层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9、论述河流的侵蚀作用..答:河流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和磨蚀作用;但以机械的冲蚀作用为主..河流侵蚀河床;使其不断加深的作用称下蚀作用..河流侵蚀谷坡使河谷不断扩宽的作用称侧蚀作用..⑴、下蚀作用河流的上游和山区河流;河水向下侵蚀河床的能力强;形成谷坡高度远大于谷底宽度的深谷;其横剖面呈“V”形;故称“V”形谷..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有向源头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向源头使河流延伸的侵蚀作用称向源侵蚀作用..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使河谷不断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直至分水岭..若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先发展到分水岭;将迫使分水岭向另一侧转移;把另一侧侵蚀能力较弱的水系上游或其支流袭夺过来..这种现象叫河流的袭夺..当河流袭夺现象发生后;被袭夺河的上游或支流以急转弯的形式流入新的水系;袭夺处的这个急转弯称袭夺弯..被袭夺的河流称为断头河..由于组成各段河床岩石的软硬程度、构造破碎程度不同;下蚀作用存在差异;差异下蚀作用使河流在有些地段出现急流险滩;甚至是高悬瀑布..河水不断冲击断破坏瀑布陡坎下部的岩石;使之逐渐被掏空;形成壁龛;随着壁龛的不断扩大;其上部的岩石不断崩塌;使瀑布后退;其结果是瀑布最终消失..河流的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入海的河流通常以海平面作为侵蚀基准面..支流进入主流河面可作为支流的侵蚀基准面..⑵、河流的侧蚀作用河道在转弯处;主流线因惯性而偏向凹岸;使凹岸一侧水体壅塞;水面高于凸岸;迫使凹岸的水体下沉形成底流;并沿河底返回凸岸一侧..水流流不断掏蚀和冲蚀凹岸;使凹岸侧逐渐后退..跨落下来碎屑或岩块被底流带向凸岸沉积;从而凹岸被侵蚀后退;凸岸一侧不断向前延伸..河道越来越弯曲..当相邻两个凹岸相距很近时;洪水期水流冲溃曲颈直接流入下一河弯;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⑶、地壳抬升期河流下蚀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河流阶地:地壳抬升后河床降低;原河漫滩相对抬高;因此;河流阶地发育说明本地区地壳经历了上升运动..阶地越多;上升的次数越多;阶地上升的高度越大;地壳抬升的幅度越大..夷平面:地壳长期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地表高地遭受剥蚀;洼地接受沉积;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这种过程称为准平原化;所产生的地形称准平原..当地表演化到达准平原阶段之后;如果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流水侵蚀改造;又形成广大地区内有许多海拔高度大体相同的平顶山;称之为大地回春或夷平面..深切河谷:地壳抬升后;原来的曲流河深深地嵌入准平原以下;可形成壮观的深切曲流或深切河谷..10、简述河流的沉积作用..答:河流沉积物以机械沉积物为主;化学物质几乎不发生沉淀..河流沉积物称为冲积物..按照河流沉积场所可分为山口区、河谷内和河口区的沉积作用..山口区的沉积物称冲积扇或洪积扇..河谷内的沉积物可划分为以下四类:河道亚相: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心滩沉积堤岸亚相: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河漫亚相: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牛轭湖亚相:河流截弯取直后形成牛轭湖沉积河口区的沉积物为三角洲..11、论述河道亚相沉积物类型及特点..答:河道亚相:河道亚相包括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心滩沉积..河床滞留沉积指河流从上游搬运或就地侵蚀的物质;细粒的被带走;粗粒的在河床内堆积形成的沉积..河床沉积物若为砾石级碎屑时;砾石的长轴垂直于水流方向;且呈倾向主流线上游的叠瓦状排列..心滩沉积—主要是辫状河内发育的砂质堆积物..成因之一是双向横向环流作用;使碎屑物质在河心沉积—心滩;二是河流由窄河段进入宽河段因流速降低;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三是河床中存在障碍物引起流速降低;导致水流携带的物质卸载形成心滩..心滩沉积物颗粒粒度粗、分选磨圆差、成分成熟度低..边滩点沙坝或内弯坝由单向横向环流的作用把凹岸侵蚀的物质带至凸岸边形成的沉积物..被水淹没部分称水下边滩;出露地面部分称水上边滩..典型的河漫滩沉积剖面上具有两套不同性质的沉积组合;下部是粒度较粗的边滩沉积;上部是厚度较薄的河漫滩相..这种组合称为河流的二元结构..边滩沉积物具有搬运距离近;粒度粗、分选差、磨圆度低、成分成熟度低的特点..12、论述河漫滩亚相和堤岸亚相沉积物类型及特点..答:堤岸亚相包括天然堤沉积和决口扇沉积..因洪水期水量剧增;洪水可漫出河床并淹没浅滩;使流速大减;河流携带的部分碎屑物质可在其上沉积..较粗的碎屑在浅滩边缘沉积;形成与河床平行的垄岗状地形;称为天然堤..有时在洪水期;天然堤被冲决并在其外形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决口扇..由于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是在相对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因此;沉积物颗粒较细;主要为细砂—粉砂沉积..河漫亚相包括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三个微相..在天然堤外侧;地形平坦;只有在特大洪水时期被淹没;由于水动力进一步减弱;所以沉积物颗粒较细;称河漫滩..而宽阔的河漫滩称为冲积平原..河漫滩上沉积物以细粒度的粉砂和泥质沉积物为主..河漫滩上低洼地区积水形成河漫湖泊;河漫湖泊沉积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部分;即以泥质沉积为主..河漫滩上相对低的地区;若潜水面基本与地面持平的区域;则容易造成植物大量生长;河漫沼泽沉积以泥质和有机质沉积为主;可形成泥炭和煤炭沉积..13、论述河口区沉积作用..答:河流流人海湖盆地的河口区;因坡度减缓;水流扩散;流速降低;将携带的泥砂沉积于此;形成近于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称三角洲..根据河流和湖泊或海洋的水动力条件可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汐三角洲..三角洲在纵剖面上具有3层构造;自上而下为: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第一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名词解释(1)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其差值即为重力异常。

(2)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地球基本磁场)的差别。

(3)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 “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倒的现象。

● 地磁场正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时期。

● 地磁场反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的时期。

(4)莫霍面: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莫霍洛维奇1909年发现):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深度:大陆地表之下平均33km ,大洋地下5-8km ;纵波P 波速突然增加, 地内温度突然升高。

(5)古登堡面:(Gutenberg 1914年提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深度: 2900km 深度处,纵波P 波速急剧降低,横波S 波到此中止 (固态转为液态)。

(6)地壳;:地壳是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大陆型地壳:指大陆及大陆架部分的地壳, 具有上部硅铝层(花岗质层)和下部硅镁层(玄武质)层的双层结构, 以康德拉面为分界;▲大洋型地壳:往往缺失硅铝层, 仅发育硅镁层, 不具双层结构。

(7)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8)软流圈:又称低速带, 是指地下60-250km 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特性: 1、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厚薄不一。

2、平均密度3.5g/cm 3,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

3、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

二、简答题(1)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地幔 地幔圈(中间圈)———2900km 古登堡面 地核:外核———5000km 莱曼面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球物理依据 :据地震波波速在地内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成若干圈层. 不连续面(discontinuity ):地震波的速度在某些深度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个深度可以作为上下物质的分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地质学依据:通过研究深源岩石及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信息。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 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

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

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

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

2km/s突增到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结构: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分选性: 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张晖第一章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当前研究的重点地壳和与它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结构组成,演化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第二章1,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2,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地幔的特征: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3%,质量是地球的67.6%地核的特征: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 5.6-5.7 g/cm3,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

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大约是12.5-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3,地壳均衡的含义;按阿基米德原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下界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顶部则会产生高低不平的现象。

这种地壳内部各地密度不同而引起的自动调整(补偿)现象称地壳均衡。

4地震波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

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的存在,标志着地内物质在此层上下面有明显区别,因此成为地内圈层构造的界面1、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深度平均17km,陆地33km,海洋平均厚度6千米。

地震波加速,表明其下物质密度、硬度增加。

古登堡不连续面,深度约2900km。

地震波减速,横波消失,表明其下物质很可能是液态。

2、二者构成了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的界面3重力异常:往往在现场实测的重力值多数与正常重力值不符,且有一定的偏差,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地球科学概论 习题 与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 习题 与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及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天体、星际物质、总星系、天球、潜水面、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地壳、地幔、地核、地温梯度、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岩石、结构、构造、表层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成岩作用、正断层、逆断层、褶皱、震源、震中、震中距、平行不整、角度不整合、天文地质、陨击作用12. 风的沉积作用产物主要有和。

13.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和,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14. 火山喷出物包括、和。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和。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和三种。

三、判断题1.太阳系行星可分为类地和类木两类,前者半径小、密度大,自转速度相对较慢;后者半径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

()2. 相对于年代地层单位宙、代、纪、世的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3. 出现在晚志留世后期的最早陆生植物是真蕨植物。

()4.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属逆断层。

()5. 冲积物的磨圆度比冰碛物高。

()7. 酸性岩浆的流动性大于基性岩浆。

()8. 花岗岩中常含橄榄石等次要矿物。

()9. 产状为315°∠60°的断层为北东向断层。

()10. 背斜总是形成山地,向斜总是形成谷地。

()11.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相同,都可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

()12. 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P波,其次是S波,这说明 P波传播速度比S波快。

()13. 陆壳下的莫霍面深度随地面高程的增加而增加。

()14. 海沟、岛弧都是聚敛运动的结果。

()15. 大陆漂移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漂移机制问题,但大陆漂移说却是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序曲。

()16. 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7. 冲积物的分选性比冰碛物好。

()18. 心滩是河流双向环流作用下形成的();19. 冰碛物的磨圆度比冲积物高。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地球表层 :是指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交错、渗透局部。

2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的引力约束天体的集合体。

8 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及其他小天体组成。

3 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4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太阳外表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其温度低于周围温度。

5 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外表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惯性力。

6 地球的偏心率: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轨道的两焦点间的距离和长轴长度的比值。

7 地层层序律:在一个地区,如果没有发生构造变动,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8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9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10 地磁场倒转:地球磁场的方向发生180°的改变,也就是地磁两极的极性发生的倒转现象。

11莫霍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12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13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刚性的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局部;14岩石圈: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球内部的刚性局部;15软流圈:又称低速带,是指地下 60-250km 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 )16地温梯度:沿等温面的法线朝向地球中心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所增加的数值, 又称地热增温率。

17地壳元素的丰度:元素在地壳的平均含量;18主量元素〔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是岩石中含量大于1%的元素19微量元素:地壳 (岩石 )中含量低于 0.1%的元素20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21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22碎屑结构:是指在一定动力条件下共生在一起的碎屑颗粒所具有的内在形貌特征的总和,其中包括粒度、分选度、圆度、支撑类型和孔隙等几个方面。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一、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加上元古宙末期伊迪卡拉动物群的突然消失,则一共有7次大规模绝灭事件。

这7次集群绝灭事件发生在:元古宙末(650Ma)、寒武纪末(495Ma)、奥陶纪末(435Ma)、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末(365Ma)、二叠纪末(251Ma)、三叠纪末(203Ma)和白垩纪末(65Ma)。

根据生物绝灭规模大小,显生宙以来最重大的绝灭事件发生在二叠-三叠纪之交和白垩-第三纪之交,正好相当于古生代-中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史发展重大转折时期。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

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多个属绝灭。

分析其原因:认为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

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

主要的造礁生物——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

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分析其原因:认为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

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

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

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筳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

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知识点重点.doc

地球空间1,地球空间:靠近行星地球的、受太阳辐射变化直接影响的空间区域。

内边界大约距离地球表面60公里,外边界是太阳风与地磁场相互作用形成的。

2,地球空间构成: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等离子体层、磁层3,研究临近空间(20~100公里)的大气的重要性:亚轨道飞行器的飞行范围(仍受到地球引力牵引,但在一定时间能体验到失重)载人航天器气动加热严重的区域中程导弹飞行空间亚轨道旅游对地观测军事侦察4,臭氧层: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一区域被成为臭氧层。

臭氧层分布在离地20~50千米的高空,臭氧主要是紫外线产生的。

5,联合国相关组织,1985年法曼南极臭氧,1995年罗兰-莫里那理论,1995年诺化奖6,热层的加热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最重要)带电粒子加热(高纬地区)电离层电流加热(高纬地区)7,大气密度日变率:40公里以下:(6%50-100 公里:10-25%100公里以上:随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而变化;在磁暴发生几小时后,密度可增加几倍甚至达10倍。

8,高层大气密度随太阳活动变化:原因:太阳紫外辐射增强,目.被高层大气吸收;变化幅度:340km: 10倍500km: 50 倍电离层:1,什么是电离层:2,电离层结构3,电离层扰动4,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5,当前电离层研究重点1,电离层:地球高层大气的一部分,因受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带电粒子辐射而电离。

是地球大气中自山电子密度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

高度范围:60-1000 km2,电离层的基本特性:具有足够数量的自由电子和离子,显著地影响电磁波传播。

电离度底(~1%),相当多的大气分子和原子未被电离电子和离子的运动还部分地受中性风的影响3,影响电离层状态的主要因素电离过程:增大电荷密度;主要电离源是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与粒了辐射复合过程:减少电荷密度;与大气密度、风等因素有关4,电离层分层结构D 层:(60~90km)主要电离源:太阳的拉曼a辐射和软X射线辐射夜间D层基木消失无线电波在这一层中的衰减严重(原因:大气较稠密,电子与中性粒子和离子的碰撞频繁)E 层:(90~ 160km)电子密度峰值出现在105-110km之间。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1.地球的结构与成分:-地球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层次。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流动的铁合金,内核为固态铁合金。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氧化合物组成。

-地壳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等组成。

2.地球的历史与演化:-地球的形成可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的演化包括了大气、水和生命的形成等过程。

-地球的演化通过地质纪年来进行划分,包括了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时期。

3.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块运动引发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

-环太平洋地区是板块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4.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水文、生物和地表等多个要素组成。

-气候变化受到太阳辐射、海气相互作用、温室效应和自然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升是当前气候变化的重要问题。

5.地球的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径流和蓄水等过程。

-河流、湖泊和冰川等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基础。

6.地球的海洋科学:-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约71%。

-海洋中包含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

-岛屿、海岸线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内容。

7.地球的天文学:-天文学研究地球以外的宇宙现象,包括星星、行星和宇宙射线等。

-天文学的发展对地球科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以上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点知识,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可对地球科学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对于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自然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

花岗岩形成(18 )于(15 )之前,(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

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黄花岭地区地质图本区震旦系与寒武系之间为( 1 )接触关系,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为( 2 )接触关系,志留系与中泥盆统之间为( 3 )接触关系,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为( 4 )接触关系,( 5 )与( 6 )为侵入接触关系,( 7 )与(8 )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 9 )为核部,( 10 )为翼部的是(11 )褶皱,按其平面形态形态属于(12 )褶皱。

花岗岩形成于( 13 )之前,(14 )之后;褶皱形成于(15 )之后,(16 )之前;变质作用发生于( 17 )之后,( 18 )之前;平移断层形成于( 19 )之后,( 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刘庄——李庄地区地质图本区( 1 )、( 2 )、( 3 )、(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5 )与( 6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7 )与(8 )为侵入接触关系,(9 )与(10 )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王庄为核部的是(11 )褶皱,按其平面形态形态属于(12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3 )褶皱,按其平面形态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褶皱形成于(18 )之后,(19 )之前;断层形成于( 20 )之后,( 21 )之前。

1.如何识别矿物的解理?它与晶面有何区别?2.从酸性岩到超基性岩,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有哪些沉积标志可以用来识别沉积岩层的顶面和底面?4..基性岩SiO2含量〈40%,为什么其中一般不会出现石英?5.条痕是什么?哪能些矿物可以用它作为鉴定特征?6.在格陵兰冰盖和南极洲冰盖之下,大陆表面已位于海平面以下,为什么?7.判断外核为液态的依据如何?8.在现代风化壳中,为什么红土型风化壳多出现在我国华南一带地区,而华北和东北则通常为高岭土型风化壳?9.山东某河流的冲积物底部发现有金刚石,如何利用此种线索去寻找原生金刚石矿床?10.沉积岩中的矿物成分简单,主要由石英、白云母、长石组成,而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很少出现,为什么?11.如何区别河漫滩与河成阶地?12.单向环流的成因及其对河流侧蚀作用的影响如何?13.高龄土型风化壳是怎样形成的?14.红土型风化壳是怎样形成的?15.地球内部为哪几个主要层圈?各层圈的物质成分、物态及其判断依据如何?16.陆壳和洋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7.据成因试述三大岩类的鉴别特征.18.某河流上游拟修建一水坝,试分析建坝后河流地质作用将发生什么变化?19.某河谷坡上见有两级河谷阶地,以及高度与之相适应的两层“干溶洞”,这说明当地新构造运动发生过什么变化?20.在野外如何确定河床两侧台阶状地形是河谷阶地,还是河漫滩?21.河流的上游常常能搬运巨大的岩块,而浩瀚的长江中、下游却只能搬运泥砂,为什么?22.河流的上游河谷一般为“V”形谷,而中、下游则为“U”形谷,为什么?23.向源侵蚀及其结果如何?24.为什么有许多修建在河流中游的水库,在建成后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会被泥砂淤满?25.河水流出峡谷后常形成心滩,为什么?26.为什么洪积物的分选性差,磨圆度低,层理也不清晰?27.有两条流向相反的河流,但两者河床高程相差较大,如向源侵蚀切割了其间的分水岭,河流袭奇发展的趋势将如何?28.月球、金星和水星的表面都密布着陨石坑,为什么地球上却少见?1.河漫滩上土地肥沃,取水方便,是人们耕种和居住的好地方。

2.沉积物的矿物成分和颗粒形状可以反映离母岩区的远近。

3.瀑布都是由于河流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4.某河流谷坡上有四级阶地,其中最先形成的阶地为Ⅰ级阶地。

5.砂矿床一般由抗化学分解力强和耐磨蚀的矿物组成。

6.蛇曲的存在标志该河段已无力再加宽河谷了。

7.水系分布的几何形态可以作为判断该流域内岩性、构造和剥蚀作用等地质特征的标志之一。

8.球状风化常见于节理发育的岩浆岩和厚层砂岩。

9.球状风化是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联合作用的产物。

10.某岩浆岩的风化壳中,广泛分布有粘土矿物,它们是物理风化作用发生11.在湿热气候区岩石经彻底风化后,最稳定的产物是高岭土。

12.土壤与其它松散堆积物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含有大量腐植质。

13.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及两极都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14.气温高的地区,化学风化作用的速度和影响深度也大。

15.物理风化作用并不引起岩石中矿物成分的改变。

16.风化壳不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分带性。

17.热流值高的地区一般是构造活动带。

18.地表的布格异常值仅与地下物质密度有关,而与地形高度以及纬度等无关。

19.纵波和横波到达软流圈时波速明显下降,但是S波仍能通过,这表明软流圈基本上是固态的。

20.Vp与Vs与介质的密度成反比,已知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随深度而增加,因此,越向深处,Vp和Vs将越来越小。

21.由于地球内部液态外核不能通过S波。

因此,固态内核中不可能出现S波。

22.不同大陆上所测得的不同时代古地磁极位置不同,这一事实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内,古地磁极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

23.在水解碳酸化作用过程中,钾长石比斜长石更易于分解24.地壳中硅酸盐矿物最多。

25.固体地球中存在着岩浆但并不存在由一个液态岩浆组成的连续层圈。

26.随着地磁场的西向漂移,地磁极的位置也是变化的,但始终与地理极的位置十分接近。

27.软流圈中的物质处于部分熔融的状态28.在赤道上磁倾角为0°。

29.因为地心的重力值为零,所以其压力值也应为零。

30.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大31.在没有其它构造作用影响下,一般山势越高,其剥蚀速率越大,均衡上升的速率也越大。

32.沉积岩是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因而不可能含有岩浆岩中的矿物碎屑。

33.花岗岩和流纹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但是形成条件不同。

34.岩浆岩中矿物的自形程度与其结晶的早晚有关。

35.某岩浆岩中含有30%的石英,所以该岩浆岩为超基性岩。

36.基性岩中SiO2含量>40%,说明其中含大量石英。

37.花岗岩中的石英都不具几何多面体的形态,所以它们不是结晶体。

38.矿物都是晶体。

39.沉积岩中也可能含有火成岩和变质岩的成分40.沉积岩的鲕状颗粒是在水体动荡的环境中形成的。

41.只有沉积岩才具有成层构造特征。

42.某火成岩含65%以上的SiO2,所以该岩石主要是由石英组成43.花岗岩中石英都不具自形特征,但是它们也是晶体。

44.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的,它与流纹岩的区别主要在结构、构造上而成分上基本一致。

45.沉积岩在地表分布最广,所以它是地壳组成中含量最多的岩石。

1.河成或风成的斜层理,其倾向均与流向()。

2.河流对碎屑物质的搬运可分为()、()和()三种基本方式。

3.某河流谷坡上有两级河成阶地,这表明该区曾发生过()运动。

4.冲积物中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的优选方位是指向河流的()方向,滨海砾石最大扁平面倾向的优选方位是指向()。

5.河流下蚀作用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为(),波蚀作用的下限称为()。

6.在单向环流的作用下,将使河流的凹岸(),凸岸()。

7.如果某河段地壳上升,则河流的()作用将加强。

8.在改造与塑造陆地地貌的外力地质作用中,()是最重要的外营力。

9.就侵蚀方式而言,山区河流以()为主,平原地区以()为主,而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则以()为主。

10.河流流径深潭,河床横切面积变大,其流速将()。

11.四川嘉陵江、沱江,河北的永定河、滹沱河等河流的河曲十分发育,但河谷为“V”字型,这类河谷称为()。

12.一条河流的干流和它的所有支流构成的水网称为(),其所分布的地域称为该河流()。

13.在北半球的经向和纬向河流较易侵蚀河流的()岸。

14.河流的向源侵蚀可以使河谷()、分水岭(),并可发生河流()现象等。

15.红土型风化壳是()气候区的产物。

高岭土型风化壳是()气候区的产物16.粘土型风化壳是在()气候环境下形成的。

17..化学风化作用方式有()、()、()、()和()作用。

18.控制不同类型风化壳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

19.残积物经生物风化作用改造后可以形成具肥力的()。

20.岩屑型风化壳是()气候带的岩石在以()风化作用方式为主的环境下形成的。

21.某熔岩中SiO2含量为50%,表明该熔岩是()岩。

22.沉积岩的碎屑结构主要由()与()两部分物质组成。

23.现代海沟主要分布于()周围的大陆边缘。

24.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台首先接受到的地震波是(),其次是(),最后才是()。

25.岩石的剩磁按成因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26.按化学成分的不同,陨石基本上可分为()、()和()三大类27.地球的重力主要来源于()。

28.地磁倾角为零的地区应位于()附近。

29.在海沟靠近()的一侧分布一条很宽的地震带,从震源深度看由()向()方向震源深度逐渐加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