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名词解释
⒈CT值:CT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CT值定义为
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值
⒉TR(重复时间):从90°脉冲开始至下一次90°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
⒊SNR(信噪比):图像中的信号能量与噪声能量之比。
⒋PACS(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适应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势的要求,一数字成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储存、
传输和经管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
⒌螺距:(pitch,P)有关螺旋CT的一个概念。对单层螺旋CT,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
即螺距=球管旋转360度的进床距离/准直宽度。也即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
⒍阳极效应:又称足跟效应,是指在通过X线管长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近阳极端X线
强度弱,近阴极端强,最大值约在10°处,其分布是非对称性的,这种现象称为阳极效应。阳极倾角越小,阳极效应越明显。
⒎自旋-晶格弛豫:又称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或T1弛豫。指平行于外磁场Bo方向的磁化矢量的指数性恢复的过程。
⒏灵敏度:(Sensitivity)也称敏感度,在MR范畴内,是反映磁性核的MR信号可检测程
度的指标。
㈡简答与分析论述题
⒈分析CR成像基本原理
答:X射线入射基于光激励荧光粉(PSP)的成像板(IP)产生一帧潜影(latent image),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用激光激励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
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
⒉分析MRI空间分辨力优化的方法与作用
答:⑴调整扫描矩阵、FOV 扫描矩阵的大小决定序列中相位编码梯度的步数及频率编码步数,即数据的采样点数。FOV一定时,相位编码步数越多,体素的尺寸就越小,图像分辨力就越高。
⑵调整层面厚度为了尽量减小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一般应该选择较薄的层面进行扫描。
⑶增加NEX
⒊简述MRI成像过程
答:通过对静磁场(Bo)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
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脉冲中止后,氢质子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再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
⒋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⑴磁铁系统
①静磁场:又称主磁场。
②梯度场: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三组线圈,产生x、y、z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
⑵射频系统
①射频(RF)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
②射频(RF)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
⑶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学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
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
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
⒌何为薄层扫描,其优点是什么?
答:薄层扫描:指扫描层厚≤5mm;一般CT或单层螺旋CT可达1.0mm,多层螺旋CT可达
0.5mm。
优点: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真实反映病灶及组织器官内部的结构。
应用:
⑴在普通扫描的基础上局部做薄层扫描用于检查较小的病灶和较小的组织器官,例如:肝脏、
肾脏、胆系和泌尿系的梗阻部位。
⑵较大的病灶为了观察病变的内部细节要加做薄层扫描,例如:肺部的大病灶了解有无钙化。
⑶特殊的部位常薄层扫描,例如:脑垂体、肾上腺、胰腺、眼眶、内耳。
⑷重建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及三维图像时,为了获取较好的图像质量,必需薄层扫描,越薄重
建的图像质量越好(注:三维图像重建必需螺旋扫描)。
⒍常用的CT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有哪些?
答:⑴面绘制方法:是基于二维图像边缘或轮廓线提取,通过几何单元拼接拟合物体表面来
描述物体三维结构的,成为基于表面的三维面绘制方法,又称为间接绘制方法。
⑵体绘制方法:是直接应用视觉原理,将体素投影到显示平面的方法,称为基于体数据的体
绘制方法,又称为直接绘制方法。
⒎分析说明SE序列的形成过程
答:来自教材
SE序列包括单回波SE序列和多回波SE序列。单回波SE序列先发射一个90°RF脉冲,间
隔TE/2时间后再发射一个180°RF复相脉冲,此后再经TE/2时间间隔就出现了回波,此时即可测量回波信号的强度。90°RF脉冲用以激发氢质子,使Mz由初始的Z轴翻转到XY平面,净磁化矢量变为Mxy。90°RF脉冲中止后,Mz逐步恢复;Mxy由于Bo的不均匀性造成的质
子旋进失相位而有大变小,180°RF脉冲可使相位离散的质子群在XY平面相位重新趋向一致,克服了Bo的不均匀性,Mxy有零又逐渐恢复,在TE时达到最大值,形成自旋回波。多回波SE序列是在一个TR周期中,于90°RF脉冲后,以特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施加多个180°RF脉冲,可使Mxy产生多个回波。这样可在一次扫描中获得多幅具有不同TE值得PDWI和T2WI.多回波SE序列可显著缩短成像时间,但是因为T2弛豫的作用,相继产生的回波信号幅值呈
指数性衰减,图像SNR会逐渐降低。
来自互联网
MRI的成像能量是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epulse,RF)。RF是一种短波电磁波,通过
围绕于人体的射频线圈发射至磁场内。在MRI中施加脉冲的顺序是先给90度脉冲,尔后给予180度脉冲,称之为自旋回波序列(spin—echosequence,SE)。
机制在射频激发之后,热平衡态的磁化向量(磁向量)M0部分或全部被翻转到垂直主磁场的
横平面上,产生了自由感应衰减(FID)这种讯号。由于局部磁场不均匀、化学位移等等因素,
使得自旋不完全是处在预想的共振频率上(由主磁场强度与核种决定),事实上有不同的共振
频率与旋进速率。随着时间,这样的离共振现象使得横磁向量不再处在同一方向上,使得横磁
向量的向量和变小,即造成讯号强度变小。这是自由感应衰减(FID)的机制。
自旋回波的产生,是额外加上一个聚焦用的射频脉冲,传统是用翻转角180度的脉冲。其作
用在于将不同旋进速率的自旋一下子反转,变成跑得快的在后,跑得慢的在前。随着时间,跑
得快的渐渐追上跑得慢的,则横磁向量渐渐排在一起;当排在同一方向上时,可以发现此时自
旋讯号强度达到最高峰。
整段过程讯号慢慢回复,到达最高峰,再慢慢消逝;相对于自由感应衰减是一激发就出现的自
旋反应讯号,其与激发当下隔了一段时间,像个回音(echo)一样,而其又来自于射频聚焦,
故应称为“射频回讯”,但因历史因素,多称为“自旋回波”。
⒏MSCT比SSCT拥有哪些优点?
⑴缩短扫描时间。
⑵图像质量提高,尤其在Z轴上的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