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名词解释(6)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1、天气: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大气状态、大气特征及其变化的总称。
2、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大气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4、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成为大气污染。
6、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梯度,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7、太阳常数:是指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8、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9、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0、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1、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13、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y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也称热扩散率。
1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5、温度绝对年较差: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的差值。
16、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17、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做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空气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时空气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气象名词解释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名词及其解释: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温度是影响天气、气候和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7. 风:指空气的流动,风通常由气压梯度引起的。
不同类型的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如飓风、龙卷风、强风等。
8. 降水: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落地形成降水形式。
降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洪水、暴雨、雪灾等。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大学气象学 名词解释
气象: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等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
气象学:研究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直接或间接地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的科学。
气候:该地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或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霞所产生的天气综合。
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中气象要素的综合。
气候学:在气象学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研究气候的形成过程、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过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常简称为太阳高度。
实照时数:一日中,太阳直接照射地面的实际实数称为实照实数。
光照时间:把包括曙暮光在内的日长时间称为光照时间。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而言,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的面积,1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
一个大气质量:一般以太阳高度角为90度,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的质量。
大气透明度:是指透过1个大气质量的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
饱和水汽压:水汽与水间分子交换达到平衡时的水汽压。
露和霜:傍晚和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是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气的凝结。
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如果露点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物理量现象。
积状云:是垂直发展的云块,多形成与夏季午后,具孤立分散、云底平坦和顶部凸起的外貌形态。
白贝罗分压定律:地转风的方向与水平气压场之间的关系是,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是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气象学】名词解释_北京林业大学
章节划分均出自《气象学》第三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绪论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的一薄层气体称为大气。
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全部的地球表面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地球系统: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含冰雪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气象学(Meteorology):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大气科学: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它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天气:是指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综合。
天气学(synoptic meteorology)是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气候:是一个地区大气多年(30年以上)的天气状况,它既反映大气的长期平均状况,也反映其极端情况,是较长时间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学(climatology) 是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第一章·大气概述干洁空气:大气中除了水汽和气溶胶粒子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
气压(p):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称为气压。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水汽压(e):指大气中所含水分的分压力。
饱和水气汽压(E):在一定温度和气压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气象学常用的名词解释
气象学常用的名词解释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使用了大量的特定术语和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各种天气现象。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气象学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气和气候方面的知识。
1. 大气层:指地球周围被气体包围的区域,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温度梯度:描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速率。
正常情况下,温度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下降。
温度梯度通常表示为每升高1公里所损失的温度。
3. 压强:指大气分子对于物体表面的力。
气压通常使用帕斯卡(Pa)作为单位,常用的单位还有毫巴(mb)和英寸汞柱(inHg)。
4. 湿度:表示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也可以理解为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湿度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例如相对湿度。
5. 露点温度:指在当前湿度下,空气需要冷却到什么温度才能使水蒸气饱和并凝结成水雾。
露点温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空气中的水分含量。
6. 云层:由水蒸气与空气中的气溶胶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冰晶的集合体。
云层的高度和形状可以提供有关天气情况和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重要信息。
7. 气压系统:指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气压区域,可以分为高压和低压。
高压系统通常代表天气晴朗和稳定,而低压系统则常常引发天气变化和气旋活动。
8. 风:是由气压差产生的气体运动。
风速和风向可以提供关于天气和气候条件的重要信息。
常见的风速单位有米每秒(m/s)和节(knots)。
9. 降雨量: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地区的水的总量,常使用毫米(mm)来表示。
降雨量是衡量降水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农业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0. 气象雷达:一种用于测量降雨、云体和其他大气条件的无线电设备。
气象雷达可以通过接收和分析回波信号来提供有关降水类型、强度和位置的信息。
11. 气象卫星:是嵌入在地球轨道上的人造卫星,用于观测和监测大气和地球的气候。
气象卫星通过携带各种感应器和仪器,获取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的影像和数据。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天气图与气象卫星云图用于分析大气物理状况和特性的图统称为天气图。
通常专指表示某一时刻、在一大范围地区内的天气实况或天气形势图,是依据同一时刻各地测得的天气实况,译成天气符号、折合数字,按肯定格式填在空白地图上而制成。
主要有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两种。
前者填写的数值和符号有海平面气压、气温、露点、云状、云量、能见度、风向、风速、现在天气、过去天气等。
依据图上气压值绘出等压线,结合温度、露点、天气现象标出各类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及其天气分布等。
后者填写有关层次的高度、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
依据图上高度和温度值分别绘出等高线和等温线,从而显示出空间天气系统及其天气形势的分布。
通过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的三维分析•,猜测将来天气的变化。
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拍摄发送回来的云的图片,能显示出大范围的云况,是天气预报的参考依据之一。
在图上标有经线和纬线,通过分析,能供应各地上空所存在的各种天气系统、追踪系统的移动和进展,并可推断风和其他气象要素的分布。
依据卫星上装置仪器的不同,发送来的卫星云图分为红外卫星云图和可见光卫星云图两类。
由于卫星云图比较精确、准时,直观,已成为防汛人员了解把握天气变化趋势和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有力工具。
(二)地面等压线和300Om上空,308线...在分析地面图时,将气压相等的各站的连线叫做“等压线”。
从等压线的分布可以看出高压、低压等气压系统的所在地区,经过比较,就可以把握它们的动态。
在分析高空图时,将某一等压面位势高度相同点的连线叫做“等高线”。
由于降水云系主要形成于30OOm 左右的上空,因而分析70OhPa等压面的天气形势尤为重要。
气象广播中常常提到“300Om上空,308线在……一线",指的是70OhPa 等压面的天气形势,为了便于理解,故称为“300Om上空”,308 线就是气压为700h P a ,位势高度为308Om(以什米为单位,即位势为3 0 8什米)的各地连成的等高线。
气象学名词解释
十四、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问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用来表示空气潮湿程度。
十五、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水汽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十六、干湿度:某地某时间段内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十七、水分利用率:指作物消耗单位重量的水分所能合成干物质的重量,取决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水分蒸散两大过程。
十八、地转风:由于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其他梯度力相平衡而使风向与纬线相平行的风。
十九、梯度风: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的风。
二十、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湿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所差别的风,叫做季风。
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三、气候:某地多年某一时段(30年)内的大气统计状态。
四、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二十一、 气团: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空气团。
二十二、 霜冻:在作物生长季内,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气层的温度降到零℃以下,引起植物体冻伤害的现象。
二十三、 大陆度:大陆度指数的简称,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大陆度越大,表示气候受大陆影响大。
五、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六、地面辐射差额: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也称地面净辐射。
七、光补偿点: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气象学名词解释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1. 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
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2.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3.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
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4. 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5. 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6. 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7. 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8. 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9. 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0.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11. 大气逆辐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向各个方向放射长波辐射,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2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即地面净损失的长波辐射。
13. 地面辐射差额:某时段内,地面吸收的总辐射与放出的有效辐射之差。
:1. 温度(气温) 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 与最低温度(气温) 之差。
2.温度(气温)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 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 之差。
气象学名词解释
大气物理过程:在地球大气中,始终进行着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这一特殊的主要矛盾运动,因而造成大气内部的增热和冷却、升压和降压、蒸发和凝结等矛盾运动气象学: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大气的状态和物理现象,所采用的特征量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下,反映其一定的天气和气候特征。
天气学: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大气环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大气的多年综合状况。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发生、变化、和分布规律;2、研究受气象条件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农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平行观测(联合观测)法:对研究对象和气象要素同时观测同时记录。
干洁大气:将大气中的水汽和固态、液态微粒除去,这样的气体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永久的)辐射通量密度E(也称辐照度)---焦耳/秒*米2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太阳高度角h:太阳的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
赤纬φ:它是太阳的平行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所在的纬度值,数值上等于阳光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
可照时间:是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小时数(理论最大日照时数)。
实照时数:某一地一天中太阳实际照射的小时数称日照时数(实照时数)。
曙暮光:日出以前、日落以后地面上的一定辐照度和光照度。
主要是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下形成的。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常数S: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大气光学质量(m):大气光学质量是用以表示阳光穿过大气的路程,简称大气质量散射辐射:经空气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投射到地面的。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气象学:研究大气圈中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圈层。
3.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5.气候:在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7.温室效应: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而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8.气溶胶粒子:悬浮着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统称。
9.液体微粒: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10.气压:大气的压强。
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值。
12.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13.大气压力: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
14.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15.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16.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8.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19.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0.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在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统称为大气现象,简称为气象。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把农业生产对象与天气气候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体系,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称为农业气象要素。
大气由于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层深厚的大气,称为地球大气,简称大气。
包括悬浮其中的固态和液态微粒在内的混合物,由干洁大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等三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大气。
大气臭氧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km高度的大气层中,我们称之为大气臭氧层,地球大气中臭氧的90%都集中在大气臭氧层。
大气气溶胶粒子将悬浮在大气中沉降速率很小、尺度在10-4~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称为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粒子是低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随时间、空间以及天气条件而变化。
大气杂质我们通常将实际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统称为大气杂质。
对流层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并考虑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以将整个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自地球表面向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低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其厚度随地理纬度、季节而有所变化,低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0~12km,高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8~9km,并且夏季时的厚度大于冬季。
对流层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又被称为天气层。
气象术语大全
气象术语大全
气象术语大全如下:
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2.高压脊:天气图上高压向某个方向伸出去的一部分,略呈“U”型或“n”型的高压区域就叫作高压脊。
3.气团:同一时段,占据广大空间的大团空气内,水平方向上的物理属性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的各种物理属性分布比较相似,天气特点也大致相同,气象要素变化不太剧烈,这种大团空气称为气团。
4.锋面: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有狭窄而又倾斜的过渡带,带内气象要素和天气变化剧烈,气象上称此过渡带为锋面,与地面交界线称为锋线,锋面上方为暖气团,下方为冷气团。
5.冷锋:冷空气势力强,向暖空气控制的地方移动,这条锋面称冷锋。
6.暖锋:暖空气势力强,向冷空气控制的地方移动,这条锋面称暖锋。
7.静止锋:冷、暖空气双方势力相差不多,相互很少推移,好像“静止”似的,这种锋面称静止锋。
气象学名词解释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称之辐射。
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表面的太阳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3、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5、太阳赤纬即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的地理纬度。
6、可照时数指在没有地形,地物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到西方地平线落下,一天可能照射的最大时数。
7、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8、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9、大气质量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0、大气透明系数阳光透过一个大气质量后的辐照度与透过前辐照度之比11、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2、散射指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遇到各种气体分子、尘埃、云滴等微粒时,能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开13、散射辐射太阳辐射经质点散射后,来自于天空方向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14、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曲线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15、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6、总辐射总辐射是指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17、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8、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9、地面净辐射指地球表面在任何时刻的辐射能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20、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和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21、感光性植物的发育速度对光照长短反应的特性。
植物感光性强弱有两个标准,一是临感光性界光照长度二是作物发育速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22、太阳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收获物中所储存的能量与同期投射到该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之比。
23、潜热通量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且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通量。
气象学名词解释
B: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沿等压线吹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这个关系就是白贝罗风压定律。
D:大气上界:给地球大气层划定的一个大致的上界面,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相同处。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低压槽:从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凸出的部分。
大陆度:表示该地段大陆影响,反映大陆气候强弱程度指标或特征数。
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区域。
F:反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涡旋。
G: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在一定光照范围,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光合效率也相应的增加。
但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即使继续增大,光合速率也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
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成为补偿点。
光周期:昼夜交替、光暗交换及其时间长短对植物开花、落叶、休眠及地下块根、块茎形成的影响。
高压脊:从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凸出的部分。
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区域。
H:寒潮:冬半年,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大风、雨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的现象。
活动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
J:降水的相对变率:指某时期内降水距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K:可能蒸散: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总和。
L:冷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冷锋。
N:农业气象要素:对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农业生产过程及其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气象要素。
农业界线温度: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暖锋:在锋面的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称为暖锋。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干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3.气温:在气象学上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植有草皮的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4.气压: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5.大气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能见度的大小反应了大气的混浊现象,反映出大气中杂质的多少。
6.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
如雨、雪等。
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
7.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通过该地与地心相连的地表切线的夹角。
8.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9.大气气溶胶:指均匀分散于大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所构成的稳定混合体系,其中的微粒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10.绝对湿度:在标准状态下(0℃,760mmHg),每立方米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重量,即水蒸汽的体积密度,一般用mg/L作指标。
11.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的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12.露点温度: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13.大气痕量气体:大气中浓度低于10-6的气体。
14.酸雨: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降水。
15.臭氧洞: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 D.U.左右,也即臭氧的浓度较发生前减少超过30%的区域称之为臭氧洞。
(2021年整理)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
(完整)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的全部内容。
气象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气压: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整个大气柱的重量大气湿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产生的压力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产生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饱和差:饱和水汽压—实际水汽压比湿: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干空气)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空气冷却到饱和的温度降水: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矢量云量:将地平面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遮蔽的份数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第二章辐射: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太阳光谱: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面)间的夹角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日照时数: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间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散射辐射:经过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辐射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大气透明系数:当太阳在天顶时,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与太阳常数之比反射辐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由于地面的反射作用返回大气或宇宙空间反射率:反射辐射/总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与地面有效辐射失去的能量第三章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变化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所收或放出的热量干绝热变化:一团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湿绝热变化:一团饱和湿空气团,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用气温垂直梯度表示,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的减低值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气温直减率为负值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形成的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层中某个气团受到垂直方向扰动后,大气层结使它具有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积温: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第四章蒸散: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名词解释(6)
扰动天气电场大气电场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其显著的变化通常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云、
雾、降水等天气现象会使大气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出现明显的不规则变化,此时的大气电场称为扰动天
气电场。
天电天电是指大气中放电过程所引起的脉冲电磁辐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闪电,此外还有雷暴放电、尘暴放电和电晕放电等,有时也将某些人工放电过程如核爆炸引起的大气放电等也包括在内。
闪电闪电是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发生放电时激发空气强烈闪光,并伴有雷声的物理过程。
我们将云内放电和云际放电形成的闪电称为云闪,而将云地间放电形成的闪电称为地闪。
闪电的形状多种多样,可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联珠状闪电和球状闪电,其中最常见的是形如树枝状的线状闪电。
次声波频率低于15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大气次声波大气次声波是指大气中频率低于15Hz的不可闻声波,又称声重力波,其传播由空气压缩力和重力共同参与作用。
雷声雷声是伴随闪电出现的大气发声现象,其声强的峰值频率为4~125Hz。
雷声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在强烈的闪电放电时,闪电通道上的空气介质由于强电场击穿而发生导电,大量的正负电荷瞬间中和,产生大量热量,气温骤升至15000~20000℃,气压骤升至10~100个大气压,高压闪电通道急剧膨胀,形成向四周传播的激震波,激震波会在较短距离内衰减退化为声波,从而形成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