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1张)PPT语文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3b3e8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5.png)
发现苏轼在此次夜游中的心情变化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1、苏轼(1037~1101),( 朝代 )著名文学家、书画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
),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 随后被流放至湖北( )。
)”获罪入狱,
每位同学说出课文的一点点妙 (一字之妙,一词之妙,一句之妙)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 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gāo]亭时,他遍赏 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好像已三更。家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阅读书籍: 林语堂《苏东坡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妙,妙在
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一感。 ②结构灵动,起承转合皆具备。 ③妙在月色描写,写月色而不露月。 ④妙在作者情感的变化 ⑤妙在“闲人”的意蕴复杂 ⑥妙在人物能够自我排解,旷达的境域 ……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530f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4.png)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44cbe65fd0a79563d1e7268.png)
1.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译文的“六字真言”。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 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念”
请同学们从修辞角度入手,完成“欣赏一处美景”的 思维导图。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 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 谧的景色呢?
明确: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5、胜利女神不一定眷顾所有的人,但曾经尝试过,努力过的人,他们的人生总会留下痕迹! 23、相信他说的话,但不要当真。 15、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可以做到。 2、如果放弃太早,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错过什么。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28、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 42、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体会一样情怀
讨论题:“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 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此句又 寄寓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月夜常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 欣赏它。在这层含义中,透着作者的清高和自豪。 其次,作者在政治上 虽有远大抱负,却一直壮志难酬,反而被一贬再贬,成为政治上的“闲人” ,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的在这层含义上,“闲人”含着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与失落,赏月“闲人”也成了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f25a008e9951e79b8927f2.png)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 的气氛。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 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 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 2.描写(“……盖竹柏影也”): 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诗意—情意—创意
解释:但: 只。 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 人罢了。
慧心—爱心—悟心
记承天寺夜游
诗意—情意—创意
【导入门】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 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 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d6a02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7a.png)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初中语文 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两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1张)
![初中语文 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两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1张)](https://img.taocdn.com/s3/m/402e9f13852458fb760b5652.png)
--------诗意地栖居在大 地上!
21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0
“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寻伴夜游承天寺
11
赏析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庭院夜色,生动形象如
临其境,营造了一种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境寻伴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抒情议论-----月下感叹
闲:失意的苦闷 旷达乐观的胸怀
16
质疑再探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梳理本节的知识点,想 一想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17
----学习在于运用。
一言心得:
1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欢欣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
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 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13
“闲”的理解
1“闲”在字典中解释: 无事,与“忙”相对:闲暇、闲逛、闲居、闲人。 安静,清静:安闲、悠闲、闲逸、闲适、闲情逸致。
7
解疑合探: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 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
8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月色入户
门
欣然起行
高兴地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遂至承天寺 suì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散步 9
21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0
“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寻伴夜游承天寺
11
赏析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庭院夜色,生动形象如
临其境,营造了一种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境寻伴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抒情议论-----月下感叹
闲:失意的苦闷 旷达乐观的胸怀
16
质疑再探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梳理本节的知识点,想 一想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17
----学习在于运用。
一言心得:
1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欢欣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
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 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13
“闲”的理解
1“闲”在字典中解释: 无事,与“忙”相对:闲暇、闲逛、闲居、闲人。 安静,清静:安闲、悠闲、闲逸、闲适、闲情逸致。
7
解疑合探: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 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
8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月色入户
门
欣然起行
高兴地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遂至承天寺 suì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散步 9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记承天寺夜游》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7173a3c159eef8c75fbfb3eb.png)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在诗 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名校课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 )第三 《记承 天寺夜 游》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 【名 示校 范课 教堂 学) 课部 件】编部版编八版年八级年语级文语(文上 ()上第)三 第《三记承 《 天记寺承夜天 游寺夜》游PPT》-优 -全秀文课课件件【(标推准荐版)本】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婚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 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 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5、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 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作者简介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在诗 词、散文方面有巨 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 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名校课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 )第三 《记承 天寺夜 游》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 【名 示校 范课 教堂 学) 课部 件】编部版编八版年八级年语级文语(文上 ()上第)三 第《三记承 《 天记寺承夜天 游寺夜》游PPT》-优 -全秀文课课件件【(标推准荐版)本】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婚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 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 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 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5、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 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55b710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c.png)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 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 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 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 者安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
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 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 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 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 (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进入的意思,写出了月亮不是自
然界的,而是苏轼的一位朋友一
样,朋友来了,能不“欣然起行”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吗? 把月光拟人化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庭下如积水明亮空的样子明,水中藻荇交横,
句首语气词,译为: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
不济济于名利而能从容 流连光景的人。苏轼是 一个有职无权的人,所 以他很清闲,自称“闲 但是 人”
何夜语无气词月,而?已,何罢了处
• 寻张怀民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aa0fa63b3567ec112d8ade.png)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8550bc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4.png)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欣赏月下美景。
研读探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闲”字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研读探究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海南。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
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都“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研读探究
“怀民亦未寝”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 出两人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 处境相同 情怀一致 志同道合
研读探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
光山色。)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 不曾有过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99858e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9.png)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 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 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 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8.“寻张怀民”中“寻”包含着怎样的 意思?
• 答:
• (1)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 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是他 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出门漫步?因此要 寻他一寻。
• (2)“寻”与“访”不同,“寻”有 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 者期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的急切心理。
9.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 比喻 水空明竹 柏——藻荇 交横
生动形象如 明亮、澄清、
临其境
透明
•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
(1)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 以推想月色之明;
(2)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 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只是,不过
户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交横 盖
耳
考考你
门 高兴地,愉快地 想,考虑 于是, 就 睡,卧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本来是 罢了
• 念无与乐者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本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感知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8.“寻张怀民”中“寻”包含着怎样的 意思?
• 答:
• (1)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 此良夜,他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是他 是在庭中赏月还是在出门漫步?因此要 寻他一寻。
• (2)“寻”与“访”不同,“寻”有 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 者期望与知心好友共赏的急切心理。
9.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 比喻 水空明竹 柏——藻荇 交横
生动形象如 明亮、澄清、
临其境
透明
•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
(1)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 以推想月色之明;
(2)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 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只是,不过
户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交横 盖
耳
考考你
门 高兴地,愉快地 想,考虑 于是, 就 睡,卧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本来是 罢了
• 念无与乐者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本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文章:
叙事-----寻伴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抒情议论-----月下感叹
闲:失意的苦闷 旷达乐观的胸怀
质疑再探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请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梳理本节的知识点,想 一想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学习在于运用。
一言心得: 如果此时苏轼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 什么?请写一写。 要求:精炼、精诚、精彩。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欢欣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
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 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闲”的理解
1“闲”在字典中解释: 无事,与“忙”相对:闲暇、闲逛、闲居、闲人。 安静,清静:安闲、悠闲、闲逸、闲适、闲情逸致。
原文填空:
1、作者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 2、表现作者欢欣之情的句子: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3、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句子: 4、文中不明写月光,但月光的意境宛然俱现的句子: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 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 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 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 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力。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 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 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翻译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 实词虚词。 2、品味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寻伴夜游承天寺
赏析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庭院夜色,生动形象如
临其境,营造了一种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境 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三人同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 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 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在课文中的表现: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漫步。 欣赏月下美景。
理解:1、闲官的现实
2、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3、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
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本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下感叹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若能学得苏东坡的悠闲自适,即使缺 少他的才情, 我们也能从生活中寻觅到诗情画意
--------诗意地栖居在大 地上!
62.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27.你之所以不努力是因为遭受的侮辱还不够。 43.不能天生丽质就只能天生励志! 38.如果不努力,未来只能是个梦。 14.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85.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71.如果骄傲没有被现实的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么会明白要多努力才能走到远方。 87.纵不能万丈光芒,也要倒在追梦的路上! 4.机遇永远是准备好的人得到的。 62.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谁若自怨自艾,必会坐失良机! 50.相信自己,相信一切,加油! 44.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21.其实我们往往失败不是在昨天,而是失败在没有很好利用今天。 51.人生可如蚁而美如神。 39.对一个年轻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个人价值的增加。 14.永远热情,永远快乐。你要的生活,只能自己给自己。 98.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己。 63.其实一直陪着你的,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 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纲完成下列内容: 一、放声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二、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 1、两看一查(看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 2、试着自译课文。在书上圈点批注,不确定的问题留待
合探解决)。 自探提纲 1、整体感知全文,翻译了解课文大意。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疑为学之始
围绕学习目标,结合预习情况,提出你的疑问。
1、积累重点词语的意思,准确翻译课文。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结合具体的语句分 析。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探提示 学而不疑则怠,疑而不探则空
解疑合探: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 将你的自学效果放在小组内 讨论交流一下。
• 将你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独立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月色入户
门
欣然起行
高兴地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
遂至承天寺 suì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散步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 Zǎo xìng 纵横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