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运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电位变化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
当刺激不够时,无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10. 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心机制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维持血浆的容量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
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
由于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度仅有0.02m/s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血量。
生理名词解释大全重点
生理名词解释大全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理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其定义、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生理名词解释大全重点》,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理名词解释大全重点》篇11.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
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相连,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2.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神经元在接受足够强度的刺激后,产生膜电位去极化,从而使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性是神经元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础。
3. 抑制性:抑制性是指神经元释放的递质或神经调节物质,能够降低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的兴奋性,从而抑制其活动。
4.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负责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的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部分。
交感神经主要负责“战斗或逃跑”反应,副交感神经则主要负责“休息和消化”反应。
5.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指通过血液循环释放化学物质来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系统。
内分泌系统包括许多内分泌腺,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
6. 激素:激素是内分泌系统释放的化学物质,能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从而调节其功能和代谢。
7.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一种由垂体前叶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对机体的生长和代谢有重要作用。
生长激素主要通过刺激肝脏、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合成蛋白质,促进生长和修复。
8. 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蛋白质激素,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
胰岛素是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激素。
9. 肾脏: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排出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生理名词解释大全重点》篇2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生理学名词的解释:1. 兴奋性:指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
2. 阈值:指刚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分为组织外液,血浆(最活跃),脑脊液淋巴液。
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
内环境的各项指标都必须经常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波动不能过高或过低。
是在多种功能系统相互配合下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生殖: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是,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阈值:也叫阈强度,是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和兴奋性成反比。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也叫燃点。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
其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易化扩散:是药物与生物膜上的特殊载体形成可逆性的复合物,进行不耗能的顺浓度差转运。
钠钾泵: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主动逆浓度梯度,将NA+从胞内运往胞外,K+从胞外运往胞内。
其本身是ATP酶,可以分解ATP释放能量。
逆电化学梯度泵出三个钠离子和泵入两个钾离子。
静息电位:生物细胞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差。
钾通道开放,膜内:膜外=30:1~K+外流(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可兴奋性细胞(肌,神经,腺)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间,可逆的跨膜电位波动。
钠通道开放,膜内:膜外=1:12~NA+内流。
(内正外负)特点:1.传道2.‘全’或‘无’特性3.脉冲4.动作电位波动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膜两侧的物质靠浓度差进行分子扩散,不需要能量。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个人整理。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
2.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3.Feed-forward 即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的自动控制形式。
4.Negative feedback 即负反馈,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方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方式。
5.正反馈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发生改变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机体的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
7.自身调节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其自身能够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8.Homeostasis 即稳态,机体内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9.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指某些肺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者某些例子借助于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10.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脂质双分子层间隙进行的一种简单物理扩散。
11.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有些物质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梯度,在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过程。
13.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即可出发动作电位,而且其幅度立即到达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也不会因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随之增大。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 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 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 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18.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研究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调节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经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人体内多数内分泌现货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方式成为~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反方向改变。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达到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错误,这种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蛋白(通道、载体)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经行转运的方式,不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利用离子泵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驱动力不是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机能、细胞和组织结构以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以下是几个生理学的重要名词和概念的解释: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包裹物,它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2. 细胞器:细胞器是细胞内的一个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细胞器包括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细胞器通过各自的功能相互配合,使细胞得以正常运行。
3. 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特定序列,它携带了遗传信息,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决定了生物体形态、生理特性及其它遗传信息的传递。
4.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
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它们通过神经元末梢的突触释放,将信号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5. 激素: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由内分泌腺体分泌,通过血液传播到全身,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
激素包括类固醇激素、脂肪激素、胰岛素等。
6. 呼吸:呼吸是机体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外呼吸是指气体在肺部的交换,内呼吸是指气体在细胞水平的交换。
7. 消化:消化是机体将食物分解和吸收的过程。
消化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过程,机械消化是指食物在口腔、胃中的物理破碎,化学消化是指食物在胃酸和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以便吸收。
8. 循环:循环是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运输过程。
循环包括心脏泵血和血管输血两个过程,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血管网将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器官。
9. 免疫: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抵抗外来病原体的过程。
免疫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过程,先天免疫是指机体固有的抵御病原体的机制,获得性免疫是指通过暴露于病原体后逐渐产生的免疫应答。
10.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机体控制和调节内外环境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神经节)两个部分。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实现信息传递和生理功能。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它研究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具有进行生物活动的能力。
2. 组织:由一组相似或相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3. 器官:由多个组织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心脏、肺、肝等。
4. 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共同完成一项生理功能,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5. 代谢:生物体对物质能量的吸收、利用和排泄的过程。
6. 激素: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播,在目标组织产生生理效应。
7. 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
8. 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的系统,维护机体内部稳定。
9. 感觉: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10. 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
以上只是生理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生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概念。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1. 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啦,像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些。
2.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比您家里的温度、湿度总是差不多,让人舒服。
3.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就像有人叫您,您会答应一样。
4. 负反馈:让系统的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比如您热了就出汗降温,这就是负反馈。
5. 正反馈:输出增强输入,让系统的活动不断加强,像分娩的时候宫缩会越来越强,就是正反馈。
6.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像跨过这个门槛,才能引发大动静。
7.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快速、可逆的翻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8.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好比细胞在休息时的“心情”。
9.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电信号告诉肌肉该收缩啦。
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能反映血液中血细胞的多少。
1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12.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1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也得有休息和工作的时候嘛。
1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15.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对管壁的压力。
16.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能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17.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您一呼一吸就是呼吸运动在起作用。
18.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废气排出去。
19.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让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范围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3.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4.阈值(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6.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他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7.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进行的跨膜扩散。
8.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和(活)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
9.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时膜内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10.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1.锋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压样变化。
12.阈电位(threshold):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
13.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当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虽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可以使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高,膜的静息电位轻度减小。
电变化较小,只限于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而不能向远处传播。
14.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在兴奋与邻近未兴奋区之间的电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体系的介入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目有限、方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进修和训练而构成的反射,数目无限,是一种初级的反射活动。
15.反应:由受控局部收回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局部的活动。
16.正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促进加强控制局部的活动,末了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不异的方向改动,称为正反应。
17.负反应:受控局部收回的反应信息,调整控制局部的活动,最终使受控局部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动。
称为负反应。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举措电位。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能的科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
以下是40个生理学的必考名词解释及其拓展:1. 细胞膜:细胞的外界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
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其中发生着许多细胞代谢活动。
3. 细胞核: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位于其中,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 细胞器:细胞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5. 线粒体:细胞中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糖类物质生产ATP,提供细胞所需能量。
6. 高尔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和分泌处,负责修饰、分拣和包装蛋白质。
7.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和病原体。
8. 核糖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9. 胞浆骨架:细胞内的一组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形态的支持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
10. 分子运输:物质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细胞吞噬。
11. 酶: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促进生化反应的进行。
12. 基因:DNA分子上的遗传物质单位,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13. 蛋白质:生物体中重要的功能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运输、催化和结构支持。
14.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至目标组织,调节生理过程。
1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涉及电子的流动。
16. 呼吸链: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能量。
17. 光合作用:植物及一些细菌中的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18. 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多聚糖,能够供应能量。
19. ATP:细胞内的能量分子,能够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20. 酸碱平衡:维持体液pH值恒定的能力,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21. 肌肉收缩: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由神经冲动引起。
22. 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研究机体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制的科学。
2. 器官:具有特定功能的身体结构,由多个组织组成。
3. 组织:由一组特定类型的细胞及其外间质组成的结构。
4.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 细胞膜:包围细胞的薄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6. 细胞器:细胞内的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7. 细胞核:细胞中包含DNA的结构,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8. 细胞分裂:细胞繁殖的过程,产生两个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细胞。
9. 细胞呼吸: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能量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10. 全身循环:心脏泵送氧血到全身各部位,然后回流到心脏的过程。
11. 呼吸:人类摄取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12. 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系统。
13. 骨骼系统:由骨骼组成的体内支架,提供支撑和保护。
14. 消化系统:摄取、分解和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的系统。
15. 泌尿系统:产生、存储和排泄尿液的系统。
16. 神经系统:接受、传递和处理信息的系统。
17.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内部平衡的系统。
18. 免疫系统: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外界入侵的系统。
19. 睡眠:周期性的安静休息状态。
20. 饮食:摄取食物来提供能量和营养。
21. 新陈代谢: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总体过程。
22. 平衡:正常状态下各种因素之间的和谐状态。
23. 体温调节:维持机体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24.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液体,运输氧气和养分。
25. 血压: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26. 氧气:呼吸过程中摄取的气体,用于产生能量。
27. 二氧化碳:呼吸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28. 铁:血液中的重要矿物质,参与氧气的运输。
29. 水:生物体内的主要成分,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30. 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31. 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32. 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分子。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1、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2、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方式称为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过程中,由于纳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贮备也为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这种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5、兴奋性: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亦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于NaCl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11、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 称为生理性止血;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13、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15: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16、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异长自身调节;1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1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肺血流量(V Q的比值;19、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20、时间肺活量:指在测定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又称用力呼气量;21、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24、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2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6、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时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2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28、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29、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始终按肾小球滤过液的一定比例进行重吸收,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30、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31、渗透性利尿:由于渗透压升高而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32、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知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33、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34、特异性投射系统: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35、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脑横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即出现全身紧张过度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36、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部位称突触;37、突触后电位:也称突触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3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在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能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故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3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递质作用下而出现的在突触后膜的超极化,能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故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40、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41、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4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由丘脑的髓核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感觉投射系统。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的科学领域。
2. 细胞(Cell):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生命过程都由细胞完成。
3. 组织(Tissue):由一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单位,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4. 器官(Organ):由不同组织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如心脏、肺等。
5. 系统(System):由多个器官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群,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 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目标器官或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7. 血液(Blood):体液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以及维持体温和免疫功能。
8.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组成的调节和控制机体功能的系统。
9.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口腔、食管、胃、肠等器官组成,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和排除废物。
10.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鼻腔、喉、气管、肺等器官组成,负责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
11. 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运输氧气、养分和激素到全身各部位。
12.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负责识别和抵御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健康的防御系统。
13.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能量转换、分解和合成物质。
14. 遗传(Genetics):研究基因的遗传规律和DNA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领域。
15.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存在于神经元间隙中的一类化学物质,用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16. 兴奋(Excitation):由于刺激而导致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内动作电位生成和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6.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7. 体温: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神经
1.突触可塑性:神经之间的连接,即突触,其连接强度可调节的特性。
2.轴质运输:轴突内轴质经常流动借以运输物质称轴质运输。
3.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通过末梢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的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的结构,生化和生理变化,这一变化与神经冲动无关。称为营养性作用。
13.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14.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15.主动转运:某些物质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4.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
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5.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பைடு நூலகம்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6.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9.最适初长度:最适合肌肉收缩的长度,在此初长度下可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20.肌肉的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本身的内在特性。
消化
1.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3.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糖,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得液体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稳态指内环境得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得调节下保持相对得恒定状态。
3、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就是神经活动得基本方式.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得作用(方向)相反, 即负反馈, 就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得重要调节方式5、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 以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 即正反馈;典型得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1。
液态镶嵌模型就是关于细胞膜结构得学说,认为膜得结构就是以液态得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得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得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得帮助而进行得顺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有载体介导与通道介导两种3.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得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同类型细胞得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得内负外正得状态。
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得方向变化,去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
7、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 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得方向变化, 超极化后得膜电位得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得绝对值。
8、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得临界水平;也可以说就是能引起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得短暂而可逆得, 可扩布得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就是兴奋得标志.10、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 即静息电位得方向变化。
11、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得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得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 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机能和生命现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学名词解释:1. 细胞膜:细胞的外层薄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 细胞器:位于细胞内的各种功能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负责细胞的各种代谢和功能。
3. 细胞核:细胞内的控制中心,包含细胞的遗传信息(DNA),负责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4. 基因:存在于细胞核内的DNA分子片段,携带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功能。
5. 细胞分裂:细胞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过程,将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确保细胞数量的增长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6. 细胞呼吸:细胞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分解为能量(ATP),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7. 光合作用:植物利用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 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9. 神经传递:神经信号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来实现。
10.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间隙的化学物质,传递神经信号。
11. 骨髓:存在于骨骼中的软组织,负责产生血细胞,并参与免疫和造血功能。
12.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循环运输过程,负责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13.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部,负责氧气进入体内,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14.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等器官,负责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
15. 生理调节: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自动调节过程,以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以上是部分常见的生理学名词的解释。
生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范围广泛,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名词值得深入学习和了解。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大全,考生福利~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大全,考生福利~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叫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
它包括组织液、血液、淋巴液等。
2.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指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控制部分的始发作用朝相反方向发展,起减弱控制息作用的反馈。
5.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子借助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完成其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兴奋性和兴奋:兴奋性是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时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9.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短暂、可逆而且可扩布的膜电位变化过程。
10.绝对不应期:指可兴奋细胞和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极短时间内,无论受到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11.阈电位:指细胞受刺激后膜去极化达到爆发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值。
12.阈强度(阈值):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13.终板电位:是由ACh与终板膜上的N-ACh受体通道结合导致通道开放,K Na跨膜流动而引起的终板膜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14.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5.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6.等渗溶液:以血浆渗透压为标准,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17.生理性止血:指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18.心动周期:指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兴奋性:P4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是一切生物体所具有的另一基本特征,能使生物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阈强度:P23作用于细胞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
Feedback(反馈):P9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
正反馈:P9 P187反馈信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其原方向活动。
是机体极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破坏稳态。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P9 P187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维持机体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P7体内的液体的总称。
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存在细胞外的为细胞外液。
内环境:P7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第二章终板电位:P25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N2-乙酰胆碱门控通道受体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构想发生改变,导致通道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但Na+的内流远大于K+的外流,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
原发性主动转运:P14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
阈电位:P23能使细胞膜达到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
该数值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电化学驱动力:由电位差引起的电驱动力与由浓度差引起的化学驱动力的代数和。
微终板电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
motor unit(运动单位):P195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preload(前负荷):P29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了收缩前的初长度。
Depolarization(去极化)P20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减小。
Repolarization(复极化):P21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spike potential(锋电位):P22动作电位的除极和复极过程的前半部分极为迅速,且变化幅度很大,记录出的曲线呈尖峰状,故称为~。
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等长收缩:P29收缩时只发生肌肉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血沉):P36将抗凝血液置于沉降管中,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毫米数)。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P34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产生的渗透压,其数值相当于5775mmHg。
第四章血-脑屏障:P85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存在可限制物质自由交换的屏障。
可防止血中有毒物质侵入脑组织,对于保持脑组织周围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normal pacemaker(正常起搏点):P60正常情况下,由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发出兴奋向外扩布,心脏各部分接受由窦房结传来的冲动按一定顺序发生兴奋和收缩。
因此,将窦房结称为心脏的~。
心房钠尿肽:P80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
可使血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
第五章血氧含量:P98指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称为HB的氧含量。
肺泡无效腔:指进入肺泡的气体,由于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参与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
血氧饱和度:P98指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用于计算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
肺活量:P93在做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气,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为 3.5L,女性约为2.5L。
潮气量(tidal volume):P92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吸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平均约为500ml。
第六章集团运动:P120大肠的一种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始于横结肠,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推送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
这种蠕动多发于早餐或进食后。
蠕动:P110 即食管肌肉的顺序性收缩,表现为食团上端的食管肌肉收缩,食团下段的肌肉舒张,并且收缩波与舒张波顺序地向食管下端推进,使食团沿食管推进。
receptive relaxation(容受性舒张):P114指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
其生理意义在于使胃更好地容纳和存储食物,同时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以防止食糜过早地排入十二指肠,有利于食物在胃内的充分消化。
第七章食物的氧热价:P128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的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specific dynamic effect(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P129指由食物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
可能来源于肝脏处理蛋白质分解产物时“额外”消耗的能量。
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P130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能量代谢):P127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basal metabolism rate(基础代谢率):P130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下,体内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此时的机体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第八章水利尿:P150指因大量饮清水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临床上常用水利尿试验来检测肾对尿液的稀释能力。
球-管平衡:P148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
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较大的波动。
清除率:P154指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血浆的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
测定清除率的意义不仅可以了解肾的功能,还可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的转运功能。
滤过平衡:P142在入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生成原尿,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零,原尿生成逐渐停止,称为~。
肾小管的分泌:P146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新城代谢的产物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转运入小管腔的过程。
对保持机体内的酸碱、电解质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重吸收:P142指小管液中的水和某些物质经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的过程。
渗透性利尿:P148指通过增加肾小管中溶质溶质浓度而使尿量增多的利尿方式。
以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肾糖阈:P145通常指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血糖浓度。
正常肾糖阈的血糖浓度为8.88-9.99mmol/L。
肾单位:P136 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每个肾单位的结构分为肾小体和肾小管。
管-球反馈:小管液的流量可以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
滤过分数:P142指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
是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glomerular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P141 是肾小球滤过的直接动力。
它等于以下三种力量的代数和,即: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球滤过率:P142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
低渗尿:P152体内水分过多时,尿液的渗透压低于血浆称为~。
高渗尿:P152当机体缺水时,尿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称为~。
第九章感受器电位:P159指在换能过程中,一般不是直接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细胞内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P159指当某一恒定强度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持续作用,但其感觉纤维上的动作电位的频率随刺激作用的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的现象。
dark adaptation(暗适应):P165指人从光亮处突然走进暗处,起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
明适应:P165指人从暗处突然来到光亮处时,起初感到光线耀眼,看不清物体,稍等片刻才恢复视觉。
生理盲点:P163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两种感光细胞分别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构成突触联系。
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视神经,后者在穿透视网膜时形成了视神经乳头。
由于该处不存在感光细胞,不能感受光刺激产生视觉,生理学上称盲点。
视野P165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临床上检查视野可帮助诊断某些视网膜或视觉传导通路病变。
听阈:P166 每一频率的声波,声压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听觉,这一声压值就是此频率声音的~。
最大可听阈:P166 当强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除引起听觉外,还会引起鼓膜的痛觉,此时的声压值称~。
视敏度:P165又称视力或视锐度,是指眼睛对物体细微结构的辨别能力。
通常用视角的倒数来表示,受试者能分辨的视角愈小,其视敏度越高。
近点:P161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或限度称为~。
瞳孔对光反射:P161指瞳孔的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反射性改变,弱光下瞳孔变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临床上常把它作为判断脑内病变的定位、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近视:P162分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两种。
近视眼在不进行调节的状态下,原物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
远点:P161通常将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时做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
sensory receptor(感受器):P158指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编码:P1159(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指感受器把刺激信号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的过程中,不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
气传导:P167主要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
正常情况下这一气传导途径效率高。
第十章运动单位:P195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一个功能单位,称为~。
一般来说,肌肉越大,运动单位越大。
牵张反射:P196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该肌肌肉的收缩,此种反射称为~。
牵涉痛:P194指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以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和痛觉过敏的现象。
传入侧支性抑制:P188当传入纤维的冲动进入脊髓后,通过其侧支去兴奋一个抑制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中间神经元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