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合集下载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罗章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06期摘要傩戏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廉江石角傩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虽然石角傩戏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以石角傩戏为例,进一步探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关键词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廉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北部,与广西接壤,濒临北部湾,地域总面积2835平方公里,辖18个镇3个街道办,人口180多万。

廉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不少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廉江石角傩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本市最具本土特色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廉江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就廉江石角傩戏谈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

一、石角傩戏的基本情况傩戏素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

石角傩戏是一种以宗教祭祀文化为主的原始的传统戏曲形态。

集傩祭、傩舞、傩歌于一体,祭中有戏,戏中有舞。

其历史渊源久远,在石角流传至今将近400年。

石角傩戏的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多层面,主要为傩愿、傩祭祀等。

傩愿类有祈福消灾、祈求丰年、祈求吉祥、祈求延续香火等。

祭祀类有斋蘸(道场)等。

傩戏表演包含戏剧的成分,程式基本固定,设坛、奏请、遣灾、押煞、送神回府有严格的套路。

表演样式多样,音乐唱腔独具地方特色,其面具造型独特,傩祭的神像一应俱全。

傩戏既有人物形象,又有故事情节,还有唱念做打、脸谱化妆及简单音乐等元素。

石角傩戏以傩愿、傩祭和驱邪逐疫为主要表演内容,集人、神、鬼形象于一台,动作夸张滑稽,古朴粗犷,体现了原始的野性之美。

2012年2月,《廉江石角傩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引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普查申报不够虽然当地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并于2006年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非遗工作进展不够快。

赤坎古镇调研报告

赤坎古镇调研报告

关于开平赤坎古镇的调研报告4月16日,我们全学院一起来到已经申遗成功的江门开平市赤坎古镇进行调研,一来到这里,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仿佛回到了古代,但是刚下车看到眼前的景色与网站的图片差距如此之大,心中还是充满落差感,但是在导游员的介绍下,我又慢慢的爱上了这个地方,下面我将从赤坎美食与赤坎的开发与保护进行阐述。

赤坎古镇的美食主要是小吃,其中具有特色的主要有麦芽糖,豆腐,姜撞奶,等等,还有煲仔饭,赤坎鸭粥等,而这些小吃都具有很浓的赤坎特色,第一,自家制作。

从当地居民的口中得知,我们在此吃到的所有小吃都是由当地的居民亲手人工制作,并且很多都是现做现卖,这也是吸引大家眼球的因素。

第二,自家经营。

从沿河的这一小美食街穿过,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摆着东西出售,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小商家,他们通过自己制作食物等,然后在自家门口出售,从当地居民的调查当中发现,这些小商家大部分都是由中年人或老年人经营,并且没有聘请员工。

第三,赤坎古味。

这里出售的美食在各大城市几乎都有卖,但是到此游玩的游客几乎都是大袋小袋的回去,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大部分人认为这里的小吃具有别具一格的香味,那就是浓厚的赤坎古味。

在城市化的越来越快的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也慢慢的竖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但是在这一座小镇上,我们看到确只有骑楼,几乎见不到一座现代式的楼房。

其实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的保护工作。

第一,当地政府给居民的口号是:要守得主寂寞。

其实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需要很大的毅力来实现,因为不仅是建筑,还有当地的各种工具和家具等等都需要延续下来。

第二,政府不断开发旅游资源,引导当地居民经营小生意。

这也是当地政府保护古镇的一个重要措施,在赤坎古镇的游玩当中,我们也有发现随着这里的游客数量越来越多,这里也会需要大量的人员来进行维护,这也给当地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第三,保护与开发相统一。

据数据显示,到古镇参观的游客日益增多,这是喜事。

但当地政府也需要采取相应方案来抑制游客数量的大量增长,若要保持原汁原味的赤坎古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降低游客数量,同时不断提高游客质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与保护工作很好的呼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更是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技艺的智慧。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影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思考,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之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技艺的重要性传统技艺是指代代相传的民间手工艺技能,它包括织布、陶艺、木雕、民间音乐、武术等各种各样的手工艺技能。

这些技艺贯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传统技艺所体现的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是传承人的减少,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一代往往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严重威胁到传统技艺的传承。

二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技艺的市场需求在不断下降,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导致传承人减少。

三是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科技和文化的传播,许多传统技艺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承环境受到了影响。

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应当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点。

一是注重技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注重技艺的传承,强调传统技艺的原汁原味的传承,保持传统技艺的特色和风格。

二是注重技艺的保护,传统技艺的保护应注重技艺的保护,保护传统技艺的承载者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保护传统技艺的传承环境,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是注重技艺的弘扬,传统技艺的传承应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和推广,使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开平赤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开平赤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四 、措 施 与 建 议
国投 资 涉及到 社会 的各行 各业 ,侨资 由此产 生 。
置 古楼 无人 管理 ,堆砌 的 杂物 随处 可见 。食 品卫生 情
3、饮 食 特 色
况不 佳 ,烹制 食物过 程不 卫生 。潭江 水呈 墨绿色 ,水质
特 色美 食 丰富 ,烹饪 手法 独特 ,主 要代 表有 :老 少 有待 改善 。
(3)产 品大 多 自产 自销 。 当地 人 出售 的商 品一 般
品搬 至首层阁楼 ,大 大方便 了古镇 居民的生活与工作 。 是 当地特产 ,有 自磨 现煎 的豆腐 角 ,自制的 麦芽糖 ,自
2、侨 胞 文 化
家 家禽 的鹅 蛋 、鸡 蛋 ,随地 晾 晒 的地 瓜干 、药 材 、小 鱼
第二 次鸦 片战 争后 签 订 的 《北 京 条 约》使 得 列 强 有权 在 华招工 出洋 。 自由劳 工 、契约 劳工 是 出洋华 工 两 种主 要的移 民方式 ,连 锁式移 民导 致 出现 了“华 侨 ”
咸宜 、鲜香 美味 的赤坎 鸭粥 ;广东 最地道 的 煲仔饭 “赤
(2)基 础 设施 不 完善 。公 厕 鲜见 ,且 缺 少维 护 保
坎 煲 仔饭 ”;以牛腩 粉 、牛杂 粉 为代 表 的 马 冈濑粉 ;块 洁 。供 游客休 息的石 凳不 足 ,道 路指 示牌 不明晰 。
根 嫩 白 、品质 上佳 的猪仔 薯 。
当代 经济
201 8年 8月刊 第 1 5期
从 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开平 赤坎古镇的保护 与发 展
湛 珏 颖
(华南师范大 学 旅游管理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10631)
摘要 :2007年 开平 与碉楼 村 落正 式被 列入世 界 遗 产名 录 ,成 为 中国第 35个世 界 文化遗 产 , 广 东第一 个世界 文化 遗 产 ,中国首 个侨 乡项 目的世 界 遗产 项 目。开平碉楼 知 名度提 高 ,但 作 为旅 游 目的 地 的服务 水 平却 没 有跟 上 ,脏 乱 差的 现 象仍 普遍 存 在 ,如 何 处理 好 历 史文 化保 护 和旅 游 开 发 的 关 系是 值 得 学 界 探 讨 和 思 考 的 问题 。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

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旅游管理开平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开发保护——以“赤坎古镇、立园村、自力村”为例刘小杰李凯开平碉楼与村落代表着“中西建筑合璧”在岭南建筑文化中的最高成就。

目前,开平当局就其资源进行保护与修复,尊重其侨乡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使开平碉楼与村落荣获世界级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模式值得后世发扬及借鉴,但当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需要弥补与创新,更好地突出其普世价值。

粤东五邑,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机遇,养育了独特的五邑人,形成了独特华侨文化。

开平市,位于五邑西部,在五邑的独特之下创造出更为独特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中外公认的世界文化遗产。

无论作为“华侨之乡”还是“建筑之乡”,碉楼都是开平一张醒目的名片。

其中以自力村村落和立园村集群最具有代表性,文化价值和保护现状都能通过“碉楼与村落”这一载体较好的展现出来。

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存在部分盲区。

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反思,才能使其文化价值最大化和修复保护工作地不断完善,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侨乡的碉楼与村落文化开平碉楼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的乡土建筑。

开平侨乡的碉楼体现出一定的集群效应且各具千秋。

走进侨乡,碉楼建筑文化是众人比所领略的经典文化。

无论是赤坎古镇的骑楼,还是立园村与自力村的碉楼与村落,都别有一番韵味。

赤坎古镇给人一种置身于民国社会生活的感觉。

立园仿佛又置身于皇家的养疗中心,自力村才真正的回到乡俗民情之中。

就其整体而言,相隔甚近各具代表,多层次反映出侨乡文化。

从碉楼的建筑特点上进行探究,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近当代文化的缩影。

碉楼的建筑最早起源于晚清,民国盛行,不仅外观看起来使人赏心悦目,其功能设计也是应势而生。

说起碉楼设计,又不得不谈出洋华侨。

五邑侨乡,当前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最早记载在道光年间就有人偷渡出洋,晚清时更是不计其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
5 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Βιβλιοθήκη 方性,它不可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而孤
立地存在
XXXX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时间:20XX.XX.XX





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写 人 生 , 飞 雪 连 绵 书 不 尽 ,




保护和传承的重
驾 鹤 行 。
要性
汇报人:xxx
1 口头传统和表现 2 传统艺术表现 3 传统技艺和医药 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 传统体育和游艺 6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7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传统技艺和医药
传统技艺和医药包括传统手工 艺、中医中药等。这些技艺和 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经验,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文明 的结晶。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有 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和医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包括传统 节日、习俗、礼仪等。这些民俗 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代 表着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精髓。保 护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 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
口头传统和表现
口头传统和表现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舞 等。这些文化遗产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它们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保护这些 文化遗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统艺术表现
传统艺术表现包括绘画、雕塑、剪纸等。这 些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代表着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护这些文化 遗产有助于提高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文 化交流和互动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作者:贾美柳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9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种类较多,而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各具特色。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项目类别的不同特点,应该基于分类扶持保护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从目前来看,国家文化部等部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项目共分十个大类,包括传统医药和民俗、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游艺与竞技、民间文学、传统体育、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

柳城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接郊靠城,是柳州市“北大门”,是“百里柳江”之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柳城壮欢”、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等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高沙锣鼓、侗族大歌、柳城县民间传统山歌等被列入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点来制定出合适的扶持保护方案针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生存状态、项目特征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保护,进一步完善以整体性保护、传承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馆藏性保护等方式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方法体系。

柳城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柳州彩调地方剧种、“柳城壮欢”、高沙锣鼓、侗族大歌、柳城县民间传统山歌等传统表演、音乐艺术类的项目,要注重记录传承人及其代表性剧节目,同时也要注重这些项目背景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对柳城云片糕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的项目,应该注重对于原料基地建设、原材料保护、代表性传承人技艺保护;对于古砦仫佬社节等民俗类的项目,要注重与民间表演活动的结合,促进群体传承。

还要积极整合非遗项目,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梁茂军、刘大焕、覃美菊、朱明生、廖有信成为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山歌周美英、“壮欢”传承人周德康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新媒体视域下调顺网龙文化的价值和保护

新媒体视域下调顺网龙文化的价值和保护

新媒体视域下调顺网龙文化的价值和保护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各类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极大满足了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常常埋没了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

调顺网龙是湛江地区别具一格的民间体育项目,由于缺乏传播渠道,鲜为人知。

网龙文化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科技繁荣再现文化大美,以技术激活调顺网龙的生命力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调顺网龙文化的当代价值调顺网龙起源于明代,是湛江市赤坎区调顺渔村的传统民间艺术。

调顺人的祖先源于江夏,繁衍于江浙一带,元代从福建莆田徙居广东廉江上县,明代在调顺岛定居,也带来盛行于闽浙沿海的龙文化。

之所以被称为“网龙”,是因为调顺岛环境闭塞,交通不便,调顺渔民就地取材,以旧渔网、竹木等材料制作龙具,用以祭祀天地、消灾祈福。

在当代社会,调顺网龙被赋予了文化、审美、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内涵,对当地渔村的建设之路具有指导性的启发。

1.1文化价值调顺网龙保留了民间地域特色,彰显了地方文化内涵,是调顺海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调顺网龙与海洋祭祀仪式、海神信仰等风俗有着密切联系。

网龙的诞生有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

调顺原属近海荒岛,资源有限,当地村民靠近海捕捞与农耕杂种为生。

当地渔民出海打鱼时常面临遭受台风、旱涝等灾害的侵袭,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村民寄希望于海神妈祖的佑荫,便制作了网龙祭祀神灵以获保佑,祈祷出海平安、渔获丰收。

如今,村民在节假日都会举行舞网龙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当地村民的精神追求,寄托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展示了滨海城市独有的渔家风情,实现了民俗艺术与海洋文化的交融。

1.2审美价值网龙的造型奇特新颖。

龙头是一对竹扎牛角,用旧渔网拼接为龙身,稻草与椰叶编织成尾鳍,是“牛鱼龙”的统一体。

牛是传统农耕的畜力,是农业的象征;鱼则代表出海捕鱼,是渔业的象征,由牛、鱼结合形成龙的形象。

调顺网龙舞集武术、音乐、舞蹈等元素于一身。

其舞蹈形式多样,造型美观,音乐节奏鲜明,气势宏伟。

赤坎古镇——中西合璧的华侨之乡

赤坎古镇——中西合璧的华侨之乡

赤坎古镇——中西合璧的华侨之乡·锦绣中华·赤坎古镇——中西合璧的华侨之乡赤坎古镇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经济开发区内,开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滨,总人口4.8万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共7.2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它有350多年历史,是一座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

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围,南来北往的水陆运输使赤坎由渡口码头成长为工商市镇,同时也形成了关氏家族和司徒氏家族分踞上下埠的有趣格局。

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华侨建筑,中西合璧,仅碉楼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历史的迎龙楼、抗日旧址南楼、远近闻名的关族和司徒氏图书馆、堤西路的骑楼建筑群更是侨乡一绝。

站在堤东路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你会恍然置身于葡萄牙的街道。

而从堤西路走近关族图书馆,进入欧式院门,你就像步入了罗马庭院。

这是赤坎最醒目的两栋建筑,它们在潭江岸边拔地而起,门前南洋杉与它一比高下似的,高擎如臂。

波光粼粼的倒影中,小镇有些恍惚,时空仿佛是另一片大陆的,是南欧还是北美?如果你从船上来,在潭江登岸,走过江岸的堤西路、堤东路,1/ 16你眼里会看到一字排开的骑楼:砖石水泥的楼房,高高的立柱,沿街的走廊,简洁或讲究的券拱,巴洛克风格卷纹的山墙,既有扑面的南洋建筑风味,更有欧陆风情的横移,而地方风土味在这仿造中亦顽强呈现,活脱脱一个岭南乡土版的欧陆小镇。

赤坎古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2016年10月,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冯艾琳)·人文地理·辽宁本溪大石湖风景区大石湖风景区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山区的东营坊乡境内,是中华枫叶之路、辽东走廊、本溪旅游大环线上的一个重点旅游区,可谓“高峰林立插云天,巨石簇拥遍山川。

水如玉带缠绕,湖瀑次第相连。

山花春添彩,红枫秋争艳。

遗址古迹垂青史,典故传说伴奇观。

”景区根据地域条件及资源状况,可划分为两大景区、六个游览区。

湛江赤坎老街调研报告

湛江赤坎老街调研报告

湛江赤坎老街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湛江赤坎老街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是湛江市历史最悠久、文化韵味最浓厚的老街之一。

该老街建于明朝,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湛江市的传统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聚集地。

2. 老街特色赤坎老街以其独特的南方海洋文化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这里有古老的建筑群落,如明清时期的宅院、庙宇和商铺,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当地的历史魅力。

赤坎老街的特色民俗文化也令人难以忽视。

街上的小吃摊位、工艺品店和民俗表演吸引了许多游客。

其中,海鲜摊位是最受欢迎的,各种鱼虾贝类应有尽有,新鲜美味。

此外,民俗表演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可以欣赏到当地的龙舞、舞狮等传统表演,领略到浓厚的地方韵味。

3. 调研结果3.1 游客构成经过调研统计,赤坎老街的游客构成主要分为两类: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

本地居民多为附近居住的居民,他们经常来此购物、休闲娱乐或感受传统文化。

外地游客则多为来湛江旅游的游客,他们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慕名而来。

3.2 游客满意度通过对游客进行调查问卷,我们得出了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对赤坎老街的环境、服务和文化传承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老街干净整洁,店家服务热情周到,并且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也有少数游客反映在旅游旺季,赤坎老街人流量较大,人多拥挤,并且部分商家滥竽充数,影响了游客体验。

3.3 街区营造针对赤坎老街的发展潜力和游客意见,我们建议在街区营造方面做以下几点改进。

首先,加强对老街的保护和整修工作,保持街区的历史风貌。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吸引游客的特色店铺,如民俗工艺品店、民间美食店等,提升老街的吸引力。

此外,还可以在特定时间安排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民间音乐会、民俗游戏比赛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4. 发展建议基于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互联网、旅游杂志等多种渠道宣传赤坎老街的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到访。

基于本土“非遗”活态传承,优化校本特色课程 ——以赤坎区“簕古

基于本土“非遗”活态传承,优化校本特色课程 ——以赤坎区“簕古
(!(!!!广东教育职教!!"#$年第 ##期
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调顺网龙是湛江赤坎区 调顺岛村特有的舞龙艺术! 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 史! $%&$ 年被广东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它 们具有以下几点相似点$
(一) 用料就地取材! 制作技艺独特 &鷚古龙用生态植物制作! 就地取材! 工艺独特! 回归自 然! 原始质朴" 用原生态植物鲜鷚古叶片组成龙身! 鲜菠萝皮 铺成龙鳞! 橙子作龙眼! 柚子皮作龙鼻! 菠萝皮作龙额! 菠萝 叶作龙眉毛! 剑麻片作龙舌! 榕树气根作龙须! 鷚古果嵌成龙 牙! 活灵活现" 既体现中华民族以龙为吉祥象征的传统! 又融 进道教避邪的鷚古% 柚子诸物为材料! 原始质朴! 加之工艺精 致! 造型美观! 是独具特色的驱邪吉祥的生态龙'" 网龙的造型和制作同样别具特色" 调顺岛是一个半岛! 与 陆地隔海相望! 村民以农业耕种和海洋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 &调顺网龙传说是牛与龙的结合! 突出农渔生产生活特征! 象 征生产和原始生殖崇拜! 龙体采用众村民热心捐送的废旧渔 网% 绳缆与竹木! 草叶编织扎作而成" 寓意 / 集百舟田野之 网草! 呈百家村民之祈愿0"' (二) &年例' 特定表演项目! 体现本土民俗 中国民间在迎接农历新年时! 都有一项习俗! 既群体大型 祭祀活动" & 年例'! 即年年有例! 是粤西地区人民特有的贺 岁方式! 同时也是一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 年例' 的 核心活动是敬神% 游神! 并伴随各种民俗文化表演及宴会亲朋 好友" 其主旨是敬拜庇护神及祖先! 祈祷风调雨顺% 国泰民 安% 安居乐业! 子孙繁衍" 鷚古龙和网龙正是在 & 年例' 中 特定的表演项目" &鷚古龙特定于文章湾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 & 年例' 敬 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时表演"' & 鷚古龙产生缘于一段传奇的 历史" 宋末抗元名将陈文龙及家人! 相继为国捐躯" 次子陈梦 雷为逃避元兵追咎! 从福建迁徙雷州仙梦村 ( 今沈塘镇大陈 村) 隐居" 清朝初期! 陈梦雷后裔一分支迁居赤坎文章湾村 55有一年! 文章湾村发生瘟疫! '% 多人相继死亡! 在缺医 少药的年代! 村民认为是邪魔作祟! 十分惊慌" 于是依据茅山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推动亚洲、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
交流,其中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而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更是跨
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湛江的音乐类非遗文化,是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湛江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音乐非遗资源,如种类繁多的
弦乐器、民间歌舞、戏曲等。

在保护路径上,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非遗产业,为非遗传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非遗传承人应加强传授对外文化交流的理念
和技能,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将湛江音乐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推广。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文化也在不断演化,如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将湛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是非遗保护路径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政府可以鼓励音乐人
加强创作,通过各种途径推广非遗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湛江音乐文化。

非遗
传承人们也应积极拥抱新时代,学习新技术,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融合。

最后,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在学校课程中,可以加强对湛江音乐非遗文化的宣
传和普及,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触传统音乐文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为非遗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通过资金支持、创新创作、教育宣传等方面,将湛江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为“一带一路”和国际文化交流作出更好的贡献。

赤坎古商埠景点介绍

赤坎古商埠景点介绍

赤坎古商埠景点介绍
赤坎古商埠是湛江市“八大侨乡”之一,位于赤坎区。

其最
早为明代所建,后毁于战争,明代在原址重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又毁于火。

光绪末年(1875)由侨商集资重建,更名为“恩宁路”。

民国时曾作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保留了
很多华侨建筑和历史遗迹。

现在是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坎古商埠建筑形式与风格既有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有
西洋式的建筑特色。

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是恩宁路的“古商埠”古码头和“恩宁路骑楼街”。

其中的恩宁路古码头是目前湛江保
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清代石砌古商埠码头。

它是清朝道光年
间由东南亚华侨捐资兴建,以花岗岩条石为基础砌筑而成,高
3.5米,宽3米,长423米,面积1310平方米。

码头上建有四座楼房,每座楼房高5米多,均为三层高建筑,共有房间72间。

码头上有六只花岗岩大石拱,拱高8米,直径1.2米。

拱门两边
的石柱上分别刻着“利涉大川”和“威镇四方”八个大字。

—— 1 —1 —。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在推进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保护方式,注重保护与发展的结合,寻找
非遗与经济、旅游等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实现非遗的价值转化和传承。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对非遗文化进行有效保护。

政府可以在落实
非遗传承相关政策的同时,制定鼓励相关企业协助传承非遗文化等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
给予一定的扶持。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增加市民和游客对湛江音乐类非遗
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其次,可以在非遗文化的传承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应该尝试将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
与城市旅游、地方特色产品相结合,发挥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旅游价值,吸引更多人关
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有新的措施,可以把非遗文化传
承融入学校或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提高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度,从而成为非遗
文化的传承者。

最后,应该加强社会参与和传承人的培训。

社会各界可以参与到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
的传承与保护中,以非遗文化旅游、文化节庆等形式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同时,传承人
也应该不断的进行技艺的研究和创新,同时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让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创造出更多的新形式,提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综上所述,对于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唯有加强政策保障,探索与经济、旅游产业等的结合,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参与,才能够实现其价值转化和传承的目标,让
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保护路径的再思考“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规模最为庞大的经济战略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许多地方将非遗文化视为连接海内外文化的纽带,加速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也是如此。

湛江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是广东省非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湛江传统音乐类非遗文化作为湛江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漫长的文化沉淀,兼容并蓄地吸收了南岭山区、岭南水乡及福建、海南和广西等地的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音乐风格,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然而,在全球化微观环境不断变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传承人口的流失和受教育的机会的减少,传统的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一些传承人遭遇了生存危机;另一方面,零散的非遗文化展示和交流与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本土化的特点和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也给其传承和发展带来了种种困难。

因此,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找到一种切实有效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路径,以使这些非遗文化得以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加强对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价值的意识宣传和传播,提高社会对其的认识和重视。

对于湛江姑娘、八音鎷和悦乡琴等非遗项目,应该全面深入地挖掘、研究和宣传。

加强民俗音乐类非遗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应更有针对性,使其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认可。

同时,联动政策应该联动发展。

把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更好地与旅游、教育、科技等方面结合起来,创建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非遗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有力支撑。

最后,要提高对传承人的关注度,保证他们的传承和发展。

在保护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彻底保护传承人的权益,建立合理的传承机制,让传承人有更好的生活保障,通过授之以渔,让他们在世界的舞台上将这些非遗文化完美呈现,更好地发扬光大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

总之,湛江音乐类非遗文化作为湛江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摘要】:非物质文化遗是一个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近年来,赤坎区积极开展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切实抓好非遗文化的普查、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下阶段如何更好地保护、展示和传承非遗工作,是我们当下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赤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借广州湾(今湛江市),赤坎是租借地,法国人在此设赤坎分局,属广州湾法国公使署管辖。

赤坎在清代是繁华的港埠,曾一时“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并先后建起广府、潮州、雷阳、闽浙、高州五大会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让赤坎这座古商埠融入更为丰富的人文民俗、民间艺术,形成赤坎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文化积淀。

一、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区文化馆,近几年来,赤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我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申报工作。

通过普查,基本摸清我区非遗文化的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不断推动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并逐步形成机构健全、资源丰富,具有我区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通过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的普查、收集、整理、申报,目前赤坎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

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项,分别是调顺网龙、文章村簕古龙、湛江木偶戏、湛江洪拳、湛江干鱼制作技艺。

市级名录有2项,分别是湛江番鬼托梁、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

区级名录有1项,是口衣记鸡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人,分别是调顺网龙项目的黄车柄、文章湾村簕古龙项目的陈水禄、湛江木偶戏项目的李秋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分别是调顺网龙项目的黄毅帆,湛江木偶戏项目的郑武、郑毫,湛江番鬼托梁项目的张玉泉,湛江赤坎洪拳武术项目的叶嘉富、张美委,湛江干鱼制作技术的黄伟军,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的钟亚金,湛江木偶戏的林华焕。

保护湛江历史文化街区要与时间赛跑

保护湛江历史文化街区要与时间赛跑

保护湛江历史文化街区要与时间赛跑碧海银沙网讯(文/木栝编辑/安然金臻)赤坎区三民街、大通街是湛江有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该片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殊的文化价值,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较多,还保留着很多清代以及近代法式特色建筑,如骑楼群、古码头、寺庙、古井、会馆、名人旧居等,是赤坎古商埠的历史见证。

以前这些地方的繁华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些文化街区是湛江市的宝贵遗产,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城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与时间赛跑。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运动,对旧街区呈现不断蚕食之势,将不少宝贵的建筑拆毁,既留下永久的遗憾,也影响了街区的整体历史面貌。

三民街的建筑群经历沧桑风雨,不少建筑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已显露破像,甚至面临倒塌危险。

由于建造的时间久远,街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使该街区存在较为严重的脏乱差问题,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迁出本区,取而代之的则是外来出租住户。

提到了“三民街”,不得不说与“三民街”一街之隔的民主路,虽然统一用油漆将墙壁全部粉刷一新,但街区内经营日常家私,卫生条件不容乐观,杂乱不堪,使街区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呈现变异与沦陷之势。

这些建筑多为私人所有,政府该如何介入保护,如何重心焕发旧街区鲜活的生命力,是一个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重视保护其历史文脉,越是历史文脉深的城市越有魅力。

幽深雅致民权路两旁种满了法国枇杷树,老树枝桠盘亘,民族路更是“古玩街”商品集散场所,集聚与保留了许多本土风俗文化,成为上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共同背景。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藏匿着多少往事?可是文化的载体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

湛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历史文化街区显然更应该注重人文保护。

这些仍在使用的居住建筑群落,必须关注人的活动及其积淀的文化,才能凸显建筑的存在价值。

政府应在保护街区原有面貌的前提下,完善其生活配套设施,使之更适宜人居,不致沦为出租屋集中地和消防的隐患地。

赤坎古镇手工建筑方案

赤坎古镇手工建筑方案

赤坎古镇手工建筑方案
赤坎古镇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镇。

赤坎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手工建筑特色。

赤坎古镇的手工建筑方案是以当地传统手工建筑技艺为基础,融入现代设计理念,通过保留传统手工建筑的特色元素,使建筑更加适应现代生活。

首先,手工建筑方案会充分考虑赤坎古镇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赤坎古镇位于江边,水乡特色浓厚,手工建筑方案会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增加水景和人工湖等水体,使建筑与水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水乡情趣。

其次,手工建筑方案还会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赤坎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古建筑是手工建筑方案的重要任务。

方案会采用传统材料和建筑工艺,如红砖、木结构等,保持古镇原有的风貌。

同时,方案还会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养,确保其保存完好,让游客能够领略到历史的魅力。

此外,手工建筑方案还会注重功能性设计。

赤坎古镇是一个旅游景点,方案会根据游客的需求,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提供舒适的居住和休闲空间。

方案中会设置宾馆、餐饮、商业等设施,方便游客的使用,并且与古建筑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最后,手工建筑方案还会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方案会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使用光伏发电
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之,赤坎古镇的手工建筑方案将保留古镇的传统特色,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功能性的设计,以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方案将使赤坎古镇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传统手工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是一个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

近年来,赤坎区积极开展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切实抓好非遗文化的普查、抢救、保护
和申报工作,下阶段如何更好地保护、展示和传承非遗工作,是我们当下要重视
和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
统文化表现形式。

赤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借广州
湾(今湛江市),赤坎是租借地,法国人在此设赤坎分局,属广州湾法国公使署管辖。

赤坎
在清代是繁华的港埠,曾一时“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并先后建起广府、潮州、雷阳、闽浙、高州五大会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让赤坎这座古商埠融入更为丰富的人文民俗、民间艺术,
形成赤坎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文化积淀。

一、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区文化馆,近几年来,赤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
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我区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申报工作。

通过普查,基本摸清我区非遗文化的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不断推动我区非遗保护工作
的发展,并逐步形成机构健全、资源丰富,具有我区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通过文化馆
非遗工作人员的普查、收集、整理、申报,目前赤坎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

其中,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5项,分别是调顺网龙、文章村簕古龙、湛江木偶戏、湛江洪拳、
湛江干鱼制作技艺。

市级名录有2项,分别是湛江番鬼托梁、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

区级
名录有1项,是口衣记鸡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人,分别是
调顺网龙项目的黄车柄、文章湾村簕古龙项目的陈水禄、湛江木偶戏项目的李秋华;市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分别是调顺网龙项目的黄毅帆,湛江木偶戏项目的郑武、郑毫,湛江番鬼托梁项目的张玉泉,湛江赤坎洪拳武术项目的叶嘉富、张美委,湛江干
鱼制作技术的黄伟军,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的钟亚金,湛江木偶戏的林华焕。

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深入挖掘整理是非遗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我区与各地文明对话交流,有效保护和开展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对弘扬赤坎古埠历史文明、建设湛江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区文化馆
和非遗中心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去年,文章
村簕古龙在文章湾村“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调顺网龙在湛江海滨公园技艺表演,同
时在调顺村传统年例活动中表演及游行,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当天,在湛江市十九
中进行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湛江木偶戏在赤坎草苏管区洪屋下村进行演出;赤坎洪拳参加
年例和文化遗产日开幕式活动;举办“浓情端午·粽享未来——赤坎端午亲子民俗文化活动和“喜迎十九大·共圆创文梦”——赤坎区中秋亲子民俗文化活动,期间展示湛江海味月饼制作技艺;同时协助省非遗办举办非遗进校园展览。

非遗活动的宣传和开展不仅扩大了我区非遗项
目的影响力,更主要的展示了我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赤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赤坎区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虽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在保护和传承工
作中出现较多有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衷的行为。

一、地方政府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

尤其是对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非
遗项目,存着明显的厚此薄彼现象。

为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政府也不断呼
吁民众积极参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但在开发和保护中,由于当地财政财力有限,
投入不足,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因素之一。

民间引导对非遗保
护也很重要,民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度还有待提升,如果能够调动政府社会团
体等各方面的力量,更多地参与非遗的保护,那么社会民众就会自觉提高文化保护意识,文
化遗产传承才能发展下去。

二、非遗传承人严重断层。

有些非遗传承人年纪较大,思想观念和经济效益等因素严重
制约,导致传承人断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逐渐消失并衰退。

像湛江木偶戏,自传入
粤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成熟、繁荣、衰落、复兴、禁锢、兴盛、传承
等阶段,现在仍在湛江市属区域,赤坎、吴川、遂溪、廉江等地广泛流行。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信息时代,观看木偶戏的人群的越来越少,木偶戏也逐渐蜕变,慢慢演变成一种
习俗,同时木偶艺术队伍中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局面,不少木偶戏班的生存出现危机,面临
消亡的危险。

三、非遗部门缺少一批具有管理和研究队伍。

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导致部分传承人资料的申报和推荐不能按要求上报,很难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

三、赤坎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针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和保护措施,我觉得应该在下面几点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
的保护措施。

一是完善非遗保护机构建设,强化制度的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主要还是要通过
政府主导,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的文化保护意识,除了成立本区非遗保护中心外,还要保障中
心运转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

安排专技人员负责非遗工作,包括建立非遗相关保护制度,制订非遗保护工作方案,针对各非遗项目设立扶持资料。

完善和建立非遗名录和传承人
体系,让重要的非特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二是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普查工作。

积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业务培训班,加大对本
地区非遗普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让普查员能全面系统地掌握普查非遗项目的内容、程序、步骤等,统一部署,全面有序进行非遗普查工作,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
系和传承人专门数据库,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实物资料和以之相关的数据。

三是加大对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力度。

运用多媒体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抢救、挖掘、整理、研究、推广等相关工作进行宣传,除了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还要多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开展非遗进校园、举办各层次的非遗讲座,非遗图片展
览进社区、进军营等展演活动。

同时加强与博物馆工作的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

伴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进一点改变,慢慢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例如广东省博物馆就曾联合湛江市博物馆,共同举办了《粤西木偶展》的流动
展览活动,这个流动展览到达珠三角,在各市县区博物馆进行巡回流动展览,同时还邀请了
木偶戏的传承人到各博物馆参加开幕式活动,进行展演,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和学生群体参加,让这种枯燥无味的文字图片展览活动,一下子“活”起来,不仅在各地宣传了湛江本地的
非物质文物遗产,同时大大提高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活动效果不错。

充分利用网络
平台中心,公众号、互联网、电子书、杂志等先进的媒体手段,让图、像、文资料能在图片
或实物展览中,轻便运用二维码扫码宣传,让广大网民能够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掌握基
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四是加强对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引导和指导性的培训至关重要。

没有传承,就没有
非遗,现在非遗的传承通常都是传承人的后代在继承,现在很多人对于非遗的认识不够,对
于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没有吸引力,所以出现传承人断裂,
然后慢慢消失,所以重视传承人的引导和指导性的培训相当重要。

另外,加强非遗项目活态
传承,像湛江干鱼技术、海味月饼、粤西老字号品牌享誉海内外的“湛江口衣记鸡”等,都是
赤坎老品牌,这些非遗项目除了保护,还在要保护中发展,寻求进行生产性的保护,激发非
遗发展活力,拓宽非遗传承人的增收效益,实现传统文化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让非遗走出“深闺”,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普查、抢救、保护和申报工作,让非遗项目得到
更好地展示和传承,让枯燥的文字记载演变成独特的民俗文化展演,不仅能丰富当地群众艺
术文化生活,同时也能让当地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和传承。

参考目录:
1.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2》[M]. 2013
2.广东省博物馆,湛江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编《天南重地 -雷州历史文化》[M]. 2012
3.邓碧泉主编《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M]. 2009
4.政协湛江区委员会编《赤坎文史》第2辑[M].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