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学实录及评析

曾懿

《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课文。执教老师在教学《定风波》时,思路清晰,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从读准字音到介绍背景,从知人论世到再读课文,从通晓词义到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学由点及面向纵深拓展,课堂教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座的每个同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假如我们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你会发现,那时候有一个全民偶像,他就是苏东坡。很多同学可能会说:“我很熟悉苏东坡,他是一代文豪。”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地方。比如他是一位时尚达人,引领着时尚潮流:他作画,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他写字,有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他贪吃,“东坡肉”“东坡饼”都成了传统美食;他打扮,普普通通的海南竹壳帽都给他戴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课件出示图片:旷世奇才,全民偶像——苏东坡)【评析】以学生喜欢的“偶像”一词引出苏轼,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介绍多才多艺的苏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了解苏东坡的兴趣。

师:苏轼这样一位旷世奇才,他的人生境遇如何呢?大家请看,这是一张宋朝疆域图。苏轼生于四川眉州,在他任江苏湖州知州时,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桩祸事——乌台诗案,因此被抓回京城,在牢里关了103 天;之后被贬到湖北黄州;再之后调回京城;后来调浙江杭州,再到京城,再到安徽颍州、江苏扬州,广东的英州、惠州,最后是海南的儋州。终于遇到天下大赦,他总算可以回家了,不料却死在了路上——江苏常州。看了这张苏轼的贬谪路线图,我们会发现,他就像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身不由己。(课件出示北宋的疆域图,不断变化的箭头,显示出苏轼的贬谪路线)

【评析】在地图上动态呈现苏轼的贬谪路线,使学生对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挫折有了直观的感受,为理解他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做好了铺垫。

师:有一天,历经坎坷的苏轼走在路上,突然天降暴雨,他会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定风波》。(课件出示课题“定风波”)

二、读准字音,介绍背景

师:学习古诗词,要做到“三分鉴赏七分读”。朗读古诗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生: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感情。

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如何。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字音和节奏方面都读得很好,但我想请同学们注意一个词,“谁怕”是念“shu í怕”还是念“shéi 怕”?

生:在书面语中读“shuí”,在口语中读“shéi”。师:是的。那么,大家读出文中的感情了吗?生摇头。

师:我们之所以没办法把握这首词的情感,是因为还没读懂这首词。要读懂一首古诗词,我们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生:作者在湖北黄州。师:他在黄州做什么?生:做团练副使。

师:团练副使相当于一个县的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是一个武官,听起来好像还不错。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情况?

生:团练副使不过是个虚名。苏轼没有工资,全家有20 多口人,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带领家人在城东一块荒地上开荒种东西,他还去沙湖准备买田养老。在去买田的路上下雨了,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师:像这种在生活中碰到一件事情,然后从中悟出一种道理的写作手法叫做什么?

生:以小见大。师:是的。就像刚刚那位同学所说的,他是一个被地方政府看管的流放官员,没有工资,食宿不保。所以,他只能去种田。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什么?

生:东坡居士。师:对。东坡,

东边的山坡,听起来觉得十分雅致。实际上,东坡跟南坡、北坡、西坡是一样的,就是在东边的坡地上开荒。真是一把辛酸泪!

【评析】知人论世。只有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学生才能够真正懂得他始终保持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不容易。

三、赏析词句,体会情感

师:在这样的处境中,苏轼写了《定风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开展小组讨论,话题是“你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一句话或哪个词?说说你的理由”。时间5 分钟。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跟我们分享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喜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我信步归去,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作者遇到自然界中的风雨表现得这么淡然,在仕途中的风雨已不足挂齿,无论朝廷如何处置他,他内心都是乐观而平静的,这也体现了他旷达的胸襟。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归去”,这使我想到了另外一位诗人,他也很喜欢“归”,他的诗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他是谁呢?

生:陶渊明。

师:正确。陶渊明的“归”与苏轼的“归”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陶渊明归到山水田园之间,而苏轼则从来没有辞官归隐,他只是归到心灵的家园去了。

师:当他回归心灵家园后,觉得“也无风雨也无晴”。哪个小组能对“风雨”的意思做进一步说明?

生:“风雨”既指他在路上遭遇自然界中的风吹雨打,又指仕途上的不顺,是人生中的风雨。师:所以说,“风雨”既有表层的意思,又有深层的含义。生2:我们小组觉得小序中提到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特别洒脱。拿着雨具的人先走了,突然下起了大雨,别人都狼狈不堪地躲雨,他却不觉得狼狈,体现了他的从容、淡定。

师“:余独不觉”这种态度体现在词中的哪一句?生:“何妨吟啸且徐行”。别人都去躲雨了,

他却是

又吟诗、又长啸,还慢慢地走,无畏风雨,无畏挫折。师:他的表现确实洒脱。还有哪个小组要发言?生3:我们小组喜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这句话也有不在乎眼前风雨的意思,体现了作者不会因为被贬而改变志向的精神。

师:说得好!“谁怕?”是一个什么句式?生:反问语,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师:“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里有个“蓑”字。我有个疑问,小序里说“雨具先去”,这里跟小序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已经没有雨具了,怎么又有蓑衣了呢?

生:这个“蓑”不是指真的蓑衣,而是指他内在的精神,是“穿”在心里的,可以抵挡风雨和挫折。

师:意思是随便你们怎么迫害我,我心里有自己的保护伞,对吧?“任平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任你风吹雨打,我都无所畏惧。“任”字体现了作者的傲骨和豪情。

生4:我们小组喜欢“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诗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地走着。他走的时候,应该有雨,有泥泞,怎么会“轻胜马”呢?我们认为,所谓的“轻”,其实是一种内心感受,他心里觉得自己在跟风雨抗击,他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来面对人生。

生5:我们小组喜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作者被贬,酒后淋雨,身寒心也寒,当时他心中是有苦闷的,但苦闷的程度很轻,只是用“微冷”来形容,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生:(补充)阳光总在风雨后。“山头斜照却相迎”,迎的不只是山头斜照过来的阳光,还有未来的希望。

师:“迎”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改成“山头斜照却相逢”,意思一样吗?

生:“逢”是指“我”走着走着遇到了太阳,“迎”是太阳主动在前方迎接“我”,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太阳代表希望,希望在前方等着“我”,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乐观和豁达。师:是的,苏轼在路上遇到一场雨,他从中看到了风雨之后有阳光,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大起也有大落。对此,他始终淡然处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