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赤峰地区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原因及沁色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赤峰地区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原因及沁色特点
摘要: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特点以及气候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红山古玉在几千年前的使用之初就是用来与天地之间的神灵沟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几千年的天地之精华,所以,它更具有一份灵动之气,而各种沁色也就成了鉴识红山文化古玉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刘大同;《古玉辨》;红山古玉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17)01-0014-04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大家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二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
[1]
刘大同对古玉沁色的解说,恰恰说中了红山文化古玉器的中心所在,红山古玉之所以能够动人心魄,其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会受到地下各种矿物质和地址构造以及地域气候的影响,与天地之中的水、土和自然之精气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令后人匪夷所思
的色彩,使玉质的质地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在玉肌和玉表上的变化被后人称之为――沁色。
赤峰地?^的地貌形态是复杂多样的,具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丘陵、平原、草原和沙地。可以说,红山古玉的沁色的确是受天地阴阳之二气,日月精华之二光的影响而产生的,红山古玉本来就是神奇之物,它在几千年前的使用之初就是用来与天地之间的神灵沟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几千年天地精华的融合,又接受四季冷暖交替的不断洗礼,所以,它更具有一份灵动之气,它才会那么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后世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的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就成了鉴识红山古玉的重要手段。
可见,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应该与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特点以及气候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赤峰境内河流主要有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老哈河和教来河四条
(一)西拉木伦河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境内,流经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于翁牛特旗境内汇入西辽河。它的主要支流有查干沐沦河、少郎河和白岔河。
(二)乌尔吉木伦河
乌尔吉木伦河发源于巴林左旗境内的大罕山,流经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和通辽市的开鲁县、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内汇入新开河。而新开河是西拉木伦河的北分支。
(三)老哈河
老哈河发源于河北平泉境内的光头山,向北流经赤峰的宁城县、元宝山区、喀喇沁旗、松山区和敖汉旗,在翁牛特旗的大兴乡向东与奈曼旗交界处汇入西辽河。它的主要支流有羊肠河、英金河和蚌河。
(四)教来河
教来河发源于敖汉旗境内的努鲁尔虎山,流经敖汉旗、奈曼旗、库伦旗、开鲁县和科尔沁区,在科左中旗姜家窝铺附近汇入辽河。它的主要支流是腾克里河、白塔子河和孟克河。
在这些河流的两岸都能寻找到红山文化各个时期的遗址,也就是说河岸两边曾经是红山人的主要生活聚集之地。除了充分证明远古的红山人依山傍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说明红山的墓葬特点也同样是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并且,遗留在河岸两边山顶上面的古玉长期是在湿润的水土环境下埋藏的,而这是否说明,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与水土环境是有关系的。
二、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
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同样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西北部是大兴安岭南麓,属于山地地带,西拉木伦河和乌尔吉木伦河就是发源于此,河流由西向东流经山谷地带,沿途还途经丘陵、草原和沙地,由此也能看到其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一种走势。并且,在两条河流经过的科尔沁沙地具有沙层覆盖深厚的特点,沙丘之间的平地广阔,形成了一种沙地与草原相间的独特地形。
老哈河与教来河的上游地段多为黄土丘陵地带,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该地区长期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所以造成一种比较湿润温和的环境。
这些河流两岸的土壤环境也同样是复杂的,同时具有山地、沙地、丘陵、草原和台地这些地貌特点,从而也导致了地下水分和温度对玉器的侵蚀状况的差异。仅仅从土壤上来分析,就有潮土、栗钙土、黑钙土、褐土和风沙土很多种,而这些土质对红山玉器的腐蚀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潮土就是由河流的沉积物受到地下水的侵蚀而形成的;栗钙土和黑钙土形成于草原;风沙土主要见于科尔沁沙地。这些土质所受自然雨水和地下水侵蚀的不同,所含酸碱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分,所以对玉器沁色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影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土质环境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玉器沁色,由此也就出现了红山古玉沁色各异的一种状况。
三、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
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也是非常复杂的,处于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这里的山地多,平原少,春季和冬季干旱并且多风沙,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沙地多已经出现了彻底的沙化现象,形成了流动的沙丘,从而形成了一种极为干旱的气候环境。这里所出现的山地、平原、丘陵、荒地和沙地多种地貌,造成它的湿度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导致了水分和温度状况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气候和土壤及植被类型。
由于这种气候特点,也是红山玉器得以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玉入土者,性喜燥,不喜湿。土湿则易烂,色易黯淡无光。南方出土之玉,不多见者,皆腐烂,多不完整,而色又不足惊人故也。[2]”看来,百年前由于当时古玉出土的数量比较有限,现在随着像良渚文化、金沙遗址的发现,玉器的出土数量非常可观,所以刘大同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就有些狭隘了,但是从红山古玉历经几千年仍旧保存完好这点来分析,这应该与当地干旱的气候,以及红山的墓葬和祭坛多处于山顶、石板墓葬等保存状况都是有直接关系的。
四、对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分析
(一)与时间和玉质影响
红山玉器受沁是要经过千年以上才能形成的,根据时间长短不同,以及玉质的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的,比如兴隆洼和赵宝沟时期的玉器有很多都呈鸡骨白状态,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