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资料讲解
《怀疑与学问》课文分析
《怀疑与学问》课文分析一、谋篇立意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二、文章脉络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写作方法(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
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
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
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
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四、重难点导析(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2)对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怀疑与学问》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怀疑与学问》的主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认识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运用网络资源搜集资料,提高文献阅读能力•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讨论和互动探究问题的答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怀疑的正面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主旨及关键词•掌握思维方法:质疑、怀疑、探究三、教学难点•贯彻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1.引入新课•让学生表达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喜爱,并引出科学研究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是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并了解怀疑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接受本课的主旨。
2.阅读与理解•供给素材:《怀疑与学问》阅读文章•提供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文章,并记录文章重点词汇和句子,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各自的感受。
3.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网络资源的帮助下搜寻资料解决问题,包括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也可以提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探究,包括社会现象等。
•提出问题示例:有哪些科学家的探究遇到了阻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查资料,把握本文主旨和作者观点。
4.思考和探究结果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了解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科学的角度下探究问题。
5.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类似的科普文章,比如著名的《怎样解读科学新闻》等,并探讨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可开展课外研究课题,如“推崇远离日光”的危害性”等。
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关键词和主旨。
•能够辨别作者观点和态度,并从实证分析,以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述。
•能够进行小组讨论,能够在科学化思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完整
商业领域的怀疑与学问
风险评估
在商业领域中,怀疑与学问的应 用可以帮助企业评估潜在的风险
和机会。
市场调查
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了解消费 者的需求和行为,从而做出更加
明智的商业决策。
竞争分析
对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和劣势 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
竞争策略。
社会领域的怀疑与学问
社会问题研究
01
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寻找解决方案,可以帮助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 完整
contents
目录
• 引子 • 什么是怀疑 • 学问是什么 •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 如何培养怀疑精神 • 怀疑与学问的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子
主题的提出
引出主题
本课件旨在探讨“怀疑与学问” 这一主题,帮助大家了解怀疑在 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 确地运用怀疑精神。
实证研究是检验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的最有效方法。未来 研究应该加强实证研究,以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实用 性。
注重研究的社会应用
未来研究应该注重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关注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通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展望: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怀疑与学问
在教育领域
在科研领域
在社会生活中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 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并 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 时,教师也应该抱有怀疑态度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
科研工作者应该保持怀疑精神 ,不断挑战已有的理论和观念 ,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 ,他们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 功底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以确 保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怀疑与学问》教案13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怀疑与学问》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疑与学问》教案1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教法:合作讨论法。
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
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PPT《怀疑与学问》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详解
观点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材料句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 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 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 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 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4.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 也常常 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说,常常修 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句话中,“一切”强调无一例外,说明“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只要是 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
第二组: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 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 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两组正反对比说理,强调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 那便是别人的传 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 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 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 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动词,按照新学说产生的一般规律排列, 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们的顺序 不能颠倒,体现了本文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严谨。
四个“常常”, 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 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课文详解
怀疑与学问课文详解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 - 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二、文章结构。
1. 引论(第1 - 2段)- 第1段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
”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的话“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作为理论论据,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使文章开篇具有权威性。
- 第2段对中心论点进行了阐释,指出“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阐释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明确了论述的方向,即从怀疑的消极和积极两方面作用进行论述。
2. 本论(第3 - 5段)-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3 - 4段)- 第3段论述对于传说应持怀疑态度。
- 开头指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而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 接着以“三皇、五帝”的传说为例,说明传说不一定可靠。
因为“最古的传说,经过了多少万年的递相传授,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口,添了多少人的话,所以不可靠”。
- 第4段论述对于书本知识也要持怀疑态度。
- 首先指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为“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 然后以“亚里士多德”的例子说明,即使是名人的话也不一定全对。
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其产生怀疑并进行试验,最终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表明“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不怀疑就不能发现错误,就不能获取真正的学问。
《怀疑与学问》精品优质完整教学PPT课件(精选4篇)
(2)第6段举戴震幼时追问《大学章句》的事例, 具体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 锻炼出来的”,同时表明了发问求解的重要性,从 而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 举大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分 论点,使论据更丰富,论证更严密。
4.试举出文中的一些道理论证,并分析其 作用。
(1)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使论证具有权威性 和说服力。 (2)第5段中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 话,论证我们要有怀疑的精神,使论证更有力。
预习资料速查
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
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等。
预习资料速查
文
体 知
论证方法
识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1.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
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列举典型的事
例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能够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能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能全面、突出地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能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读 者理解和接受。
3.试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 分析其作用。
(1)第4段举对“古代有三皇、五帝”和 “腐草为萤”的说法的追问这两个例子,具 体论述了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浅显 易懂。
(3)第6段引用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 以我存在”,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 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使论证具有权 威性和说服力。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语言准确严密 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 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 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 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怀疑与学问》语文教学PPT课件(5篇)
• 怀疑yí 塾shú师 辩biàn论
• 不攻gōng自破
腐草为萤yíng
读懂词意
•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
驳、攻击。
读懂词意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 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 譬如:例如。 •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目标一: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 结合你的预习理解文题:怀疑与学问,二者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 系?
细品细读深思:本文的两个分论点可以互换位 置吗?
• 不可以,“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分别从消极与 积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细品四五段思考: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 对做学问的意义,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两 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 不可以。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 “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在“传说”的基础上,更全面了。而且, 第5段写到不仅要怀疑,还有思索和辨别,是在第4段怀疑的基础上 更进一层。所以,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 理解:“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并列短语。但文中论述的并不是二者 的并列关系,二者是因果关系,意在指:只有怀疑精神,才是做学 问的态度,才会有真正的学问。
目标一: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怀疑与学问》 讲义
《怀疑与学问》讲义在我们的求知之旅中,“怀疑”和“学问”这两个词紧密相连,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而微妙。
学问,顾名思义,是我们通过学习和探索所积累的知识、见解和智慧。
然而,学问的获取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
这就引出了“怀疑”这个重要的概念。
怀疑,并非是无端的猜忌或者盲目地否定一切,而是一种以理性和审慎为基础的思考方式。
它要求我们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观点和结论保持警惕,不轻易地全盘接受,而是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去判断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合理性。
为什么怀疑在学问的追求中如此重要呢?首先,怀疑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盲目跟从和错误的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知识和观点所包围。
如果我们没有怀疑的精神,就很容易被错误的、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所误导,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和观念。
例如,在网络上,各种未经证实的谣言和伪科学常常传播迅速,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相信并传播,就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次,怀疑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当我们对一个观点或理论产生怀疑时,我们就会想要去寻找更多的证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验证或推翻这个观点。
这种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正是我们获取学问、深化理解的重要途径。
比如,对于“地球是平的”这种荒谬的观点,如果我们持有怀疑态度,就会去查阅科学资料、研究相关的天文观测数据,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宇宙的奥秘。
再者,怀疑有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创新。
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突破,往往都是从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和挑战开始的。
如果科学家们都墨守成规,对已有的理论和观点深信不疑,那么科学就很难有新的发展。
例如,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促使他提出了“日心说”,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然而,要正确地运用怀疑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
只有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怀疑。
《怀疑与学问》 说课稿
《怀疑与学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怀疑与学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和逻辑思维。
这篇文章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等方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和论证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对于较为复杂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治学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教学难点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怀疑和思考。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4、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怀疑与学问》PPT课件(第一课时)
二、新课讲解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三、归纳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新课讲解
词语解释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新课讲解
本文的事实论据有哪些?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新课讲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二、新课讲解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本文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二、新课讲解
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精讲课件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一1980),字铭坚,江苏苏 州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首创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 学的开辟者、奠基人。著有《古史辨》《汉代 学术史略》等。
背景链接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 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 ,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坚定自己的信念,写下 来《怀疑与学问》,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
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 学问的作用?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 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为什么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一番思考”?
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 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 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返回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括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 强调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强调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发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必需步骤,基本条件,“必需”和“基本”这两 个词能否互换?
不可以,因为只有“怀疑”才能“辨伪去妄”,所以是“怀疑”是“ 必需”步骤;但“怀疑”却并不一定是“建设新学说、启发新发明”的 必要条件,所以这里的“条件”前面要用“基本”。如果互换,表达的 意思将产生变化,不符合客观常识,影响论证的严谨性。
①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 心论点。然后,第3~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6自 然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层层深入,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 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怀疑与学问》 知识清单
《怀疑与学问》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 年 5 月 8 日—1980 年 12 月 25 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江苏苏州人。
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二、文章背景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
文章写于 1925 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学术思想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顾颉刚先生以学者的敏锐眼光和严谨态度,探讨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
三、字词积累1、譬如(pì rú)2、腐草为萤(fǔ cǎo wéi yíng)3、虚妄(xū wàng)4、盲从(máng cóng)5、折扣(zhé kòu)6、流俗(liú sú)7、墨守(mò shǒu)8、停滞(tíng zhì)四、重点句子理解1、“学者先要会疑。
”——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
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怀疑在做学问中的重要地位,是全文的核心观点。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习;学习就一定要有怀疑精神。
进一步强调了有疑才能有学。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这表明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五、文章结构1、提出论点(1、2 段)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名言,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阐述了“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论证论点(3—6 段)第 3、4 段论述了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举例“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说明怀疑的重要性。
第 5 段论述了对于书本知识也要有怀疑精神,以“戴震幼时读书善疑”为例进行论证。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6张PPT)
1、了解作者 2、积累字词知识
作用:
引出论题,开门见山地亮明观点;作为道理论据, 有力地论证论点。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研读3—5段 1、在3-5段中,为证明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 要步骤,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事实论据),引用了 哪些名言(道理论据)? 2、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 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 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长 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 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 《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 国疆域沿革史》等几十部著作。
jié
道理论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研读第6段 1、第6段第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句话分别从什么角度指出“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 3、第一个分句说:“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 骤”,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有哪 几步? 4、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材料二:袁隆平多才多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擅长游泳, 差点进了国家游泳队;他爱好开飞机,曾考上过空军飞行员;他会 拉小提琴,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在网上疯传。他还会骑马,喜 欢打麻将、打排球等,是一位很有情趣的科学家。
2024年怀疑与学问课件优秀公开课-(含多款)
怀疑与学问课件优秀公开课-(含多款)怀疑与学问:探索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一、引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怀疑与学问一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
怀疑是推动知识进步的引擎,学问则是回应怀疑的智慧。
怀疑激发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学问则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工具。
本课件旨在通过优秀公开课的形式,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学术素养。
二、怀疑的力量1.怀疑的定义与意义怀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指的是对现有知识、观念、方法等表示质疑、不轻信的态度。
怀疑的意义在于,它能促使我们突破旧有的认知框架,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2.怀疑与创新的关联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都是因为怀疑而走上创新之路。
例如,哥白尼怀疑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达尔文怀疑物种不变论,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它能激发我们挑战权威,突破思维的桎梏,为人类知识体系的拓展贡献力量。
三、学问的深度与广度1.学问的定义与分类学问,是指人类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等领域进行系统探究所获得的知识和理论。
学问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领域。
学问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
2.学问的求索过程学问的求索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怀疑、验证、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从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再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每一步都离不开怀疑的精神。
学问的深度与广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拓展。
四、怀疑与学问的关系1.怀疑是学问的起点怀疑是学问的起点,它激发我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欲望。
只有对现有知识保持怀疑的态度,我们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2.学问是怀疑的归宿学问是怀疑的归宿,它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学问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怀疑进行验证,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推动知识的进步。
五、优秀公开课的启示1.培养批判性思维优秀公开课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知识、观念、方法等进行全面、深入、客观评价的能力。
18怀疑与学问
答:“必须”是副词,表肯定,强调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 考的个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 证中心论点。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合作探究 题型:A.加点字表达效果 B.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是否删去)
1.关联词: (1) 人格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答:表选择的关联词,表非常肯定的意思,强调劳动和行动 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二、理解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3.本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⑴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⑵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⑶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三、理解第四段
第四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分别运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文体常识
议 论 文 三 要 素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 事实论据
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
证明 或 补充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 点的过程。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
正确释义
•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
《怀疑与学问》教材解读
怀疑与学问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怀疑与学问”是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的,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2.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工作。
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等。
3.知识链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基本看法。
它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步骤(zhòu) 启迪(dí) 懒惰(duò)塾师(shú) 大儒(rú) 墨守(mò)停滞(zhì)(nàn)国难(chuán)传说难传(nán)难处(zhuàn)传记(jiě)解答解(jiè)押解(xiè)解数2.字形辨识萤(yíng)萤火虫辨(biàn)辨别莹(yíng)晶莹辩(biàn)辩论荧(yíng)荧屏辫(biàn)辫子妄(wàng)虚妄盲(máng)盲从忘(wàng)忘记肓(huāng)病人膏肓3.词语释义譬如:比如。
视察:察看,审察。
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
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怀疑与学问知识精讲
《怀疑与学问》知识精讲【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怀疑与学问》二. 重点、难点分析1. 学习以引用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 学习运用引证法、例证法证明论点。
三. 新课讲解:1. 字音:滞(zhì)塾(shú)颉(jié)颐(yí)萤(yíng)妄(wàng)骤(zhòu)迪(dí)盲(máng)2. 词语:不折不扣——不打折扣。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而有名的学者。
流俗——指一般的风俗习惯。
辨伪去妄——揭出虚假的,剔除荒谬的。
3. 课文分析:本文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顾颉刚谈治学方法的文章。
标题点出了本文讨论的问题,即怀疑、学问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首先引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的话,提出做学问“须疑”与“会疑”的观点,然后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指出“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古代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会疑”(或:做学问必须善于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第3、4、5、6段)本论部分:论证过程由两个分论点构成,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个分论点又分两层:第一层,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二层,对于书本知识也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第二个分论点也分两层:第一层,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二层,只有常常怀疑,常常辩论,常常评判,常常修正,才能创建新学说。
文章论证有根有据,运用例证法、引证法。
4. 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做学问“须疑”、“会疑”是摘引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与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话“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
做学问“须疑”、“会疑”,就是“做学问必须善于提出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段理解课文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 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 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 论证方法。
逐段理解课文
❖ 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
❖ 课文承上启下,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 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 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逐段理解课文
第6段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
❖ 首先正反对比论证,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 表现,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在不断发问中,学问才会丰 富起来(“反面”—“正面”)。其次举例论证,证明只 有发问求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再次,从正 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又从反面 阐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的论述分论 点。
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逐段理解课文
对第3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逐段理解课文
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探究新课
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课文开头两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3.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论据?
逐段理解课文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 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 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 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 第一层 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 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 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逐段理解课文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 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 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怀疑与学问》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譬如停滞腐草为萤 Nhomakorabea师墨守 大儒
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荒诞无稽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滞: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大儒:
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 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 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 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 是富有教益的。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逐段理解课文
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 什么好处?
❖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 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 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探究新课
❖ 把握文章的论证层次 1.文章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
个分论点? 2.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3.归纳总结文章的结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