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熔化凝固的物理实验报告
![熔化凝固的物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30fa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10.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
2.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 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三、实验器材1. 铁架台2. 石棉网3. 烧杯4. 水5. 试管6. 温度计7. 酒精灯8. 海波9. 石蜡四、实验步骤1. 将海波和石蜡分别放入试管中。
2.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石棉网隔开烧杯和试管。
3. 将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
4. 观察并记录海波和石蜡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五、实验现象1. 海波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熔化完毕,温度才继续上升。
2. 石蜡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
六、实验结论1. 海波为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2. 石蜡为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七、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不同。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2. 实验中,海波和石蜡的熔点与教材中给出的部分物质的熔点存在一定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器材的精度和实验操作的影响。
八、实验拓展1.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2.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容器,避免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发生形变。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了解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掌握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
![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679af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4.png)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
![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70e61a589eb172ded63b782.png)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实验名称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温度计、秒表、海波、蜡等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1)参照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至40℃左右,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待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做一次上述实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0 |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 | 蜡的温度/℃
;
数据处理:
海波 石蜡 【
~ 44
48 52 56 60
温度/℃ 44
48 52 56 6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实验结论:
有些物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这类物体叫。
有些物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物体叫。
,
实验拓展:
1.实验中,我们把装好的固体物质放入热水中加热,但事实上我们可以不用热水而是直接用火烧来进行加热。
为什么我们不那样做而是用热水浸泡来加热呢
2.我们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设定为0℃,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致画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温度(℃)
时间(s)。
晶体熔化现象实验报告
![晶体熔化现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56a395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e.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2. 掌握晶体熔点的概念。
3. 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现象。
4.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其熔点时,晶体开始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在熔化过程中,晶体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为晶体的熔点。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晶体的熔化过程,验证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室温度计2. 烧杯3. 铝制试管4. 晶体样品(如海波、冰、硫酸铜晶体等)5. 酒精灯6. 搅拌棒7. 秒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晶体样品放入铝制试管中。
2. 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水浴温度略低于晶体样品的熔点。
3. 使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晶体样品的熔化过程。
4. 在晶体开始熔化时,记录温度计的示数,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直到晶体完全熔化。
5. 观察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即为晶体的熔点。
2. 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实验中观察到的熔点如下:- 海波:约48℃- 冰:0℃- 硫酸铜晶体:约110℃3. 在晶体熔化过程中,观察到晶体逐渐软化,熔化成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
六、实验结论1.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其熔点时,晶体开始由固态转变为液态,但温度保持不变。
2. 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实验中观察到的熔点与理论值基本一致。
3. 本实验验证了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加深了对晶体熔化过程的理解。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
2. 实验时,控制好加热速度,避免加热过快导致实验失败。
3. 观察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时,注意记录数据,以便分析。
4.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掌握了晶体熔点的概念,提高了实验技能。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d79c5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a.png)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熔化和凝固完整版教案
![熔化和凝固完整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68407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3.png)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o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o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2和图—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ta)[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ta)[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ting in四、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50d21d79563c1ec4da7107.png)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提问: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先说熔化,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一个海波,一个石蜡,我们来用实验探究一下他们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进行实验,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仪器的用处及注意事项。
知识讲解: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的固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候的温度晶体熔化特点:师:通过我们刚的出来的图像我们发现,海波跟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有些差异,让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
帮助学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条件。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加热认识晶体熔化曲线逆向思维法: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以及危害。
与学生一起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曲线。
引导学生由熔化过程思考凝固过程,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提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和危害有哪些?温A B CD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熔化和凝固实验
![熔化和凝固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590bd3590c69ec3d5bb7558.png)
初中物理在讲固体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时,学生往往最想知道固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熔化,熔化和凝固过程有什么特点等问题,这也是讲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区别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熔化和凝固实验是初中物理热现象教和学的关键。
早期教材中用来做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物质是萘,但由于萘是有毒物质,很多中学物理教师不敢进行课堂演示。
后来改用海波,现在又改用冰。
使熔化和凝固实验演示过程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但是实验仍有不足,比如利用海波做实验时,海波是热的不良导体,熔化过程中,由于导热不均匀导致部分海波熔化时,温度计的示数不断上升,无法稳定在熔点。
而凝固过程恰好相反,温度计示数下降到近40℃仍然有不少海波未凝固。
而用冰做熔化实验,质量较少的冰从冰箱里取出后温度很快升高,质量较大的冰熔化时间又太长,所以学生真正实验时很难测出冰熔化前低于零摄氏度的温度;而用水做凝固物质进行凝固实验时,需要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低温源”,受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际上一直没能够解决学生做分组实验所要求的“低温源”;课本上在探究晶体凝固这块,也只是一带而过,本人认为这样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教学。
不知别的老师是基于以上原因不能得到解决,还是怕麻烦,一些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做下演示实验;甚至有人用课件代替实验。
毕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过程不是能用思维和推理所取代的,教师的行为会给学生造成物理实验不够重要,是可以用思维替代的错误感觉,长此以往学生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是在所难免的。
皮亚杰说过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技能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借助课堂,获得知识的同时不能轻视技能的养成,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轻视学生参与的各种实验,学生就是在这些实验中学会了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经历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观察、发现、思考、讨论,获得发现的惊奇、成功的喜悦。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认为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不去演示;能由教师演示的实验不要用课件替代。
《熔化与凝固》凝固结晶,微观奥秘
![《熔化与凝固》凝固结晶,微观奥秘](https://img.taocdn.com/s3/m/45e2458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0.png)
《熔化与凝固》凝固结晶,微观奥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现象随处可见。
比如炎热的夏天,冰棍儿在太阳下逐渐融化;寒冬腊月,水结成冰。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深奥的微观奥秘。
当我们谈到凝固结晶,首先要了解物质的状态。
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而熔化和凝固则是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从微观角度来看,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在固态时,这些分子或原子排列得非常整齐和紧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强,使得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当物质受热时,分子或原子获得了更多的能量,它们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
在达到一定温度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再能够束缚它们的运动,固体开始熔化,变成液态。
那么,凝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液态物质冷却时,分子或原子的能量逐渐减少,运动速度减慢。
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足以使它们重新排列成规则的结构,液体就开始凝固成固体。
在凝固结晶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晶核”。
晶核就像是结晶过程的“种子”,它为晶体的生长提供了起点。
晶核可以是外来的杂质颗粒,也可以是液体内部自发形成的微小有序区域。
一旦晶核形成,周围的分子或原子就会以它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和堆积,逐渐形成晶体。
晶体的生长过程是一个逐渐扩展的过程,直到整个液体都凝固成晶体,或者液体的温度下降过快,导致结晶不完全,形成了非晶态物质。
不同的物质在凝固结晶时具有不同的特点。
有些物质的晶体结构比较简单,比如金属,它们的原子通常以紧密堆积的方式排列,形成规则的晶格结构。
而有些物质的晶体结构则非常复杂,比如一些有机化合物。
凝固结晶的条件对晶体的形成和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冷却速度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冷却速度非常快,分子或原子来不及有序排列,就会形成非晶态物质,比如玻璃。
而缓慢冷却则有利于形成规则的晶体。
此外,压力也会对凝固结晶产生影响。
在高压下,物质的凝固点可能会升高或降低,从而改变其凝固结晶的过程和性质。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ed9af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c.png)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1. 晶体的基本概念说到晶体,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些闪闪发光的宝石,或者是冰冷的冰块。
其实,晶体就是一种物质的排列方式,里面的分子像小朋友玩拼图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规则的结构。
比如说,盐就是一种典型的晶体,吃的时候那颗颗小盐粒就像在聚会一样,整齐又有序。
它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构呢?哦,这就要说到分子之间的吸引力了,分子之间可不是单纯的好朋友关系,它们之间可有那种“你情我愿”的吸引,像恋爱一样。
2. 晶体的熔化2.1 熔化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严肃的会议突然变成了派对,所有的分子都开始“舞动”了。
熔化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温度和压力。
温度一上升,分子们就开始兴奋,就像冰淇淋放在阳光下,不一会儿就融化了。
而压力呢,简单说,就是外面的“压力”,有时候,这玩意儿也能影响晶体的状态。
比如说,咱们平常生活中,冰块在高压下可能会变成水,而在低压下却能更快融化,这种感觉就像在考试时,心里紧张的那种压力,可能会让你出错,但放松下来就好了。
2.2 熔化的实例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说,冬天的时候,咱们经常会在家里看到冰雪融化的场景。
你想象一下,窗外的小雪人,晒着太阳,一开始还是个小帅哥,后来慢慢就变得水汪汪的,最后成了一个小水洼。
这就是熔化的过程,温度上升,冰雪分子欢快地散开,变成了水。
再比如巧克力,想吃的时候,放在嘴里,它也会慢慢融化,这时候,味道真是美极了,简直是幸福感爆棚。
3. 晶体的凝固3.1 凝固的条件说完熔化,再说说凝固,凝固的过程就像是从派对回到家里,大家渐渐安静下来,分子们开始排成队伍了。
凝固的条件主要是温度和冷却速率。
温度降低,分子们就像老朋友,开始乖乖地排成整齐的队伍,不再像刚熔化时那样疯跑。
而冷却速率则影响晶体的大小,冷得快,形成的小晶体,冷得慢,形成的大晶体。
就像面团,发酵时会膨胀,冷却后就变得紧实了。
3.2 凝固的实例生活中,大家常见的凝固过程就是做冰淇淋。
专题03 探究晶体熔化与凝固特点的实验题(解析版)
![专题03 探究晶体熔化与凝固特点的实验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481ade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a.png)
专题03 探究晶体熔化与凝固特点的实验题抓住考点学探究晶体熔化实验需要学通的基础知识1.安装装置时,应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
2.石棉网的作用:时烧杯受热均匀。
3.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的目的:使物体受热均匀4.实验选取小颗粒目的是: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容易受热均匀。
5.采用水浴法的优点:(1)使物体受热均匀;(2)是物体受热缓慢,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
6.试管放置要求:(1)试管中所装物体完全浸没水中;(2)试管不接触烧杯底或烧杯壁。
7.烧杯口处出现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预冷形成的小水珠。
8.融化前后曲线的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
9.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
根据考点考【例题1】图甲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2)A、B、C三种读数方法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3)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4)实验器材中纸板的作用:、。
(5)实验结束后,移开酒精灯,发现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可能的原因是。
【答案】(1)自下而上;(2)B;(3)98;保持不变;(4)减少热量散失;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5)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解析】(1)实验器材的安装遵循由左到右,自下而上的原则,首先确定点燃酒精灯的高度,再把铁圈固定在酒精灯的外焰处,然后依次放烧杯纸板温度计;(2)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故B正确;(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由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沸点是98℃。
(4)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盖住烧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也可以防止热水溅出伤人(防止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温度计上影响读数)。
实验三___晶体的熔化和凝固gaoyang
![实验三___晶体的熔化和凝固gaoyang](https://img.taocdn.com/s3/m/0d9a146bee06eff9aef807bd.png)
实验三___晶体的熔化和凝固gaoyang 实验七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一、实验内容与过程指导(一)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秒表,硫代硫酸钠晶体(海波)。
1.按图所示(选纯净的海波约占试管的1/3左右(插入温度计,温度计位于海波中心处。
02.在烧杯中倒入温度在40C左右的热水,水量以能够浸没试管中的海波粉为准。
这里用热水时为了节约时间。
003.点燃洒精灯,间隔20S读取1次温度(接近43C时开始读数),读到55C 为止。
实验中控制水和海波的温差是成功的关键,可用移动酒精灯的方法来控制烧杯中的水温,同时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使之上升不太快。
4.当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搅间隔20S读取1次温度时间/20s 0 1 2 3 4 5 6 7 8 9 1040 45 46 47 47 47 47 47.8 47.8 47.8 47.8 温度/时间/20s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47.8 47.8 47.8 温度/ 47.8 48.3 49 49 52 53 560C5.到60时将酒精灯盖灭、撤去.使熔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0C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读到40左右。
这里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是为了不让海波冷却的太快,便于实验数据的记录。
间隔lmin 读取1 次温度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温度/ 55 54.3 54.1 53.7 53.1 52.9 52.1 时间/min 7 8 9 10 11 12 13 温度/ 51.9 50.9 50.5 50.3 49.9 49.6 48.9时间/min 14 15 16 17 18 19 20 温度/ 48.5 47.9 47.5 46.9 47.3 47.2 47.1 时间/min 21 22 23 24 25 26 27 温度/ 47 47 47.2 47.1 47.5 47.3 47.3 时间/min 28 29 30 31 32 33 34 温度/ 47.3 47.3 47.2 47 47 47 46.8 时间/min 35 36 37 38 39 40 41 温度/ 46 45.6 45 44.4 43,8 42.7 41.85 (将升温和降温的记录列表(并在方格坐标上画出随时间变化的曲浅(从而确定海波的熔点,6.绘制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495e32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6.png)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哎呀,熔化和凝固这两个过程,听上去好像是很高深的物理现象,其实说白了,咱们天天都能遇到。
想象一下,冰块从冰箱里拿出来,变成水;再看看你锅里煮的油,热到冒烟的时候,可能都快变成油蒸气了。
说白了,这不就是熔化和凝固嘛!别看它们名字有点高大上,其实真没那么复杂。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说得轻松点,实际就是让固体变成液体,或者反过来,让液体变成固体。
其实做这些实验也没啥难度,关键是观察和感受那个过程,就像做饭一样,火候对了,结果自然不差。
首先来讲讲熔化。
你看,晶体其实就是固态物质,分子或者原子排得整整齐齐的,像排排站的士兵,一动不动。
可是,一旦加热,哎,温度升高了,原本沉稳的这些小分子就开始不安分了,逐渐挣脱那个“铁链”,开始松动。
直到它们的原子运动得更自由,晶体就慢慢变成了液体。
想象一下,把一块冰放在手里,融化的时候,它看起来就像是从一个坚硬的、固定的模样,变成了一摊水,原来那种“坚硬”的感觉全没了。
其实这就是分子间的结合力被打破,晶体结构不再存在的过程。
挺神奇的吧!这个过程发生得特别快,有时候你刚放进嘴里,还觉得凉凉的,过一会儿就变成了液态,冰块在你手心融化得跟霜一样,没得说,真是“转瞬即逝”。
那再说说凝固吧。
大家都知道,水一冷,冰就来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液体变成固体的时候,那种变化的感觉,简直是无声无息的,慢慢的,仿佛时间都变得沉静下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冬天喝热水,水温高得你都怕烫了自己,可等你把它倒进杯子里,随着它逐渐冷却,那水就悄悄变得越来越冷,直到它完全冻住,变成一块冰,水分子重新排得整整齐齐,原来那种混乱的运动也停下来了。
也就是说,当温度下降时,液体的分子运动变慢,凝固力强了,结果它们就又重新按照固定的模式排成了一个坚硬的“队列”。
这个过程嘛,不像熔化那么刺激,看起来像是默默地发生,但实际上却同样是大自然里的一个小小奇迹。
熔化和凝固,除了物理现象,它们还能给咱们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启示。
熔化凝固的实验报告
![熔化凝固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a3ab17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b.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3. 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1. 铁架台2. 烧杯3. 酒精灯4. 试管5. 温度计6. 海波7. 石蜡8. 水9. 研钵10. 玻璃棒三、实验步骤1. 将海波和石蜡分别放入两个试管中,确保试管底部垫有石棉网。
2. 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同时用温度计测量试管内物质的温度。
3. 观察并记录海波和石蜡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4. 当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分别达到48℃和50℃时,停止加热。
5. 让试管自然冷却,同时用温度计测量试管内物质的温度。
6. 观察并记录海波和石蜡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7.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海波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这说明海波是一种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2. 石蜡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50℃时,石蜡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继续上升。
这说明石蜡是一种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3. 在冷却过程中,海波的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凝固后,温度才继续下降。
这与海波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一致。
4. 石蜡在冷却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这说明石蜡在冷却过程中,温度会逐渐降低,直到完全凝固。
五、实验结论1.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2.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3.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会逐渐变化。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海波和石蜡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不同?答:海波和石蜡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不同。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实验报告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76bee3d3968011ca300916f.png)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实验目的】1、研究如何指导中学生的分组实验。
2、如何做好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绘制实验曲线并用曲线解释物理现象。
3、找出做好本实验的关键问题及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实验器材】温度计(100℃)2个、烧杯(400~500ml)、试管、酒精灯、石棉网、支架、秒表、晶体(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等【实验方法】本实验利用“水浴法”观察并测量海波在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从而绘制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并用曲线确定其熔点。
1、在试管内放入温度计和海波,海波约占试管的1/3左右。
2、在烧杯内放入预先加热温度为40℃的热水,水量以能浸没试管中的海波为准。
3、按上述装置图装置仪器,点燃酒精灯待海波的温度稳定上升到43℃时开始计录,每20s记录一次温度知道55℃为止。
4、将酒精灯盖灭撤去,是融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变化,读到40℃为止。
5、当海波开始融化到全部融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尤其在凝固的过程中当看到有闪闪发光的晶体析出时更需要不断搅拌直到海波全部凝固。
6、整理实验仪器用品,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从中确定海波的熔点。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1、熔化过程时间0 1 2 3 4 5 6 7 8 9 /1×20s温度/℃43 43.5 44 44.5 45 45.5 45.5 45.5 46 47时间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20s温度/℃47 47.5 47.5 48 48 48 48 48 48 48时间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20s温度/℃48 48 48 48 48 48.5 49 49.5 50 51时间30 31 32 33/1×20s温度/℃51.5 53.5 552、凝固过程时间1 2 3 4 5 6 7 8 9 10 /min温度60 58.5 58 57.5 56.5 56 55.5 54.5 54 54 /℃时间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min温度53.5 53 52.5 52 51 50 49.5 49 48 48 /℃时间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min温度47 47 46.5 46 45.5 45.5 44.5 44.5 44 44 /℃时间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min温度43.5 47 48 48 48 48 48 48 48 47 /℃时间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min温度46 45 44 42 41 40/℃3、熔化凝固曲线根据实验曲线可知:海波熔点:48℃海波凝固点:48℃【实验反思及实验改进】1、水浴法: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海波导致受热不均匀,物态变化不明显;由于水的导热性不好,可用水浴法使海波受热均匀,便于观察物态变化;使用水浴法时要将装海波的试管浸入水中保证海波全部在水面下,并对海波不断搅拌使其各部分受热均匀。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6a5a43f7ec4afe04a1dfbb.png)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一、实验简述1、实验器材温度计(100℃)、烧杯(400~500ml)、试管、酒精灯、石棉网、支架、秒表、晶体(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等2、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水浴法”观察并测量海波在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从而绘制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并用曲线确定其熔点。
1左右。
(1)、在试管内放入温度计和海波,海波约占试管3(2)、在烧杯中倒入预先加热温度为40℃的热水,水量以能浸没试管中的海波为准。
(3)、按图1所示装置仪器,点燃酒精灯待海波的温度稳定上升43℃时开始记录,每隔20秒记录一次温度直至55℃为止。
(4)、将酒精灯盖灭撤去,使熔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变化,读到40℃左右。
(5)、当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搅拌,尤其在其凝固过程中当看到有闪闪发光的海波晶体析出时更需不断搅拌直到海波全部凝固。
(6)、整理仪器用品,根据记录数据在方格坐标纸上绘图1 制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熔化和凝固的曲线,并从中确定海波的熔点。
3、实验数据(1)、熔化(2)、凝固(3)、硫代硫酸钠熔化和凝固曲线如图2所示图2二、实验现象分析1、熔化过程从硫代硫酸钠熔化曲线可以看出,在水浴加热过程中,晶体温度升高,晶体熔化过程继续加热但是晶体温度保持不变。
2、凝固过程从硫代硫酸钠凝固曲线可以看出,在冷却过程中,晶体温度降低,晶体凝固过程持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三、误差分析1、测量硫代硫酸钠熔点为48.1℃,其标准熔点为48℃。
原因分析如下:(1)、由于误差较小,可能是温度计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线平齐,导致读数不准。
(2)、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硫代硫酸钠样品中掺入了杂质,导致熔点升高。
2、凝固过程曲线,在冷却过程中,温度下降后却在第一个47℃时出现升温现象。
在过凝固点之后,曲线下降过快,原因是,在晶体凝固过程中没有搅拌充分,温度计测量温度时没有插入晶体中而是暴露在空气中,因此测得的是空气的温度而不是晶体的温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31e30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f.png)
3.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关注环境保护,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同时,我会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实验、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熔化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熔化是指固体在加热过程中逐渐转化为液体的现象。
2.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差异。
3.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讲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特点,以及热量变化的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五、案例亮点
1.实验互动:本节课通过冰块熔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熔化现象,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熔化的特点。
2.小组合作: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组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熔化?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熔化过程中热量如何变化?
2.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探讨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083a174afe04a1b171de45.png)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篇1第三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学生实验,三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2.3熔化和凝固》教案二:实验探究熔化与凝固现象
![《2.3熔化和凝固》教案二:实验探究熔化与凝固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b8c119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0.png)
《2.3熔化和凝固》教案二:实验探究熔化与凝固现象。
熔化和凝固是固体和液体之间转化的过程。
这些过程是物质的重要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原理和实验现象。
一、实验器材1.电热器2.烧杯3.铝箔4.热计5.塑料容器6.盐7.硅胶球二、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一:熔化冰a)用电热器加热烧杯里的水直到水开。
b)用硅胶球把碎冰放进水里。
c)等待碎冰融化。
2. 实验二:凝固盐水a)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和水,搅拌均匀。
b)将烧杯置于冰水中进行降温。
c)观察盐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3. 实验三:凝固硅胶球a)在塑料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硅胶球,然后用锅加热直到硅胶球熔化。
b)将塑料容器置于冰水中进行降温。
c)观察硅胶球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三、实验结果分析1.实验一:熔化冰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冰放到热水中,使其熔化。
我们可以看到,当冰融化时,它变成了液体。
这是因为热量传递到冰,使其分子动能增加,从而突破它们之间的结合力,导致冰变成液体。
2.实验二:凝固盐水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盐加入水中,然后降温。
当水温度降到特定温度时,水和盐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晶体,导致液体变成固体。
这种现象叫做凝固。
3.实验三:凝固硅胶球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加热硅胶球,使其熔化。
我们将其置于冰水中降温。
当温度降低时,液态硅胶逐渐失去热量,分子动能减小,变得有序,形成固态。
四、实验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熔化过程是由于固体向液体的转变,这是因为加热会使物质分子动能增大,从而打破越来越强的分子之间的结合力。
当结合力被完全破坏时,物体的形状消失,而变成液体。
2.凝固过程是液体向固体的转变。
液体在逐渐降温下,它内部的分子不再运动,由有序无序变为有序排列,从而形成固体。
在本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熔化和凝固的原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特性和行为。
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实验,对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
一、预习与思考问题
l 阅读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教材内容,了解教材中晶体的熔化与凝固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路。
2.使用“水浴法”有何优点,怎样正确使用这种方法?
二、阅读
根据晶体物态变化的特性,晶体在加热熔化和冷却凝固时保持温度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且熔点温度与凝固点温度相同。
以前常选用萘晶体进行实脸,典型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如图所示。
这个实验做起来比较困难,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测量的温度难以保持不变.由于萘有剌激性气味,对身体有害,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已不再使用。
现在选用的晶体是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它具有熔点较低(48C0左)
没有剌激性气味、溶于水易于清洗等特点。
但在凝固时会出现过冷现像.即温度降至熔点时不凝固(想一想:如何应对这一情况),如果能保证冰块的供应,用水来做凝固和熔化的实验也比较理想.
三、实验内容与过程指导
(一)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秒表,硫代硫酸钠晶体(海波)。
1 .按图所示.选纯净的海波20g左右,碾成粉未装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请思考温度计应如何放置?
2.在烧杯中倒入温度在35C0左右的水,水量以能够浸没试管中的海波粉为准。
3.点燃洒精灯,间隔lmin 读取1 次温度(接近45C0时每隔0.5min读取l 次),读到60C0为止。
实验中控制水和海波的温差是成功的关键,可用移动酒精灯的方法来控制烧杯中的水温,使之上升不太快。
当水温升到48C0左右时,就应加以控制,使水温高于正在熔化的海波的温度1.5C0以下。
接近45C0时每隔0.5min读取l 次
4到60C0时将酒精灯盖灭、撤去.使熔化的海波和烧杯中的水一起在空气中冷却,在降温的同时,每隔1min记录1次温度,读到40C0左右。
5 .将升温和降温的记录列表.并在方格坐标上画出随时间变化的曲浅.从而确定海波的熔点,
你绘制的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有何特点?所得到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6 .阅读:搅伴的注意事项
温度计插入海波中的位置应靠近管壁.但不要碰到管壁
在实验中搅拌器进行搅拌是十分必要的,其搅拌是使海波受热均匀,尽快达到热平衡;在固液共存的阶段,应搅拌使其成为糊状.达到固、液均匀混合,熔化成液体;在凝固过程中应沿试管管壁搅拌,以破坏首先沿试管壁形成的妨碍热交换顺利进行的凝固层。
使海波均匀冷却,搅拌器最好做成螺旋状,这种搅拌器比棒式的搅拌器效果更好
三、报告与作业
1.通过“海波的熔化与凝固实验”,你体会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你认为通过这个实验应培养学生哪些实验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应提出些什么要求?
3.试分析晶体熔解前后曲线斜率显著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