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2
中医内科学 总论
![中医内科学 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d38124ee524de518964b7d62.png)
《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两部分,共 18卷,各81篇。
基本理论可概括为: ①强调整体观念: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健康与病态与自然环 境有一定关系。 ②阴阳五行学说: 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 探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
③重视脏腑、经络:
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④病因学说:
对人体某一脏腑生理、病理的新的探讨, 对脏腑的代谢产物引起重视等,以及某个内 科病证证治的见解不断有新的突破,从而使 中医学及其内科学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得到了 迅速发展。
明代继承金元学术成就 并有所发展
薛己的《内科摘要》是中国最早用内科命 名的医书。 虞抟的《医学正传》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 的总结。 龚廷贤《寿世保元》先论基础,后涉临床, 有论有方,并附医案,适于内科临床参考的好 书。
李杲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补气升阳,称他为 “补土派”。
朱丹溪 “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 。在治疗上, 滋阴降火之法,称他为“滋阴派”。 此四者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四大学派。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病因学在此时也有重要发展。创立外因、 内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金元以后,在中医学术界掀起了发展、 创新的风气。
病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肺为通道, 心肾为动力,心肺胃之气已降为顺,肝脾肾 之气以升为健,如脏腑功能失调,影响气机 升降出入,因此为病。
气 病 证 候 (1)气虚:劳伤过度,久病失养。 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心 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 清或频,脉虚弱或虚大等。 气虚易下陷,久病阳亦虚,故脱肛及子 宫脱出等,亦属气虚范畴。
附:胆
胆因寄附于肝,禀春生之气,其性 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现阳亢火旺 之证。 火热可灼津成痰,故胆病又多兼痰 证。痰火郁遏,常扰心脾,故辨证施治 时,既要泻胆化痰,又要清心安神。
中医内科学 总论
![中医内科学 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189a1d6ca45177232f60a2b3.png)
五、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诊断原则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据中医证“分型” 据中医证“分型”
治疗原则
1.治病宜早 1.治病宜早 2.标本缓急 2.标本缓急 3.扶正祛邪 3.扶正祛邪 4.脏腑补泻 4.脏腑补泻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实则泻其子;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 泻表安里、开里通表、 清里润表。 清里润表。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脉法》《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 、
金元)
1.病因学 症状学 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1)病因学
2.学术理论的创新: 2.学术理论的创新: 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5.异法方宜 5.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 先中后西
先中后西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 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 虑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 虑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 确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 确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 于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 于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 西医方法处理。 西医方法处理。 临床举例: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c64d06c5da50e2524d7fad.png)
中医内科学(一)总论1. 绪论1.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1.2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2.气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2.1 气:虚证(气虚、气陷)、实证(气滞、气逆)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2.2 血:出血、血瘀、血虚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3. 风寒燥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3.1 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3.2寒:阴寒内盛、脾肾阳虚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3.3 燥:肺胃津伤、肝肾阴亏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3.4 火:实火(心火炽盛、肝火亢盛)、虚火(肾虚火动、肺虚火虚)各证型的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4. 湿、痰、饮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4.1 湿:寒湿困脾、湿热中阻、脾虚湿阻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4.2 痰:痰阻于肺、痰蒙心窍、痰蕴脾胃、痰郁于肝、痰动于肾、痰留骨节经络等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4.3 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5. 六经与卫气营血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5.1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5.2 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各证型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6. 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6.1 肺系病机病证概要:实证(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虚证(阴虚肺燥、肺气亏虚)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6.2心系病机病证概要:虚证(心阳虚、心阴虚)、实证(痰火内扰、饮遏心阳、心血瘀阻)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6.3脾胃系病机病证概要:虚证(脾阳虚衰、中气不足)、实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6.4 肝胆系病机病证概要:实证(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寒滞肝脉)、虚证(肝阴不足)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6.5肾系病机病证概要: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阳不振、肾虚水泛)、阴虚(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的主要脉证、治则、方药7. 内科治疗7.1 治疗原则: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三因制宜7.2 常用治法:解表法、清热法、攻下法、和解法、温里法、补益法、消导(或消散)法、理气法、理血法、固涩法、开窍法、镇痉法(二)各论1.1概念:感冒、时行感冒、虚体感冒的概念1.2病因病机1.3 类证鉴别:与温病早期相鉴别1.4辨证论治: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以及虚体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咳嗽2.1概念2.2病因病机2.3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肺痿3.1概念3.2病因病机3.3类证鉴别:与肺痈相鉴别辨证论治:虚热证、虚寒证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4.肺痈4.1概念4.2病因病机4.3 类证鉴别:与风温、肺痈相鉴别4.4辨证论治: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等各期的症状、治法、方药5.哮证5.1概念5.2病因病机5.3 类证鉴别:哮证与喘证相鉴别5.4辨证论治: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6.喘证6.1概念:喘证、喘脱概念6.2病因病机6.3 类证鉴别:与气短相鉴别6.4辨证论治:实喘(风寒袭肺、表寒里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虚喘(肺虚、肾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7.肺胀7.1概念7.2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与血瘀7.3 类证鉴别:肺胀、哮证、喘证三者的异同点7.4辨证论治: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8.1概念: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概念;痰、饮、水、湿的概念8.2病因病机;病理性质8.3 类证鉴别:痰、饮、水、湿相鉴别8.4辨证论治:痰饮(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悬饮(邪犯胸胁、饮停胸胁、络气不和、阴虚内热)、溢饮、支饮(寒饮伏肺、脾肾阳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9.自汗、盗汗9.1概念9.2病因病机9.3 类证鉴别: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9.4辨证论治:治则;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0.血证10.1概念:鼻衄、齿衄的概念;《血证论》提出的止血四法10.2病因病机10.3辨证论治:鼻衄(热邪犯肺、胃热炽盛、肝火上炎、气血亏虚)、齿衄(胃火炽盛、阴虚火旺)、咳血(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吐血(胃热壅盛、肝火犯胃、气虚血溢)、便血(肠道湿热、脾胃虚寒;尿血:下焦热盛、肾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紫斑(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等的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1.心悸11.1概念:心悸、惊悸、怔忡的概念11.2病因病机11.3 类证鉴别:惊悸与怔忡的异同11.4辨证论治: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血阻络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2.胸痹12.1概念:胸痹、真心痛的概念12.2病因病机12.3 类证鉴别: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相鉴别12.4辨证论治: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3.不寐13.1概念13.2病因病机13.3辨证论治:实证(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4.厥证14.1概念14.2病因病机14.3 类证鉴别:厥证、中风、痫证、暑厥、蛔厥之间的异同点14.4辨证论治:气厥(实证、虚证)、血厥(实证、虚证)、痰厥、食厥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5.郁证15.1概念:郁证、六郁的概念15.2病因病机15.3辨证论治:实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痰郁)、虚证(忧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6.癫狂16.1概念:癫证、狂证的概念16.2病因病机16.3 类证鉴别:癫与狂的异同点16.4辨证论治:癫(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狂(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的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7.痫证17.1概念17.2病因病机17.3 类证鉴别:与中风、厥证相鉴别17.4辨证论治:风痰闭阻、痰火内盛、心肾亏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8.胃痛18.1概念18.2病因病机18.3 类证鉴别: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相鉴别18.4理解治疗胃痛的“通”法18.5辨证论治: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19.噎膈19.1概念19.2病因病机19.3 类证鉴别:与反胃相鉴别19.4辨证论治:痰气交阻、津亏热结、瘀血内结、气虚阳微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0.呕吐20.1概念20.2病因病机20.3 类证鉴别:与反胃、呃逆相鉴别20.4辨证论治:实证(外邪反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虚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的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1.呃逆21.1概念21.2病因病机21.3 类证鉴别:与干呕、噫气相鉴别21.4辨证论治:实证(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虚证(脾胃阳虚、胃阴不足)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2.泄泻22.1概念22.2病因病机22.3 类证鉴别:与痢疾相鉴别22.4辨证论治:感受外邪(寒湿、湿热)、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3.痢疾23.1概念23.2病因病机23.3 类证鉴别:与泄泻相鉴别23.4辨证论治: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4.腹痛24.1概念24.2病因病机24.3 类证鉴别:与胃痛相鉴别24.4辨证论治:寒邪内阻、湿热壅滞、中虚脏寒、饮食积滞、气滞血瘀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5.便秘25.1概念:阳结、阴结、脾约的概念25.2病因病机25.3辨证论治: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冷秘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6.胁痛26.1概念26.2病因病机26.3辨证论治: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7.黄疸27.1概念:黄疸、阳黄、阴黄、急黄的概念27.2病因病机27.3 类证鉴别:与萎黄相鉴别27.4辨证论治: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急黄、阴黄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8.积聚28.1概念:积聚、积、聚的概念28.2病因病机28.3 类证鉴别:与痞满相鉴别28.4辨证论治:聚证(肝气郁滞、食滞痰阻)、积证(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29.鼓胀29.1概念29.2病因病机29.3 类证鉴别:与水肿相鉴别29.4辨证论治:气滞湿阻、寒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0.头痛30.1概念30.2病因病机30.3辨证论治:外感(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内伤(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的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1.眩晕31.1概念31.2病因病机31.3 类证鉴别:与头痛相鉴别31.4辨证论治: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2.中风32.1概念32.2病因病机32.3 类证鉴别:与痫证、厥证相鉴别32.4辨证论治:中经络(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中脏腑(闭证:阳闭、阴闭;脱证;后遗证: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3.痉证33.1概念33.2病因病机33.3 类证鉴别:与中风、痫证相鉴别33.4辨证论治:邪壅经络、热甚发痉、阴血亏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4.瘿病34.1概念34.2病因病机34.3 类证鉴别:与瘰疬相鉴别34.4辨证论治: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5.水肿35.1概念:水肿、阴水、阳水的概念35.2病因病机35.3 类证鉴别:与鼓胀相鉴别35.4 本病的辨证特点35.5辨证论治:阳水(风水泛滥、湿毒侵淫、水湿浸渍、湿热壅盛)、阴水(脾阳虚衰、肾气衰微)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6.淋证36.1概念36.2病因病机36.3 类证鉴别:与癃闭相鉴别36.4本病的总治则36.5辨证论治: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7.癃闭37.1概念:癃闭、癃、闭的概念37.2病因病机37.3 类证鉴别:与淋证相鉴别37.4 本病的总治则37.5 辨证论治: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中气不足、肾阳衰惫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38.腰痛38.1概念38.2病因病机38.3辨证论治: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各证型的症状、治法、方药。
中医内科学-精校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精校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4b92b03b3567ec102d8ae8.png)
治疗原则:血证多以治火治气治血为基本原则
治疗原则:温阳化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宗
旨
分证论治: °
饮留胃肠者为痰饮,饮留胸胁者为悬饮,饮停胸肺者为支饮,饮溢四肢者为溢饮
痰饮治法:和中蠲饮2、饮邪化热
1、饮停于胃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治法:清热逐饮
方药:甘遂半夏汤
3、饮留于肠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己椒芾黄丸。防己
脱汗:见于危重病人,全身大汗淋漓或汗出油,并伴亡阴亡阳等危重症;
黄汗:汗出如柏汁,
染衣着色。
分证论治:
自汗:
4、热郁于内
脱汗
1营卫不和
治法:清泻里热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竹叶石膏汤
方药
参附汤
方药:桂枝汤
盗汗
战汗
2、肺气虚衰
1、心血不足
治法
扶正祛邪,针对原发
治法:益气固表
治法:补血养心
病治疗
的一类病症。又名癫痫或羊痫风。
病机关键:气机逆乱,元神受损
治疗原则: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面宜分标本虚实,轻重缓急。
病因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发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 等肺卫症状,属于邪
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
![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f6ebe9f5335a8103d2206c.png)
五、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结语
克怪互制奇术医 痼招补胜出道者 建药西心胆求德 奇皆中亦若歧为 功兵汇琴剑黄本
致谢
及问题解答
承瑻惉洹紛恸佬坚橹拹夾毼一 梄垳埀頊殾鴵韮越条蛾揳显岛 叛珮仍淚舡澶瑄檴黏鞫育攫撓 兵犽晥鶖鳸钶襻鞝蹡錣蝟甹輲 醔鷂拳饣樄仦萨烈飔昿儈鐬幮 骃阡搌汏璑渇茔谫鱣庣艤诳暲 炝痯髮酑隱1懎111璵111噘11蘠弹詮児顿 葌憢庀虩躎覘4浠448爟7看雒看羺犛湔鋪 簔湪欍輏獿蝢袋塨璽陗覲芒皷 槿俈儖賏炝檙緿豉谱膇圴楯鍖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四、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现代医学--西医
中西结合医
世界医学
中西结合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温病条辨》
现代
1.中医内科学 ; 2.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3.现代中医内科学 。
三、现代中医内科学 队伍构成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3f8ccf3186bceb18e8bb16.png)
奠 基 阶 段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十卷,使脉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化。 2.晋代葛洪 《肘后备急方》:海藻、昆布治疗瘿病,槟榔驱 寸白虫,青蒿治疗疟疾等。 3. 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 专著。
4.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王焘著《外台秘要》是两部大 型医学全书
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一)萌芽 (殷商至西周时代)
1.殷代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疾言、疟疾、 蛊等内科疾病。
2.殷商采用按摩、药物、汤液治病,传说“汤液” 由商代伊尹创制。 3.西周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生。
(二)奠基(春秋
医学著作: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一章 导
言
导言
导 言 基 本 框 架
中医内科学理论的 起源与发展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 命名极其特点
第一章
导言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
二、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 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 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它以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 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 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 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的
辨证纲领。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充实内科 热病体系。 王孟英《霍乱论》对霍乱的认识卓有新见。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总论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985794eefdc8d377ee325b.png)
《中医内科学》学习指导总论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总论教学时数为6学时。
根据职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内考试大纲要求,各论介绍45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其中教材中的肺痿、厥症、疟疾、阳痿、遗精、肥胖、颤症为自学内容。
各论教学时数为120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26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自学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内科教学使用。
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b1dc5fb307e87101f696ae.png)
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和命名
各版教材都是沿用病因病机 分类基础上的脏腑分类法。
肺系病证 心脑病证
脏腑病症
脾胃病症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症
肢体经络病证
二、中医内科学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辨证概要 ✓ 病、证、症的含义与关系 ✓ 中医内科病的辨证原则
风燥伤肺
肝火犯肺,肺阴亏虚,
肺气亏虚
治疗原则 祛邪宣肺,用药因势 利导,使邪去正安。
虚实夹杂,发作时以表 实为主,当化痰止咳治 其标,缓解时扶正补虚 以治本,久咳无邪才用
二、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
类型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
风燥伤肺
症状
治法 方剂
咳嗽,恶寒发热,鼻 塞喷嚏等表证; 口不渴,咽痒,咳痰 稀白, 舌苔薄白,脉浮紧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以内科为主的著作很多:《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医学金鉴》《医宗必读》 《医学心悟》等等。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发展阶段
温病学派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温病学派的形成。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家重视,统筹规划,推动了中医内科学
的发展。 ✓百家争鸣,学科分级,使用新的研究方法,
没有最重要 只有更重要!!!
1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2 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 中医内科病的分类方法 4 中医内科病的辨治概要 5 中医内科学临证方法 6 中医内科学要求与学习方法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定义:《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 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等问题的 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edfe2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3.png)
养生之道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四 季气候的变化,保持身
体健康。
节制饮食
控制饮食,不过饱过饥 ,不食生冷辛辣油腻食 物,保持脾胃功能正常
。
适度运动
适当运动,强身健体, 促进气血流通。
心态平和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 绪波动,减少心理压力
。
05
中医内科疾病案例分析
心系疾病案例
总结词
心悸、失眠、多梦、心烦、胸闷等症状 。
0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病因
脏腑疾病
总结词
脏腑疾病是指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关的疾病,病因复杂多样。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核心,脏腑疾病的发生与体质虚弱、外邪侵袭 、情志内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脏腑疾病包括心病、肝病、脾病、肺病、 肾病等,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经络疾病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中医内科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通过对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生理机能和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 ,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维护人类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 值。
详细描述
注意调节情志,避免劳累,患者症状逐渐消失。
脾系疾病案例
总结词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张某,男,65岁,因慢性胃炎出现食 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 证,治疗以健脾和胃、益气消食为主,选用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同时配合饮食调理,患 者症状明显改善。
肺系疾病案例
总结词
瘥后防复
中医内科学总论2
![中医内科学总论2](https://img.taocdn.com/s3/m/c523217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9.png)
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 麻黄汤加减
四逆汤加味
三、暑
暑邪致病特点有三: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 : 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 致汗液过渡外泄,津伤气耗。 2、暑气通心: 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 迷,不醒人事等症。
3、暑多夹湿: 由盛夏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 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 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 药的最可靠依据。
①“同病异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 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例如,同是头痛病,就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区别。外感头痛 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的不同。内伤头痛亦有肝阳 上亢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之差别。治疗时应分别予以辛温 解表、祛风胜湿、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活血通窍等不同治法, 才会有较好的疗效。反之,若一见头痛,不求其本,不识其 “证”,不知究其病机,概施川芎、白芷、吴萸、藁本诸止痛药 物,则难取得满意疗效。可知,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 的具体应用。
总之,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 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 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 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 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 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
二、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5.顺应异法方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8.重视调摄护理。
中医内科学_总论
![中医内科学_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9da098700abb68a882fb01.png)
-
10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诊断和治疗学的充 实和发展 2.学术理论的创新
-
11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因证候学专著
-
4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是一门临床专业课, 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 平在很大程度上反了中 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
5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 外感病:伤寒论、温病学 • 内伤病:金贵要略,脏腑经络病,气血
津液病 •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
中医内科学
呼吸内科 吴俣
-
1
总论
-
2
1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范围及发展简史 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 3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法则 4 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
-
3
Company Logo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 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药,反 映了当时的成就。
-
15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寒凉派)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攻下派)
李东垣重脾胃
(补土派)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
16
(四)成形(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d23174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7.png)
1
中医内科学——总 论
中医妇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儿科学
2
一、中医内科学总论
1、什么是中医? 2、为什么要学中医? 3、怎么学好中医 ?
3
1、什么是中医? 引申问题:
一、中医为什么能与西医共存? 二、中医是否是科学的?
4
现代医学:(实验室医学),其特点:
来源于生理解剖学,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 络可寻找,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 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 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西 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 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 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副反应。
23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 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 白虫;谷皮治脚气。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24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临床举例:VC
31
能中不西
指 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中 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病 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了 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药 改用或加用中医药。
临床举例:ASAb
32
中西结合
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前 仍有一定困难的病,可考虑力争以 中西互补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阶 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
是诊病和辨证的依据。
④候:气候——顺也、逆也、险也,代表疾病的转归和
预后。
⑤理:掌握生理;把握病理。 ⑥法:大的方面——法则、法规,具有必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 其传变 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 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 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 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 效。
• 1、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 系统,联合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而 组成的有机联合的整体系统,局部病变是整 体病理反应的一部分,因此,立法选方既要 注意局部更须重视整体,应通过整体调节以 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 这就是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 4、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
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 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 阶段进行治疗。 • 例如:张某 ,病之初起,其积未坚,治宜消 散之;进入中期,所积渐坚,治宜软化之; 转入后期,正气已虚,则宜攻补兼施,审其 主次处理。
• 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时令气 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的个体体质因素 对疾病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 根据季节、气候、地区、病人体质、年龄等不 同特点而选用适宜治疗方法,这就是顺应异法 方宜原则,具体包括因时治宜、因地治宜、因 人治宜三个方面。
• 因时治宜:治疗疾病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 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 宜”。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 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 药的最可靠依据。
• ①“同病异治”的应用 •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 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 例如,同是头痛病,就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区别。外感头痛 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的不同。内伤头痛亦有肝阳 上亢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之差别。治疗时应分别予以辛温 解表、祛风胜湿、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活血通窍等不同治法, 才会有较好的疗效。反之,若一见头痛,不求其本,不识其 “证”,不知究其病机,概施川芎、白芷、吴萸、藁本诸止痛药 物,则难取得满意疗效。可知,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 的具体应用。
• ① 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
• 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系,不外去其有余、 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 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还可以转化为水湿痰饮, 阳盛也可转化为瘀滞燥结。故去其有余,有温、清、 利、下等各种具体治法;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 衰,有补阴与补阳之不同。
• ② 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 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 新的不平衡。如攻邪时要注意勿伤正,补虚时注意 不留邪,清热注意不要伤阳,散寒注意不要伤阴, 补脾注意不要碍胃等。
• ② “异病同治”的应用
•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 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 如癃闭和遗尿虽系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疾病, 但皆可因肾阳亏虚引起,故皆可予金匮肾气丸温 肾助阳,癃闭病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膀胱气化功 能,遗尿病则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肾气的固摄作 用。可知,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法思想的具 体应用。
• 因地治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 治疗用药原则,称因地治宜。
• 因人治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 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 为因人治宜。
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 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 得最佳治疗效果。
• 7 先其治疗未病:
• 先其治疗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 2、审证求机论治
• 就是要从整体和动态去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的征象,综合归纳推 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证与病机,都是疾病本 质的反映,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治疗疾病应遵从审证求机论治的 原则,从疾病的本质入手,从根本上加以治疗。只要解决了疾病 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一切复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① 急则治其标: •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原则。 • 如鼓胀病人,重度腹水,致呼吸急促,难以平卧,二便不利,若
正气可支,就应攻水利水,以治其标。待水消病缓,再予补脾养 肝,以图其本。 • ② 缓则治其本: •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 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 如阴虚咯血,则咯血为标,阴虚为本。在咯血量不多,标症不急 的情况时,当滋阴润燥以从根本上治疗咯血,阴虚之本得治,则 咯血之标自除。 • ③ 标本同治: •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如水肿见咳喘、 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恶寒等症,其本为肾虚水泛, 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均急之候,必须用温肾助阳、发汗、利小 便的治法,温里解表。
• 同时,在同病异治时,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同一 种病,证虽异但仍有“同”的一面。唯有如此, 方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要求。
• 3、 明辨标本缓急治则 •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复杂,常
常有邪正盛衰、病因病证缓急、旧 病未愈新病又起、表证里证同在等 等问题,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 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 “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 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 8 重视调摄护理:
•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 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 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 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 调摄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饮食护理、生活护理、 精神护理、服药护理等。这些护理措施同样是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的,因此,也当辨证施护,随证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