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掌握混合、溶解、沉淀等基础知识。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状态,并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物质的存在状态1. 导入:观察一杯水,用手触摸,感知水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存在状态?”2. 学习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1)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不易流动,分子运动缓慢。
(2)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分子运动较快。
(3)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分子运动非常快。
3. 练习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完成练习册P64页有关题目。
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提出混合物和纯物质的概念。
2. 学习混合物和纯物质:(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不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分离困难。
(2)纯物质:由同种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3. 实验操作:混合红色砂糖和白色盐,观察混合物的变化,了解纯物质的概念。
4. 练习区分混合物和纯物质,完成练习册P68页有关题目。
第三课:溶解和沉淀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混合物和纯物质,提出溶解和沉淀的概念。
2. 学习溶解和沉淀:(1)溶解: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透明的溶液。
(2)沉淀: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杂质,使溶液变浑浊,称为沉淀。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时间在流逝》教案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时间在流逝)优秀教案板书设计1、时间在流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了解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量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量10 分钟、1小时延续的时间。
感情、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量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量时间。
(教学打算)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带着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
〔板书课题〕二、现在几点了: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了解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依据一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量现在几点了?〔分组商量估量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量方法。
4、要精确地了解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量的最接近?三、1分钟有多长?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表达:教材P50黑底局部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商量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量 10 分钟延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延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四、过去多少时间了?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2、在学生估量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比,让学生发觉有时自己的估量竟然这么不精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4、商量: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认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三、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竹筏。
【教学过程】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科学探究课题“如何让作物快速生长?”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让作物快速生长”的知识,了解作物生长的原理。
2、培养小朋友的探究能力,思考如何让作物快速生长?
三、教学重点:
1、了解作物对光照、氮素、碳水化合物等要素的需求。
2、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合唱谚语“隔山有眼,可以看三江。
”
2、介绍课题:
(1)为什么作物要有快速的生长?
(2)什么样的环境可以促进作物的快速生长?
3、复习知识:回顾植物生长对光照、氮素、碳水化合物的需求。
4、分组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讨,研究如何让作物快速生长:
(1)分析现有的情况,找出可以促进作物生长的因素;
(2)按照优先顺序,安排作物生长的技术措施;
(3)实施措施,研究作物生长的情况。
5、小结:老师带头回顾总结刚才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知识探究新问题,思考如何让作物更快速生长。
6、作业:读报,搜集相关资料,以备下次课程使用。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一、引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指导。
二、教案概述
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涵盖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实践应用:布置相关作业或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注重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语
通过实施本教案,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谁先迎来黎明。
利用地球仪和一个模拟实验确定要研究不同地球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先决条件是: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二、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会先迎来黎明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三、时区及时差。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
让学生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2.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一、课程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方面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下册的各个单元和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声音与光、生活中的机械、生活中的细菌与病毒、生活中的植物等。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认识声音与光的特点和传播等。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点。
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运用问答、思考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相关的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3.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知识点和概念。
4. 实验或活动:进行相关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探究相关现象或规律。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练与巩固:通过练题、小组合作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后练的成绩等来进行。
评价要全面,包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等。
七、优化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疑惑。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发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有哪些1、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特点,针对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2、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参阅文献资料,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每个章节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并能体现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4、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板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应与教学日历同步,合理、得当。
6、每次教案应包括学习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适量的作业布置等项目,并附向学生推介的必要参考书目。
7、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均按规定格式编写。
8、教学文件齐全,整体应包括“备课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表、学生平时考核表、教案”,且按此顺序进行装订。
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3-4《解决 垃圾问题》教案
教科版五下第三单元第4课《解决垃圾问题》课件教学设计……2.产生了哪些垃圾?A:家里的垃圾有菜叶、剩饭、各种塑料瓶、酸奶盒、包装袋等。
B:学校的垃圾有废纸、纸壳、用过的笔等。
C:饭店的垃圾多是剩饭剩菜,还有酒瓶等;工厂的垃圾有包装塑料袋、废弃的建筑砖瓦、石块等。
D:商场里有各种垃圾,医院有一些废弃的药品包装袋和注射器等。
……3.这些垃圾质量有多少?我国人口众多,也是垃圾产生大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还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了接近0.7亿吨的垃圾;至于村镇垃圾方面,由于村镇数量太分散,暂无准确统计数据。
总体来看,每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在四亿吨以上。
4.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A:我猜运到垃圾站。
B:可能埋到土里去了。
C:我猜用火烧掉了。
D:也可能被回收再利用了。
……家庭生活垃圾统计。
1.统计家庭生活垃圾。
我家一天的垃圾统计学生小组讨论垃圾的源头、种类、质量和最终去向。
学生整理有关信息。
学生汇报这一周内所记录的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质量。
全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交流,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2.如果一个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3千克。
(1)估算全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
如果每个班有40人,一个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为120千克。
(2)估算全校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
如果全校有30个班,全校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为3600千克,即3.6吨。
(3)估算我们所在的城市(地区)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
如果我们所在的城市(地区)人口为400万人,每人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按1千克计算,那么我们所在的城市(地区)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为4000000千克,即4000吨。
据统计,我国各城市人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是 1.0~1.2千克。
2020年,北京人口达2100万人,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万多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4.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种类与特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能源的种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 知识拓展: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价值、保护2. 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3. 自然资源:分类、利用、我国资源特点4. 环境保护:意义、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其价值。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13节。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简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砝码、橡皮筋、滑块、小车等。
学具: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大小如何测量?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 实验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特点和应用。
答案: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分别应用于推动物体、拉动物体、阻止物体滑动等。
答案:两个力的合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理解不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尝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1 基因与遗传1.2 变异与进化1.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2. 第2章《环境与生活》2.1 环境问题2.2 人类的环保行动2.3 绿色生活3. 第3章《光与影子》3.1 光的传播3.2 影子的形成3.3 眼睛与视觉4. 第4章《电与磁》4.1 电流的产生4.2 电路与应用4.3 磁现象与磁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观念。
3. 帮助学生掌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操作2. 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方式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遗传和变异实验器材环保实验器材光与影子、电与磁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本彩色笔光与影子、电与磁实践操作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通过讨论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环保行动。
通过观察光与影子、电与磁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原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讲解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让学生参与。
设计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实践题目,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
2. 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遗传和变异、环境问题、光与影子、电与磁的原理和现象。
3. 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和变异的实践题目,如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生长和变异。
环保行动和绿色生活的实践题目,如设计家庭环保计划。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在水中,砖块沉入水底,木块则浮在水面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砖块会沉入水底,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呢?这和物体的什么性质有关?4、教师给出“密度”的概念,并解释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学生根据所学概念,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二、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1、教师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放入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改变,它的沉浮状态会发生变化吗?3、小组实验一:学生在水槽中放入不同的物体,记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通过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改变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4、小组实验二:学生在水槽中放入萝卜和橡皮,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用小刀将萝卜切成小块,将橡皮切成小片,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再次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掌握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时沉浮状态不改变的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堂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课。
首先,教师将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并出示砖块和木块,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沉”和“浮”两个字。
然后,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它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浮”字。
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面,教师从小袋子里取出了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
教师以小石块为例,让学生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两行“预测”和“理由”的填写,并建议用箭头符号表示沉浮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表格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一辆小车、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条毛巾、一块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2. 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3. 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3. 摩擦力:概念、生活中的应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简要解释原因。
答案示例: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2. 作业题目: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制作。
答案示例:制作一个简易的刹车系统,通过增大摩擦力使小车减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我的水钟》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4课时我的水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
(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二、设计“水钟”: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1、制作一个滴漏。
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我的水钟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制作水钟:滴漏?刻度?使用水钟:准确吗?改进水钟:哪些因素?教学后记:教师总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小球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1号2号3号4号5号我们的发现:预测结果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沙子数量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教学准备】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教学过程】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量杯里的水量(毫升)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实心团200沉的形状200浮形 1 200浮形 2 200浮形 3 200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4.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进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4.造一艘小船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造个性船《我的造船计划》一.准备二.制作三.改进和完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教学后记:5.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拉力大小浮力大小排开的水量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小泡沫塑料块中泡沫塑料块大泡沫塑料块自重拉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