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肇自老子、孔子,哲学的旨趣转而辐辏于“道”——它意味着以价值自觉为枢机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人这里的开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篇一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中国哲学的源头或可上溯到临世于殷周之际的《周易》,那被用于吉凶贞问的筮卦所默示的乃是人对“命”的究竟的眷注。

肇自老子、孔子,哲学的旨趣转而辐辏于“道”——它意味着以价值自觉为枢机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人这里的开悟。

由“命”而“道”的演递,略相当于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的变迁(见拙论《从“命运”到“境界”》,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

敞开这段哲学的史迹,这脱不开中西比勘的考辨也正关联着如此的却之不去的人文话题:人成其为人,其心灵祈向何以总会有形而上的一度?一、“一”与“多”哲学的慧眼在于从“多”中窥出“一”来,它搜求着的始终是一以贯之于森然万象的生机之几微。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第一个说出“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这一命题的哲人,但在他之前,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早就以自己的方式为万物寻找那“始基”的“一”了。

无论“水是万物的始基”、“无限(者)是万物的始基”、“气是万物的始基”抑或“火是万物的始基”显得怎样互不相入,“始基”对于万物那种“一”与“多”的关系却终于为始基的不同悬设者所允诺。

赫拉克利特之后,从毕达哥拉斯到德谟克利特,哲学家们依然热衷于“始基”的究问,“一”与“多”的措思线索也因此得以再度延伸。

当苏格拉底开始以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作为哲学的职分时,“始基”的魅力终于消歇了,但由“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的拟制所引出的柏拉图的“理念”,却把又一种赋予“多”以生机的“一”带给了哲学。

从此,西方哲学几乎一直笼罩在这愈益自觉的“一”与“多”的张力下,以至于怀特海和海德格尔竟会分别以格外敬重和不无揶揄的口吻作出全然一致的断论:整个西方哲学史原只是一再演绎着的柏拉图主义。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一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2)推荐文章古代中国哲学的句子热度:中国哲学的相关论文热度: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热度:非常有哲学的诗句蕴含哲理热度:中国经典哲学诗句经典名言热度: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二浅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周易》和《老子》只说阴阳,不说五行,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则只说五行,不说阴阳。

而邹衍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阴阳和五行的合流。

其后阴阳之对立统一,五行之相生相克,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论,这种更为复杂的系统论可以解释世间万物。

一、阴阳《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指本原。

这个本原在道家谓之为道,在佛家谓之为本心,在唯心主义哲学谓之为宇宙本体。

而关于世界的本质,有很多种解释。

圣经里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古希腊有“原子论”“四元素”“五元素”等等。

二指阴阳。

三则是事物外部的世界。

世界上任何事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加上一个外部世界,这三者构成整个系统。

故三生万物。

所以八卦之卦象皆由三爻组成。

中国对于宇宙本原的探索集中体现在阴阳理论上“气分阴阳,阴尽成阳,阳尽成阴。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在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

在古代阴阳的含意极具普遍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一般来说,相对静止的阴,相对运动的为阳;向下的为阴,向上的为阳;实者为阴,虚者为阳;冷者为阴,热者为阳;内者为阴,外者为阳。

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

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

当然阴阳理论除了“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还解释了阴阳互相转化而生世间万物,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而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这每一爻,因为阴尽成阳,阳尽成阴,就有静爻变爻,体卦用卦,其千变万化。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文篇二大易哲学与中国古代教育之绵延[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原因。

中国古代教育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具有穷则思变、察几知著的伟大智慧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高尚品德,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简易能从,因而中国古代教育绵延数千年。

[关键词]大易哲学 ;教育;绵延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educators' spirits of unceasingly striving and th Eir great virtue and great wisdom of thinking about changes while in extreme poverty, and th EIr all-inclusiveness and excellent morality resulted in their simple-to-follow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system, thus made th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develop continually.Key words:the Yi philosophy; education; continuity中国古代教育分三个发展周期,相替不绝,绵延数千年 [1] 。

对于其他文化和文明来说,这是一个难解之谜,而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易与教育之绵延不变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即是与乾、坤二卦所象征的宇宙精神相契合的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一反思中国哲学的理路摘要: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1.创新中国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中国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哲学是哲学;中国哲学是具有特色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色是注释;注释的是圣贤经典。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

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

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

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出了他们的意图,他们真的意图了他们所说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

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

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的还是他写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2浅析中国哲学的价值论转向近代来,东风渐进,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

肇始于西方哲学界的价值论转型也早在20世纪初就影响到了东方,新中国成立前罗素、杜威来华讲学之际就带来了价值哲学的内容,但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动荡年代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价值哲学被当作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遭到批判和摈弃。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热烈进行,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较大的解放,价值论开始被我国哲学界接受,并引起了极大的研究热情,一时之间成为影响广泛的显学。

1 价值论在中国哲学界获得重视的原因价值论于改革开放后在我国获得的热烈关注和迅猛发展绝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具有其自身的必然性的,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客观的运行轨道和发展趋势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对人们思想的极大地解放作用。

如果没有思想的解放,长期以来的“左”倾狭隘僵化思想的彻底清算,价值哲学乃至任何西方现代哲学思想都不可能被中国哲学界接受。

改革开放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拨乱反正,为哲学研究提供给了宽松的环境和研究的资源和通道,价值哲学正是在这种高涨的文化引进中进入中国的。

其次,价值哲学的主题正好回应了改革开放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冲突,人们期待通过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来解释这种转型时期思想观念的混乱和困惑,价值哲学的现实功用性在这次研究热潮中体现的很明显。

在这种历史变革时期,新旧价值观念冲突交替,多元价值纷纷应运而生,人们迫切需要在这种困惑中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寻找合理的理论支撑。

所以说中国的价值论转向根本原因是内源性的,是中国现实和历史发展的内在需要。

再次,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文化交流的热潮。

冷战后期两极对立有所松动,文化交流渐成趋势,我国也在改革开放后加入了这股潮流。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篇一略论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摘要: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该书运用史传的体例,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流派做了详实的介绍,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多人物的哲学思想。

他追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概括性地对上古哲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

钟泰“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学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当今诠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钟泰;中国哲学史;以中释中钟泰(1888―1979),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

字斋,号钟山,别号待庵。

江苏南京人。

师从太谷学派中期宗师黄葆年,曾攻读于江南格致书院,继而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

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

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

尔后历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社社长。

1924年转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

1939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

1943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

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入华东师范大学。

后转入上海文史馆。

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

1966年返回上海文史馆。

1979年病逝于家。

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

著有《中国哲学史》、《荀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管子侈靡篇》等。

其中,192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是钟泰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创立之时,该书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一不同于胡适、冯友兰等“以西释中”的研究模式,钟泰采用了中国化的哲学研究方法。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

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

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

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作文范文

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作文范文

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厚底蕴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其深厚底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主要学派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强调将哲学思考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中国古代哲学家不仅关注对人的本质、宇宙万物的本源进行思考,更重视如何将这些思考转化为实践,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幸福。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是对于人生真理的探求。

中国古代哲学关注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以追求道德、伦理的高度为目标,试图通过超越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最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的是和谐的思维方式。

相对于西方哲学的辩证思维,中国古代哲学更愿意通过融合、平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学说,追求的就是对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理解,通过平衡对立面,达到和谐的境界。

二、主要学派与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学派。

儒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关系,崇尚人文主义,提倡“仁”的观念。

道家则主张追求个体的自然主义和无为而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注重的是追求道的境界,通过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的方式,寻求人生真理。

墨家注重的是兼爱、非攻的思想,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提倡以兼爱为基础的伦理观,提倡以和平相处和互利共赢为原则。

名家主张实用主义的思想,以实际效果为导向,代表人物有荀子和韩非子。

名家强调的是通过制度和法治来达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厚底蕴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成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的崇尚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篇二孔子的哲学论文摘要:孔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走向进步,晓礼仪,成君子。

他的思想成为了过去2000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孔子的哲学仍停留在许多中国人民的心中。

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专业教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成为了过去2000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总是说,教学可能会改变未来的文明。

他还鼓励他的学生去探索各种要学的东西,但必须非常谨慎和有选择性。

论孔子的教学,旨在帮助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学习到有用的东西。

据说,孔子教导四件事情:文化,行为,忠诚和求真。

对于文化文学和音乐。

孔子提出了各自的价值:“让一个人的性格在礼和音乐中得到提高和完善。

” 君子广泛研究文献与礼,抑制自己的规则。

因此,他不会违反这个规则。

这也让我们找到心灵之路。

凭借自己,依靠善良,在艺术中寻找娱乐。

孔子确立了作为绅士应当具备基本道德义务。

“一个年轻人的责任是在父母家中守规守矩,尊重他们,并培养良好的友谊。

如果当这一些条件具备后,他还有精力的话,然后让他去研究文化艺术。

“孔子有许多议题都议题着这个主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礼仪和成为君子的方式。

从这些以实现仁。

孔子有说过:如果我们要实现一个有序与和平的国家,我们需要重返美德传统的价值观。

这些完全基于一个理念:“仁”,这也是“人性”最好的翻译。

对于西方人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性概念,因为它主要不是一个可行的美德。

礼的规则提供的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是向自己和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文化合格的君子。

对于孔子来说,君子认识和行为都得按照礼的规则。

在论语第一章中,子有给出了礼的含义,“礼的功能最可贵的是,它建立了和谐。

它是一切事物大与小的指导原则。

如果事情不对劲,谁知道他的和谐试图达到不规范的规则由礼它,他们仍然还是不错的”。

孔子解释说,如果不是在礼的指导下做事,警告就会变成胆怯,大胆会变得第2 / 6页不服从,正直会变得粗鲁。

然而,孔子不相信过度沉溺的仪式。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论文一、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人这一生物自诞生以后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类社会始终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进展。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人永久不会满意现有的生存状态,总是在追寻更高层次的存在。

这是人类的哲学本性,即不断追寻人类进展的终极。

这也构成了任何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当前科学日益兴盛,但是仍旧解决不了这个重大的命题,而且好像离人类的终极关心越来越远。

虽然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对人的商量上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性,但是其本质目的都是一样的。

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以“本体论”为主。

[1]西方哲人一般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来构建高于外表世界的虚拟世界,即世界上全部事物存在的本质世界。

从西方哲学的构建方式看,西方哲学都是通过规律模型构建的,不属于任何世界实体,从而表达了西方哲学家的终极追求。

自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等人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之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进展和完善,西方哲学已经进展到了其高峰,大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

同时,西方哲学目前也面临着其进展中的逆境,许多西方哲学家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而与此相对,中国传统哲学则不存在这些问题,由于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哲学从来都不为科学和思想解放而服务,而是关照人的生存问题。

先秦有名思想家老子自其著作《道德经》问世之后,各种“道”的思想纷纷涌现。

中国古人从不以规律思维作为思索方式,而是通过“悟道”的方式来实现终极抱负。

可以说“道”的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甚至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是由“道”而来。

中国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这与西方的本体论截然相反,但是其同样具有追寻世界根源和终极的目标和作用。

依据老子的“道”的思想及其他思想家的学说,“道”是世界存在的根源,任何事物都是由“道”而生,随“道”而变。

“道”既可以包罗万象,囊括天下于其中,也可以微小如尘,任何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一)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世界上各个国家都非常注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哲学,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仁政”、“天命”、“道德经”、“孔子儒学”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仁政”“仁政”,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孟子说:“仁者人也,而不仁者非人也。

”这句话说明,“仁政”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这一概念贯穿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并对现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与“仁政”理念是有联系的。

二、“天命”“天命”一词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广泛使用,它体现了中国人宏大的历史视角。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后天弗得也。

”这句话说明,“天命”既有超然的神秘性,也有具体的现实性。

中国古代哲学将“天命”与“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把国家与天地万物的运转联系在一起。

现代中国对“天命”的认识,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认为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低谷和挫折,这是天命鲜明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三、“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并对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道”的概念是其核心,提出了“道”是天地之根本,人类之本源,它融汇了儒、道两种思想。

现代中国学者把“道德经”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加以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研究体系作出了贡献。

四、“孔子儒学”“孔子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之一,它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其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其基础。

孔子认为,修身及为治学之本,只有好好学习知识,才能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

现代中国强调“人才兴国”、“人民至上”等观念,表明“孔子儒学”一直在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关于中国哲学论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哲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篇1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

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哲学渊源;探究人类文化的产生伴随着人类演化过程的信息传递,天地万物的讯息产生并融汇渗透就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是独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

从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本意为耕种、养育、培育、发展和尊重。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①《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化为变化、变易、造化”。

文化从本义来看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不同的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形态来呈现的各种民族风俗、文明和精神的总称。

一、修身文化内涵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端就以儒家学术为奠基,形成了一整套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等,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以此为基础发展为一整套趋于完善的传统文化体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一种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就是修身文化。

修身文化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它以“人性之善也”(《孟子告子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思想为出发点,以“圣人之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古圣先贤”(《红楼梦》)为个人修身目标,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修身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哲学毕业论文4

中国传统哲学毕业论文4

中国传统哲学毕业论文(4) 中国传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这种根植于中国哲学土壤上的哲学范畴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在思维中再现范畴逻辑结构的具体形态,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中国哲学逻辑的结构。

”“所谓中国哲学逻辑结构,是指中国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及诸范畴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哲学在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思维结构背景下所构筑的相对稳定的逻辑理论形态。

”管同张立文先生研究的中国哲学一样,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当然也是由诸概念、范畴等构成的一个思想整体,这个整体同样也存在一个范畴的逻辑发展及诸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也有一个在传统时代相对稳定的逻辑理论形态。

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也可以运用注重思想事实分析及概念、范畴之间逻辑联系梳理的逻辑分析方法,进行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演绎,再现作为整体思维框架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固有逻辑及其发展演化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毕业论文篇二中国哲学的一种传统陈鼓应先生是旅美华人学者,曾在台湾大学讲授“老庄研究”,著述颇丰。

中华书局新近出版了他的《老子注释及评介》。

除此书外,他还有《庄子哲学》、《庄子哲学探究》和《庄子今注今译》等著作。

这些虽属注释阐扬之作,却具备一定的系统性,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鲜明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呈现出独特的学术风貌。

陈先生长期旅居海外,这对研究老庄哲学增加了一些困难。

虽说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是旁搜远,多方寻购,庋藏可观,对中国文化典籍也极为重视,然而相比起来,总不如国内文献来得更加全面、系统。

在文献难征、同道稀缺的情况下,陈先生迎难而上,积累年之功,取众家之长,而成此帙,实为难得。

一、恢复老子面目的新尝试提到老庄,我们过去总是条件反射地在头脑里浮现出“消极”、“悲观”、“厌世”这一类字眼,因而道家学派常常遭到贬抑。

陈先生在本书代序《误解的澄清》一文中,详细地剖析了老子常用的术语、概念、范畴的含义,对无为、不争、谦退、虚无、清静等概念重新作出了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解释,最后大胆地作出结论:“老子这些观念不仅没有消极的思想,相反的,却蕴涵着培蓄待发的精神;一方面他关注世乱,极欲提供解决人类安然相处之道,另方面,他要人凝炼内在生命的深度。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

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

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哲学在我使用“中国古代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承认了中国是有哲学的。

而且说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确实有实质的内容与之相呼应。

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的经学,宋明理学等,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

汉语“哲学” 一词是1874 年一位日本哲学家首先用来翻译“ philosophy ”一词的,但他同时声明:它用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

直到1902 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的传统思想。

问题产生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可以称作哲学的东西吗?西方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的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

中国古代那些“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哲人们,他们难道是那种以闲暇为前提,爱好自然奥秘,追求知识,以知识本身为唯一目的的“哲学家”吗?中国人自己也有这样的疑惑。

王国维在他的《论哲学家与美家之天职》一文中得出结论: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

当然,当时高涨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是不会允许承认这种重大的文化缺失的。

“国粹” 派健将刘师培在其《中国哲学起源考》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中国传统思想叫做哲学。

所以,客观看来,中国的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百年前的学者们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学术建树,对我们沟通中西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许我们可以把西方文化全球化后果的“哲学”一词,用来指称人类思想在“轴心时代”从宗教母体中突破出来的思想形态。

我们在泛指以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后果的意义上,把哲学当做一个共名来使用。

然而当我们按照一些西方哲学史家所强调的,把“哲学”当做古希腊独特的突破成果时,把中国的传统细想称作“哲学”,我认为并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突破成果,而只是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恰当方式。

回答完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来走进中国哲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董仲舒徳易学思想和京房易学思想好武帝即位后,易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它所尊崇的包括《周易》在内的五经成为刘汉皇朝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并立为官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易学亦颇受其惠。

列为官学的是承自孔子的田何之学,杨何、田王孙先后为博士,后又有施、孟、梁丘之学和京氏之学,其中孟、京易学作为象数易学的代表,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形态。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董仲舒元论的确切内涵。

冯友兰先生指出:“董仲舒所讲的‘元’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还不能作出明确的说明。

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董仲舒的体系中,‘元’不可能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

……仅仅依据后来某些公羊家认为‘元’就是‘气’的说法,便得出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结论,这是站不住的。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

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

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
元在焉。

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

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

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董仲舒赋予“元”以一种人文性的内涵,这种人文内涵贯穿于所谓“反自贵者始”(实即“正身”观念)至“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即指“王化”大行),可谓“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体现了“大其贯承意之理”的理念。

这一理念一方面与《公羊传》关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的阐释相通;另一方面,也继承了《易传·彖》关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思想。

但董仲舒所讲的“元”,从形式上讲要比《公羊传》的“元年”和《易传》的“乾元”更为抽象;从内容上讲,却又包涵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价值理念。

董仲舒所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这个“天”本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但经过“元之深正”以后,这个自然之天也就获得了一种人文意义。

董仲舒讲“元者为万物之本”,特别是,所谓“人之元”“乃在乎天地之前”,表明了“元”具有逻辑在先的重要意义,而“元”本身并非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由此表明,“元”是董仲舒的一种价值理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人文价值内涵。

或可借用宋儒张载的一句话来帮助阐明,就是“为天地立心”。

这个“心”并非实体,而是人文之义。

自我意识,即自觉继承宇宙的大化流行,使生命不断向上超越和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之分”。

他说:“察天人之分,观道命之异,可以知礼之说矣。

”董仲舒讲“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
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全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这种“天生人成”的思想显然也与荀子所谓“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的思想相通。

特别是,关于儒家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礼”,董仲舒是这样定义的,他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

”董仲舒对“礼”的界定,是从“继天地,体阴阳”的哲学高度论起,最核心的精神仍是一个“继”字。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

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

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

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

这段话董仲舒的本意在于表达“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这是一个卓越之见,也是先秦儒家关于人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及其意义的一个共识。

董仲舒“人文宇宙观”的独特意义表现在:它继承和发展了《易传》人文化成的观念,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

它反映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京氏易传》以八宫卦为主干,根据乾坤六子、阴阳变化的原理
对六十四卦的卦序作了新的编排。

京房认为,这种编排可以更加完美地体现“生生之谓易”的易学精神。

他说: 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

故曰:“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间无不通也。

这种八宫卦的卦序是一种以象数架设而成的世界图式,大大扩展了卦气说所能包容的范围,可以把所有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统统纳入其中,就像放在手掌中一样。

他说: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

京房认为,在这个象数图式中,是蕴含着一种义理的,这就是吉凶生死相互转化的哲学义理。

他说: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右,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考其义理,其可通乎。

京房以上述的几个论点为前提,说明了他对易义的根本理解,确定了如何通过这个象数图式“考其义理”的认知方法。

八宫卦以乾、震、坎、艮为阳四宫,坤、巽、离、兑为阴四宫,按照宫卦的爻变引起卦变的原理,每一宫卦可变为七卦。

其初爻变成之卦以初爻为一卦之主,为一世卦;二爻变成之卦以二爻为一卦之主,为二世卦;三爻变成之卦以三爻为一卦之主,为三世卦;四爻变成之卦以四爻为一卦之主,为四世卦;五爻变成之卦以五爻为一卦之主,为五世卦。

宫卦的上爻为上世,上爻不变,而变五世卦中之第四爻,是为游魂卦。

再变游魂卦下体之三爻为归魂卦。

干支配八卦,可以把卦爻的阴阳变化编排得如同干支六十周期那样景然有序,使之进一步与历法相配合,更便于说明卦气的运转,推算人事的吉凶。

以五行配八卦,则可以引进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阐发卦爻之间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编排一个更为合用的占验系统。

京房指
出:“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同气为专爻”。

这些花样翻新的体例就是五行生克思想在八卦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鬼为系爻,财为制爻”,是就五行相克而言。

系者束缚之意,制我者也,如火克金,火即金之鬼。

财者我所制也,如木克土,土为木之财。

“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是就五行相生而言。

天地,生我者也,如金生水,金为水之父母。

福德,我所生者也,如金生水落石出,水为金之子孙。

“同气为专爻”,同气,兄弟也,如金与金,木与木相遇。

以乾卦各爻为例,乾属金,其初爻甲子水为金所生,故为乾之子孙,二爻为甲寅木为金所克,故为乾之财,三爻甲辰土,土生金,是乾隆之父母,四爻壬午火,火克金,是乾之官鬼,五爻壬申金,与乾隆同气为兄弟。

京房认为,“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

这就是说,五行生克是吉凶转化最初的契机,它在占验系统中的地位比八卦阴阳更为重要。

京房的易学源于孟喜而又自成一家,受到官方的重视,立为博士,成为汉代象数派新易学的奠基者。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