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合集下载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一、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其长达300多年的历史中,有许多辉煌的时期。

其中,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两个时期分别处于唐太宗和唐玄宗即位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之一,他统治时期是唐朝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政治清明、民生安定、军事强盛、文化繁荣。

其中,政治清明是贞观之治最为突出的特点,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实行了“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

在贞观之治期间,唐朝创办了太学、翻译了大量的经书、史书、典籍。

在文化繁荣的同时,贞观之治还重视军事强国、统一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打过的战役中,以收复长安最为著名,其将领兵蒲田水,与突厥大战而胜。

三、开元盛世唐玄宗继位后,国家经济和政治都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稳定的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繁荣富庶、文化辉煌、政治宽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玄宗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成就。

在唐玄宗时期,玄宗倡导“以和为贵”,实行“开放政策”和“征求群众意见”的治国理念,推行新法,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

此外,唐玄宗时期还创办了姑苏监狱,以处理治安问题,并从中选拔官员。

在文化方面,唐玄宗时期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高峰时期。

唐诗、唐画、唐乐达到了空前的成就。

同时,唐玄宗还十分重视教育,加强了太学和西安的国子监,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财富。

四、开元盛世教案开元盛世教案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

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冤狱”的代表之一。

教案的主角是太学生李谏、贾公彦等人,他们在“崇儒学、反佛教”的名义下,被唐玄宗定为叛逆分子,致死刑的人数达到几千人。

教案的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其中包括唐玄宗崇尚道教、藩镇割据等问题。

然而,教案不仅导致了大量蒙冤者的悲惨命运,也给唐朝的政治局面带来了严重的动荡和危机。

第0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0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40-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40-部编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找出唐朝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标出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2.找出女皇武则天的历史地位、统治措施、结果及影响。

3.找出“开元盛世”出现的时期、原因及表现。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

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2.唐太宗的治国策略1.唐初形势2.治国思想3.革新措施材料一、“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材料三、材料四、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认识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掌握唐朝繁荣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认识一个时期的繁荣。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繁荣昌盛的时代氛围,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到繁荣背后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原因。

2.教学难点: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3.课堂讲解(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①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策。

②分析贞观之治的表现及其原因。

(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①介绍唐玄宗的治国策略。

②分析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

4.课堂讨论(1)对比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讨论两个时期繁荣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从唐朝繁荣的背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5.案例分析以唐朝繁荣为例,分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1)熟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唐朝繁荣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导入新课展示唐朝繁荣昌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相关内容。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武则天2.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三者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导学过程】一、预习检测(略)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武媚娘传奇》主题曲——无字碑)无字碑,为武则天所立。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

完整巨石,通高7.53米,宽2.1米,厚1.649米,重达百吨。

对于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字不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学生阅读教材“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目,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史料,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并在课上分享交流。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4.材料展示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由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了唐朝女性服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本课以唐朝女性服饰为线索,辅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述唐初到盛唐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与唐朝政治之间的关系,让本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完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兴盛的原因。

(一)课前准备【温故而知新】上课前一天下发人物小卡片,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小组合作填写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位皇帝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用课前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能够相对较好地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新课导入(2分钟)【教师行为】课前引入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环境对唐朝女性服饰的影响,最后教师引出本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帮助学生从唐朝女性服饰的视角探讨大唐兴盛之路,形成对接下来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37分钟)第一部分:百废待兴的时代:唐朝的建立(共5分钟)1、唐朝的建立【教师行为】展示从隋朝建立到唐朝建立的时间轴,以及“隋末群雄割据图”和“唐朝前期疆域版图”,说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接着讲述建立唐朝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展示有关唐初社会状况的史料。

2、纤长秀雅的旧朝遗韵【教师行为】提问学生:那么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有什么特点呢?接着呈现“永泰公主墓壁画”和诗歌《长安古意》,并对壁画和诗歌进行解读。

【教师说明】唐初,女性服饰的主要特点为颜色单调、自然朴素、讲究苗条之美,符合当时百废待兴的政治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时间轴和地图,结合史料,学生能够对唐朝的建立背景和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呈现壁画和诗歌,让学生从女性服饰的特点感受唐朝刚建立之时社会百废待兴的政治环境,从而为引出第二部分“贞观之治”的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创新时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共14分钟)【教师过渡】在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之下,唐初荒芜凋敝的社会气象有了好转。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案一、教学内容(一)贞观之治1. 概况:贞观之治是唐代初年高僧玄奘(玄宗)推崇的新政府,实行天下大治,中央集权,加强统一,主张深谋远虑,厘革清明,整饬宪法,使行政和法纪严明,司法公正,士大夫勤政,把阻碍唐朝发展的灾祸消除,使唐朝成为实力雄厚,文化鼎盛的一个大帝国。

2. 成果:贞观之治任期内,由于唐玄宗有清明贤惠、恩下田里这一优秀政策,使国家充满活力,人民拥有了安定安安、平等欢喜的生活,国力出现较大发展,政令制更加完善,政治和法制更加严明,国家政治体系实现了一种稳定,社会生活出现了显著改变,文学艺术出现发展的蒸蒸日上的局面。

3. 价值:贞观之治确实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漫长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建立了古代中国的管理形式,使其发展到历史巅峰,贞观之治改变了上古以来国家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存在形态,其价值较之以往班主任发展有了质的提升,影响了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奠基砖,成为展示唐朝法律和管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价值等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全局、总结古代历史经验中珍贵价值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理性、正确的价值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和祖国史学精神,尊重历史,发扬历史文化精神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

四、教学难点难点在于把握“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的不同程度,分析探究古代形势的变化和历史上对此影响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1. 指导思想方法:通过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唐朝“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2. 互动式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贞观之治”的概况、成果和价值,以确定对此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3. 问题设计法:让学生根据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贞观之治”的概况,提出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深入理解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5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2.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3.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学习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

2.626年,即位。

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3.(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 ;制定,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5.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制度。

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6.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唐玄宗重用贤能,在贤相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改革。

8.整顿,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现都有哪些?“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三、练习巩固1.这一年,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别了短暂的隋朝,赢来了繁盛的唐朝,这一年是( )A.581年B.589年C.618年D.626年2.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内容】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玄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了解武则天及玄宗的治国政策和唐朝盛世局面的繁荣景象;理解盛世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政策,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宗、玄宗治国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对武则天的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对盛世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展示图片,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水平。

通过对唐朝繁盛局面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客观评价武则天【课时安排】1课时(2)否定方面但是武则天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重用酷吏,崇尚佛教,主张土地兼并,大搞阴谋诡计。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

(过渡句)武则天死后,唐朝经历了几年的动荡,712年,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效仿贞观之治,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二)、开元盛世1、请大家阅读教材,归纳出唐玄宗实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

①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

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②政治方面:积极纳谏、选贤用能、减轻刑法、倡导节俭。

2、接下来,请大家回顾唐太宗的治国政策,比较太宗与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之处,看看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相同点:选贤用能、积极纳谏、减轻刑法、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结果形成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

(过渡句)唐玄宗前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那么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是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呢?阅读教材归纳要点比较分析太宗与玄宗治国政策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形成的过程1、“戏说”武则天2、归纳武则天的功过是非三、开元盛世1、归纳唐玄宗实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2、太宗和玄宗治国政策的相同点3、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54-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54-部编版

课题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型
新授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记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武则天统治期间采取的主要统治措施。
3.知道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相关事实。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展示三位帝王画像,简述治国成绩
(四)板书设计
唐朝的建立思想
贞观之治措施
效果
从“贞观之治”措施
到教后
心得
2.统治策略: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发展科举制,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减轻人民负担,
3.统治效果:为开元盛世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简介。(课件展示)
2.改革措施:(看书总结)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治理效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国力强大,史称“开元盛世”。
ppt课件,视频资料




教材处理
教学步骤
(一)导:
先复习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后播放视频资料《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入新课
(二)学: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学生看书了解概况)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贞观”,即唐太宗。
2.贞观之治:(1)唐太宗的治国思想(通过材料分析)(2)治国措施(看书总结)①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完善科举制;②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3)治理效果:(展示材料分析)由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设计说明本课围绕唐朝走向繁盛的过程展开,先后讲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和“开元盛世”三个重要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在位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通过学习这三部分内容,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

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政局经历了变动,但是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了,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国力增强。

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2.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与“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举措的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解析法归纳对比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作出了哪些贡献?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统治期间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一)建周称帝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像学生活动:知道武则天建立政权、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武则天的认识和了解。

(二)治国举措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武则天的治国举措有哪些?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新课标七年级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总结提升
板书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继位:626年李世民继承皇位,年号“贞观”
3.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二、女皇帝武则天
1.措施(重视科举,发展经济,加强统治)
2.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
②推行新的措施
A.政治上的措施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展示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官吏的分配图),接着是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引导学生回顾隋朝时期隋炀帝正式确立科举制),最后是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B.经济上的措施
师:在经济上,唐太宗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因是什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诗歌导入:利用杜甫的《忆昔》引起学生回顾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
2.师:杜甫的这首诗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唐朝)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具体是什么原因让唐朝如何辉煌?与哪些人物分不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2)发展经济
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加强统治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过渡: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1.知识拓展——关于唐玄宗的相关史料
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
点拨: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于赋税繁重、官吏贪污和饥寒切身等等,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技能目标: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感受“盛唐”气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吗?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贞观之治”:
师:课件出示“贞观之治”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哪位君主开创了“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难点: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即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

三部分内容以时间为序,围绕唐朝走向盛世的过程展开。

贞观之治开创了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则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要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之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各自采取的政策措施。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分析方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2.唐太宗治国策略(1)从善如流、知人善任(2)革新措施3.“贞观之治”二、女皇帝武则天1.建周称帝2.治国举措与功绩三、“开元盛世”1.唐玄宗登基2.改革措施3.“开元盛世”。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秀教案

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唐太宗及“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及“开元盛世”,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贞观之治”。

学习重点: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学习难点:通过材料进行探究,材料分析。

教学活动
【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
、过渡:由于隋炀帝的
水,水能载舟,亦能覆
崇画像
展所起的作用
材料一:
根据上述材
材料二《步辇图》
情况。

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习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们对唐朝的贡献。

3.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5.了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认同武则天的政绩,以及她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了解“贞观之治”及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隋朝的繁盛,“那么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理解掌握隋炀帝的残暴行为,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太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案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一、唐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1)展示隋炀帝陵:这是谁的陵?可以提供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个历史人物的画像,请学生猜想。

(建议教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方法是教师介绍与该图有关的信息:这座墓在南方地区,它位于古城扬州,它的主人死于非命,墓主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

学生判断回答:隋炀帝的陵。

(2)隋炀帝为什么会死于非命呢?学生回顾旧知理解回答: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在起义的打击下,隋朝统治瓦解,隋炀帝也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3)隋朝曾繁盛一时,但迅速灭亡,思考一下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以前哪一个朝代?学生讨论回答:类似于秦朝,因为隋朝和秦朝都是短命王朝,都由于二世暴政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最新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最新教案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❶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

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时期的历史。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著称。

开元盛世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国家达到鼎盛时期的局面,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与外界交流频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及其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初中七年级的同学,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唐朝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时期的历史兴趣浓厚,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时期的历史。

同时,七年级的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2.两个时期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实际情况。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进行对比,总结其异同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历史级下册》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以便于生动展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场景。

3.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时期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

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

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

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

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

其次武则天的统治。

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

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4.“开元盛世”。

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

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隋朝历史的有关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生:(回忆,作答)
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七年级历史教案
一、唐朝建立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

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

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

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唐政权建立后,只占据关中一隅。

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要进行激烈的战争。

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

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

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生:(阅读、归纳概括)
师:总结、说明。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

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

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

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灭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

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

”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这些内容说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和用人。

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

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

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

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

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

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