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同步练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高中历史 专题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大变革时代——时代要求1.经济(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________逐步确立。
2.政治新兴____________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魏、楚等国进行变法,其中魏国旧臣________在楚国变法比较有名。
3.思想文化(1)概况: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________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2)影响:“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____________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变法准备1.客观上:秦孝公向全国下“________”,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
2.主观上:(1)商鞅以重视________、加大对立功官兵的奖赏及“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主张,赢得秦孝公的赏识。
(2)以“南门立木”取信于民,还对破坏新法的人予以严厉打击,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开始全面推行新政。
三、强国之术——变法措施1.目的:商鞅变法以发展农业和厉行“________”为中心,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2.第一次变法(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什伍之内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隐瞒不告的,要同罪连坐。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尽心耕作,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_______;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而致家境贫困的人,全家没入官府为奴婢;不准商人私贩粮食,提高对商人的________标准;以优惠政策吸引他国的老百姓来秦国开垦荒地。
(3)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赏赐爵位。
军功越大,爵位越高;________________没有军功不再授爵位;对于私斗者,按罪处罚。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2_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人民版选修1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D2.“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傲)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以上言论应出自( )A.孔子B.墨子C.孟子D.老子解析:材料强调“天下之人”不应该“不相爱生”,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与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相一致,故选B项。
答案:B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C.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解析:材料主张用军事力量消除贵族,用强有力的措施管理人民,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
而A项是儒家的主张,B项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D项是墨家的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4.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B.秦孝公求贤若渴C.秦孝公希望改革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强大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秦孝公认为晋国侵略秦国、诸侯鄙视秦国都是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希望有人帮助秦国改革,故排除A、B、C三项,因为秦国不强大,秦孝公才希望秦国改革,故选D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名师精编作业
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对文中的“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解析: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劳动成果归奴隶主所有。
答案:B2.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这实际上是要()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解析: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答案:C3.商鞅变法前的秦国()A.是中原各国争相效仿的强国B.已具有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C.统治者力求改变落后的面貌D.已具有兼并各诸侯国的实力解析:商鞅变法前,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方各国。
秦国统治者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的状况,商鞅变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C4.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A.强者的共鸣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C.殊途同归D.知人善任解析:商鞅有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可谓“强者”;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本题易错选C项或D项。
秦孝公和商鞅的“途”是相同的,都是要通过变法实现国家的富强;D项仅从秦孝公方面考虑,忽略了商鞅。
答案:A5.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合法化()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井田制,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答案:A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解析:什伍连坐制度使秦国的邻居之间形成一种战战兢兢、互相监视的关系。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练习卷:专题2商鞅变法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
这实际上是要( )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2.右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
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 )A.强者的共鸣B.弱者与强者的结合C.殊途同归D.知人善任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
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D.保护私有财产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是(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7.“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
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人才C.熟读儒家经典,能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D.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9.《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C.革除了陈风陋习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10.(图文探究)观察右图:徙木立信探究:(1)商鞅“徙木”的目的是什么?(2)“徙木立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商鞅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配套练习:2.2 Word版含解析
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主要出发点即主要目的。
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A2.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解析】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
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答案】 A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解析】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商鞅变法引起了旧贵族的怨恨,A项与变法内容不符,可排除。
B、C、D三项均为变法的内容,注意选出与旧贵族利害关系最密切的一项。
【答案】 D4.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解析】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 A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
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解析:井田制确立于西周时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现象,故排除①,答案为D项。
答案:D2.《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项。
答案:D3.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
答案:D4.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A5.《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作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课时练习作业(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讲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D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
]2.商鞅认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显然,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 )A.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B.有利于国富兵强C.妨碍耕战政策的实施D.易助长奢靡之风C [根据材料“……皆以避农战……而兵焉得无弱也”可知在商鞅看来工商业的发展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士兵的战斗力,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的发展会影响农业的发展而不是与农耕生产相辅相成,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富国强兵,故B项错误;奢靡之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3.“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
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
”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D.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A [题干材料信息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它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制度是什伍连坐制度,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该制度对于郡县制的促进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故D项错误。
]4.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实行连坐制度D.按军功授爵D [商鞅变法前,贵族拥有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文科选修(改革)2.1【课外作业】班级姓名座号【学习建议】1.独立定时完成,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不得讨论交流。
2.规范答题,用黑色中性笔书写,答案要条理清晰。
及时纠正,反思总结。
(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2.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 3.《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4.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具有的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5.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共居,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外,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6.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D.轻罪重罚7.以下两段材料反映了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的社会状况: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人民版历史选修1“治世不一道,便国没必要法古”同步测试
专题2 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以下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特点的是()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是由割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是民族融合大进展时期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时期特点的把握。
结合所学知识试探,可知B、C、D三项仅是对某一方面特点的归纳,不是时期特点。
只有A项全面的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期特点。
答案: A2.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解析: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增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要紧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
答案: C3.商鞅之因此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缘故不包括()A.身世贵族家庭B.在魏国不受重用C.秦孝公爱才如命D.商鞅本人材能突出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想实现与否与身世无关。
答案: A4.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没必要法古。
……那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取得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要紧起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冲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明白得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要紧目的确实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A5.商鞅变法中为增强对基层民众的治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明白得能力。
注意题干中“增强对基层治理”的限定语,与之相符的是连坐法。
答案: D6.商鞅变法中,对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解析:商鞅变法中的废除井田制,即以法令的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私有制。
这关于封建经济基础的成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后训练 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能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2.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4.下图是有关商鞅变法的情境,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5.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
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A.行县制 B.法律严酷C.奖励军功 D.“焚诗书”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也。
”可见“战胜而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材料二下图为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其中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
第二层左图是一幅宴乐武舞图像,下图为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
以水陆攻战为主题,本身就是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反映。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又有什么关系?7.阅读下列图文:公元前6~前3世纪,西方的古希腊和东方的中国,都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诞生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梭伦和商鞅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发动了影响后世的改革和变法——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请完成:(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前,雅典和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有什么新的变化?(2)阶级结构的变化对改革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的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同步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同步练习高二历史文科选修(改革)2.1【课外作业】班级姓名座号【学习建议】1.独立定时完成,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不得讨论交流。
2.规范答题,用黑色中性笔书写,答案要条理清晰。
及时纠正,反思总结。
( )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奖励军功( )2.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 D.农民( ) 3.《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 D.农第 2 页第 3 页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第 4 页请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
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12分)(2)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高中历史 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课时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A、B、D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答案 C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 D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
所以选D。
答案 D4.《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 )。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 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 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牺牲,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5.春秋战国时期,右图所示事件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解析图片给出的信息是铁器和牛耕,它们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不可能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 C6.“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语应出自 ( )。
A.老子《道德经》 B.《论语》C.李悝《法经》 D.《孙膑兵法》解析战国时期的法家,强调法治的作用。
李悝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
历史选修1人民版配套习题:专题21“治世不1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答案:A3.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重商主义D.无为而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4.“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是“务本”之故,即对农业的重视。
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
答案:C5.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限制特权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B.“燔诗书而明法令”C.“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D.“集小乡邑聚为县”解析:“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说明按军功授爵,使贵族阶层失去了特权,故A项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促进了思想的统一,故B项错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集小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A6.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用法古”一、选择题1.以下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花绽放⑤频频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分析:井田制确立于西周时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现象,故消除①,答案为D项。
答案: D2.《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示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益②秦国拥有很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忱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满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分析:本题观察学生从资料中提炼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益;“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满。
而②③在资料中没有体现。
应选D项。
答案: D3.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激辩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见效C.吻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分析:该主张的意思是若是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够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守旧思想。
答案: D4.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用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获取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加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吻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分析:本题观察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场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牢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A5.《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期’通‘欺’ ) 。
”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获取国君的赏识B.打击守旧派和旧贵族C.守信于民,成立新法声威D.宣传变法思想,反驳守旧派分析:本题主要观察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成长训练:专题二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含解析
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逐步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A。
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解析:春秋时变法主要在经济基础方面,故A错。
宗法分封制是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制度,故D项与题干无关.C项内容是西周正常的等级秩序,春秋已不存在,B项正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破坏,故符合题意。
答案:B2。
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是()A.社会转型B。
诸侯争霸C.改革的出现D。
封建经济发展解析:春秋战国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变革,也就是社会转型,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上层建筑宗法分封制崩溃和中央集权制逐渐确立。
B、C、D都不能全面反映这些变化。
答案:A3。
下列各项中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特征的是()A.诸侯争霸B。
井田制瓦解C。
宗法分封制瓦解D.新兴地主力量发展解析:决定社会制度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而B项是这方面的表现.答案:B4。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A。
废除奴隶制度B。
发展封建经济C。
废除井田制D。
取得军事优势解析: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各国统治者的变法都围绕着富国强兵进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以便在当时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取得优势.答案:D5.被商鞅认为是“末业”的是()A.农业B。
手工业C.工商业D.纺织业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民耕织,限制工商业,所以工商业被认为是“末业”,农业为“本业”.答案:C6.商鞅变法时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
这一规定()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A.①②B.③④C。
①④D。
②③解析:统一度量衡,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征收赋税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答案:D7.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等爵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时跟踪检测:(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选D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
3.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力提倡的思想是()解析:选C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加强中央集权成为社会主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被重用。
4.《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选B根据材料“其政严,其赏罚信”可以判断出②正确;由“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可判断④正确;①③不能由材料得出。
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A.增加赋税收入B.提高军队战斗力C.严格控制人民D.打击贵族势力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故选A。
6.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B.世卿世禄制C.行县制D.连坐法解析:选D商鞅为加强管理,对居民采取了连坐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选择题1.《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期’通‘欺’)。
”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取得国君的赏识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2.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禁止商业的发展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4.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
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A.什伍制度B.连坐制度C.分异令D.塞私门之请5.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6.《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7.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8.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9.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最主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了秦国的强大10.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反映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说明商鞅对贵族绝不妥协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但因懒惰而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
”(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哪几方面的问题。
各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具备哪些品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期’通‘欺’)。
”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取得国君的赏识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恐民之不信”“以明不期”等信息,可知其主要目的是C项。
A、B、D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答案:C2.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禁止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项对材料理解片面,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
该政策的推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
答案:D4.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
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A.什伍制度B.连坐制度C.分异令D.塞私门之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中旅客没有官府凭证而入住,旅客和老板同被判处奸人罪的信息,便可判断出其依据是商鞅变法中的连坐制度。
答案:B5.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解析:井田制确立于西周时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现象,故排除①,答案为D项。
答案:D6.《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项。
答案:D7.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
答案:D8.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A9.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最主要的影响是(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了秦国的强大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发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故选B项。
答案:B10.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反映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说明商鞅对贵族绝不妥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韩非子对“轻罪重刑”的评价,可知其目的主要是约束人民的行为,即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故选B。
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
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
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评价能力。
第(1)问,从材料一中归纳即可。
第(2)问,可以从制贵、控官、强军、重农等角度归纳。
第(3)问,需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回答,重点突出富国强兵的效果。
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
(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
(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