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同步练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期’通‘欺’)。”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取得国君的赏识
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
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
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
2.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4.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
A.什伍制度B.连坐制度
C.分异令D.塞私门之请
5.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6.《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8.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9.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D.促进了秦国的强大
10.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反映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说明商鞅对贵族绝不妥协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
——《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
(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但因懒惰而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王安石诗: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
(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哪几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具备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期’通‘欺’)。”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取得国君的赏识
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
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
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恐民之不信”“以明不期”等信息,可知其主要目的是C项。A、B、D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答案:C
2.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对材料理解片面,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C
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该政策的推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
答案:D
4.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实施这种惩罚的主要依据是( )
A.什伍制度B.连坐制度
C.分异令D.塞私门之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旅客没有官府凭证而入住,旅客和老板同被判处奸人罪的信息,便可判断出其依据是商鞅变法中的连坐制度。
答案:B
5.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