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策略

解决边界问题的策略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与陆上邻国的12条边界有的没有划定,有的虽划定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形成一些争议。
60年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稳妥地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的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
我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三个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们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另一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与俄罗斯、老挝和越南以及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再有就是近几年来的和俄罗斯和印度的边界问题取得的巨大进展,2004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2005年4月27日和5月31日,中俄两国最高权力机关分别批准了该协定。
2005年6月2日,协定在双方互换批准书后正式生效。
《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标志着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同时也标志着我与前苏联7600公里的边界全部划定。
而和印度边界的问题也正在有序的进行中,谈到中印边界问题,那是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都不当家作主的时候,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
相信取得了民族解放的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两国总理已经任命了特别代表,双方已经进行过九次会晤,达成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并就解决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中印边界地区将继续保持和平、安宁。
以《中印联合宣言》为指导,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在全面发展,这为边界问题的解决创造着好条件。
只要从友好大局出发,本着和平友好、平等协商、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一定能够找到公平合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
古代边境战争与边防建设

古代边境战争与边防建设在古代,边境战争是常见的事情。
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不同的边防建设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天的边防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一、古代边境战争的背景古代的中国很多时候都处于战乱之中。
各个朝代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经常发生边境战争。
这些战争的背景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内部方面,指的是各个朝代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矛盾。
由于封建社会的存在,世家和地方势力经常与皇帝对抗,从而导致国家分裂和内乱。
这些问题往往会最终影响到边境地区,导致边境战争加剧。
外部方面,指的是各个朝代和周边国家的冲突。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封建社会是闭关锁国的,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非常有限。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其对中国边境的侵略也越来越多。
因此,古代的边境战争主要是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各朝代都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二、古代边防建设的特点古代中国的边防建设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它们在保卫国家领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
其一,古代边防最显著的特点是坚固。
在古代,战争是常态,边境地区往往是受到攻击的地方。
因此,各朝代都重视边防建设,把边境城墙建成坚固的石墙,以抵御敌军的攻击。
其二,古代的边防设施非常多样化。
除了城墙之外,还有城门、戒备塔和烽火台等。
这些设施既可以观察敌情,也可以传递命令和信号。
通过这些设施,守军可以更好地掌控边境,避免敌军趁虚而入。
其三,古代的边防建设具有巨大的投入。
为了保卫边境,各朝代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些投入对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来说是非常庞大的,但这也是保护国家的必要手段。
其四,古代的边防建设具有持久性。
边境地区往往是狭窄而且地形复杂的区域。
因此,各朝代的边防建设也是非常持久的。
在建筑过程中,一些受损的部分也经常及时维修,以保证墙体的坚固和稳定。
三、古代边防建设的具体措施各个朝代的边防建设措施略有不同,但都具有类似性和普遍性。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图:长白山天池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
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对于这个历史延续关系的表述,中国学者的观点与朝、韩学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比中原大约晚了2000年。
正是青铜时代的中原居民将青铜文化带入了朝鲜半岛,从而才开创了那里的文明史。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名胥余,殷商王族)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其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侯国。
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以及汉朝设置的诸郡县之间,有着确凿无疑的历史传承关系。
箕子朝鲜的存在与否,关系到朝鲜半岛文明史的起源和民族国家的源流等关键问题。
如果我们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称为“古朝鲜”时期,那么这个“古朝鲜”与现在的朝鲜、韩国古代民族国家显然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这恰恰正是朝鲜、韩国一些人极力否认“箕子朝鲜”历史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句丽、渤海诸民族源出我国东北地区。
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的活动范围或者政治统治范围曾经扩展到朝鲜半岛的中部。
但高句丽和渤海国仍属于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沿袭的是汉四郡的统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句丽史和渤海史研究被人为地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核心就是归属问题。
高句丽古国是公元前1世纪勃兴于浑江、鸭绿江中上游一带的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
最初,其无论从政治、种族以及地望上都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没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日益强大,向西扩张到辽河流域,向南则进入了朝鲜半岛。
它首先攻击乐浪郡,迫使其内徙,然后才开始与半岛南部的土著城邦小国发生直接联系。
中朝边界、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一、元以前中朝东段边界中朝东段边界自渤海、辽、金时期起一直相对稳定。
公元7世纪末,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之大部,在朝鲜史上称为新罗王朝。
8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以革末革曷为主体的渤海政权。
渤海历时200余年,史称“海东盛国”,境内有5京、15府、62州。
其中渤海之南京南海府位于今朝鲜咸镜道附近,与新罗相接。
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
又载:渤海“以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
由上述史料可知,渤海之南海府与新罗,以泥河为界。
泥河为今朝鲜咸镜道的龙兴江,而且南海府又是渤海通往新罗的必经要道,即“南海,新罗道也”。
上述渤海与新罗东段边界的记述,朝鲜史书也有明确的载录。
据《大东地志》载:“晋初,新罗北界止于泥河,唐中宗时,渤海国南界至于永兴。
”[1]永兴位于朝鲜龙兴江南岸,与《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完全吻合。
五代十国时,契丹族崛起于中国北方,建立契丹政权。
926年,契丹灭渤海。
此时,朝鲜半岛新罗已分裂为“后三国”即百济、泰封、新罗。
918年,王建称帝,建立高丽王朝,93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
此后近200年的时间里,辽王朝与高丽为邻。
辽代,包括渤海南海府在内的原渤海地区均为辽朝管辖。
在渤海南海府故地,居民主要是蒲卢毛朵部人。
《辽史》载:“蒲卢毛朵界曷懒河来附,诏附之”。
[2](卷19)“蒲卢毛朵部多兀惹户,诏索之”。
[2](卷17)曷懒河在朝鲜咸兴以北,有人认为就是咸兴一带的城川江。
当时在蒲卢毛朵部之北、之西,则分布着长白山女真三十部。
《辽史》卷十五《圣宗纪六》载:“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
”辽政府分别设蒲卢毛朵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这一地区的女真人。
这些女真首领接受辽朝授予的官职,定期向辽朝贡。
蒲卢毛朵部、长白山女真,高丽称他们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
因为他们与高丽相邻,与高丽的关系也较密切。
女真人以土特产与高丽交换,高丽也给予赏赐。
中国解决边界与国际问题的策略

中国解决边界与国际问题的策略姓名:王百舜专业:07级地理科学学号:070260067摘要:在新的形势下,中国面临大好发展的机遇之时,中国以何种策略来解决边界问题和国际问题,中国在外交上的策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和各个国家谋求共同安全,持久和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加强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关键词:中国策略和平共赢一:解决边界问题的策略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与陆上邻国的12条边界有的没有划定,有的虽划定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形成一些争议。
60年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睦邻友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不懈努力,逐步、稳妥地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的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
我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三个个时期,一是上世纪60年代,我们先后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另一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与俄罗斯、老挝和越南以及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再有就是近几年来的和俄罗斯和印度的边界问题取得的巨大进展,2004年10月14日,中俄两国外长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2005年4月27日和5月31日,中俄两国最高权力机关分别批准了该协定。
2005年6月2日,协定在双方互换批准书后正式生效。
《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标志着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同时也标志着我与前苏联7600公里的边界全部划定。
而和印度边界的问题也正在有序的进行中,谈到中印边界问题,那是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都不当家作主的时候,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简论中国边界争端解决方法

简论中国边界争端解决方法
中国边界争端解决方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外交和谈判:双方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对话和谈判,寻求共识和妥协,寻求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冲突和战争的发生,为双方关系的改善和稳定奠定基础。
2. 通过国际法和仲裁机构:当双方无法就争端达成一致时,可以寻求国际法和仲裁机构的帮助。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争端当事方可以通过国际法庭、国际仲裁院等国际机构解决争端。
这样的方式可以确保争端的公平和无偏见解决。
3. 通过联合开发和合作:双方可以考虑在争议地区进行联合开发和合作,共同分享资源和利益。
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相互了解和互信,为解决争端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条件。
4. 通过历史和文化对话:争端的解决可能涉及历史和文化等复杂因素。
双方可以通过历史学家、学者和文化交流等途径,进行对话和研究,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以推动问题的解决。
5. 通过地区合作和多边机制:在地区合作和多边机制的框架下,双方可以与其他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和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样的方式可以扩大解决争端的影响力和可行性。
解决中国边界争端需要双方积极展开对话和合作,并采取有效
的方式和方法来寻求解决方案。
同时,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保持和平稳定的局势。
中朝边界问题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
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
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
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
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
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
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
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
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
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其中缘由不再叙述。
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
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
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
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
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
错过的机会论中共朝鲜战争拒绝停火的决策与反思

错过的机会--论中共朝鲜战争拒绝停火的决策与反思作者:沈志华介入朝鲜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周边重大危机的第一次尝试。
60年过去了,朝鲜半岛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成为中国周边最棘手的问题。
因此,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很有必要对于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一系列战略决策进行检讨,尤其是面对危机,应该如何交替采取军事与外交的手段,如何及时实现战争与和谈的转换等,从而把握时机,减少代价,消除危机。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半,其中两年半的时间是在停战谈判或边谈边打中度过的。
所以,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中,停战谈判同战争起源问题一样,也颇受国际学界的关注。
不过,学者们以往讨论的重点集中在1951年7月开始的开城、板门店谈判及此后边谈边打的漫长过程,而对中美开战至1951年初联合国停战谈判议案的出笼以及中国的反应和立场,专门的研究不多,且有明显的意见分歧。
这个问题之所以值得再次提出讨论,主要是由于过去相关的档案材料比较欠缺,以至对这短短3个月的历史过程,都没有一个详细的、连贯的梳理。
本文利用美国、俄国公布的档案,特别是中国不久前出版的军事文献和解密的外交部档案,全面讨论了1950年11月至1951年1月联合国有关议案的提出过程,以及中国对通过停战谈判化解危机这一途径的立场、观点和对策。
本文的结论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毛泽东确有一次决策性的失误,但不是在危急关头做出的派兵入朝作战这个决定,而是在应该停战谈判的时候没有及时接受联合国的停火议案。
正是这一决策及其不明智地表达的结果,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在朝鲜战场及国际舞台上的有利地位,而在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陷于被动局面。
一、印度政府的调停尝试与美国的反应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一举成功,从而改变了联合国军在朝鲜的被动局面。
但是,美国决策者被轻而易举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随后便做出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决策:越过三八线,占领整个朝鲜半岛。
导致这一决策错误的基本原因是美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完全不了解中国的战略意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朱昭华2013-05-15 14:50:40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内容提要:近代遗留下来的中国边界领土争端大致可以分为“位置性边界争端”和“领土性边界争端”。
针对不同的边界问题,新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原则与办法。
60年代初,国际关系的紧张与中国边疆局势的动荡促使中共领导人加快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步伐,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国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政府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保障了这一时期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尽快解决边界争端的意愿。
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在中国对外战略从“一边倒”转向“两条线”的60年代,陆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安定的边疆局势。
关键词:边界“位置性边界争端”“领土性边界争端”睦邻外交作者简介:朱昭华,女,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国陆地疆界为22800公里,与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14国为邻(2003年中国正式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此外,中国还有长达约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因而成为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
[1]12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陆地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央政府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制定了一系列的处理原则和办法。
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国内外关系的紧张,西南、西北边疆局势的动荡,中国领导人开始下定决心尽快解决边界争端。
1960年至1963年,中国相继与缅甸等6个国家签订边界协议,形成了新中国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第一轮高潮。
从外交研究的角度看,有关中国领土争端的系统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外的研究仅见威斯顿《中国的边疆》、盛长涛《中国的边界条约与边境争端》、弗拉瓦尔《漫漫和平路:对中国领土争端解决的阐释》等几部著作①,中国学界对建国以来关涉我国主权冲突的研究和说明更是缺乏,在现有各种版本的当代中国外交史教材里,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讨论,更谈不上细致的分析。
中朝边境贸易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需3 0天 - 5天 左 右 的 时 间 。在 这 种情 况 下 ,地 摊 银 汇对 待 ,给予 使用 人 民 币对朝 出 口结算 和美 元 同等退 4 “ 与 外 形 行 ” “ 下钱庄 ” 、地 已在 一定 程度 上 替代 了银 行 的部 分功 税 待遇 , 人 民银 行 、 汇 局 政 策配 套 , 成 部 门间 政 能 , 为外 汇黑市 的一 种 主要 表现形 式 。 成 朝 出 口货 物大 多集 中在法定 的 1%退税 率 内 ,但 贸易 3 策联 动 和有效 组合 , 强 相关 政策 的实 效性 , 对朝人 增 为 ( ) 民币出 口结算 缺乏 退税 政 策支 持 。 三 人 目前 , 对 民币跨境 流 动监测 提供 凭证 依据 。
做 出了重 要贡献 。
( ) 出 口商 品种 类 不 断 二 进 增加 。 白 山市 , 朝边 贸 出 口 如 对
商 品 中主要 有 日用 百货 、粮 油
食 品 、 用 电器 、 电设 备 、 家 机 石 油制品 、 药化肥 、 工产品 、 农 化
建筑 材料 和 电力 等几 大类 近 5 0 个 品种 ,但 我 国生 产 的 DVD、 VC D、布 匹等 产 品朝 方不 允 许
维普资讯
中朝边境 贸易 结算存 在 的 问题 及建 议
王 润 波
( 中国银监会 白 山市监 管 分局 吉林 白山 14 0 ) 330
大 、多 元 化 的新 格 局 。如 白山
市 ,几 年 来外 贸进 出 口总值 年 均增 幅在 2 %以上 ,其 中边 贸 0
中朝关系中的边境考量

二、中国当前的应对措施
中国方面除了在边境地区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笔者认为长吉图战略应该还有两层含义值得进一步去解读:
1.通过长吉图开发,夯实延边经济基础,促进延边经济可持续发展。延边地区的经济以外汇收入为主。在2006年的时候,其外汇收入就达到当时财政收入的3倍。可见其经济来源过分依赖外汇收入,也从侧面表现出当地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和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性。当地居民一般赴韩日进行劳务,日后中国一旦同这两个国家交恶,势必会导致延边地区的经济、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面临重大压力。长吉图战略的提出,有利于东北亚各国的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发挥延边地区的前沿和窗口作用,为当地经济的内发性、可持续性注入强大活力。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基础的夯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会为边疆稳定、民族和谐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朝鲜可能在政局动荡时期带来的难民潮,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和承载力。
三是如果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顺利引导朝鲜经济的平稳过渡,那么就会盘活整个朝鲜经济、社会和政治,当然也会对中朝贸易、边境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朝鲜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另一层面的影响,那就是朝鲜半岛统一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今后朝韩统一的道路,则会顺利很多。但是中国最为担心的就是朝鲜半岛统一后,新的政权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朝鲜半岛是否还能充当中国的战略缓冲地带。历史和事实证明,在大国林立的四周,朝鲜半岛想要坚守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也同样证明,100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60多年前的日军侵华战争,日本无不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跳板入侵中国。只要这种潜在威胁还继续存在,只要朝鲜半岛这种战略地位还需要存在,中国就不会轻易对朝鲜说放弃。
二是长吉图的开发开放已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但是朝鲜会不会把租给中国出海口,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遏制中国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朝鲜以前就把新义州、罗先等地区作为开放试验区,但是效果并不好。这次在对待中国的长吉图战略,会不会只是权宜之计,当作当前巩固金正恩体系的一种手段,待其政局稳定后,又会重蹈覆辙。可以说出海口问题,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发展的“命门”。俄罗斯和朝鲜也都深知这一点,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此问题还会展对朝影响力,但是中国提出重新召开“六方会谈”,使很多国家大失所望。甚至中国国内很多网民,也激烈地表达了“抛弃朝鲜”的言论。有时候我们在研究中朝关系的时候,往往过多期望高层决策或表态,而忽视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或者说我们在研判中朝关系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单一事件,而不能把它放入一个大的环境里去衡量,结果往往会受事件的本身所牵制。所以本文将以中朝边境延边地区为基点,来解读中朝双方在边境的考量,展望今后边境地区在中朝关系中的作用。或许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冷战年代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方针【最新】

冷战年代中国处理陆地边界纠纷的方针 (文/沈志华) 如何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其中的边界纠纷问题,是冷战年代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地缘政治、人文环境和周边关系极为复杂的大国。
其特点主要有: 一、边界线长。
中国海陆边界线长达4万多公里,其中海岸线1.8万余公里,而陆地边界线2.2万余公里,为世界之首(俄罗斯19,990公里,巴西14,690公里,印度14,100公里)。
二、边疆面积大。
中国有9个陆疆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8个海疆省区(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未计海南和台湾两岛、天津和上海两市),总面积6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70%。
其中,陆疆省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2%以上。
三、周边邻国多。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邻国最多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与12个国家的领土接壤(分别为朝鲜、苏联、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
后来印度兼并了锡金,苏联解体后分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邻国变为14个。
同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还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汶莱、印度尼西亚。
此外,作为陆地邻国,柬埔寨也很重要。
四、少数民族多在边疆地区。
中国有5个民族自治区,除宁夏外,其余4个(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都处于边疆。
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居住在陆疆省区,其中很多又是跨界而居的。
这些跨界民族(或称“跨境民族”、“跨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经济形态各不相同,但都与其境外同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1 1201628 如此复杂的周边环境,要求中国政府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得不把如何妥善处理边疆及周边关系问题作为保障国家安全、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其中,解决边界纠纷无疑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在政策层面有所讨论外,周边关系和边疆问题基本上没有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边境管理措施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边境管理措施首先,古代中国王朝通过设置境界来管理边境。
境界是指边境的划定,它可以分为天然界限和人工界限。
天然界限主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环境,如中国北方的长城就是自然界限的典型案例。
人工界限则包括护境、边境等建筑物,并通过设置边界碑石、种植树木等方式进行标记。
境界的设置有助于明确国家疆域范围,防止领土侵犯。
其次,古代中国王朝在边境地区修建城墙。
城墙是古代边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起到隔绝敌人入侵、阻挡敌军突袭等作用。
典型的案例是明朝修建的万里长城,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有效地保护了中国北方边境的安全。
古代中国王朝还设立了防御军事组织来管理边境。
这些组织通常有专门的指挥官,并配有一定数量的兵力和武器。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边境地区巡逻、驻防,及时发现并打击任何敌军入侵的行为。
这些军事组织还能提供边境地区的支援和援助,解决边境地区的冲突和问题。
古代中国王朝还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关隘。
关隘是指边境的通关口岸,它不仅起到了边境巩固、管理的作用,还有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通过控制关隘,王朝能够有效地管理边境贸易、人员迁移,对外来的文化传入进行限制和审查,并通过税收和关税收取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此外,古代中国王朝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来管理边境,如开辟边境驿站,加强边境居民的管理和控制,加大对边境威胁的监测和情报收集等。
这些举措综合起来,使得中国古代王朝能够有效地维护边境的安全和稳定。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王朝对边境管理措施的核心在于设立境界、修建城墙、设立防御军事组织和设立关隘等。
这些措施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保护边境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视,同时也为中国古代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保障。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一、关于中朝划界主要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中朝开始边界划分的谈判,主要依据是《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和实际控制情况。
主要涉及以下争议:
1、吉林延边地区所谓“间岛”主权
2、长白山和天池的历史和现状
3、长白山地区划界比例
4、朝鲜在其他地区向中方做出的调整
延边辖6市2县,面积4.33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台湾省。
中国历届政府从不承认所谓“间岛”的叫法。
虽然自清末以来,延吉地区朝鲜人所占比例不少,且一直成增长势头,但无论法理还是实际管控(关键)中国均占有一定优势。
经过多轮唇枪舌战,中国获得100%的土地,协议后延吉拥有朝鲜国籍者改为中国国籍,民族定为朝鲜族。
最终协议对策如下
(一)天池:中方48%、朝方52%
(二)长白山山体:中方75%、朝方25%、
(三)作为补偿朝鲜让出实控的双目峰
因此,整个长白山划界中方获得70%。
至于那30%,去问清政府官员和“蒋总统”
黄线为1712年边界,红线为1962年线,互有进退
结论:中朝划界既参考了日清条约,又考虑到两国实际控制情况,总的比较客观。
至于双方表示由于两国友好,互谅互让不过是客气话,不要当真。
只有实力和实控才是最保险的。
大一统王朝的边疆治理策略

大一统王朝的边疆治理策略在古代世界,大一统王朝的边疆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而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边疆地区往往人口稀少、地势险要,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外部势力的威胁。
面对这样的挑战,大一统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边疆治理策略。
首先,大一统王朝实行了有效的军事防守策略。
这一策略的核心是通过修筑边墙、驻守军队以及设立边防司令部等措施,确保边境的安全。
例如,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就是明确体现了这一理念。
长城的存在不仅起到阻碍敌军入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掌握边境的重要通道,大幅提高了军事防御的效率。
类似地,后来的王朝如汉朝、明朝也延续了这样的军事防守策略。
然而,大一统王朝的边疆治理并非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他们还注重了与边疆地区的民众建立良好关系。
这一点在汉朝尤为明显。
汉朝采取了兼并与保留并行的政策,即通过和平手段吸收邻近的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传统与习俗。
这样一来,汉朝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人力资源以及地理信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此外,大一统王朝还采取了主动开展贸易的策略,以巩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他们与边境地区的商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提供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商人前往边境地区开展贸易。
这样的策略一方面刺激了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同时也为王朝提供了可靠的财政支持。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作为最早开展这一策略的王朝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楚国的主导下,对外贸易在边境地区成为了繁荣的产业,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大一统王朝的边疆治理并非一直都如此顺利。
他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
首先,边疆地区的地理条件极为复杂,交通不便,给王朝的边疆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其次,边疆地区的民族与文化差异较大,如何融入与整合成为了一大难题。
最后,来自外部势力的威胁也时刻存在。
他们可能是其他国家对边界的频繁侵犯,也可能是边境地区原住民的起义。
王朝必须要灵活应对,时刻保持警惕。
综上所述,大一统王朝的边疆治理策略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浅谈中朝边境贸易发展的相关问题

浅谈中朝边境贸易发展的相关问题摘要中朝边境贸易发展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中朝边境贸易更是蓬勃发展。
边境贸易不仅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境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途径,对稳定边境地区的安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并发展中朝边境贸易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中国—朝鲜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接着说明了发展中朝边境贸易的重要性及意义,最后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中朝边境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对日后中朝边境贸易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朝边境贸易稳定外向型经济目录引言 (3)一、中国—朝鲜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一)中朝经贸合作的历史 (3)(二)中朝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4)二、中朝边境贸易发展的边境特征及发展边境贸易的意义 (6)(一)边界特征 (6)(二)发展中朝边境贸易的意义 (6)三、中朝边境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9)(一)影响中朝贸易的政治因素 (9)(二)影响中朝边境贸易的经济因素 (9)四、中朝边境发展有关问题的对策 (11)(一)把对朝鲜的总体战略与经贸合作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11)(二)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 (11)(三)加大对朝鲜基础设施投资 (12)结束语 (13)参考文献 (14)引言20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兴起与发展,出现了大量毗邻国家间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现象。
相对于国家之间自贸区的建立而言,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更加方便可行,而且不会产生国家主权威胁,因而更多的国家会首先发展边境贸易。
我们认为边界区域经济合作的参与国往往具有政治、经济双重目标,并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中国—朝鲜区域经济合作中也不例外,它同样涉及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
朝鲜半岛处于东北亚核心地带,历来是东亚,尤其是东北亚的热点地区,因其特殊重要的地缘战略区位,成为列强势力渗透的战略要地。
因此,繁荣而稳定的中朝边境对中国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朝边境管控问题研究

中朝边境管控问题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1T01:13:41.279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8期作者:牟中达1 佟楚然2 [导读] 中朝边境的管控不仅会影响到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牟中达1 佟楚然21身份证号码:22020219871227**** 2东北炼化集团吉林设计院摘要:中朝边境的管控不仅会影响到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同时对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文基于中朝边境的管控研究,简单分析了边境管控的具体概念,结合中朝边境管控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非法越境、走私易物、毒品犯罪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联防联管制度,实现管控工作常态化发展以及边防科技力量加强的策略,以便为今后我国中朝地区边境管控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朝边境;管控工作问题;应对策略 1、边境管控概述边境管理部门严格遵照我国法律体系、政策和相应国家边界条约、协定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边境地区实施的各项管理活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边境地区安全的行为统称为边境管理[1]。
目前我国边境管理部门开展的边境管理工作区域是以陆地边界或者领海线向内方向到达一定区域划分的边境管理区为主。
边境地区的范围则需要综合考虑我国与毗邻国家关系,沿海沿边地形复杂程度,居民点人口密度等因素,始终坚持普通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加强边境地区安全保卫工作基本原则的要求,由省或者自治区结合当地状况自主进行划定。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边境管理区域范围是在边境线我国一侧的7至10公里范围内,但在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边境管理区的范围可以扩展到30公里。
2、当下中朝边境管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非法越境现象仍旧存在朝鲜地区因为受到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再加之国土面积有限,国家内部粮食短缺现象依旧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
在求生意志的驱使下,少量朝鲜居民开始出现非法越境的现象。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是指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护边疆安全和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
从最早的古代历史时期开始,中国就把边疆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维护边疆安全。
一、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之一就是外交政策,即以和平方式维护边疆安全。
中国古代就采用这种政策,通过签订和平条约、结成同盟,缓和冲突,减少对立,促进友好关系,以维护边疆安全。
比如,春秋时期,孟子曾提出“安民之道”,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外交事务;汉武帝时期,也曾派使者到西域国家,以求和平友好的关系。
二、军事政策。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还包括军事政策,即为维护国家安全而采取的军事行动。
中国古代就采取这种政策,加强边防,建立军事势力,抵御外敌入侵,维护边疆安全。
比如,秦朝时,秦始皇建立了“万里长城”,以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维护边疆安全;汉武帝时期,也派遣大军前往西域,以维护边疆的安全。
三、对外扩张政策。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还包括对外扩张政策,即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更大的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就采取这种政策,扩大边界,扩大影响力,维护国家统一,增强边疆安全。
比如,秦朝时期,秦汉都曾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扩大了中国的版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四、移民政策。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还包括移民政策,即为了维护边疆安全而采取的移民行动。
中国古代就采取这种政策,把居住在边界地区的人移到内地,开辟新的边疆地区,增加统治者的影响力,以维护边疆安全。
比如,春秋时期,孟子曾提出“移民之道”,把边疆人口移到内地;汉武帝时期,也派遣大批移民到西域,以加强自己的影响力。
五、负责任的管理政策。
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还包括负责任的管理政策,即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管理边疆地区,以维护边疆安全。
中国古代就采取这种政策,建立边疆行政机构,实行边疆管理,维护边界安全。
比如,秦朝时期,秦始皇就建立了边疆行政机构,以加强边疆管理;汉武帝时期,也派遣官员到西域,以维护边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月V o l.22 N o.1Journal of Chang Chun T eachers Co llege M ar 2003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姜维公1,李凤莲2(1.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2;2.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摘 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学者的论著中对于中朝边界历史形成问题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这不但有悖于中朝两国发展的历史事实,而且也对我国外交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所以,只有以史实为根据,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上的中朝边界问题,才能找到正确地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朝边界;处理;建议;疆域[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3)01-0033-03 目前国内外有关中朝边界的论著,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朝边界的问题上错谬颇多。
推溯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不从《中国历史地图集》说起。
现在从地图上看,中国与北朝鲜的疆界是清楚的,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
这个边界线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它牵涉到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这些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勿庸置疑。
但是,现在朝鲜半岛上流传许多关于历史上中朝边界的错误观点和认识,这些观点和认识都是在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下产生的,而不是基于历史事实,而且也超出了学术研究范畴。
值得忧虑的是,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国家舆论机器在半岛上广为宣传,诸如“北方领土意识”、“收复我们祖先的故土”、“中国人进入满洲不到二百年”等奇谈怪论。
这些怪论有时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这种思想和行动是中朝友好的一条裂痕,有如大堤上的蚁穴,必须挡塞住,否则隔了数年之后,万一领导不得其人,出现了尼赫鲁之流,也说不定借这口实来夺取领土,制造混乱。
”[1] 现在的中朝边界是清楚的,但在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朝边界时,受时局所限,各个时期的标准和依据还是有差别的。
在抗美援朝结束后,我们国家领导人对朝鲜和朝鲜人民满怀感情,因为,朝鲜历来是我们辅车相倚的邻居,是无数中华儿女为捍卫国家主权洒下鲜血的地方。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一时的个人感情和长久的国家利益是相冲突的,假使有了这一天,朝鲜统一了,或有了新的外来威胁,在外来势力的支持下,在不利于我国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困难的局面下,以此为借口,向我提出领土要求,以逞其野心,对我是极为不利的。
抗美援朝后,出于照顾朝鲜民族感情方面的因素,我们国家放任朝鲜在这一方面别有用心的研究,同时限制和封杀国内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
隋唐史大家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一书,只因书中提到了“征东”,康生在人民出版社的会议上就认为陈先生称赞《再生缘》会影响我国和朝鲜的关系,封杀《论再生缘》的出版。
康生在1963年还在“中宣部、大区宣传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高级党校负责人会议”上说“朝鲜对苏联编写的《世界通史》的批评文章,可先让历史学界议论一番,暴露一下大国沙文主义。
盲目的大国沙文主义包括我在内有不少人都有。
盖平县就是为纪念平了盖苏文而命名的。
盖苏文是朝鲜的民族英雄,唐朝同他打仗,没有一次不败在他手下……北大历史系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朝鲜发表的东西不满意”。
[2]所以,这一时期国内学者视此为禁区。
而朝鲜历史学家则在此时期以重新发现的眼光来审视原居住在我国北方和东北的高句丽族。
他们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时候,连带反对中国古代的帝王侵略他们的国土,在提高自尊心的要求下,产生了“收复失地”的企图,并在其国内掀起研究、宣传高句丽的热潮。
[收稿日期]2002-10-18[作者简介]姜维公(1962- ),男,吉林农安人,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东北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
・・33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术研究还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历史因素的影响,而在某些论著中甚至接受了日本东洋史学者及朝鲜半岛学者的不正确观点,这就不能不归咎于作者的史识了。
近几年来,半岛政界、学界的不正常思潮引起了我国东北学者的注意和警觉,他们在正常的学术研究中发现,半岛学者所谓的高句丽研究,引用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古代文献,但他们断章取义,只采撷对他们的观点、假设相吻合的史料部分,甚至于在没有吻合的史料的情况下,不惜歪曲、伪造,将我国东北大部分及河北的一部分都说成是他们过去领土的一部分,完全违背了历史,完全超出了学术范畴,成为趋奉政治的产物。
而我们过去的姑息和放纵已成了他们的口实。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疆域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弱而张缩的,但我国的情况非常特殊,是不能同亚洲以外其它国家的发展历程相比较的。
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还只是地理概念或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概念,更不是国家的代名词。
这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东亚的霸主,周边诸族则算是它的附庸。
在郡县设置之内的区域是中原王朝的实际统治范围,在郡县设置之外的地区则是中原王朝的势力统治范围,历史上称之为羁縻。
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能够和它始终抗衡下去。
可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疆域概念的,有的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识。
“中国”这个词,只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具有相当的含糊性,可以做多方面的解释。
例如,西汉时,现在的湖南、江西虽已设置了郡县,还是没有被承认为中国;到了明朝,湖南、江西可以被称为中国,现在云南、贵州一带还被当作非中国。
依现在的理解,中国这个词文化上的意义多,地理上较为模糊,它通常作为中原、中心地区或先进地区的代名词,是非固定的概念。
有些地区早就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经济文化也有了相当提高,自认为可以跻身中国了,对周围落后地区更是以中国自居,但在以往的观点看来,这个地区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
再如,北燕冯跋因不敌北魏大军,逃到高句丽避难。
高句丽王派遣使者前去慰劳他,书信写着:“龙城王冯君,爰适野次,士马劳乎?”[3]这就是高句丽王以中国自居,用的是一种平等甚至视北燕为其藩属的口吻,难怪以中国自居,视高句丽为夷貊的冯跋又惭又怒,以宗主的态度责备高句丽王了。
现在一些外国学者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中国对立起来,将其当作国家看,这是错误的。
因为中国这个名词有时也是王朝法统和汉族文化的同义词,他们不了解中国史书上的华夏和蛮夷只是一种文化的区别,而不是现代国家意义的区别。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掌握了原来旧王朝所统辖的区域,他们却不认为自己占领了别的国家,只不过觉得自己取得了中国的地位而已。
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西晋的合法继承人自居,虽然已经离开了传统的中心地区,却自认为是真正的中国,而将北朝称为“索虏”。
而相继在黄河流域建立起政权的少数民族却认为自己灭了西晋,取得了这些传统的中国地区,当然也就成了中国,而东晋和南朝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岛夷”,这在当时,这些正统观都是当局人无法解决的争端,而在后世看来,都给予承认,在唐初,南北朝史都作为正史同时修撰,就反映了这一点。
有时,在中原腹地发生了叛乱,叛乱地区也往往被称为“夷貊之区”,将之当作蛮夷看待了。
也就是说,不能以现代国家的疆域之争来看待我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争夺。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历来的天朝思想,也打破了原有疆域概念。
外国人习惯称建省地区为中国本部或中国,称其余地区为鞑靼、蒙古、西藏、中国突厥(新疆)。
也许大部分这样称呼的人并无恶意或用心,但这说法毕竟为列强掠夺我国领土提供了口实。
即使与中国领土绝无关连的国家,也可以此为借口,借着中国原有疆域概念与当时国际疆域概念的差异,实施其掠夺之目的。
100多年中,清朝失去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过去,日本侵略中国,自有其真正原因,但九一八事变,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就是将日本史学家矢野仁一所作的《满蒙非支那领土论》当作堂皇借口的。
日本为了侵占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费了不少苦心,网罗了大批学者进行所谓的学术研究,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构筑可行之理论和舆论。
可以说,今天朝鲜半岛的各种奇谈怪论都是变相地承继了日本当初的侵略理论,日本是始作俑者,至今仍未否定其研究之结果,其用心颇令人担忧,正如其以各种理由支持台湾一样,是有着扩张野心的。
1959年的中印关系恶化自有其历史原因,但尼赫鲁在决定使用武力之前,也是用这种方式当借口的。
当时,印度专门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以信函的形式,从历史与地理沿革的角度向我国提出了领土要求。
这个写作班子包括历史学家、外交家自然不足为奇,但连研究古神话和佛教的权威学者也都搜罗进去,足以说明他们是如何煞费苦心了。
今天,如何规范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呢?用今天中国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吗?显然不妥当,它不能反・・43映出18世纪清朝的最大疆域,100多年帝国主义的掠夺,清朝先后失去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同样也不能反映民国建立之初的疆域,那时,中国的地图还是“桑叶形”,而不是“公鸡形”。
194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承认外蒙独立。
如用今天的中国疆域为标准去重新安排历史发展,不但不足以反映当时实际形势,而且有数典忘祖之羞辱。
那么说,应以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疆域为范围吗?与上述同理,这也是不太妥当的。
不要忘记,越南很早就成为了中国的郡县,直到明初还是明朝的一个布政使司(省),朝鲜半岛的北部曾是汉朝的郡县,难道都能人为地从历史上割去这部分疆域吗?在叙述汉朝历史时便以今天的国界为准,将之割裂给当时尚不存在的北朝鲜和越南吗?这两个标准有时也会产生危害。
如谭其骧在《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一文就说:“我们认为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的中朝国界,这是历史自然形成发展的结果,没有什么帝国主义插手。
历史上的高丽最早全在鸭绿江北,有相当长一个时期是在鸭绿江、图们江南北的,后来又发展为全在鸭绿江以南。
当它在鸭绿江以北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国家的,这就是始建于西汉末年,到东汉时强盛起来的高句丽。
等于我们看待匈奴、突厥、南诏、大理、渤海一样。
当它建都鸭绿江北岸今天的集安境内,疆域跨有鸭绿江两岸时,我们把它的全境都作为当时中国的疆域处理。
但是等到5世纪时它把首都搬到平壤以后,就不能再把它看作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了,就得把它作为邻国处理。
不仅它的鸭绿江以南的领土,就是它的鸭绿江以北辽水以东的领土,也得作为邻国的领土”。
谭先生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编,他的观点在一些人眼里不会看待成个人观点,在198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编例》中,谈到如何处理历史上的疆域问题:“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
古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