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

九年级历史笔记整理一、介绍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在九年级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的历史素养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系统性整理这些重要笔记,本文将围绕不同的历史主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二、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了解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君主制度和社会阶级。

2. 秦汉时期: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治理,以及汉朝的兴起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我们深入了解了秦朝和汉朝对于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影响。

3. 魏晋南北朝: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涵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型,我们学习了这一时期的王朝更替,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三、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我们学习了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文化特点,深入了解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性。

2. 印度河流域文明: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和摩亨约达罗文明展开,了解了它们的城市规划、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古希腊: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民主的兴起以及希腊神话等文化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古希腊的哲学、科学和艺术对于后世的影响。

四、近代史1. 欧洲中世纪: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涉及到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等事件。

我们学习了近代欧洲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2.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这一部分笔记主要围绕文艺复兴对艺术、文化和科学的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的探索和殖民活动展开。

我们了解到这些事件对于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涉及到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影响、殖民扩张的动因和后果等。

我们了解了这些事件对于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现代史1. 世界两大战争:这一部分笔记主要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战争与和平的影响等。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笔记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笔记
的书法名家 2、东晋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品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四、绘画:东晋顾恺之 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五、雕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石窟有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9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 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 1、包括朝代:宋、齐、梁、陈 2、都城:建康 3、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 4、转折:梁武帝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爆发大规模叛乱,从此南朝处 于劣势
三、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29年) 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吴: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大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发展生产 2、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3、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 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3-6世纪,黄河流域出现4次统一: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时间:383年 3、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4、特点:以少胜多,东晋胜 5、影响: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农学: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地位:北朝的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有最早的一 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 宜 二、数学:祖冲之 1、祖冲之南朝科学家。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 果 2、成就:①数学: 领先世界近千年 ②历法: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③机械制造:指南针、水碓磨、千里船。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的形成 从全局来看,分裂孕育着统一(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注意:曹操并非三国时期人物(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3)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蜀、吴均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晋(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1.东晋(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今江苏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2)士族崛起⎩⎨⎧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阶层形成。

②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指地位高,有钱有势的人家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开发 东晋时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1)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疆界变化,对峙中孕育着统一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1.诗歌②陶渊明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萧统“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1.诗歌③谢灵运与山水诗大小谢:(1)谢灵运、谢朓[tiǎo];(2)谢灵运、谢惠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辞赋①曹植——《洛神赋》②王粲——《登楼赋》③左思——《三都赋》3.小说①《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干宝搜集)《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yé)》、《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②《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刘义庆编撰)望梅止渴、七步成诗、咏絮之才、东床坦腹巩固练习1.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2.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王维D.李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归园田居》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说在课前】这次是文学常识的第三节课。

幼儿翻到251页,小学在233页,中学在242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本节课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三部分内容,比较少。

【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诗歌、辞赋、小说,诗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为三个流派,首先讲解诗歌中的第一个流派建安诗歌。

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空陈王,需软硬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解析】建安诗歌:建安是一个年号,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他只是个傀儡,大权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是汉献帝,这一时期诗歌特点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渴望建功立业。

《中国文学史纲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文学史纲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国文学史纲 魏晋南 北朝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
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魏晋
诗歌
文学
中国
诗坛
文学史

诗品
纲要
社会
曹植
形式
文学创作
文艺
诗 文学理论
美学
概说
正始
目录
01 魏晋南北朝文学
03 参考文献
02 隋唐五代文学 04 注释
《中国文学史纲要》勾勒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史实、重要作家、重要文学流派、重要文学成就,编著 者均为著名文学史家。与一般中国文学史详细叙说的写法不同,纲要旨在简明扼要地对文学史作系统概述,突出 文学史上的重点现象,便于读者掌握,是中国文学史最好的入门书。本书是四册中的第二册,为魏晋南北朝、隋 唐五代文学纲要。
第四章 杜 甫
1
第六章 古文运 动和韩柳散文
2
第七章 中唐其 他诗人和诗派
3
第八章 晚唐诗 坛
4
第九章 唐代传 奇和敦煌变文
5
第十章 唐五代 词
参考文献
注释
谢谢观看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二章 正始西晋文 学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乐府 民歌
第五章 南北朝诗文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 小说
第七
01
概说
02
第一章 隋 及初唐诗坛
03
第二章 盛 唐诗坛
04
第三章 李 白
06
第五章 新 乐府运动和 白居易
05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魏晋 古代文学笔记

魏晋  古代文学笔记

简述谢朓对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发展:1.谢朓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景物描摹细腻、画境清新自然的特点,总体上呈现清新流丽的风格。

他的诗没有大谢因过分雕琢与追求新奇而产生的生硬晦涩之感,故显得流畅自然而又色彩明丽。

谢朓的诗歌多能把自己的情感意趣,自然地融入到景物之中,以情入景,以景结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谢朓的诗大都以写景见长。

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造清丽的意象和淡远的意境。

在写作上,也不像谢灵运那样一一记述游历过程,寓目成句、随意铺排,而更多地对自然景物作选择、提炼,重新加以组合,从而摆脱文人诗常见的冗长、深芜的弊病。

大谢诗中很容易找到的病句累句,在谢朓诗中极为少见。

从而使他的诗歌语言更加浅近、精炼,并且更加诗意化。

3、谢朓也和谢灵运一样,善于炼字琢句、熔铸警句。

对仗工整,造语自然精练,音韵和谐流畅。

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 P1054·谢朓以新体写山水,新体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声律和语言的运用。

谢朓自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正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艺术审美要求。

在声律和境界上已开唐人律诗先河。

这是小谢对大谢诗歌创作的发展与超越。

•魏晋南北朝赋:1、赋篇题材的扩大。

魏晋赋篇的题材广泛,除了原有的宫殿、田猎、山水、京都题材之外,游历、伤别、悼亡、花鸟草虫等题材的作品都涌现出来。

2、赋篇抒情成分的加强。

在五言抒情诗和田园诗以及山水诗的影响下,许多赋篇中抒情的成分大为加增。

怀恋乡土、友人,感慨兴衰变化,希望建功立业而理想不得实现的苦衷等等情怀都得以强烈的抒发。

3、写作技巧的不断完善。

赋篇受骈俪之风的影响,对仗工整,讲究用典,音韵和谐。

魏晋南北朝赋篇的种类:分类叙事赋:代表作《洛神赋》《三都赋》《哀江南赋》等。

咏物赋:代表作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等抒情赋:抒写文人政治理想与失意情绪。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二十卷。

东晋干宝作。

所记多神灵怪异之事,作者意在阐明“神道之不诬”。

但亦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及民间故事。

其中一些作品揭露统治阶级之罪恶,表达人民之愿望,另有一些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优秀品质,还有一些爱情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这对唐人的传奇和俗体文学有重大影响。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多所反映。

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扬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

语言精炼,韵味隽永。

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

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一.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

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

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

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七年级历史学习笔记: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主要的政治改革、文化传承和民族分化发生在这个时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

一、政治局势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于三国时期后的一段历史时期。

政治局势由三国混战逐渐转化为各地的割据统治,大量战争导致中央政府的空间被削弱,五胡乱华的入侵更是加重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2. 魏晋南北朝分为三个时期:西晋、东晋和南北朝。

西晋时期统治全国,但短暂的寿王时期结束后,开始了东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政权的并存,南朝和北朝相继兴起,政治格局愈发复杂。

二、政治体制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呈现出了分封制和官僚制的状况。

君主掌握重要权力,地方官员根据地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封地,以分封博取各地官员的忠诚。

2. 官僚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该制度下,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控制着地方政治、理财、法律和武备等事务。

三、社会结构1.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随着统治阶级的变化,土地所有权逐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量工农民众失去了土地、财产和权利,成为富人和地主的附庸。

2. 很多居民成为贫苦的,生活条件恶劣,并受到战争、疾病和灾害的影响。

精英阶层和富人通过大量奢侈的消费来显现其社会地位,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4.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科技中,出现了新的文化潮流和思想。

例如,儒学、道家、佛教等思想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延续了中国思想的千年历史,并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典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些重要的政治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读书笔记2000字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读书笔记2000字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读书笔记2000字魏晋南北朝文坛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其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突出: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句式结构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也趋于骈化。

一、南朝文坛沿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有阶段性特点。

刘宋时情采魅力焕发,抒情体物的华章美文繁盛,文风密丽不乏疏朗;齐梁后踵事增华。

二、傅亮:骈俪句法的美富,如《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

三、“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一)谢灵运诗歌“才高词盛,富艳难踪”(《诗品序》),赋与文也是如此。

1、山水题材—《岭表赋》、《长谿赋》、《山居赋》,状物写景巧似,选字修辞清新,与其山水诗呼应。

如《岭表赋》“顾后路之倾巘,眺前磴之绝岸;看朝云之抱岫,听夕流之注涧”。

2、《山居赋》以汉大赋规模铺写隐居生活,文体上创新:以散体笔调作自注,对后世散体山水游记有导源滋养之功。

(二)颜延之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赭白马赋》、《陶征士诔》等。

《赭白马赋》序及正文几乎全为偶句,有雕缋过甚性情隐没之憾;《庭诰》通体骈丽,文风整饬。

(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辞,《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是奇丽风格代表。

四、史传文学。

(一)晋陈寿《三国志》和宋范晔《后汉书》。

陈寿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如《诸葛亮传》末“评曰”。

(二)范晔有心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纪传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富篇翰之美。

五、“深得文理”《文心雕龙》。

成书于齐末,具议论文性质,采用骈文体裁。

东晋葛洪《抱朴子》有骈偶成分,但不完全。

刘勰汲取魏晋来以骈俪偶语论事析理的经验,使骈文说理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学实践与其折衷通变文学思想相合,而其理论建树也植根于创作心得。

如《物色》篇赞:“水沓水匝,树杂云合。

目既往还,心亦吐纲。

春日迟迟,秋风飒飒。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纪昀:“诸赞之中,此为第一。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学来探索。

以下是我的魏晋南北朝考古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转型。

各地出现了许多遗址和文物,它们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人们生活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考古学的帮助下,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和研究这些遗址和文物来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面貌。

在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发现。

例如,在洛阳的魏晋陵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陶俑和文物。

这些陶俑形态各异,包括官员、士兵、马车和动物等,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和青铜器,这些器物不仅考古学家们提供了关于手工艺技术的重要信息,也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除了墓葬和文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线索。

在南京的建康城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和城墙等建筑遗迹。

这些遗迹不仅揭示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状况。

此外,墓志铭和碑文也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墓志铭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家庭背景、成就和贡献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而碑文则记载了当时的政治事件、文化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等。

通过对这些墓志铭和碑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领域也有许多令人称奇的考古发现。

瓷器、壁画和雕塑等艺术品为我们展现了当时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和审美追求。

特别是石窟艺术,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有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总结而言,魏晋南北朝考古研究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通过发掘和研究墓葬、建筑、文物、碑文和艺术品等,我们可以还原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课堂笔记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2.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3.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成就【教学重点】1. 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魏晋南北朝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

【教学难点】1. 了解魏晋南北朝对后世的影响。

2. 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式】1. 课堂讲授2. 影像资料展示3. 组织学生分组展开研讨和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示范画出科技、文化两个大圆圈,然后把魏晋南北朝放在两个圆圈之间,引导学生思考科技、文化与魏晋南北朝之间的关系。

二、展开教学(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1. 魏晋南北朝的时间(1)晋朝(265年—420年):东晋、西晋。

(2)南北朝(420年—589年):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意义(1)国家分裂:形成了分裂的局面,加速了中原文化东移南渐,南北文化交流的形成。

(2)民族融合:北方族群汉化、南方族群汉化、南北民族融合。

(3)文化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1.农业的发展(1)邓禹篆田法:魏时期的邓禹提出了规划农田、开辟水利的“篆田法”,对农业的生产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篆田法是中国古代土地规划的一个创新,明确了农田的边界,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以及农田排灌、改造河流和水利设施的发展。

(2)农业知识的发展:亩产倍增、耕作细化、新品种应用。

2.纺织业的发展魏晋时期,纺织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南方以蚕桑为主,北方以养羊为主。

魏晋时期开采出的涟漪红和蓝都是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名产。

3.医药学的发展(1)本草学兴起:南北朝时期,郑弘编成《神农本草经》,此书成为中国收集药物经验的最早文献。

(2)针灸学开展: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系统,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南方的针灸学以神秘的方法为主,北方的针灸学以医学经验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杰出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一.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

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一方面“学不称师,文取皆达。

”二.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

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去从心里流露出来。

面对人生的苦患,以老庄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去对待,还靠儒家的思想力量。

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上真正到达与自然合一的境界,由此而创造了格高千古的优秀诗篇。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

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

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

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

”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

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

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主要内容有: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

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

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

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

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

“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

《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魏晋南北朝赋史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赋史读书笔记

魏晋南北朝赋史读书笔记今日读了魏晋南北朝赋史,得到了诸多感悟。

南朝四代,宋齐梁陈,朝代更迭很有意思,不是刀光剑影杀出一条血路夺了人家的江山,而都是通过貌似温情脉脉的“禅让”来荣登皇帝宝座的。

禅让在南朝的轮番上演,虽然少了些血雨腥风,却充斥着更多的狡诈与阴谋,实际上还是篡权夺位。

因为要打禅让的旗号,所以必须把顺天应人的戏做足,“劝进”于是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主要环节。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是司马懿的第六世孙,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次子,安帝司马德宗的亲弟弟。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刘寄奴。

晋恭帝很聪明,知道东晋气数已尽,皇帝早就是军阀的傀儡,所以刘裕让人将写好的禅位诏书拿给他抄的时候,他欣然提笔,没有丝毫犹豫。

按说这事儿就算结了,刘裕应该满心欢喜地圆他的皇帝梦去了。

可是不,刘裕一定要“奉表陈让”,说自己德行浅、功劳小,当不起这个大位。

这时候,晋恭帝早已知趣地搬出皇宫去了,这个陈让表自然不能送达。

数百名大臣联袂上表劝进也不行,刘裕硬是把架子端着。

这个时候,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亮相了,他就是太史令骆达。

魏晋以后,太史令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

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很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抱有主观神秘的态度,所以太史令颇有些像现在的仙婆神汉,要太史令来证明刘裕代晋是上天的旨意,显然是太合适不过了。

先是宋朝王公大臣登门陈请,后是太史令文建陈天符瑞,依然是东汉一百九十六年禅魏,魏四十六年禅晋,晋一百五十六年禅宋,而宋自永初立国至今已六十年,又是逢“六”。

如此一来,结论自然是“天意”。

其实,在篡位者的心里,皇帝这个宝座是非我莫属的,有没有太史令的数字游戏,都不会影响到大局。

之所以让群臣粉墨登场、联袂劝进,不过是不得不走的一个过场而已。

既然是走过场,表演是否出彩,场面是否感人,乃至戏词儿是否剽窃,也就无关紧要了。

太史令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禅让从来就不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一种虚伪的政治样板。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国文学思想通史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中国文学思想通史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章 西晋士风与西 晋文学思想
05
第四章 东晋的文学思 想
06
第五章 元嘉与永明的 文学思想演变
目录
07 第六章 刘勰的文学思 想(上)
09
第八章 刘勰的文学思 想(下)
08
第七章 刘勰的文学思 想(中)
010
第九章 文学思想的多 元发展
目录
011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思 想
013 部分引用书目
第五节 体论 第六节 势论
第七节 味论 第八节 术论
第九章 文学思想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文”的 观念的辨析
第二节 主质朴、 重功利的文学思

第三节 尚自然、 主风力的诗歌思 想
第四节 重娱乐、 尚轻艳的文学思 潮
第十章 北朝的文学思想
第二节 重实用、 尚真实、求朴野
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北朝文 学思想发展的背
生的背景
第二节 刘勰 的生平和 《文心雕龙》 的成书
第七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中)
第一节 刘勰的杂 文学观念
第二节 刘勰文学 思想的主要倾向
第三节 刘勰的批 评观
第四节 刘勰的文 学史观
第八章 刘勰的文学思想(下)
第一节 刘勰文学 理论体系的建构
及其理论方...
第二节 物色论
第三节 神思论 第四节 风骨论
第三章 西晋士风与西晋文学 思想
0 1
第一节 西晋士风 的变化
0 2
第二节 文学思想 变化的缓 慢的开始
0 4
第四节 对文体特 征的探讨
0 6
第六节 重真情
0 3
第三节 结藻清英、 流韵绮靡 的创作倾 向
0 5
第五节 陆机《文 赋》的理 论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简和笔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简和笔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简和笔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充满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思想潮流和哲学思考。

这个时期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并且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竹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竹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书写材料。

这种材料被广泛地用于书写、记录、存储和传播书籍和笔记。

竹简是一种非常适合记录思想和语言的材料,因为竹简可以很好地保存纸张上的文字,同时,竹简也非常轻便,可以携带。

在那个时代,竹简往往用来记录个人的思考、感受、生活和学术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笔记记录方式。

竹简携带方便,保存时间长,不怕潮湿、虫蛀等硬件因素,这些优势使得竹简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品。

同时,竹简也有缺陷,只能用简单的刻划工具来书写,字迹多以楷书或行书为主,题目一般都刻在简上的头部,其他的记载便需要自行采用便于辨认的方法标记,这使得其具有重复利用的部分,经擦改而得,因而有一部分竹简是后人写入进去的内容,不太纯正。

竹简无助于核对,分析,给变造带来便利,伪造风险也增加了,但多数仍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

笔记笔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孔子,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这时期的笔记往往是一种思想、学术和文化的记录方式,通过记录这些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和文化内涵。

同时,笔记也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方式,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学习笔记的整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笔记。

这些笔记对后世影响深远,例如晋代的嵇康、王羲之、桓谭等人,他们的笔记记录了他们思想的变化、对艺术的理解、对社会的看法等等,这些笔记成为后人了解这个时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简和笔记在人们的思考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笔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法律思想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律思想也渗透了儒家礼教的学说,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观念。

周礼、仪礼、礼记也被糅合于法律思想之中。

例如记载周朝官制的周礼之于组织法、行政法,规定社会上层生活规范的仪礼之于行为法,探讨礼的原理的礼记之于法理等皆不无影响。

汉末丧乱,传统儒学分崩离析,出现了思想上的变化,在法律思想上表现为刑、礼比较的争论,亦即制定法与自然法的讨论。

儒家“礼法为天地之序”其本质是自然法。

曹魏时期的刘廙著《先刑后礼论》,一反汉代正统理论,提出制定法重于自然法。

钟苟的《刑措论》也强调了制定法的重要性。

而丁仪、王粲则为主德派的代表。

丁仪在《刑礼论》一文中,用天人感应的观点解释先礼后刑,认为“天之为岁也,先春而后秋;君之为治也,先礼而后刑”,其理论一本于自然法。

主张“先生而后杀,天之为数;先教而后罚,君之为治。

”王粲则主张“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基本上以德治礼教为着眼点。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而是主张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应用。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这种刑礼比较思想,具有一定的辩证因素,不能不说是比较进步的。

曹操本人“揽申商之术”,执法严明,早年任洛阳北部都尉时,造“五色棒”悬于门上,“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在其统治地区内“皆以明罚敕法、齐一大化也”。

至于他自己“割发代首”的轶事,更表明了他“刑无等级”的“一刑法”思想,曹操虽主张法治,但对刑罚态度较谨慎,认为刑是百姓的生命,强调“选明达法理者,使操典型”。

这种重法慎刑的法律思想较进步。

诸葛亮也主张厉行法治,其立法思想是“威之以法”,刘蜀政权内部关于法治抑或仁政有过一番争论。

法正认为刘氏政权是外来人,应行客主之义,以宽刑驰禁惠抚益州土著豪强,诸葛亮则竭力坚持应以法治国,指出刘焉父子的弊政正在于法之不行,主张对豪强“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恩荣相济,上下有节,才是治国之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魏晋南北朝部分学习笔记一、曹丕《典论.论文》1、什么是曹丕《典论.论文》?答:曹丕,字子桓,220年即位。

《典论.论文》,“典”有“常”或“法”的意思。

“典论”,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

“论文”,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

2、《典论.论文》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全文六个自然段,主要是评论建安七子的作品优劣,并发表自己对文学的一些看法。

第一自然段: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

即想炫耀自己,因而只看见自己的长处,只寻找别人的短处。

第二自然段:列举建安七子都具有博学和独创精神,他们各以自己的专长齐驾并驱,驰骋在当时文坛。

但要以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倾服,是难于做到的。

故提出“审己以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

这就是曹丕《论文》的宗旨。

第三段:具体论述建安七子的文章得失。

“王粲长于辞赋,徐擀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汤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

”曹丕对不同的作家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开创了我国作家风格论的先河。

第四段:泛论文人毛病,以及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

照应首段,指出文人不但相轻,而且还存在“贵远贱近”,即“厚古薄今”;“暗于自见”即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

接着,转述论文体的不同特点。

第五段: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主张“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第六段:论述文章的价值。

把文章肯定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3、什么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以及“文气说”有什么影响?答:“文以气为主”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论诗论文的观点,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因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

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这些作家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本身各自不同的气质。

曹丕的“文气说”虽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很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材性,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家艺术风格的决定作用,其观点不免失于偏颇。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文艺批评家有很大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称“才有庸隽,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称:“刚柔迭用,喜愠分情”等观点,基本上都是受了曹丕观点的影响。

4、“建安七子”指哪些?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和东平刘桢公幹。

5、《典论•论文》中提出的“四科八种”指的是什么?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

即“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

二、陆机《文赋》6、简介陆机《文赋》答: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他写《文赋》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解决创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7、陆机“诗缘请情而绮靡”说应该怎样理解?答:陆机在《文赋》里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文学理论观点,其中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毛诗大序》里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就认识到了诗歌的抒情作用,但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

陆机只讲“诗缘情”,不讲诗歌的“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再加上他讲的“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8.陆机的文章“十体”说答:陆机在《文赋》里把文章体裁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他在此提出文章的十体说,比起曹丕的四科八体又细致了一些,同时指出了这十体文章各有不同的风格。

特别是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只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这与“赋体物而浏亮”一道就强调了这文学作品的两个重要特性:感情和形象。

反映了他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已大大地深入了一步。

9、陆机认为创作激情如何产生?答:激情的产生:其一、阅读前人作品,从中受到感染,因而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其二、四时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动了作者的感情,要抒发作者感物而兴的喜怒哀乐之情,因而“投篇援笔,宣之斯文”。

10、陆机如何通过想象进行构思?答:关于通过想象进行构思的问题。

想象的特点首先是情物结合,当文思勃发,“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其次是想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驰骋。

作家创作时浮想联翩,包罗万有,还必须符合作品的主旨,即序言中说的“意”,也就是作品的整个构思。

他注意到了在运用想象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文思开塞的现象,但苦于没有找到原因,直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才得以解决。

11、关于因袭和创新的问题,陆机是怎样看待的?答:关于因袭和创新的问题,作者主张在学习前人作品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创造。

12、陆机认为内容与形式有何关系?答: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他主为“理扶直而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编织文章的色彩。

以意为主,以辞为辅。

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揭示了诗主情,赋写物的特点。

陆机不仅重视作品的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采妍丽。

13、陆机如何怎样认识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答:关于作家的才性和作品风格问题。

陆机认识到文体千差万别,事物丰富多彩,在充分描物象的前提下,由于作者的才性和文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作家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性,选择相应的文体、创造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14、陆机怎样认识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答:对于文章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陆机认为文章具有囊括众理、贯通古今、宣扬风教、滋润万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此外、《文赋》还从谋篇、定章、遣词、造句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细致的讨论。

三、《文心雕龙. 神思》15、刘勰认为什么是神思?答:刘勰,字彦和。

南北朝文学家。

《神思》是第二十六篇,神,指构思时的精神状态即作者的想象活动;思,是指创作构想。

16、在《神思》篇中,刘勰认为创作构思和想象活动如何进行?答:本篇在于论述创作构思和想象活动。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指出修身养性,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

首先指出创作构思时的想象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其次,指出这种思维活动一定要寂静地、专注地、聚精会神地进行,这样,吟咏时才能发出珠玉般的声音,写出美好悦耳的声音。

另外,指出主观想象不能离开客观的事物,想象在内心活动时,思想是决定的关键,但当作品反映外在事物时,文词又成了决定一切的枢机。

最后,对作家提出了要求:一、“积学”,不断积累知识;二、“酌理”,不断增长才干;三、“研阅”,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四、“怿辞”,逐渐掌握运用文辞的技能。

这样,作家才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总之,思想决定内容,内容又决定作品的语言。

因此,要求内容和语言的统一,并照应前文归结到“秉心养术”,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第二段:论述文思的。

认为文思的迟和速决定于一个基础——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

第三段:论说修改润色对写作的必要性。

第四段:用“赞”的形式总结全文,说明构思时想象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前者受后者影响,而后者又要靠文学作品来表现,故要讲究文词的推敲,比兴手法的运用,写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好作品。

四、《文心雕龙. 情采》17、论述情与采的关系答:《情采》是《文心雕龙》第三十一篇,论述情与采的关系。

情是指思想感情,即文章的本质,属于思想内容范畴;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属于表现形式范畴。

刘勰认为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又有赖于形式的表达,二者应相互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才是好文章。

第一段:提出文质并重的主张,认为“文附质”、“质待文”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第二段:论述“为情造文”和“为文造情”两种写作态度的不同,提出“述志为本”的创作主张,抨击了当时文坛重文轻质,“言于志反”的不良倾向。

第三段,指出过分追求形式会损害作品的内容,只有“心定”、“理正”之后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好文章,所以要求从内容出发,正确使用文采。

第四段,用“赞”的形式,总括全篇主旨。

指出文章要用文采来表现,否则文章不可能传播得很远,如果“繁采寡情”,也会使作品空乏无味。

照应前文“文附质”、“质待文”。

五、《文心雕龙. 物色》18、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问题。

答:《物色》主要内容是谈文学创作和自然景物的关系以及文学究竟怎样来反映现实等问题。

刘勰认为客观景物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创作开始于对外物的感受:“物色之心,心亦摇焉”。

随着四季景物的不同变化,人们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而文学就是这种情感的抒发,所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这种对物、情、辞的阐述,说明了三者的主从关系,肯定了外物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19、《文心雕龙. 物色》总结了《诗经》描写景物的经验有哪些?答:总结了《诗经》描写景物的经验:情景交融,语言简练。

刘勰认为这与诗人有感于物,联想丰富,流连万象,随物宛转,达到心物交融的境界是分不开的。

主张描写景物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反对晋宋以来片面追求“文贵形似”的不良风气。

刘勰认为,描写自然景物不是抄袭自然,而是要从深远的情志出发,去仔细体察吟咏万物的声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