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6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6张PPT)
樊.笼( fán )
2.通假字
契阔谈 .( “ ”通“宴”,宴会 ) 3.古今异义
(1)人生几.何.( 古义:疑问代词,多少。今义:几何学 ) (2)依.依.墟里烟( 古义: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今义:形容留恋,不忍 分离,如“依依不舍” )
(3)复得返自.然. ( 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 )
的情感。
园诗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审
美鉴赏与创造]
情景导学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 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经得起历史 的筛选而流芳百世呢?在汉末大乱的历史舞 台上,曹操镇黄巾、伐董卓,政治上挟天子 以令诸侯;他平吕布、战官渡,军事上雄才 大略;他精音律,善诗歌,文学上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他的诗志深笔长,慷慨悲壮。集 “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 今。陶渊明是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 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陶渊明是一位隐士, 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陶渊明是一位耕
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
概 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
·
述 目
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
标 提
合审美鉴赏力。
要 与
▪ 4.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
策 略
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写一篇文学短评。
▪ 〔内容提要〕
▪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
6.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误落尘网中[ 应为“误落(于)尘网中” ] ②开荒南野际[ 应为“开荒(于)南野际” ] ③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吠(于)深巷中,鸡鸣(于)桑树颠 ] (2)宾语前置句 何以解忧( 应为“以何解忧” )
▪ 7.名句积累

7《短歌行》《归园田居》课件19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7《短歌行》《归园田居》课件19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 、“七子”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 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 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
曹操、曹丕、曹植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
军将军刘裕参军。 • 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 第五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
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小结 短歌行
人生苦短 求才不得 功业未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村落、炊烟 远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室外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桃红、柳绿 绘色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吠、鸡鸣 绘声(以动衬静)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虚室
室内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 “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 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 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 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 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 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统天下
英雄的慷慨悲歌
归园田居
尘网
樊笼

(官场)
田园 丘山
自然 (真)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
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
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
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

作 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 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也是在
巧妙地感染贤才,提醒他们
忧时光易逝
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去 施展抱负。浓郁地抒情色彩
里包含强烈的政治目的。
学习活动三:探究曹操之“忧”
忧 什 么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人同处乱世,却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今天我们 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中不同的人生 取向。
歌 行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 府诗有“长歌”与“短歌”之分。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长歌” 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节奏比较 短促,低吟短唱,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曹操 作
155-220
者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
简 事家、文学家。
介 政治 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并实行一系列
较为进步的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了社会秩序。
文化 在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汉魏之际雄健深
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归园田居 五言诗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42张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42张
曹操和陶渊明,一位是统治者,一位是弃官归隐、亲身劳作的诗人,他们的人生 境界和追求都不同,也决定了他们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而他们的人生也是他们各自追 求的极端化发展,也因此他们都有自己的美丽和不足。如何将这两种人生追求结合起 来,取长补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人生,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 四 部 分
第 五 部 分
布置作业
作业
1.总结常见的表达技巧,积累下来,与同学进行交流。 2.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人生的选择”这一角 度出发写一段话。
谢谢!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今隐逸 诗人之宗
第 二 部 分
诵读诗歌,感知文本
齐声朗读,感悟诗歌节奏,体悟情感基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示
曹操与陶渊明同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只是一个柔弱的文人,不具备曹操 的政治眼光和雄才大略,更不具备曹操的军事才能,所以在乱世中,他只能选择归隐 田园、独善其身,这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既然无力改变环境,那就努力做好自己! 统治者与农民,政治家与诗人,或许身份有不同,但人生价值并无高下之分。
第 三 部 分
走进诗歌,品味鉴赏
分组讨论
1.归因:在古代,官场可以说是一片热土,太多人心向往 之,那陶渊明为何而归呢? (从诗中语句并结合时代背景及诗 人的经历来回答)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复得返自然。
古汉语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依依 自然
古义: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今义:形容留恋,不容分离 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
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
拙(形容词做名词,原始的、本真的品性)
省略句 (状语后置)
开荒(于)南野际 狗吠(于)深巷中 鸡鸣(于)桑树颠
全文感知
“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诗眼是 什么?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 笔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 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 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全文感知
在“归”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朗读课 文,用原文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何而归? 2. 为何而归? 3. 归向何处? 4. 归去何感?
全文感知
在“归”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朗读课 文,用原文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远近结合
景物优美 动静结合 心旷神怡 视听结合
狗吠 鸡鸣
白描 情景交融
无尘杂 有余闲
呼应开头
复返自然
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拓展延伸
【讨论】: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 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归依,他在 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手法 ➢ 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远近
结合的手法 ➢ 生动形象的比喻 ➢ 首尾相应,结构巧妙
思想情感
➢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 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又包含对生活深刻的感悟
内容图示
回归自然
归园 田居 田园风光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 (4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 (49张PPT)
11
单独写出他所知道的。杨修写:“黄绢,有色的丝织品, 写成字是‘绝’;幼妇,少女的意思,写成字是‘妙’; 外孙,是女儿的孩子,写成字是‘好’;齑臼,受辛之器, 盛纳五辛的器具,写成字是‘辞’。(注:这不是受尽艰 辛的器具,而是盛纳五辛的器具。)这说的是‘绝妙好 辞’的意思。”曹操也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杨修是一 样的,于是赞叹道:“我的才能比不上你,走了三十里路 才明白碑文的意思。”
19
二、名句积累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 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 _2_._曹_操__《__短__歌__行__》__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青 怀青,子诗衿的,最悠后悠四我句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6
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写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提示:诗人选取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 、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一 派和谐、恬静、幽雅、静谧的田园景色,使人感受到那 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17
【语言建构】
一、音形识记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2.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又名 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 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4
作品:《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2
二、不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最早见于晋书的《陶 潜传》,其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 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乃 即日解印绶去职。”有人认为:“陶渊明当一个月县令, 薪水只有五斗米,一斗米大约十五斤,五斗米七十五斤, 这未免太少了。这官儿当真不做也罢。”据学者考证,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归园 田居 (其一) 陶渊明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7课
导 入
倘若让你进行选择,你会更倾向于在城市生活 ,还是乡村生活呢?(自由交流时间)城市生活与 乡村生活皆有其独特的优势与不便之处。那么,在 今日所要学习的这首《归园田居》里,诗人陶渊明 究竟选择了哪种生活呢?没错,他选择了田园生活 。那他选择田园生活的缘由与大家是否相同呢?接
读 -初读感知
6.如何理解“守拙”一词?
【明确】 秉持愚拙之本性,实乃一种高尚的境界。有一词语名曰 “抱
朴守拙”,其中 “抱朴” 一词源自《老子》。“朴” 恰似未经 加工的原木,抱朴便是坚守自身未经雕琢的天然本性。而 “守拙” 则出自本诗,“拙” 虽为自谦之语,然其更深层次之意乃是坚守 朴素自然之天性。由此可见,诗人毅然拒绝官场上那些钻营取巧、 追名逐利之行为做派,坚定不移地保持着自己自然天成的本真天性。
读 -精读赏析
2.诗人从哪些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勾勒这副图景?
【明确】 (1)远近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乃近景之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 为远景之描。 (2)视听结合: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有形有色,入目成景;狗吠、鸡鸣,声
声入耳。 (3)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尽显极静之态;“狗吠、
板书设计
课毕
中国文化
CLASS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再见
部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
鸡鸣”,清晰可闻。此一方面凸显田园之僻静,另一方面亦为这幅田园画卷增添生机与活 力。
(4)白描:白描乃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不事藻饰与渲 染烘托。作为文学技巧,即用最简练笔墨,不加修饰渲染,以简洁质朴语言勾画景物。诗 人描绘景物时,仅客观呈现其自然之貌,未有意在景物中投射自身情感。语言自然朴素, 勾勒出一幅平静祥和的田园图景。

《归园田居(其一)》PPT教学课件

《归园田居(其一)》PPT教学课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押韵特点: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ɑn 韵)。
任务活动三 品味意境
品味意境
1.由题目中的“园田居”切入,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看看诗人写了哪些田园景物?
➢ 明确: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 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所写景物: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深巷、桑树等。
深入研读
2.联系学过的诗文,有没有反应陶渊明耕作辛苦、生活艰辛的内容?
➢ 明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
➢ 明确:远景描写,“暧暧”“依依”,叠词之美,给人轻松惬 意之感,引导学生读一读,体会这种感受;远望朦胧的村庄, 升起袅袅炊烟,鸡鸣狗吠,以声衬静,田园生活XXX祥和。
品味意境
2.结合具体诗句品味诗意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明确:对照鲜明,“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间 世》)一方面说明诗人居住环境的干净;一方面也写出诗人生 活闲适,心灵虚静。
义熙元年秋,任彭泽令,到任八十一天,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 授印去职,归隐田园。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4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46张ppt)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描绘了哪些图景,给我们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方宅
简朴
草屋
清幽 优美 安定
榆柳 桃李 村庄
恬淡 舒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和谐 恬静
炊烟 狗吠
——融情于景
鸡鸣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种美呢?
译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融情于景 • 以动写静 • 远近结合 • 视听结合 • 白描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 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 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 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 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 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 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由于官场的黑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暗,无自由,无 法实现抱负,作
羁鸟、池鱼
者归隐田园为独 自己 比喻 善其身。
3)守拙,不随波
逐流,固守节操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7.《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7.《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正方
②从曹操的人生追求来看,“日月 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他胸怀大志,志在四方, 即使年老仍在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人生应有大志,去追 寻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躺平, 才不枉人世走一遭。
反方
②从个人追求来看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他确实不喜欢尔虞我诈 争权夺利的黑暗腐败官场。他更向往的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 。不同于曹操在乱世之初,天下局势未定 ,能者多有机会,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门 阀制度森严,他自知没有扭转乾坤之能, 故而选择归隐田园躬耕不同流合污。在那 样的社会里,他是如此性情,归隐是最好 的选择。他的归隐并不是躺平,而是身处 逆境中寻求自我的突破。
答案
1. A项,“开头四句从侧面写‘静’”错。开头四句应是“正面”写“静”。 故选A。 2.①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 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
②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 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阅读
图片导入
学习目标
1.掌握比兴、化用、白描等手法与熟知质朴刚健、平淡舒缓的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因声求气—置身诗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解读诗歌的感情,理解与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
目录
一 因声求气,初步感知
二 置身诗境,以意逆志
三 文本细读,艺术鉴赏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慢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慢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慢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快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快

7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
拓展延伸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建安时期的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 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 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
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 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
“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学案》P70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积极进取、一心报国的正气
15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悲天悯人,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慷慨悲凉之气
16
拓展练习: 1.完成《学案》72页第6题 2.背诵默写两首诗。
四言古诗,“二二”节奏, 匀称整齐,铿锵有力,古朴 庄重。
“何、多、忘、康、心、今、苹、 笙、掇、绝、存、恩、飞、依、 深、心”,一共8次换韵,语音形 式上错落有致,便于表达跌宕起 伏、深沉委曲之情。
五言古诗,“二二一”和“二一 二”节奏两种节奏交替出现,自 由灵活,舒缓自如。
“山、年、渊、田、间、前、烟、 颠、闲、然”,一韵到底,“an” 韵声音明朗饱满,有一种
不同的人生选择,相同的精神归宿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1
一、导入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
建立奠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 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心怀天下之忧”和“山 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 选择带来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他们的诗 作打上鲜明的烙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44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44张ppt)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晨采 兴菊 理东 荒篱 秽下 ,, 带悠 月然 荷见 锄南 归山
课堂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 理解诗歌中白描、用典等手法;掌握重要字词句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厘清写作思路,训练思辨思维。(重难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之美、情感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建安文学、田园诗等文学常识。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 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 等职,陶渊明任官十三年, 然而,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权利斗争激烈。他的抱负 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 势力同流合污。因而一直厌 恶官场,向往田园。
最末一次出仕为41岁出 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一“无”一“爱”说明诗人本性爱田园。 “羁鸟”、“池鱼”说明诗人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恋”“思”表达出向往田园生活又急于摆脱束缚的迫切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用到 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
(1)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 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
特点:
恬静 幽雅 朦胧 和谐 清幽 优美 安定 和谐 宁静
方宅
视听结合、
白描 手法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近 远
远近结合、 静 以动衬静、
白描、 衬 融情于景
闲适
恬淡
狗吠
语言的质朴自然 听 鸡鸣

请赏析“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用 了何种手法?
以动衬静(反衬)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联读 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联读 教学PPT课件

下节课见!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写作者思念贤才,表达了对贤 才的渴望。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 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固然是直接比 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更是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 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 二字,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感情基调
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不消沉。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 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 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 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归园田居
吟 咏 诗 01 歌读 ,准 体字 验音 情 感
02
03
读读 准 出 读准字音 节情 奏感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zhuō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yìn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ài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 声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 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 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本课所选是 第一首。
【相关链接】 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时期 文人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 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 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代表诗人有“三曹”(曹 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和女诗人蔡琰。 2.田园诗派: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 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不缺乏 色彩,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给人一种清新、幽美、诗情画意的 感受。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用什么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呢?只有酒了。
走进课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青青的是你衣服交领的颜 色,悠悠的是我内心连续 不断的思绪。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 寻思到如今。
阳光下的鹿群悠悠欢鸣, 在原野上欢快地吃着艾蒿 hao。
我也有俊秀杰出的宾客, 敲着瑟吹着笙。
鲁迅也称赞道:“曹操是一个很 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 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 常佩服他。”
比较诗人
陶渊明(365—427),东晋伟大 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出身于衰落世族家庭, 据说其曾祖是晋大司马陶侃。先后任 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 十一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日,因不 愿与士族社会合作,毅然弃官归隐, 作《归去来兮辞》,此后一直躬耕隐 居。性好山水田园,亦有“大济苍生 ”之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喜琴 书,喜饮酒,自称五柳先生。
对照内容
4.何以解“忧”?
求得贤才 第一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运用比喻,典故。心念贤才,把贤才比作鸣鹿,定当礼乐相待) 那些学识渊博的贤才啊!你们令我思虑连连。只为了你们,就让我倾慕思念。你们像那原野上吃着 蒿草的呦呦欢叫的群鹿。如果你们到来,我把你们当作尊贵的嘉宾,礼乐相迎。 第二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运用比喻。思慕贤才,把贤才比作,定当盛情款待) 你们像那天上的,什么时候我可以摘到呢?一想到这儿,我不禁忧从中来,无法断绝。来吧!请你 们穿过田间小路,劳驾你们来看望我、投奔我,我与你们定像久别重逢,开怀畅饮,我一定会念着 你的情谊。 第三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劝告贤才,把贤才比作乌鹊,期望共建功业) 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乌鹊南飞。天下的贤才啊,你们像眼前的乌鹊一样,绕着树林飞啊飞,犹 豫不定,你们要选哪个栖息的枝头呢?到我这里来吧!我这像高山大海,人才多益善,永不满足。 我要像周公一样热切地迎接你们,都来归顺我吧,为了天下,让我们一起共建功业! 【小结】《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期望贤才、建功立业的宏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教学课件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教学课件PPT
二忧求贤难得 添加标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借《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 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
用典 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
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 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微吟低徊,娓娓道来:人生之 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 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写曹 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 叹;天下之忧,写曹操作为一 个雄主的渴望建功伟业之叹。
(二)再读诗歌 理解诗意
“归园田居”的诗眼是什么?
既然“归”字是题眼,以“归”字为核心来 解读诗歌:
明确: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1.巧用比喻
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突出了官场对人的束缚,官场 的黑暗;
用“羁鸟”“池鱼”比喻身在官场的诗人自己,表达了他对自由 的向往,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如何写“归”——聚焦《归园田居》的写法
提问:诗人使用了哪些诗歌技巧添加标题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巧用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 画面。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 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这里,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表 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且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诗词。
何以写忧——聚焦《短歌行》的写法
达了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用“羁鸟”“池鱼”比喻身在官场的诗人自己,表达了他对自由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一)寻找诗眼——发现诗歌的情感基点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归园田居》(其一)课件PPT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归园田居》(其一)课件PPT
归园田居(其一)
高一年级 语文
诗人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 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 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始终徘徊于仕与耕之间,“目倦川途异,心念 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园田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全诗围绕( )字,开头八句写 ( ),中间八句写( ),最后四句写( ), 层层展开。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总领全诗 ;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用( )呼 应开头的“尘网”,用( )呼应“丘山”,用( ) 呼应题目的“归”:结构完整。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全诗围绕(“归”)字,开头八句 写(为何归),中间八句写(归何处),最后四句写(归如 何),层层展开。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总 领全诗;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用(“ 樊笼”)呼应开头的“尘网”,用(“自然”)呼应“丘山 ”,用(“返”)呼应题目的“归”:结构完整。
最后四句:“归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 事,“虚室”就是静室。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 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久在樊笼里”呼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复得返自然”呼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返”呼应题目的“归”,
请大家课下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并用自己的语 ”(《和郭主簿》其一)
“尘网”“羁鸟”“池鱼”:比喻,流露出对违背本心的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由衷的喜悦之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 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二)初步理解 2.《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相关链接——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
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 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任务活动三 比较异同,拓展阅读 1.小说《三国演义》中称《短歌行》一诗作于赤壁大战之前,并在小说中 描写了曹操吟诵这首诗的情形。但小说中的《短歌行》与课本所选在个别 文字上有所不同。如:“何时可掇”,小说中作“何时可辍”;“何枝可 依”,小说中作“无枝可依”;“海不厌深”,小说中作“水不厌深”。 这些不同的字眼,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 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 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 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短歌行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一)诵读诗韵
1.边诵边读,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
押韵特点。
对酒 当/歌,人生 几/ 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
慨当 以/慷,忧思 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
青青 子衿,悠悠 我心。但为 君故,沉吟 至今。
(3)作者延读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 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 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 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答案 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
3.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 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第四部分: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任务活动二 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短歌行》一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的抱负,诗中引用了很多典故来表 达诗人的决心。请找出诗中用典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内容索引
学习任务一
壹 鉴赏 XUE XI REN WU YI
阅读与
YUE DU YU JIAN SHANG
贰 学习任务二 XUE XI REN WU ER
整合与探究
ZHENG HE YU TAN JIU

XUE XI REN WU YI YUE DU YU JIAN SHANG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答案 ①辍,停止。意思为:“我对皎洁如月的贤才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 呢?”掇,拾取。意思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 小说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而课本所选表现得更多的 是曹操的隐忧。 ②“无”字,展现的是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 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 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 的一枝。 ③“水”字与“海”字相比过于普通,“海”意味着有深度,更辽阔。“海” 本身就很深了,还“不厌深”,体现出曹操胸襟的博大。
相关链接——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 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 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 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 意。
2.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答案 ①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 意。 ②《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 负;《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 神(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2)曹操爱才惜才故事两则 ①陈琳原是袁绍手下,在袁绍征讨曹操时袁绍命其写了一篇檄文,檄文通篇 都是说曹操的不是,罗列了大量的罪证,并骂曹操的祖宗三代。后来陈琳为 曹操所俘,很多人提出要杀他,但曹操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没有杀他也没有 监禁他,还是让他继续做文书方面的工作。对于檄文的过激语言曹操只是淡 淡地对他说了一句,你骂我就好了不应连我祖父父亲都骂。 ②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向袁绍献计奇袭许昌,却没有被袁绍采纳。 后来许攸的家人因为犯法而被逮捕。袁绍外宽内忌,在审配的谗言下总结各 种事件后认为许攸是曹操的奸细,于是便赶走了许攸。许攸左右的人建议他 去投靠曹操,于是许攸就星夜前去投靠曹操。曹操听见许攸来了,认为有了 许攸所知道的袁军的情报就一定能打败袁绍,于是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帐 外迎接许攸。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 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 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 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 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 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 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答案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 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 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 雅·鹿鸣》,原句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 情状。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 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 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 能成其圣……”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 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体会其形式特点;把握朗 读节奏,并背诵这两首诗。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 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结束一方战乱,为新朝代建立奠 定基业的政治家;一个是厌弃官场生活,向往田园风光 的隐逸之士。他们二人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便有了他们自己鲜明的烙印。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 作品,细心体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体会作品的表达技 巧。
2.背景展示 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 任丞相,将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了东吴 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强更难 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壮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南征的战事 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虑也日益加深。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用“短歌” 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 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 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引用此事, 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 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
/
/
呦呦 鹿鸣,食野 之苹。我有 嘉宾,鼓瑟 吹笙。
明明 如/月,何时 可/ 掇?忧从/中来,不可/ 断绝。
越陌 度/阡,枉用 相/ 存。契阔/谈 ,心念/ 旧恩。
月明 星/稀,乌鹊 南/ 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
山不 厌/高,海不 厌/ 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心。
/
/
/
/
【注】 “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三句的节奏从语法角度讲应 该是“慨/当以/慷”“食/野之/苹”“忧/从中/来”,但在朗诵时一般要处理为在 中间断开。 押韵特点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 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点评】 这是一篇比较全面、客观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文章。曹操有 英雄和“奸雄”的两个侧面,任何肯定一个或否定一个的观点,都是不全面 的。文章正是从这一科学辩证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分析和评判一个历史人 物。为了说明曹操不能仅是奸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先从为政从 军三件小事,以表现曹操的基本性格;后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来表现曹 操的崇高情怀。作者有理有据地推出结论:曹操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 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这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清晰,内容也相当丰富。
相关链接——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 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是指引用或化 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另外,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 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使用典 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